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诸葛亮发明馒头包子

诸葛亮发明馒头包子

发布时间:2021-08-10 02:21:17

① 我们现在吃的馒头真的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应该不是诸葛亮发明的,但诸葛亮名气较大,各种光环集他于一身,一个小小的馒头也不足为奇。

“馒头”的记载非常广泛,例如明代的《七类修稿》,晋代的《饼赋》,也有对馒头的解释说明,但对诸葛亮发明馒头还是持质疑的态度的。人们能够将馒头与诸葛亮联系到一起,无非是对“馒”与“蛮”的谐音问题,诸葛亮七擒孟获正好提供了这个机会,人们还不趋之若鹜。

② 诸葛亮发明的应该不是馒头,是包子吧

在古代馒头分无馅馒头和有馅馒头,所以诸葛亮发明的就是馒头,没有异议。

无馅馒头
在江浙被称为“白馒头”、“实心馒头”等,其它地方则直接称为“馒头”,一般是半圆外表平整,每逢节日顶部会印上大红印。

有馅馒头
在江浙被称为“馒头”,其它地方则叫做“包子”,有些地方在半球顶部捏合处褶皱。肉馅的叫“肉馒头”(或“肉包子”),菜馅的叫“菜馒头”(或“菜包子”)。通常有肉馅、豆沙馅、油菜、白菜、粉条、萝卜丝、南瓜、韭菜鸡蛋等各式各样。

馒头是中国北方小麦生产地区人们的主要食物,在南方也颇受欢迎,南方一般用来当早点。最初,“馒头”是带馅的,而“白面馒头”或者“实心馒头”是不带馅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北方话当中发生了变化。在北方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

③ 包子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是的。

包子(steamed stuffed bun)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一般由面包裹着馅,主要制作材料有面粉和馅,起源于四川。相传由三国时期蜀汉诸葛亮发明(距今1800多年)。

包子这个名称的使用则始于宋代,馒头之有馅者,北人谓之包子(意思是说馒头没有馅,包子有馅)。包子一般是用面粉发酵做成的,大小依据馅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称作小笼包,其他依次为中包、大包。还有灌汤包。

常用馅心为猪肉、羊肉、牛肉、酸菜、粉条、香菇、豆沙、芹菜、茄子、包菜、韭菜、豆腐、木耳、干菜肉、蛋黄、芝麻、茴香等。三鲜馅分为素三鲜和肉三鲜,其中素三鲜为韭菜、鸡蛋、虾仁,肉三鲜为肉、韭菜、鸡蛋。

(3)诸葛亮发明馒头包子扩展阅读

天津狗不理包子名称由来

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狗不理包子”创始人高贵友出生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取其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

高贵友14岁时,到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因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三年满师后,高贵友独自开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生意十分兴隆。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④ “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有人说是
馒头的起源来自三国时代,当时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于是诸葛亮亲自带兵去征伐孟获。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泸水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但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军中带的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这只是传说,诸葛亮没有那么厉害。馒头估计是历史中人们慢慢发现的做法,毕竟在战国之前人们已经有吃面食的习惯。
也有人说不是
不是他发明的,只是最早他起名叫‘蛮头’,今讹而为馒头

一 “馒头”最早的名字叫什么:

现在我们吃的“馒头”在古代,最早叫“面起饼”。
后来还有很多叫法,比如,蛮头,笼饼, 玉柱, 灌浆,饾饤等等。

其实,即使到了现代,馒头的叫法仍然很混乱。比如我国北方地区把无馅的也叫做“馍”、“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之有焰馒头的,也有叫做“面兜子”、“汤包”的。

我们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事物绀珠》里有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意思就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
因此,“面起饼”是中国最早的馒头。

二:馒头的发展历史:(以历史朝代为序)

到了明代,明人加郎瑛的在《七修类稿》一本书里有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到了晋朝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到了唐代,馒头的形态变小,有叫作“玉柱”、“灌浆”的。
在《汇苑详注》一本书中也有记载:“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到了宋代,当时的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
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到了清代,馒头的叫法出现了分歧:北方把无馅的叫做“馒头”,有馅的叫做“包子”。
而南方则把有馅的叫做“馒头”,无馅的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清稗类钞》里有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馒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鹤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大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绿者也。’盖其中亦有馅,为各种肉,为菜,为果,味亦咸甜各异,惟以之为点心,不视为常餐之饭。”但《清稗类钞》又把有甜馅者称“馒头”。“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头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时,则已熟透,即可食。”

三: 馒头的名字的由来:

馒头的叫法,知道今天仍然很混乱。
比如北方把无馅的,有的也叫做“馍”、“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的有焰的馒头,也有叫做“面兜子”、“汤包”的。

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时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查唐赵〔磷字换成王字旁〕《因话录》,则有另外的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
本回答由网友推荐

⑤ 馒头是谁发明的真是诸葛亮发明的么

好像之前听人说过,今天我们吃的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对于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疑问的,诸葛亮发明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发明馒头呢?

在《三国演义》第91回则说:“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

因此民间一般认为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要我说老爷子还真挺不容易的,军国大事自不必说,有闲功夫的时候还搞搞小发明什么的,那心真是操稀碎啊!但这个说法并不见于正史记载,仅仅是在一些古人的笔记当中有类似的描述。

⑥ 馒头真的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不是他发明的,只是最早他起名叫‘蛮头’,今讹而为馒头

一 “馒头”最早的名字叫什么:

现在我们吃的“馒头”在古代,最早叫“面起饼”。
后来还有很多叫法,比如,蛮头,笼饼, 玉柱, 灌浆,饾饤等等。

其实,即使到了现代,馒头的叫法仍然很混乱。比如我国北方地区把无馅的也叫做“馍”、“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之有焰馒头的,也有叫做“面兜子”、“汤包”的。

我们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事物绀珠》里有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意思就是“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
因此,“面起饼”是中国最早的馒头。

二:馒头的发展历史:(以历史朝代为序)

到了明代,明人加郎瑛的在《七修类稿》一本书里有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

到了晋朝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

到了唐代,馒头的形态变小,有叫作“玉柱”、“灌浆”的。
在《汇苑详注》一本书中也有记载:“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

到了宋代,当时的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
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诞才合慰馋奴。”

到了清代,馒头的叫法出现了分歧:北方把无馅的叫做“馒头”,有馅的叫做“包子”。
而南方则把有馅的叫做“馒头”,无馅的也有称作“大包子”的。
《清稗类钞》里有记载:“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馒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鹤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大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绿者也。’盖其中亦有馅,为各种肉,为菜,为果,味亦咸甜各异,惟以之为点心,不视为常餐之饭。”但《清稗类钞》又把有甜馅者称“馒头”。“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头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时,则已熟透,即可食。”

三: 馒头的名字的由来:

馒头的叫法,知道今天仍然很混乱。
比如北方把无馅的,有的也叫做“馍”、“卷子”,也有叫做“包子”的。
南方的有焰的馒头,也有叫做“面兜子”、“汤包”的。

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时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查唐赵〔磷字换成王字旁〕《因话录》,则有另外的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

⑦ 馒头到底是诸葛亮发明的,还是在这之前就有了

这个说法并不见于正史记载,仅仅是在一些古人的笔记当中有类似的描述。事实上关于吃馒头的最早的记载可追溯的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可能有读者要问了《事物绀珠》中的是“蒸饼”并非馒头啊?大家有所不知,根据《名义考》中的说法:“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之馒头”。 宋代的时候,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便将“蒸饼”改称“炊饼”。所以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蒸饼”,其实也就是馒头。


另外古人所说的饼跟我们现在所吃的饼不是一个概念,古人所说的饼更加笼统,凡是用麦制成的面食都可统称为饼,比如古人所说的“汤饼”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面条什么的。(以火炕,称“炉饼”,即今之烧饼;以水沦,称“汤饼”(或煮饼),即今之切面、面条。——《名义考》)。


但战国时期石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当时的人们主要还是把麦子拿来煮粥或者蒸成麦饭,那个年代只能用杵臼来将麦子杵成面,但这样的制作工具生产出来的面十分有限,所以在那个时候面食还并不十分普及。到了西汉初年的时候,智慧的劳动人民终于发明出了石磨,由于石磨的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才随之逐渐成为人们普遍的食物。


而“曼头”(特此声明这不是错别字,曼通馒。)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大文学家束皙的一篇《饼赋》,其中有一句写到“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


无论馒头的发明专利属于谁,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馒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担负着祭祀用品的作用。《祭法》中就说:“春祠用曼头”。明朝人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也有记载说:“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




在唐朝的时候馒头还被称之为“玉柱”或“灌浆”,听起来还蛮文艺的呢。( “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汇苑详注》)




而“包子”其实就是指的带馅的馒头,《燕翼诒谋录》中记载:“宋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还在“包子”后注明:“即馒头别名。”

⑧ 诸葛亮发明馒头的目的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六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

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

馒头由此而来,“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

(8)诸葛亮发明馒头包子扩展阅读

据高承《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馒头》记载:“稗官小说云: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於神,假阴兵一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则向之,为出兵也。’ 武侯 不从,因杂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头,以祠。神亦向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馒头之称谓,仍很混乱。如北方之无馅者,有称作“馍馍”、“卷子”,也有称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馅者,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

阅读全文

与诸葛亮发明馒头包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