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中国四大发明外传及影响

中国四大发明外传及影响

发布时间:2021-08-11 01:20:57

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的基本信息

出版时间: 2002-12-01
版次: 1
页数: 654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所属分类: 图书>历史>文物考古

2.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的介绍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书

3. 简述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过程及外传情况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这可不是中国人的自吹自擂,因为世界史学界一致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欧洲之后,给欧洲人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人类的整个进程.对此,马克思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他少说了一项.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产生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宣扬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一个是火药,火药是我们发明的.火药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呢?带来了我们的礼花,带来了我们的鞭炮.到今天为止火药在我们的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利用火药技术制造了大炮,这就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用中国的火药烧了中国的圆明园.帝国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自己的火药制造出强大威力的洋枪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洋人的进攻,任凭他们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国土,我们不得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指南针,我们的郑和用指南针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军世界的先河.他们是传教士,中国人历来是善良的,我们下西洋不是为了掠夺,不是为了抢劫.但是我们的发明一旦被他们所使用,他们就造出了新的、更加灵巧的指南针,闯入我们的领海,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把大批的鸦片潜入到我们的民族之中,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东亚病夫”.
我们的印刷术,印刷术和造纸术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传到了欧洲以后,几百年以后才造福于社会,中华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纪,他们确实是受益匪浅的.他们的科技发达了,文艺复兴了,但是今天我们的造纸术又如何呢?我们的印刷术又如何呢?我们公司有一位对印刷比较精通的副总经理,他每天设计我们公司的产品,我国最好的印刷机叫“海德宝”,是我们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但是现在最好的印刷机是“海德宝”,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纸张是人家的,便宜、质量好.要什么纸?要二八铜版.要什么的?要进口的.纸张是我们发明的,但最好的机器都在人家手里,我们需要花多少钱?甚至现在连最好的油墨也是进口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四大发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确实给中华民族带来永久的载入史册的荣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实惠的又是谁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们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创新,也往往因为不能精益求精,发展迟缓,错过了时机,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大规模的产业化失之交臂.比如说中国人早就发明了阴阳八卦,但是没有由此引申发明出二进制技术法,计算机是由外国人发明的.郑和提出的“冷不自生”,这可谓是前无古人创造性的见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导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却在1800年之后,由一个德国人正式提出来的.从冷的物体传入热的物体,不能无偿发生,我们没有得到规律性的经验

4. 中国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指南针

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使人类航行有了方向。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可以实用的指南针。

磁现象的发现

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已经积累了许多这方面的认识,在探寻铁矿时常会遇到磁铁矿,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这些发现很早就被记载下来了。《管子》的数篇中最早记载了这些发现:“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铜。”其他古籍如《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磁石的吸铁特性很早就被人发现,《吕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铁,或引之也。”那时的人称“磁”为“慈”他们把磁石吸引铁看作慈母对子女的吸引。并认为:“石是铁的母亲,但石有慈和不慈两种,慈爱的石头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头就不能吸引了。”
汉以前人们把磁石写做“慈石”,是慈爱石头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铁,那么是否还可以吸引其他金属呢?我们的先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磁石不仅不能吸引金、银、铜等金属,也不能吸引砖瓦之类的物品。西汉的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磁石只能吸引铁,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当把两块磁铁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时,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相互排斥。现在人们都知道磁体有两个极,一个称N极,一个称S极。同性极相互排斥,异性极相互吸引。那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对这个现象还是能够察觉到的。
到了西汉,有一个名叫栾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这个性质做了两个棋子般的东西,通过调整两个棋子极性的相互位置,有时两个棋子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栾大称其为“斗棋”。他把这个新奇的玩意献给汉武帝,并当场演示。汉武帝惊奇不已,龙心大悦,竟封栾大为“五利将军”。栾大利用磁石的性质,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骗了汉武帝。
地球也是一个大磁体,它的两个极分别在接近地理南极和地理北极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体,可以自由转动时,就会因磁体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性质指示南北。这个道理古人不够明白,但这类现象他们很清楚。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根针,就成为指南鱼。将其浮于水面,鱼头指南,这也是水针的一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术。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块刻成龟型,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

罗盘定位

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还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随着测方位的需要,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罗盘有堪舆用的罗经盘和水罗盘、旱罗盘。
方位盘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圆形。这样一来只要看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就能断定出方位来。南宋时,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是有关罗经盘最早的文献记载。文献中所说的“地螺”,就是地罗,也就是罗经盘。文献中已经把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罗盘上。这种罗盘不仅有子午针(确定地磁场南北极方向的磁针),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用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方向)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就是磁偏角。
盘面周围刻二十四方位,内中盛水,磁针横穿灯草,浮于水面。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地球的两个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磁极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极,这样磁针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这个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针指向磁极时必向下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称为磁倾角。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都不相同。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谈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针时,就注意利用了磁倾角。沈括在《梦溪笔谈》谈到指南针不全指南,常微偏东。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使指南针的指向更加准确。

磁性质的应用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上。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文中指出,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使用还不熟练。二十几年后,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惟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叫做“针路”。船行到某处,采用何针位方向,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作为航行的依据。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如果刺客带剑而过,立刻会被吸住,被卫兵当场捕获。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晋书.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陕一带,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堆放磁石。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被牢牢吸住,不能动弹了。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动。敌人以为神兵,不战而退。东汉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使其难以脱身。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于金不连。”的句子。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他指出: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磁性很强,能吸引三、四根铁针,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磁性更强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铁针,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
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的研究和认识是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人工磁化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使钢铁磁化。

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草,放在一个乘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船指明方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而许多动物已经在我们之前就学会了利用地球磁场来辨别方向。

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枪炮的老祖宗。

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发明人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而不是纸的发明人。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发明地点
洛阳

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

5.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的目录

第一章 造纸术的发明
第一节 有关纸的一般概念
一、纸未出现前的古代书写纪事材料
二、论纸的定义
三、成纸的科学原理
第二节 从西汉纸的出土看造纸术的起源
一、为什么造纸术起源于中国?
二、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三、论蔡伦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评造纸起源于外国之说
一、造纸起源于欧洲或埃及吗?
二、评造纸起源于中美洲或印度说
第二章 中国造纸术的发展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造纸技术
一、麻纸的改进与普及
二、纸的新原料和新用途的开拓
三、纸的施胶、涂布和染色技术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造纸技术
一、皮纸的发展和竹纸的兴起
二、纸的产地和用途的扩大
三、造纸技术和加工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的造纸技术
一、宋元时期的造纸技术
二、明清时期的造纸技术
第三章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第一节 印刷术发明前的古典复制技术
一、纸上钤印对印刷术的影响
二、碑石文字拓印技术
第二节 木版印刷和铜版印刷的发明
一、木版印刷起源于隋
二、唐初有关印刷的记载和实物资料
第三节 唐至北宋木版印刷的发展
一、唐中叶至唐末的印刷
二、五代十国及北宋的印刷
三、传统木版印刷技术
第四节 版画和多色印刷的发展
一、版画的起源和发展
二、彩色印刷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节 评木版印刷起源于外国说
一、为什么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二、评印刷术起源于印度说
三、评木版印刷起源于韩国说
第四章 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
第一节 非金属活字技术的发明
一、木活字印刷的发明
二、木活字印刷在元代以后的发展
三、泥活字或陶活字印刷的发明
第二节 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
一、铜活字印刷起源于北宋
二、铜活字印刷在宋以后的发展
三、锡活字印刷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 评韩国发明金属活字说
一、评此说所据的物证
二、评此说所据的文献证据
第五章 ****技术的发明
第一节 ****出现前的古代*****
一、古代以弓弩发射的****箭
二、古代的火炬、飞炬、火禽、火兽
三、五代和北宋的猛火油机
第二节 ****的定义和燃烧理论
一、****的定义
二、古代****燃烧理论
三、近代****燃烧理论
第三节 为什么****发明于中国
一、中国最早利用和提纯硝石的史实
二、中国最早发现****混合物的史实
第四节 中国****技术的发明和早期火器
一、10世纪以来出现的北宋早期火器
二、10世纪出现的最早的军用****方
第五节 评外国发明****说
一、评印度发明****说
二、评拜占庭发明****说
三、评欧洲发明****说
第六章 中国****和火器技术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高硝粒状****的制造
一、两宋之际的烟火和爆仗
二、南宋出现的铳炮和火枪
第二节 南宋出现的突火枪、火箭和硬壳****
一、1259年的突火枪
二、火箭和火箭弹
三、硬壳手榴弹和****
第三节 元明时****和火器技术的发展
一、元代的金属火铳
二、明代的金属火铳、火炮和火铳箭
三、火箭、集束火箭、二级火箭和火箭飞行
四、****、定时****、地雷和水雷
第七章 指南针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第一节 指南针发明前古人定方位之法
一、战国以来以圭表测日影的定位方法
二、观看北极星确定方位之古法
三、中国古代用于天文导航的牵星术
第二节 指南针的前身司南仪的发明
一、磁石指极性的发现和司南仪的制成
二、司南的形制和用法
三、晋至唐期间对司南仪的技术改进
第三节 指南针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一、唐末堪舆用水浮式罗盘针的发明
二、北宋水罗盘的构造和复原
三、南宋时发明的旱罗盘
四、明清的水、旱航海罗盘
第四节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一、宋代的航海罗盘和航海图
二、元代的航海罗盘和航海图
三、明代郑和航海针路图和清代的旱罗盘
第八章 中国造纸术的外传
第一节 造纸术在朝鲜和日本的传播
一、造纸在朝鲜半岛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二、高丽朝和朝鲜朝的造纸
三、造纸在日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四、奈良朝以后日本的造纸
第二节 中国造纸术在亚非其他国家的传播
一、造纸术在越南的传播
二、造纸术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传播
三、造纸术在中亚、西亚和北非的传播
第三节 中国造纸术在欧美的传播
一、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造纸之始
二、造纸术在欧美其他国家的传播
三、18世纪欧美从中国引进的造纸技术
四、中国造纸技术对19世纪欧洲的影响
第九章 中国印刷术的外传
第一节 印刷术在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传播
一、日本木版印刷之始
二、日本活字印刷之始
三、朝鲜半岛木版印刷之始
四、朝鲜半岛活字印刷之始
第二节 印刷术在亚非其他国家的传播
一、越南印刷术的早期发展
二、菲律宾和泰国印刷术之始
三、波斯印刷术之始
四、北非埃及印刷术之始
第三节 中国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一、欧洲木版印刷之始
二、欧洲木活字印刷之始
三、欧洲金属活字印刷之开端
第十章 中国****技术的外传
第一节 中国****术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
一、阿拉伯人关于硝石和****的早期记载
二、伊利汗国枪手哈桑兵书中的****知识
三、《焚敌火攻书》和《诸艺大全》中的****、火器知识
……
第十一章 中国指南针在国外的传播
第十二章 约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十三章 ****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简短的结论

6.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基于近30年间对考古发掘资料的利用、出土文物的考察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即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及其在东西方各国传播的历史,并论述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同时,探讨四大发明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工艺制造,对相关器物作新的技术复原研究。全书共13章,插图305幅,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7. 四大发明外传对世界历史有什么影响

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东汉时,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伦他曾被封为“龙亭侯”,所以人们把他创造的这纸叫做“蔡侯纸”。从6世纪开始,造纸术逐渐传往朝鲜、日本,以后又经阿拉伯、埃及、西班牙传到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国(1189)、意大利(1276)、德国(1391)、英国(1494)、荷兰(1586)、美国(1690)都先后建厂造纸。到16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中世纪的欧洲,据说抄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其狭小,纸的发明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中国隋唐时期,人们把刻制印章从刻石上拓印文字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唐代留下的《金刚经》,精美清晰,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868年)。11世纪中期的宋代,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印刷术得到普遍推广。我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到阿拉伯,11世纪以后,又由阿拉伯传的欧洲,12世纪左右传到埃及,随着造纸术的传播,纸张先后取代了埃及的纸草,印度的树叶以及欧洲的羊皮等,引发了世界书写材料的巨大变革,14至15世纪欧洲开始流行印刷术。欧洲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国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尔》画像(1423年),晚于我国约600年。1450年前后,德国人受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影响,创制了欧洲拼音文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比毕升晚了400年。印刷术传到欧洲后,改变了原来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接受较高教育的状况,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我国在唐朝时期就已发明了火药,并最早用于军事。10世纪初的唐未,出现了火炮、火箭,宋时火器普遍用于战争。蒙古人从与宋、金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药、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从与蒙古人作战中学会了制造火器。欧洲人大约于13世纪后期,又从阿拉伯人的书籍中获得了火药知识,到14世纪前期,又从对回教国家战争中学到了制造火药、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欧洲城市市民反对君主专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早在战国时代,中国就已经根据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期,人们发明了用人工磁化铁针的方法,制成指南针,并开始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同时传到阿拉伯。13世纪初指南针传入欧洲。指南针在航海上应用,导致了以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8. 如何把握四大发明的外传概况及影响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基于近30年间对考古发掘资料的利用、出土文物的考察和中外文献的考证,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即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及其在东西方各国传播的历史,并论述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同时,探讨四大发明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工艺制造,对相关器物作新的技术复原研究。全书共13章,插图305幅,内容深入浅出,资料翔实,反映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潘吉星,1931年7月生,辽宁省北宁市人,1954年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毕业。近半个世纪以来致力于科学史和中外科学交流史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教授、国际科学吏研究院(巴黎)通讯院士、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历任英国剑桥大学罗宾逊学院Bye Fellow、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费城)文理学院及日本国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京都同志社大学新岛讲座第九任讲师。著有《中国造纸技术史稿》、《中国科学技术吏·造纸与印刷卷》、《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吏》、《天工开物校注及研究》、《宋应星评传》、《中国火箭技术史稿》、《中外科学之交流》、《卡尔·肖莱马》等书,以中外文发表论文187篇,主编《李约瑟文集》等书。

目录
第一章 造纸术的发明
第一节 有关纸的一般概念
一、纸未出现前的古代书写纪事材料
二、论纸的定义
三、成纸的科学原理
第二节 从西汉纸的出土看造纸术的起源
一、为什么造纸术起源于中国?
二、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三、论蔡伦的历史作用
第三节 评造纸起源于外国之说
一、造纸起源于欧洲或埃及吗?
二、评造纸起源于中美洲或印度说

第二章 中国造纸术的发展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造纸技术
一、麻纸的改进与普及
二、纸的新原料和新用途的开拓
三、纸的施胶、涂布和染色技术
第二节 隋唐五代的造纸技术
一、皮纸的发展和竹纸的兴起
二、纸的产地和用途的扩大
三、造纸技术和加工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的造纸技术
一、宋元时期的造纸技术
二、明清时期的造纸技术

第三章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第一节 印刷术发明前的古典复制技术
一、纸上钤印对印刷术的影响
二、碑石文字拓印技术
第二节 木版印刷和铜版印刷的发明
一、木版印刷起源于隋
二、唐初有关印刷的记载和实物资料
第三节 唐至北宋木版印刷的发展
一、唐中叶至唐末的印刷
二、五代十国及北宋的印刷
三、传统木版印刷技术
第四节 版画和多色印刷的发展
一、版画的起源和发展
二、彩色印刷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节 评木版印刷起源于外国说
一、为什么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二、评印刷术起源于印度说
三、评木版印刷起源于韩国说

第四章 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
第一节 非金属活字技术的发明
一、木活字印刷的发明
二、木活字印刷在元代以后的发展
三、泥活字或陶活字印刷的发明
第二节 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明
一、铜活字印刷起源于北宋
二、铜活字印刷在宋以后的发展
三、锡活字印刷的起源和发展
第三节 评韩国发明金属活字说
一、评此说所据的物证
二、评此说所据的文献证据

第五章 火药技术的发明
第一节 火药出现前的古代纵火武器
一、古代以弓弩发射的纵火箭
二、古代的火炬、飞炬、火禽、火兽
三、五代和北宋的猛火油机
第二节 火药的定义和燃烧理论
一、火药的定义
二、古代火药燃烧理论
三、近代火药燃烧理论
第三节 为什么火药发明于中国
一、中国最早利用和提纯硝石的史实
二、中国最早发现火药混合物的史实
第四节 中国火药技术的发明和早期火器
一、10世纪以来出现的北宋早期火器
二、10世纪出现的最早的军用火药方
第五节 评外国发明火药说
一、评印度发明火药说
二、评拜占庭发明火药说
三、评欧洲发明火药说

第六章 中国火药和火器技术的早期发展
第一节 高硝粒状火药的制造
一、两宋之际的烟火和爆仗
二、南宋出现的铳炮和火枪
第二节 南宋出现的突火枪、火箭和硬壳炸弹
一、1259年的突火枪
二、火箭和火箭弹
三、硬壳手榴弹和炸弹
第三节 元明时火药和火器技术的发展
一、元代的金属火铳
二、明代的金属火铳、火炮和火铳箭
三、火箭、集束火箭、二级火箭和火箭飞行
四、炸弹、定时炸弹、地雷和水雷

第七章 指南针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第一节 指南针发明前古人定方位之法
一、战国以来以圭表测日影的定位方法
二、观看北极星确定方位之古法
三、中国古代用于天文导航的牵星术
第二节 指南针的前身司南仪的发明
一、磁石指极性的发现和司南仪的制成
二、司南的形制和用法
三、晋至唐期间对司南仪的技术改进
第三节 指南针的发明和早期发展
一、唐末堪舆用水浮式罗盘针的发明
二、北宋水罗盘的构造和复原
三、南宋时发明的旱罗盘
四、明清的水、旱航海罗盘
第四节 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一、宋代的航海罗盘和航海图
二、元代的航海罗盘和航海图
三、明代郑和航海针路图和清代的旱罗盘

第八章 中国造纸术的外传
第一节 造纸术在朝鲜和日本的传播
一、造纸在朝鲜半岛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二、高丽朝和朝鲜朝的造纸
三、造纸在日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四、奈良朝以后日本的造纸
第二节 中国造纸术在亚非其他国家的传播
一、造纸术在越南的传播
二、造纸术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传播
三、造纸术在中亚、西亚和北非的传播
第三节 中国造纸术在欧美的传播
一、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造纸之始
二、造纸术在欧美其他国家的传播
三、18世纪欧美从中国引进的造纸技术
四、中国造纸技术对19世纪欧洲的影响

第九章 中国印刷术的外传
第一节 印刷术在日本和朝鲜半岛的传播
一、日本木版印刷之始
二、日本活字印刷之始
三、朝鲜半岛木版印刷之始
四、朝鲜半岛活字印刷之始
第二节 印刷术在亚非其他国家的传播
一、越南印刷术的早期发展
二、菲律宾和泰国印刷术之始
三、波斯印刷术之始
四、北非埃及印刷术之始
第三节 中国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一、欧洲木版印刷之始
二、欧洲木活字印刷之始
三、欧洲金属活字印刷之开端

第十章 中国火药技术的外传
第一节 中国火药术在阿拉伯地区的传播
一、阿拉伯人关于硝石和火药的早期记载
二、伊利汗国枪手哈桑兵书中的火药知识
三、《焚敌火攻书》和《诸艺大全》中的火药、火器知识
……
第十一章 中国指南针在国外的传播
第十二章 约和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十三章 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简短的结论
附录 ·查看全部>>前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素称发达,近代世界所赖以建立的各种基本发现和发明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对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影响的重要发现和发明至少有100项,因此在中世纪漫长岁月里中国在科技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①其中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就其对社会历史进程和科学、文化发展的影响而言,可以说是近两千年来震撼世界的、具有革命性的超级发明。16世纪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认为这些发明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万事万物的原有状态,其波及范围不限于某一局部地区,而是整个世界;其影响所及不是一时一世,而是持续达数百年之久,这是世界上任何帝国、宗教和伟人都做不到的。②中国的四大发明内容丰富,每一大项都包括一系列单项发明,如印刷包括木版印刷、铜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彩色印刷等,火药包括炸药、发射药、引爆药和各种火器,指南针有水罗盘、旱罗盘,还涉及航海技术,研究四大发明史应当说是科学文化史的一项重大课题。
过去中外学者对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的历史虽有专著出版,但都只限于其中一项或至多两项,将四大发明史放在一起加以深入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国内外还一直没有出现。人们所能看到的综论四大发明的书,多是篇幅很小的通俗性作品,且其中有些观点现在已显得过时,需要有这方面新的专著问世。有鉴于此,199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约笔者写出这样一部书,由他们出版,这是个有创意的出版选题,遂不揣冒昧欣然承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000年完成初稿,再经修订于2002年5月定稿,名之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

精彩书摘
最早的纸是由麻头、破布造成的麻纸,而麻布由中国原产的大麻和苎麻织成。其他国家或地区有亚麻、黄麻,亦可织布,破布亦可造纸。但为什么造纸术发明于中国,而非别的地区?这个问题需要讨论。促成人们造纸的因素是社会对新型书写材料的实践需要,而这又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技术背景有关。公元前几个世纪内世界上只有少数几种材料供书写用,即简牍、缣帛、莎草片、羊皮片、贝叶和树皮。这时希腊、波斯、埃及、罗马和印度等国仍处于奴隶社会,战争频仍,版图不断变换,或处于割裂的动荡时期。奴隶主统治集团只求掠夺财富、土地和争霸,对发展文教事业并不关心,古典书写材料足以满足社会需要,没有对新材料的需求。

9. 中国四大发明的后三种的外传有什么意义

哪后三种

10. 中国四大发明外传主要在哪个时期,为什么.外传的影响.

唐朝时长安一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应该主要是唐朝,影响好的是加快了文化传播,文化传承,坏的火药使世界进入热武器时代,导致了战争的频繁发生,破坏世界和平

阅读全文

与中国四大发明外传及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