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提出文艺创造模仿说

提出文艺创造模仿说

发布时间:2021-08-11 05:16:12

Ⅰ 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对西方文学艺术发展走向的影响

他的模仿说是创造性的模仿说,模仿不是抄袭事物的外形,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艺术就是创造。他在自然过程的基础上探究艺术,说艺术是一种从质料发展成为形式的有机过程。模仿是对运动万物过程本身的模仿,与认识的过程相同,又在深层上与自然本身过程统购。认识过程与艺术模仿是相平行的,他的或然律和必然律成为艺术真实的两大标准。他抛了柏拉图以历年为核心的逻辑结构,将理论划界为普遍和一般等概念,并指出这些概念不是先验的,而在于感性的个别之中,在艺术的创造之中。 最古老的艺术学说,主要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模仿或者展现现实世界的事物。“模仿”是希腊语mimesis的译文(因此把这种理论称为“艺术的模仿说”)。Mimesis有时也被译为“再现”(representation)(因此这种理论也被称为“艺术的再现说”)。模仿说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首倡,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一直在艺术理论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学说包含一种深层的形而上学内容,所关切的是认识事物是如何成其所是的,同时还认为艺术具有一种认知作用。然而,关于“模仿”与“再现”的确切含义以及与再现本质相关的种种问题,一直存在许多争论。有些作家认为模仿就是描绘自然界的可见形式,而有些作家则认为模仿需要理想化的描述。对模仿说提出批评的基本论点是:并非所有艺术形式都是模仿或再现。譬如,音乐在本质上就不是再现性的。当代抽象画与模仿或再现理论更无多少关系。尽管如此,模仿说仍然有人为其辩护。N.古德曼就曾发展了一种颇有影响的学说。他认为再现意味着外延。根据这一观点,艺术作品与其再现之物间的关系,类似于描述与其描述对象之间的关系。

Ⅱ 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对西方文学艺术发展走向有什么影响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原则也是建立在“模仿说”基础上的,只是其含义和性质与乃师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亚里斯多德确立了文艺模仿的本体地位,并使模仿说的性质发生了转变。亚里斯多德指出,“诗的起源……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14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是对柏拉图文艺观念的发展,它把文学创作活动归结为人类先天具有的禀赋,从发生学的角度肯定了艺术创造是每个人类个体都具有的能力,这就给“人人都是艺术家”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持。在此意义上,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是一种彻底平民化的艺术哲学。亚里斯多德这一认识使模仿说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转变,模仿既是一种先天的创造能力,它就不再是一种偶然的自然行为(德谟克利特),也不是复制自然对象的机械行为(柏拉图),而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活动,是人类知识(不是与真理隔了两层的“影像”)的来源和文明的开端,这是对模仿说的最高肯定和赞赏。

第二,亚里斯多德明确限定了文学模仿的对象范围,亦即文学作品的题材范围。“诗人……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15。“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是指历史或现实题材;“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神话或寓言题材;“应当有的事”,是指理想的虚构题材。

Ⅲ 柏拉图的模仿说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渊源关系

柏拉图在洞穴神话中塑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并阐述了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我想这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源头也是分水岭。楼主有时间的话可以认真研究下柏拉图的理想模型,他的洞穴神话。

Ⅳ 艺术起源的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Ⅳ 艺术起源于模仿的代表人物及理论观点

1、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创始人克塞诺芬尼就”模仿”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人根据自己的样子来造神,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雕像的话,它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模样,马会画出和塑造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狮子形的神像。

2、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以他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最早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显然是如此:绘画混合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颜色,从而描绘出酷似原物的形象。音乐混合着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书写混合元音和辅音,从而形成整个这种艺术”的论点。这种文艺模仿论首先是从人们对动物行为的模仿上立论的。

3、德谟克利特(Demokeritos)则将社会的“人”加入了“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论,他说:“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做禽兽的学徒的。”同时也提出了“模仿坏人而甚至不愿意模仿好人,是很恶劣的。”这一观点。

4、苏格拉底(Socrates)遵循前人观点并对“模仿说”加以丰富,认为不仅要模仿人的外形,更要描绘出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再后来,人们更主要地在人对事物形象的模拟上来立论,认为文艺源于人对“自然”(世界)的模仿。

(5)提出文艺创造模仿说扩展阅读:

艺术起源于模仿学说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

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19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Ⅵ 有关美的起源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模仿说”是由何人提出的

古希腊时期就存在模仿说具体没有出处,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

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现的观点。

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6)提出文艺创造模仿说扩展阅读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四要素。”

即:作品、作者、世界、读者。

1、作品

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有意义的文本。

2、世界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渊源,这就是生活。

3、读着

如果把作品束之高阁,不能跟读者见面,就不能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所以读者也是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Ⅶ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学说——模仿说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学原则。 在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上,西方文论最古老的一个传统便是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模仿”。文艺和外在自然、外在世界的关系是古典文论不可回避的最基本、最中心的一个问题,是文艺所面临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文论的一个传统是朴素地认为文艺是对外在世界的“模仿”、“再现”。早在前希腊时期,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便提出了“模仿说”,他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文艺应该仿效好人、好事而不应模仿坏人,他的这些主张奠定了西方文艺“模仿说”的基础。 西方文化的源头和集大成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倡文艺起源于模仿。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源和最终的真理是一种永恒不变的“理式”,外在自然世界是对理式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因此,艺术品是对理式“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了三重,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他说文艺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只反映到事物的表象,在《理想国》里他说“你马上可以试一试,拿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你就马上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其他动物、器具、草木以及我们刚才提到的一切东西,”但这种镜子的复现只是一种外观的复现,不能模仿事物“实体”,因此这种模仿是不真实的,艺术家只是一个“影像制造者”,所以柏拉图非常反感诗人的模仿,把这当成文艺的一大罪状,要驱逐诗人出理想国。虽然柏拉图是从贬低文艺的角度提出“模仿说”和“镜子说”的,但他却奠定了以后西方“模仿说”和“镜子说”的文论传统。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本能,文艺也是一种模仿的行为,他说“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并且认为悲剧是对比一般人好的人的模仿,而喜剧是对比一般人坏的人的模仿。 柏拉图全部思想奠基于“理念”这一核心概念之上,他认为文艺在本质上是对理念的模仿。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模仿说的精神,承认“诗的模仿术模仿行为着——或被迫或自愿地——的人,以及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们交了好运或恶运,并感受到了苦或乐。除此而外,别无其它了”。但他又从理念论的角度对苏格拉底的模仿理论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最终根源,自然万物的存在是模仿理念的结果,文艺又是模仿自然世界的结果,因此,文艺就像影子的影子,和理念的“真实隔着两层”。柏拉图排斥文艺的认识论方面的原因,就是文艺在本体上离理念太远,在实存上是对自然物的复制和抄录,是比自然实体还要等而下之的东西。柏拉图以精神实体理念作为艺术的最终根源,并把文艺贬低为比现实世界低一等的东西,颠倒了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其理论错误性的一面;但在这一“错误”的理论中却又蕴含着两个方面的“正确”的认识。第一,柏拉图强调文艺是对实在之物的模仿时,他没有意识到他在从发生学的角度论证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产生的直接根源;第二,当他坚持理念中心论,坚持文艺理念创造文艺现实时,实际上是在强调理想性高于现实性,艺术世界是人类在物质世界以外创造的第二自然,这又从价值论的角度抬高了文艺活动的意义。 而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艺术诗模仿的观点,但却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改造,并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抛弃了柏拉图“理式”的概念,把模仿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肯定现实生活的真实性,认为文艺对世界的模仿也是真实的,而且文艺模仿的这种真实并不只是表面形象的真实,他是作家在“可然律”和“必然律”的原则下反映的生活的普遍真实,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这奠定了西方要求真实、能动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论传统的基础。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是人皆有的,不应该受到谴责,而且因其能给人知识,还应给其应有的地位;其次,他还认为模仿尽管是对现实的模仿,但却比现实更高,而并不是像柏拉图一样给以否定;对于模仿的特点,他认为文艺创作必须反映生活普遍性的观点,涉及到了文艺创作中的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第四,模仿的方法,他提出了三种方法,即模仿“过去有的或现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和“应当有的事”;最后,在模仿的文艺的社会作用上,他除了继承柏拉图的“效用说”以外,还针锋相对的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 西方文论的这种模仿说在古罗马时期时实际上变成了对古希腊文艺范例的模仿。贺拉斯在《诗艺》中强调“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文艺创作成了对古希腊的模仿。在中世纪封建神学时期,以阿奎那为代表的理论家也主张文艺模仿自然,不过又认为模仿自然就是模仿上帝。阿奎那说:“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艺术所以模仿自然,其根据在于万物的起源都是相互关联的,从而它们的活动和结果也是如此的。因此,艺术的过程必须是模仿自然的过程,艺术的产品必须是仿造自然的产品。与此同时,人的心灵着手创造某种东西之前,也须受到神的心灵的启发,也须学习自然的过程,以求与之一致。”就这样阿奎那把模仿自然和模仿上帝看成是一回事,因为上帝是一切的真正创造者。 总的来说,模仿说,它揭示了人具有模仿的天性,也揭示了模仿可能是人类最早的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但受到时代的影响局限,存在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对原始艺术来说,模仿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将人模仿看做人的本能,而没有找到模仿背后的动机。

Ⅷ 模仿说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400年)的出现标志着西方思想史的转折。苏格拉底反对一切不关心人的本质和生存的实证科学,宣称自己和物理学的探索毫无缘分,他拒绝讨论诸如宇宙的性质、宇宙秩序和天体产生的原因,却热衷于讨论各种人文问题,从来不感到厌倦5。自此以后,古希腊思想的重心由自然本体转向人类本体。
苏格拉底彻底贯彻了智者的文化哲学思想,却又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智者宣称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认为只有思维着的人才有资格作为万物的尺度。思维着的人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这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本质所在。因此,苏格拉底把哲学认识的目标定位在人类自身,并以一生的活动躬行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哲学信念。黑格尔认为,苏格拉底的人类学主体“原则造成了整个世界史的改变,这个改变的转折点便是:个人精神的证明代替了神谕,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6。
苏格拉底认为,在主体的生存中,善本身就是目的。哲学的最高目标不是建立一个理论体系,而是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善恶,揭示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使人们能够合理地选择行动,安排生活。因此,他没有留下任何形式的著作,而是把哲学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伦理学,后人看到的他的思想材料只是其学生保存下来的一些对话记录,如柏拉图的《申辩篇》、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不过,苏格拉底把人生问题归结为善的问题,并把善归结为知识(美德即知识),最终把西方哲学引向了认识论和科学主义的轨道,偏离了人生意义的探究。真个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千年以后,成为尼采生命哲学的第一个攻击目标。
苏格拉底把他对人的哲学思考运用于文艺领域,引起了文艺创作原则与批评标准的根本变化。苏格拉底的文学思想大体保持在文艺伦理学的范围内。
首先,就文学创作来说,人自身一旦成为世界的中心,自然对象作为模仿的根基就发生了动摇,模仿的方向不得不发生偏离和移动。苏格拉底认为,人应当成为文艺模仿的对象,不仅人的外部形体动作可以模仿,就是人的“精神方面的特质”也可以“模仿”7,不论这种特质是善的还是恶的;例如人的性格,美的善的可爱的如高尚、慷慨、谦虚、聪慧等可以模仿,恶的丑的可憎的如下贱、卑吝、骄傲、愚蠢等同样可以模仿。苏格拉底指出,从模仿的效果来看,如果能“把人在各种活动中的情感也描绘出来”,尤其是把那些美和善的情感描绘出来,更能引起“观众的快感”,因此,他认为文艺模仿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8。这样,文艺美的研究就从形式领域转到了人的精神领域,人的精神领域成了文艺表现的最高目标。
这样,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观帮助他实现了模仿从自然向精神领域的过渡,使文艺创作的原则发生了更新,这一新的创作原则经由柏拉图的中介,在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体系中得到完善,成为西方历史上牢不可破的文艺本质观念,直到19世纪才被动摇。
其次,模仿说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批评标准的转移。既然人是世界的中心和文艺模仿的目标,那么,在评价文艺作品的效果时,人们就不应当再着眼于事物的形式关系,而应当着眼于事物与人之间的效用或目的关系,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谓“每一件东西对于它的目的服务得很好,就是善的和美的,服务得不好,则是恶的和丑的”9。苏格拉底以前,在文艺欣赏领域,事物因其真而美;到苏格拉底时期,事物因其善而美。换言之,苏格拉底时期,文艺批评的标准已经由真置换为善。由此,我们才能理解雕塑师的儿子苏格拉底何以在论述艺术时,竟是一个十足的道学家的口吻:“即使修克西斯给我看他亲手画的漂亮女人的肖像,它所给我的快乐,也抵不上我默想眼前一个女人的美德时所得到的快乐的一半”10。
苏格拉底对文艺创作具体问题的论述只不过是他的模仿原则的引伸。他曾提出文艺创造理想性的特征:“当你们描绘美的人物形象的时候,由于在一个人的身上不容易在各方面都很完善,你们就从许多人物形象中把那些最美的部分提炼出来,从而使所创造的整个形象显得极其美丽”11。苏格拉底在这里谈论的正是智者所说的使人“愉悦”的艺术与普通技术制作如工艺制作不同的地方:工艺制作在形式上并不刻意追求超出原物,“描绘美的人物形象”的艺术却必须如此。换言之,塑造形象的艺术对自然的模仿不是照描,而是选择中的变化与超越,这样一来,艺术创作的界限就突破了前苏格拉底时期自然模仿说的局限。这一思想为亚里斯多德所继承,并在古希腊以后的文学思想史上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典型化理论的前奏。
苏格拉底毕竟只是一个过渡人物,他虽然扭转了古希腊文学研究的方向,但对一般文艺问题缺乏思考,对具体文艺问题的研究更嫌单薄,这与古希腊人丰富的文艺实践是不相称的。他未竟的事业是由柏拉图接续,并由亚里斯多德最后完成的。

Ⅸ 评价柏拉图模仿说

柏拉图是文艺史上对文艺和文艺家谴责最厉害的一个人,他的“模仿说”也必将导致对文艺的否定。他认为,存在三个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世界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而文艺是“摹本的摹本”。另一方面,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巨大的感染作用,即“浸润心灵”,并把它称为“诗的魔力”,因而,他尽管将“模仿的诗”斥为“影子的影子”,但仍主张在起理想国中保留一部分“颂神的赞美好人的诗歌”。总的来说,他的观点是唯心的。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艺术诗模仿的观点,但却对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改造,并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
首先是模仿的原因,他认为,模仿是人的天性,是人皆有的,不应该受到谴责,而且因其能给人知识,还应给其应有的地位;
其次,他还认为模仿尽管是对现实的模仿,但却比现实更高,而并不是像柏拉图一样给以否定;
对于模仿的特点,他认为文艺创作必须反映生活普遍性的观点,涉及到了文艺创作中的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四,模仿的方法,他提出了三种方法,即模仿“过去有的或现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和“应当有的事”;
最后,在模仿的文艺的社会作用上,他除了继承柏拉图的“效用说”以外,还针锋相对的肯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和快感作用。

Ⅹ 什么是模仿说代表人物是谁

1、模仿说一般指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在西方,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存在的模仿说,就是一种典型的再现说文艺观。在【苏格拉底】之前,希腊的思想家们认为文艺是模仿自然的,如【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艺术是模仿自然的,是以自然的面貌出现的观点。

2、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说:“我们从蜘蛛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年代稍后的柏拉图也主张艺术是一种模仿。但他同时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使自然得以显现的理念世界。

(10)提出文艺创造模仿说扩展阅读:

再现说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

而表现说与再现说相对,关注了作家的内心世界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同时它又忽略了生活对文学的最终决定意义和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

如此说来,再现说和表现说的文艺观念虽然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合理性,但也都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理论偏见,都没有概括出文学历史的全部事实。与上述两种观念不同,也存在着另外一种试图避免再现说和表现说的理论局限的说法,即能动反映说。

阅读全文

与提出文艺创造模仿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