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力包括智力非智力

创造力包括智力非智力

发布时间:2021-08-11 01:54:33

A. 高智商就一定等于拥有创造力吗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摧毁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不完善或者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传统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智力高的人,创造力并不一定高。192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曾专门就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做过跟踪调查,前后持续进行了48年。这期间,推孟教授去世后,研究工作由西尔斯等人接替。这次调查,从25万学龄儿童中,选出1528人(其中男生857人,671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的平均智商接近150.调查方法是每隔5年进行一次跟踪走访,通讯联系,座谈测试,终于在1986年发表了一篇历时半个世纪的追踪研究报告。结果发现,这些当年智力超常的儿童,素质良好,学习成绩明显优于高出常人,从事专业工作的比列高达常人的8倍;但是在他们之中,却未出现一个像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达尔文那样的幽默作家、奥尼尔式的戏剧作家。在这个高智商人群中,不乏博士、教授、专家、学者,他们做出了学术著作、论文或政治、经济、教育方面的贡献,但却缺乏出类拔萃的表现。同时,这份报告还显示:在857名男性中,20%成就显著者与20%成就最小者,他们的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个性品质的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力二者的关系为: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力,高智商的人并不都有高创造力,创造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创造力高的人必须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因此,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心理学家们针对45岁的年龄层进行创造力测验,结果只有5%的人被认定为有创造力。在17岁年龄段的结果达到了10%以上,更惊讶的结果是,5岁儿童中,具有创造力的人竟然高达90%,它表明,人们的创造力是生来就有的。只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遭到了抑制而已。
科学的结论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单纯地关注智力而忽视非智力因素修养,将形成发掘人生潜在创造智能的严重阻碍,会阻碍一个人达到本来有望达到的生命高度,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有害的智力人格缺陷。因此,我们要发掘个人的创造力。
那么在开发智力的同时,如何发掘个人的创造力呢?
一、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理论,可以激发儿童创造力: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 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三是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是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五是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是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父母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的知识,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二、成人开发创造力,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有积极的心态。要清楚你头脑中有着无尽的资源——信息的喷泉,一旦你意识到这点,你就会更灵活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创意。二是建设点子库。不停地建设你的点子库,阅读多种类型的书籍和杂志,提出有助于思考的问题;解决问题,并认真从答案中学到东西;阅读有关创造性的书,有意识地自我训练。

B. 创造力和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和标志之一。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出类拔萃、思维敏捷、勇于创造的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中国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鉴于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该《决定》中,除对学校教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与素质要求之外,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就创造的性质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二、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
(一)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不相关,有的则发现有高相关;有的发现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有的发现智力低则创造力必低;还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随着测量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虽然创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创造力,但却并不能保证总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于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内。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关的。创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性强、自信、常常被复杂性所吸引、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孝幽默、爱自行学习、愿意尝试困难工作、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高度的独特反应、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盲从,等等[3~6];而胆怯、过分的自我批评、懒惰、从众、狭隘、刻板、骄傲等许多消极个性因素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显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仅是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以人的创造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智力因素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观察力发展中敏锐性的提高,思维力发展中探索性的培养,想象力发展中独特性与灵活性的增强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智力活动过程,它可以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排除种种干扰,稳定情绪,从而为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为智力因素的发展创造条件。事实上,一切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谐发展。因素可以说,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二)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所意识到的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心理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即显意识,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动则存在于心理的深层,往往意识不到,属于潜意识范畴。显意识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则是主体自身意识不到并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识,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长期积累起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在人类整个创造活动中,总是有目的在支配着,创造的机遇总是光临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整个创造过程都由意识控制着。但是,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创造的强烈追求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结果,可它确实也会在心理深处潜意识地累积起来,积淀为创造的某种基矗可以说,在创造活动还在进行而无明确结果时,在创造的苦思冥想尚未获得某种启示而豁然顿悟之前,确实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创造成果出现时,这种潜意识状态就过渡到显意识了。可见创造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融过程。
潜意识是人类重要的信息库,人的绝大部分信息,就以这种形式深藏在潜意识的汪洋大海里。人们可以在潜意识水平上处理并理解所见到的现象,潜意识能阻碍来自客观的大多数刺激,而让少数经过选择的刺激信息进入潜意识思维过程。在显意识思维过程中......

C. 哪些智力因素与创造力有关

创造力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创造力的发挥,同下面几种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 观察能力。富于创造性的人,对事物都有敏锐的直观力。 2. 记忆能力。从直观得到的信息和材料,能一成不变地保留和贮存下来,称为记忆。任何一种创造性活动,必定以记忆的知识为材料。富于创造性的人,一般都有较强的记忆力。 3. 思考能力。思考力是指在已取得的知识中,经过分析和综合、推理和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能力。思考力在创造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没有思考力,便没有创造性活动。 4. 想象能力。想象是指人在头脑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表现,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富于创造性的人,想象力是很丰富的。 此外,人的兴趣、情绪、意志、性格与道德情操,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创造力的发挥也起着重要作用。

D. 智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来看,高智力者,创

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 智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希望你考研成功,COME ON!!!

E. 智力和创造力的区别和联系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 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主流刊物中,当智力的定义与重要性是存在争论的问题时,研究者们通常能在就这些争议达成共识。
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一个更概括的“智力”的定义也许被应用了:“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 (大英网络全书).
智力测验被经常用作确定人的智力。这并不是无可争议的。详见下述。 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对累积智能进行研究,这种智力来自于人们的协作。 计算机科学促进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旨在寻求如何使计算机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运算。 很多人也已经在致力于地外智能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研究。
构成智力的五种因素
1、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3、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4、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
【区别与联系】智力是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创造力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智力偏向先天性因素,可以通过开发来提高。创造力与后天的教育有关,可以通过不断地培养来提高。智力会影响创造力,但并不是创造力的全部,同时创造力的提高也会促进智力的开发。

F.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关键在于后天努力

此题说法错误。
智力是学习的充要条件。人与人之间在智
力水平、智力发展早晚和智力类型上是有差异的。从逻辑推理的角度看,高智力不等于具有高创造力,高创造力也不等于具有高智力。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
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创造力就是创新的能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摧毁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不完善或者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传统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因此,此命题错误。

G. 举例说明创造力是以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以非智力因素为动力,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能力的一种综合

个人角复度:
专业知识是专业分析、创制造成果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是对专业知识的加工和提高。例子,第谷和开普勒,第谷积累了大量天文学数据(经验),开普勒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创造)。
社会角度:
一套理论的产生过程:在大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得出反映规律的公式-->得到新的推论-->被人们证实-->被人们接受。
分析上述过程就行了。例子就举牛顿的吧,他说过“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句话这里很适用。
动力分析就复制第一个问题的.

H. 创造力和创新有什么区别

1、概念不同。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生产或采用、同化和开发一种增值新产品;更新和扩大产品、服务和市场;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

2、创造力指的是在零基础上,进行发明制造生产的能力,比如中国的核工业。创新则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技术更新和升级,比如当下人们关注的企业转型。

3、创造力是一种能力,而创新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8)创造力包括智力非智力扩展阅读

培养创造力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阅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I. 创造力包括知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因素构成。

创造力能够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由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造力为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问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9)创造力包括智力非智力扩展阅读:

创造力的培养:

1、保护好奇心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就能促使他们对创造性活动拥有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活动的进行。对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惧怕犯错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有时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展创造性的良机。因此,教师应该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进行一些尝试和冒险。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同时,采取多样的形式和方法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

J. 创造力的基本性质

创造力具有以下五方面的基本性质:
1)普遍性。创造力的普遍性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一般都具有创造力。创造力并非超凡之力或神秘之力,它首先是人的自然属性。
创造力无时不有。人类从制造工具的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创造。创造性的劳动不仅促使类人猿完成了向人类进化的飞跃,同时也为人类施展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创造力无人不有。一般认为,一个能从事智力活动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产生新的思维或行为亦即从事创造,因而也就具备一定程度的创造力。
人的先天性生理素质对创造力有一定影响,但是并不能决定创造力的高低或限定创造力的发展程度。例如,人的脑容量的大小与创造力不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有资料介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大脑重量为2012克,而差不多同时代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法朗士的大脑只有900多克。脑重的差异虽然在一倍以上,却没有影响这两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力。
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的许多附加因素,如身份、学历、职业、地位、财富等,虽然多少同创造力有关但没有必然联系。例如; 郝建秀创立先进工作法、倪志福发明新式钻头的时候,都是普通工人。华罗庚最初发表数学论文的时候,只有初中二年级文化程度。
2) 特殊性..创造力是人的一种十分珍贵的特殊能力,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个人创造时间的有限性和创造时机的随机性。
个人创造时间的有限性。任何个别的创造者进行创造的时间也总是有限的。即使是在生命存在的时期内,人也不可能时时、事事都进行创造。由此观之,个体的创造时间就更为有限,从而表明创造力是极为珍贵的特殊能力。
创造时机的随机性。从创造者自身来说,既无法精确预测未知的创造时机何时到来,又不能预先准确安排创造成果的具体形式。创造力的有效发挥往往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结果,外因的诱发有时会对创造起到关键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适时地抓住有利于创造的机遇。
3)社会性。 在很多情况下,创造活动表现为群体的共同实践,创造成果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例如,远古以来许多重大发明成果的创造者早已佚名。是谁设计了尼罗河畔的金字塔?是谁创建了横贯华夏的万里长城?由于年代久远,缺乏准确的资料记载,因此我们只能推测:是古代埃及人和古代中国人。 个人的创造离不开社会条件。在不少情况下,创造可以表现为个人的思维与行为。即便如此,也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必要条件。在完全脱离人类社会的条件下,个人的创造力是难以产生的。狼孩的悲剧就是一个例证。由于自幼与社会隔绝,狼孩只是动物学意义上的人。非社会的生长环境使他们没有学会正常思维,当然更谈不上具备创造力。
4)能动性。能动性是指创造力能对客观世界产生强烈的反成深远的影响。
创造力是智力因素的有效综合。创造力与智力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创造力同智力的组成因素密切相关。创造者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往往要综合运用观察、记忆、思考、想象等智力因素,不仅使它们得到有机的统一,而且有效地组合成主动、积极、活跃的创造力,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成果。创造力能动性的意义首先就在于此。
创造力受非智力因素激发。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创造力是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不仅是人脑特有功能与人体特有技能的外部表现,而且受人的理想、抱负、意志、感情、情绪、精神状态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有利的条件下,创造者会受到上述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而产生极大的创造力。有不少人在千钧一发的危难关头能够急中生智,想出异乎寻常的方法化险为夷,就是创造力受非智力因素激化的能动性表现。还有一些人不畏艰辛,不怕挫折,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长时期的艰苦奋斗,终于在某个领域获得新的突破与成功,这也是创造力在非智力因素影响下发挥能动性的例证。
5)可开发性。可开发性是创造力的一个鲜明特点,意味着创造力存在可以挖掘的潜在优势。正是在不断挖掘、不断开发的前提下,创造力才得以发展增长,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创造力的差异性是可开发性的前提。不同人的创造力是有大小高低之分的。例如,英国人斯旺从1848年开始研制电灯三十余年并研制出碳丝灯泡。美国人爱迪生也试验过多种材料制造电灯泡却屡遭失败,直到1879年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读到斯旺制成碳丝灯泡的消息,才受到启发并转而研究碳丝灯泡。可是,斯旺长期只带一名助手孤军奋战;爱迪生却组建了研究所,同难 许多人合作攻关。斯旺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爱迪生则造注重推广应用。为了使电灯具有实用价值,他改革了电路联接方式,研制了细灯丝灯泡、变压器。供电网等有关成果。斯旺在制出第一个碳丝灯泡32年后才首次申请了一项专利;爱迪生却在研制碳丝灯泡以后的四年内获得与电灯有关的专利147项。相形之下,爱迪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方法、创造能力都大大地超过斯旺。电灯发明者的桂冠也理所当然地戴到了爱迪生的头上。
创造力可开发性的理论依据。创造者施展创造力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人脑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发源地。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球均由大脑皮质(皮层)、大脑白质(髓质)基底神经节和侧脑室组成。其中大脑皮质是思维的器官,表面约集中了140亿个神经细胞。其构造之复杂,功能之特异,都难以估量。根据实验资推测,人脑的记忆容量相当于七亿多册书籍,单项记忆可保持八十余年。仅就记忆存储功能而言,即便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一生至多只利用了自己大脑功能的百分之几。由此可见,人脑还存在极大的潜力。正是这种潜力,为创造力的可开发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阅读全文

与创造力包括智力非智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