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卢沟桥”的外形是怎样的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中间大,两边小。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每根望柱上雕刻数目不同的石狮。
特别是在栏杆望柱上雕刻的狮子,往往在大狮子的身上又雕了许多小狮子,大的10余厘米,小的仅几厘米。
它们三三两两,有的趴在大狮身上,有的伏在背上或头上,有的在大狮身上似在奔跑,有的则在大狮怀里嬉戏,有的只露出了半个脑袋或一张嘴,有的在戏弄大狮的绒头和铃铛等。由于石狮子的数目众多,在观赏或计数时,稍不留神便会漏掉。明代文人蒋一葵在其《长安客话》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其情景:左右石栏刻为狮形,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
明代末期,居京文人刘侗、于奕正在其所著的《帝京景物略》写道:
石栏列柱头,狮母乳,顾抱负赘,态色相得,数之辄不尽。
其实,大部分石狮是后来明清两代的原物,金代的很少,元代的也不多。后来对石狮统计过多次,各有不同。据最后一次统计的结果,共有大小石狮501只。正因为如此,人们面对叹为观止的大桥上的石狮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
同一种动物,能变化出500多种神态各异的形象,每只栩栩如生,如此杰作必出自大师之手。
卢沟桥不仅造型美观,科学技术含量也很高。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以保护桥墩。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
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都闪烁着我国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古代的石桥,一般来说,桥面都要起拱,唯独卢沟桥,平坦笔直卧于河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Ⅱ 佤族的风俗习惯
一、穿戴
历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宽口大裤。妇女着掼头衣和横条花短裙,饰物有项圈、项链、手镯、腰箍和脚箍等,大部分为银制品或竹藤制品,或涂上天然色料,或取决于自然的色彩,几乎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长裙、筒裙以及一些较为有时代感的衣着和装饰,但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数衣服的原料是自种的棉麻,按其传统的方式,加工制做的,织出的图案像孔雀、白鹇等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毛皮的图案。
二、居住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巅。在西盟地区有的村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聚成了数百户的大寨。佤族喜欢住竹楼,部分改住土坯平屋,这是后来改变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楼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
房内陈设简单而明快,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供人使用的火塘和一个供祭祀之用的火塘或供祭祀与牲畜饲料加热的火塘。
三、饮食
佤族多用竹筒煮饭,吃饭时,由主妇按人数分食,一次平均分完。喜欢嚼槟榔、喝酒,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水酒用小红米发酵后制成,多盛于大竹筒内,插入细竹管吮吸。佤族人也有饮浓茶的习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四、婚嫁
佤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财产多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继承权。佤族命名时用逆式父子连名制,由自己上溯祖先。佤族所有家族向上推算出的最早一代的名字都叫“司岗”,意为葫芦或石洞,是对母权的崇拜。
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交往,称为“串姑娘”,青年男女群聚在一处,对唱情歌,用赠给槟榔、菸草表示定情。但缔结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要交几条牛的聘金,称为“奶母钱”和“买姑娘钱”。有时父母一方不同意,则双方逃婚,父母也不追究。过去佤族曾流行姑舅表婚,现已有较大的改变。
五、丧葬
佤族实行薄葬,村寨有共同的墓地。有些地区则保留将亡人葬于竹楼下或竹楼附近的习俗。
(2)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佤族概况:
1、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2、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和缅甸的佤邦、掸邦等地,中国境内还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
3、佤族的起源,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神话传说。按照沧源佤族的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从葫芦里出来的人;按照西盟佤族的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4、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
5、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佤族总人口数为429709人。
Ⅲ 埃及金字塔的具体位置
埃及的金字塔建于4500年前,是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埃及已发现的大大小小的近百座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于开罗西南面的吉萨省沙漠里的祖孙三代金字塔。它们是大金字塔(也称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
大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占地面积约80亩。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它们大小不一,分别重达1.5吨至160吨。据考证,为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动用了10万人花了20年时间。
第二大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75年至公元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哈夫拉的陵墓,因此被称为哈夫拉金字塔,塔高143.5米。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便紧挨着哈夫拉金字塔,据传人面是哈夫拉的模拟像。长期以来,由于该金字塔内的湿度过大、通风较差,墓室内部的墙壁出现裂缝。1992年,哈夫拉金字塔又经历了一次强度为5.4级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损坏。1993年初,考古学家在吉萨省的金字塔区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古墓群,里面共有160多个古墓,墓里的象形文字记录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墓壁上有绘画,生动地展现了金字塔修建时的情况。这群古墓造型多样,用料不一。有的墓如金字塔形状,有的呈圆形拱状,有的是长方形平顶斜坡式造型。用料主要有3种:土砖、玄武岩和花岗石。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发现的古墓,埃及文化部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有关金字塔建造者之谜将会进一步被揭开。1996年7月,埃及又决定开放位于开罗以南约35公里的达舒尔的4座金字塔。
这4座金字塔中有两座是为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萨夫罗建造的,距今近4600年,其中的一座造型独特,被称为“弯曲金字塔”或“折角金字塔”,其底部为边长188米的正方形,高约98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每面具有两个坡度。考古学家发现,古埃及人在施工时,先以54度的倾角修建,到一定高度后,又改为以43度的倾角继续向上建造,直至完工。这样金字塔的四面看起来便是弯曲的。为萨夫罗国王所建造的另一座金字塔所用的建筑材料为颜色发红的石灰石,因此被称为“红色金字塔”。1996年8月,埃及考古工作者在开罗西南吉萨金字塔群附近清理门卡乌拉金字塔底座时,偶然发现两尊罕见的拉美西斯二世石像,这是在金字塔高地首次发现与拉美西斯二世有关的文物。
新发现的两尊石像位于第三座大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旁,它们被雕刻在同一块石头上,高3.5米、重约4吨。其中一尊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的真面目,另一尊则集拉美西斯二世和荷拉·乌赫梯神像于一体。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第19王朝著名法老(约公元前1304-前1237年)。
吉萨金字塔属于埃及古王国(公元前3200-前2270年)时期的文物,而拉美西斯二世则生活在埃及新王国(公元前1560-前1100年)时代。考古专家认为这一重要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揭示金字塔地区更多秘密。
近十年来,参观金字塔的大量游人使金字塔内部湿度不断上升、化学物质增加,从而损害了金字塔的牢固性。为了更好保护金字塔这一珍贵古迹,1995年4月,埃及政府宣布1995年为保护金字塔年。
Ⅳ 胡夫金字塔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胡夫金字塔,也称大金字塔,建于公元前 2560 年,塔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塔身是用230万块石料堆砌而成,大小不等的石料重达1.5吨至160吨,塔的总重量约为684万吨,它的规模是埃及迄今发现的108座金字塔中最大的。
它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成群结队的人将这些大石块沿着地面斜坡往上拖运,然后在金字塔周围以一种脚手架的方式层层堆砌。100,000 人共用了 20 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人类奇迹。
建成的金字塔被用作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死后永生,金字塔内的墓穴起初堆满了黄金和各种贵重物品。
最初铺盖金字塔的外层白色石块几乎已全部消失。如今见到的是下面的大石块,显露出其内部结构。
有关古埃及的电影常常出现这样的镜头:奴隶们在为建造金字塔而进行艰难的劳作时受到监工们残忍的鞭打。所幸的是,这并非是实际情形。那时尼罗河每年泛滥,淹没田野达3~4个月。农民和劳工们无法种地,于是他们找到了建造陵墓的工作。建成一座金字塔的工程可能要花费30多年的时间。
Ⅳ 科技的魅力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我国第一座国家级综合科学技术馆,里面的东西新奇有趣,有很多有意思的科学实验。
中国科学技术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东临奥运居住区,西濒奥运水系,南依奥运主体育场,北望森林公园。我国唯一的国家综合性科技馆。 馆内设有“科学乐园”、“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五大主题展厅、公共空间展示区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4个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电影放映和天象演示两种功能。
新馆设有多间实验室、教室、科普报告厅及多功能厅。让儿童和大人同在一起享受科学中的快乐,也让更多的人爱上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馆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公众动手探索实践,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注重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科学乐园”主题展厅特为3-10岁儿童设置,下设九个主题展区。以儿童成长需求为本,展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科技内容,采用以游戏化、探究式互动参与为主的多样化展教方式,鼓励儿童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在展览和活动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好奇与兴趣。
“华夏之光”展厅通过序厅、中国古代的科学探索、中国古代的技术创新、华夏科技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体验空间五个展区,向广大观众展示华夏先民们的智慧与创造。
“科技与生活”展厅以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作为展览的贯穿脉络,选取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关乎衣食来源的农业、关乎自身生活的健康、关乎家庭生活的家居与住宅、关乎社会生活的信息交流与交通运输、关乎创造生活的工具与机械等,展示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日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传播科技以人为本的观念,使观众感受科技创新为人类带来的福祉和恩惠。
“挑战与未来”展厅主要展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展示科技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展示人类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使观众认识到创新是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引导观众对未来科技发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探索与发现”主题展厅围绕人类科学探索的若干重要方向及内容,把反映宇观探索的宇宙和微观探索的物质,反映对身边自然现象探索的运动、声音、光和电,反映对自身探索的生命,以及在人类探索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数学等科学内容串联起来,展示科技的美妙和神奇,展示人类在
Ⅵ 关于鹰的知识有哪些
老鹰是一种肉食性的类群,通常在峡谷内觅食。老鹰性情凶猛,肉食性,以鸟、鼠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有些种类喜食尸体,如秃鹫。两翼发达,善于飞翔,一般多在昼间活动。
其寿命一般在50年,一次生蛋2~5枚,白底有红棕色斑点、孵卵期约38天,它们的巢穴一般筑的很高,老鹰一次生下2~5个蛋,一般仅能成活1只小鹰,。
(6)先民的智慧与创造教学反思扩展阅读
我国华夏民族文化中的鹰形象,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鹰是神的化身。在历经数千年的宗教意识中,鹰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奉为神鸟、天鸟、神鹰。在古代军事上,鹰象征战神。
古代图腾崇拜、图形与象形文字,是华夏先民神会自然,与物通神、智慧与创造。象形文字的出现历经变迁和演进,是原始社会逐步迈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最早“龙”、“凤”、“鹏”的图形和文字,其美学因素是从生活中取象,变化和应用的创造。商王朝殷周甲骨文的“鸢”,青铜器时期钟鼎文“鹏”,秦汉古篆文中的“鹰”,是汉字高度概括的艺术美。
“鸢”和“鹰”二字是对自然的写照,“鹏”字是凭想象的创造。与我国原始文化共存的“鹏”、“龙”、“凤”,是神秘、祥瑞、福祉,经历华夏五千年,贯穿于整个中华大地,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内涵的寓意象征。
Ⅶ 初一历史1---15课的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社会朝代更替: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识记: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文化遗存。(七年级上P2——P4)
【知识点】
一、元谋人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意义: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二、北京人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主要特征:(1)能直力行走。
(2)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这是人与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
(3)会使用天然火。
(4)过着群居的生活。
【问题】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有什么作用?
答:火的作用有:(1)照明,从而扩大生活领域。(2)御寒。(3)熟食。熟食缩短了消化过程,有利于摄取食物营养,促进人类体质,尤其是大脑的发展和健康。(4)火可以帮助人们驱逐野兽,增强人类自卫和狩猎能力。
【问题】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答: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课本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七年级上P3)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识记:知道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的主要特征。(七年级上P7——P10)
【知识点】
一、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代:距今约6000多年。
2、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
3、生产情况:(1)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2)普遍使用磨制石器。(3)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彩陶)。
【问题】磨指石器与打制石器有哪些不同?
答:(1)使用的时间不同。打制石器广泛应用于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则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特征。(2)制作方法不同。打制石器仅仅是将石块打制成形,而磨制石器是将打制成形的石器磨去不必要的棱角而制成的,因而刃部锋利,器形规整。(3)劳动效用不同。打制石器比较粗糙难用,而磨制石器精制好用。
4、生活情况: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促使原始人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原始农业的发展)。
二、河姆渡聚落(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1、生活年代:距今约7000多年。
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生产情况:(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器,会挖掘和使用水井。(2)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3)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4)制造和使用陶器(黑陶)。
4、生活情况:居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
【问题】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
答:(1)相同点: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2)不同点:二者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房屋结构不同,前者为半地穴式房屋,后者为干栏式房屋。半坡聚落主要种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陶器制作中反映的艺术风格不同,前者陶器的低色一般为红色,上面绘有图案,称为彩陶,后者陶器的颜色一般为黑色,称为黑陶。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识记: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七年级上P12——P16)
【知识点】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
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问题】如何理解传说和史实?
答:传说与史实,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考古资料未证实者,为“传说”。
【问题】P17自我测评 神农氏时已经出现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答:出现了物与物之间的交换现象。人们开辟集市,以物换物,互通有无,从事一些简单的交换活动。
二、华夏族的形成
炎黄联合打败蚩尤后,又经过阪泉之战,二部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华夏族是今天汉族的前身。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的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
三、尧、舜、禹的传说
1、禅让制
相传尧、舜、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产生的方法是以相对和平的方法。尧年老后,部落联盟推举舜为继承人。后来,舜又以同样方式传位给禹。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2、大禹治水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把汹涌的洪水引入大海。
【问题】从大禹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答:品质:(1)禹善于吸取前人的教训。(2)坚持不懈、不畏劳苦的精神。
【课本插图】黄帝(七年级上P12) 陕西黄帝陵(七年级上P13) 浙江绍兴大禹陵(七年级上16)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识记:记住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七年级上P22)
【知识点】
一、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
二、禹传子(启),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问题】启是怎样继承王位的?世袭制与禅让制有什么区别?
答:(1)启在禹的帮助下培植个人势力,树立了较高的威信;禹死后,启先后打败伯益和其他不服从的部落,正式继承王位,开始了“家天下”是历史。
(2)区别: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制度,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王位世袭制则是一个家族是世世代代世袭王位(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识记:知道西周的分封制(七年级上P28—P29)
【知识点】
西周的分封制
1、原因: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
2、主要内容:(1)周王的分封: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等,称为“授民授领土”, 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诸侯国是周设在各地的据点,起着拱卫王室的作用。
(2)诸侯的义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王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3、依据:与周王的血缘关系。基础:世袭制。
4、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
【问题】“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什么制度?
答: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课本插图】周初分封略图(七年级上P29)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识记: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七年级上P34—P38)
【知识点】
一、春秋争霸
1、时间: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2、原因:(1)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2)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4、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答:齐是东方大国,有鱼盐之里利。(2)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3)顺应当时政治形势,打起“尊王攘夷”的旗号。
5、晋楚争霸:晋楚争霸,晋先胜,楚后胜,双方先后称霸中原。
二、战国纷争
1、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韩、赵、魏、楚、燕、齐、秦。
3、手段:(1)武力。(2)政治、外交攻势:合众(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秦劝说一国帮助秦进攻其他各国)。
4、结果: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秦国越来越强。
【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具有什么历史作用?
答:(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2)促进了民族的融合。(3)加速了新旧制度更替。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七年级上P41——P44)
【知识点】
一、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产生的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主要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1、背景(原因):(1)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2)当时各国争霸的压力。
2、目的:富国强兵。
3、主要内容:(1)富国的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2)强兵的措施:奖励军功。(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4、历史作用: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商鞅变法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为什么?
答:商鞅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前,秦国还比较落后,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国力大增,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后,秦国担当起统一的大任,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了全国。
5、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答:(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问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句话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态度?
答:表明了商鞅在变法遭到旧贵族势力坚决反对的情况下,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旧势力进行斗争。
【课本插图】商鞅方升(七年级上P43)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识记: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七年级上P46、P49、P71)
【知识点】
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1)含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
(2)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3)意义(作用):A、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B、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2、金文:(1)含义:是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又称为铭文。(2)意义: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资料,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也有重要价值。
3、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颁行天下的文字。
4、隶书:是秦始皇时期,程邈创造的新字体。它简单实用,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识记: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七年级上P47—P48)
【知识点】
一、司母戊鼎
1、出土地点:河南安阳(殷墟)
2、名称由来:因鼎的腹内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
3、特点:它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4、铸造:(1)合范法。(2)二三百人同时操作。
5、意义:(1)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2)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3)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
二、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青铜工艺十分精湛。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商朝工匠已经能够根据对各种器物硬度的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的比例。
【问题】商朝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
答:种类繁多,工艺高超,铸有花纹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的青铜器气势极其宏大。
【课本插图】四羊方尊(七上P47)司母戊鼎(七上P48)青铜立人像(七上P48)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识记: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七年级上P50——P52)
【知识点】
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
1、伟大的思想家:
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伟大的教育家:
他开始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社会地位、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展。
【问题】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你同意孔子的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能力与品德可以让他人学习、思考。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学无常师、择善而从的主张和谦虚、好学的精神。
【问题】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时,来不得半点虚伪,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才有可能学得更多的知识。如果一知半解或不懂装懂,就得不到提高。
3、《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
二、百家争鸣
1、背景
【问题】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答:(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2)各国竞相改革,刚刚上台的新兴地主阶级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政治理论为他们解决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3)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探索。(4)自孔子创办私学以来,私人办学盛行,为各派学说的传播提供了阵地。
2、概况:见课本P53自我测评
3、影响:各家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问题】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利用?
答:见复习指南P20复习导航第3题。
【课本插图】孔子(七年级上P50)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理解:以都江堰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七年级上P54——P55)
【知识点】
都江堰
1、修建原因:为了排涝防旱。
2、修建情况:(1)修建时间:战国时期。(2)修建人物: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3)修建地点:岷江流域。(4)用途:是综合性的防洪灌溉的水利工程。
3、结构:(1)“分水鱼嘴”——分洪。(2)“飞沙堰”——泄洪排沙。(3)“宝瓶口”——灌溉农田。
4、治水特点:重在疏导。
5、意义
【问题】为什么都江堰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答:(1)防洪、灌溉并举,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2)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了自然环境。(3)具有科学性,并代表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利工程水平。(4)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勇敢,是人类征服自然,协调与自然关系的成功典范。
【课本插图】汉代李冰石人水尺(七上P54)都江堰示意图(七上P55)
第三单元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运用: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P64——P65)
【知识点】
秦统一六国
1、背景:
【问题】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实现统一?
答:(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们苦于战争,渴望和平。(2)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3)秦采取了正确的军事方针,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
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
3、意义
【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始了新的统一格局,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3)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为我国的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识记:知道陈胜吴广起义。(七年级上P66)
【知识点】
陈胜吴广起义
1、原因:(1)根本原因:秦王朝的暴政。具体表现在:A、徭役和兵役繁重。B、赋税沉重。C、刑法严酷。D、秦二世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激化了阶级矛盾。
(2)直接原因: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秦律误期就要被处死。
2、经过和结果: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起义队伍很快就发展壮大到数万人。起义军攻下陈,建立张楚政权。并派兵分路进攻,直逼咸阳。但起义军寡不敌众,起义失败。
3、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秦朝的残暴统治。
4、秦的灭亡:公元前206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原因:秦王朝的暴政。)
【课本插图】秦始皇(七年级上P64)
第14课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运用: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七年级上P66——P72)
【知识点】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复习指南P4)
1、政治方面:(1)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2)中央机构社三公制,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一统属,都对皇帝负责。(3)地方机构设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响: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问题】分封制和郡县制有何异同?
答:相同之处: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不同之处:(1)分封制实施于奴隶制时代,郡县制实施于封建制时代。(2)分封制中的诸侯是世袭的,权力很大,并呈发展膨胀的趋势;郡县制中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朝廷直接任命的,受皇权制约较强。(3)分封制容易导致国家分裂、郡县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国家的进步。
2、经济方面:(1)统一车辆形制(“车同轨”)。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控制。
(2)统一文字(“书同文”)。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影响:对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问题】我国幅员辽阔,方言很多。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将会出现什么状况?
答:国家的政令无法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阻碍;各地区的人们交流困难或无法交流。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秦始皇规定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即统一尺寸,升斗斤两。影响:有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对以后中国的货币和计量单位产生重大影响。
3、思想方面:焚书坑儒。影响:加强了思想统治,有利于统一,但却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军事方面:御匈奴,筑长城。秦代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影响:保护了中原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问题】如何评价秦始皇?
答:秦始皇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功大于过的杰出政治家。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秦始皇初步创立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奠定了我国以后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基础。他推行县制,巩固了统一的局面。他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保证了北方人民正常生活和生产的发展。作为封建皇帝,秦始皇的统治十分残暴。他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法律尤其严酷;他“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很大的损失。
【课本插图】秦统一文字表(七年级上P71)秦统一货币示意图(七年级上P71)秦长城示意图(七年级上P72)
第15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运用: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七年级上P74——P76)
【知识点】
一、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复习指南P5)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统治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进行改革,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排斥和抑制其他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1)原因:汉初休养生息的“无为”思想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影响:使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2、文化方面: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教授儒家经典。
3、政治方面:(1)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A原因:诸侯王势力膨胀,严重威胁皇权。B内容: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在王国内将封地在分封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由皇帝定封号。C作用: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使他们无力和中央抗衡。
(2)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作用:加强皇帝对庞大的官僚群体的督导和控制。
4、民族关系方面: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同西域各国的联系。
【问题】如何评价汉武帝?
答:同上。
【问题】为什么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答:两人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所以人们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课本插图】汉武帝 董仲舒(七年级上P74)
Ⅷ 七年级上历史资源与评价北师大版答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D 2.B 3.C 4.C 5.D 6.A 7.C 8.C 9.B 10.D
11.北京人——B、E 元谋人——A 山顶洞人——C、D、F、G
12.(1)A ——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2)原始人类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13.要点提示:
(1)一天中的劳动:妇女和儿童等采集果实,男子打渔,集体捕猎野兽,获取食物;
一天中的学习:长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猎的本领和生活的经验;
一天中的娱乐: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会,竞技比赛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专人负责看管火种;
其它: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
(2)喝过开水,根据: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
没有喝过,根据:那时没有器皿。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1.D 2.D 3.C 4.D 5.D 6.B 7.D 8.D 9.C 10.A
11.(1)半坡 河姆渡;(2)陕西 浙江;(3)粟 水稻;(4)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12.(1)黑陶钵 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 半坡聚落。(2)黑陶 彩陶。
(3)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饲养家畜,原始畜牧业开始萌芽,另外还经常捕鱼以补充食物,同时也反映了原始人的艺术追求。
13.略
14.提示:(1)能种植农作物,自己生产食物。(2)生产工具、农作物的种子。(3)略。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C 2.D 3.B 4.C 5.D
6.炎帝 华夏 汉 黄帝炎帝
7.尧 舜 禹 战争 禅让
8.黄帝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后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黄帝的功绩,传说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箭,染五色衣服。让妻子嫘祖教民养蚕等等。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为真。但是其中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到黄帝时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当时农业文化的进步。
9.提示:环保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
10.参照8题,另补充:黄帝领导了两次生存大战,炎帝臣服。炎黄走向联合,世代联姻,占据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11.(1)禅让制 (2)只要答出自己的观点,符合客观事实即可。
第4课 破解彩陶之谜
1.“人型陶罐”的造型优美,这是一个美丽清秀的小女孩儿,从小女孩儿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她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人型陶罐”可以装水,人型背部的小口可以灌水,小女孩儿的嘴巴用于出水。
“小口尖底瓶”造型奇特,瓶身两侧的小环好似人的两只耳朵,瓶口好似帽子,几何形的图案好似人的头发,再看“她”尖尖的下巴,多像人的头部造型啊!“小口尖底瓶”可以用于从河中取水,瓶身两侧的小环可以系上绳子,便于提取。“小口尖底瓶”放入水中时,会发生奇妙的现象:瓶口会微微下沉,水会缓缓流入瓶口,再过一会儿,瓶底下沉,当瓶身垂直于水中时,“小口尖底瓶”就已经灌满了,用绳于提出水面后,就可以背在身上,带回住地。
“人面鱼纹彩陶盆”可以用于盛食物、水或种子,这件陶器精彩之处是盆内的花纹,这是一些神秘的图案,盆内的图案都由几何图形构成,是否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原始的数学思想.
舞蹈纹彩陶盆为泥质红陶,整体造型为大口微敛,鼓腹,小平底,口沿及内外壁均施褐彩文饰,疑为大型容器。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手拉手,头面向右前方,右腿向左前方跨出,踏着节拍,偏偏起舞,有强烈的动态感和韵律感。
2.C
3.(1)图A用途是蒸米饭,此题为想象题,只要能结合当时的生活情况,言之有理即可。(2)图B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B 2.A 3.B 4.B 5.D 6.B 7.C 8.B 9.C 10.D 11.B 12.C 13.D 14.A 15.A 16.B 17.B 18.D 19.D 20.B(每题2分,共40分)
21.(12分) A:船形彩陶壶--半坡居民 B:骨针--山顶洞人
C:鱼纹彩陶盆--半坡居民 D:猪纹黑陶钵--河姆渡居民
22.(10分)①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固定的房屋中,他们已学会纺线、织布、制衣等;
②从彩绘图案中的鱼和鹿的形象,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还过着捕鱼打猎的生活,用以作补助食物。
23.(答对任何4个就可得12分。)此题为历史考证,旨在考察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
A-考古发现他们能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B-河姆渡聚落遗址中发掘了稻谷遗存
C-缝制衣服,在遗址里发现了装饰品
D-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中,随葬品有多少、贵贱之分
E-半坡遗址中出土了船形彩陶壶
24.(13分) 洞穴里潮湿阴暗,不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洞穴生活可能存在水淹、野兽侵扰等不安全因素;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在从事原始的农耕、饲养和纺织,决定了他们必须过稳定的定居生活。
25.(13分)(1)鲧采取堵塞的方法,禹吸取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筑堤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2)注意河流上游的水土植被保持;筑堤(修建水库)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等等。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1.C 2.A 3.B 4.D 5.D 6.C 7.C 8.A 9.B 10.B 11.D 12.C 13.A 14.A 15.C 16.B 17.A 18.B
19.夏:AFGJ 商:CDHK 西周:BEIL
20.(1)夏桀奢侈残暴,人民没有尊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2)导致民怨沸腾,起来反抗,国家灭亡;(3)从民心得失的角度来谈。
21. (1)一个是原始社会的大同世界,一个是奴隶社会家天下。(2)材料一中首领更替的办法是禅让制,如尧舜禹的更替。(3)材料二中首领更替的办法是世袭制,禹传子,家天下。(4)从禅让制的角度来说,侧重于选贤任能,从世袭制的角度说,是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5)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我国社会进入奴隶制阶段,二者的物质基础不同,前者盛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后者盛行是,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第6课 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C 2.D 3.D 4.D 5.D 6.B 7.C 8.B 9.D
10.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11.(1)殉葬制度 奴隶(2)地位悲惨,可以被随意杀害与买卖
12. (1)血缘关系的亲疏。(2)早期祭祀以祭拜天地和自然神灵为主,以祈求神灵保佑、降福免灾。后来的宗庙祭祀是为了维护其宗法等级秩序、强化血亲意识和增强宗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3)主要手段是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认识略。
第7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1.C 2.A 3.B 4.B 5.C 6.B 7.D 8.A 9.C 10.D 11.B 12.B 13.C 14.A 15.D 16.A 17.D
18.(1)(2)(3)略
(4)原因:周王室日益衰落,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胜者成为霸主,这也是春秋争霸的实质。
实质:诸侯争霸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和特权。
19.晋文公——齐桓公 保家卫国——尊王攘夷 晋国——齐国 东方——南方 齐——晋
齐桓公——晋文公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1.C 2.D 3.A 4.D 5.D 6.C 7.B 8.C 9.A 10.D 11.B 12.D
13.(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春秋战国时期
(2)铁农具结实耐用、价格便宜,劳动效率高。
(3)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生产将取代大规模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地主阶级
(5)政治上,各国纷纷变法,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4.
(1)为了实现富国强兵。(2)治理国家,要结合本国的国情,进行改革,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3)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但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物质条件。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1.C 2.B 3.D 4.B 5.C 6.B 7.C 8.D
9.天气预报——占卜的结果;夏——商;夏——商;夏——商;夏——商
10.(1)司母戊鼎:1939年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大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酒器,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青铜立人像:1986年在四川三星堆出土,是商代蜀文化的杰出作品。采用分段浇铸法制成。
(2)马猴羊鸡狗猪 鼠牛虎兔龙蛇
(3)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
11(1)大禹,象征国家最高权力。(2)大有取代周天子的意图。(3)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问鼎中原(解释略)。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1.C 2.B 3.A 4.B 5.D 6.B 7.A 8.B 9.C 10.C 11.D 12.D
13.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们应弘扬、学习他的那种好的思想、好的做法(能答出此意即可)。
(3)举例略;结合事例 围绕各家思想来进行阐述方可。
14.(1)作学问要实事求是。
(2)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3)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广收门徒,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因材施教。
15.(1) ---D---b (2)---A---c (3)---E---a (4)---C---a ( 5)---F---d (6)---B---c
第11课 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1.C 2.D3.D4.A5.A6.C7.D
8.(1)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2)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
9.(1)无论赞同或反对,言这有理即可。(2)答案是开放的,有创意,言之有理即可。
第12课 了解身边的“历史”
略
Ⅸ 佤族独特文化都有那些
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族、拉祜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语言文字】
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分“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旧时的佤文是英国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的,比较粗糙。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为其创造了新文字。
【衣食住行】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说。佤族人还喜欢吃红米,饮浓茶,嚼槟榔,喝水酒。
住房以两层竹楼为主。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
【宗教信仰】
以原始宗教为主。在佤族人的观念中,山川,河流和生物以及一切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或“鬼神”。“鬼神”是汉译之意,佤族对“鬼”、“神”及“祖先”并不区分,是同一概念。他们认为“鬼神”主宰世界的一切,会给人们带来安危祸福,于是就对其加以崇拜。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督教。
【主要节日】
由于木鼓的这种神圣地位与作用,“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 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出牛,承担活动费用的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拉木鼓的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由男性青壮年上山砍伐已事先选好的树木,准备制鼓的材料。第二天一大早,全寨的男女老少(有的女性不能参加)均身着节日盛装,前来拉鼓,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 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文学艺术】
佤族民间舞蹈:“木鼓舞”、“甩发舞”都是佤族的民间舞蹈,“木鼓舞”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比赛中获奖。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是佤族的象征,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圣之物。他们认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兴旺靠木鼓”。因此,平时不能乱动,只有祭祀报警和节日喜庆等重大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木鼓也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佤族民间歌曲有“咯格来”(玩耍歌)、风俗歌、宗教仪式歌、爱情歌、劳动歌等,音区偏低,音域较窄,节奏以较规整的二拍子为主。
佤族的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画点。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沧源崖画图像多呈赭色。作画的颜料可能是用赤铁矿、虫胶和动物血调制而成的。根据专家们的初步研究分析,这些崖画可能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Ⅹ 王志善的王志善艺术创作思维
我国北方萨满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先民在漫长的生存发展中探索着世界,不断总结积累着智慧,并在大自然界中孕育出具有原始宗教的萨满文化。“万物有灵”思维观念所形成的萨满造型观给予动漫艺术丰富的创造力与题材范围,动漫创作中的想象力是其艺术的核心魅力,在非客观世界物象的动漫艺术中,以特有的创意魅力展示给观众奇妙的旅程。而动漫艺术的特点与萨满文化的魅力产生了共鸣,萨满神话涵盖了丰富的传说题材,创世纪神话、大自然界神话、动物与植物类的神话丰富了动漫艺术多种题材的可能性,萨满教各种神灵的崇拜观让动漫艺术充满了趣味性,萨满造型艺术品赋予了动漫人物及场景造型的多样化,通过研究剪纸、服饰、面具等萨满造型艺术拓展了动漫技法的表现形式。
动漫艺术通过假设的思维创作手法,运用夸张、想象等元素塑造出自由创意的世界,通过想象力思维的表现形式,把原本没有生命的视觉图像进行加工,用深刻的主题给予了动漫艺术的生命活力。萨满造型艺术与思维观念赋予了动漫创作与众不同的精神内涵与意义,让思维为核心的动漫艺术具有了文化的支撑,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网络媒介的发展,以图形为语言的动漫艺术愈加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王志善通过对动漫研究与探索、亲自创作与实践,创作出路猫roadcat系列等动漫作品。
《禅的种子》是笔者创作的动漫作品,表达对自然界动物、植物等万物的相互尊敬、共存的信仰观念,从而引发我们对生态平衡的保护意识与思考。萨满造型艺术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化现象,时隔久远的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当时的年代,体验原始萨满现场创作的独特艺术形式,我们只能通过保留至今的萨满神器感受先民的智慧与创造力。玲琅满目的萨满造型艺术令后人叹为观止,每一件充满造型创意的神秘物件都汇聚了先民智慧的结晶,这些造型奇特的萨满艺术品向我们诉说着远古时期充满神秘性的萨满灵异世界。动漫创作的独特处是将我们现实世界的生活进行再加工形成无限的想象空间,是将幻想、想象部分与现实生活相互糅合成新的虚拟世界,萨满造型艺术用独特的魅力提供了动漫创意的源泉,并存在于动漫创作的场景、角色等诸多造型方面。动漫作品“禅的种子”创作画面中心是一只巨大的机械蝉,它是一部具有承载与运输功能的“车”,机械蝉的头部装载着水资源,丰富的水源中各类鱼群在悠闲游动,晃动的波浪让水中船只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机械蝉头部顶端是紧张的忙碌的操作人员,正驾驶它飞翔远方的方向,坐在他们身后的旅客享受着阳光温暖与清新的空气,生命树生长在机械蝉的中部,它散发出旺盛的生命活力。在树下是一排排、一列列的屋舍群,窗户中透露着幸福与温馨的光。尾部传来火车的鸣笛声,装载着丰富物资的车厢正驶向未来。在作品画面的下方,青山白云间一位乘客正手持一束花朵,在站台等候机械蝉的来临,等候乘车并不需要钱财,只是手捏一束鲜花等候排队,寓意对自然界万物生命的尊重。作品中,自然界每一种生命都是机械蝉的乘客,它们与人类共同生存在地球之上,万物都是有灵魂的,这与萨满创作艺术观念类似,即认为每一个被刻画的自然界对象都是平等,艺术创作并不是照搬视觉范围内对外在物象的映射,而是通过心灵感悟而创作出本真的情感世界。动漫造型设计的想象与人格化创作是一种自由开放的创意空间,其造型不论如何荒诞怪异,观众的思维中并不会把动漫中的情节与客观世界中的万物进行理性的对比分析,动漫文化本身是孕育在虚构的想象力艺术世界之中,其目的是让欣赏者的思绪远离现实世界到达非理性空间,感受奇妙有趣的旅程。动漫造型设计是一种创造新生命形态的过程,将新的生命力给予视觉形象的画面,从萨满造型艺术中吸取情感与造型元素,通过再创作形成新的动漫艺术,具有生命形态与人格魅力、又能展示出情感魅力与内涵底蕴的视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