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追悼会后为什么要吃豆腐羹和糖水
丧家为何办豆腐羹饭
吃豆腐羹饭,亦称吃羹饭或吃豆腐饭,是一种流行于江浙沪民间的丧葬习俗:葬礼结束后,丧家要举办酒席(雅称"豆宴"),酬谢前来参加葬礼以及以现金、实物等形式助丧赙奠的人,被请者一般不得拒绝,否则会被认为是"失礼"。过去这种酒席一般为素席并以豆制品为主,其后逐渐变异,佳肴美味之丰几可比拟喜庆之宴,惟一碗豆腐羹必不可少,所以照旧称为豆腐羹饭。这种习俗是怎样形成的,是否蕴含有特别的文化观念?地方风俗资料上鲜有解释性的记述,从而给人们各抒己见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民间传说,战国时人乐毅性孝顺,父母喜吃软食,乐毅便用黄豆制成豆腐供父母食用。父母每天食之,因得高寿。父母故后,乐毅请参加送葬的邻居们吃豆腐宴,祝愿大家健康长寿。由此形成吃豆腐羹饭的风俗,流传至今。
另有一说,西汉淮南王刘安崇尚神仙之术,天天服豆,希望可致长生。其间他发明了制作豆腐的办法。后其父病死,按礼仪三日之内须停厨熄火,所以刘安连吃三天冷豆腐。旁人不察,见他把一团团雪白的东西往嘴里塞,以为他吃的是什么凤髓羊酪,遂说他不守礼节。刘安乃于三日小殓后举办素席,答谢各方来吊宾客,席间特备一道冷豆腐,说破真情。从此,孝子居丧多以豆腐为冷食,而成殓后以豆腐答谢吊唁宾客的习俗亦由此形成。
流播于江淮的民间传说称,从前有一位阿公分给三个媳妇各人一升黄豆。大媳妇和二媳妇取回食之。三媳妇把黄豆种在田里,将结成的新豆收下来。如此三年,积攒了许多黄豆。阿公称赞三媳妇能干,让她主持家务。三媳妇用黄豆磨成豆腐,烧了许多可口的菜孝敬公婆。阿公高兴地说:"我百年之后,你们用豆腐供我。"阿公死后,子媳就用豆腐做菜供奉。此事传开后,逐渐形成办丧事吃豆腐饭的风俗。
现代学人认为上述几种传说均属后人附会之辞,但其中也反映出某种民俗信仰的因素。如浙南武义江一带迄今尚有丧家于寿终老人殡葬之日煮一大锅"长寿豆"酬谢参加葬礼者的传统风俗,寓意"添寿";又如服豆养生的观念由来已久,与增寿有相通之处。所以对吃豆腐羹饭这种习俗所蕴含的文化涵义,不妨从此类民间俗信中入手探索。
有人推测豆腐羹饭习俗是古人以小豆避煞法术的变异。《荆楚岁时记》载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疫",可见南方地区自古有服豆或豆羹以禳灾疫祓除不祥的习俗。古人以为死者亡故的原因或以疾病,或以凶殃,不免有疠疫之气缠绕尸身,故请送葬者食用豆制食品,可除去疫气或不祥。有人推测吃豆腐羹饭习俗是一种驱散"阴气"的方法。豆腐以既圆且硬的黄豆为原料,制成后呈雪白之色,是金气的象征,这与旧时道家对豆腐性质的解释相通,如所谓《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言:"淮南王(刘安)得飞腾变化之道,炼五金成宝,化八石为水,得草木制化之理,乃作豆腐"云云,可见豆腐有克杀阴气的奇效,适合送葬者食用。此外,还有人推测吃豆腐羹饭习俗的形成,可能与本土佛教信仰中以黄豆为"舍缘豆"的习俗有关,含有祝祷逝者结缘佛法以度来生的理念,同时又增进了丧家与送葬赙奠者之间的情谊。
以上各种说法,都是以间接的资料或推测作为依据,所以,吃豆腐羹饭的习俗究竟缘何而起,仍是不解之谜。
Ⅱ 豆腐汤的来历
豆腐汤,用料极为普通,不过就是豆腐、豆斋饼、百叶丝、油生腐、猪血(现在大都是用鸭血),也有放点新鲜肉末的,加入淀粉后稍稍勾芡一下烧熟就成了。别的城市也会有豆腐汤,但一般都是午饭、晚饭时作汤菜的,常州不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常州人是拿豆腐汤做早餐的,这在全国可能也是仅此一城。食用豆腐汤时,在色泽鲜亮,汤汁浓香的汤中根据喜爱,或加点大蒜叶或香菜末或榨菜丝,搅一搅,然后边喝汤边吃油条麻糕,实在是畅快淋漓的美味享受,用老常州的话来说,最好吃的豆腐汤在西瀛里原迎桂馒头店,吃那里的豆腐汤,就是有人来打他三个嘴巴子,他也不会歇嘴的!
豆腐汤这么讨常州人欢喜,说起来还有点来由,我就听到过两个传说。
一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前后六次驾巡常州,有一次就住在常州状元钱维城家里。那天早餐,钱维城给乾隆准备了一碗豆腐汤,外加两根油条一块麻糕,乾隆觉得别有风味,吃得也津津有味,连连说着“好吃,好吃”,还问起常州人怎么早餐就喝汤?
钱维城就给乾隆讲了个故事,说这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说是朱元璋做和尚时,曾跟着方丈到常州红莲寺拜访,那年常州地区闹干旱,连续五十多天没下一滴雨,大灾之年,红莲寺也拿不出什么好吃的食物,厨房里就把米饭粒、青菜叶、豆腐块,加上很有名气的常州豆斋饼,倒进锅里烧热后端给方丈和朱元璋吃。已经饿得半死的朱元璋一阵狼吞虎咽之后,舌唇上还残留着美味余香,就问大师这是什么汤,大师说是“珍珠翡翠白玉汤”(珍珠就是米饭粒,翡翠就是青菜叶,白玉就是豆腐块)。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还经常思念在常州红莲寺吃过的“珍珠翡翠白玉汤”的美味,就把红莲寺大厨请到南京城去,让他再做“珍珠翡翠白玉汤”给他吃。朱元璋吃后,觉得平淡无味,没有以前那么鲜美爽口,问:“师傅做的汤怎么没有从前那么美妙好吃了?”大厨说:“只有饥饿的人吃东西才觉得味美,如今你当了皇帝,吃尽天下美味佳品,那汤只是普通百姓家的家常食品,自然是抵不上皇家御膳美味的……”朱元璋为了不忘过去的苦难和黎民百姓对他的恩情,他经常让御厨给他做“珍珠翡翠白玉汤”当早餐吃。
乾隆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常州人早餐吃豆腐汤还有教人感恩的含意在里面呢!
Ⅲ 豆腐起源于哪个朝代
豆腐起源于中国西汉时候。
豆腐存在的历史悠久,相传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国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所发明。刘安在安徽省寿县与淮南交界处的八公山上烧药炼丹的时候,偶然以石膏点豆汁,从而发明豆腐。
1960年,在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发现的石刻壁画,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汉代的争论。《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六卷第五分册《发酵与食品科学》一书的作者黄兴宗,综合各方的见解,偏向与认为打虎亭东汉壁画描写的不是酿酒,而是描写制造豆腐的过程。但他认为,汉代发明的豆腐未曾将豆浆加热,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当前的豆腐,因此未能进入烹调主流。
(3)豆腐羹的发明扩展阅读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为重要的食品。南宋诗人陆游记载苏东坡喜欢吃蜜饯豆腐面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京城临安的酒铺卖豆腐和煎豆腐。
豆腐在宋朝时传入朝鲜,19世纪初才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如今豆腐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已成为主要食物之一。
1665年多明我会士闵明我(Domingo Fernández de Navarrete)在《旅行记》中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一种在中国上自帝王下至平民多食用的食物,豆腐,介绍豆腐制法。
在20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不太熟悉豆腐,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以及素食主义和健康食物日趋重要,在20世纪末期广为西方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