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茶学的创立者
在中国和世界茶业的史册上,有一个永远放射着光辉的杰出伟人,那就是被后世尊为“茶圣”和“茶神”的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的作者--陆羽。陆羽是茶学的创立者。但他不仅仅是一位茶学家,在《全唐诗》、《全唐文》和《唐才子传》等许多文化典籍中,都收有他的作品和《传记》;所以,他同时还是一位才学逸群的文学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不过,他在诗文和史地方面的著作与成就,如同有些古人所说,“他书皆不传,盖为《茶经》所掩”,几乎全部被他茶学和茶业上的突出贡献所淹没了。可能因为这样,所以在我国唐以后的一些文学著作中,虽然一直把陆羽总也列为一位诗人或文学家,但多数都是“有名无实”,一带而过。这一点反映到陆羽的研究上,就出现了专重茶学及其茶业贡献的现象。无疑,对陆羽在茶学和茶业上的贡献,是主要和需要作重点研究的,但不能局限和停留在这一方面。为了促进中国陆羽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本文特疏简以往对陆羽茶学研究较多的方面,侧重从陆羽的时代环境、思想和社会地位、以及他茶学以外的某些成就,略作分析。
陆羽所处的环境,主要是指对他后来思想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青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其情况基本如《新唐书》和他自己所写的“自传”所说:他是一个弃婴,为竟陵(今湖北天门)寺僧所收养,及长,不愿学佛,便逃离寺院。他先藏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天宝中,一次和一些演员在州衙中演出,他的才能为太守李齐物发现,得助弃伶从学,自此便走上文人的道路。对于这点,过去许多著作和文章中,都有介绍,也无分歧。这就是说,对陆羽早年寄生寺院和飘泊为伶的社会生活,是清楚的,这里也不再详细论及。陆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有疑义和过去未见讨论的问题。
要涉及这个问题,不能不先从陆羽的生卒谈起。关于陆羽的生卒,史籍的记载是不怎样明确的,只是讲“不知所生”、“贞元末卒”。所以,1000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似乎对陆羽的生年死日,谁也没有搞清。一直到1958年,中国已故的著名农史专家万国鼎,他在一篇文章中,才对陆羽的生卒,首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据万国鼎考证,他认为陆羽“和杜甫差不多同年”(生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804年或稍前”才死。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结束以后,中国茶叶界随着全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对陆羽的生卒,掀起了一个探讨的热潮。如陆羽的生年,就笔者所见,就有大历十三年(725)、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等先后不同的说法。尽管上列诸说都是采用肯定不疑的笔法,但各说各的,众说纷纭,且都未列举多少信据,所以,现在仍然是莫衷一是。
2. 关于一些茶界名人的具体资料
先说一个,更多的你可以去http://www..com/s?wd=%B2%E8%BD%E7%C3%FB%C8%CB&lm=0&si=&rn=10&tn=sitehao123&ie=gb2312&ct=0&cl=3&f=1&rsp=0看
一代茶宗:陈椽
世界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中国「一代茶宗」的陈椽教授,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三日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六十多年来,陈椽教授在茶业领域里,辛勤耕耘,培养茶业人才,为发展茶业科学事业,提高茶业生产水平,著书立说,作育英才,桃李满天下,不啻在中国茶业史,乃至于世界茶业史上,均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他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育英才 实事求是
陈椽教授一九○八年三月八日生,福建惠安人。一九三○年九月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一九三四年七月毕业。一九五二年由复旦大学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任茶叶系主任、副教授。一九五四年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任茶业系主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高等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一九四六年参加中国农民党,一九五○年转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省农工民主党二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一九五二年起任省政协第一、三届委员,四、五、六届常务委员、中国农学会委员、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会委员、安徽农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名誉董事长、安徽省科协常委。
陈椽教授从事茶学教育工作六十年来,一直秉持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科学态度,立论著书,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学研究上获得丰硕的成果,被誉为「一代茶宗」。他在鼓励和教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一直像慈父般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敬重。
陈椽教授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是我国制茶学学科奠基人。早在浙江英士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期间,就为创立茶业教育体系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更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从五○年代起他就注重茶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茶学学科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改进作了大量的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亲自拟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和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茶学教学科研正规化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九七八年他建议并参与在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创办全国第一个机械制茶专业。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自己从事教育和科研的实践经验,不断编写和充实教材,提高教学质量。他学识渊博,曾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高科技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许多已成为我国茶业技界、教育界和农业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的中坚力量。他把毕业精力献给了茶学教育事业,直至临终前仍在关心和指导茶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潜心研究 著作等身
陈椽教授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终身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早在四○年代浙江英士大学任教时,就编着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等茶学教材。抗战胜利后,受聘到复旦大学任教,先后编着了《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茶树栽培》等四部教材。一九四九年后,他四次主编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以及《茶叶检验学》,出版了《茶树栽培技术》、《安徽茶经》和《炒青绿茶》等专着,即使在「文革」中,也从未中断过写作,写成了《制茶全书》。一九七七他夜以济日地在病榻上撰写了国内外第一部茶史专着《茶业通史》和《中国茶叶贸易史》、《茶业医药》等三部共一百多万字的巨著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之后他又编着《制茶技术理论》、主编《中国名茶研究选集》、《茶叶商品学》、《茶业经营管理学》、《茶药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业经济学》等近四十部著作,内容涉及「制茶学」、「茶树栽培学」、「茶叶检验学」、「茶史学」、「茶叶经济学」,为创立上述五个茶学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立完整的中国茶业教育体系、制定教学大纲和各专业的主要教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椽教授毕生致力于茶叶科学研究,推动茶业科学和茶叶生产发展,先后发表各方面的研究论文近两百篇,有些被译成英法日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回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发表的论文中,论证了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确立了科学的茶叶分类法,提出了制茶的变色学说,探讨了茶树栽培技术,研究了茶叶检验理论,茶业发展史和中国茶文化,探讨了我国茶业经济,并就各个时期我国茶业生产的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他首先倡导发展名优茶,并在八十高龄时仍深入茶区,指导茶农、恢复和创至名茶,足迹遍及全国主要茶区,对推动我国茶叶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椽教授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茶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省茶业学会的创始人,他对茶叶学术活动、科普工作及国际学术交流,都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赢得了国内外茶业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鞠躬尽瘁 名垂青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椽教授一直为振兴中国的茶叶事业而努力奋斗。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并荣获优秀教育成果奖。一九九○年荣获国家教委金马奖。英国《世界农业科学家名人录》、《世界科学家》(亚洲分册)、印度《世界名人录》,国内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专家名录》、《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农业网络全书》等国内外近二十部名人传记都收录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茶文化是优美的传统文化,陈椽教授常鼓励后进要将古今中外有关茶文化发展的书籍、札记、系统论述介绍给各国学者,并要勇于批判国际上和国内的古今中外学者的对茶文化不正确的言论,然后把两岸学者近来研究的有科学理论、有说服力的成果,向外公开发表,使国内外学者口服、心服。他说∶「凡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必须旗鼓相当,真刀真枪,道名指姓,直接了当。团结是在批恶扬善的原则上讲团结。有些人重感情,轻原则,隐恶扬善;有些人,怕人家揭露他痛处,拿团结为挡箭牌。其实这两种人都为人所不齿的。」这段话将陈椽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性格表露无遗。 陈椽教授的一生,是开拓茶域的一生,著书立说的一生,教书育人的一生,他的仙逝是我国茶业界的巨大损失,哲人虽已逝,典型在夙昔,吾人在感怀陈椽教授的同时,更应秉持他追求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为茶界奉献一己之力。
他从事茶学教育工作六十年来,一直秉持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科学态度,立论著书,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学研究上获得丰硕的成果,被誉为「一代茶宗」。
3. 中国的茶业起源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四川乃天府之国,土地肥沃,且气候暖和。西部高原山地自然条件比较严重以外,极为适宜人类居住,所以从很早的时候起,就一直是人类生息和繁衍的地方。富足的盆地亦养育了悠久的茶文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王褒《僮约》云:“武都(阳)买茶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茶冠六清”;孙楚诗云:“姜桂茶出巴蜀”等诗文中看出来。 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中亦记载有:“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直至唐朝中期,这种野生的大茶树在四川还是到处可见。据我们已故的知识,像这种两人合抱的茶树,大概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长成如此之巨。如此一来,这些大茶树大多数应该是生长在战国以前,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古代的巴蜀也是我国茶树原始分布的一个中心。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有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蒋,园有芳弱香敬,给客橙葵。”在这里《华阳国志巴志》对巴蜀的茶事的记载是很明确的。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指出,所进贡的茶叶是“园有芳弱(竹)香茗“(在园子里人工种植的茶),而不是采之野生。这说明在当时,巴蜀的茶事已是相当发达的了。 《汉书地理志》称:“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巴蜀的范围较大,居住民族除巴人和蜀人之外,还有濮、苴、共、奴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巴族、蜀族不过是其中分布较广、人口较多的两个大族。这些民族,大致在夏商和西周时,还停留在原始氏族阶段,至春秋、战国期间,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才由原始走向文明。但是,从中原的观点来看,这些民族或地区,仍然是属于“南夷”的化外之区;巴蜀归属于华夏,是在秦统一和设置郡县以后的事情。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指出各地对茶的饮用,是在秦国吞并巴、蜀以后才慢慢传播开来的。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顾炎武的这一结论,统一了中国历代关于茶事起源上的种种说法,也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因此,大家也就认可了“巴蜀是中国茶业和茶叶文化的摇篮”这一事实。 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以后的事情。那么,巴蜀又是什么时候开始饮茶的呢?对这个问题茶界持有不同见解,有的人认为始于“史前”,有的人认为是“西周初年”,也有的人认为在“战国”时期等。名家的意见归结起来,就是究竟始于巴蜀建国之前抑或建国之后的问题。 饮茶是一种物质享受,人们习惯把饮茶和文明联结在一起,所以一提起饮茶的习惯,人们往往认为是进入阶段级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利用植物的某部分组织来充当饮料,是氏族社会常有的事。鄂伦春族民族志材料表明,1949年前,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人,还停留在原始氏族社会阶段。当时,他们有“泡黄芹、亚格达的叶子为饮料”的习惯。鄂伦春人能够利用当地的黄芹和亚格过的叶子来作饮料,那么,为什么巴人、蜀人和我们南方有茶树分布的其他族人,不能在史前谋划不发明以茶为饮呢?这也就是说,我国上古关于“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论点,不但有传说记载,而且也有民族志材料的较好印证。这也说明巴蜀茶业的开始最早的,只可惜见诸文字记载的时间较迟,直到西汉末年的王褒《僮约》中才有记述。能予佐证的有关先秦巴蜀的茶事资料,一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所说:“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二是明代杨慎在《郡国外夷考》中所提:“《汉志》葭,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日葭萌,盖以茶氏郡也。 巴蜀和周族的联系,其实还可上溯到殷商末年。如《华阳国志》中又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这一点,在《尚书牧誓》中载称,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及庸、蜀、羌、微、卢、彭、濮,称尔,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华阳国志》和《尚书》一致说明了在殷商末年,巴蜀及其四周的许多部落,都曾参加了周武王领导的反纣同盟。周武王灭殷以后,大肆“封邦建国”,分封的对象,有上说的宗亲,也有功臣、扈从和参加伐讨战争的各族酋长。所以,西周虽无“子”这样的爵位,既使不分封宗姬,也会分封巴蜀等头人来掌管一方的。这一带既然成了西周的属国,至少在臣属初期,会与周王朝保持一定的纳贡关系,贡品中包括了漆、茶和蜂蜜这类方物特产。 《华阳国志》是晋人所写,其所载史实是汉朝甚至是两晋的情况。既然巴蜀南部的产茶地区,当不会都是在葭萌一带,其上述巴蜀南部的产茶地区,当不会都是在葭萌之后才发展起来的。所以,假如葭萌“以茶氏郡”的论点可以成立,那么,《华阳国志》中所提到的茶叶产是,可以说也是战国前既已形成的历史茶区。 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的王褒《僮约》中,才始见诸记载。《僮约》有“脍鱼鳖,烹茶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两句。前一句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但饮茶已成风尚,而且在地主富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用具。其后一句,由反映成都四周,由于茶的消费和贸易需要,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而且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为我国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如西晋张载〈登成都楼〉(3世纪80年代)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即是一证。张载这首诗,共32句。前面16句,谈成都的飞宇层楼、物饶民丰和高甍长衢的城市境况;下阕借蜀郡汉代巨富有成效程、卓二家的奢华生活,来极言成都茶叶的名满遐迩。与张载这一诗句相辅,构成巴蜀茶业名甲全国的还有这样两条史料;三国魏张揖《广雅》(3世纪之前)载,“荆巴采茶作饼,成为米膏出之……”其二是西晋孙楚的《出歌》(公元231~293年):“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鼓出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山。蓼苏出沟通渠,精稗出中田。”前一条史料所说的“荆巴间”,具体是指今川东、鄂西一带。其实,这鄂西早先属楚国的边境地区,先秦时有一度就属巴国或是巴文化的影响区。所以,这条资料实际上介绍的,主要还是巴蜀的制茶方法和饮茶习惯。后一条《出歌》,主要是介绍一些常用饮料、食物产地。把《广雅》、《出歌》和《登成都楼》诗的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就能清楚地看出,不只先秦,而且在秦汉直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和重要中心。
4. 茶界泰斗张天福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
张天福(1910—2017),1910年8月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中国近、现代十大茶叶专家之一。教授级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茶业界普遍把张天福称为:“茶学界泰斗”。长期从事茶叶教育、生产和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等方面有很大成绩,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审评技术的传授和茶文化的倡导。
2017年6月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108岁。
立志献身茶业的张天福认为:除了自己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外,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人才,走科教强业之路。为此,他自大学毕业被聘任为福建协和大学助教之时起便利用教科书备课的机会收集有关茶业资料,编写茶树栽培、茶叶制造等教材,并取得校方资助,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此外,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张天福在被选为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委期间,为加快发展福建茶叶,先后在政协各次会议上写了八次“兴茶论证”的提案,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重视、采用。
20世纪90年代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天福,仍然坚持参加各项茶事活动。
对张老的仙逝表示悼念和惋惜,张老,您一路走好!
5. 谁能告诉我一些名茶和茶界名人的资料急,在线等!!!
十大名茶
一、西湖龙井 二、洞庭碧螺春 三、黄山毛峰 四、庐山云雾 五、六安瓜片
六、君山银针 七、信阳毛尖 八、武夷岩茶 九、安溪铁观音 十、祁门红茶
一代茶宗:陈椽
世界著名的茶学专家、被誉为中国「一代茶宗」的陈椽教授,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三日在安徽合肥逝世,享年九十二岁。
六十多年来,陈椽教授在茶业领域里,辛勤耕耘,培养茶业人才,为发展茶业科学事业,提高茶业生产水平,著书立说,作育英才,桃李满天下,不啻在中国茶业史,乃至于世界茶业史上,均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他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态度,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育英才 实事求是
陈椽教授一九○八年三月八日生,福建惠安人。一九三○年九月在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学习,一九三四年七月毕业。一九五二年由复旦大学调至安徽大学农学院任茶叶系主任、副教授。一九五四年安徽农学院独立建院,任茶业系主任、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省高等教育学术委员会委员。一九四六年参加中国农民党,一九五○年转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支部组织委员、支部书记、省农工民主党二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一九五二年起任省政协第一、三届委员,四、五、六届常务委员、中国农学会委员、安徽省农业科学研究会委员、安徽农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问、安徽省茶业学会理事长、名誉董事长、安徽省科协常委。
陈椽教授从事茶学教育工作六十年来,一直秉持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科学态度,立论著书,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学研究上获得丰硕的成果,被誉为「一代茶宗」。他在鼓励和教导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的同时,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一直像慈父般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受到学生的爱戴和敬重。
陈椽教授长期从事高等茶学教育,是我国制茶学学科奠基人。早在浙江英士大学和复旦大学任教期间,就为创立茶业教育体系而努力。新中国成立后,更激发了他的工作热情,从五○年代起他就注重茶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对茶学学科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改进作了大量的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亲自拟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和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为茶学教学科研正规化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一九七八年他建议并参与在安徽农学院茶业系创办全国第一个机械制茶专业。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自己从事教育和科研的实践经验,不断编写和充实教材,提高教学质量。他学识渊博,曾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高科技人才。他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许多已成为我国茶业技界、教育界和农业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的中坚力量。他把毕业精力献给了茶学教育事业,直至临终前仍在关心和指导茶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潜心研究 著作等身
陈椽教授思路开阔,思维敏捷,终身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早在四○年代浙江英士大学任教时,就编着了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高等茶学教材。抗战胜利后,受聘到复旦大学任教,先后编着了《茶叶制造学》、《制茶管理》、《茶叶检验》、《茶树栽培》等四部教材。一九四九年后,他四次主编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制茶学》以及《茶叶检验学》,出版了《茶树栽培技术》、《安徽茶经》和《炒青绿茶》等专着,即使在「文革」中,也从未中断过写作,写成了《制茶全书》。一九七七他夜以济日地在病榻上撰写了国内外第一部茶史专着《茶业通史》和《中国茶叶贸易史》、《茶业医药》等三部共一百多万字的巨著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党和人民的赤诚之心。之后他又编着《制茶技术理论》、主编《中国名茶研究选集》、《茶叶商品学》、《茶业经营管理学》、《茶药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业经济学》等近四十部著作,内容涉及「制茶学」、「茶树栽培学」、「茶叶检验学」、「茶史学」、「茶叶经济学」,为创立上述五个茶学分支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立完整的中国茶业教育体系、制定教学大纲和各专业的主要教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椽教授毕生致力于茶叶科学研究,推动茶业科学和茶叶生产发展,先后发表各方面的研究论文近两百篇,有些被译成英法日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回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发表的论文中,论证了中国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确立了科学的茶叶分类法,提出了制茶的变色学说,探讨了茶树栽培技术,研究了茶叶检验理论,茶业发展史和中国茶文化,探讨了我国茶业经济,并就各个时期我国茶业生产的形势,国际市场的变化及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他首先倡导发展名优茶,并在八十高龄时仍深入茶区,指导茶农、恢复和创至名茶,足迹遍及全国主要茶区,对推动我国茶叶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陈椽教授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茶叶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安徽省茶业学会的创始人,他对茶叶学术活动、科普工作及国际学术交流,都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赢得了国内外茶业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鞠躬尽瘁 名垂青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陈椽教授一直为振兴中国的茶叶事业而努力奋斗。他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并荣获优秀教育成果奖。一九九○年荣获国家教委金马奖。英国《世界农业科学家名人录》、《世界科学家》(亚洲分册)、印度《世界名人录》,国内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专家名录》、《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国当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辞典》、《中国农业网络全书》等国内外近二十部名人传记都收录了他的名字和成就。
茶文化是优美的传统文化,陈椽教授常鼓励后进要将古今中外有关茶文化发展的书籍、札记、系统论述介绍给各国学者,并要勇于批判国际上和国内的古今中外学者的对茶文化不正确的言论,然后把两岸学者近来研究的有科学理论、有说服力的成果,向外公开发表,使国内外学者口服、心服。他说∶「凡贯彻百家争鸣方针,必须旗鼓相当,真刀真枪,道名指姓,直接了当。团结是在批恶扬善的原则上讲团结。有些人重感情,轻原则,隐恶扬善;有些人,怕人家揭露他痛处,拿团结为挡箭牌。其实这两种人都为人所不齿的。」这段话将陈椽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性格表露无遗。 陈椽教授的一生,是开拓茶域的一生,著书立说的一生,教书育人的一生,他的仙逝是我国茶业界的巨大损失,哲人虽已逝,典型在夙昔,吾人在感怀陈椽教授的同时,更应秉持他追求真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为茶界奉献一己之力。
他从事茶学教育工作六十年来,一直秉持着「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的科学态度,立论著书,作育英才,孜孜不倦,在茶学研究上获得丰硕的成果,被誉为「一代茶宗」。
6. 为什么茶界一直存在着“ 茶叶拥有三次生命”的说法
对于茶用三次生命这种说法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茶叶拥有的三次生命指的就是茶叶在三个不同时期所经历的生命的绽放,而这三个时期分别指的就是茶叶在生长的时候,还有茶叶在制茶人手中进行制作的时候,以及茶叶在泡茶人手中的时候这三个过程。
而茶叶的第三次生命就在泡茶人手中。在经过大自然的滋润以及制茶人的精心制作以后,茶叶成功来到了泡茶人的手中,在泡茶人手中茶叶得到了自己生命的又一次绽放。原本在制茶人手中已经干枯的茶叶在泡茶手中经过精心的调制,最后又绽放出其应有的姿色。也就是在这一番调制当中茶叶的第三次生命才得以绽放。
7. 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这些发明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万事万物的原有状态,其波及范围不限于某一局部地区,而是整个世界;其影响所及不是一时一世,而是持续千百年之久。
四大发明给我们带来什么?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自然不能不说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四大发明不仅仅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的标志和中国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近代文明的进程。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也许人类社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这可不是中国人的自吹自擂,因为世界史学界一致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欧洲之后,给欧洲人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人类的整个进程。对此,马克思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他少说了一项。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产生了殖民地,印刷术变成了宣扬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
一个是火药,火药是我们发明的。火药给我们带来什么东西呢?带来了我们的礼花,带来了我们的鞭炮。到今天为止火药在我们的历史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之后,欧洲人利用火药技术制造了大炮,这就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战争和1900年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用中国的火药烧了中国的圆明园。帝国腐朽了,文明衰落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发明了火药,却没有用自己的火药制造出强大威力的洋枪洋炮,只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洋人的进攻,任凭他们的铁蹄践踏中国的国土,我们不得不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指南针,我们的郑和用指南针七下西洋,开拓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军世界的先河。他们是传教士,中国人历来是善良的,我们下西洋不是为了掠夺,不是为了抢劫。但是我们的发明一旦被他们所使用,他们就造出了新的、更加灵巧的指南针,闯入我们的领海,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把大批的鸦片潜入到我们的民族之中,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东亚病夫”。
我们的印刷术,印刷术和造纸术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传到了欧洲以后,几百年以后才造福于社会,中华民族熊熊的火炬照亮了西方黑暗的中世纪,他们确实是受益匪浅的。他们的科技发达了,文艺复兴了,但是今天我们的造纸术又如何呢?我们的印刷术又如何呢?我们公司有一位对印刷比较精通的副总经理,他每天设计我们公司的产品,我国最好的印刷机叫“海德宝”,是我们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但是现在最好的印刷机是“海德宝”,而四色彩印,精美印刷品,都是人家印的,最好的纸张是人家的,便宜、质量好。要什么纸?要二八铜版。要什么的?要进口的。纸张是我们发明的,但最好的机器都在人家手里,我们需要花多少钱?甚至现在连最好的油墨也是进口的,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四大发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确实给中华民族带来永久的载入史册的荣耀,除此以外今天真正由此得到实惠的又是谁呢?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我们有了很多原始性的创新,也往往因为不能精益求精,发展迟缓,错过了时机,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大规模的产业化失之交臂。比如说中国人早就发明了阴阳八卦,但是没有由此引申发明出二进制技术法,计算机是由外国人发明的。郑和提出的“冷不自生”,这可谓是前无古人创造性的见解,非常了不起。但是由此导出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却在1800年之后,由一个德国人正式提出来的。从冷的物体传入热的物体,不能无偿发生,我们没有得到规律性的经验。
8. 关于茶界的新翻译词汇有哪些
印刷界专业英文翻译,不好意思,我怕翻译错了,一些单词有点生僻,你找专业人士翻译下,上佳域通翻译网站
http://www.gvlocalization.com
有专业翻译印刷方面的,答案有保障些
9. 中国茶叶界的三安现象是什么
浙江省安吉县、福建省安溪县、湖南省安化县(以下简称“三安”),在中国产茶县中是具有标杆意义的代表。
安吉从一株白茶古树起家,成为著名的“中国白茶之乡”。安吉白茶是按绿茶工艺生产的优质名茶,以茶多酚含量低、茶氨酸含量高、叶白脉翠、色美味鲜为特长,深受新生茶饮群体喜爱,产、销区从一县走向了全国。
安溪在安溪铁观音传统品牌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乌龙茶铁观音之乡,安溪也从福建最大的贫困县,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行列,市场从福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安化从“绿黑之争”到“择黑而创”,闯出了一条兴业富民的路径。安化黑茶以“金花”取胜,“金花”的保健功能实现了由“边销茶”到大众保健茶的华丽转身,成为茶界黑马、黑茶产业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