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玻璃镜子是谁发明的
13世纪初,意大利的玻璃工业格外发达,特别是威尼斯城生产的玻璃驰名世界。版1317年,他们在试制彩色玻璃的过程中,偶权然发现加入二氧化锰以后,会使混浊的玻璃液变得清澈,从而发明了透明玻璃。
有了透明玻璃,玻璃工匠们便开始摸索用玻璃制造镜子的方法。他们先将金属板磨得既平整又光滑,然后将它和玻璃合在一起,试图制成玻璃镜子。刚做好的时候确实不错,光洁照人。可是没过多久,镜子里面的人像就变得模糊不清了。原来这是由于水分和空气从金属与玻璃之间极细的缝隙中钻了进去,金属板被氧化了。后来,他们又开始将各种金属熔化后倒在玻璃上,以期与玻璃结合而制成镜子,结果都失败了。
1508年,意大利的玻璃工匠达尔卡罗兄弟终于研制成功了实用的玻璃镜子。他们先把锡箔贴在玻璃面上,然后倒上水银,水银是液态金属,能够很好地溶解锡,随后,玻璃上形成了一层薄薄的锡与水银的合金(称为“锡汞齐”),这种锡汞齐的本领高强,能够紧紧地粘附在玻璃上而成为真正的镜子。
B. 玻璃制的镜子,最早出现在哪里,我国最早的玻璃镜子是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朝,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没有实物。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穿衣镜则通过达官贵人传播到宫廷,成为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故从清初起,铜镜慢慢被玻璃镜子所取代。
详见下文:
我国古代用来自鉴的镜子是铜镜,自殷商以来至唐宋元明清,使用不辍,考古资料多有证明,不复赘述。中国的玻璃镜子起于何时?是舶来货,还是起源于我国?这就需要作一番考证了。
玻璃镜子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和石灰石,加热后经冷处理后便成为钠钙玻璃:起折光作用的涂抹剂,其主要成分是汞,也就是炼丹家所称的朱砂。这些原料我国先民早有发现。战国墓出土的串珠、晋墓出土的料杯,已是玻璃的制成品。汞在炼丹术和医学上早有所用。我国古代的玻璃制品经过化学分析,多为铅玻璃,这种玻璃多属于半透明的混浊体,很难使之做到全透明:朱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无机化学不发达的中国,也很难提炼成纯洁的水银。这就是为什么在清初,在广大内地,还广泛使用铜镜的道理。但是在明末清初,已有钠钙玻璃出现在我国,这便是西方传教士携带的玻璃镜子。说它是舶来品,还真有依据可寻。
中国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清之际,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这种欧式玻璃镜由于要经历数万里海路,一路颠簸,考虑到易碎的缘故,镜面一般比较窄小,便于携带;其镜多用于刮脸剃须,镜面仅够影照局部胡须即可。17、18世纪的欧式镜,其镜框还保留着路易十四时代洛可可文化痕迹。镜面一般在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从欧洲到亚洲东端,走海路常达数月之久,为了使镜面牢固在船舱墙面上,镜面镶嵌在较大的可折叠的背板上,然后钉在船舱墙面,可做临时的梳妆台。镜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国哥特式建筑模样,很有时代特点。随着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妇人用的修饰镜和穿衣镜也出现了。早期的妇人修饰镜是法国制造的立挂式镜子,镜面长28厘米,宽20厘米,镜边包铜,鎏银,镜框两端各有一对枢轴,连接支架,上翻,可挂在墙上,下翻,可立在梳妆台上。早期的穿衣镜是由衣架和镜面两部分组成,中间由枢轴连接。因为要反映全身影像,故比较高大。框架由坚硬的橡木、柚木制作,通高2米,宽60厘米。取哥特式柱础作为支架的立柱,既牢固,又耐看。镜上有镂空卷叶纹雕饰。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穿衣镜则通过达官贵人传播到宫廷,成为乾隆后期王妃贵人的日常用品。透明的玻璃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透明的玻璃,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经能够将其制成器皿。到了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人已经发明了玻璃镜,至1234年,意大利人已经发明了眼镜,此时法国已经制造玻璃瓶和彩色玻璃。到了17世纪前半叶,欧洲已经出现望远镜,1620年出现酒精式温度计,1643年出现水银式温度计。在17世纪20年代,伽利略已经利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发现了木星上的两颗卫星。由此证明,欧洲人在制造玻璃工艺上,远远走在国人的前面。我们发现和研究这些清初的舶来镜,目的是要厘清这一历史史实。
C. 世界上的第一面玻璃镜诞生的时间
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是在“玻璃王国”---威尼斯诞生的。它的做法是在玻璃上面镀上一层水银。
威尼斯的镜子轰动了欧洲,成为一种非常时髦的东西。欧洲的王公贵族、阔佬显要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抢购镜子。当法国王后玛丽·德·美第西斯结婚的时候,威尼斯国王送了一面小小的玻璃镜作为贺礼。这在当时要算是非常珍贵的礼物,它的价值高达15万法郎!
制造镜子的方法,在威尼斯是保密的。他们制定了这样的法律:谁要是把制造玻璃镜的秘密泄露给外国人,立即就要处以死刑。后来驻威尼斯的法国大使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巴黎的密信,叫他想尽一切办法,从速收买几个威尼斯镜子技师,偷运到法国去。法国大使费尽心机,总算完成了使命。1666年,在法国的诺曼底出现了法国的第一个镜子工厂。
然而,制造水银镜子太费事了,要整整花一个月的功夫才能做出来。况且,水银有毒,镜面也不算太亮。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利比喜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这就是你现在用的镜子。
镜子,从水面,到青铜镜、银镜、钢镜,再到镀水银的玻璃镜和镀银的玻璃镜,这算不算已是登峰造极、十全十美了呢?不!最近,科学家们正在试制一种镀铝的玻璃镜。这样的镜子将比镀银的镜子更便宜、更耐用、更明亮。此外,人们还用金子、铝合金及其他金属,制成了黄色的、玫瑰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彩色镜子。
D. 镜子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最早的玻璃镜子出现在明朝,它是由来华的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没有实物。清初,由于玻璃镜造价低廉,清晰度高,立挂式镜子很快传播到民间。
但是镜子中国自己就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中国铜镜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铜镜。
经过商周、汉唐以至明清,铜镜在我国流行了数千年,直到近代玻璃镜被大量使用,铜镜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古代,铜镜就是古代用铜做的镜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它不但可以用来照容整妆,有人还将它作为辟邪的用具,甚至就把它作为一件装饰品挂在胸前,镜子的文化含义在我国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4)玻璃镜什么时候发明的扩展阅读:
汉代铜镜在中国铜镜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世铜镜制作工艺提供了范本。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三国六朝铜镜,基本上是东汉以来传统的延续,且有退化衰落的趋势。直至隋朝统一,才出现新的振兴气象。
入唐之后,国势大盛,铜镜工艺也步入新的局面。如孔祥星、刘一曼两先生《中国古代铜镜》所论,新风格“开始的时期应在唐高宗及其稍后一段时间。
铜镜作为古代中国人照面的一样平常生涯用品虽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所传承的人文内在,所记录的铸造手艺、政治制度、对外来往以及社会民俗等信息已无声地沉淀在方寸之间。
E. 玻璃镜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玻璃的发明,与青铜冶炼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青铜的主要原料是孔雀石、锡矿石和木炭,冶炼温度在1080℃左右。而玻璃通常是指熔融、冷却、固化的硅酸盐化合物,石英砂是熔制玻璃的主要原料,其它原料还有纯碱和石灰石等,冶炼温度在1200℃。在冶炼青铜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矿物质的熔化,其中玻璃物质在排出的铜矿渣中就会出现硅化合物拉成的丝或结成的块状物。由于一部分铜粒子侵入到玻璃质中,因此其呈现出浅蓝或浅绿色。这些半透明、鲜艳的物质引起了工匠们的注意,经过他们的稍稍加工,便可制成精美的玻璃装饰品了。这样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古代中国人终于掌握了玻璃的生产技术和规律。
中国古代称玻璃为“琉琳”、“流离”、“琉璃”,从南北朝开始,还有“颇黎”之称。根据《广雅》和《韵集》的记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琉璃”是用火烧的玻璃质珠子以及其它一些透明物质的统称。而明、清以来人们所说的“琉璃”是不透明的,当然和玻璃是有所区别的。
宋以后各朝,玻璃器皿种类增多,用途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更为密切。新疆若羌瓦石硖元代玻璃作坊遗址和山东博山元明初玻璃作坊遗址,是中国迄今已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作坊。明清时期,玻璃生产中心在山东淄川县颜神镇(今博山县)、广州和北京。清代自康熙时设立了宫廷玻璃场,已能生产透明玻璃和颜色多达15种以上的单色不透明玻璃。清代的缠丝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烟壶等,都是世界玻璃艺术的珍品。
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古人的独立发明,但其发展缓慢,并一直保持着固有的特点,既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又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这是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所致。铅钡玻璃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因此,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中国古玻璃是由本国工匠独自发明制造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成分自成体系;但是,中国古玻璃与西方古玻璃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逊色之处。考古发现表明,西方古玻璃一直以钠钙玻璃为主,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因此西方古玻璃的用途和生产量都远大于中国古玻璃。望采纳!
F. 玻璃镜子是什么时候有的
约在明末清初之际,一种由玻璃制成的镜子出现在早已习惯了铜镜的传统中国。第一次使用玻璃镜子的中国人,一定在里面看到了自己震惊不已的神情,因为镜中人实在是太清晰了,简直分毫不差。玻璃镜子能在明代来到中国,一定颇费周折,因为那不是一个开放的时代。然而长远来看,中国终归要不可避免地进入世界体系。借助波涛汹涌的大海,第一波欧洲文化的冲击在16世纪涌向中国,天主教教士带来的不仅有福音,还有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文化。那昂贵的玻璃镜子,大概就在这一波浪潮中来到了中国。玻璃镜子的出现,意味着青铜镜的历史已经接近终结。
G. 玻璃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玻璃做的镜子最早又是什么时代出现的
玻璃最早出现於5000年前的埃及.中国最早的玻璃出现於西周早中期。经化学成份
分析,西周至汉代玻璃的助熔剂成份主要是铅、钡、及其他著色剂,与西方沿用几千
年而不变的钠、钙配方完全不同.
中国古代铜镜最早见于四千多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直至清末民初玻璃镜子才大量使
用,中国最早出现玻璃镜是在明清时期.所以你们不用再争了,呵呵.
H. 镜子是谁发明的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中国收藏家协抄会会员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铜器发明以后,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尚书》《国语》《庄子》等先秦著作中,提到过古人“鉴于水”。《说文·金部》释“鉴”为“盆”,因此可以说盛水的盆(鉴),就是最早的镜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镜的国家之一。中国铜镜的出现可以上溯至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在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铜镜。
(8)玻璃镜什么时候发明的扩展阅读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
之后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I. 水银镜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水银镜子是1843年德国科学家发明的。
1843年,德国科学家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子。这回种银玻镜子背面发亮的东答西,是一层薄薄的银层,这层银不是涂上去的,也不是靠电镀上去的,而是利用一种特殊而有趣的化学反应一.银镜反应镀上去的,它是在硝酸银溶液里,加上一些氢氧化铵和氢氧化钠,再加上一点葡萄糖溶液。
由于葡萄糖具有“还原’的本领,能够把硝酸银中的银离子还原成金属银微粒,这些银微粒沉积在玻璃上就制成了银镜。为了增强镜子的耐用性,通常还在镀银以后,再在银层上面涂刷上一层红色的保护漆,这样,银层便不容易脱落和损坏。
(9)玻璃镜什么时候发明的扩展阅读
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又发明了铝镜,其制造方法是:在真空中使铝蒸发,让铝蒸汽凝结在玻璃面_上而成为一层薄薄的铝膜。这种镀铝的玻璃镜,比镀银的玻璃镜便宜、耐用,也更为光彩照人。
现代的装饰镜已经不以木材、塑料、玻璃等材料做边框,雕刻、立线、丝印、粘贴等镜面工艺为装饰只是在造型上进行创新,标新立异。这种镜子就主要以装饰为主,“照镜子”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