A. 如何创造性组织教学内容
(一)以核心内容的教学为基础。创造性使用教材,常常会对教 材的内容进行新的整合, 而这样的整合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忽视核心 内容教学。核心内容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所必 需尊重的。核心内容教学得不到落实,整个教学就会架空。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是课 程发展的方向,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体现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 求,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的灵 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无论教学如何设计,无论评价如 何开展, 都必须围绕着这一基本素质要求服务, 都不能脱离这个中心。 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出发点都是为了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那 些素质的培养,最终的落脚点也都是这些基本的素质要求。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读懂教材内涵。读懂教材的内涵十分 重要。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上课既没有广度,更没有深 度,平淡而乏味。究其原因,有一个“习惯性”的问题。长期以来, 教材就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具 有绝对的权威性。老师习惯于讲教材,让学生学教材。现在,则要打 破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的做法。教材所呈现给老师、学生的范例,只 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不能照本宜科、照图讲图。教材面对的
是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所呈现的事物具有局限性,不可 能与各地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 教师不要机械地理 解教材,被教材所束缚,应根据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和 进行再创造。 (四)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需要。 从“新课标” 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成为主体; 新课程更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 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性; 新课程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对老师的教学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把新课标
B. 创造性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目的是教学生在实际事物中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告诉学生用这样的公式这样的步骤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是最后的结论,结果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换个实际问题就懵了。
C. 幼儿园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设计 选择坐所任教学科撰写教学设计,如选着一篇课文或选择一个知识点等
需要帮忙可以找我,祝好运。
D. 如何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区别:
含义不同:
1)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广义上,课程目标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视角比较大,涵盖是全层次的。包含了: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一般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某一课期望达到的目标。
或者理解为: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实施和评价的整个过程的准则,也是课程自身性质和理念的体现;
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专指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通过一个特定教学过程(如一节课),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是某种知识、某种技能、也可以是某种观念、态度的形成或获得。
2.指导对象不同:
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教学目标只是指导某一课的过程。两者的指导范围大小有差异。
3. 概括程度不同:
课程目标较为抽象,是对科学课程上的宏观指导;教学目标较为具体,是对教学细节上的要求。
4. 实施主体不同:
1)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门、课程指导机构、师资培训基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与审核者、学校的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
2)教学目标的实施主体只包括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专业教师、教辅人员以及全体接受课程教育的学生。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更广。
5. 灵活程度不同:
1)课程目标往往是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研讨、推敲的结果,一旦被确定不会轻易改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教学目标往往是由任课老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实际教学情况来确定的,某堂课甚至某个教学活动环节上的教学目标都是可以灵活调整的。
两者的密切联系:
提出或指定的依据相同。
两者的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新人这个总目标。
2. 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
两者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导向;教学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细化。
总结:综上所述,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提高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
分类:
广义的课程目标: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
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 狭义的课程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
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制约和影响,是我们对于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二是课堂教学目标;三是教育成才目标。
E. 瑞吉欧的教育课程。课程目标
该教育体系所追求的目的是儿童愉快、幸福、健康的成长,其中,主动性、创造性被视为愉快、幸福、健康的前提与核心。
F. 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有什么关系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有助于澄清课程编制者的意图,使各门课程不仅注意到学科的逻辑体系,而且还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关系。
(6)创造性课程目标扩展阅读:
课程目标分类:
1、行为取向性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行为目标取向的课程目标理论主要有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和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2、生成性课程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3、表现性课程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课程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课程内容
G. 课程目标编制的三种取向是什么
1、行为目标取向
行为取向的课程目标是期待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具有导向功能、控制功能、激励功能与评价功能。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评价,对于学习以训练知识、技能为主的课程内容较为适合。
2、生成性目标取向
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3、表现性目标取向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
课程目标编制是指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计划而进行的整个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阶段。
尽管课程系统千差万别,编排它们却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总要把思想上、观念上的东西加以具体化,经过若干过程和步骤,最终形成所期望的课程结构。这一过程或步骤就是课程目标编制。严格地讲,课程目标编制是一种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技术。课程目标编制理论或技术是专门研究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科学地编制课程并使之形成某种结构的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