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史记是在什么时候被创作的
司马迁写《史记》究竟用了多少年,向来说法不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1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取“18年”一说。后来,我们经过认真查对,感到还是“13年”一说比较可靠。
《史记》究竟是在哪一年开始着笔的呢?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据是司马迁所撰《自序》:“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所谓“论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记》。李陵之祸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据史学家考证,《史记》脱稿应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根据是这年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所写的一封信。信里有这样的话:“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又说:“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意思是说:我最近广泛地搜集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仔细的考证,推究其兴亡的原因,共写了130篇。我打算将此书珍藏起来,以传后人。《史记》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合起来恰好是130篇。由此可见,此时全书已经脱稿。
从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辞海》有关“史记”的词条也是这样说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撰成”。此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网络全书》也都采用此说。
当然,说18年、16年完成此书也不错,那是把司马迁受命之后,酝酿构思、搜集资料乃至参阅皇家档案的准备过程也计算在内了
❷ 史记的著成时间是什么时候
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❸ 《史记》创作用了多长时间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42岁,开始编写《史记》。 到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司马迁55岁,《史记》全书完成。所以《史记》历时13年才创作用完成。
哥们,采纳我的吧。
❹ 史记的成书时间
这是从网络“史记”截取的一段话: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
你可以在网络了解更多关于《史记》的资料:http://ke..com/view/10088.html?wtp=tt
❺ 列举史记的起止时间
司马迁写《史记》究竟用了多少年,向来说法不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1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取“18年”一说。后来,我们经过认真查对,感到还是“13年”一说比较可靠。
《史记》究竟是在哪一年开始着笔的呢?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据是司马迁所撰《自序》:“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所谓“论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记》。李陵之祸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据史学家考证,《史记》脱稿应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根据是这年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所写的一封信。信里有这样的话:“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又说:“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意思是说:我最近广泛地搜集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仔细的考证,推究其兴亡的原因,共写了130篇。我打算将此书珍藏起来,以传后人。《史记》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合起来恰好是130篇。由此可见,此时全书已经脱稿。
从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辞海》有关“史记”的词条也是这样说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撰成”。此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网络全书》也都采用此说。
当然,说18年、16年完成此书也不错,那是把司马迁受命之后,酝酿构思、搜集资料乃至参阅皇家档案的准备过程也计算在内了。
❻ 《史记》的作者生活年代和成书时间
答: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芝川镇)人.著有《史记》,《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司马迁赋》八篇;司马迁
《隋书·经籍志》有《司马迁集》一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司马迁就开始撰写《史记》.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而被关入监狱,并处以宫刑(当时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马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直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全书得以完成.
❼ 史记记载时间
1、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
2、司马迁子承父之志,继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开始了《太史公书》及后来称为《史记》的写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继续写作《史记》。
3、前后经历了14年,《史记》的写作已基本完成。司马迁大约死于武帝末年,即公元前87年前后。
了解:
《史记》,是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❽ 史记历时多长时间完成
司马迁写《史记》究竟用了多少年,向来说法不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11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取“18年”一说。后来,我们经过认真查对,感到还是“13年”一说比较可靠。
《史记》究竟是在哪一年开始着笔的呢?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根据是司马迁所撰《自序》:“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所谓“论次其文”即指撰述《史记》。李陵之祸发生在汉武帝天汉三年(即公元前98年),上推七年,便是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
据史学家考证,《史记》脱稿应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根据是这年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所写的一封信。信里有这样的话:“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又说:“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意思是说:我最近广泛地搜集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资料,进行了仔细的考证,推究其兴亡的原因,共写了130篇。我打算将此书珍藏起来,以传后人。《史记》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合起来恰好是130篇。由此可见,此时全书已经脱稿。
从太初元年到征和二年,正好是13年。《辞海》有关“史记”的词条也是这样说的:《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约于汉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间(前104——前91)撰成”。此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大网络全书》也都采用此说。
当然,说18年、16年完成此书也不错,那是把司马迁受命之后,酝酿构思、搜集资料乃至参阅皇家档案的准备过程也计算在内了。
❾ 《史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9)史记创造时间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取材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
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❿ 司马迁什么时候正式开始写《史记》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10)史记创造时间扩展阅读: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