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果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为0,多倍存款创造的规模会无限大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多倍存款创造的规模无限大则不会,存款货币创造的制约因素除了存款准备金率外,还有现金漏损等多种制约因素.欧洲货币市场上,欧洲货币的存款就不需要法定准备.
② 什么是存款创造
所谓的存款创造是只派生存款的产生过程。中央银行投入基础货币后进入商业银行后,除存款准备金外,剩余存款将投入信贷,而信贷基金将再次回流银行领域,从而成倍的增加存款。
③ 什么叫存款创造乘数和货币创造乘数
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创造乘数指货币供给量(M:通货与活期存款总额)对基础货币(H: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变动的比率。
存款创造乘数它衡量了商业银行体系内增加货币供给的数量。为了控制这个体系创造的货币量,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设置严格的准备金比例,中央银行只允许商业银行的初级存款的一部分用于放贷,这也称作现金准备比例。
④ 某银行得到100美元存款,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是10%,则该笔存款创造的存款总额为
法定准备金=100*10%=10美元
该笔存款创造的存款总额=100-10=90美元
准备金是银行留底的,意思就是版说有人拿权了100美元来存,银行收到100美元,当有人来贷款时,这100美元里只能拿出90美元,而还有10美元要作为银行的准备金,相当于我们所说的保本吧,钱是不能都拿出去流通的
⑤ 商业银行进行多倍存款创造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是
基础货币,总得有本金有适当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才有可能通过基础货币来放大银行的信用
⑥ 银行多倍存款创造的原理是什么
存入1万元,贷出7500元又存入银行,7500X75%又贷出,又存入银行,以此类推,存款就不断派生出来,你的明白?
⑦ 银行放大货币的能力是什么意思
银行放大货币的能力就是存款创造:
存款创造:这是银行通过运用中央银行发放的货币和流通准备金等货币从而使得货币供给量增加的行为。
存款的初始增加会引起多倍的存款创造,是因为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即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部分现金提取。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就不具备存款创造。
1、部分准备金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当给你在银行存入一笔现金或者支票之后,银行不必将这笔金额都放入保险柜中,或者存入中央银行,以等着你来提取;而只要保证一定得比例作为准备金就可以了,其余的可以贷出去,或者用来购买证券。正是在银行将存款者存款的一部分用于贷款或购买证券的过程中,新的存款被创造出来了。如果现在法律规定,银行必须对它所吸收的存款保留100%的准备金,那么银行除了把存款锁入保险柜之外,不能再有进一步的举动。
2、部分现金提取。假定法定准备金率为20%,这样银行在收到1000元存款之后,可以把其中的800贷放出去。但是如果借款人在得到这笔贷款之后,立刻以现金的形式把它全部从银行取走,而且在贷款归还之后这笔现金始终在公众手中流通,而不被存进银行,这时候也不会有存款创造。因为收到1000元存款的那家银行在它的800元贷款被提走之后,就不再有多余的准备金来扩张贷款,从而也不能创造新的存款;同时这笔现金又未被存入别的银行,所以别的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保持不变。这样整个银行系统存贷款的增加都是一次性的,不存在多倍的存款创造。然而,真正以现金的形式游离在银行系统之外的只能是贷款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这就使多倍的存款创造成为了可能。
以最简单的支票存款多倍扩张为例。首先假定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是20%,而且为了方便起见,我们还假定:(1),所有银行都将其超额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或者购买证券,而不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2)没有现金从银行系统中露出,即公众不从他们的存款账户上提取现金,或者提取现金用以支付以后,收款的一方又立即将它存入银行;(3)没有从支票存款向定存或储蓄存款的转化。
现在假定某人将向中央银行出售政府债券所得的1000元现金以支票存款形式存入A银行,从而使A银行的准备金资产和支票存款负债都增加1000元。
由于A银行相对于20%的法定准备金还有800元的剩余,所以可以用它来发放贷款或购买证券。假定A银行发放800元的贷款,而且借款人用它来向某一供货单位购买产品,供货单位收到款项之后,将它以支票存款形式存入B银行。
如果A银行用800元超额准备金来购买证券,且证券出售者(必须不是中央银行)将出售证券所得存入B银行,则除了A银行的800贷款资产变为证券之外,其余均相同。 根据20%的法定准备率,B银行只需对它的新增的800元支票保留160元的准备,而可将其他的640元贷出去。假定这贷出去的640元最终被以支票存款的形式存入C银行,C银行也可以把它多余的准备金贷出去,从而形成D银行的支票存款。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整个银行系统都没有超额准备金存在。
显然,各银行的支票存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即1000,1000*(1-20%),1000*(1-20%)(1-20%)…..。根据无穷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可知整个银行系统的支票存款增加总额为5000.
更一般地说,假定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r,银行的初始准备金增加为△R,则哎前面给出的三个假定条件下,整个银行系统的支票存款增加额△D将为:△D=△R/rr。其中的1/rr被称为简单存款乘数。存款乘数代表的是每1元准备金变动所引起的银行系统总存款额的变动。 简单存款创造过程表示,对于整个银行系统来说,通过贷款和存款之间的相对转化,某个银行新增的准备金最终被完全转化为整个银行系统的法定准备金。也就是说,新增的超额准备金被银行系统的新增存款完全消化了。
⑧ 举例说明银行存款的倍数创造是怎么样的
存款乘数是指存款总额(即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之和)与原始存款的倍数。派生存款是指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在银行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银行存款的多倍扩大功能,或者说银行具有创造存款的能力。这是因为当一笔存款存入银行后,会经过银行体系一连串的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使得这笔存款导致的存款总额增加量(即派生存款)是当初这笔存款的若干倍[
企业到A银行存款100万元,A银行存款增加100万元。A银行将存款的2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准备金,其余全部贷给乙企业,即贷给乙企业80万元。乙企业向丙企业支付货款80万元,丙企业将这笔货款全部存入B银行,B银行存款增加80万元。B银行将存款的2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准备金,其余全部贷给丁企业,即贷给丁企业64万元……这个过程不断继续。如下表所示:
银行 存款金额 贷款金额 准备金额
A 100 80 20
B 80 64 16
C 64 51.2 12.8
D 51.2 40.96 10.24
…… …… …… ……
合计 500 400 100
原始存款100万元导致最终存款达到500万元,最终存款是原始存款的5倍,这就是存款乘数
⑨ 存款创造机制银行存款账户上的货币资金会不会缩减甚至消亡呢
存款创造机制,银行存款账户上的货币资金不会因为缩减而消失。
⑩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是怎么一回事
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
3.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的。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三个特点:①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②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即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③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
4.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②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③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5.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①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供给;②商业银行进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6.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出去的,一般通过三条渠道:①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储备资产;②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变动对政府债权;③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
7.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现金+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
8.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的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的增加,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并将导致货币供给量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减少,意味着中央银行减少了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货币供应量必将大幅收缩。
9.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10.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1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经济主体共同决定。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经济体系以外的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12.我国目前的货币供给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转型经济的特点,使货币供给 在外生性与内生性并存。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仍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也在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