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国外是什么时候发明了麻醉剂的,并且和华佗发明的麻沸散的
华佗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他的发明-- (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国外最早发明麻醉剂的时间为19世纪初期英国医生戴维才开始施用麻醉剂
据科学史记载,19世纪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笑气(氧化亚氮)。
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研究笑气在人体的作用。
1845年1月威尔士用笑气作麻药而进行拨牙手术。
1846年10月摩顿采用乙醚作麻醉药进行手术,
1847年英国化学家辛普逊用氯仿作麻醉药以治病。华氏发明和使用麻醉药较西洋领先了一千六、七百年。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曾传到日本、朝鲜、摩洛哥等国。据美国人拉瓦尔在《世界医学史》中说:“阿拉伯人使用麻醉剂,可能是中国传出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是擅长此术的。”
华佗著作及其麻沸散方皆早亡佚,据历代考证,麻沸散方可能有蔓陀萝花,乌头、附子之类。日本华冈青洲认为麻沸散系蔓陀萝花、生草乌、香白芷、全当归、川芎、炒南星等所组成。现代人薜开先对中医麻醉药的历代记述做了探讨后则说:华佗所用麻沸散组成的主药据测有押不芦、麻贲、闹羊花、洋金花等。
(《新医药学杂志》1975.12.24——37页)。我国现代研究,已证实蔓陀萝花有麻醉作用,并已应用于临床。
❷ 麻醉剂的是怎么发明的
众所周知,在绝大多数的现代外科手术中,麻醉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如果没有麻醉药的辅助,很少有病人能够忍受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所以在发明麻醉药以前,外科手术往往失败,因为还没有等到手术结束,病人就因为无法忍受剧痛而死去。虽然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等)在古代即积累了麻醉法的经验,但是主要是应用植物性麻醉药(曼陀罗花、鸦片、印度大麻叶等),亦有神经干机械性压迫、饮酒、放血等使病人丧失神志,甚至棒击病人头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术时在手术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热作用减缓疼痛感,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满意。
在使用麻醉剂之前,惨死在外科医生刀下的人所经受的痛苦无可名状。每一例手术都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痛苦嘶叫。
由于手术时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极多,迫使手术向快速方向发展。俄国外科医生皮罗果夫可三分钟锯断大腿,半分钟切去乳房。法国名医让·多米尼克·拉里24小时为200个病人做完了截肢手术。在这些快刀手中,最出名的是英国医生罗伯特·李斯顿,他以手术奇快著称,人称“李斯顿飞刀”。
李斯顿毕业于爱丁堡大学,曾发明外伤软膏、止血钳等医疗用品,其中骨折用的固定木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仍在使用。他身高1.88米,天生一副急性子,在当时的医学界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在他经手的病例中,有三个特别令人胆寒:他曾在两分半钟内切下患者的腿,但由于用力过猛,同时也切下了患者的睾丸;一名颈部溃烂的少年,由于李斯顿的过分自信而导致误诊,当他用刀切开患部时,少年立即喷血不止而死;他还创造了一起历史上唯一死亡率达300%的手术纪录:被他以神速切下腿部的患者翌日因感染死去(这在当时相当常见),他的助手则被他失手切断手指,亦因感染而死去,另一个无辜受害者是在场观摩手术的一位名医,被他刺中两腿间的要害,因恐惧而休克致死。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的一个早期愿望必定是对魔幻止痛物的希冀。为达到这一目的,古代的医生们对某些植物的止痛性能作过广泛地研究,从实践经验中悉心积累了许多知识。
400年之前,可卡因和鸦片就已作为影响心理状态的药品而为人所熟知。它们也经常被当做药物来使用。公元1世纪初,罗马作家塞尔苏斯曾建议将莨菪当做镇静剂使用。对罗马人来说,药力最强的麻醉剂当属曼陀罗子。其理由还是充分的:曼陀罗子含有颠茄碱和东莨菪碱,都是减缓心律的药物,服用得当还能彻底消除疼痛,减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精神创伤。普林尼于公元75年前后描述过罗马医生更具建设性地使用这种药物的过程。在欧洲中世纪,为古罗马人所熟知的这些麻醉药物一直在持续使用。但在摄取途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常见的摄取途径是公元9~15世纪无数典籍中提到的“催眠海绵”法。它是把一些药物,包括鸦片、曼德拉草、莨菪和从芹叶钩吻中提炼的毒物,混合后浸入海绵之中,随后将海绵晾干。在需要麻醉剂时可将海绵浸湿,放在患者的嘴上,让患者吸入药味。这些混合药物肯定会使任何人陷入毫无知觉的状态,尽管吸入致命的芹叶钩吻毒物(可以先后抑制神经系统的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会使整个手术极具风险。
但是情况表明,这些处方并不像所说的那样深受欢迎——因为它们在剂量过高时可能会带来致命的危险。
除了西方,中国古人很久以前就有关于手术麻醉的传说和记载。公元2世纪,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并已可以使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而欧美使用全身麻醉术是19世纪初的事,比我国推迟了一千六百多年。这是中国麻醉术最重要的一个进步。
华佗对麻醉学的贡献已得到国际医药学界的承认,并不断有人对麻沸散的成分进行研究。美国的拉瓦尔在其所著的《药学四千年》一书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权威提及吸入性麻醉术,这可能是从中国人那里演变出来的。因为,据说中国的希波克拉底——华佗,曾运用这一技术,把一些含有乌头、曼陀罗及其他草药的混合物应用于此目的。”其中所说的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医师、西方医学的奠基者。
可惜的是,“麻沸散”已经失传了。19世纪以来,手术治疗的客观要求日益增长,对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时化学的发展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799年,英国的化学家戴维最早发现了氧化亚氮有麻醉作用,他在自己吸入氧化亚氮后,发现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缓解,因而他断定:“氧化亚氮,可以在出血不多的手术中起到麻醉作用。”戴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叙述过他吸入氧化亚氮以后的欢乐、快慰的感觉。因此氧化亚氮也称作“笑气”。但是这一发现却没能及时在临床上推广。
1824年,希克曼用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氧气对动物施行了麻醉实验,并进行了截肢手术。他要求进行人体实验,但未被应允。直到1893年,化学家斯考芬证实吸入多量笑气可使人呈醉态,甚至失去知觉,使用麻醉剂的时代才真正开始了。
除了氧化亚氮以外,人们还探索了其他麻醉的方法。1818年,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在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应与氧化亚氮很相似”。1842年,美国罗彻斯特的一个叫威廉·克拉克的学化学的学生,给一个需要拔牙的妇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时毫无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国的另一位医生克劳福德·郎格应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为一个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随后他继续用乙醚进行了许多小手术。由于当时郎格居处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
1844年夏天,美国牙科医生莫尔顿到波士顿实习,并来到他的校友杰克逊处学习化学知识。后者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是位化学家。一次闲谈中,莫尔顿谈到拔牙时如果能破坏牙神经就好了。杰克逊说,他有些乙醚,这种物质可减轻牙痛,说着随手给了莫尔顿一些。后来,一位患者找莫尔顿拔牙,并希望不要太痛。于是莫尔顿将蘸有乙醚的手帕递给患者,让其吸入,使其渐渐失去知觉,然后在助手的帮助下,将牙拔掉。莫尔顿拔完牙后,问患者有何感觉,病人高兴地说:“真是奇迹!一点疼痛感都没有。”这次成功引起很大轰动。麻醉药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医生承认和应用。
1846年10月16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的另一个莫尔顿用乙醚麻醉,从一个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个肿瘤,仅历时8分钟,首次证明在进行大手术时,能用乙醚来进行全身麻醉。这次手术成功的消息在美国迅速传开,而后又传遍了全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乙醚麻醉进行手术,结束了病人必须强忍剧痛接受手术的时代。中国和俄国都是在莫尔顿成功的次年即开始采用乙醚麻醉的国家。
后来,妇产科大夫辛普森把乙醚用在产科手术中,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用氯仿比乙醚的麻醉效果更好,所以氯仿成了第三种重要的麻醉药。
今天,乙醚和氯仿仍是全身麻醉最常用的麻醉剂。
知识点
可卡因
别名古柯碱,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具有局麻作用的天然生物碱,为长效酯类局麻药,脂溶性高,穿透力强,对神经组织亲和性良好,产生良好的表面麻醉作用。其收缩血管的作用,可能与阻滞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有关。毒性较大,小剂量时能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欣快感,随着剂量增大,使呼吸、血管运动和呕吐中枢兴奋,严重者可发生惊厥;大剂量可引起大脑皮层下行异化作用的抑制,出现中枢性呼吸抑制,并抑制心肌而引起心力衰竭。因其毒性大并易于成瘾,近来已被其他局麻药所取代。
❸ 麻醉药是谁发明的
麻醉药是华佗发明的。
麻醉剂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使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及痛觉,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疾病治疗的药剂。“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的麻醉剂,由东汉末年和三国年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所创造,公元2世纪我国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进行剖腹手术。近代最早发明全身麻醉剂的人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化学家戴维。
东汉时期,即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麻醉剂;华佗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人。麻沸散创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世界之最。
(3)乙醚发明扩展阅读:
麻醉药用于那些在人体的限定范围内能暂时完全地和可逆地阻断神经传导,即在意识未消失的状况下使人体的某一部分失去感觉,以便于外科手术进行的药物。普遍应用于口腔科、眼科、妇科和一些外科小手术中,用于暂时解除疼痛。
局部麻醉药和全身麻醉药根本区别在于:局部麻醉药与神经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上的某些特定部位结合后,通过钠离子通道的钠离子减少从而改变神经膜电位,导致神经冲动的传导被阻断,最终实现麻醉效果;而全身麻醉剂则是通过影响神经膜的物理性状,比如膜的流体性质、通透性等起到麻醉的作用。
局部麻醉药按结构类型可分为对氨基苯甲酸酯类、酰胺类、氨基酮类、氨基醚类、氨基甲酸酯类。
❹ 麻醉剂是谁发明的呀
麻醉剂是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之一。早在距今2000年之前,中国医学中已经有麻醉药和醒药的实际应用了。《列子.汤问篇》中记述了扁鹊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术再用“神药”催醒的故事。
东汉时期,即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作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剂。他曾经成功地做过腹腔肿瘤切除术,肠、骨部分切除吻合术等。中药麻醉剂---“麻沸散”问世,对外科学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乙醚、“笑气”等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说,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麻醉剂的研制和使用者。可惜“麻沸散”后来失传了。
近代最早发明全身麻醉剂的人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化学家戴维。有一天,他牙疼得厉害,当他走进一间充有“一氧化二氮”气体房间时,牙齿忽然不感觉疼了。好奇心使戴维做了很多次试验,从而证明了一氧化二氮具有麻醉作用。因为戴闻到这种气体时感到很爽快,于是称它为“笑气”。由于戴维不懂医学,没有把这个发现公布于世。
1844年,美国化学家考尔顿在研究了笑气对人体的催眠作用后,带着笑气到各地演讲,作催眠示范表演。在一次表演中,引起了在场观看表演的一名牙科医生威尔士的重视,激发了他对笑气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设想。经几次试验后,1845年1月,威尔士在美国波士顿一家医院公开表演在麻醉下进行无痛拔牙手术。由于麻醉不足,表演失败。但是,了解他全部过程的青年助手威廉摩顿却仍对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摩顿研究发现,一氧化二氮虽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较小,他从化学家杰克逊那里得到启示,决定采用乙醚来进行麻醉。1846年10月,他成功地进行了近代世界上第一例麻醉下的手术。
1842年,北爱尔兰丁堡大学的妇科学者辛普森首次尝试使用氯仿作为麻醉剂为病人进行手术取得了成功。1880年,威廉.梅斯文改进了辛普森的麻醉方法,他使用导管使氯仿气体直接输入病人的气管。这一方法被今天的乙醚、氯仿全身麻醉术所沿用
❺ 乙醚麻醉法的发明,说明了什么问题
开启了医学发展的新纪元。
美国有一个国家医生节(National Doctor’sDay),就是每年的3月30日。纪念谁呢?纪念第一位施行乙醚麻醉的医师Long(郎)。他在1842年3月30日为一位手术患者施行了第一例乙醚麻醉。只是他的工作开始没有报道,所以在很多麻醉教科书里,都是将另一位美国医生莫顿1846年10月16日在麻省总医院施行的乙醚麻醉作为现代麻醉的开端。但美国还是尊重发明的。在确认郎是第一位乙醚麻醉的施行人后,美国为他发行了一枚纪念邮票。但他的家乡人并不满足,又向国会提交议案,建议将他施行乙醚麻醉的这一天定为国家医生节。经国会参众两院通过后,由美国总统布什(老布什)于1993年签署总统令,成为美国的国家医生节。
有史以来,美国的名医成千上万,为什么会选郎医生做第一例乙醚麻醉的日子来做医生节呢?那就是大家都认识到,麻醉的发明,对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实际上,在发明麻醉以前,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外科手术技术了,只不过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实施罢了。那时是将病人捆绑在手术台上,或是将患者用酒灌醉,或将其击晕,甚至放血到休克后再进行手术。这是多么残酷的经历!只是到发明麻醉的这一天,这一切才彻底发生了改变。所以,在莫顿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的话:“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❻ 谁发明了麻醉药。
华佗, 麻药是现在进行大手术时不可少的东西.也是做整容手术的必需品内,
中国在很久以前容就有了麻药.
华佗第一个发明止痛的麻醉品但史书上并没有记载麻沸散的配方,以致它的药物组成,至今还是一个谜。
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考证,麻沸散的组成是:曼陀罗花、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炒南星.
满意望采纳
❼ 麻醉剂是谁最早发明的
麻醉剂是指用药物或非药物方法使机体或机体局部暂时可逆性失去知觉及痛觉,多用于手术或某些疾病的治疗。
“麻沸散”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和使用的麻醉剂,由东汉末年和三国年间杰出的医学家华佗所创造,公元2世纪我国已用“麻沸散”全身麻醉进行剖腹手术。
近代最早发明全身麻醉剂的人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化学家戴维。
根据其作用范围可分为全身麻醉药及局部麻醉药,全身麻醉药及局部麻醉药根据其作用特点和给药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由浅入深抑制大脑皮层,使人神志消失。全身麻醉药用于大型手术或不能用局部麻醉药的患者。最早使用的全身麻醉药是笑气,它性能稳定,适合任何方式麻醉,但有易缺氧、麻醉者不够稳定等缺点。后来改用乙醚作全身麻醉药,它有麻醉状况稳定、肌肉松弛良好,便于手术等优点。但它易燃、置放过久会产生过氧化物。使用乙醚时应绝对避火和经检查无过氧化物。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对神经的膜电位起稳定作用或降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起局部麻醉作用。局部麻醉药适用于小型手术或局部手术的麻醉药。使用局部麻醉药时,需加一点血管收缩剂,如肾上腺素。最常用的局部麻醉剂是普鲁卡因盐酸盐,用于局麻是0.5~1%的溶液,每次用量不能超过1g,静脉注射常用0.1%的溶液。其他如丁卡因盐酸盐、利多卡因盐酸盐,都能用作局部麻醉剂。它们的功能跟普鲁卡因大同小异,价格都比普鲁卡因盐酸盐高,常给普鲁卡因过敏者使用。
❽ 麻醉剂最早是谁发明的
麻醉剂是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之一。早在距今2000年之前,中国医学中已经有麻醉药和醒药的实际应用了。《列子·汤问篇》中记述了扁鹊为公扈和齐婴治病,“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用“毒酒”“迷死”病人施以手术再用“神药”催醒的故事。 东汉时期,即公元2世纪,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麻沸散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麻醉剂;华佗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人。麻沸散创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一个世界之最。作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剂。据《后汉书》记载,华佗发明了麻沸散,“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段关于割除肿瘤或肠胃吻合手术的描述与现代外科手术的情景惊人地一致,无怪华佗一直被尊为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麻醉药进行胸腔手术的人。中药麻醉剂“麻沸散”问世,对外科学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华佗发明和使用麻醉剂,比西方医学家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要早1600年左右。因此说,华佗不仅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麻醉剂的研制和使用者。遗憾的是华佗的著作及麻沸散的配方均已失传。 西医用笑气、乙醚、氯仿等化学麻醉剂进行外科手术仅有150年左右的历史,然而在中世纪,欧洲也在秘密使用类似麻沸散或蒙汗药一类的药剂。美国人拉威尔(Lawall)在1926年出版了《世界药学史》,他认为中古时代阿拉伯人所用的一种麻醉剂,可能是中国传去的,因为中国名医华伦擅长此术,他还尊称华伦为“中国的希波克利特”(Hippocrates,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医药之父)。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西方的笔记和小说中追述一下麻沸散西传的蛛丝马迹。 1298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述了阿拉伯国家关于“山老”阿拉亭的传说。“山老”为了训练刺客,用一种麻药酒将青年人麻醉,送到“极乐国”中去享乐,过一段时候再麻醉了送回来训练《马可·波罗游记》第一卷,第二十三、二十四章),这种麻药酒是否由中国传去虽然没有明证,但这种做法与《聊斋志异》中的“天宫”中的情节极其相似。 较马可·波罗略晚一些的卜伽丘在名著《十日谈》中曾讲到一个修道院长从莱望的王公那儿得到一种药粉,据说就是“山老”用的药粉。依照用量多少,可以随意让服药的人睡的时间长些或短些,睡的像死去无二《十日谈》第三天,故事第八)。在另一个故事中则讲到一个名叫马才奥·台柱·蒙太的医生,提炼了一种麻醉药,让病人喝了就可以要他睡多少时候都成,以便顺利开刀(《十日谈》第四天,故事第十)。这说明麻醉药已从阿拉伯国家传到欧洲。 较卜伽丘又晚一些的意大利作家斑德洛在16世纪中写出短篇小说集,在第二卷故事九中叙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其中教士给朱丽叶服了药粉而假死。后来英国莎士比亚据此故事写出了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从这些材料中可以进一步看到口服麻醉剂西传的蛛丝马迹。 实际上,这种口服麻醉剂在欧洲并未广泛流传和应用。长期以来,欧洲在拔牙、截肢或医疗战伤时大多是捆住病人或用棍击头部将病人打昏后硬做。只是150年前才创立了化学麻醉法开拓了西医外科,后来又发展为注射用的麻醉针剂,并在世界广泛传播。 麻醉汤剂是中国的独创,用量多少可以控制麻醉的深度和时间,服过量会出现假死现象,这也曾为坏人利用,南宋周密在《癸辛杂识续集》中曾指出:“或云,今之贪官污吏,脏过盈溢,被人所讼,则服百日丹者,莫非用此?”贪官污吏用口服麻醉剂搞假死以逃应得的惩罚,这应该是麻醉剂的又一种不正当用途,但也说明中医麻醉剂的药性已被更多人所掌握。
❾ 麻醉剂的发明经过是怎样的
179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笑气,应用在舞会上,可引起人们大笑不止。
1844年,美国牙科医生威尔士在舞会上碰到一桩怪事:一个脚上划了一条大口子的人因吸了笑气,却没有感到疼痛。这引起了他的深思:“这一定与笑气有关。这笑气可不可做麻醉剂呀?如果行的话,拔牙时病人不就感觉不到疼痛了吗?”
于是,他吸了一些笑气,就开始给自己拔牙,果然没有感到疼痛。几次实验后,他就公开表演“麻醉无痛拔牙”。他让一位患者吸入一些笑气,然后给患者拔牙,患者却痛得大叫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呀?威尔士年轻的助手摩顿认为,笑气一定有麻醉作用,但如果吸入的量太少,患者还是会痛。他决心寻找更有效的麻醉剂。
一次,摩顿从化学家杰克逊那里得到启示,用乙醚进行麻醉实验,效果很好。1846年,摩顿用乙醚做麻醉剂,进行了拔牙演示,大获成功,从此,乙醚被广泛用做麻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