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说艺术鉴赏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又称抄艺术欣袭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也是人们通过艺术形象(意境)去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思维活动。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艺术鉴赏是艺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收、接纳、扬弃。
再创造,还有一层含义是接受美学角度提出的,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切未进入欣赏者审美视野的艺术作品,都还是未完成的。
只有通过艺术欣赏,通过欣赏者能动的艺术再创造,艺术作品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将自身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从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完成。
㈡ 怎么才能做到表达创造健康的审美观和情趣呢
怎么才能做到表达创造健康的审美观和情趣呢
美育,是培养孩子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础工程就是从小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怎样培养孩子健康的审美情趣呢?1、美化孩子的家居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最好先从孩子的身边做起,要做的第一点是美化家庭环境,让孩子处在一种秩序井然、窗明几净、空气清新的状态下,爱美之心就会悄然生长。反之,家中杂乱无章,给孩子的印象是粗俗的,这种粗俗的环境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会“培养”孩子粗俗的心灵。一个美观、优雅的居室,就是一幅百看不厌的风景画,即使是简陋的房舍和家具,只要搭配得当,放置合理,干净整齐,也能给人以雅致的感觉;反之,即使是高档的房舍和家具,如果布局杂乱,胡乱搭配,也会给人以俗不可耐的感觉。家居布置、家庭环境美化,实际上体现着人的修养。居室环境对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条件允许的话,家长应帮助孩子创设一个简洁、朴实、和谐、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个人空间,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孩子的审美意识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强化,情操也会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 2、要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大自然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美育教材,是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能够给人以心灵的愉悦,生命的滋润。那如水的月光,碧绿的原野,涓涓的溪流,柔和的垂柳,使人感到安静舒适;那汹涌的大海,奔腾的江河,巍峨的高山,使人心旷神怡。自然界的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具有美的特质,因而都是审美的对象。我们应当引导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它的温馨,感受它的灵气。一个失去童趣的孩子,必然早熟,早熟就是生命过早失去弹性,过早定型,早熟必然早衰。早熟就是过早社会化,过早进入成人世界,儿童也因此过早失去天真与好奇,失去活力和想象力。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的孩子,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他们没听过鸟叫,不认识黄鹂和白鹭,自然体会不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春光明媚之美;他们没到过山村,没见过烧柴做饭,没听过鸡鸣犬吠,自然体会不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闲静恬淡之美;他们没见过长江黄河,自然体会不到“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壮之美。家长们,老师们,带我们的孩子到公园去吧,到田野去吧,去看一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看一看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无论是小桥流水的优雅情趣,还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无论是朝阳初升时小草上的一滴露珠,还是暮色降临时原野的一缕炊烟,都会使我们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受到审美的熏陶。 3、引导孩子发现和感受现实生活之美。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就是让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美,进而产生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欲望。现在不少孩子小小年纪便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什么都“没劲”,一遇到挫折便唉声叹气:“没意思,活着真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体验到生活中的美。罗丹说:“生活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应让孩子懂得,生活的美就在生活本身。 巍巍在他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有一段话: “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往孩子的口里塞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傍晚的村头,吹着横笛骑牛归来的牧童,一张张淳朴憨厚的脸庞上挂着满足的微笑;村民们在老树下纳凉,老人们在讲述着那古老的传说;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嬉戏;抽着旱烟袋的老人在对弈;亲密的三姑六嫂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说着悄悄话;欢快的小河两岸坐着一对对唱着情歌的青年男女……这就是生活的美! 4、让文学和艺术滋润孩子心灵。 对孩子进行民族文化熏陶的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让孩子阅读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这样说,唐诗宋词,是引导人们走进中国文化殿堂最好的入口。熏陶性灵,启迪文思,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境界,都可以在唐诗宋词的吟诵中得以潜移默化地实现。所谓“书卷气”,所谓“文化底蕴”,首先就看胸中装有多少古典诗词。 打开一部田园诗集,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们细心描绘的一幅幅精彩的风情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多么淳朴安谧的气象!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鸟啼山客犹眠。” 多么洒脱自然的雅趣!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多么适意自得的情态! 在诗人的笔下,我们看到的真是令人神往的人间乐园啊! 教孩子学会一种乐器的演奏技巧,并不一定都是审美教育。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某种吹拉弹唱的技能,而是要培养人的艺术趣味、艺术情操。当前,有些家长让孩子学习艺术的动机不纯,把掌握艺术技能当做谋生的一种手段,当做成名成家的捷径,一旦发现成不了“大器”,便立即终止孩子的艺术活动,急功近利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孩子刚刚学了一点艺术的“皮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逼着孩子参加各种“考级”,这种功利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审美情趣。我们应该让孩子怀着纯洁的童心,自觉自愿地步入艺术的殿堂。我们应该让孩子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能够悄悄地走近李白、杜甫、泰戈尔、雨果、莎士比亚,默默地亲近徐悲鸿、齐白石、毕加索、罗丹,能静静地沉醉于《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蓝色多瑙河》《田园交响曲》……然而,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却迷恋眼花缭乱的动画片,花样迭出的广告片,打打闹闹的游戏片。人是多么容易陷进这简单的消遣中!这是人性的弱点,更是孩子的弱点。我们家长的责任就是及早引导孩子走向高雅,避开粗俗。而这个引导的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孩子们如果具备了高雅的审美情趣,他就会为初春时悄然绽放的一枝新绿而欣喜,为晨曦中喷薄而出的朝阳而欢呼,为莎士比亚、曹雪芹而震撼,为贝多芬、肖邦、柴可夫斯基而激荡。他们就有可能具备纯洁的心灵,宽广的胸襟,从而在人生的旅途中笑傲风云。 健康的审美情趣,会塑造高雅的风度气质。你信吗?
㈢ 什么是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就是创造审美产品。写一篇散文,画一幅画,弹一支曲子,都是审美创造。文学和艺术都具有审美功能。文学作品往往妙语连珠,读来使人神清气爽。欣赏艺术作品则令人荡气回肠。这都是审美过程,心灵的激荡中体现着个体的审美创造。
此外,走进春光明媚的大自然,体味鸟语花香的世界,欣赏山川河岳,再做一篇游记,便是审美创造了。
㈣ 什么是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力,亦称审美能力。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想像力、创造力等。在人学习、训练和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主要在艺术创造与欣赏中形成并获得发展,因此有时也称“艺术鉴赏力”。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㈤ 怎样理解审美欣赏是一种创造
审美欣赏一般由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社会环境等决定,创造则是在洞悉客版体的基础上,受权非理性支配下产生的能动性欣赏活动。审美欣赏也是一种创造即审美欣赏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客体做出创造性的解释,更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视角更好把握理解客体,增强客体的感染力。无论何种审美欣赏,我们都不能凭空捏造,在客观的基础上能动的反应客体特征,身处其中,在主观意愿的支配下慧眼识美。简言之,审美欣赏本身就是一次来料加工客体形象的创造活动。(本团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劳驾采纳,谢谢支持!)
观察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注意到全部的细节,我们通过注意到细节而想像出没注意到的或者不存在的细节,比如只有5个调的素描苹果,却能让人感受到像真苹果一样圆滑有无数的过渡,有无数个小面组成了一个球体,但它其实只有5个调,5个不同明度的块面。别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想像创造出来的。
㈥ 以一艺术作品为例,谈谈审美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在审美或艺术创造和欣赏中的作用
有点小困难,嘘!他在思考,别打扰他
㈦ 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在于审美体验贯穿在艺术活动中,艺术活动是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在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上都关联着审美体验。
一、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在其中的创造性动力因素。而艺术创造具体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艺术创造的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第一,审美体验是艺术兴发的根本动力。艺术创造的兴发阶段,是指艺术主体创造欲望的兴起和创造激情的发动。艺术的兴发看起来是突然降临在主体身上的一种欲望和激情,但它却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过去和现在的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钟嵘有一段非常优美的文字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欲望与激情:“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也。嘉会寄思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序》)这是丰富的痛苦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积聚和酝酿,由此激活了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第二,审美体验是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遍历人生百态,尝尽苦辣酸甜,就像阿·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苦难的历程》,第二部题记),这是深刻的文学家的丰富体验。可见,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审美体验。
第三,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符号实践和运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画中山水”。艺术家艰辛而快乐的劳动,就是要把丰富的生命体验变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大诗人屈原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了太大的生命阻力,经历了太多苦难的折磨,遭受了太沉重的打击,在他心灵中有一场忠君的愚昧和扬己的渴望之间的恶战,而他的诗篇就表现了他生命中非凡的苦难和灵魂中过度的紧张。所以,审美体验是艺术物化的终极根据。
总之,从艺术兴发、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上看,审美体验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在艺术创造之中。
二、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审美体验
艺术作品由形式、形象和意蕴三个基本层次构成,审美体验贯穿在各个层次上,赋予这一符号体系以活的生命。
第一,审美体验是形式的构造力量。在艺术中,正是审美体验使这些实在的自然形式成为一种生气勃勃的构造力量。这种构造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审美知觉与对象的形式的合一,知觉的形成也就是形式的形成。其次,审美情感赋予对象的形式以动力,对象的形式成为情感的形式。所以,审美体验是形式的构造力量。
第二,审美体验是形象的生命。艺术形象,是审美意象在物质符号形式中的具体化。审美意象是审美体验中形成的幻象,尚不具有可见的感性形式。审美意象有两种类型,一是偏重于再现事物的审美意象,二是偏重于表现情感的审美意象。偏重于再现的审美意象是外在体验活动的产物,如小说中叙述的行为、事件,绘画中所描摹的自然景象和人物外表。偏重于表现的审美意象是内在体验的产物,如诗歌意象中传达的意味,画面上流动的神韵,音乐中洋溢的情感。无论这些意味、神韵和情感是什么,它们都必须凝聚在可感的形式中,是可感的形式使无形体的精神、韵味等等具有了有血有肉的形体。总之,是审美体验赋予形象以生命。
第三,审美体验是意蕴的实质。艺术意蕴,是蕴涵在艺术形式、形象中的意义。艺术之所以是具有个性灵魂的有机整体,就因为它具有内在的意蕴。曹丕论文,说“文以气为主”;王夫之论诗,说“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高日甫论画,说“亦有灵气空中行”。凡此种种,无非是强调艺术蕴涵着深邃遥远的意蕴。这种意蕴本质上是审美体验。因此,审美体验是艺术意蕴的实质。
总之,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形象和意蕴三个主要存在层面上说,审美体验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
三、艺术接受与审美体验
艺术接受,就是通过审美体验接纳和感受艺术的过程,是艺术家(作者)与观众(读者)之间的信息传播和经验的沟通。在艺术活动的这一环节中,观众(读者)的审美体验完成了艺术,实现了艺术的价值。审美体验在艺术接受中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审美态度规定着真正的艺术接受者。真正的艺术接受者是以审美态度去解读艺术作品,凝神观照艺术形式和倾心体会艺术意蕴的观众(读者)。只有那种聚精会神地进行审美体验的观众(读者),方可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接受者,他们在审美体验中感受着艺术,与艺术家进行对话交流。
第二,审美知觉是艺术意蕴的具体化。我们上面说过,艺术意蕴就是蕴涵在艺术形式中的意义,即艺术家的深层审美体验,它朦胧飘忽,甚至还神秘莫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些极不确定的意蕴,恰恰是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观众(读者)的审美知觉的加入使不确定的意蕴具体化了,在观众(读者)的审美体验中,审美知觉把艺术作品变成具有生命力的形象,从而呈现出它的意蕴。
第三,审美认同是艺术的主要功能的实现。审美认同,就是在审美体验中把自我置于他人的情境中进行体认。看《三国演义》而替古人担心,读《红楼梦》而为红颜薄命流泪,诵《离骚》而深刻地感受着诗人屈原心灵中的悲剧,看卓别林电影而对小人物的卑微命运充满同情,这些具体情形都是审美认同。通过把自我置于他人的情境中,就在他人身上体验着自我,通过别人的享受来自我享受,通过别人的悲哀来自我悲哀。审美认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用他人充实了自我,二是通过他人超越了自我。是故,审美认同实现了艺术的主要功能。
从审美态度、审美知觉和审美认同三个方面说,审美体验贯彻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完成了艺术,实现了艺术的价值。
审美体验与艺术具有本质的关联。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符号实践,就是审美体验的形式化。从艺术创造活动看,兴发、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都离不开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在艺术创造之中;从艺术作品的形式、形象和意蕴三个主要存在层面上说,审美体验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与灵魂;从艺术接受过程看,审美体验贯彻在艺术接受过程中,完成了艺术,实现了艺术的价值。
㈧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 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回德品质,答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看出,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也就决 定了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更应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㈨ 如何理解审美欣赏也是创造
审美是欣赏、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是对美感的评判。审美欣赏,即欣赏领会审美的美。在无形中形成了另一种审美,审(审美)的美。所以欣赏审美也是一种创造。
㈩ 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1、从欣赏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多媒体教学即就是通过多媒体这一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中学生的课程
教学内容都是以欣赏为主,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会欣赏作品,欣赏一幅作品的好坏
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欣赏即是通过享
受美好的艺术作品及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从中获得感性认识,以提高他们的
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欣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还可以陶冶
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所以说,美术欣赏是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
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上一堂欣赏课是较为枯燥的,如不借助于多媒体这个教学
辅助工具,学生光听老师讲解即枯燥乏味,还可能导致学生云里雾里。因此,
老师在多媒体课堂欣赏教学中要结合图片、实物等形式来进行讲解,才能吸引起
学生的注意力。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凡操千曲而后
晓其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2、利用较为有感染力,并贴近实际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审美 。
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
在的学生大都是充满理想和希望的少年,他们渴望美、追求美,但什么美?美在哪里?怎样去发
现生活中的美,他们都很难说的清楚。其实,美好的东西并不都是眩人眼目的,许多事物的美
就藏在平凡的外表后面。对于生活中普通而又平凡的美,要让学生们去理解它并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
3、掌握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审美认知程度
在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中去是完
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如今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学生。首先教师
要应谈吐文雅、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使学生产生好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进而在与学生活
动中形成和睦的气氛,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其次,在欣赏作品时,能利用多媒体放大
图片,再配以内容接接近的音乐,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要有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很丰厚的生活积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何来丰厚的生活积累?如果没有积累,是不是就不可能有创新?当然,不排除有一些孩子会偶然间的想到一些好的发明创造或者通过某个小技巧去取得成功,但是这种情况是鲜少发生的,要有创新的能力,首先要有足够的积累。这个积累不一定都得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实践,一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有限,不可能经历的了大千世界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因此,这种积累必须来源于书籍。各种各样的丰富内容的书籍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石,只有看的多,积累的多才有可能爆发出那灵光一闪的瞬间。
第二,创新必须是通过人脑想出来的,这毋庸置疑。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得培养孩子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都说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是在大面积的抹杀孩子的想象力,让我们的孩子变成只懂得读书的书呆子。学校的教育机制无法彻底改变,那就通过家庭教育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为什么要用保护?因为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有十分丰富的想象能力,只要家长适当的保护和引导,就能把孩子的想象力留住且发挥出它的作用。比如,画画不用按照既定俗成的想法去画,画山可以化成红色,画天空可以画成粉红色,只要符合孩子的兴趣,未尝不能多尝试一点新鲜的东西。
第三,创新能力需要积极的鼓励和刺激。创新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在创新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家长或老师都需要适当的激励孩子,鼓励他们朝他们想要的结果去迈进。很多家长总是喜欢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孩子做的事,家长觉得无意义的事就喜欢阻止孩子去执行,这恰恰是在打击孩子做事的积极性。不管结果有没有意义,都该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尝试中才能迸发出创新的能力。
第四,要适当的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或是课外,都可以适当的给孩子一些需要创新思维的练习机会,比如在河边打水漂的时候,可以考考孩子,让他们思考一下如何能够打的更远,可以从现象中找出本质,并通过自己的想法去实践来寻找方法可以打的更远。
当然,创新是一种十分困难的行为,要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阅读很关键,想象力也很关键,在适当的时机做适当的事,一直是我在教育过程中的金句。希望大家能够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掌握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