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海派文化的谁创造者

海派文化的谁创造者

发布时间:2021-08-09 17:07:57

⑴ 海派文化的介绍

上海的文化被称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吴越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国际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中国其他文化,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

⑵ 什么是海派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⑶ 请问海派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萌芽时期
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就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了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
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19世纪30、40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
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等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成熟时期
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拔乱反正,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
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开始新的繁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健康地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⑷ 有哪些海派文化的名人

海派有多种含义,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一、国画流派。“海派”又称“海上画派”。代表人物有董其昌、任伯年、陈逸飞等。
二、京剧流派。最著名的当属麒派创始人周信芳。
三、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张爱玲、穆时英、施蛰存等著名作家。甚至有人将矛盾、鲁迅也归为海派作家的行列。
四、跨国人员。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这种类型的人员一般学工商管理的比较多,毕业后又在跨国公司总部或其他知名跨国机构工作过,能独当一面,回国后待遇也比较好

⑸ 上海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1. 上海的建筑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造就了中西并存、中外合璧、艺术交融、风格独特的“世界建筑博览会”;
2. 上海的舞台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形成了本乡本土的“申曲”(沪剧)与国剧京戏、越剧、淮剧等地方戏,以及来自域外的话剧、芭蕾舞等百花争妍的“大联袂”;
3. 上海的音乐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由乡土气息浓烈的“紫竹调”、“梅花三弄”,吹来了喜气洋洋的“广东音乐”、喧腾激越的“欢庆锣鼓”、回肠荡气的“二泉映月”,以及来自欧美的交响乐、铜管乐、管弦乐;上海的书画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传承、光大了传统中国书画的风骨,出现了被称为“海派”的“海上画派”,而且使发源于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和来自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的油画艺术在这里留下了“神秘的微笑”;
4. 上海的饮食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但荟萃了展示域内川、粤、京、鲁、江浙、淮扬等地特色菜系、传统名点和茶酒文化的馆堂楼肆,而且汇聚起散发着欧美情调、各国风味的西餐馆、咖啡厅;上海的民俗文化,正是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中不仅保存并革新着传统节庆、吉凶礼俗、民间艺技、武术健身、收藏集古等彰显中华特色的文化,而且吸纳并发展着随欧风而来的交际礼仪、歌舞娱乐、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异域风情……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1. 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 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3. 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 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⑹ 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

海派文化的形成过程
从上海的成陆和崛起,伴随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回顾海派文化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这使我们了解到海派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
上海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三千分之一左右,人口只占一百分之一左右,但却是中国第一大都市,地位相当重要,色彩异常斑斓,内涵非常丰厚……它在短时期内为什么会迅速发展的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文化的因素却不应该低估!文化正是城市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也可以说文化是城市持久的生产力、竞争力!
报载,解放初期,毛泽东视察上海在和上海市主要负责人谈到上海港起源时,曾经问到,既然叫上海,那么一定就有“下海”了,“下海”又在哪里呢?当然,我们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同志需要问明白的内容就更多了。
据研究,在距今一亿八千万年前,上海与苏南地区为古老的陆地,后经地质升沉、变迁,在距今二万多年前,上海冈身外缘,即今北起娄塘、嘉定,经南翔、马桥,南至拓林一线以东一带,悉为海水浸没,以西一带则逐渐淤积成陆。近年考古发现,青浦崧泽遗址、金山查山遗址、上海马桥遗址等,表明六千多年前,先民们已在这一带劳动、生息。所以有学者概言:“上海历史六千年”。当然,今天上海市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市区,在六千年前尚是汪洋一片。随着时间推移,先民们的活动也不断顺势东移。
起初,这里只有几户人家靠打鱼为生,直到十一世纪才形成村藩,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今小东门十六铺岸边成镇,因地处上海浦西,故称上海镇。上海浦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在明代永乐年间被黄浦江浸没。与其相对的有一条下海浦,在近代租界辟设以后被填没。今杨树浦地区有下海庙遗址,不久前,在原址重建了下海庙。
至元十四年(1277年)朝廷在上海设立市舶司,为当时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负责管理中外商船,对货物征税(在今光启路上)。此后十五年,元二十九年(1292年)经松江知府奏准,正式设置上海县。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9月动工筑城,当年11月就完工,筑成一座周围9里、高2丈4尺的城墙,城墙外还有护城河。1914年冬拆城墙,填护城河,修筑了环城圆路,也就是现在的中华路、人民路。
1949年5月27臼上海解放,掀开了上海历史新的一页。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近代崛起的城市,而不是在传统城市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同时,上海是典型的移民城市:1950年的上海人口,本地的只占15%,非本地的高达85%,国内移民大都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国际移民来自英、法、美、日、德、俄……近40个国家,最多时高达15万人。在一个多世纪中,大规模的国内移民潮有:太平天国期间,从1855年到1865年,上海人口一下子净增了11万人。抗日战争初期,主要是孤岛时期,仅4年时间,上海人口净增了78万人。解放战争期间,三年左右,上海人口净增了208万人,势头之猛世界罕见。上海也是中国最大港口经济发达的城市。是受西方影响最大的城市,这里最早开办西人工厂和学校,最多引进西式建筑、市政管理,等等。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就连编门牌号码、人车分道等等,也都是学自西方。
上海开埠以后,西学东渐,海派崛起,云蒸霞蔚,日趋突出,到上世纪30年代达到极盛。上海成为文化中心是多层次的。它既是进步文化中心,如《新青年》在上海创刊、左联在上海成立,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和创作……与此同时,上海的一般文化也相应地活跃起来;而反动文化也相当猖獗。还有像《嫖界指南》这样的妓院文学、色情文化也泛滥成灾。五花八门的小报,是上海的又一道“风景”。可以说,当年的上海文化是多方面、多层次、综合性的复杂的共同体。这也许就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吧?
海派文化肇始于中国画,亦起源于京剧,作为艺术流派滥觞后,很快漫开至电影、小说、美术教育等领域,乃至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便形成了海派文化这个概念,可见这是客观历史的必然产物。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文坛有过一次关于京派文化与海派文化的争论,对海派文化褒贬不一,这里不及细述。鲁迅先生于1934年2月3日的《申报自由谈》发表俨京派”与“海派”》一文,他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眼中跌落了。”我们应该从鲁迅先生这一深刻的分析中得到教益,客观全面地分析认识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分期问题,我认为是否可以分为:
萌芽时期,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就为海派文化提供了基础,开始孕育了海派文化。
成长时期:1843-1949年期间,特别是19世纪30、40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转折时期:这又可以分为两段:1949-1965年间,建国以后,定都北京,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迁往北京,以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曹禺为代表的上海文坛骁将率队陆续\迁居北京,上海在电影等方面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很正常的转移,上海虽然不再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了,但文化基础很好,依然作用不小,有些方面如电影、小说在全国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也给海派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整个中国文化,包括海派文化,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罄竹难书。 •
成熟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的浩劫,开始拔乱反正,在全中国范围对“文革”进行反思,进行平反冤假错案,逐步恢复正常的文化活动。上海以话剧《于无声处》和小说《伤痕》为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海派文化开始新的繁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再次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海派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充满了活力,健康地发展,在新的基础上正在走向成熟。
当然,海派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存在这样那样前进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这是不难解决的。
海派文化基本特点
同国内其它地域文化,如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客家文化……比较,海派文化有哪些独特之处?我认为,首先必须明确,海派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的一丛树枝,同中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知道,海派文化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早、较多的一个复杂的地域文化,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全面地认识,给予正确的评价,以便清醒地加以扬弃,积极而又慎重地看待。
什么是海派文化?它的定义应该怎样表述?我们不妨先看一看:上海滩通向五湖四海,上海人宋之四面八方,上海人讲话多有南腔北调,上海戏剧舞台上常年百花争艳,上海的菜肴兼有多种口味,上海的建筑物堪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真是五色斑斓,异彩纷呈,充满竞争,洋溢活力……
要对海派文化下一个定义,首先,要对什么是文化有个一致的定义,因为全世界对文化的定义多达260余种。我倾向于中国《辞海》给“文化”的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艺、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但对此还需要概括得简明扼要,是否可以说: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和?那么,我们再来对海派文化下定义,是否可以说:“海派文化,是上海城市文明的总和”?显然这过于简括了。
我个人意见: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创立•了新的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其特点是:吸纳百川、善于扬弃、追求卓越、勇于创新。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以为可以说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一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二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⑺ 海派文化名人都有哪些啊

海派有多种含义。
第一种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
第二种指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
第三种指主要体现都市文化和商业色彩的文学流派,第四种指那些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一、国画流派。“海派”又称“海上画派”。代表人物有董其昌、任伯年、陈逸飞等。
二、京剧流派。最著名的当属麒派创始人周信芳。
三、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张爱玲、穆时英、施蛰存等著名作家。甚至有人将矛盾、鲁迅也归为海派作家的行列。

⑻ 海派文化的代表

饮食上的主要是咖啡,西餐等,建筑是花园洋房建筑,还有西服也是
海派,是近年来倍受关注、也倍受争议的话题。
倍受关注,是因为改革开放使中国再次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上海再次走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成为经济界、文化界研究的对象。研究上海,自然离不开对上海文化、对“海派”的研究。
倍受争议,是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概念宽泛、内涵和外延都无从严格界定的命题。一旦有人想给它下一个定义,马上就会有人唱反调。到后来,甚至究竟存在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海派,也成了争论不休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有些权威人士、权威机构在海派问题上往往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回避表态。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当代权威性极高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回避这个问题,给“海派”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以上海为代表的京剧表演风格。泛指上海的风格和特色:如海派川菜、海派服装。”
按照这个定义,大人物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海派文化特别是海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如周信芳、欧阳予倩、田汉、夏衍、桑弧等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许多重要文化活动的资料,从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⑼ 海派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海派文化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1、开放性:表现在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2、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

3、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4、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

(9)海派文化的谁创造者扩展阅读

海派文学主要有以下三个的意识:

1、都市文化意识.

(1)、书写与都市对话中的焦虑的情绪体验、忧郁感。

上海都市生活方式相对于传统生活方式来说,是座精神孤岛;同时都市机械文明使人有被生活抛入急驶的轨道,随时要倒下来的感觉。

(2)、漂泊感。

切断了旧有联系的新型都市人物,没有找到新的可供插足的根基,于是成了无根的不安宁的游魂,漂荡在十里洋场。海派文学里传达的漂泊情绪反应出他们与革命主潮、传统文明脱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在夹缝中艰难求生的境况。

2、市民文化意识。

(1)、题材主旨的反崇高性和非重大性。

(2)、价值取向:享乐式个人主义价值观与市民意识相契合。

(3)、思维方式上强调实用理性。

3、文人文化意识。

两个主要特点为非纯粹性、差异性大。差异性可分为三种:闲适型、批判型、哲理型。海派文人在大时代的变革中发现自己是小人物并且认同这一身分,同时又不能找到人生的理想支点,重获文化英雄身份,所以他们在商业社会面前呈现话语失落。

⑽ 上海文化为什么被称为“海派文化”

先网络介绍啥叫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汇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的精华,吸纳消化一些外国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因素的地域文化。“克勒”是英语“Colour”的音译,也有经典(Classical)的衍生义。最先吸收结合中西方文化的“老克勒”土洋结合,形成了早期的“海派文化”。21世纪,年轻“小克勒”继承了海派文化的精髓。


阅读全文

与海派文化的谁创造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二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题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标准 浏览:543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评估办法 浏览:677
上海工商局咨询热线 浏览:177
马鞍山二中叶张平 浏览: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