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三国时期各大智士都提出三分天下呢
三分天下其实只是诸葛亮提出来的而已,曹操一方的想法是一统天下,次一点的孙权一方,提出的想法也是全据长江,进伐益州,与北方的曹操争雄,伺机而动一统天下,这两方根本没有什么三分天下的概念,就整个历史进程来看,诸葛亮顶多算一个搅局者。
至于诸葛亮,那就是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被神话的近乎妖了,什么神机妙算算无遗策等等,由他亲自带兵出征的战争,称得上全胜的可以说只有南征七擒孟获而已,至于六出祁山基本上是无功无反,未得魏寸土,看人的眼光甚至不如刘备,像他发明的什么“木牛流马”,据史学家考证就是山东人以前经常用的独轮车而已,就算是以现在的科技都没办法造出用动机,更何况那个时候了,可以说诸葛亮值得让人称道的还是忠君爱国,至于他在军事经济政治等等方面的表现,没有了刘备压阵,他的表现可以说乏善可陈。
㈡ 三分天下的战略的提出
一、诸葛亮的《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对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几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或“草庐对”。
二、鲁肃的“三分天下大计”
建安五年,鲁肃经周瑜推荐投靠东吴。孙权约见鲁肃后与其合榻对饮并对他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答:“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又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三、甘宁的“二分天下大计”
甘宁脱离黄祖投靠孙权后颇受孙权看重,便向孙权献计:“今汉祚日微,曹操弥憍,终为篡盗。南荆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诚是国之西势也。宁已观刘表,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财谷并乏,左右欺弄,务于货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
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三分天下概念的人
第一个提出三分天下概念的是鲁肃,鲁肃提出了“三分天下大计”。
简介:
建安五年,鲁肃经周瑜推荐投靠东吴。孙权约见鲁肃后与其合榻对饮并对他说:“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答:“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又说:“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㈣ 诸葛亮所说的三分天下指后来的那三个国家
诸葛亮所说的三分天下指后来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
1、蜀汉,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2、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3、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则为59年)。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
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孙吴正式建国,随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台湾(时称夷洲),这是我国的政治势力第一次达到台湾。
㈤ 傲世三国三分天下涪城打不过
你打三天都让它发展了起来,你当然打不过,我那时找马,找霹雳,升武将都耽误了一小时,到最后总是它兵太多,打不过,所以你只有迅速攻下城,至于你兵不够,那就看你的技术来不让兵死那么多了,建议让武将学会分身
㈥ 三分天下的概念究竟是谁提出来的
在真正的历史当中,第一一个提出“三分天下”这个概念的实际上是东吴的鲁肃。而在《三国演义》当中,第一个提出“三分天下”这个概念的则是蜀汉的诸葛亮。
其实不管是鲁肃还是诸葛亮,在三国时期应该都算得上是顶级的人物,当然小说当中所描写的和真正的历史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差别的,所以大家平时在看小说的时候,一定要区分真正的历史以及小说,千万不可把这二者混为一谈。
㈦ 三国时候是谁提出了三分天下
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文中的“肃”即鲁肃,表字子敬;“权”即孙权。鲁肃与孙权的这番对话比较接近“三分天下”的预言。而此时,诸葛亮还“高卧隆中、笑傲风月”呢。
㈧ 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故事
刘备初露锋芒,但经常寄人篱下,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他虽有关羽、张飞等虎将,但深感自己缺乏一位谋臣,帮自己出谋划策。公元207年,刘备驻扎在新野,谋士徐庶向他推荐了隐居的奇才诸葛亮。于是刘备亲自去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登门求教,才有了千古佳话“三顾茅庐”。
在刘备第二次去卧龙庄求见诸葛亮不遇后,曾留下一封书信。在信中刘备表达了自己“久慕高名”,但“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的诚意。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后,刘备希望诸葛亮可以出山辅佐,
“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并说自己要“斋戒熏沐”后再来拜访,其思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身为皇叔能如此礼贤下士,可以说仁至义尽了。正是感于刘备的赤诚之心,诸葛亮才同意出山辅佐刘备打天下。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躬耕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他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而且博览群书,对时势有其独到见解,很多人都认为他非同常人,其智谋亦为大家所公认。
在答应刘备出山之际,诸葛亮好似一位预言家,在隆中就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以及刘备如何成就霸业,预言将来必是三分天下。他说,曹操地广人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刘表、刘璋暗弱,可以代之,取荆、益为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遇到时机,再分两路大军北伐,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
不过,虽然答应刘备出山,但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名利都看得极淡。他嘱付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来诸葛亮临终前在给后主刘禅上表中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辅佐刘备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而是为了顺应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其非同常人的智慧辉映在三国的历史中,也让今人赞叹不已。
(8)三分天下发明扩展阅读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
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㈨ 提问: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是谁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和隆中对里面最早提出,但三国志中说是鲁肃最早提出,三国志比较真实
㈩ 三国演义三分天下讲的是什么 概述
三分天下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并且互相牵制的局面。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东汉结束。次年(221年),刘备为了延续汉朝,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10)三分天下发明扩展阅读
三分天下的历史事件
赤壁之战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战役。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一时无力南下,便向关西(潼关或函谷关以西地区)方面发展势力。刘备在荆州站住了脚,得以向益州地区进军。孙权在江东的统治进一步稳固,便向岭南地区扩张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