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子显微镜是谁发明的
德国柏来林工科大学的年轻研究员卢源斯卡,1932年制作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它是一台经过改进的阴极射线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铜网的放大像——第一次由电子束形成的图像,加速电压为7万,最初放大率仅为12倍。尽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却证实了使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可形成与光学像相同的电子像。
⑵ 电子显微镜是如何发明的
人类的第三只眼
——1931年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1931年,德国科学家恩斯特·鲁斯卡与组长马克斯·克诺尔博士制成了世人公认的第一台电子显微镜。1932年,恩斯特·鲁斯卡发表了以“几何电子光学的进展”为题的论文,第一次使用电子显微镜的名称,所以这一年被认为是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年份。
除了动植物以外,自然界还有一个庞大的生物世界,就是微生物。它们都很小,小到把几亿个微生物堆积在一起时,也只有一粒米那么大小。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人类通向微生物等微观世界的大门。1590年,杨斯岑兄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17世纪中期人类发明了光学显微镜,18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借助显微镜发现了组成动植物身体的细胞,逐步认识了细胞核及其作用,这是显微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着对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光学显微镜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由于它以可见光作为光源,分辨能力受到光波影响,无法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微细结构。人们期待分辨本领更高、功能更强的超级显微镜。
1931年,生于德国海德尔堡的工程师恩斯特·鲁斯卡在其组长马克斯·克诺尔博士指导下对显微镜进行了自16世纪荷兰人加装第二块透镜以来最重要的革新:他们研制出了一台电子显微镜。这台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十几倍。1932年,恩斯特·鲁斯卡致力于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在德国《物理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以“几何电子光学的进展”为题的论文,第一次使用电子显微镜的名称。此后,电子显微镜成了20世纪后期科学家对微观物质结构和生命形式进行探索的强有力的工具。
有两次“发现”为克诺尔和鲁斯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束呈波状运动,但其波长要比光的波长短得多。德布罗意的发现意味着如果能找到使电子束聚集的方法,就能将其用来放大物像。两年后,德国物理学家汉斯·布施发现了调节焦点所产生的效果:电磁场或静电场中不再有电子了。实际上,电磁场或静电场成了一个透镜,电子变成了光。结合两者,电子显微镜被发明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西门子公司、英国的大都会·维克尔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等这样的著名高科技公司,完善了电子透镜的基本原理,将电子束聚集在真空腔内形成的电磁场或静电场中,从而达到放大物体的目的。1938年,可将照片放大3万倍的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
此后,出现了一种改进型的电子显微镜,这种显微镜可将物体放大10万倍。伴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人们终于实现了观察原子的理想。光学显微镜的最高分辨本领约为200纳米,与此相对应的最高有效放大倍数是1500倍。现代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已达0.1纳米、放大倍数在150万倍以上,这相当于把一个直径4米的气球放大到地球那么大。它还可以把原子放大成一个个小馒头那么大,那么清晰可见。
这里,要提一句的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尽管已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发现了电子束可以聚焦并得到了成像公式,但为什么没有引导他们让电子束代替光束发明电子显微镜呢?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远离科学实验。而鲁斯卡敢于排除人们的偏见和责难,勇于实践,终于发明了电子显微镜。
⑶ 第一个发明显微镜的人是谁
开微观世界大门的工具——显微镜(1665 年)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 1590 年前后发明的。这个显微镜是用一个凹镜和一个凸镜做成的,制作水平还很低。詹森虽然是发明显微镜的第一人,却并没有发现显微镜的真正价值。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詹森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事隔 90 多年后,显微镜又被荷兰人列文虎克研究成功了,并且开始真正地用于科学研究试验。关于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过程,也是充满偶然性的。
列文虎克于 1632 年出生于荷兰的德尔夫特市,从没接受过正规的科学训练。但他是一个对新奇事物充满强烈兴趣的人。一次,他从朋友那里听说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的眼镜店可以磨制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把肉眼看不清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他对这个神奇的放大镜充满了好奇心,但又因为价格太高而买不起。从此,他经常出入眼镜店,认真观察磨制镜片的工作,暗暗地学习着磨制镜片的技术。
功夫不负苦心人。1665 年,列文虎克终于制成了一块直径只有 0。3 厘米的小透镜,并做了一个架,把这块小透镜镶在架上,又在透镜下边装了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使光线从这里射进而反射出所观察的东西。这样,列文虎克的第一台显微镜成功了。由于他有着磨制高倍镜片的精湛技术,他制成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超过了当时世界上已有的任何显微镜。
列文虎克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继续下功夫改进显微镜,进一步提高其性能,以便更好地去观察了解神秘的微观世界。为此,他辞退了工作,专心致志地研制显微镜。几年后,他终于制出了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的显微镜。
1675 年的一个雨天,列文虎克从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显微镜观察。他发现水滴中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在蠕动,而且数量惊人。在一滴雨水中,这些小生物要比当时全荷兰的人数还多出许多倍。以后,列文虎克又用显微镜发现了红血球和酵母菌。这样,他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微生物世界的发现者,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显微镜的发明和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为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显微镜发现,各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细菌引起的。这就导致了抵抗疾病的健康检查、种痘和药物研制的成功。
据说,列文虎克是一个对自己的发明守口如瓶、严守秘密的人。直到现在,显微镜学家们还弄不明白他是怎样用那种原始的工具获得那么好的效果.
显微镜是人类各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
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上图:这是17世纪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的显微镜。它有一根内装透镜的简易皮管,安放在一个可调整的架子上。灌满水的玻璃球用来把光聚焦到物体上。
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可能是一个叫做札恰里亚斯·詹森的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他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⑷ 发明第一个电子显微镜的人是谁
德国柏林工科大学的年轻研究员卢斯卡,1932年制作了第一台电子显微镜——它是一台经过改进的阴极射线示波器,成功地得到了铜网的放大像——第一次由电子束形成的图像,加速电压为7万,最初放大率仅为12倍。尽管放大率微不足道,但它却证实了使用电子束和电子透镜可形成与光学像相同的电子像。
经过不断地改进,1933年卢斯卡制成了二级放大的电子显微镜,获得了金属箔和纤维的1万倍的放大像。
1937年应西门子公司的邀请,卢斯理建立了超显微镜学实验室。1939年西门子公司制造出分辨本领达到30埃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用电子显微镜,并投入批量生产。
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使人类的洞察能力提高了好几百倍,不仅看到了病毒,而且看见了一些大分子,即使经过特殊制备的某些类型材料样品里的原子,也能够被看到。
但是,受电子显微镜本身的设计原理和现代加工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它的分辨本领已经接近极限。要进一步研究比原子尺度更小的微观世界必须要有概念和原理上的根本突破。
1978年,一种新的物理探测系统—— “扫描隧道显微镜已被德国学者宾尼格和瑞士学者罗雷尔系统地论证了,并于1982年制造成功。这种新型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最小可分辨的两点距离为原子直径的1/10,也就是说它的分辨率高达0.1埃。
扫描隧道显微镜采用了全新的工作原理,它利用一种电子隧道现象,将样品本身作为一具电极,另一个电极是一根非常尖锐的探针,把探针移近样品,并在两者之间加上电压,当探针和样品表面相距只有数十埃时,由于隧道效应在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就会产生隧穿电流,并保持不变,若表面有微小起伏,那怕只有原子大小的起伏,也将使穿电流发生成千上万倍的变化,这种携带原子结构的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经过处理即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一幅物体的三维图象。
鉴于卢斯卡发明电子显微镜的,宾尼格、罗雷尔设计制造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业绩,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他们三人。
⑸ 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显微镜的人是谁急 急求啊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 1590 年前后发明的。这个显微镜是用一个凹镜和一个凸镜做成的,制作水平还很低。詹森虽然是发明显微镜的第一人,却并没有发现显微镜的真正价值。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詹森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
⑹ 电子显微镜是怎么被发明的
除了动植物以外,自然界还有一个庞大的生物世界,就是微生物。它们都很小,小到把几亿个微生物堆积在一起时,也只有一粒米那么大小。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人类通向微生物等微观世界的大门。1590年,杨斯岑兄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17世纪中期人类发明了光学显微镜,18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借助显微镜发现了组成动植物身体的细胞,逐步认识了细胞核及其作用,这是显微镜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随着对细胞的不断深入研究,光学显微镜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由于它以可见光作为光源,分辨能力受到光波影响,无法进一步了解细胞的微细结构。人们期待分辨本领更高、功能更强的超级显微镜。
1931年,生于德国海德尔堡的工程师恩斯特·鲁斯卡在其组长马克斯·克诺尔博士指导下对显微镜进行了自16世纪荷兰人加装第二块透镜以来最重要的革新:他们研制出了一台电子显微镜。这台显微镜能将物体放大十几倍。1932年,恩斯特·鲁斯卡致力于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在德国《物理学进展》杂志上发表了以“几何电子光学的进展”为题的论文,第一次使用电子显微镜的名称,所以1932年被认为是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年份。此后电子显微镜成了20世纪后期科学家对微观物质结构和生命形式进行探索的强有力的工具。
有两次“发现”为克诺尔和鲁斯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发现电子束呈波状运动,但其波长要比光的波长短得多。德布罗意的发现意味着如果能找到使电子束聚集的方法,就能将其用来放大物像。两年后,德国物理学家汉斯·布施发现了调节焦点所产生的效果:电磁场或静电场中不再有电子了。实际上,电磁场或静电场成了一个透镜,电子变成了光。结合两者,电子显微镜被发明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西门子公司、英国的大都会·维克尔公司和美国无线电公司等这样的著名高科技公司,完善了电子透镜的基本原理,将电子束聚集在真空腔内形成的电磁场或静电场中,从而达到放大物体的目的。1938年,可将照片放大3万倍的电子显微镜研制成功。
此后,出现了一种改进型的电子显微镜,这种显微镜可将物体放大10万倍。伴随着技术和设备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人们终于实现了观察原子的理想。光学显微镜的最高分辨本领约为200纳米,与此相对应的最高有效放大倍数是1500倍。现代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已达0.1纳米、放大倍数在150万倍以上,这相当于把一个直径4米的气球放大到地球那么大。它还可以把原子放大成一个个小馒头那么大、那么清晰可见。
这里,要提一句的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尽管已有不少杰出的科学家发现了电子束可以聚焦并得到了成像公式,但为什么没有引导他们让电子束代替光束发明电子显微镜呢?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远离科学实验。而鲁斯卡敢于排除人们的偏见和责难,勇于实践,终于发明了电子显微镜。
⑺ 显微镜是谁发明的
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是亚斯·詹森,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他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7)发明电镜的人扩展阅读
粗调部分故障的排除
粗调的主要故障是自动下滑或升降时松紧不一。所谓自动下滑是指镜筒、镜臂或载物台静止在某一位置时,不经调节,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动地慢慢落下来的现象。其原因是镜筒、镜臂、载物台本身的重力大于静摩擦力引起的。解决的办法是增大静摩擦力,使之大于镜筒或镜臂本身的重力。
对于斜筒及大部分双目显微镜的粗调机构来说,当镜臂自动下滑时,可用两手分别握往粗调手轮内侧的止滑轮,双手均按顺时针方向用力拧紧,即可制止下滑。如不凑效,则应找专业人员进行修理。
镜筒自动下滑,往往给人以错觉,误认为是齿轮与齿条配合的太松引起的。于是就在齿条下加垫片。这样,镜筒的下滑虽然能暂时止住,但却使齿轮和齿条处于不正常的咬合状态。运动的结果,使得齿轮和齿条都变形。尤其是垫得不平时,齿条的变形更厉害,结果是一部分咬得紧,一部分咬得松。因此,这种方法不宜采用。
此外,由于粗调机构长久失修,润滑油干枯,升降时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甚至可以听到机件的摩擦声。这时,可将机械装置拆下清洗,上油脂后重新装配。
微调部分故障的排除
微调部分最常见的故障是卡死与失效。微调部分安装在仪器内部,其机械零件细小、紧凑,是显微镜中最精细复杂的部分。微调部分的故障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理。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随便乱拆。
⑻ 显微镜是谁发明的
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 1590 年前后发明的。这个显微镜是用一个凹镜和一个凸镜做成的,制作水平还很低。詹森虽然是发明显微镜的第一人,却并没有发现显微镜的真正价值。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詹森的发明并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事隔 90 多年后,显微镜又被荷兰人列文虎克研究成功了,并且开始真正地用于科学研究试验。关于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过程,也是充满偶然性的。
列文虎克于 1632 年出生于荷兰的德尔夫特市,从没接受过正规的科学训练。但他是一个对新奇事物充满强烈兴趣的人。一次,他从朋友那里听说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的眼镜店可以磨制放大镜,用放大镜可以把肉眼看不清的东西看得很清楚。他对这个神奇的放大镜充满了好奇心,但又因为价格太高而买不起。从此,他经常出入眼镜店,认真观察磨制镜片的工作,暗暗地学习着磨制镜片的技术。
功夫不负苦心人。1665 年,列文虎克终于制成了一块直径只有 0。3 厘米的小透镜,并做了一个架,把这块小透镜镶在架上,又在透镜下边装了一块铜板,上面钻了一个小孔,使光线从这里射进而反射出所观察的东西。这样,列文虎克的第一台显微镜成功了。由于他有着磨制高倍镜片的精湛技术,他制成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超过了当时世界上已有的任何显微镜。
列文虎克并没有就此止步,他继续下功夫改进显微镜,进一步提高其性能,以便更好地去观察了解神秘的微观世界。为此,他辞退了工作,专心致志地研制显微镜。几年后,他终于制出了能把物体放大 300 倍的显微镜。
1675 年的一个雨天,列文虎克从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显微镜观察。他发现水滴中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小生物在蠕动,而且数量惊人。在一滴雨水中,这些小生物要比当时全荷兰的人数还多出许多倍。以后,列文虎克又用显微镜发现了红血球和酵母菌。这样,他就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微生物世界的发现者,被吸收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显微镜的发明和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为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利用显微镜发现,各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细菌引起的。这就导致了抵抗疾病的健康检查、种痘和药物研制的成功。
据说,列文虎克是一个对自己的发明守口如瓶、严守秘密的人。直到现在,显微镜学家们还弄不明白他是怎样用那种原始的工具获得那么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