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加特林 人物简介
不知道你是要田径运动员加特林还是要速射武器的发明者加特林, 下面我就索性把两个人的简介都附上吧:1、田径运动员加特林
加特林1982年2月10日出生于美国,身高是1.85米,体重是76公斤,擅长田径短跑运动。2006年多哈田径大奖赛冠军,并以9秒76的成绩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 2003年室内世锦赛60米冠军,国际田联黄金联赛苏黎世站100米冠军,布鲁塞尔站200米冠军、100米亚军,斯德哥尔摩超级大奖赛100米冠军,世界田径总决赛100米第四。
2005年田径世锦赛100米、200米双料冠军;
2005年黄金联赛罗马站冠军,英国伦敦大奖赛冠军,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奖赛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00米金牌,200米铜牌,男子4X100接力银牌;
2004年国际田联黄金联赛卑尔根站200米亚军,多哈大奖赛100米亚军,奥斯特拉瓦超级大奖赛200米冠军,奥运会100米冠军、200米第三,4x100米接力亚军。2、速射武器的发明者加特林 他出生在一个农场,曾帮助爸爸设计了一种间棉苗机。后来在他经商时,他设计了一种螺旋桨,进而发明了一种播种水稻的机器。从那时起,他开始专门从事发明工作。在他去世之前,他是圣路易斯加特林发动机动力公司的领导人。他计划向市场投放他设计的一种新式机动犁。
他的朋友在谈到他时说,他是个研究者,也是个哲学家。他研究过医学,能照料自己和家人的身体。虽然他的发明使他获得相当可观的金钱,但他在为西部地区修建铁路投资时损失了许多钱。他也曾尝过失败的苦果,其中一次是最近的一次枪膛爆炸事故。爆炸的枪是他模仿克虏伯公司的枪制成的。他认为这次事故的原因是有人破坏。 他发明了加特林机枪。在南北战争初期,加特林研制的加特林机枪每分钟可发射250次。
㈡ 加特林机枪是谁发明的
加特林机枪是一种手动型多管旋转机关枪。加特林机枪是由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其人名一译格林,故此枪也被译作格林机枪或译作盖特机枪/机炮) 在1860年设计而成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第一支实用化的机枪。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后,加特林机枪输入中国,当时称其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后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国经重新改良后应用在枪械及小口径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该续射速普遍可以达到每分钟每管1000发以上。
加特林本来是一个医生,一生反倒致力于工程学。1861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打响,加特林在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加特林认为要是能减少士兵的数量就能拯救数以千计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很多支步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他的目标是一个士兵顶上一个连),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以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2]
1861年夏天,加特林开始设计构思转管机枪,当年年底不仅设计出每发子弹的连贯射击,还包括了两点转管机枪所共有的设计特点声明:一个提供锁膛的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击针。这使得以后所有与加特林机枪相似的设计都不能再获得专利。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加特林机枪(2张)
1862型加特林转管机枪有两种不同结构。第一种使用的是独立的钢制弹膛(弹膛与枪管分离),它的尾部封闭并装有撞击火帽。射手通过摇动曲柄带动沿圆周均匀排列的枪管旋转,装满弹药的弹膛从供弹料斗中进入到每根枪管后面的闭锁槽中。当枪管转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击针将弹药击发。而枪管转动到另一位置时,射击后的弹膛退出机枪。弹膛可以重复使用,枪管旋转一周可完成6发弹药的装填、击发和退弹,每分钟达到了200发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药燃气泄露等缺点,这主要是因为当是流行使用最多的是纸壳枪弹,而金属弹壳尚未普及[3] 。为解决这一难题,加特林使用了当时开发的独立金属弹壳弹药。这种弹药结构被后来所有机枪的设计者沿用。另一种结构使用的是0.58英寸口径的铜质弹壳边缘发火式弹药。在克服如何使独立的弹膛与枪膛同轴这一难题上,加特林使用了锥形枪膛,枪膛后部直径更大,使得弹丸进入枪管更加容易。于是在19世纪末期,它成为了欧洲各国控制并扩张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经过改进后的加特林机枪射速最高曾达到每分钟1200发,这在1882年是个惊人的数字。但它也存在一个问题:它的最大弱点是射手在战场上由于敌军冲锋过程中与自己的距离不断拉近导致情绪激动并杀红了眼不能控制自己,会发疯似得把手柄转动的越来越快,造成机枪过热卡壳或炸膛。
㈢ 加特林是什么
加特林机枪是一款手动型多管旋转机关枪,是由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 在1860年设计而成的。其人名一译格林,故此枪也被译作格林机枪或译作盖特机枪/机炮,是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第一支实用化的机枪。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后,加特林机枪输入中国,当时称其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后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国经重新改良后应用在枪械及小口径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该机枪,射速普遍可以达到每分钟每管1000发以上。
(3)发明加特林是什么职业扩展阅读
总体评价——
加特林转管机枪从诞生之日起,工作原理就决定了其具有能连发射击,火力猛等优点,但也存在重量大、机动性差等缺点。正如许多其它发明一样,在军用领域,加特林转管机枪是“早产儿”——当时世界主流军事思想还没有为其诞生做好准备。
就在加特林和其他的天才发明家们在不断解决技术难题,努力完善各自发明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为自己的发明创造掘好了坟墓——当手动武器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也就为自动武器的出现创造了成熟条件。
㈣ 加特林机枪威力很大,可是你知道他的发明者是做什么的吗
加特林机枪威力很大,他的发明者是查德·乔登·加特林,他是一名医生。
很多人都觉得作为一名医生发明这样强大的武器让人很奇怪,一名医生的职责是为了救死扶伤,而医生发明了了这样强大的武器,让人觉得很奇怪,事实上,查德·乔登·加特林作为一名医生,这样的发明,恰恰是为了减少伤害,但是他应该没有想到,他发明了这个以后,伤亡人数变得更多了。
总结来讲,谁能想到这么强大的武器竟然是一个医生发明了,而且这个医生竟然是抱着救死扶伤的初心发明的这个武器,没想到威力如此强大。同时也说明只要一个人热爱发明,发明出来的东西不比专业人员差,甚至可能超越专业的人员,但无论怎样,这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
㈤ 加特林机枪是谁发明的加特林机枪有什么优势和缺点
在南北战争初期,加特林研制的加特林机枪每分钟可发射250次。现在新型加特林式速射武器专快速射属
理查德·J·加特林
击时每分钟可发射10000次(前苏联AK-630型机炮)。
然而机枪的发明者却是一个和蔼善良的人。他研制这种机枪的目的决非为了暴力和毁灭。由于这种机枪一个人就能操纵,加特林希望这种武器能避免整队整队的战士死于敌人的火力之下。经过30年的不断改进,他将他的发明卖给了柯尔特枪械制造公司。
优点:射速快
弹道稳
攻击大
缺点:
太重
移动速度慢
开始发射时有个提前热抢过程
㈥ 加特林是什么。
加特林本来是一个医生,一生反倒致力于工程学。1861年美国内战打响,加特林在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加特林认为要是能减少士兵的数量就能拯救数以千计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很多支步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他的目标是一个士兵顶上一个连),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以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后来他终于发明了这种机枪。
此机枪的特点是由多根枪管圆形排列,依靠射手转动一个手柄,使枪管连续转动,完成连续不断的射击。
19世纪末期,它是欧洲各国控制并扩张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经过改进后的加特林机枪射速最高曾达到每分钟1200发,这在1882年是个惊人的数字。但它也存在一个问题:它的最大弱点是射手在战场上由于激动和杀红了眼而不能控制自己,会发疯似得把手柄转动的越练越快,造成机枪卡壳或爆膛。
正因为如此,在20世纪初,随着马克沁机枪的发明,加特林机枪迅速的没落。
随着机电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电动机控制枪管的转速,从而解决这种机枪的弱点。所以到了现代,又有人把它的原理应用在机炮或车(机、舰)载机枪上,以求得高射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军M134型速射机枪。
M134机枪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越南战争期间研制的、以“火神”20毫米机炮为基础的6管航空机枪,主要装备在直升机上,也可作为机械化步兵的车载武器,主要用途是杀伤集结有生目标和防空等。;因为它发射的是7.62毫米步枪弹,也称其为“Minigun”,直译似乎应是“迷你枪”。可是,它的射速高达6000发/分,是普通机枪的整整10倍,正如好莱坞电影里所说的“在这挺机枪的扫射下,没有一种生物可以生还”。而“gun”的英文原意也指火炮,所以把它叫作“迷你炮”应当更为贴切。
看过美国电影《我们曾经是士兵》的读者肯定对这种武器的巨大威力印象深刻:转瞬之间,一支严阵以待的部队就被仅仅一架直升机上的“Minigun”打得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说它是炮,确实一点也不过分。
M134机枪射速极高,可靠性同样十分出色,由于使用外部电源驱动枪管转动,并完成供弹、击发、抽壳等动作,因此不受枪弹发火性能的影响,少数哑弹对其没有任何影响,可以不间断地持续射击,可靠性为20万发,最低寿命150万发。尤为可贵的是,如此凶猛的机枪却不比普通机枪重多少,只有16公斤左右。施瓦辛格扮演的“未来战士”不就是把它端在手里开火的吗。同口径的 M60通用机枪重10.5公斤, M2 H B12.7毫米机枪更是重达38.2公斤,又都是单管,火力根本无法与 M134相提并论。
M134还有一种发射5.56毫米枪弹的改型——— M214“Microgun”机枪,仅重10.2公斤,带1000发弹时的全重38.6公斤,单兵即可携行,射速不减,被美军特种部队广泛使用。
现在的加特林机枪和机炮,无非是把当时枪管旋转的动力来源,由手动改为电动或者依靠后座力来驱动枪管旋转。前者成为外能源,后者为内能源,美国使用的加特林机炮喜欢使用外能源,而苏联则喜欢用内能源。
㈦ 加特林机枪的雏形是什么谁做的!
美国一名医生叫加特林,他当时发明的速射武器,是最早的加特林机枪。旋转枪管是用手摇手柄驱动的
㈧ “加特林”创造者竟是一名医生,他到底是救人还是杀人
我个人认为是杀人,因为它的出现让更多人丢了性命,战争是暴力的,因为有很多人会牺牲,但是战争也能激发人们创造出更多经典的武器,因此加特林就是在这种乱世中出现的经典武器之一,加特林虽然诞生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但至今仍然有很多国家青睐它的火力。
再后来,加特林也改良了它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改良以后的加特林甚至还可以直接安装在战机和战车甚至是船舰上使用。但就是这个以美好初衷开始的加特林机枪,让无数人的生命因为它而倒下了,这确实让人有点难以置信。但无论怎么说,加特林凭借自己强大的火力还是在机枪当中创造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㈨ 谁帮我详细的介绍一下加特林机枪啊(包括“火神”的称呼、发明人、机枪的工作原理和优点)谢谢啦
在电影中看到各种劫匪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暴力活动时常常看到有多管枪支将面前的一切事物撕裂的场面,足以跟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的感觉,那我们想在就聊一下有关这方面的事物。
基本信息
加特林机枪(Gatling gun)
加特林机枪是由美国人理查•乔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一译格林,故此枪也被译作格林机枪或译盖特机枪/机炮) 在1860年代设计的手动型多管机关枪,是第一支实用化的机枪。
加特林本来是一个医生,一生反倒致力于工程学。1861年美国内战打响,加特林在医院看到后送的死伤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战场上的死伤外,很多士兵还死于疾病和营养不良。加特林认为要是能减少士兵的数量就能拯救数以千计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发明一种枪,依靠凶猛的火力,一支枪能顶很多支步枪,让一个士兵拥有很多士兵的战斗力(他的目标是一个士兵顶上一个连),从而减少战场上士兵的人数,以达到减少战争伤亡的目的。后来他终于发明了这种机枪。
1861年夏天,加特林开始设计构思转管机枪,当年年底就完成了机枪模型,并于次年进行了验证。1862年11月月4日,加特林获得转管机枪的专利,除包括1862年加特林机枪模型的技术说明外,匹包括了两点转管机枪所共有的设计特点声明:一个提供锁膛的内有击针的圆柱旋转体,与枪管一起旋转;每根枪管都有独立的击针。这使得以后所有与加特林机枪相似的设计都不能再获得专利。
机枪结构
1862型加特林转管机枪有两种不同结构。第一种使用的是独立的钢制弹膛(弹膛与枪管分离),它的尾部封闭并装有撞击火帽。射手通过摇动曲柄带动沿圆周均匀排列的枪管旋转,装满弹药的弹膛从供弹料斗中进入到每根枪管后面的闭锁槽中。当枪管转到某个特定位置时,击针将弹药击发。而枪管转动到另一位置时,射击后的弹膛退出机枪。弹膛可以重复使用,枪管旋转一周可完成6发弹药的装填、击发和退弹,每分钟达到了200发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药燃气泄露等缺点。为解决这一难题,加特林使用了当时开发的独立金属弹壳弹药。这种弹药结构被后来所有机枪的设计者沿用。
另一种结构使用的是0.58英寸口径的铜质弹壳边缘发火式弹药。在克服如何使独立的弹膛与枪膛同轴这一难题上,加特林使用了锥形枪膛,枪管后部直径更大,使得弹丸进入枪管更加容易。但在解决装填问题的同时,产生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由于枪膛直径过大,弹头在飞行过程中翻滚。于是加特林将独立的弹膛与枪管合二为一,开发了性能有显著改善的1865年模型,这个模型成为后来转管武器的蓝本。
由于种种原因,加特林转管机枪在美国内战期间并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但他还是把全部精力用于转管机枪的研制和改进工作中。1562型、1565型、1893型等十几个型号的转管机枪先后问世,口径有0.30英寸、0.45英寸、0.58 英寸、1英寸、13毫米等,管数有6管、10管等,供弹具有料斗、弹夹、弹匣、弹鼓及弹带等。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后期的转管武器在技术上也已相当完善了。
历史发展
19世纪末期,它是欧洲各国控制并扩张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用手把摇动6-10个枪管围绕轴心转动,火力十分猛烈。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正式装备军队的机枪,在电影《红河谷》中蹭看到过它的身影。美国军队在1866年将其正式列入制式装备。这种武器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当时世界各国军队的注意,在传入中国后于1881年开始大规模仿造,先后配备给晚清北洋陆军及北洋水师
1945年,专门成立的研究小组在美陆军的建议下对加特林机枪的机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进行研究。1946年,约翰逊上校建议将外动力驱动的加特林机枪系统用作航空机枪。美国空军陆军装备部随即制定了联合计划,其中包括生产航空转管武器的”火神计划”,通用电器公司获得该研制合同。1956年,代号为T-171的20毫米转管炮被美国空军和陆军定型为M61型,并且批量生产订购,成为美国航空史上应用最多的一种航炮。
美国无疑是二战后最早重视研制转管武器的国家。M61”火神”机炮研制成功后,转管武器又一次出现在美国军队装备中,成为瞩目的焦点,引发了世界各国对转管武器的兴趣。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M61型20毫米6管转管航炮的基础上,又先后研制了口径为5.56、7.62、12.7、20、25和30毫米,身管数目为3、4、5、6、7系列的转管武器,并广泛应用于飞机、舰艇和装甲车。M61型20毫米6管机炮射速高、威力大、寿命长的优点为后来发展转管武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8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开始研制GAU-8/A型30毫米7管转管航炮,1979年首次装在A10攻击机上进行试射,以后由国防部批准列装。此外,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还先后发展了M197型、M188型3管转管航炮、GAU-12/U型5管转管航炮和GECAL-50型自身能源转管机枪等转管武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M134”米尼岗”7.62毫米转管机枪。M134机枪是通用电气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的。该机枪有6根7.62毫米口径的枪管,枪管靠直流电机驱动,每转动一周每根枪管发射1颗子弹。M134的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0发,相当于普通机枪的10倍,因此有人把它称为”世界上射速最快的机枪”。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于越南战争期间在加特林20毫米机枪的基础上改进研制出M134转管机枪。其口径为7.62MM,射速高达每分钟6000发,几乎是普通机枪的十倍。由于其猛烈强大的火力及高速度的射速,又被冠名为“火神”。
虽然加特林M134机枪射速极高,可靠性同样十分出色,由于使用外部电源驱动枪管转动,并完成供弹、击发、抽壳等动作,因此不受枪弹发火性能的影响,少数哑弹对其没有任何影响,可以不间断地持续射击,可靠性为20万发,最低寿命150万发。尤为可贵的是,如此凶猛的机枪却不比普通机枪重多少,只有16公斤左右。
基于加特林M134机枪性能优异可靠性高,火力强大且又不失精度,在越战期间被使用于航空机炮,以提供地面猛烈的火力援助,广被当时美国官兵称道,在后来许多的越战片中几乎都可见其身影。譬如其性能如下:口径----7.62mm;初速----869m/s;有效射程----1000m;枪口动能----3626J;理论射速----6000发/min;战斗射速----2000~4000发/min;自动方式----加特林(转管)式;闭锁方式;枪机回转式;供弹方式----弹链;容弹量----4000~5200发;全枪长----801.6mm;枪管长----559mm;膛线----4条,右旋;全枪质量(不含电动机和供弹机)----15.9kg;供弹机质量----4.8kg;瞄准装置;准星----柱形;照门环形;瞄准基线长----335mm;配用弹种----北约7.62×51,mm枪弹
俄罗斯自1981年首次推出12.7毫米自身能源4管转管机枪以来,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转管武器。其中前苏联努德尔曼-卡拉什尼科夫设计局根据美国M61型20毫米6管转管航炮和西方国家其它相关技术资料,于1976年研制成功加特林式Gsh-6-23型23毫米6管转管航炮,初速为690米/秒,射速达到了5000发/分。该炮采用6管联装,可分别进行装填、闭锁和击发等动作;在最大射速时不产生瞬间跳动;可靠性好,任一身管击发时如出现瞎火,不会影响火炮的射速;该炮的寿命较高,单根炮管可发射15000-20000发弹药。该炮1976年即投产装备,现在仍然在俄罗斯空军中服役,主要装备在米格-27和苏-24M战斗机上。 俄罗斯自1981年首次推出12.7毫米自身能源4管转管机枪以来,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转管武器。其中前苏联努德尔曼-卡拉什尼科夫设计局根据美国M61型20毫米6管转管航炮和西方国家其它相关技术资料,于1976年研制成功加特林式Gsh-6-23型23毫米6管转管航炮,初速为690米/秒,射速达到了5000发/分。该炮采用6管联装,可分别进行装填、闭锁和击发等动作;在最大射速时不产生瞬间跳动;可靠性好,任一身管击发时如出现瞎火,不会影响火炮的射速;该炮的寿命较高,单根炮管可发射15000-20000发弹药。该炮1976年即投产装备,现在仍然在俄罗斯空军中服役,主要装备在米格-27和苏-24M战斗机上。
工作原理
转管武器与我们常见的单管自动武器的工作原理有很大不同,独具特色,也更为复杂。转管机枪最大的特点是枪管可以转动,通过枪管的高速旋转来实现高射速,其中的每一根枪管就相当于一支机枪。还是以”米尼岗”M134型6管航空机枪为例。
闭合”米尼岗”M134型6管航空机枪的总电源开关,按压握把上的击发按钮,齿轮开始转动,旋转体和6根枪管一起旋转,同时,旋转体后齿轮带动供弹机齿轮转动。每个机芯都随着旋转体转动,各机芯的滚轮受到机匣内表面的曲线槽约束,使它们各自沿着旋转体上的导轨作前后直线运动,完成取弹、推弹入膛等一系列动作。机头在机体上的闭锁斜面的作用下回转闭锁。
与此同时,击针尾端的曲拐状突起受旋转体中”S”形击发导槽的限制,使击针处于待击状态(击针簧被压缩)。当枪机随旋转体转至正上方位置(12点钟位置)时,机头完成闭锁,击针曲拐状突起从”S”形导槽中解脱并击发枪弹。机匣内表面曲线槽的前部有一直线段,枪弹被击发后机心在其中运动,始终保持闭锁状态,即机心只随旋转体转动,而不能开锁和后退,由此起到击发后的机械保险作用。
当机芯滚轮越过曲线槽的直线段之后,机体后退,带动机头回转开锁。之后整个机芯带动弹壳后退,完成抽壳出膛的动作。机芯在后退的同时,仍随旋转体旋转。当转至下方位置时,导板使弹壳脱离旋转体向下抛出。至此,一支枪机就完成了360度的自动循环,并准备获取下一发枪弹。6个机芯依次重复上述动作,就像有6支机枪在依次发射
松开电击发按钮,枪机停止从输弹导板上推弹,随后闭锁空膛。因此在从切断电源到枪管停止转动的这1秒钟内,不会出现继续发射枪弹的危险。
由于”米尼岗”是靠外部能源带动的,所以瞎火弹也像弹壳一样被退出,向下抛入蛇形管内,因而不会引起射击中断。
理论上,在驱动方式和口径一定的条件下,转管武器的射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管数目。但并不是说通过增加身管数目就可以无限制地增加射速,因为过高的射速会导致过大的后坐力和体积。转管武器机载或舰载时对其后坐力有特殊的要求,在不改变身管数目的前提下,适当地减小转管武器的口径也可以达到很高的射速。同时还使得武器的径向尺寸缩小,有利于转管武器在其它载体上的布置,美国的”米尼岗”M134式7.62毫米机枪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独特的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造就了转管机枪的诸多优异性能。转管武器采用多根枪(炮)管,射速高也成为转管武器最明显的特点,其射速较一般单管自动武器高出3~10倍(直接与管数有关),显著地提高了对目标的毁伤概率,尤其是高速目标。转管武器较其他高射速武器的寿命更长,其寿命优势突出地表现在枪(炮)管的烧蚀、磨损以及受力零件的疲劳破损上。因为多根枪(炮)管、多套机芯共同承担了射弹总发数,故较一般单管武器成倍地提高了武器寿命。
转管武器的主要运动件-机芯的各射击循环运动全部足机械强制性的(避免采用惯性运动),武器工作的可靠性较高,且遇到瞎火弹也不会停射,故障率一般可控制在万分之几,较一般自动武器的故障率低一个数量级。因转管武器依靠外能源转动枪管,而外能源的功率是可调的,从而可以改变武器的转速,借以改变射速,可针对不同目标调节射速,这是转管机枪又一独特之处。当然,转管武器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体积大、重量集中,占用武器平台的空间较大且装拆不便;弹药消耗量也较单管自动武器要大得多;利用外能源驱动的转管武器需要载体提供一定的能量,尽管足瞬时的,但也增加了载体的负担。
广阔前景
除用作航空武器外,高射速转管武器系统现在也被装载于越野车,步兵战车或装甲运兵车等装甲车辆上,以”弹幕”式密集火力有效毁伤敌轻型装甲车、直升机、轻型舰艇等轻装甲目标,歼灭在野战掩体后的敌集群生动目标,压制敌火力点,封锁要道或隘口。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航空自动武器曾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然而经过60年代以来的局部战争经验证明,近距作战仍不可避免,而航空自动武器足有效的近战武器。转管武器作为机载航空武器仍具有很多其他武器所无法替代的优点。
在近程末端防空反导作战中,高射速足对武器的一个基本要求。而要提高射频,目前不外乎三种方法:将单管炮组装成多联装火炮、转膛和转管武器。但是单管集成得越多,其后坐力就越大,不利于武器在其它载体上的布置,所以不能联装太多;转膛武器由于共用同一个身管,射速的提高受身管寿命的限制;而转管武器将多根身管在圆周上均匀排列,每根身管依次转到预定位置击发,身管寿命与单管射击时相同,在对付近距离、短时间、突然出现的机动性导弹和武装直升机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初速高、射速高,采用多管联装可形成”弹雨”或”弹幕”拦截目标,命中率高;机动性好、转移火力迅速、身管寿命较高、生存能力强;不存在低空、超低空的射击死角,受地形的制约程度小;常规的光电火控抗各种干扰能力强;装备量大、成本低、可靠性好。因此转管武器可以弥补导弹在末端近距离防御的不足,成为陆、海防空系统中首选的最后一道硬杀伤手段。
如果转管武器与其它武器结合形成”弹炮合一”或”弹箭枪合一”系统,其机动性和威力将会更强。如俄罗斯的”卡什坦”系统,安装了两联装的Gsh-30K式6管30毫米水冷式转管火炮,采用无链供弹方式,可拦截高度1200-2000米、1-2马赫的来袭导弹;美国的两种”运动衫””弹炮合一”防空系统都安装了GAU-12/U型25毫米转管炮;荷兰的”守门员”装备了通用电气公司的GAU-8/A型30毫米7管转管炮;此外,还有很多国家都研制或装备的”弹炮合一”系统都装备有转管武器。中国研制成功的”陆盾”-2000车载近程野战防空弹炮系统就集成了1门国产730型7管30毫米转管速射炮,用于近程防御武器,对付高速反舰导弹和飞机。
自第一支加特林机枪面世到现在,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样式早巳今非昔比。但加特林的发明却在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战争中长盛不衰,它的结构原理至今被作战飞机和军舰上的多管速射炮所应用,并保留着”加特林机关枪(炮)”的名称,成为现代战争的宠儿,以它旋转的”弹幕”,搏杀于战火中,续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