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四种精神是:
“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陶行知创造了扩展阅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2]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参考资料:网络-《陶行知教育名篇》
②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与真善美的人
③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三代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
实践出真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实在在的做事,才能将书本上的理论转变为自己拥有的知识,要想获得知识必须进行行动,所以行动是知识的老子。
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创造创新不是凭空就能进行了,只有在充分掌握一个事物的运行规律,知道它的本质,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所以创造的前提是拥有知识,知识是孙子的老子。
(3)陶行知创造了扩展阅读:
这首诗创作于1917年秋,当时陶行知从美国留学回来在国内任教,开始提倡教学合一,强调行动的作用。于是有学校的同事和他开玩笑,既然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为何名为知行,陶行知一听,向大家宣布,从现在起,不再叫 陶知行,改名叫 陶行知。为此,他还当场写了这首《三代诗》。
行动是老子是说行动像一个家庭的父亲一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行动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知识是行动的产物,又能够促进和升华行动。行动需要运用知识,同时又可以获得知识。正是这些新的更多的知识,把获知者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创造是孙子指的是社会的每一项进步,人生的每一个辉煌,都来自于创造。所谓的创造,就是想别人没有想过的,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制造出既是社会需要,又是自己独创的成果和产品。创造需要行动,也需要知识,只有把知识和行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与众不同,一鸣惊人。
④ “陶行知”写的诗有哪些
1.《自勉并勉同志》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自勉并勉同志》是陶行知的一首教育诗。此诗写于1924年3月15日。当时作者已留学回国,他要自勉并勉同志,自强不息,奋发有为,报效社会。
2.《一文钱》
公家一文钱,百姓一身汗。
将汗来比钱,花钱容易流汗难。
3.《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
4.《骂人》
你骂我,我骂你。
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
5.《每事问》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从问开始,世界才会有发明、有创造,社会才能进步。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⑤ 陶行知的作品有哪些
陶行知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等。作品《陶校长的演讲》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9册,《自立立人歌》四首中前两首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10册。
《中国教育改造》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8 年4月初版本
《斋夫自由谈》上海《申报》馆 1932年4月30日初版本
《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上海儿童书局 1932年10月初版本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上海大众文化社 1936年8月初版本
《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和及其方案》生活教育社 1945年10月10日自刊版本
《行知书信》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9年1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集》上海儿童书局 1933 年7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前集》上海儿童书局 1935年12月初版本
《行知诗歌三集》上海儿童书局 1936年11月初版本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
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⑥ 陶行知的名言
1.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
2.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
3.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4.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革社会的精神。
5.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6.学校是为社会设立的。学校没有改造社会的能力,简直可以关门。
7.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他应该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他应该是健康、科学、艺术、劳动与民主组成之和谐的生活,即和谐的教育。
8.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9.把公民和读书的精神,化合在一处,以培植其做国民的能力。
1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1.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2.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
13.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
1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15.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6)陶行知创造了扩展阅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⑦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创造教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奥斯本研究集体创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布法罗大学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1968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1982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
⑧ 陶行知的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