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玉璧发明

玉璧发明

发布时间:2021-08-05 17:57:12

① 陶瓷的发明人是谁啊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百年来又出现了许多新的陶瓷品种。它们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粘土、长石、石英等传统陶瓷原料,而是使用其他特殊原料,甚至扩大到非硅酸盐,非氧化物的范围,并且出现了许多新的工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文献已将“Ceramic”一词理解为各种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的通称。因此陶瓷的含义实际上已远远超越过去狭窄的传统观念了。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历史陶瓷烧制的地方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夏朝以前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汉朝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
六朝时期
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接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960年。连年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萧窑),质地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
宋朝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地。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明朝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民国时期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编辑于 2015-12-07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3个回答
钧瓷盛世国礼,坪山钧瓷非遗传承基地

如何能买到好的钧瓷,找到有价值的作品呢?钧瓷禹州坪山钧瓷用心做瓷,钧瓷创新代表企业,好口碑,坪山制
禹州坪山钧窑有限公司广告 
陶瓷餐具十大名牌有哪些?陶瓷餐具十大名牌京东精品厨具,实力..
陶瓷餐具十大名牌京东精品厨具,内外兼修,处处细节,精益求精,不一般的厨具不一般的生活!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评论
留下评论,万一火了呢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工业陶瓷加工_专业陶瓷解决方案_值得信赖!
方寸智造厂家直销,多年专注于非标准先进陶瓷及其它超硬脆材料的工业精密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一站式满意解决方案,欢迎咨询
广告2019-11-08
陶瓷是谁发明的?
上古时代已有远古人类发明并开始使用陶器了,至于陶瓷于哪年被谁发明无从考证。 陶瓷发明及发展历程如下: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这一方面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自度。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200.c以上高温烧制后,胎釉结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备了瓷器的条件。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有一定量的铁成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技术迅速发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五代时的陶瓷造型则较多地沿袭了唐代风格。 (1)玉璧发明扩展阅读: 陶瓷的保养 1、 日常清洁可用家用洗洁精。 2、 用肥皂加少许氨水或先用等量亚麻子与松节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强,可将瓷砖擦的更有光泽。 3、 如将浓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强的液体洒在砖上面,应立即擦洗干净。 4、 定期为抛光砖打蜡,取得持久保护作用,时间间隔2—3个月为宜。 5、 如砖面出现少许划痕,在划痕处涂牙膏,用柔软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划痕擦干净。 参考资料:网络-陶瓷
5赞·4,109浏览2019-08-27
瓷器的发明者是谁?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 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 在长期制陶烧瓷的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到东汉晚期,终于烧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20赞·253浏览2019-01-22
陶瓷是谁发明的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
25赞·1,114浏览2016-03-10
瓷器的发明人是谁?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首先发明和使用的用高岭土等烧制而成的传统工艺、日用品。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已经制造和使用陶器。在制陶工艺发展的基础上,于35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创造出了原始瓷器。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 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 在长期制陶烧瓷的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到东汉晚期,终于烧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16浏览2020-04-02
陶瓷是谁发明的?
陶瓷不是某个个人发明的,它是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无意发现的产物,人类学会了用火来防御、用火来烧烤食物,在用火过程中发现了火周围的黏土烧后变得坚硬,即用这种方式烧制陶的工具、物品和器皿,这就诞生了陶器,陶器和瓷器是两码事,陶是用黏土烧制出来的,瓷是用瓷土(石)烧制出来的,各有各的特性,陶的诞生距今约12000年(国外考古发现),原始瓷的诞生距今3000年(国内考古发现),中国是瓷器的发明国,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了,但真正意义的瓷是距今700年的南宋末期至元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它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生产的瓷器,所以它是瓷器的老祖宗,现在也是古瓷造假的老祖宗。陶器的老祖宗在全球各地。
42赞·562浏览
瓷器的种类有哪些?瓷器的种类价格?区别

瓷器的种类, 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严重危害瓷器,不利于瓷器的种类长久保存特别是瓷器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的种类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

② 笔是谁发明和演变的

史传秦蒙恬造笔。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灰坑里。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 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

(2)玉璧发明扩展阅读

中国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灿烂文化,古代常称的“文房四宝”,就是传统文化的外在体现。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其中四宝之首的笔,即毛笔,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产品。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文人都是用它挥洒奇思,宣泄情怀。文人以笔为锄,以纸为田,笔耕不辍,因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便成了“笔下春秋”。

毛笔,比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历史更为悠久,可后者已退出历史舞台,而毛笔与近代出现的钢笔、铅笔、圆珠笔,并称为当代四大笔,在当今的书画史上依然大放异彩,其生命力之强大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毛笔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最有故事性的说法要属秦国大将军蒙恬造笔。《史记》《博物志》等书籍上都有记载,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于是“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成毛笔。

因为这个传说,蒙恬被尊为毛笔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琏百姓建“蒙公祠”,于每年蒙恬生日时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沿袭至今。但据史家考证,中国毛笔起源远早于此,至少有6000年历史。

③ 世界上第一只水笔是谁发明的

钢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它是在19世纪初发明的。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
在早期的贮水笔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动。写字的人压一下活塞,墨水才开始流动,写一阵之后又得压一下,否则墨水就流不出来了。这样写起字来当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叫沃特曼的雇员,发明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种笔的笔端可以卸下来,墨水用一个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够自己吸墨水的笔出现于20世纪初期,采取了一个活塞来吸墨水。当笔中采用了皮胆后,就要用一个铁片插入一个缝中去挤压皮胆来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现了用一根管子伸进墨水中吸水的施诺克尔笔。直到1956年,才发明了现在常用的毛细管笔。

圆珠笔诞生于1944年,匈牙利的一位编辑拉季斯洛·比罗发现,印刷油墨干得很快而且不会弄脏稿纸,于是他决定制造一种使用同样油墨的笔。可是这种粘稠的墨水无法从一般的笔尖流出来。在身为化学家的兄弟乔治的帮助下,他们设计出一种利用毛细作用把油墨送至圆珠的笔。1954年,派克钢笔公司推出了高级的Jotter圆珠笔,这种笔容量大而且能在油墨用完后补充油墨。
圆珠笔具有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书写润滑,且适宜于用来复写等优点,因而,从学校的学生到写字楼的文职人员等各界人士都乐于使用。圆珠笔的书写原理,主要是利用球珠在书写时与纸面直接接触产生摩擦力,使圆珠在球座内滚动,带出笔芯内的油墨或墨水,以达到书写的目的。

1888年,继华特曼发明自来水笔4年后,美国的劳比提出一种全新概念的笔,它不同于自来水笔,而是在笔尖上装上一个圆球,书写时,随着圆球的滚动,把墨水留在纸上,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圆珠笔”。令人遗憾的是,劳比的尝试失败了,一方面因为圆珠滚动不灵,写不出字;另方面,通过圆珠流出的墨水无法控制,会大量漏水。这项发明被耽搁了下来。

半个多世纪后的1943年,匈牙利某印刷厂名叫拉兹罗·约瑟夫·比克的校对员,发现机器上刚印好的清样含水分多,用自来水笔改正,会发生浸润模糊的现象。为此,他经常琢磨用何种办法进行改进。

一次,比克找来一根圆管,装上油质颜料,把笔尖改成钢珠,于是,世界上第一枝圆珠笔诞生了。后来,比克将这项发明提供给英国皇家空军。不久,英国的一家飞机制造厂就推出了首批商业化的圆珠笔。

当时,美国有位名叫雷诺的商人看到这种圆珠笔,就像嗅觉灵敏的猎犬发现猎物一样,以商人特有的敏感,认定这是前程无量的新产品。

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尾声,原子弹在美国制造成功!为了耸人听闻、招徕顾客,雷诺别出心裁地将他生产销售的圆珠笔称作“原子笔”。雷诺声称,他的原子笔可以在水下写字,可以在寒冷的北极使用,可以长期书写,而且方便携带。

圆珠笔油是一种墨油

④ 中国玉器的中国玉器的发展史

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质密而透明的组织,舒畅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闪石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要有历史眼光。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产玉国,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地或极广,蕴量丰富。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事实上,巧夺或是琢玉、碾玉、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确实简陋。直到近代,中国的玉器,不是雕刻出来,而是利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石榴石等、解玉砂,铺以水来研磨玉石,琢制成所设计的成品。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称治玉。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刚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床、半圆盘和架以木制的车床来制作玉。在铁器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气砂岩配制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间奇迹。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呈装饰品,打扮自记,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黄河上下,长江南北,中国玉文化的曙光到处闪耀.当时琢玉已从制石行业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由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辽河流域红山文化出土玉器,最为引人注目.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由玉琮、玉璧、玉钺、三*形器及成串玉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初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河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 、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的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祭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利、财富、贵*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色彩。传说中的夏代,是中国第一社会。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的积累,传说逐步变为现实,夏代文化正在不断揭示出来。夏代玉器的风格,应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这可以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窥其一斑。二里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又带有商代玉器双线勾勒地滥觞,应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国第一个有书写文字奴律制国家。商代文明不仅以庄重的青铜器文明,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叫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起初玉器755件,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较多。商代出现了仿青铜统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 鬼)、清玉簋登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难以辨明。商代已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一一玉鳖。最令人叹服和为成功的是,商代已开始有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匠还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文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秒。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乐图案华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术,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有点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也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它可与当时地中海流域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物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玉文化传统。玉器的研究、鉴赏、辨伪和收藏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种高雅的、学术气氛浓厚的文化活动,正是这种活动的经久不衰,将我国的玉器、玉文化研究不断推向更高级的阶段。
玉文化旅游资源是开发玉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文化旅游是地方旅游业品质、品位提升的关键。在中国诸文化的历史传承中,从文明发祥就始终一脉相传、未曾中断的就是玉文化。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在亚洲东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在史前时期便用心血的结晶建造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玉器时代”和博大精深的玉文化,在改造自然中形成了卓尔不群的民族风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玉文化鲜明的个性、丰厚的底蕴为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奠定了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旅游资源的特色是发展特色旅游的基础,是构成旅游吸引力的关键因素。
开发玉文化旅游资源有利于弘扬中国玉文化。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玉器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经过理学家的诠释美化,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美丽形象的代表,融合在传统文化与礼仪之中,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反映出地方风貌、生活习俗等,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弘扬玉文化是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⑤ 古代有什么奇葩的发明

中国古代有一个神奇的发明守宫砂,只要女孩子身上有了这个东西,那么就完全可以证明她是个恪守贞洁、安分守己的女子,但是如果这个守宫砂在出嫁之前就已经掉色或者是脱落的话,恐怕这个女子就要被人怀疑了。

千古以来,中国人几乎对于这种说法深信不疑,守宫砂的有无也牵动了很多人的命运,到底这个在传说之中神乎其神的守宫砂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守宫砂在汉武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地的方式,东方朔就曾经告诉过汉武帝这个方法。

怕未必,毕竟古代社会对于女子的看护还是非常严格的,并不是和电视剧展示的那样,男女之间可以很轻易就跨越深宅大院的距离走在一起,毕竟在古代,男女之间的确是保持着一种授受不亲的距离的,富贵人家的小姐,成年之后甚至直到出嫁都不能迈出闺房。

在这样的状态下,你说他们会和什么男子有关系呢?花前月下的故事不过是文人编出来自娱自乐的,切莫当真,但是经过现代医学研究,守宫砂是取其寒凉之性,至于玉璧,使之沿手三阳经变形落脉,涵养心神,却玉女心火,可见其作用除了一种心理暗示,其实还有去孕育心火之功效。

⑥ 中国象棋是谁发明的,在哪个年代

中国象棋复并没有具体的发明者,制应是中华文明非物质文化经典产物,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中国自古讲究用兵之法,手握重权的贵族们,通过棋盘上的斗智斗勇,可以模拟和重现战争场面,不仅仅获得游戏的乐趣,对兵法的发展变化起也起到一定的领悟作用。事实上,象棋的演变一直和军事密切相关。比如唐朝,由于军队普遍使用火器,因此象棋棋子中出现了“炮”。

(6)玉璧发明扩展阅读:

象棋相传在三皇五帝时代,舜帝亲手制棋,以此开导其弟。因其弟名“象”,故名“象棋”。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现在已经很难考证出象棋具体的起源时间。

汉刘向《说苑·善说》也记载了战国孟尝君下象棋的事:“雍门周调孟尝君,足下燕则斗象棋,亦战斗之事乎,”战国时的作品《楚辞·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说明在战国时代“象棋”已经成为一项经常的活动了。

另外,这一时期象棋的诸多方面也与现今的象棋有着许多不同。一套棋具是由棋、箸、局组成。棋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箸,相当于骰子,在下棋之前先要投箸;局,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

⑦ 原始社会玉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有哪些代表器物

玉器发展简史: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先祖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认为上古时的人们在制作、使用石制工具时发现了玉这种矿物。它比一般石头更为坚硬,于是人们就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制品。它又有与众不同的色泽和光彩,晶莹通透,惹人喜爱,于是人们慢慢就用它来做装饰品,所以说最初是以“美石为玉”。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质,就把它们从“石”中独立出来,称为“玉”。玉的雕琢也有独特的性质,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是用间接的磨制方法来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带动解玉砂来磨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难,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数头面人物如族长、祭师只有才有资格佩带并使用这种耗费人工的物品,这又使它渐渐演变成礼器、祭器或图腾。正是在这种长期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玉由原来仅仅是一种特别性质的石头转化为代表权力、地位、财富、神权的象征。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钺、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使人高深莫测的玉琮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与良渚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殓尸等几种用途外,还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⑧ 瓷器究竟是谁发明出来的

中国人最先掌握了烧制细瓷器的技术,那大约是一千七百年之前的事情。然而,他们在这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时候距今并不算久远,是在15世纪——中国明朝的时候。

⑨ 文房四宝中的四宝是谁发明的

这个就不好说清是谁发明的咯,因为都无从根据哦 谈谈毛笔的起源吧: 毛笔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1980年陕西临潼寨村发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制水杯等。从彩陶的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笔的样子。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里分别出土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根据发掘报告讲,“毛笔,在竹筐内,全身套在一枝小竹管内,杆长18.5厘米,径口0.4厘米,毛长2.5厘米。据制笔的老技工观察,认为毛笔是用上好的兔箭毫做成的,做法与现在的有些不同,不是笔毛插在笔杆内,而是将笔毛围在杆的一端,然后用丝线缠住,外面涂漆。与笔放在一起的还有铜削、竹片、小竹筒三件,据推测,可能是当时写字的整套工具。竹片的作用相当于后世的纸,铜削是刮削竹片用的,小竹筒可能是贮墨一类物质的。从其制作工艺和文物出土分布地区看,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只是没有统一的名称。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史有秦代蒙恬造笔之传说。传蒙氏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蒙氏造笔后统称笔。 先秦文献中用笔的记载屡见不鲜,但缺少对笔形制的具体描述。据考古发现提供的直观材料,从早期笔的形制上看,笔尾部削尖,合乎记载中的“簪笔”说法,便于别在头发或冠巾上。这种用法到了汉代即演变为“簪白笔”,“簪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汉代时很多见。秦笔较之战国笔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改良,即笔头镂成腔状纳人笔毫。它的优点是笔头可以保持浑圆的状态,更利于吸墨和书写,且更具稳定性。这种模式至今仍在沿用,可以说是制笔史上一次重要的革新。 汉代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其制笔之法,有的以兔毫为笔柱,羊毛为笔衣,或用人发梢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毫,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见王羲之《笔经》)。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亦可谓早期的“兼毫”。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据《西京杂记》载:天子所用笔,管则饰以错宝,毛皆以秋兔之毫,并以“杂宝为匣,厕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清代乾隆年间的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也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笔在此时已经不仅是书画的工具,而开始成为艺术品了。 秦汉之际人们有将毛笔簪戴在头上,以作装饰之用的习惯,因之笔杆较长,有20厘米左右,笔杆上还常常刻有工匠的姓名,笔尾削尖,并髹之以漆,称之“簪白笔”。“白笔”指未蘸过墨的新笔,以新笔作簪用,故名。汉代有“簪白笔”制度。汉代****为奏事之便,常簪戴毛笔。 魏晋簪笔之风不再时行,笔杆逐渐变短。三国时有魏国人韦诞,字仲将,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有文才,善辞章,并以制笔和墨闻名当时,他所制之笔,人称韦诞笔,著有《笔经》一卷留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介绍了韦诞的制笔方法:“先次以铁梳兔毫及羊青毛,去其秽毛,皆用梳掌痛拍整齐,毫锋端本各作扁极,令均调平,将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卷令极圆,讫痛颉之,以所整羊毛中为笔柱,复用毫青衣羊毛使中心齐,亦使平均,育颉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宁小不大,笔之大要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韦诞的制笔方法,同时也反映出魏晋时制笔的过程和特色。 隋唐的毛笔,笔头短而硬,以安徽宣城的笔风行天下,其中制笔名家有: 1、黄晖。相传他得到蒙恬的制笔方法,所制的笔称“鸡距笔”,鸡距即雄鸡跖后突出像脚趾的部分,因锋短,犀利如鸡距,故名。 2、宣州陈氏。唐代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制笔名家,名字不详,相传陈氏之笔特别为当时书法家喜爱。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曾亲手写过《求笔贴》向陈氏之祖求笔;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也曾向陈氏求笔。宋邵博《闻见后录》中载:“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贴》,后世益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支,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果却之,遂多易常笔。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能用也。” 3、诸葛氏。其制笔以一种或二种兽毛参差散立组合而成,经久耐用,与当时宣州陈氏同享盛誉。郑文宝《江表志》中载:“宜春王从谦喜书礼,学二王楷法,用宣城诸葛笔,一枝酬十金,劲妙甲于当时,从谦号为‘翘轩宝帚’。”唐时诸葛氏笔已为诗人书家所推崇。 唐代的笔,以兔毫为主,大多出自宣州。选料精审,质量高超,它们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现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中国之唐笔,有斑竹管,有斑竹管镶象牙,也有全管象牙,拨镂碧色之管的。这说明唐代笔的丰富多彩,工料精致。 由于唐笔的锋短,过于刚硬,故蓄墨少而易干枯,于是又发展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笔。长锋笔的出现对于毛笔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带来了唐宋时期纵横洒脱的新的书风。 宋代的制笔工艺,一改晋以前的旧风,逐渐趋向软熟,虚锋,散毫。当时的制笔名匠众多,有:诸葛高,安徽宣城人。出身制笔世家。书法家苏轼曾称当时无心散卓笔,“惟诸葛高能之,他人学者皆得其形似而无其法,反不如常笔,如入学杜甫诗,得其粗俗而已”。诸葛元,诸葛渐,诸葛丰及歙州吕道人,吕大渊,新安汪伯立,均为其传人。 吕大渊,黟州(今安徽黄山市黟县)人。在继承宣笔制作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宋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黟州吕大渊悟韦仲将作笔法,为余作大小笔十余枝,无不可人意。”吕道人,歙州人。其制笔技艺 继承宣笔制作之长又有创新,名扬一时。黄庭坚《山谷笔说》中载:“歙州吕道人非为贫而作笔,故能工。”吴说,宋代笔工吴政之子,继家法制笔,笔经久耐用。程奕。苏东坡说钱塘笔工程氏制笔,有前人风格,使写字轻巧,制作精妙。待其瑛,擅长紫毫“枣心笔”。所谓“枣心笔”为笔毛中心有物,如枣中之核,故称。张遇,以制丁香笔为人所知。黄庭坚说:“张遇丁香笔,捻心极圆,束颉有力。”丁香笔为宋代毛笔的一种。 汪伯立,新安(今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南宋理宗时,徽州知府谢 则以汪伯立笔,澄心堂纸,李廷 墨,羊头岭旧坑砚称为“新安四宝”,一并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到了元代,宣州笔声名煊赫的地位逐渐由湖笔(即浙江湖州,嘉兴一带所制笔)代替。这是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杭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所造成的。再说湖州早就有制笔业,尤以善琏镇为最。相传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隋朝有名的书法家)游善莲镇,住在镇上蒙恬祠侧的永欣寺,与当地制笔工匠经常切磋制笔技术。智永喜爱书法,他用败的笔头足足有五大竹箱,埋在晓园(今善琏镇轮船码头处),名“退笔冢”。智永禅师圆寂后,笔工把他埋葬在“退笔冢”旁。入元以后,浙江吴兴一带先后出现了一批制笔名家,他们精雕华饰,不惜成本,以博取统治者的欢心,因而包揽了所有的“御用笔”,以致湖笔声誉日隆。湖笔用山羊毛,野兔毛和黄鼠狼尾毛,经过浸、拨、并、配等七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笔锋坚韧,浑圆饱满,修削整齐,具有“尖、齐、圆、健”的笔之“四德”。他们的代表人物是:冯应科,元初湖州著名笔工。所制湖笔被称为“冯笔”,与当时书法家赵孟 的字,钱舜举的花鸟画,一并誉为“吴兴三绝”。《湖州府志》中曾有“吴兴冯笔妙无伦”的词句给予赞扬。张进中,元代湖州笔工,以 毛作为制笔原料,制成 笔,为皇宫中所用。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中载:“都城耆老,善制笔。管用竹杆,毫用 ,精锐宜书。吴兴赵子昂,淇中王仲谋,上党宋齐 皆与之善。尚方有所需,并非中笔不用,进中每月执笔入宫,必蒙赐洒食。”周伯温,元代笔工。西域人,名沙剌班,以制黄羊尾笔扬名当时。继承了古代制法,深受世人赞美。陆文宝,元末明初制笔家。浙江吴兴人,声名出众,制笔技艺传至其子陆继翁后,大有继往开来之势。明书法家曾 《赠笔工陆继翁诗》称:“吴兴笔工陆文宝,制笔不与常人同。自然入手超神妙,所以举世称良工。”陆文宝制作的笔还曾入贡为御用笔。 同时吴兴的笔工也大量地向外辐射,使湖笔在江苏,浙江各地普遍地都有制作。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明清两代精制华丽的毛笔,其中有一部分即是皇室的“御用笔”和官府用笔。制作的精美表现在笔头选毫极精,笔头捆扎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笔头与副毫因毛色现出层层不同的色彩或锋淡而副毫渐浓, 色变化颇为美观。当时用毫有羊毫,紫毫(兔毫),狼毫,貂毫,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并创新了毫制笔,即利用各种不同性能的毫互相搭配成中性的毫,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达到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挥洒自如和尖,齐,圆,健的要求。根据书法,绘画的需要,还创新出现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以及蓄墨较多的长锋笔等新品种。笔管的装饰上也创制出了许多精巧的工艺,从质料到装饰花纹都有创新。当时有竹管(棕竹、斑竹、湘妃竹),玉管(青白玉,碧玉)、玳瑁管、雕漆管、剔漆管、黑漆描金管、填漆管、象牙管、瓷管、木管(硬木、乌木、鸡翅木)、珐琅管等多种质料(图69)。装饰题材丰富,雕镂精致,色彩鲜艳,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有双龙戏珠,龙凤,八仙,云凤,云蝠,古钱,人物山水等。 明清二代的著名笔工有: 陆继翁,明代笔工,陆文宝之子。施文用,明代笔工。浙江吴兴人。精制笔翰,多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内府,被达官贵人视为案头清玩,笔杆常标“笔匠施阿牛”记号,弘历皇帝鄙弃其名,改为“施文用”。此后施文用的名字在湖笔界有了盛誉。张文贵,明代笔工。杭州人。长于制画笔,有“画笔以杭之张文贵为首称”的赞评。周虎臣,清初著名笔工,江西临川人。制笔规模较小,以自产自销的方式经营,清康熙三十三年(694)在苏州开设“周虎臣笔墨店”,专门制作经营毛笔;后于1862年扩展到上海开设分店,而后总店也迁至上海,成为拥有100多名笔工的作坊。子继父业,连续七代。周虎臣制笔选料,做工,以精美实用而闻名。王永清,清代笔工。江苏吴县大郎桥人。善制笔,不传徒不设肆,治笔于家,制笔做工精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记有王永清语:“吾之治笔也,先纳笔头于粗管,修去其曲与偏之甚者,胶尖,俟干透,乃倒梳其根,令净,换管再扎,又择去不甚直而圆者,再胶再梳,又恐曲与扁者虽净,或有圆正而其材不长,不能齐尖者厕其间,上齐则下所 入管者少而根硬,下齐则腰发胖而尖薄,是亦未足以发挥指力,曲折如意也。又择而梳之,然后固扎其根而黍以投于精管,故终笔之用,而无一褪毫,尖尽秃而笔身仍韧好不僵也。”说明王永清制笔相当讲究而能耐用。王兴源,清代笔工。浙江归安善琏镇(今属浙江省吴兴县)人。在扬州设肆卖笔,是湖笔名师之一。李馥斋,清代北方笔工。道光时人。精于紫毫(兔毫)兼羊毫制笔,尖,齐,圆,健四德皆备。又能制作卷心笔,其功能超过一般规范,大可作擘窠巨字,小可作楷书,为当时书家文人所赞颂。 最早的毛笔,大约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虽然迄今尚未见有毛笔的实物,但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觅到些许用笔的迹象。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

⑩ 瓷器是谁发明的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回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答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创造者应该不止一个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阅读全文

与玉璧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