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失聪后的贝多芬是如何创作音乐的
在沉寂的日子里,贝多芬的耳朵完全失聪。作曲也更难了,但战斗不息的贝多芬知道自己不能放下笔,不能离开音乐。他请人特制了一支小木棒。在创作时,他把小木棒的一端插在钢琴箱里,用牙齿咬住另一端,利用小木棒的振动,来“听”自己弹出的旋律的效果。1823年,贝多芬便靠这独特的装置完成了规模庞大的《庄严弥撒曲》,献给大主教鲁道夫,以求取世界的和平。全曲严格按照弥撒祭曲的程式写成,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我主怜我”、“荣耀归主”、“我信我主”、“圣哉、圣哉”、“神之羔羊”。随着世界斗争局势的发展,贝多芬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凭艺术家的敏锐的直觉,贝多芬把目光投向了人民。“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应该为穷苦的人们服务。”贝多芬这样说。
1824年,贝多芬在新的激情下完成了《第九交响曲》(也称《合唱交响曲》),这是贝多芬最后一部力作。它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于封建专制的反抗与斗争,对于自由的追求与渴望。贝多芬的朋友听说他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纷纷写信要求欣赏一下,贝多芬答应了。剧场选择在维也纳的卡德剧院。1824年5月7日,沉寂多年的贝多芬出现在乐池中。久违的观众报以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当时,国王出现人们也只给以3次鼓掌欢呼。伟大的贝多芬一出现,人们都狂热起来,欢呼竟达5次之多,从未出现过的盛况把维持秩序的警察都惊呆了,好一阵过后,才纷纷跑出来制止过分狂热的场面。贝多芬虽然听不见,但也被眼前的场面所感染,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演出开始了,贝多芬情绪激昂地站在乐队前。虽然他听不见任何一种乐器的声音,也听不见歌者的演唱,他只凭自己的记忆,凭着自己的激情全力指挥下来。听众完全被这久违的充满激情的音乐所陶醉。他们如痴如狂,为之歌为之泣。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Ⅱ 贝多芬失聪后所创作的乐曲的名称
第十交响曲 还有很多哦 贝多芬1804年失聪,1804年后创作的作品有:
第四交响曲 Symphonie No.4 Op.60 1806.10 降B大调
交响曲 第五交响曲 (命运) Symphonie No.5 Op.67 1804-1808 C小调
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 (田园) Symphonie No.6 Op.68 1807---1808 F大调
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 Symphonie No.7 Op.92 1811-1812.6 A大调
交响曲 第八交响曲 Symphonie No.8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 (合唱) Symphonie No.9 Op.125 1824.2 D小调
交响曲 第十交响曲 Symphonie No.10 遗稿
交响曲 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序曲 莱奥诺拉 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序曲 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序曲 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序曲 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序曲 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序曲 命名日庆典序曲 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雅典的废墟 The ruins of Athens Op.113
舞曲 11首维也纳舞曲 11 Wienertanze WoO.17 1818-1820
舞曲 庆贺小步舞曲 Grarulations Menuett WoO.3 1822
进行曲 为乐队而作的进行曲(6首) Marsh for Orchetra WoO.18-22,24,29 1809-1810
协奏曲 第四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4 Op.58 1805-1806 G大调
协奏曲 第五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5 Op.78 降E大调
协奏曲 第六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in D Op.61 1807
幻想曲 合唱幻想曲 Fantasie fur Klavier,Chor Und Orchester Op.80 1808 C小调
Ⅲ 贝多芬耳聋后创作哪些曲子
1800年以后基本耳聋,但后来创作的《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成为传世经典。
Ⅳ 贝多芬失聪后是怎么创造音乐的
把木棍叼在嘴上,把木棍放到钢琴上,通过骨传导听到钢琴的声音。
贝多芬很刻苦,失聪了也要写曲,正表现了他对命运的不屈服。他称说过要
掐住命运的咽喉。 他的多数部分有名的曲子更是他失聪后写下的。很让人敬佩
虽然他听不到乐器演奏的音乐,但他心里深处的音乐是永远不会失去的。
Ⅳ 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创作的曲子叫什么名字
贝多芬双耳失聪后,创作的曲子有《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六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庄严弥撒曲》、《帝皇钢琴协奏曲》。
1、《战争交响曲》又称《威灵顿的胜利》(Wellingtons sieg, ober Die Schlacht bei Vittoria,OP.91)是贝多芬作于1813年的钢琴曲,题献给英国摄政王腓特烈。1812年拿破仑攻入莫斯科败迹后,欧洲各国联合,1813年6月21日在维多利亚与拿破仑军队作战,英国名将惠林顿击溃拿破仑,这首标题音乐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摹。
2、《D大调庄严弥撒曲》创作于1819-1823年间。这时期正好是欧洲社会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动荡局面中摆脱出来的初期。连年的政治和军事灾难使人们逐渐对源自启蒙运动的唯理主义思想思潮产生怀疑,重新思考基督教对个人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3、《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4、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本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所有的钢琴协奏曲作品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部,故常被人称为“皇帝”协奏曲。而事实上,本曲也确实具有堂堂王者风范。但是“皇帝”这一标题并不是贝多芬自己命名的,也不可能和某一位特定的“皇帝”有关,公认的说法是由于本曲在当时被誉为无可争议的“协奏曲之王”,故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5、《第六交响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
Ⅵ 贝多芬耳聋后创作了什么音乐作品
1、《第三交响曲》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Symphony No.3 in E-flat Major "Eroica" Op.55,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简称“英雄交响曲”,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2、《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 Op.60)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完成于1806年的9、10月间。这部作品于1807年3月由奥佩尔斯道尔夫伯爵和他的乐队首演,演出地点是维也纳的利赫夫诺斯基宫。
3、《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4、《第六交响曲》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5、第七交响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是贝多芬于1812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全曲欢快、明亮、积极,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瓦格纳誉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其第二乐章多被用于影视作品中(最近的一部为多项奥斯卡奖得主王者之声),因而广为人知。
Ⅶ 贝多芬失聪后创造的伟大乐曲有哪些
命运,田园,合唱等都是他失聪后的作品。
Ⅷ 贝多芬失聪后创作的曲子叫什么名字
贝多芬耳聋之后,创作的曲子是《D大调第二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1796年8月,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贝多芬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同年开始出现耳聋现象。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贝多芬已完全听不见声音,同年10月初给自己的兄弟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完成《第二交响曲》,并重返维也纳。
(8)贝多芬耳聋后创造的乐曲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D大调第二交响曲》贝多芬作于1802年。当时作者的生活非常痛苦,恼人的耳疾威胁着他的前途,爱情和生活上的种种不幸使他陷入绝望。可是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倒下去,他的意志终于战胜了疾病和痛苦。这部交响曲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完成的,充满了新的活力以及新的交响曲风格。
贝多芬于1800年开始创作《D大调第二交响曲》,1801到1802年间持续创作这部作品。尽管他的弟弟卡尔在1802年3月曾将该作的出版权给予布赖特科普夫和黑特尔,但是作品在那时很可能还没有完成。
贝多芬在当年晚些时候重拾此曲,为了在1803年4月如期首演。此后,他又花了一年时间着手出版,直到1804年3月才告完成。这些日期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显示出贝多芬经常把出版先前的交响曲作为跳板,以便为另一部作品展开深入工作。
Ⅸ 贝多芬耳聋之后,创作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
贝多芬耳聋之后,创作的第一首曲子是《D大调第二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1796年8月,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贝多芬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同年开始出现耳聋现象。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贝多芬已完全听不见声音,同年10月初给自己的兄弟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完成《第二交响曲》,并重返维也纳。
(9)贝多芬耳聋后创造的乐曲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当时作者的生活非常痛苦,恼人的耳疾威胁着他的前途,爱情和生活上的种种不幸使他陷入绝望。可是坚强的贝多芬并没有倒下去,他的意志终于战胜了疾病和痛苦。《D大调第二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完成的,充满了新的活力以及新的交响曲风格。
他对《D大调第二交响曲》的最后修订一直延续到《第三交响曲》的创作中期。
Ⅹ 贝多芬耳聋以后创作了哪些作品
1、《c小调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
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再加上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个令人窒息的封建时期。
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更不想屈服于命运对他的捉弄,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2、《F大调第六交响曲》
F大调第六交响曲(Symphony No. 6 in F major,Op. 68),又名“田园交响曲”,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并亲自命名为《田园》。该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是他少数的各乐章均有标题的作品之一,也是贝多芬九首交响乐作品中标题性最为明确的一部。
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
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与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同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3、《致爱丽丝》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
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4、《第七交响曲》
第七交响曲(A大调第七交响曲)是贝多芬于1812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全曲欢快、明亮、积极,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被瓦格纳誉为“舞蹈的神化”(The Apotheosis of Dance)。其第二乐章多被用于影视作品中(最近的一部为多项奥斯卡奖得主王者之声),因而广为人知。
5、《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由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曲,于1823年的年底完成,1824年5月7日,该曲首演于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该曲一共四个乐章,一直以来,该组曲被认为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
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