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学,医学,建筑....
鼓:
传说公元前3500年中国人已有人造的鼓。公元前3000年,做鼓的方法是用兽皮蒙在框架或容器上。到公元前1000年,米索不达米亚的苏默人制成了一人高的圆鼓,鼓身还绘有图画。后来有了小铜鼓和大铜鼓。15世纪骑兵用的大铜鼓,17世纪时开始为乐团采用。1692年蒲塞尔为“仙后”所作的配乐中就用上了。这种鼓现在叫定音鼓,19世纪有了低音大鼓。鼓声可使节拍鲜明,粗犷有力。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发明了定音鼓。
2、二进位制:
相传在公元前3000年伏羲发明了二进位制。《周易》就是五经之一的《易经》,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周易》相传是由约公元前3000年的伏羲画卦、周文王重卦、周公作爻(yao)辞,并经过孔丘修订而成为《易经》。当代的电子计算机用的不是十进制而是二进制。二进制是谁发明的?《周易》中的“易数”用的就是二进制。换句话说就是伏羲发明了二进制,伏羲就是神农。传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五谷,我国才有原始农业。伏羲对我国社会的进步可谓大矣!我国北京的先农坛就是为了祭奠神农(即伏羲)而建造的,这里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敬佩之情。
3、绳索:
公元前2800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创造麻绳的技术。我国人民开始用大麻纤维制绳。到公元纪元开始时,用大麻纤维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主要制绳材料。1775年,英国发明家马虚发明制绳机,结束了手工制绳的时代。从1950年开始用人造纤维制造绳索,直径约2毫米的马尼拉绳受到5512公斤的拉力便会折断,而同样粗的尼龙绳则能承受13227公斤的拉力。
养鱼法:
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已经懂得养鱼。那时我国人民能用人工孵化鱼卵,把它养大食用。1960―1970年代,欧美才用人工养殖蛙鱼等鱼类。英国等西欧国家现在每年由养鱼场生产淡水养鱼约有10万吨。
6、赤道式天文仪:
公元前2400年,中国人发明了赤道式天文仪。
7、十进计数制:
中国人于公元前14世纪,发明了十进计数制。在现代科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欧洲人正式采用它的最早时间的证据,是公元976年的一份西班牙手稿中发现的,而中国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便已经采用了。在出土的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中,见有中国人用十进制记述了“547天”的实例。
太阳风暴——最早发现的太阳黑子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观测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记录
日月星辰——阴阳合历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著作——《太初历》
土圭测日影
星陨如雨——流星群的观测
演示天体视运动的仪器——浑天仪
我国最古老的记时仪器——壶漏
大地测量——子午线的测定
历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气历》
科苑奇葩——郭守敬发明和研制的天文仪器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郭守敬的《授时历》
周公观景——天文台的设置
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
精推细算——《九章算术》
运筹帷幄——零与筹算
十进制记数法
中国剩余定理——大衍求一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宪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术
朱世杰和他的《四元玉鉴》
双假设法——盈不足术
级数与垛积术的应用
中国——算盘的故乡
磁石的魔力——指南针的发明
《墨经》与第一运动定律
被中香炉与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倾角
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投影
幻灯——走马灯
神秘的倒影
奇异的镜子——透光镜
2. 求历史文最好是唐穿架空也好,爽一点的文,发明创造改变科技进程的
唐朝好男人 满意望采纳
3.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发明
1、蔡伦纸。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 “纸神” 。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伦排在第七位。
5、麻沸散。麻沸散传说是华佗创制的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后汉书·华佗传》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抽割积聚(肿块)。”
4.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发明是什么
最典型的就是四大发明了,造福了全人类。即: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此外,还有中央集权制和科举制度。
5. 请你简要写一篇文章介绍.请你简要说明该项发明的历史,发明者
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
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寻求新的书写材料已成为时势所趋,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
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但这些西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中术界尚有很大争议。闪此《后汉书·蔡伦传》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有时间和人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的最早记录,广为人们承认。
蔡伦(62~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和帝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龙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植物纤维纸,一种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纸。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于是广为天下所知,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105年则被普遍认为造纸术的发明年代。
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和推广,使纸的使用在东汉后日渐多起来。从考古发掘出的东汉古纸看,已有不少带有书写字体,而且质量明显提高。这些东汉古纸,或是诗抄,或是书信,或是书札的残部,都是东汉末年的产物,准确的应属永初四年(110)前后。科学家对1974年甘肃武威旱滩坡的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迹的古纸进行了细致的科学分析,发现古纸已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性,厚度与现代机制原稿纸相当,原料为大麻等麻类纤维,纤维交结细匀紧密,且有单面涂布加工,说明当时的造纸工序已相当精细,造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东汉时纸的使用,有许多书稿文献都有记载。如《后汉书·邓皇后纪》中所说的贡纸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所说的宫廷内专管纸墨的少府守宫令和尚书令右丞,说明纸在宫廷内已广为使用。而《后汉书·延笃列传》所载的牍记纸和书写纸及《北堂书抄》中所载的信纸,则说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纸书写的了。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纸的出现和推广,使汉以后的文化生活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纸的质量越来越好。汉中平二年(185),山东造纸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纸”,史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公元2~5世纪,左伯纸、张芝笔和韦诞墨曾是文人墨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但纵观汉代的书写材料占主要地位的仍是简牍和缣帛。直到晋以后,经济发展,造纸术流传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造纸材料丰富,才出现了较多较好的纸。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
望采纳
6. 有关中国古代发明的故事
鲁班其人
鲁班,姓公输,名般,鲁国人,由于“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因此人们常称他为鲁班。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时期。当时,城邑建筑和水利工种都有了相当的规模,铁器已经逐步推广到各个社会生产领域,大大推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日趋没落,奴隶起义和暴动此起彼伏。奴隶主控制的官府手工业被冲破了,很多手工业奴隶获得了解放,于是独立的个体手工业者出现了。据说鲁班就是这个时期得到解放的奴隶工匠,并且因此有了游走各地、到处做工的自由。
锯的发明
大家可能还熟记着小学课本中的那篇关于鲁班发明锯的文章吧。传说,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很大的任务——建筑一座大宫殿。这需要很多木料,但是工程限期很紧。鲁班的徒弟们每天都上山砍伐木材,但是当时还没有锯子,只有用斧子砍,效率实在是太低了,而且徒弟们每天累得精疲力竭,可是木料还是远远不够,耽误了工程的进度。那个年代,完成不了奴隶主的任务是要受重罚的,鲁班心里非常着急,就亲自上山察看。上山的时候,他偶尔拉了一把长在山上的一种野草,一下子手就被划破了。鲁班很奇怪,小小的一根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他把草折下来细心观察,发现草的两边都长有许多小细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既然小草的齿可以划破我的手,那带有很多小齿的铁条应该可以锯断大树吧。于是,在他的想法加上金属工匠的帮助下,鲁班做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把锯——一把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他用这个简陋的锯去锯树,果然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从这个故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启发:实践出真知,钻研出智慧。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着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的。鲁班工艺的不断进步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帮忙。鲁班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班母”与“班妻”
你知道吗:弹墨线用的小钩又被称为“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头的卡口又叫做“班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鲁班的母亲和妻子也都从事生产劳动,并对鲁班有很大的帮助。据说“班母”的由来是这样的:鲁班做木工活,用墨斗放线的时候,原来是由他母亲拉住墨线头的。后来经过多次实验,母子俩在墨线头上拴了一个小钩,放线的时候,用小钩钩住木料的一端,就可以代替用手拉线,一个人操作就行了。从此,弹墨线不用再请母亲帮忙了。后世木工便把这个小钩取名为“班母”,以纪念这个创造。“班妻”的由来传说是因为鲁班刨木料起初是由他的妻子扶着木料,后来才改用卡口的缘故。
讲述一个小插曲,根据《玉屑》上的记述:鲁班成年累月在外给人盖房,雨淋日晒,十分辛苦。他的妻子云氏就动脑筋做了一把伞,让鲁班出门做工的时候带上,可以遮日避雨。直到今天,伞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可见,鲁班家庭还是对鲁班有很大的影响的。
鲁班的其他发明
鲁班一生的发明创造很多。在《事物绀珠》、《物原》、《古史考》等不少古籍都有所记载。木工使用的不少工具器械都是他发明的。象木工使用的曲尺(也叫矩),是鲁班创造的,所以又名鲁班尺。又如墨斗、刨子、钻子,以及凿子、铲子等工具,传说也都是鲁班发明的。
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磨,最初叫石岂(wei),汉代才叫做磨,是把米、麦、豆等加工成面的机械。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以来,去掉谷物壳皮、破碎豆麦就成为人们日常的烦琐劳作。早期采用的方法是用石头把谷物压碎或者碾碎,后来人们又把谷物放在石臼里面用杵来春捣。这虽然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但是仍然比较费时费力。接着,人们又发现与捣碎相比,研碎效果又好又省力。传说鲁班在劳动人民智慧的启示下,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两千多年以来我国各地广泛使用的磨。磨的发明把杵臼的上下运动改变做旋转运动,使杵臼的间歇工作变成连续工作,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鲁班究竟怎样发明磨的真实情况已经无从查考,但是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距今六千到六千五百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石辗棒和石制研磨盘。龙山文化时期(距今四千年左右)已经有了杵臼。因此,到鲁班的时代发明磨,是有可能的。
鲁班不只是土木工匠的“祖师”,还是一个很高明的机械发明家。他制造的锁,外面不露痕迹,机关设在里面,必须借助配合好的钥匙才能打开。在《墨子.鲁问篇》还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据传说,鲁班还改进过车辆的构造,制成了机动的木车马。这种木车马由木人驾御,装有机关,能够自动行走。后世有不少科技发明家,如三国时候的马钧、晋朝的区纯、北齐的灵昭、唐朝的马待封、清朝的黄履庄等,都受这个传说的影响,相继朝这个方向探索过。现在看来,说木鸟可以飞三天,木车木马可以自动跑得不见踪影,未免过于夸张,带有神话色彩。但是这也说明鲁班的技巧在当时确是相当杰出的。作为我们后人,在要实现前人的美好梦想时,也要考虑当时的科技水平和自身的实际能力,避免受一些虚无飘渺的传说所误导,耽误自己的大好前程。
据说,鲁班在兵器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据《墨子.公输篇》记述,鲁班曾经为楚国制造攻城用的“去梯”和水战用的“钩强”(又名“钩拒”),在战争中都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后来他受了墨子的影响,不再制作这类战争的工具,专门从事生产和生活上的创造发明,造福于人民。
出身于世代工匠家庭的鲁班在建筑和雕刻方面的贡献也很多。《述异记》上说,鲁班刻制过立体的石质九州地图。《列子.新论.知人篇》中关于鲁班雕刻凤凰的故事,更表现了他不怕讥讽、刻苦钻研的精神。故事说,鲁班想雕刻一只凤凰,还没有雕成,就受到别人的讥笑,但是他没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反而更加努力,终于刻出了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的凤凰。那些曾经讥笑过他的人,终于不得不佩服鲁班的高超技艺和顽强努力的精神。
二千四百多年来,人们世世代代传颂着鲁班发明创造的故事。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热爱和敬仰,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鲁班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事实上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他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象征
7. 求一篇历史文!!
一直以来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两种历史观之争,其中日本右翼势力从不肯反省历史,并执意为日本过去的侵略战争翻案的态度和行为已经多次激起亚洲邻国的反感和抗议。日本本国部分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也在右翼势力的屡屡篡改下变得面目全非。但在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不断抗议之后,日本右翼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战争的行为仍然有增无减,现在又在日本政府的允许下,公然删改了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这样的手段和行为更加引人深思。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日本当地媒体披露修改内容多达563处
据日本当地媒体披露,这本名为《详说日本史》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是由在日本拥有众多读者的“山川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日本文部省是在去年收到这部教科书的样书后审查合格,批准出版社从今年春季的新学期开始正式发行此书。但其后不久,“山川出版社”提出了修改书中包括描述南京大屠杀受害人数在内的多达563处内容。
修改前,这本教科书中对南京大屠杀有如下表述:“日军在占领南京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一直实施烧杀抢掠的暴行(南京事件),而且杀害了众多中国普通居民(包括妇女和儿童)及俘虏。关于牺牲者人数,据说多达数万乃至40万……”然而,在经过文部省批准修订后,这部历史教科书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载和描述却变得“简洁”很多,并将大屠杀遇难者的具体人数删改为“许多中国人”。
“山川出版社”的有关人员表示,他们之所以进行修改,主要是因为国内“民众”中出现了批评声音。而这些所谓的批评声音则主要来自于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分子,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
本报前驻日本记者骆为龙篡改教科书从未停止过
“二十多年了,日本对于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各种篡改从未停止过。”曾经作为北京日报驻日本记者,在上个世纪最早揭露日本修改教科书事件的现任中华日本学会副会长骆为龙先生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日本再次删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的事实并不感到意外和惊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否认侵华历史一直是日本右翼势力所热衷的活动。据骆为龙介绍,近年来日本右翼以讲学、出书、作报告的形式,有组织散布错误历史观的行为有增无减。他们曾公然表示“卢沟桥事变是中方制造的”、“中国人先打第一枪,日本毫无侵略中国的意图”,甚至谎称“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是胡编的”,“当时有120多名新闻记者、摄影师随军入城”,但“谁也没看见屠杀”,企图以此否认日本侵华的战争历史罪责。
而对于日本教科书此番进行删改的内容,骆为龙认为“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不可抹煞的用血写成的事实,大屠杀的遇难人数在30万人以上是具有可靠根据的”。其中1938年1月17日,日本当时的外相广田在发给日本驻美大使馆的电报中就曾公开表示“在南京,不少于30万人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极具残暴血腥的凶杀”。另据南京政府对于屠杀后尸体掩埋的调查和取证,证实约有34万南京市民在屠杀中丧生。
学者彭家声、张进山多种因素导致篡改不断发生
从小泉内阁不顾国际舆论,去年三次参拜靖国神社,到日本屡屡发生的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人们不禁要问,为何日本在战争结束了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仍然不忘向本国青年和世界宣传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惨状的今天,却仍然有一部分人不愿面对那段真实的历史,甚至采取各种手段回避和美化由于自己的侵略给亚洲邻国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家声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是一个特别强调爱国心与民族主义的国家,作为二战战败国的历史在许多日本人心里都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而日本的右翼势力则正是利用了这种有些极端的民族性,对历史进行歪曲,对侵略进行美化。”
“经济因素也是导致日本迟迟不愿面对现实,甚至篡改历史的重要原因。”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张进山研究员分析认为,在二战结束后,由于大部分日本人民渴望得到持久和平,日本的政治、法律和外部环境都迫使日本不得不放弃侵略战争作为向外发展的手段,从而使日本走向了和平的方向。然而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一下跃居世界阵容中的强势地位,日本国民中一部分人又开始滋长起一种民族优越感,更希望通过经济的强势来谋求在国际社会中更高的政治地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少数日本右翼分子利用日本国民的心理变化,企图冲开缺口,把民族情绪和青年一代引上歧途。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而随着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开始由原来的蒸蒸日上变为走下坡路,经济的衰退、失业率和犯罪率的增加不仅使日本民众追寻优越感的美梦破灭,更令他们再次感到了迷惘和彷徨。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日本政坛不断地重新分化组合,右翼势力、民族主义再次抬头。直至今天,日本经济陷入低迷的困境已经过了十多个年头,但经济依然低迷,难有起色;信誓旦旦要再创经济辉煌的小泉内阁由于执政不力,支持率一再出现“滑坡”。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的篡改教科书与前一段时间小泉三度参拜靖国神社的背景如出一辙,日本政府的用意无非是欲借此来“安内”,以转移日本民众对本国经济以及政坛发展的关注视线。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日本篡改教科书是有步骤的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今天早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修改教科书的问题在战后以来一直在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发展,按照日本教科书编纂体例,日本的教科书是每四年修改一次,从上世纪50年代用墨汁抹掉侵略历史部分、到80年代将侵略中国公然改成“进入”中国,并使教科书问题变成一个国际问题,再到90年代后公然称南京大屠杀属于虚构,要求删除关于屠杀的内容,企图抹煞历史的真相。“日本总是通过各种手段极力缩小和淡化侵略历史,修改教科书的问题将来还会愈演愈烈。”朱成山馆长对此表示忧心,尽管每次日本的教科书的修改涉及到侵略历史的部分都会遭到来自全世界尤其是日本周边国家的强烈抗议,但在此问题上日本丝毫没有收敛。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南京大屠杀事实不容篡改
数字反应规模,一个含糊其词的的“许多”给人造成的误解不言而喻。朱成山馆长介绍说,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实际数字,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已经作出认定死难者人数为20万以上,并郑重补充这个数字不包括尸体抛江和以掩埋等方式杀害的人数。中国南京法庭也认定过南京大屠杀中死难者人数为34万,1951年9月,日本政府已经接受并承认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法庭分别对南京大屠杀判决的结果。二战后,中国政府还曾组织大量学者经过认真核实与实地考证,确定南京大屠杀中被残害的中国民众人数为“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一组组日军屠杀南京百姓的地点与死亡统计数据更是铁证如山,1937年12月15日,汉中门外屠杀2000余人;1937年12月15日,鱼雷营、宝塔桥屠杀30000余人;1937年12月16日,中山码头屠杀5000余人;1937年12月18日,草鞋峡集体屠杀57000余人……“数字不容置疑,国际社会早有定论。”朱成山馆长说,全然否定南京大屠杀,连日本人都不会相信,别有用心的教科书编纂者只有极力淡化历史,数字越少越好,越模糊越好
8. 初中历史所有出现过的发明和著作
发明奶粉
奶粉是将牛奶除去水分后制成的粉末,它适宜保存。
根据意大利马可·波罗在游记内中的记容述,中国元朝的蒙古骑兵曾携带过一种奶粉食品,是蒙古大将慧元对它进行了巧妙的干燥处理,做成了便于携带的粉末状奶粉,作为军需物质。长途行军时。奶粉便于携带。食用时取半镑左右放入随身携带的皮囊中,加入水挂在马背上通过马奔跑时产生的震动。使其溶解成粥状从而食用。在作战时在马背上能迅速补充体力,所以蒙古骑兵才那样强悍使敌人闻风丧胆。在长途行军和沙漠作战缺少粮草时,依靠这种方法能生存达几个月之久。是奶粉成就了成吉思汗的大业所以才起国号元封聪明的人叫慧聪。因此中国是发明奶粉最早的国家,慧元是世界上最早的奶粉品牌!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人类最早使用奶粉的文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