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互联网对总供给和总需求有什么影响,用经济学术语解释
近年来,互联网在改造传统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行业和企业纷纷加入“互联网+”行动,形成了“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房地产”“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娱乐”“互联网+金融”等,不一而足。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上述“互联网+”行动的本质是经济资源通过互联网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
从微观来看,“互联网+”有助于经济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在消费者一侧,“互联网+”有利于消费者搜寻到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不但可以使消费者低成本地比较不同供给者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还可以通过其他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来了解和掌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了消费者和供给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由于“互联网+”既能够降低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又能够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此最终能够增进消费者剩余。在供给者一侧,“互联网+”有利于展现不同供给者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特色和个性(比如位置、外形、经验等),从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偏好,这就在竞争的基础上增加了供给者的垄断势力,有利于增进生产者剩余。所以从整体上看,“互联网+”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改进。进一步地,由于“互联网+”降低了交易成本,会促使更多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和各类消费者形成更多个性化的供给和需求,所以“互联网+”会以更大的规模创造出社会福利。
从中观来看,“互联网+”有助于加速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国中观经济存在的某些问题,诸如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而有些行业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解决,因为“互联网+”有助于各类经济资源实现跨产业整合,有利于各类资源要素在不同行业和产业间共享、转移和转换,应对不同的市场需求。“互联网+”可以帮助企业和个人将自己利用效率不高的资源快速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满足各类资源在不同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快速流动,因此有效的“互联网+”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可以促进不同产业和企业间进行合理规模的投资,减少低效投资,使企业仅保留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服务,非核心外围业务则通过“互联网+”迅速找到供应商,从而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因此,“互联网+”也有助于产业组织的进一步优化。
从宏观来看,“互联网+”有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减缓宏观经济波动。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危机是经济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而形成大规模闲置引起的。在“互联网+”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时代,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搜寻成本较高,有些情况下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总供给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企业削减工人,经济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失业增加,引发经济衰退。“互联网+”则可以灵活有效地匹配供给侧和需求侧,调动“沉睡”的经济资源。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及时掌握并准确预测市场规模的变化,从而形成与总需求相匹配的投资,降低不必要的投资,减少由市场波动引起的资源闲置和浪费,提高投资回报率,同时在劳动力市场上也有助于工人与资本的有效配置,减少工人的闲置时间——失业。
“互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的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和困境。
技术瓶颈主要来自于相关基础设施和设备的约束。“互联网+”的发展涉及线上线下交易以及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包括前面所说的大量供给和需求的释放,都要有良好的网络设施、网络服务、各种交通运输设施和体验设施作为保障。目前许多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相关基础设施发展良好,但仍有许多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不平衡是目前制约“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技术瓶颈。
政策困境主要体现为监管与开放之间的平衡问题。正如上文所述,“互联网+”涉及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催生新的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必然会触碰到现有政策的盲区和约束,不明确的盲区和明确的约束都会抑制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发展。这就需要政府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破除行业壁垒,制定和实施各行业互联网准入的负面清单,构建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此外,“互联网+”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潜在影响,比如“互联网+金融”可能会加快货币流动速度,放大资金的供给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对此需要政府对“互联网+”进行合理的监管和引导。总之,需要平衡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监管与开放的关系。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商学院谭洪波)供参考。
『贰』 移动互联网时代旅游供给和需求有什么变化
供给当然要比遗忘的供给内容一样,但要更先进一些,以前是发一些纸质的宣传页,现在可以是影像类的。
需求则是充电宝了。
『叁』 如何理解供给可以创造需求
有两个抄角度的
大的角度说呢:当供给形成一定模式以后,就会形成一种新的行业,比如服务业,比如后勤,就可以说是供给创造了这些信的行业。
小的角度说:供给其实也是一种新的需求,因为它要供给就需要更原始的材料,信息等,所以说它也就创造了需求了。
从根本上说吧,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供给和需求的结合体的
『肆』 甲方供给创造需求,乙方需求创造供给辩论赛
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是萨伊理论中的一个结论:这实际上就是说,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供给和需求是恒等的,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多余的东西就是没有用的,当然是指对自己没用。因此,就要给多余的东西找一个出路,使无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或者用色诺芬说的:给笛子找到一个会吹的主儿。“剪径”剪来的通行权,对于强人来说就是多余的,因为剪来的一段径不是为了自己在上面不停地走来走去,而是为了去勒索钱财的。
两百年前,萨伊提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萨伊定律”的市场规律:供给会自动地创造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的名声近代一直不怎么样,多数人对之进行口诛笔伐,现在甚至有人将之拿来但经济学的笑话讲。萨依是怎么描述“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伊认为,商品交易,不过是以物换物,货币只起到一个媒介作用。货币的唯一用途,就是购买商品,人们不会把它储藏起来。这实际上就是说,供给能自行创造需求,供给和需求是恒等的,不会出现生产过剩。
萨伊说货币具有惟一用途当然有失偏颇,但是也未必不是对货币“四不像”角色思考之后的心得。如果把货币看作是异化的商品,则萨伊说交易不过是“以物换物”则是无可指责的事实陈述之辞。就此一点来说,但凡不符合“以物换物”之一般交换形态的经济学理论一定难以具有普遍适应性,也就是《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所说的,但凡不适用于2+2的经济学理论一定有问题。
『伍』 谁能解释一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的具体含义
很简单的道理,供给必然通过生产活动完成,正常的生产活动必须依靠资源来进行,对资源的依赖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需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不理解可以追问。
『陆』 党的十八大指出四化同步内容是什么
党的十八大指出四化同步内容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四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关联中发展的;“四化”的作用也不是单独发挥的,而是在融合、互动、协调中实现的。
四化同步的主要表现:
信息化和工业化需要深度融合。信息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反过来又通过与工业化融合,带动工业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经和正在成为一种全面、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塑全球化时代我国产业竞争新优势。
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良性互动。城镇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产业是城镇发展的基础,城镇是制造业和其他非农产业发展的主要场所和载体。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相互协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都是农村、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手段,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柒』 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供给
。。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呢?不过个人感觉,前期供给创造需求,试水然后广而告之,后期需求创造供给,毕竟有人需要才能创造利润,要不怎么活下来。。
『捌』 结合经济学现象基本是需求创造供给,即人们有什么样的需求,市场 就有什么样的
经济学现象基本上需求是创造供给及人民的需要的物质享受
『玖』 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供给
需求是无穷的——
但新的需求是无法被认知的
你只有创造了合适供给才能发现新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