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东南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复习用书
关于东大我无话可说。不过如果是复习的话,其实不用那么死板。作者的阐述方向和布置可能不大一样,但是习题还是有一定共通性的,我个人建议是有对比性的学习,我看的是保罗·塞缪尔森的。你可以上东大的研究生网看看,也可以试着联系东大的前辈们,至于联系方式,你要考研的智商不会想不到吧?
同为考研大军的一员,祝你好运!
㈡ 我们大学学经济学用塞缪尔森的书。。但我喜欢曼昆的书。要是我自学看曼昆的书跟得上老师的教学吗
塞缪尔的书偏向理论话,而曼昆的书是偏向通俗易懂,且幽默,吸引读者,他能用比较较简单的方式表达一个深理论的东西,我也喜欢曼昆的书。
㈢ 求:萨缪尔逊的《经济学》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电子书
我有萨缪尔逊的《经济学》第17版(中文)、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第3版(中英),都是PDF格式,文件太大,我直接加你QQ。
㈣ 一道英语选择题,谢谢大家指教,。答案选的是A,为何不行B C谢谢
答:我查了一下burn out的用法:
burn out
(1) 烧尽,烧光; 烧毁
(2) 用火驱赶 [迫使] 出来
They were ~ed out (of house and home).
他们遭受火灾被烧得无家可归
(3)[~ oneself]烧尽; 耗尽精力
The fire ~ed itself out.
那场火熄灭了
(4) 烧断
The light bulb has ~ed out.
灯泡 (钨丝) 烧断了
(5)<引擎等>烧坏
(6) <火箭> 燃[用]完燃料
(7) <热忱、精力等> 耗尽; 疲惫不堪
显然本题属于第一义,可惜没有例句,及物?不及物,光凭汉语意思,不能判断。
需要再查别的词典:
burn out
1. To stop burning from lack of fuel.
烧尽,烧光:因缺乏燃料而停止燃烧
2. To wear out or make or become inoperative as a result of heat or friction:
烧坏:因为热或摩擦而耗尽或变得不能工作:
The short circuit burned out the fuse.
短路烧坏了导线
3. To cause (a property owner or a resident) to have to evacuate the premises because of fire:
烧掉…的家,烧火把…赶出:因为火灾而使得(财产所有者或居民)不得不疏散财产或从地产中撤离:
The shopkeeper was burned out by arsonists.
店主被纵火犯逐出商店
4. To make or become exhausted, especially as a result of long-term stress:
使疲惫不堪:使变得或变得精疲力尽,尤指因长期地压迫:
“Hours are long, stress is high, and many recruits drop out or burn out”(&b{Robert J. Samuelson})
“时间长,压力大,许多新会员已弃权或疲倦不堪”(罗伯特J.塞缪尔森)
The leaves of the old tree ......... at last.
A.burned out B were burned out C. will be burned out
答: 英语的句子,应该表达一个意思,而且是有实际意义的事,也就是现实生活中会有人这么说,这么与的句子。
此句的意思似乎是:
那棵老树的叶子最后终于烧光了。
不知道谁对这棵老树这么恨!也不知道这棵老树有多少树叶,会让人说:终于烧完了?
这棵老树是竖着的还是倒下了?其叶子是在树上呢还是掉下来了?不解这谜啊!
是天火自燃还是人为被烧呢?
光从burn out来看,不及物(A)和及物(B)都是可以的。
我只是想说,这种题句,本身有问题,没有做的必要!
因为选择题句,首先是优秀的句子,不是随手造出来的人工考句。
它不仅检查学生的英语水平,更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学习的材料。好的题句,是要让学生背下来的。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运用。
看不出此题句来源于生活。
㈤ 经济学的书籍
非课程内:
《国富论》
《经济学原理》曼昆,入门推荐,你看这本是最适合的了
《经济学》塞缪尔森
课程内的: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看完曼昆版的经济学原理这两门课绝对高分)
《会计学》
《国际贸易》
《政治经济学》
《财政学》
等等
㈥ 保罗萨缪尔森写经济学的目的
写经济学著作的目的无非两个,一个展示自己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巩固货提高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地位。主要表现在经济学相关的期刊杂志社发表一些论文;另一个是传播经济学知识。塞缪尔森编写的经济学是一本教材,都是基本的经济学知识。显然是第二个目的!!!
㈦ 古代科学:"西方与东方"
1:迈进文化经济时代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四大文明古国是指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这四个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18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之前,在唐、宋、元、明以至清帝国早期,中国的盛世社会大约经历了一千多年。据一位欧洲学者研究,唐贞观年间中国的GDP是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三,明永乐年间是全世界的50%,到1800年还占26.7%(现在美国也只占26%)。那时的中国已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经济强盛带来了文化发展。中国文化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当中处于巅峰状态。四大文明古国的文明已有3个消亡,惟独中华文明这个不落的太阳,经历数千年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和文物极其丰富,为发展文化经济提供了先天的条件,出于“如今创造财富的主要手段是将文化资源转变成需要付钱的个人经历和娱乐”的论断,中国发展文化经济具有非常的优势。
人类历史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后工业时代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之后必然是文化经济时代。进入21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塞缪尔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文化经济学”。 按塞缪尔森的定义,人类的本性可能是相同的,但它往往受文化的影响。全球各地的经济市场都与各地在历史、社会结构、心理、宗教和政治状况方面的独特性相适应,这些因素影响着人们工作、消费、投资、储蓄和冒险的意愿。步入文化经济时代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进入新阶段。
文化经济可以说是满足人们休闲需要的经济以及实物经济文化附加值增加的经济。所谓文化经济,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如演出业、旅游休闲业、传媒业等,即通常所谓的文化产业;二是提供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物质产品的产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品业等。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发展文化经济是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广东出现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说明要着力人的素质和教育科技水平,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广东必须增强文化发展意识,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把文化发展战略作为增创发展新优势的基础性战略,推进文化大省建设,要把比较优势转为依靠文化“内源”力量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借助优势文化平台,全面提升广东的综合竞争力,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广东先行一步进行探索,激发了文化生产的内部活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占经济总产值比重居全国第一。 随着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升级。目前,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为代表的动漫游戏产业,已成为广东文化产业中的新兴支柱力量。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网游和动漫业发展迅猛。广州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作为4个国家级网游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之一横空出世,规划入驻动漫及网游企业500家。
文化与经济互动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逐渐深化、提升。 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文化与经济成为一体化,即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与经济互动提升了人们的消费品位,学习教育、旅游娱乐等文化消费的比例大增,休闲享受型、高新科技产品的消费逐渐成为新热点。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文化改造和与时俱进的意识,使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获得有效的文化支撑。
张德江书记曾作此论断:新世纪的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文化经济,并要求充分发挥文化力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nbsp; 十六大并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文化的复兴有赖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在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中国连续几年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9.3%的成绩。尽管中国在2005年的人均GDP还只是1700美元左右,但是,中国把大量资源投入到文化建设中,初步建立了一个常年提供大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体系,实施了以四大重点工程为骨干的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大大缩短了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仅电视人口覆盖率2004年就达到95%以上。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 ~3000美元之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40%,是文化消费快速增长的时期。一个社会的文化是较为稳定的,但它却可能在相对稳定的文化条件下,既经历经济高速成长期又经历停滞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停滞、变革与复兴离不开对文化冲突与文化变迁。
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十一世纪是以文化内容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依托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正逐步成为主流产业。例如韩国的天堂游戏公司的年生产收入约1000多亿韩币,利润率高达35%,利润比最大的企业三星电子还要多。 文化产业就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文化产业市场广阔,消费群体众多,基本属于“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文化产业是可创造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完全可以成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日本2001年文化产业总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 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02年日本推销到美国的动画片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高达43.6亿美元,日本动画片对美出口收入是钢铁出口收入的4倍。 美国的文化娱乐业年收入 4000亿美元, 成为美国第二大产业及第一大出口产业。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树立以人为本、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文化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以人为本的人文价值观已渗透到可持续发展、绿色GDP、环保产业等经济发展领域。文化建设实际上是人心的建设,是经济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建设,是对经济发展的哲学、逻辑和人道的关怀。一个工业项目要上马或者一个地下矿藏要开挖等等的经济行为,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人文关怀的论证,而不是经济收益的数据论证。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人本关怀的,而不仅是经济利润的。
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一个重要因素。文化对生产力的发展及其走向,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关于“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的论述,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建设和谐文化要注重文化本身的和谐,比如消除城乡文化差别、协调城乡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重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加强面向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文化服务,丰富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文化生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完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等等。
我国物质消费市场发展极快,反衬出精神消费,文化享受的落后。事实上精神空虚,知识贫乏的民族不可能有太大发展。“培养一个暴发户只需一场战争,而培养一个贵族却需要三代的努力”。政府应努力丰富人们的文化需求,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并驾齐驱。 例如,以“广州之夜”、“假日文化周”等百场艺术精品演出品牌为平台,共演出2272场次,票房收入1227万元,既提升了广州的文化品位,又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是发展文化经济的有效尝试。
专家视点
促进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经济活动中的文化因素不可忽视,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内在价值为依据, 以行、吃、住、游、娱等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个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 在旅游活动过程中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旅游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旅游经济的一个分支。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称之为文化旅游。据资料统计:在美国人中,27%的人每年要把数十亿美元花在文化旅游上。
旅游的经济效益是从“文化”中获得的。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价值为基本经济价值来源,从事文化产品创造、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的总称。文化旅游业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文化旅游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热点。有研究显示,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文化旅游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将高起;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文化产品需求的弹性将急剧升高。2004年,我国人均GDP约1270美元,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计算,我国人均GDP将在不远的将来突破3000美元。可以预见,文化产品的需求将在此期间迅速扩大,文化产业完全有条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广州大学城中特色的校园建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包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广东以文化旅游业为地方经济的龙头产业或支柱产业,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旅游文化应立足于本地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广东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广东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把岭南文化归纳为五种风情:广府风、客家情、潮汕韵、南海潮、百越神,每一种都各具特色,富有吸引力。广东旅游大打文的西关风情很有味道,深圳的欢乐谷非常刺激,珠海的海滨风光特别浪漫,佛山武术之乡闻名天下,丹霞地貌世间一绝,食在广州无可替代…… “文化旅游”正是对广东旅游文化的准确定位,“文化”牌将使广东更多旅游景点走出深闺。广州市荔湾区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千年名胜荔枝湾,深受王侯将相、文人墨客的青睐,“荔湾”也由此而得名。……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实行“一口通商”,清代的十三行产生了四个家族为代表的买办阶层,十三夷馆和沙面等地还聚集了大批洋商、传教士、西医,荔湾成了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商业的繁荣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使西关在推动岭南建筑艺术、饮食文化、书画艺术、粤剧曲艺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经济和文化的互动带动了广州社会、经济发展。通过荔湾区所独有的“西关文化”,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2000多年历史和开放与兼容、重商与务实,开拓与创新。
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本地文化旅游特色,也就是依托历史文化底蕴,突出岭南文化特色,是广东、广州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文化旅游发展战略中应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要“精”,确保产品质量和产品的永续利用;将道德规范、保护意识融入文化旅游活动中,提高游客思想觉悟,保护文化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们要发挥文明古国的优势,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产业,把文化需求转为市场的机制,大力发展文化经济。21世纪将是全世界从经济高温的时代转向文化高热的崭新时代,要求我们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改造、引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与再生;用科学发展观去引导文化旅游资源的有理有度开发,使文化旅游业在文化经济时代得以更好的发展。
2:古希腊有着灿烂辉煌的科学文化成就,它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而古希腊的奴隶制度对科学文化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奴隶制政治是科学文化兴起的决定因素,奴隶制经济是科学文化兴起的物质基础,古希腊神话是科学文化兴起的思想源泉.最后阐述了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科学文化的发展状况,并做了简要的分析.
3:阿拉伯的早期历史已无史料可证。公元6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人们开始了一系列征战,于7世纪中期建立起了包括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和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域的奴隶制的伍麦叶帝国。近一个世纪后阿拔斯帝国取而代之,势力更为强盛,地域进一步扩张,社会向封建制过渡,古代阿拉伯进入全盛时期。13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终为蒙古人所灭。
原初科学技术的后来居上。古代阿拉伯文化落后,征战之初,阿拉伯人对一切非伊斯兰文化采取敌视态度,说什么“凡是《古兰经》上没有的,都是不应当保留的;凡是《古兰经》上已有的,都是不必要保留的。”与外界广泛接触后他们很快就纠正了这种偏见,按穆斯林“圣训”: “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的教导,以无比的热情学习和吸收一切先进的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如751年阿拉伯人在一次战斗中大败中国唐朝军队,他们优待俘虏的中国军中工匠,对之倍加重用。由此学会了中国先进的造纸、丝织和其他许多技术。伍麦叶帝国时,官方就开始组织学者翻译从拜占庭帝国搜求到的古希腊著作。阿拔斯帝国于830年在首都巴格达创立著名的“智慧馆”,这是一个国家科研机构、编译机构,也是一个国家图书馆,集中了大批专家学者在此工作。这样经过了约100年的努力,阿拉伯成为了一个学术气氛相当浓厚的国家,原初科学技术水平后来居上,迅速地赶上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科技史上的特殊贡献。阿拉伯人不仅在不很长的时期内迅速发展了自己的科学技术,而且还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1)沟通东西方原初科学文化。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接壤处,而且对外商贸活动频繁,这方便了他们同时接触东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阿拉伯也因而成了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丝织等先进技术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中国、印度的医药学也转经阿拉伯,对西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阿拉伯人也将西方的以及他们自己的科技成果带到了中国。如元代时阿拉伯一些天文学家和医生来到中国,带来了包括托勒密著作在内的原初科学书籍多种,还有天文仪器、阿拉伯药物等。(2)保存古希腊学术典籍。罗马人没能继承古希腊的学术传统。进入中世纪后,古希腊的原初科学和文化在欧洲几乎湮灭,大量典籍殆尽。所幸由于阿拉伯人致力于搜集和翻译这些典籍,因而得以保存。后来欧洲人正是从阿拉伯人那里重新发现古希腊的学术,这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作用。(3)原初科学成就。阿拉伯人的数学和天文学是源自希腊和印度,在吸收和消化后他们很快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古印度的《太阳悉檀多》等名著均被译成阿拉伯文,有的还被多次翻译。阿拉伯人的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结合紧密,花拉子密(?~850)、白塔尼 (?~929)和奈绥尔丁(1201~1274)等都是阿拉伯著名的数学家兼天文学家。花拉子密以研究代数学和编制天文表著称,白塔尼和奈绥尔丁在天文观测和球面三角学的研究上多有建树。有的阿拉伯天文学家还能不囿于成见,对托勒密的本轮-均轮地心说提出质疑,后来哥自尼创立日心说时曾受过阿拉伯人的启发。古代阿拉伯学者还悉心研究过静力学和光学等物理现象,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比如区分物质的质量和重量,正确解释太阳和月亮在接近地平线上时看起来要比在空中大些的原因等等。古代阿拉伯的医学是在广泛吸收了希腊、印度、中国、波斯等国的医学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拉齐(865~925)的《医学大成》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医学网络全书,以后被译成拉丁文和英文长期流传于欧洲。继其后的有被誉为“医学之王”的伊本。西那(980~1037)的名著《医典》,后来被欧洲许多大学作为医学教科书。阿拉伯学者中还有人对当时欧洲权威的盖仑学说提出怀疑和批评,可惜未受到重视。
总之,新人阶段萌发的文明意识在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它完整的形态并催生出了崭新的原初科学技术,人们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这是主体程序内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内在需要。然而,意识形态的进步并不能一定会使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提高,欧洲的中世纪的封建意识形态就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㈧ 斯托尔帕-萨缪尔逊定理
劳动的收入会提高,而资本的收入相对下降。因为劳动的成本提高了。
㈨ 经济学(自学)
我是经济专业的~~
我们学校课程的设置,是先学的 政治经济学、然后学 微观经济学 再是 宏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简单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还有就是西方经济学就是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如果是初学的话,我的建议是:楼主可以看一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比较简单。
或者是塞缪尔森的《经济学》都是非常经典的经济学著作。
梁小民编的经济学著作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