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孩子都会经历一个“笨手笨脚”的阶段,再慢慢走向独立。在这一阶段中,如何能够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呢?
最后:多带孩子去大自然
多带孩子去大自然,利用一些天然的工具去动手,让孩子多玩沙和水,在大自然中获得动手的乐趣。
家长要创造一切的条件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不要担心孩子会失败,要相信孩子,孩子都是从“笨手笨脚”走向灵活和聪明的。
『贰』 培养孩子的发明性,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一直以来中国教育饱受诟病的就是压抑孩童的天性,永远统一的培养,孩子最后都是一个模子的,没有让孩子自由发挥,而很多人鼓吹的国外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培养孩子的发明性。那么在小朋友小的时候,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呢?让他不成为一个只顾于读书的书呆子,会自己产生一些新的思想考虑呢?
一 培养好的创造氛围首先是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的创造氛围,学校不应该一味的去让孩子读书,应该多积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而回到家里家长也应该共同去培养这样子的一个创造空间,让小朋友呆在这个空间内可以有效的去进行思考。
培养创造能力远远不止上面的几种方式,平时还要积极的鼓励孩子,当孩子有了想创造的想法时,需要积极的动手,创造并不是说需要多大的工程,有可能仅仅是从身边好奇的一件小事开始。比如他好奇一个玩具是如何控制的,那么当小朋友对于这个玩具已经玩过很多遍以后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拆开玩具,发现玩具内部的一个构造。总之不要扼杀孩子的天性,父母还是需要多鼓励和陪伴的。
『叁』 怎么才能孩子动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为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比如,引导孩子自制玩具,让孩子综合运用折、剪、画、编、扎、钉、粘等方法做科学小试验,为孩子准备纸、布、线、胶水、
磁铁、各种小瓶、塑料小管等用具。
(2)给孩子提供各种材料。为孩子提供诸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等用具,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废纸让他撕,买一些蜡笔教他画,准备积木、
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
(3)开展各种动手操作活动。比如,用筷子夹玻璃球、撕纸屑做图案,用毛线穿纽扣ABAB的形势来穿,等游戏,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这些游戏不但
孩子感兴趣,同时能促进他的小肌肉发展。
(4)指导孩子制作手工。父母可从教孩子玩折纸和剪贴开始,指导孩子制作手工。如,对2—3岁的孩子,可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3—4岁的孩子,可学2至3步的折纸,
并开始学拿剪刀,(安全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还可贴成花篮;4—5岁的孩子,可学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制作汽车、轮船、大炮、飞机、小鸟等。
(5)手指游戏是一种一边念诵儿歌或者韵律,一边协调双手动作变化的游戏,玩手指游戏的时候,我们手做动作,口念儿歌,眼做协调,全身的能系统只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
记忆力,感觉统合能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得到了训练。
总之,孩子天生是动手的行家,只要给他足够的空间,他就能玩出无穷的花样。因此,父母要从单一的价值观中走出来,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想、多玩,关键是多动手,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信、乐观、有创意的人。
『肆』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创造能力
生活当中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
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说,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孩子
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所以会动
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
事情、主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文具等。在孩子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初期,往往没有头绪,费时过长,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而不是要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伍』 如何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爱动手的父母才能养出爱动手的孩子。所以这个就需要家长不停的引导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不是懂什么的,你教他什么他们就会学什么。
当孩子会走路后我们首先从扫地开教他,小孩对什么东西都是新奇的,你教他扫地他可能还觉得好玩。这些都是从小培养的,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培养,长大点可能就不是那么好培养。
我们还可以帮忙孩子制作一些漂亮的作业本。像大一些的孩子们,他们总是会有一些书是读着读着就废弃了,这时你可以教孩子怎么利用这个废弃的书本。我们把书上完整的图画都用剪刀剪下来,然后用胶布把它粘到自己的作业本的封面上,这样作业本就美美哒了。多余的画也可以用来制作明信卡片送给同学,弄一张白纸对折成两半,可以制作竖的也可以制作横的,把画贴在里边,外边就写明信片三个字用彩笔涂一下,送给谁就在里边写字,简单的制作,就这样子一直引导,孩子的动手能力就锻炼起来了!
『陆』 怎样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
孩子小的时候,总觉得孩子小,不舍得让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觉得孩子功课任务重,压力大,没时间培养孩子跟学习无关的动手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就是要动手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知识,体验
社会。并不是心灵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聪明。
让孩子动手参与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大脑思维得到锻炼,责任感也能得到提高。
在生活当中马虎的孩子,最根本的根源在于动手能力的欠缺。要加强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可以锻炼孩子的手
眼协调能力,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动手做,还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说,让孩子收拾房间、整理物品,可以锻炼孩子
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个整理房间有技巧的人,也一定是主次分明的人,可以分清重点,做事有条不紊的人,并且能具有合乎逻辑的归类性。所以会动
手的人,也一定是聪明能干的人。孩子只有学会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期,儿童时期养成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作为家长,家庭教育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要教会孩子做力所能及的
事情、主要锻炼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从孩子生活中的事情做起,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整理玩具,自己收拾文具等。在孩子开始学习动手做事情初期,往往没有头绪,费时过长,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父母宁愿自己动手三下五除二的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完成,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开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鼓励孩子慢慢实践,等待孩子慢慢做好,而不是要抹杀孩子学习的过程。
那么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意义有哪些?
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
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
儿童时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等到秋天要收获的时节才匆匆忙忙开始播种,就已经太晚了。而在生命的春天就开始有意识有计划地撒种、灌溉、施肥,才能让这小小的种子及早发芽、茁壮成长。动手能力是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它的培养也要在儿童时期开始。很多家长都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想法,这对孩子“太冒险”了,因为孩子的成长道路,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不知道孩子会遇到什么,如果一切都寄托于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来解决本应该由我们承担
的责任,这似乎没有尽到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1)为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比如,引导孩子自制玩具,让孩子综合运用折、剪、画、编、扎、钉、粘等方法做科学小试验,为孩子准备纸、布、线、胶水、
磁铁、各种小瓶、塑料小管等用具。
(2)给孩子提供各种材料。为孩子提供诸如积木、插塑、拼装玩具、橡皮泥、沙石等用具,同时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废纸让他撕,买一些蜡笔教他画,准备积木、
拼图、橡皮泥、七巧板等玩具。
(3)开展各种动手操作活动。比如,用筷子夹玻璃球、撕纸屑做图案,用毛线穿纽扣ABAB的形势来穿,等游戏,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这些游戏不但
孩子感兴趣,同时能促进他的小肌肉发展。
(4)指导孩子制作手工。父母可从教孩子玩折纸和剪贴开始,指导孩子制作手工。如,对2—3岁的孩子,可从简单的一步折纸学起;3—4岁的孩子,可学2至3步的折纸,
并开始学拿剪刀,(安全剪刀)先学剪纸条,后学剪图形,可以用纸条贴成链条或方纸,还可贴成花篮;4—5岁的孩子,可学更复杂的剪贴和图案,制作汽车、轮船、大炮、飞机、小鸟等。
(5)手指游戏是一种一边念诵儿歌或者韵律,一边协调双手动作变化的游戏,玩手指游戏的时候,我们手做动作,口念儿歌,眼做协调,全身的能系统只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
记忆力,感觉统合能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得到了训练。
总之,孩子天生是动手的行家,只要给他足够的空间,他就能玩出无穷的花样。因此,父母要从单一的价值观中走出来,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想、多玩,关键是多动手,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自信、乐观、有创意的人。
『柒』 想问一下有没有什么手工班适合孩子的,想培养一下孩子动手跟创造能力
能。手工可以培养大人们的耐心细心静心专心,甚至是匠心。如果小孩子从小就接触这些东西,那么他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肯定就不差。巧手丫从事儿童手工行业10年多了。
『捌』 手工DIY可以锻炼小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吗
要看孩子的兴趣爱好了,比方性格活泼好动的话,可以让他学习唱歌跳舞,在家里电视电脑可以让孩子跟着学,可以发挥他的个性,。而相反性格内向就不能去学特别有个性的东西,学画画,现在有一种用彩色颗粒粘的画,小孩都喜欢,主要也要看孩子的兴趣吧。比如买个芭比娃娃给她穿衣服,穿鞋子,扎辫子都是锻炼动手能力的,如果觉得我说的有道理,请采纳。
『玖』 如何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根据陶行知先生“在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首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机会。其次,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对幼儿进行动手、动脑、动口综合训练,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创造条件,提供时间、空间和材料,主动操作学习。
一、动手操作能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心灵手巧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心灵手巧是相互作用的。小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必须借助于动作才能完成思维活动。为此,我在小班开展了“让鸡蛋站起来”的活动。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动手操作的愿望。教师准备的材料有: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橡皮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怎样使鸡蛋站起来。幼儿积极思考,动手动脑,最后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橡皮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的拍手大笑,拉着老师的手说:鸡蛋站起来了。这种动手操作后幼儿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很难得到的,从中发现,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它能促进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能力的发展,动手操作对提高幼儿心智,促进大脑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能直接影响幼儿的注意程度、认识水平、意志状态,是幼儿求知的动力,是教育活动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例如:幼儿在小班时,由于年龄小,做纤巧动作和运用小物体不灵便,为了发展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开始组织幼儿开展拾豆子、串扣子、串线板等游戏,在游戏中发现幼儿对此类游戏不感兴趣,注意不集中。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喜欢摆弄自己的小手,在摆弄的同时,嘴里也在不停的说着。根据这些现象,尝试用手部游戏来锻炼他们。首先选了一首“手指歌”:(双手打开手心向上),大胖子睡着了(大拇指收拢),小弟弟睡着了(食指收拢),我睡着了(小拇指收拢),大家都睡着了(双手握拳随儿歌节奏左右摇动);你醒了(小拇指抻开),我醒了(无名指伸开),高个子醒了(中指伸开),小弟弟醒了(食指伸开),大胖子醒了(大拇指伸开),大家都醒了(双手拍出儿歌节奏)。当这首儿歌和动作教给他们时,幼儿兴趣浓厚,尽管有许多幼儿手指伸屈不灵活,但他们做得非常认真。当做到“大家都睡着了”,幼儿自动声音渐小,直到“大家都醒了”,他们才边拍手边大笑。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从小班到大班,与幼儿共同创造了许多手部游戏,如:“小猴爬竿”、“小鸟飞”、“手指转起来”、“老头乐”等,玩起这些手部游戏,幼儿兴趣高涨,手指越来越灵活,手部游戏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幼儿的手脑协调性。从以上教学实践中发现,幼儿主动求知时,情绪愉快、态度积极、精神集中、思维敏捷、学习效果好,可以说兴趣是幼儿获取知识获得技能的内驱动力。
三、动手操作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期,为幼儿创设随意、自然、无拘无束的表达氛围,让幼儿动手操作,在操作后讲一讲,说一说,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如:在教学中注意到幼儿对教师手中各种彩色粉笔感兴趣,非常羡慕教师用彩色粉笔画的图画,于是将剩余的短粉笔积攒起来,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粉笔,鼓励他们在操场上做画,幼儿边画边讲给老师和小伙伴听,表现得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另外,还搞了“折纸讲述”、“撕纸、粘贴讲述”,让幼儿用各种纸任意折、撕,再进行随意粘贴,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要表达自己意愿的愿望。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幼儿的自信心、进取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达到最佳状态。如一个幼儿回家后继续折纸,爸爸妈妈几次催她睡觉,她仍折到晚上十点多钟。第二天,她将折好的纸带到班上,并用折好的小动物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全班小朋友听。幼儿以玩具做教具,边玩边讲,手、脑、口并用,从动手操作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促使幼儿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为发展幼儿创造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四、动手操作,可以成为融和各科教学的同一载体
陶行知先生提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主动活动,自己创造、自已设计、自己操作。据此,我作了认真探索。如,发动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费旧物品,如纽扣、小石子、种子、树叶、果核、小图片等,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在操作中理解分类,讲出多角度分类的道理,提高分类技能。又如:当幼儿进入中班后,初次进行撕纸活动时,先让幼儿观察教师撕好的各种图案,然后鼓励幼儿自己拿不同的纸去撕。有的幼儿说我撕的是面条,有的说我撕的是手绢等。一会儿幼儿问:老师,我怎么撕不成你那样的?我启发说:“如果你将纸叠成不同的形状,撕一撕看会变成什么样”。幼儿不断尝试变化纸的折叠形状、大小、层次,幼儿操作后兴奋地喊起来,看我撕的多漂亮!到大班以后,他们就自然地从撕纸——发展到剪纸——用剪纸、撕纸粘贴成一幅画——布置活动室——装饰自己的图画本——创造性讲述……这样一种递进式的操作活动,发展了幼儿小肌肉群的灵活性,也认识了物体的形状大小、多少,同时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及审美能力,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音乐活动中也做了初步尝试。如教歌曲《爬呀爬》,边教唱边让幼儿想一想:根据歌词内容,用什么来爬一爬?经过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小手在自己的身体上爬一爬。幼儿一边唱一边做动作“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呀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脚上。”幼儿用小手按音乐节拍一下一下的爬,很快学会了这首歌。后来,又启发他们创编歌词,这样一首一段的歌曲变成了许多段,幼儿一会爬到鼻子上,一会爬到屁股上、爬到肚皮上……幼儿边唱边笑,充满了天真和童趣,这样的活动,对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非常好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证明,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有效地把各学科知识融和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幼儿创造性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认知能力均高于平行班的其他幼儿。总之,幼儿动手操作不仅能满足幼儿自身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剌激幼儿的思维发展,唤起幼儿的创造欲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幼儿不断去探索、去操作,将为幼儿一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拾』 家长应如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动手创造创新的本领
从小带他动手做事,并且不打消他即使天马行空的积极性。好习惯大多是从小培养,家长做出榜样,孩子的想法不要随便否认,让他有自信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