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为哥伦布提供保证的是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其著称于世的古代四大发明,更是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的杰出贡献,更为世界科学文化成果的传播和交流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成就。
图1
伟人曾说过:“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在一千八百年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法。在一千三百年前,已经发明了刻板印刷。在八百年前,更发明了活字印刷。火药的应用,也在欧洲人之前。所以,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造纸术——化腐朽为神奇
“茭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南朝梁元帝萧绎
造纸术作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之一,从古至今,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造纸术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造,逐渐达到鼎盛时期。
造纸术的每一段发展历程,都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造纸技术自诞生后,在经历了不断的成长和发展,而达到了辉煌至鼎盛的时期。
图2
西汉元年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造纸技术,但由于当时造纸技术的“技术含量”较高,所以社会上所流行的书写材料呈现出竹,帛,纸并行的局面。
到了东汉元兴元年,蔡伦在原有的造纸技术上加以改进。《蔡伦转》中有言“伦典尚方作纸,用故麻名麻纸,木皮名毂纸,鱼网名网纸。”经蔡伦改进而成的造纸术,就是将废弃的麻头、破布、树皮、旧鱼网等用水浸泡后,切碎,再加草木灰蒸煮,舂捣打浆,最后将纸张捞出,然后“苫”或“篑”来抄造,以保证纸张成型。这种造纸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因其原料廉价,且极易寻得,再加上蔡伦造纸术经的不断推广和改进,纸张慢慢进入到日常生活用品。后人也将这种纸称为“蔡侯纸”,以纪念蔡伦造纸技术的伟大功绩。
古代造纸术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使用纸质档案来记录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纸张得以全面取代了简牍、绵帛成为了社会普遍的书写用具,甚至在国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
图3
中国古代造纸术最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东汉末年期间,又经由朝鲜传入日本。唐朝时期,造纸术传入阿拉伯,直到十二世纪中叶,阿拉伯人才将造纸技术传入欧洲。公元1276年,意大利建造了第一家造纸厂;公元1348年,法国相继建立多家造纸厂。因为法国纸张的出口,德国也随之在14世纪建立自己的造纸厂。而英国在15世纪才传入造纸技术。总体来说,欧洲的造纸业在17世纪才全面发展开了,比中国要落后很久。
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出现,为世界科学、文化和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其实用价值不可估量,更具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印刷术——踏“印”寻源
印刷术的发明同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印刷术和造纸术都是中国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公元前4世纪,也就是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可谓是最早的印刷术了。那时称之为“玺”,但秦时双灭六国后,将楚国的和氏璧凿为国玺,“玺”字自此成为封建帝王的专属,一般人的玺只得称为印章。最初的印章都多是凹入的阴文,用封泥之上。
图4
由此可知战国和秦汉时期出现的印章、拓碑等用以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为活字印刷的诞生提供了技术储备条件。而随着纸和墨的诞生,也逐渐为活字印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到了唐代,将印章和拓碑这两种方法逐渐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雕版印刷术。其操作方法非常的简单,就是在木质比较坚硬的枣木或梨木上面刻写用以印版,印版前先在版面上刷上一层墨汁,然后将柔软的纸张附在上面,用鬃刷来回压几遍,最后揭下,就完成了一张印制。雕版印刷的出现代替原始的人工抄写,印制出来的印品也更为准确、规范、整齐。
在敦煌千佛洞所发现的长达488厘米、宽约0.3厘米,高24.2厘米的《金刚经》,就是王玠在唐懿宗咸通九年,使用雕本印刷技术刻印而成的佛教经书,足以看出当时雕本印刷技术的成熟。
图5
但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刻书的范围不断增加,所需书籍的数量急剧增多,雕版印刷术的不足逐渐显现出来。于是,人们就开始寻求一种更为便捷,更为经济的印刷技术,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
❷ 最能代表中国的食物是什么
西红柿炒鸡蛋
西红柿炒鸡蛋是中国传统的一道菜,西红柿原名番茄,原产南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地,后传至墨西哥,驯化为栽培种。大约是明朝才传入中国,我们现在所说的“西红柿炒鸡蛋”就是以前的“木须肉”,当时的木须=苜蓿。而当时西方人并没有将西红柿与别的蔬菜烹调
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是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必吃的食物,中国各地饺子的种类很多,有虾饺、锅贴饺、蒸饺等等
大豆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中国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是最早研发生产豆制品的国家。研发出了多种豆制品,如豆腐,豆腐丝,腐乳,豆浆,豆豉,酱油,豆芽,豆肠,豆筋,豆鱼,羊肚丝,猫耳,素鸡翅,大豆耳等。
左宗棠鸡
左宗棠鸡也称为左公鸡,1952年由彭长贵创制,托名左宗棠,其实与清末将领左宗棠没有直接关系。左宗棠鸡用的是鸡腿肉做成的,是美国人圣诞节最受欢迎的中国菜,也是美国全年第四大最受欢迎的菜。
茭白
茭白又叫高瓜、菰笋、菰手。在中国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之一。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茭白多生长于长江湖地一带,适合淡水里种植。如果种植茭白等农作物遇到问题,农民朋友可以在云种养免费咨询专家,云种养是全球最大的农技问答网站,里面汇聚了数万名农业专家在线答疑,为农民朋友帮忙
面食
面食就是指用面粉做成的食物,小麦粉是中国北方的主食,用面粉制成的食物品种繁多,有馒头、花卷、包子、混沌、油条等等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是中国川菜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之一,如今宫保鸡丁已经走向大江南北及海外,声名远播,外国人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最好吃的食物就是“Kung pao chicken”
酱油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由酱演变而来,而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偶然发现的。后来传入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
松花蛋
松花蛋是中国人发明的蛋加工食品,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食品,不但好吃,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不过松花蛋被外国人评为最恐怖的中国食物。
❸ 中国原产蔬菜有哪些
白菜:为中国原产蔬菜,栽培历史悠久,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说明六、七千年前即有种植。魏晋时即已成为寻常人家中之普通大众蔬菜。
茨菇:又作慈菇,也叫燕尾草、剪刀草、水荸荠(音bíqi)、芽菇、乌芋等。原产中国。
葱:古代称芤(音kōu)、茖(音gé非茗míng),又名菜伯、和事草等。最早记载始见于《而雅》:“葱生山中者名茖。”原产于中国西部山区,著名的葱岭(即今日之帕米尔高原一带)即因遍生野葱而得名。
莼菜:为中国南方独产的水生野蔬,《诗经》中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茆(音máo)即莼菜。
大豆:原产于中国东北,山戎人培育,已有5000多年。
冬瓜:为中国本土原产,其栽培史至少有二千多年。因成熟时,皮上有一层薄薄白霜,与冬季的霜雪相似,故称为冬瓜;又因其身形巨大,如枕头般,所以古时亦称为枕瓜。冬瓜在中国是老幼咸宜的家常瓜菜,栽种地域极为广泛,名称也多,如白瓜、水芝、濮瓜、蔬瓜、东瓜、白冬瓜等。
芥蓝:俗称盖菜等,中国特产蔬菜。
黄豆芽:黄豆芽出现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据战国时记载,初时只作药用,后方开始食用。
黄花菜:原名萱草,又称金针菜、忘忧花、宜男草、针针花、一日百合、丹棘、黄花菜、七星菜、安神菜等。黄花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是国人喜吃的一种传统蔬菜。
荠菜:(音jìcài)别名野菜、地菜、野荠,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培养史最少亦有二千年以上。
茭白:为中国特产蔬菜之一,古时曾称雕胡、菰、葑、菰芛、菰瓜、菰笋、茭瓜、茭笋或水笋等,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以上之食用历史。
韭菜:为中国特有蔬菜,栽培极早,距今最少已有三千多年,《四书》中皆有记载。《周礼》中说“豚春用韭”,说明先秦时的人们已经会做韭菜炒肉丝了。
蕨菜:商代即有食用,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就是吃这玩意的。
栗子:栗子有多种品种,如板栗、锥栗、茅栗、油栗等,远在六千年前,国人已经采食栗子。
菱角:(音língjiǎo)原产欧洲,惟改良种则产中国及印度,在江南、华中、华南栽培颇盛。
芦蒿:(音lúhāo)亦原产自中国南方,《诗经》、《左传》等皆有提及。
萝卜:又名莱菔、雹葖、荠根、芦菔、萝白、紫菘、芦葩、秦菘。原产中国,栽种史约有三千年以上,为我国主要蔬菜之一。其品种诸多,颜色不一,但与胡萝卜并非同种。
马兰:别名马兰头、马莱、竹节草、马兰菊、紫菊、红梗菜、鱼鳅串、马兰青、鸡儿肠、马拦头、马兰丹、路边菊、鸡儿菜等等,原产亚洲南部及东部,在中国的历史在2000年以上。
梅子:梅树在中国的种植至少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殷墟考古时即发现有梅核。最早被用作调味,腌制酸食。
茼蒿:(音tónghāo)又叫蓬蒿、蒿子杆,由于其花似野菊,又名菊花菜,原产中国。
蕹菜:(音wèngcài)俗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蓊菜、通心菜、竹叶菜等。有旱蕹、水蕹两种,旱蕹植于陆地,水蕹植于水面。其来历,有说中国自古栽培,西晋时即有书记载;但也有说为舶来品的,古人将其装于瓮中由国外经海路带回,“因瓮置宜”而故曰“瓮菜”。
苋菜:(音xiàncài)南方夏季的常见蔬菜,原产于中国。
香菇:香菇属食用菌类,不是植物,但这里也列入吧。其原产中国浙江,开始栽培香菇的确凿年代,已无可稽考,相传是宋朝浙江龙泉县龙岩村的农民吴三公发明的,后经菇农们不断摸索、改进,至元朝,由农学家王祯总结成文字(公元1313年)。后传入日、韩。
小白菜:又名青菜、长梗菜、鸡毛菜、油白菜等,是中国南方各省的主要蔬菜之一,原产中国,也有几千年的栽培史。
银杏:也名白果,公孙树,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中国特产。在距今6、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遍布全球的银杏类植物衰败。经第四纪冰川的气候剧变后,银杏类植物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灭绝。然在中国,由于独特地理位置,银杏得以独遗存于中国大陆,成为银杏类植物之唯一幸存后裔,也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属。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的西天目山、神农架以及大别山地区,尚残存少量呈野生和半野生状态的银杏,其余皆为人工栽育。
芋头:又称芋艿、芋奶、芋鬼、蹲鸱、香芋、毛芋、芋艿、土芋、土芝、山芋等,简称芋。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半岛等热带沼泽地方。初为野生,后经自然和人类栽培、驯化和系统选育,形成了现在的优良品种及变种。中国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诗经》即有载,齐人亦呼为“莒”。
竹笋:和竹子一样,原产中国,中国人食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❹ 你知道谁是满汉全席的发明人么
<满汉全席>菜谱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乾隆甲申年间李斗所著《扬州书舫录》中记有一份满汉全席食单,是关于满汉全席的最早记载。
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错,搜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承传统美德,侍膳奉敬校宫廷之周,令客人留连忘返。全席食毕,可使您领略中华烹饪之博精,饮食文化之渊源,尽享万物之灵之至尊。蒙古亲藩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类钞*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一文中说:“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之去,曰带福还家。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平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需,淋漓尽,无所惜也。”
茶台茗叙 :古乐伴奏-满汉侍女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苹果 合意饼
攒盒一品 :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乾果蜜饯八品)
四喜乾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饯 蜜饯苹果 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 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 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龙凤呈祥 洪字鸡丝黄瓜 福字瓜烧里脊 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 御膳豆黄 芝麻卷 金糕 枣泥糕
酱菜四品: 宫廷小黄瓜 酱黑菜 糖蒜 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 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 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 凤尾鱼翅 红梅珠香 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 豆面饽饽 奶汁角
御菜三品: 祥龙双飞 爆炒田鸡 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 八宝野鸭 佛手金卷 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 金丝酥雀 如意卷
御菜三品: 绣球乾贝 炒珍珠鸡 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 干连福海参 花菇鸭掌 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 肉未烧饼 龙须面
烧烤二品: 挂炉山鸡 生烤狍肉 随上荷叶卷 葱段 甜面酱
御菜三品: 山珍刺龙芽 莲蓬豆腐 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 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信阳毛尖
满汉全席(二)
————————————————————————————————————————————————————————————————————————————————
廷臣宴
廷臣宴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浚徘渲杏泄ρ卟渭樱绦搜缯呷偈狻Q缢栌诜钊匏降睿缡毖谑已缰瘛=杂酶咭危呈疲克暄傩小C晒磐豕冉砸膊渭印;实奂耸┒骼绰B缡舫迹庇质峭⒊济枪β坏囊恢窒襻缧问健?br /> 丽人献茗:狮峰龙井
乾果四品: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 核桃粘 苹果软糖
蜜饯四品:蜜饯银杏 蜜饯樱桃 蜜饯瓜条 蜜饯金枣
饽饽四品:翠玉豆糕 栗子糕 双色豆糕 豆沙卷
酱菜四品:甜酱萝葡 五香熟芥 甜酸乳瓜 甜合锦
前菜七品:喜鹊登梅 蝴蝶暇卷 姜汁鱼片 五香仔鸽 糖醋荷藕 泡绿菜花 辣白菜卷
膳汤一品:一品官燕
御菜五品:砂锅煨鹿筋 鸡丝银耳 桂花鱼条 八宝兔丁 玉笋蕨菜
饽饽二品:慈禧小窝头 金丝烧麦
御菜五品:罗汉大虾 串炸鲜贝 葱爆牛柳 蚝油仔鸡 鲜蘑菜心
饽饽二品:喇嘛糕 杏仁豆腐
御菜五品:白扒广肚 菊花里脊 山珍刺五加 清炸鹌鹑 红烧赤贝
饽饽二品:绒鸡待哺 豆沙苹果
御菜三品:白扒鱼唇 红烧鱼骨 葱烧鲨鱼皮
烧烤二品:片皮乳猪 维族烤羊肉 随上薄饼 葱段 甜酱
膳粥一品:慧仁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珠兰大方
满汉全席(三)
————————————————————————————————————————————————————————————————————————————————
万寿宴
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其间名食美馔不可胜数。如遇大寿,则庆典更为隆重盛大,系派专人专司。衣物首饰,装潢陈设,乐舞宴饮一应俱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于光绪十八年就颁布上谕,寿日前月余,筵宴即已开始。仅事前江西烧造的绘有万寿无疆字样和吉祥喜庆图案的各种釉彩碗、碟、盘等瓷器,就达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余件。整个庆典耗费白银近一千万两,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丽人献茗:庐山云雾
乾果四品:奶白枣宝 双色软糖 糖炒大扁 可可桃仁
蜜饯四品:蜜饯菠萝 蜜饯红果 蜜饯葡萄 蜜饯马蹄
饽饽四品:金糕卷 小豆糕 莲子糕 豌豆黄
酱菜四品:桂花辣酱芥 紫香乾 什香菜 暇油黄瓜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
五香酱鸡 盐水里脊 红油鸭子 麻辣口条
桂花酱鸡 蕃茄马蹄 油焖草菇 椒油银耳
前菜四品: 万字珊瑚白菜 寿字五香大虾 无字盐水牛肉 疆字红油百叶
膳汤一品: 长春鹿鞭汤
御菜四品: 玉掌献寿 明珠豆腐 首乌鸡丁 百花鸭舌
饽饽二品: 长寿龙须面 百寿桃
御菜四品: 参芪炖白凤 龙抱凤蛋 父子同欢 山珍大叶芹
饽饽二品: 长春卷 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烧圆鱼 巧手烧雁鸢 桃仁山鸡丁 蟹肉双笋丝
饽饽二品: 人参果 核桃酪
御菜四品: 松树猴头蘑 墨鱼羹 荷叶鸡 牛柳炒白蘑
烧烤二品: 挂炉沙板鸡 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 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茉莉雀舌毫
满汉全席(四)
————————————————————————————————————————————————————————————————————————————————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席赋诗三壬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乾果四品:怪味核桃 水晶软糖 五香腰果 花生粘
蜜饯四品:蜜饯桔子 蜜饯海棠 蜜饯香蕉 蜜饯李子
饽饽四品:花盏龙眼 艾窝窝 果酱金糕 双色马蹄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 蜜汁辣黄瓜 桂花大头菜 酱桃仁
前菜七品:二龙戏珠 陈皮兔肉 怪味鸡条 天香鲍鱼 三丝瓜卷 虾籽冬笋 椒油茭白
膳汤一品:罐焖鱼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 琵琶大虾 龙凤柔情 香油膳糊 肉丁黄瓜酱
饽饽二品:千层蒸糕 什锦花篮
御菜五品:龙舟镢鱼 滑溜贝球 酱焖鹌鹑 蚝油牛柳 川汁鸭掌
饽饽二品:凤尾烧麦 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 三仙丸子 金菇掐菜 溜鸡脯 香麻鹿肉饼
饽饽二品:玉兔白菜 四喜饺
烧烤二品:御膳烤鸡 烤鱼扇
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
一品 : 鹿肉片 飞龙脯 狍子脊 山鸡片
野猪肉 野鸭脯 鱿鱼卷 鲜鱼肉
刺龙牙 大叶芹 刺五加 鲜豆苗
膳粥一品:荷叶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满汉全席(五)
————————————————————————————————————————————————————————————————————————————————
九白宴
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后来道光皇帝曾为此作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羌岁献帝京罗。”
丽人献茗: 熬乳茶
乾果四品: 芝麻南糖 冰糖核桃 五香杏仁 菠萝软糖
蜜饯四品: 蜜饯龙眼 蜜饯莱阳梨 蜜饯菱角 蜜饯槟子
饽饽四品: 糯米凉糕 芸豆卷 鸽子玻璃糕 奶油菠萝冻
酱菜四品: 北京辣菜 香辣黄瓜条 甜辣乾 雪里蕻
前菜七品: 松鹤延年 芥茉鸭掌 麻辣鹌鹑 芝麻鱼 腰果芹心 油焖鲜蘑 蜜汁蕃茄
膳汤一品: 蛤什蟆汤
御菜一品: 红烧麒麟面
热炒四品: 鼓板龙蟹 麻辣蹄筋 乌龙吐珠 三鲜龙凤球
饽饽二品: 木犀糕 玉面葫芦
御菜一品: 金蟾玉鲍
热炒四品: 山珍蕨菜 盐煎肉 香烹狍脊 湖米茭白
饽饽二品: 黄金角 水晶梅花包
御菜一品: 五彩炒驼峰
热炒四品: 野鸭桃仁丁 爆炒鱿鱼 箱子豆腐 酥炸金糕
饽饽二品: 大救驾 莲花卷
烧烤二品: 持炉珍珠鸡 烤鹿脯
膳粥一品: 莲子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洞庭碧螺春
满汉全席(六)
————————————————————————————————————————————————————————————————————————————————
节令宴
节令宴系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如: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满族虽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和统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汉族的食俗。又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规详尽。其食风又与民俗和地区有着很大的联系,故,腊八粥、元宵、粽子、冰碗、雄黄酒、重阳糕、乞巧饼、月饼等仪器在清宫中一应俱全。
丽人献茗:福建乌龙
乾果四品:奶白杏仁 柿霜软糖 酥炸腰果 糖炒花生
蜜饯四品:蜜饯鸭梨 蜜饯小枣 蜜饯荔枝 蜜饯哈蜜杏
饽饽四品:鞭蓉糕 豆沙糕 椰子盏 鸳鸯卷
酱菜四品:麻辣乳瓜片 酱小椒 甜酱姜牙 酱甘螺
前菜七品:凤凰展翅 熊猫蟹肉 虾籽冬笋 五丝洋粉 五香鳜鱼 酸辣黄瓜 陈皮牛肉
膳汤一品:罐煨山鸡丝燕窝
御菜五品:原壳鲜鲍鱼 烧鹧鸪 芜爆散丹 鸡丝豆苗 珍珠鱼丸
饽饽二品:重阳花糕 松子海罗干
御菜五品:猴头蘑扒鱼翅 滑熘鸭脯 素炒鳝丝 腰果鹿丁 扒鱼肚卷
饽饽二品:芙蓉香蕉卷 月饼
御菜五品:清蒸时鲜 炒时蔬 酿冬菇盒 荷叶鸡 山东海参
饽饽二品:时令点心 高汤水饺
烧烤二品:持炉烤鸭 烤山鸡 随上
薄饼 甜面酱 葱段 瓜条
萝葡条 白糖 蒜泥
膳粥一品:腊八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❺ 豆腐是谁发明的
豆腐是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刘安发明豆腐,其实也是无意的。公元前164年,刘安被封为淮南王,都邑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城关)。刘安好道,一直琢磨怎么就能长生不老,他不惜重金招纳数千方术之士,在如今的八公山上谈仙论道,著书炼丹。
他们用山中的清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不料仙丹没有炼成,倒是豆汁和石膏、盐起了化学反应,形成鲜嫩绵滑的东东,而这也正是豆腐的雏形。
有人大着胆子尝了一些,美味可口。刘安听说后,与方士们又进一步反复试验,终于使豆乳凝固到一块,他们给这种东西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菽乳,后来改称“豆腐”。从此,豆腐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刘安也就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了。
(5)茭白发明扩展阅读
吃豆腐的注意事项:
1、豆腐不能和菠菜同食,菠菜含有草酸钙,豆腐和菠菜同食,不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2、豆腐不能和蜂蜜同食,蜂蜜的促进消化,润肠功能很好,和豆腐同食容易导致腹泻。
3、豆腐不能和茭白同食,容易形成胆结石。豆腐可以和生菜搭配,有利于减肥健美;豆腐可以和金针菇搭配,有利于增强抵抗力;豆腐可以和海带搭配,有助于预防碘缺乏等等。
4、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❻ 中国有什么蔬菜是自己发明的
白菜:为中国原产蔬菜,栽培历史悠久,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说明六、七千年前即有种植。魏晋时即已成为寻常人家中之普通大众蔬菜。
茨菇:又作慈菇,也叫燕尾草、剪刀草、水荸荠(音bíqi)、芽菇、乌芋等。原产中国。
葱:古代称芤(音kōu)、茖(音gé非茗míng),又名菜伯、和事草等。最早记载始见于《而雅》:“葱生山中者名茖。”原产于中国西部山区,著名的葱岭(即今日之帕米尔高原一带)即因遍生野葱而得名。
莼菜:为中国南方独产的水生野蔬,《诗经》中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茆(音máo)即莼菜。
大豆:原产于中国东北,山戎人培育,已有5000多年。
冬瓜:为中国本土原产,其栽培史至少有二千多年。因成熟时,皮上有一层薄薄白霜,与冬季的霜雪相似,故称为冬瓜;又因其身形巨大,如枕头般,所以古时亦称为枕瓜。冬瓜在中国是老幼咸宜的家常瓜菜,栽种地域极为广泛,名称也多,如白瓜、水芝、濮瓜、蔬瓜、东瓜、白冬瓜等。
芥蓝:俗称盖菜等,中国特产蔬菜。
黄豆芽:黄豆芽出现在中国至少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据战国时记载,初时只作药用,后方开始食用。
黄花菜:原名萱草,又称金针菜、忘忧花、宜男草、针针花、一日百合、丹棘、黄花菜、七星菜、安神菜等。黄花菜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是国人喜吃的一种传统蔬菜。
荠菜:(音jìcài)别名野菜、地菜、野荠,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遍布中国南北各地,培养史最少亦有二千年以上。
茭白:为中国特产蔬菜之一,古时曾称雕胡、菰、葑、菰芛、菰瓜、菰笋、茭瓜、茭笋或水笋等,在中国至少有三千年以上之食用历史。
韭菜:为中国特有蔬菜,栽培极早,距今最少已有三千多年,《四书》中皆有记载。《周礼》中说“豚春用韭”,说明先秦时的人们已经会做韭菜炒肉丝了。
蕨菜:商代即有食用,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就是吃这玩意的。
栗子:栗子有多种品种,如板栗、锥栗、茅栗、油栗等,远在六千年前,国人已经采食栗子。
菱角:(音língjiǎo)原产欧洲,惟改良种则产中国及印度,在江南、华中、华南栽培颇盛。
芦蒿:(音lúhāo)亦原产自中国南方,《诗经》、《左传》等皆有提及。
萝卜:又名莱菔、雹葖、荠根、芦菔、萝白、紫菘、芦葩、秦菘。原产中国,栽种史约有三千年以上,为我国主要蔬菜之一。其品种诸多,颜色不一,但与胡萝卜并非同种。
马兰:别名马兰头、马莱、竹节草、马兰菊、紫菊、红梗菜、鱼鳅串、马兰青、鸡儿肠、马拦头、马兰丹、路边菊、鸡儿菜等等,原产亚洲南部及东部,在中国的历史在2000年以上。
梅子:梅树在中国的种植至少有七千年以上的历史,殷墟考古时即发现有梅核。最早被用作调味,腌制酸食。
茼蒿:(音tónghāo)又叫蓬蒿、蒿子杆,由于其花似野菊,又名菊花菜,原产中国。
蕹菜:(音wèngcài)俗名空心菜、藤藤菜、蕻菜、蓊菜、通心菜、竹叶菜等。有旱蕹、水蕹两种,旱蕹植于陆地,水蕹植于水面。其来历,有说中国自古栽培,西晋时即有书记载;但也有说为舶来品的,古人将其装于瓮中由国外经海路带回,“因瓮置宜”而故曰“瓮菜”。
苋菜:(音xiàncài)南方夏季的常见蔬菜,原产于中国。
香菇:香菇属食用菌类,不是植物,但这里也列入吧。其原产中国浙江,开始栽培香菇的确凿年代,已无可稽考,相传是宋朝浙江龙泉县龙岩村的农民吴三公发明的,后经菇农们不断摸索、改进,至元朝,由农学家王祯总结成文字(公元1313年)。后传入日、韩。
小白菜:又名青菜、长梗菜、鸡毛菜、油白菜等,是中国南方各省的主要蔬菜之一,原产中国,也有几千年的栽培史。
银杏:也名白果,公孙树,鸭脚。宋初始入贡,改呼银杏。中 国特产。在距今6、7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遍布全球的银杏类植物衰败。经第四纪冰川的气候剧变后,银杏类植物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灭绝。然在中国,由于独特地理位置,银杏得以独遗存于中国大陆,成为银杏类植物之唯一幸存后裔,也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属。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的西天目山、神农架以及大别山地区,尚残存少量呈野生和半野生状态的银杏,其余皆为人工栽育。
芋头:又称芋艿、芋奶、芋鬼、蹲鸱、香芋、毛芋、芋艿、土芋、土芝、山芋等,简称芋。原产于中国、印度、马来半岛等热带沼泽地方。初为野生,后经自然和人类栽培、驯化和系统选育,形成了现在的优良品种及变种。中国的栽培历史非常悠久,《诗经》即有载,齐人亦呼为“莒”。
竹笋:和竹子一样,原产中国,中国人食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❼ 求古代食物名字
一, “饼”或“汤饼”。
即现在的面条。起源于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历史。面条是一种制作简单,食用方便,营养丰富,即可主食又可快餐的健康保健食品。主要原料:小麦粉。
二,春卷
又名春饼,主要原料:面皮,猪肉,牛肉,羊肉,卷心菜,白菜,粉丝,荠菜,芹菜,香干等。相传福建百姓为了感谢郑成功,每家出一道菜来招待他。郑成功为不负百姓的厚爱,在一张烙熟了的面皮上夹入每家的菜,卷起来吃。这便有了后来的春卷。
三,鱼脍
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生鱼片(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所载,吴军攻破楚郢都后,吴王阖闾设鱼脍席慰劳伍子胥,吴地才有了鱼脍,当时是西元前505年。
四,古董羹
即是现在的火锅,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它是中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周代的鼎器应是火锅最早的雏形,据考证,战国时期即有火锅,时人以陶罐为锅,到宋代,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
元代,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到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宫廷菜”,用料是山鸡等野味。
五,馒头
别称“馍”“馍馍”“蒸馍”,中国传统面食之一,传说是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发明,是一种用发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馒头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是中国人日常主食之一。
❽ 藕粉的历史来源
藕粉其性温,藕粉用水冲泡后,微红呈现晶莹透明状。藕粉是久负盛誉的传统滋养食品,早在明朝洪武年间,江苏扬州宝应县宝应人就将鲜藕加工成藕粉。这里生产藕粉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鹅毛雪片”藕粉曾是清宫历朝的贡品,进入皇室,闻名全国。这不仅是仰仗本地优良藕种,而且选料优质,做工细致。清道光四十九年宝应知县吴春滢的藕粉诗曾有生动描述。史书载宝应:“本邑藕,粉尤精洁,名鹅毛雪片”
清代钱塘诗人姚思勤的《藕粉》诗:“谁碾玉玲珑,绕磨滴芳液。擢泥本不染,渍粉讵太白。铺奁暴秋阳,片片银刀画。一撮点汤调,犀匙溜滑泽。 ’’
清咸丰年间,莲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因与“偶”同音,故民俗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满,又因其出污泥而不染,与荷花同作为清廉高洁的人格象征。
藕粉《本草纲目》还记载,纯藕粉服食,轻身益年。 藕粉的营养价值也较高,含碳水化合物88%,蛋白质0.8%,脂肪0.5%,并含多种维生素及钙、钾、铁、锌及碳水化合物。
杭州 西湖藕粉最出名是杭州的名产,历史曾作“贡粉”进入皇室。
云南 云南黄泥塘藕粉采用海拔5000尺以上生态莲藕为原料。
扬州 扬州藕粉产于辖区内惟一的自然保护区宝应,藕粉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湖北 湖北的巴河、洪湖、蔡甸都是产藕的地区,莲藕以巴河的九孔莲藕为代表。
❾ 有没有什么象海子顾城这样的 历史上这些又叼 又厉害 死的又特别不
怀 念(代序二)
西 川
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
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
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
——海子《土地·王》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年3月26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梦,失去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失去一个回声。对于我们,海子是一个天才,而对于他自己,则他永远是一个孤独的“王”,一个“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海子只生活了25年,他的文学创作大概只持续了7年,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像一颗年轻的星宿,争分夺秒地燃烧,然后突然爆炸。
在海子自杀的次日晚,我得到了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怎么可能这样暴力?他应该活着!因为就在两个星期前,海子、骆一禾、老木和我,曾在我的家中谈到歌德不应让浮士德把“泰初有道”译为“泰初有为”,而应该译为“泰初有生”;还曾谈到大地丰收后的荒凉和亚历山大英雄双行体。海子卧轨自杀的地点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自杀时他身边带有4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一禾告诉我,两个星期前他们到我家来看我是出于海子的提议。
关于海子的死因,已经有各种各样的传言,但其中大部分将被证明是荒唐的。海子身后留有近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他一生仅记的3篇日记。早在1986年11月18日他就在日记中写道:“我差一点自杀了,……但那是另一个我——另一具尸体……我曾以多种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但我活了下来……我又生活在圣洁之中”。这个曾以荷尔德林的热情书写歌德的诗篇的青年诗人,他圣洁得愚蠢,愚蠢得辉煌!诚如凡·高所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啊,那些不信任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
海子死后,一禾称他为"赤子"——一禾说得对,因为在海子那些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篇中,我们的确能够发现这样一个海子:单纯,敏锐,富有创造性;同时急躁,易于受到伤害,迷恋于荒凉的泥土,他所关心和坚信的是那些正在消亡而又必将在永恒的高度放射金辉的事物。这种关心和坚信,促成了海子一生的事业,尽管这事业他未及最终完成。他选择我们去接替他。
当我最后一次走进他在昌平的住所为他整理遗物时,我听到自己的心跳。我所熟悉的主人不在了,但那两间房子里到处保留着主人的性格。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凡·高油画《阿尔疗养院庭院》的印制品。左边房间里一张地铺摆在窗下,靠南墙的桌子上放着他从西藏背回来的两快喇嘛教石头浮雕和一本16、17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的画册。右边房间里沿西墙一排三个大书架——另一个书架靠在东墙——书架上放满了书。屋内有两张桌子,门边的那张桌子上摆着主人生前珍爱的七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很显然,在主人离去前这两间屋子被打扫过:干干净净,像一座坟墓。
这就是海子从1983年秋季到1989年春天的住所,在距北京城60多里地的小城昌平(海子起初住在西环里,后迁至城东头政法大学新校址)。昌平小城西傍太行山余脉,北倚燕山山脉的军都山。这些山岭不会知道,一个诗人每天面对着它们,写下了《土地》、《大扎撒》、《太阳》、《弑》、《天堂弥赛亚》等一系列作品。在这里,海子梦想着麦地、草原、少女、天堂以及所有遥远的事物,海子生活在遥远的事物之中,现在尤其如此。
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但你却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与梦想着天国,而却在大地上找到一席之地的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不同,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那是1986年夏天,我去昌平看他,我拉他去看了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苏联电影《白痴》,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然而海子却不是一个生性内向的人,他会兴高采烈地讲他小时候如何在雨天里光着屁股偷吃地里的茭白,他会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口号,比如“从好到好”,他会告诉你老子是个瞎子,雷峰是个大好人。
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海子曾自称为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脑海里挤满了幻象。不过又和十九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不同。我们可以以《圣经》的两卷书作比喻:海子的创作道路是从《新约》到《旧约》。《新约》是思想而《旧约》是行动,《新约》是脑袋而《旧约》是无头英雄,《新约》是爱、是水,属母性,而《旧约》是暴力、是火,属父性;“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同于“一个人打你的右脸,你要把左脸也给他”,于是海子早期诗作中的人间少女后来变成了天堂中歌唱的持国和荷马。我不清楚是什么使他在1987年写作长诗《土地》时产生了这种转变,但他的这种转变一下子带给了我们崭新的天空和大地。海子期望着从抒情出发,经过叙事,到达史诗,他殷切渴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诗歌帝国:东起尼罗河,西达太平洋,北至蒙古高原,南抵印度次大陆。
至少对于我个人来讲,要深入谈论海子其人其诗,以及他作为一个象征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歌与社会所产生的意义与影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之一。在一首有关兰波的诗中海子称这位法兰西通灵者为“诗歌的烈士”,现在,孤独、痛苦、革命和流血的他也加入了这诗歌烈士的行列。出自他生命的预言成了他对自我的召唤,我们将受益于他生命和艺术的明朗和坚决,面对新世纪的曙光。
我和海子相识于1983年的春天,还记得那是在北大校团委的一间兼作宿舍的办公室里。海子来了,小个子,圆脸,大眼睛,完全是个孩子(留胡子是后来的事了)。当时他只有19岁,即将毕业。那次谈话的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还记得他提到过黑格尔,使我产生了一种盲目的敬佩之情,海子大概是在大学三年级时开始诗歌创作的。
说起海子的天赋,不能不令人由衷地赞叹。海子15岁从安徽安庆农村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初在校刊,后转至哲学教研室,先后给学生们开过控制论、系统论和美学的课程。海子的美学课很受欢迎,在谈及“想象”这个问题时,他举例说明想象的随意性:“你们可以想象海鸥就是上帝的游泳裤!”学生们知道他是一位诗人,要求他每次下课前用10分钟的时间朗诵自己的诗作。哦,那些聆听过他朗诵的人有福了!
海子一生爱过4个女孩子,但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然而海子却为她们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荒凉的山冈上站着四姐妹/所有的风只向她们吹/所有的日子都为她们破碎。”(《四姐妹》)这与莎士比亚《麦克白斯》中三女巫的开场白异曲同工:“雷电轰轰雨蒙蒙,何日姐妹再相逢?”海子曾怀着巨大的悲伤爱恋着她们,而“这糊涂的四姐妹啊/比命运女神还多出一个。”哦,这四位女性有福了!
海子在乡村一共生活了15年,于是他曾自认为,关于乡村,他至少可以写作15年,但是他未及写满15年便过早地离去了。每一个接近他的人,每一个诵读过他的诗篇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嗅到四季的轮转、风吹的方向和麦子的成长。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哦,中国广大贫瘠的乡村有福了!
海子最后极富命运感的诗篇是他全部成就中重要的一部分,他独特地体验到了“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的内部上升。”现在,当我接触到这些诗句时,我深为这些抵达元素的诗句所震撼,深知这就是真正的诗歌。如果说海子生前还不算广为人知或者广为众人所理解,那么现在,他已经不必再讲他的诗歌“不变铅字变羊皮了”的话,因为他的诗歌将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哦,中国簇新的诗歌有福了!
1990.2.17
其他资料http://ke..com/view/7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