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教育具有创造

教育具有创造

发布时间:2021-08-10 12:17:47

① 教育有哪些文化功能

开始不在乎早晚,坚持和努力才是重点。其实政治可以早点看,里面的哲学观点对复习很有帮助。

② 为什么说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of us, however, take life for granted. W

③ 为什么中国教育出来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少之又少

网友一:

1.事实是,就算我们的教育没有创造出你们想象中那么多的创造性人才,我们目前也可以过得很好。我们“借鉴”别人的就可以过得很好,为什么不要?你说“借鉴”是不耻不思进取的,错!“借鉴”本身就是思进去的表现。

2.教育能不能产生创造性人才?能肯定是能的,只不过这个问题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来看会更好,因为前者可能过分夸大了教育对创造性培养的作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也可以反过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社会还没有“进化”出那么多的创造性人才-----以教育培养的形式体现,那是因为这个社会还没有一个需要迫切孕育“创造性人才”需求的大环境。

网友二:

我认为这与教育方式和社会形态有关,应试教育让很多优秀的学习者最终变为考试的奴隶与机器,为了学习而学习,已经背离了初衷,而现在大部分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也都是以学历为前提,所以,我们专注于局限的科目考试,而忽略了其他才艺和创造的可能性,导致现在具有创造性的人少之又少。

从小就没有人会推崇你除了学习考试之外的任何一件事,你踢足球,别人会认为你玩物丧志,你喜欢音乐,别人会觉得你是个坏小孩,只有本本分分学习、考试、晋升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和欣赏,所以,这种意识造就我们从小就认为创造性与我们无关,那是不正确的事,不应该去涉猎的领域。

网友三:

从小学到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派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中小学的教育就是听话,老师管干部,干部管同学,孩子们都学会了等级制、成人化的处世思维。所以从小就学会了讨老师(上级)喜欢为目的。

从教育内容来看,每一项知识的传授演变成一种不容置疑的信仰行为,即教师永远是对的,教师的言行不容置疑,从不能怀疑知识的正确性。老师不可能犯错,如果老师犯错也不能提及而是要视而不见,从尊重知识转变为尊重老师。例行的考试题只准备有一种答案,没有变通和改变、超越的可能,只要记住答案就能及格、听老师的话就能得三好学生。

网友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知半解而又假装博学的人是不是太多了呢?也即是说,数量确实有不少,然而质量低劣者也确实大有人在。在中国,这两三年里自称大学的机构,有如西式菜和咖啡一样一窝蜂似地冒出来了,酒吧和西餐馆到处都是。然而,在这种大学里都是怎样开展教育的呢?这种大学的毕业生,也即在这类大学里接受了教育的学生们,许多人都是一知半解而并未真正成熟。”这段话是100年前,一位伟大的中国人对当时的评价。100年过去了,中国好像没有变化。

网友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我们已不在仅仅因为温饱的问题而局限于必须要付出某种劳动力才能换来生存的前提,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更是给了现在年轻人更多的选择和更宽广的视野,让我们开始像精神领域的富足而迈进,而这一切都需要一种宝贵的能力,那就是创造力。

没有创造力,我们不会发明飞机和电话,创造力是生活进步的重要能力,它能让我们精神世界更加富足,生活更加自由和不被束缚,所以,现在的孩子,我认为应该

网友六:

或许我们不是缺少创造性人才,只是对于身边“惊为天人”的存在太过熟视无睹。我们喜欢争先,总拿自己不好的领域去和发达国家发展了几十年的领域比较,然后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诚然,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就中国的人口基数来说,创造性人才确实不够多,但们也要看到中国近几年来取得的进步与成长,多一些自信,也多一些耐心。

④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创造教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奥斯本研究集体创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布法罗大学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1968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1982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

⑤ 为什么说教育有创造文化的功能

因为文化是靠人来创造的,而教育的第一大功能正是培养人,就是一个这么简单的逻辑。

⑥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有__,__,__和教育创造和更新文化 答案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①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③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⑦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这句话对不对

对的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符合的通过教育传递、不符合的过滤。学校不开设某些课程就是选择功能
传递功能——同上,开设某些课程就是传递某种文化
创造文化——如考试文化的产生

阅读全文

与教育具有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