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意识建构认识对象这句话错在哪
意识不能构建认识对象的,认识的对象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这并不是意识所构建出来的,而是先于意识就存在的。
认识对象是指自己的身体、动作行为和内心活动.自我意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与人交往中和认识外界中产生的。
(1)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扩展阅读:
认识的主体所认识和反映的客观对象。人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由客观到主观的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感性和理性的对立统一及其矛盾运动来实现对客体的永恒的、没有止境的接近。
达到愈益精确的反映客观现实。认识活动的整个被认识之物,而认识客体并不是该事物整体,只是被认识的对象的所有要素和关系的集合。
『贰』 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不全是,观念本身也可以排列组合行程新认识,而这些认识不一定是在客观中有对应物的。
『叁』 认识对象具有能动的反应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是什么意思
主观:主观,是人的一种意识、精神,与“客观”相对。所谓“主观”,就是观察者为“主”,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意愿的不同而不同。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客观指人的意识以外的物质世界,或指认识的一切对象。
『肆』 人们认识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这句话错在那,怎么解释-_-||
不可能有脱离开物质的意识,所以创造一词是不对的,应该是认识对象的过版程就是改造的对象过程,权在实践行动和现实中寻找到事物的规律。再一个可以反着说,创造对象的过程是充分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也是要说明社会实践必须来自社会现实,意识不能脱离物质实际。
『伍』 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
A正确,对这段树根认识上的差异表明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制约;
B错误,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违背物质的客观性;
C错误,必不相同,说法错误;
D错误,人的认识具有主观差异性;
故答案为A.
『陆』 你的政治选择题为什么总是丢分
选择题因其知识容量大、答案简明、评分客观、信度高,成为各种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就政治科而言,选择题分数一般占总分的一半左右,而选择题解答的便捷更为考生所偏爱。然而,在交卷或评讲时,常常见到一些同学捶胸顿足,连呼上当。那么,上当的原因何在呢?
概念相混
这种错误是由于相近易混概念的干扰而造成的。如果同学们对教材中的相似概念或观点(如权利与权力、法制与法治、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等等)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或理解有误,未真正把握,那么,这些相似的概念或观点就会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从而造成解题失误。
例1:
人大代表有权持证视察人民法院工作,是因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
a.国家权力机关 b.是我国的政体
c.是国家行政机关d.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剖析:
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包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不能等同。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而非人民代表大会。解题时如果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看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对此知识有漏洞,便很容易造成误选。此题正确答案为a。
思路过窄
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思考问题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的。
例2:
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察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完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
剖析:
题干材料说明,不同的人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结论。故d是符合题意的。但由于d观点的表述与教材不同,有的同学缺乏变通能力,不能将“主体”变成“主观”,结果不敢判断,造成错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本身错误,虽然人的认识属于主观的范畴,但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不是主观随意的。b本身错误,因为认识对象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本身错误,因为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答案是d。
思维定势
同学们在处理信息时,在做题、讨论、评价时习惯于正向思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如只善于从正面看问题,不善于从反面看问题;只善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等等。如果解题时不能突破这一定势,势必造成误选。
例3:
“民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标准是普遍的,具有世界共同性,没有什么东西方之分,也没有什么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别”这一说法:
a.没有用阶级观点来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民主
b.宣扬抽象的民主,否认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c.用民主形式的共同性抹煞民主的阶级本质
d.认为民主是普遍的、全民的、抽象的
剖析:
该题答案应为abcd,但不少同学漏选了d项。他们认为民主不是全民的、抽象的,而是有阶级性的、具体的,题干是错误的。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从题干本意出发去认识问题,因而导致了误选。
粗心大意
一些同学在思考、判断和推理中粗心大意,对题目中使用的限定词或关键词熟视无睹,常常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问题的另一面,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思维缺乏缜密性或欠深入。乍一看题,似曾相识,好像与自己做过的题目有联系或相似之处,暗自庆幸,却忽略了题干的所有要求,特别是存在的本质差别。这种轻率、侥幸心理使思维缺乏严密性,造成偏离题旨。
例4:
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因为:
a.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c.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
d.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剖析:
此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所具有的,但只有c项能说明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型性。许多同学忽略了题干中的“新型”这一限定词,大意失荆州。
以上原因的分析,旨在“对症下药”,希望同学们夯实基础,注意解题方法,排除心理干扰,不断提高解答选择题的水平。
『柒』 谁知道“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主体与主观意识,认识的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区别”帮一下忙,谢谢!
认识的主体:具备一定认识能力并从事一定的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主体是认识系统中的首要因素,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诸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在认识系统中,它最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担负着使实在客体向观念转化的任务。认识主体可以划分为人类主体、社会主体、集团主体和个人主体四种形式。认识主体的特征: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等。其中社会性是最本质的。
主观意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反映。依赖于意识的对象和物质的实践活动。有以下几个特性:
首先,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人的主观世界。意识是由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而且受人的主观状态(感情、兴趣、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想方法等)的影响。
其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别性。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反映,存在着反映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少、程度的深浅等区别。
再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自由性、预见性、超前性和反思性等都是意识活动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错误的意识表现出来的虚幻性,则是从另一个侧面表现的意识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认识客体:是认识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一方,是主体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客体与认识主体是相对而言、相互规定的。某人是认识主体,是因为他认识着特定的事物(客体);某物是认识客体,则是因为有认识它的人(主体)。人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当某人从事一定的认识活动时,他就处于认识主体的地位;而当他成为他人的认识对象时,他又处于认识客体的地位。
认识客体具有以下特性:首先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所决定的。认识客体还具有对象性,这是因为认识客体首先是实践客体,已进入人的实践活动范围,被人的实践所捕捉,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象。因此,认识客体的广度和深度依赖于主体的发展程度和水平。最后,认识客体还具有社会历史性,因为认识客体的广度和深度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是不一样的,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客观事物: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切事物,它与客观存在属于同一范畴。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实在;只有与认识主体发生一定的关系,它才具有认识客体的意义。客观事物是无限多样的,但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上,只有部分客观事物能够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成为认识客体。随着人类认识的日益进步,客观事物越来越多地向认识客体转化。而促使客观事物进入人的认识领域并向认识客体转化的根本力量,仍然还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正如认识主体首先是实践主体一样,认识客体也必然首先是实践客体。
『捌』 意识建构认识对象是什么意思啊
唯物论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反映到人的意识,再通过意识建构这个客观的认识对象,形成认识事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