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是乐师伶伦
自从女娲造出人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世间没有娱乐,什么唱歌、跳舞都没有,也没有乐器,更没有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多么单调乏味啊!
传说,在黄帝主宰世界的时候,才开始有了音乐。但那时的音乐非常简单、粗糙,只是把一些木棒、竹棍、瓦罐、石器、皮鼓等互相撞击敲打而已,单调、嘈杂,很不和谐。即使是这样单调的音乐,在当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打仗时,用它来鼓舞士气;胜利时,用它来庆功助兴;祭祀时,用它来敬神消灾;平时,则用它来庆贺太平,陶冶性情。黄帝对这样的音乐很不满意。在他看来,乐器应该精美,音乐该有和谐的旋律。他请聪明过人的乐官伶伦来完成这一任务:“伶伦,你能不能为人们创作一种乐律,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快乐一些?”
伶伦想了想,说:“好吧,让我试试看吧。”
伶伦愉快地接受了黄帝的命令。他挑选了一批有才华的乐师,背上行装,带上弓箭和工具,长途跋涉,翻越了西方著名的大夏山,来到昆仑山的背面,安营扎寨,准备选材制作乐器。
什么材料最适合制作乐器?开始,大家争论不休。伶伦就让大家按自己的愿望和想像,选取各自喜欢的材料。有的人砍来植物的枝干,有的人摘来植物的叶片,有的人猎取动物的盘骨,有的人雕琢石头;大家各显其能,制造了一堆千奇百怪、音调各异的乐器。伶伦一一比较鉴别后,认为竹管做的乐器声音千变万化,清脆悦耳。于是,大家从山溪边砍回大量的竹子,选择腔壁薄厚均匀的部分,截成长为三寸九分的竹管,制成了一大批竹管乐器,并把这种竹管乐器吹奏的音乐取名为“舍少”。
可是,万事开头难,荜路蓝缕的开创实在是艰辛。开始,吹出来的音调没有阴阳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们讽刺伶伦说:“你吹的那竹管,不听则罢,一听把野兽都吓跑了”。伶伦听到了这些话,也很是灰心失望。有一次,黄帝正在练习骑马,刚跨上马背,忽然传来伶伦吹竹管发出的怪叫声。黄帝的马听到这种怪音,吓得四蹄腾空,仰头嘶叫,把黄帝从马背上摔下来。伶伦赶快跑过去把黄帝扶起来,黄帝对伶伦说:“你制的这个小竹管能把我的马吓惊,可见很不简单,将来一定能吹出好听的音律来”。
伶伦听到黄帝的鼓励,惭愧地对黄帝说:“我三年没有制成音律,这已是很大的罪过,黄帝还这样鼓励我,为臣的觉得受之有愧。”
黄帝说:“话不能这么讲,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钻了几个小孔,就能吹响,这就是你的发明和功劳,怎能说是罪过呢?”黄帝说完,又安慰了伶伦几句话,便牵马走了。在黄帝的鼓励下,伶伦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练,但仍然吹不出和谐的音调来。而且,尽管众多的乐师在演奏,声音还是比较单调。伶伦经过反复琢磨发现,同样粗细的竹管乐器,由于长短不同,发出的声音高低迥异。他想,要是制作一系列长短不一的竹管乐器,演奏时互相配合,声音不就变得丰富多彩了吗?经过反复试验,伶伦终于制造了一套由十二根竹管组成的乐器。新的乐器做好了,可是怎样确定它的乐律呢?也就是,用什么确定每个音的高度呢?有一天,伶伦独自一人来到凤岭,躺在一块石头上冥思苦想。可是,也许是实在太累了,他竟然不知不觉睡着了。当他睡得正香时,忽然被树上一阵美妙的鸟声唤醒。伶伦马上坐起来揉了揉眼睛,仰头一看,只见树上落着两只羽毛美丽、形态优美的鸟在鸣叫,声音婉转悠扬,十分动听。
伶伦睁大双眼,细心倾听,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制的竹管,模仿鸟的叫声吹了起来。正在吹得起劲时,两只鸟突然停止了鸣叫,展翅飞走了。伶伦急得又是跺脚,又是招手,可是,鸟已经飞得无踪无影了。伶伦回去后把此事报告黄帝,又把他学来的半生不熟的鸟叫声,断断续续地给黄帝吹了一遍。
黄帝听后高兴地说:“这种鸟叫凤凰,是鸟中之王。能招来凤凰,这正是吉祥之兆。”
从此,伶伦每天来到凤岭,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专等凤凰来鸣叫。果然,凤岭树林里不断有凤凰栖落。不过,落在这里的凤凰,不一定都鸣叫。伶伦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在鸣叫的凤凰中,凤的鸣叫声音激越昂扬,凰的鸣叫声音柔和悠长。每对凤凰栖落后,一次各鸣六声,然后,连声合叫一遍,就飞走了。那美妙的声音和所定的基本音调配合得非常和谐。伶伦根据凤凰鸣叫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的十二个音律。在此之后,伶伦又对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丰富他所创制的音律。
对伶伦的工作,黄帝非常满意。他封伶伦为最高乐官,负责全国的音乐创作、演出和乐器制造。
几年之后,伶伦又根据十二乐律,和另一位乐官荣将一起铸造了十二口铜钟,用来配合宫、商、角、徵、羽五音,在演奏大乐《六英》、《九韶》时使用。同时宣布,只有在每年特定的时间才可演奏。在伶伦的努力下,完善了各种乐调和乐器,上古的音乐也越来越丰富。每年的春天,黄帝都要举行大型的音乐演奏会,而且演奏时有许多天神在旁边舞蹈。黄帝亲自为乐舞作曲,命名为《咸池》。
伶伦是远古音乐的奠基人和创造者。他给胜利者带来了凯歌,给失意者带来了希望,给痛苦者带来了欢乐,给颓废者带来了力量,为世人千古颂扬,尊奉为乐神。
② 古人是怎么创造出音律的
古时,人们想把音律记载下来,相互传达
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发出“嗡”的一声响,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制定出十二声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后因昆仑路途遥远,每年气候也有变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灰,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极短,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隙”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之者灰动。其为气动者其灰散;人及风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后汉书·律书上》 《吕氏春秋》 载:“皇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昆仑”之阴,取竹于塮郤之谷,以生空窍后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 音符
二律……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这里明确了黄钟三寸九分的制度,为三分损益形成十二律作出了较早的文字记载。为今人研究中华音律提供了明确的文字依据。《后汉书·律历上》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率清浊之节。”在此明确了律准、弦律的关系。
③ 乐祖伶伦
【简介】
伶伦,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音乐人物,亦作泠伦。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吕氏春秋·古乐》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的一段记载,说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着“雄鸣为六”,是6个阳律,“雌鸣亦六”,是6个阴吕。《古乐》篇还记载了伶伦制乐的传说。记载中对黄帝以前氏族社会的乐舞,只列其内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称;氏族社会进入父系之后,自伶伦作《咸池》起,始有专用乐名。
【传说故事】
“桥山月夜聚风光,凤岭春烟绕八方”。凤岭位于黄帝陵东侧,是黄陵县八景之一。
传说凤岭是落凤凰的地方。当年黄帝命伶伦作乐律,伶伦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匀的做成竹管。
开始,吹出来的音调没有阴阳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们讽刺伶伦说:“你吹的那竹管,不听则罢,一听把野兽都吓跑了”。
有一次黄帝正在练习骑马,刚跨上马背,忽然传来伶伦吹竹管发出的怪叫声。黄帝的马听到这种怪音,吓得四蹄腾空,仰头嘶叫,把黄帝从马背上摔下来,伶伦赶快跑过去把黄帝扶起来,黄帝对伶伦说:“你制的这个小竹管能把我的马吓惊,可见很不简单,将来一定能吹出好听的音律来”。
伶伦听到黄帝的鼓励,惭愧地对黄帝说:“我三年没有制成音律,这已是很大的罪过,黄帝还这样鼓励我”。
黄帝说:“话不能这么讲,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钻了几个小孔,就能吹响,这就是你的发明和功劳,怎能说是‘罪过’呢?”说完,便牵马走了。
在黄帝的鼓励下,伶伦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练,但仍然吹不出和谐的音调来。
有一天,伶伦独自一人来到凤岭,躺在一块石头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觉睡着了。当他睡得正香时,忽然被树上一阵美妙的鸟声唤醒。伶伦马上坐起来揉了揉眼睛,仰头一看,只见树上落着两只羽毛美丽、体形优美的鸟在鸣叫,声音婉转悠扬,十分动听,伶伦睁大双眼,细心倾听,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制的竹管,模仿鸟的叫声吹了起来,正在吹得起劲时,两只鸟突然停止了鸣叫,展翅飞走了。伶伦急得又是跺脚,又是招手。可是,鸟已经飞得无踪无影了。
伶伦回去后把此事报告黄帝,又把他学来的半生不熟的鸟叫声,断断续续地给黄帝吹了一遍。黄帝听后高兴地说: “这种鸟叫凤凰,是鸟中之王。桥国能招来凤凰,这正是吉祥之兆”。
从此,便把凤凰停息的地方叫作“凤岭”。伶伦每天来到凤岭,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专等凤凰来鸣叫。果然,凤岭树林里不断有凤凰栖落。不过,落在这里的凤凰,不一定都鸣叫。伶伦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在鸣叫的凤凰中,凤的鸣叫声音激情昂扬,凰的鸣叫声音柔和悠长。每对凤凰栖落后,一次各鸣六声,然后,连声合叫一遍,就飞走了。
伶伦根据凤凰鸣叫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12音律,受到了黄帝的赞扬。在此之后,伶伦又对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丰富他所创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现马奔跑的蹄声;用口哨可以表现各种鸟啼声。
有人说,现代音乐上用的简谱符号音乐简谱上用1234567,最早还是起源于中华民族,也可能源于伶伦制定的音律,不过那时的音符不这样写罢了。
【古诗】
苦篁调啸引 李贺
谁说轩辕在时事,伶伦采竹二十四。伶伦采之自昆丘,轩辕诏遗中分作十二。
伶伦以之正音律,轩辕以之调元气。当时黄帝上天时,二十三管咸相随。
唯留一管人间吹,无得不能得此管,此管沉埋虞舜祠。
华藏院此君亭咏竹 王安石
一径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④ 相传在黄帝时期,伶伦创造了文字,隶首发明了算盘。 错误:___改正:___。
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故答案为:
错误:伶伦;订正:仓颉.
⑤ 黄帝的乐师伶伦史书上都有哪些记载
伶伦,来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音乐人源物,亦作泠伦。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吕氏春秋·古乐》有“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的一段记载,说伶伦模拟自然界的凤鸟鸣声,选择内腔和腔壁生长匀称的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暗示着“雄鸣为六”,是6个阳律,“雌鸣亦六”,是6个阴吕。《古乐》篇还记载了伶伦制乐的传说。记载中对黄帝以前氏族社会的乐舞,只列其内容,而名之以氏族名称;氏族社会进入父系之后,自伶伦作《咸池》起,始有专用乐名。
希望能够帮到您!
⑥ 伶伦的传说故事
“桥山月夜聚风光,凤岭春烟绕八方”。凤岭位于黄帝陵东侧,是黄陵县八景之一。
传说凤岭是落凤凰的地方。当年黄帝命伶伦作乐律,伶伦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匀的做成竹管。
开始,吹出来的音调没有阴阳之分,根本不成音律。人们讽刺伶伦说:“你吹的那竹管,不听则罢,一听把野兽都吓跑了”。
有一次黄帝正在练习骑马,刚跨上马背,忽然传来伶伦吹竹管发出的怪叫声。黄帝的马听到这种怪音,吓得四蹄腾空,仰头嘶叫,把黄帝从马背上摔下来,伶伦赶快跑过去把黄帝扶起来,黄帝对伶伦说:“你制的这个小竹管能把我的马吓惊,可见很不简单,将来一定能吹出好听的音律来”。
伶伦听到黄帝的鼓励,惭愧地对黄帝说:“我三年没有制成音律,这已是很大的罪过,黄帝还这样鼓励我”。
黄帝说:“话不能这么讲,一根普通的竹管,上面钻了几个小孔,就能吹响,这就是你的发明和功劳,怎能说是‘罪过’呢?”说完,便牵马走了。
在黄帝的鼓励下,伶伦更加信心百倍,整天苦练,但仍然吹不出和谐的音调来。
有一天,伶伦独自一人来到凤岭,躺在一块石头上冥思苦想,不知不觉睡着了。当他睡得正香时,忽然被树上一阵美妙的鸟声唤醒。伶伦马上坐起来揉了揉眼睛,仰头一看,只见树上落着两只羽毛美丽、体形优美的鸟在鸣叫,声音婉转悠扬,十分动听,伶伦睁大双眼,细心倾听,而且情不自禁地拿起自制的竹管,模仿鸟的叫声吹了起来,正在吹得起劲时,两只鸟突然停止了鸣叫,展翅飞走了。伶伦急得又是跺脚,又是招手。可是,鸟已经飞得无踪无影了。
伶伦回去后把此事报告黄帝,又把他学来的半生不熟的鸟叫声,断断续续地给黄帝吹了一遍。黄帝听后高兴地说: “这种鸟叫凤凰,是鸟中之王。桥国能招来凤凰,这正是吉祥之兆”。
从此,便把凤凰停息的地方叫作“凤岭”。伶伦每天来到凤岭,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专等凤凰来鸣叫。果然,凤岭树林里不断有凤凰栖落。不过,落在这里的凤凰,不一定都鸣叫。伶伦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在鸣叫的凤凰中,凤的鸣叫声音激情昂扬,凰的鸣叫声音柔和悠长。每对凤凰栖落后,一次各鸣六声,然后,连声合叫一遍,就飞走了。
伶伦根据凤凰鸣叫的两个六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12音律,受到了黄帝的赞扬。在此之后,伶伦又对各种飞禽走兽的叫声都一一记录下来,不断丰富他所创制的音律。比如用擂鼓可以表现马奔跑的蹄声;用口哨可以表现各种鸟啼声。
⑦ 历史上音律是怎么出现的,是不是有这么一个人创造了音律
古时,人们想把音律记载下来,相互传达、表达。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有一个标准,声音和旋律过耳就不存在了。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的孔封住。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发出“嗡”的一声响,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制定出十二声律。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后因昆仑路途遥远,每年气候也有变化,“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锺律,权土灰,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极短,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隙”必周,密布缇缦。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之者灰动。其为气动者其灰散;人及风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候灵台,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历。” 《后汉书·律书上》
《吕氏春秋》 载:“皇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昆仑”之阴,取竹于塮郤之谷,以生空窍后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 音符二律……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这里明确了黄钟三寸九分的制度,为三分损益形成十二律作出了较早的文字记载。为今人研究中华音律提供了明确的文字依据。《后汉书·律历上》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率清浊之节。”在此明确了律准、弦律的关系。
不同旋律的音乐表达出人的不同情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此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今天的“国歌”、“军歌”、少先队的“队歌”,满怀对国家、对军队、对组织的敬意,“其声直以廉”;“民歌”、“山歌”、“情歌”,以其爱心感人,“其声和以柔”;圆舞曲、迎宾曲、间奏曲,抒发欢乐之情,“其声啴以缓”;当然,哀乐、丧乐、悼乐不可避免地“其声噍以杀”了。
⑧ 伶伦定音律的八种乐器分别是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但我不知道这些和伶伦有没有关系。
⑨ 古代诗词中伶伦一词有何典故
据《汉书》卷来二十一《源律历志上》载,黄帝尝使伶伦自大 :之西,昆仑山采竹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又做十二管,吹凤鸣以定正音律。
伶伦为黄帝时乐官,传说为始创乐器的人。后因用作咏竹或咏乐的典故。
唐•除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唐•韩愈《嘲鼾睡二首》其一:“虽令伶伦吹,苦韵难可收。”
唐•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 韵:“肉管伶伦曲,箫淸庙章。”
明•刘基鼉鲜龙图》:“安得伶伦截竹筒,吹之呼龙出石洪。”
供参考。
⑩ 最初音乐来源于什么
音乐源于劳动说。
一种说法是得到大多数人肯定和认可的,那就是音乐产生于劳动之中。众所周知,劳动使我们的人猿祖先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而语言也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劳动的进行和语言的产生促进了脑髓的发展,而这一切都为音乐的出现创造了必要条件。
最初的音乐可能并不是用来娱乐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劳动实践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相互配合协作,有时也需要为自己加加油、鼓鼓劲儿,这就是劳动中的呼声。
早在2000年前,中国就有人注意到了有的音乐来自于劳动中的呼声,比如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就曾在《淮南子》中说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动力之歌也。”前面的人喊“邪许”,后面的人也跟着喊,这更像是劳动时的口号,但因为有了节奏和音调,所以就成了音乐的早期形式。
音乐和语言虽然都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且语言的产生对于音乐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音乐却未必产生于语言之后,也许早在没有语言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音乐。
事实上,人体本身就是有具节奏感的,左右脚行走的频率以及心脏的跳动就是最简单的节奏。古人在庆祝丰收时,往往会有节奏地敲打木器或石器,以表达内心的兴奋和喜悦,这就是最古朴的音乐形式,是不需要语言的。
(10)伶伦创造音律扩展阅读:
音乐源于自然说。有些人认为音乐起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给了人类灵感,人类通过对这些声音的模仿,创造了音乐。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有这样的记载:“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以制十二律。”传说伶伦是黄帝时代的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他就是模仿自然界的凤鸟鸣声,用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所谓十二律即是指六个阳律和六个阴吕,雄鸣为阳,雌鸣为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