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帝发明的农具名字叫什么
是炎帝发明了耒耜 (lěi sì),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
炎帝的发明
1、发明了耒耜,耒耜的使用和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使人类由原始游牧民族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
2、发明了纺织,化桑麻为布帛,解决了以兽皮、树叶裹体的时代;
3、炎帝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减轻人们的痛苦,延长了寿命;
4、炎帝发明了物物交易,打下了商业发展的基础;
5、炎帝发明了乐器,用和谐的音乐使部族们明白,以治混乱;
6、发明了陶器,可以贮藏食和蒸煮食物,改善生活条件;
7、建造房屋,使人们有了遮风挡雨的地方,进退有所。
黄帝的发明
1、黄帝发明了田亩制,以步量丈亩数,避免了百姓的领土争端。黄帝将全国土地进行了重新划分,并在田地间画成一个“井”字形,中间的田地为国家所有,四面八块土地为百姓私有,可以种植粮食,还可以打凿水井。
2、黄帝还发明了机杼,此后百姓可以生产自己的衣服和生活用品,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3、在交通方面,车和船等代步工具都是黄帝的发明,虽然构造比较简易,但是也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双手。
4、黄帝还发明了云梯和弓箭、号角等等。后来经过演化和改造,它们被广泛的用于战场之上,大大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5、黄帝还发明了铜器物品,比如鼎和钟、铜镜等等。黄帝的发明涉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善了百姓生活质量。
㈡ 详细介绍下犁的发明和发展历程
【我国犁耕具的发展】
犁是由一种原始双刃三角形石器发展起来的,被称作“石犁”。
夏,商、西周,是我国农业技术的初步发展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栽培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创造,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农具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
汉代,产生了犁壁汉代的犁是直辕犁,有双辕和单辕之分,基本上是二牛抬扛式,特别适合在平原地区使用,能保证田地犁得平直,比较容易驾驭,效率也较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全面进入牛拉犁耕的阶段,以耕—耙—耱为体系的精耕细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直辕犁结构已经相当完善,应用更加广泛。
隋唐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其农业技术最重大的成就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曲辕犁的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耕地的质量。曲辕犁的发明,在中国传统农具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它标志着中国耕犁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阶段。我国的传统步犁发展至此,在结构上便基本定型。此后,曲辕犁就成为中国耕犁的主流犁型。
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曲辕犁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使犁辕缩短、弯曲,减少策额、压镵等部件,犁身结构更加轻巧,使用灵活,耕作效率也更高。
明清时期,耕犁已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到清代晚期由于冶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些耕犁改用铁辕,省去犁箭,在犁梢中部挖孔槽,用木楔来固定铁辕和调节深浅,使犁身结构简化而又不影响耕地功效,也使耕犁更加坚固耐用,既延长了使用时间,又节约了生产成本,也是一种进步。
㈢ 炎帝教人们种庄稼的故事
炎帝负责管理南方之极的一万两千里大地,同时还管理着夏季,所以规定:“春夏之所生,不伤不害”。
炎帝的属臣是祝融,为火神,长着野兽的身子、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关于祝融的出生,有说是炎帝的第七代玄孙,也有说是北帝颛顼的后代。
炎帝和祝融共同把南方管理得井井有条。
南方之极,有座“去室山”,山上有“南极果”,也叫“去室果”,只能生长在南之极处,移到北方便活不成;南溟岛屿住着南海之神“不廷胡余”,长着人的面孔,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着两条红色蛇,南海交由此神管理;还有个神人叫“因乎”,南方人单称他为“因”,从南方吹来的风称作“民”,炎帝安排神人“因乎”住在大荒南极,主管南风的起停。
上古人类获得食物的方式一般为:采草皮、摘树叶、猎杀野兽。当人类生育繁多之后,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常常饥饿难忍。
有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一颗“五彩九穗谷”飞过天空,掠过炎帝头顶。谷穗掉落在地,炎帝看见拾起来,埋在“囚”之地的土壤里,不久竟长成了一大片。炎帝把成熟的谷穗放在手里,揉搓之后放进嘴里,发觉很是好吃,凡是吃了这种谷子的人都可以老而不死。
从此炎帝开始教导人们播种谷子。可是那时的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谁也分不清楚。炎帝就一样一样品尝、一遍一遍试种,从中筛选出“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等五谷,从而发明了华夏农业。
为了开荒种地,炎帝神农发明了许多农具。他砍下树木做成“耜(sì)”,形状如同今天的翻土农具“锹”和“铧”;又把木头放在水里泡软、揉搓、弯曲,制成了一种叫“耒(lěi)”的农具。“耒”的上部有曲柄,下部为犁头,可用来翻土,是“犁”的前身。
炎帝在教会万民春耕秋收、播种五谷的同时,还教会了人们饲养牲畜,用粮食和畜牧来共同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
那时候,人们种庄稼用石片在地里敲着、走着、喊着:“草死,苗长!”然后果然草死苗长;后来偷懒了,天热时用绳子把石片吊在树上,人坐在树下敲着喊,结果任凭人们怎么喊,草都不死、苗也不长。炎帝神农只好叫人们用铲子铲草,但土地晒干的时候,铲草非常费力,使猛劲儿铲子就弯了。他就叫人们把弯了的铲子翻过来扒,不料用起来比铲子还省劲,从此就有了“锄”。这就是中国成语“铲草兴锄”
的来源。
有个叫“赤松子”的神人,与昆仑山神女西王母的关系极好,经常到西王母石室中去游玩,能随风雨上天入地。赤松子让炎帝神农服用了一种“冰玉散”,从此神农入火自烧也不会被烧死。于是炎帝神农发明了砍倒树木、割掉野草、放火烧山的“火耕”办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加工和存储食物,炎帝又发明了取土、烧陶、制器的方法;为了解决防冻问题,他还发明了纺车,利用“轮子”来纺纱、织布。
当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之后,炎帝神农首创“市场交易”,规定人们将太阳到达头顶的时刻,作为多余物品的交换时间,任何人都可以拿着自己的物品来到集中地点,互相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种“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易方式,是中国货币和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为了让人们能够根据四季气温变化的规律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建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把每个月都分为三十天,再规定每年的十一月份为“冬至”,每到年底都要做“腊祭”,用动物和植物来祭奠百神,保证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炎帝神农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大家发自内心的称赞他为“神农”,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㈣ 犁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农民最早是用简易的挖掘棒或锄头来挖垦农田的。农田挖好后,他们把种子抛撒在地里,内希冀着能有一个好的收成。容5500年前,美索希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开始尝试一种破碎泥土的新手段——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当将犁系上绳子并由一头牛拉动时,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
㈤ 耕田工具是谁发明的
炎帝发明农耕之具首都北京有一处明清时建筑——先农坛,是明清两朝的帝王们祭祀炎帝、祈求五谷丰登的祭坛,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并且向世人开放。这里每天都有许多人或参观缅怀、或散步健身,沐浴在虽已虚化却依然神圣的先祖的祥瑞气氛当中。 炎帝,又被后人称为神农、田祖、先啬、五谷王、五谷先帝、粟王、先农。之所以罗列这么多的称呼,没有其它原因,只因为确有这么多称呼。只需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称谓当中,每一个都充满着对炎帝的敬爱和纪念,每一个都确立起炎帝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悠久历史上的地位。中国历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以后,从神农氏开始进入了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的历史时期。从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以及湖北京山屈家岭等遗址发现的粟、黍、稻得知,我们的祖先懂得种粮至今已有七千年至六千年的历史。到炎帝时代,人们对于农业的认识已经非常深刻,对农耕和土地的认识已经非常成熟。他们大规模垦荒造地,发展农桑,驯养动物,制造农具,迈出了人类文明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 神话《神农捋穗》中,神农发现了高粱和荞麦。《咒鸟识谷》中神农从鸟吃谷籽知道了谷籽能食用。《神鞭降牛》和《降牛耕田》等神话都说神农始初教民以手掘地,后来以石掘地,再后来以人拉木耒耜犁地,直至学会驯牛,用牛力解放人力。虽然是神话,却也符合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的一般认识规律。 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败给轩辕黄帝以后,蒙黄帝不杀,便来到历山,开始焚林拓荒,从事稼穑。历山,位于古舜都保岱西北3里处,古籍中又称烈山、厉山。历山背后有一块面积约400亩的平台地,相传就是炎帝垦荒的地方,这个地方叫四顷梁。清道光十五年重修的《保安州志》记载:“炎帝焚林耕种之处,四周岗阜围合,俨如城郭,中为平地,田可四顷。故又名四顷梁。”炎帝时候,涿鹿城南的桑干河泛滥,一片汪洋。炎帝带人登上历山山顶极目四望,发现北面有一大片平展展的山地。这块山地四周有土丘环围着,就像黄帝城一样,这就是四顷梁。只见蒿草丛生,遍地荆棘。炎帝非常高兴,他连蹦带跳地跑下山顶,来到这块平地上,立即带领人们焚林垦田。熊熊烈火燃烧了好几天,拔草、挖地,一天、两天……那时候,刀耕火种的,刀是什么样的刀?石头磨成的刀;斧是什么样的斧?石头磨制的斧。这人手少,工具笨,进度特别慢。炎帝马上派神鹊给黄帝传信,请求派人来支援,以免误了农时。连年战乱,民生凋敝,黄帝正为恢复农业生产犯愁呢。一接到消息,立即给炎帝调派了一千名兵士赶到了四顷梁。大家一起汗流浃背地干活,进度还是慢,那石刀、石斧一类的兵器一下只砸一个小坑。再看兵士们个个手上打了血泡,人人疼得呲牙咧嘴。炎帝心中焦急,怎样才能加快进度呢?炎帝可是个经验丰富、爱动脑筋的好庄户,他很快就琢磨出了石犁,名耒耜,犁尖像熨斗似的,与两侧的刃一起破土。石犁中间有孔,与上面的犁架连接着,用绳子绑牢固。犁头尖尖的斜插进土里,前面有兵士拉,后面有兵士手扶犁架并用力向前推着。这个石犁所过之处,黄土尽翻花,这样翻土耕地,既省了人力,效率又高了好几倍。这是农具上的一次大革命,人们为这种农具的发明欢呼雀跃,由衷地称赞炎帝,拜服他的智慧。文物是历史的脚印,是文明的见证。今天,从黄帝城、阪泉、蚩尤寨、釜山等处发现的远古石器、兵器、骨器、陶器等,正反映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炎帝、黄帝、蚩尤以及先民们生产、生活、争战的本来面貌。 继发明石耒耜之后,炎帝根据多年来了解的农具方面的知识,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进了木耒耜。据说炎帝后来到湖南任职时,做了大量的木耒耜。如今,那里以耒耜命名的以纪念炎帝的地名有耒山、耒水、耒阳等。 炎帝在四顷梁住着,专门负责为黄帝司农,连年垦荒种地,发现人们依然劳作辛苦,尤其是每年耕地的时候。爱动脑筋的炎帝又琢磨起来。他从人拉犁的姿势上受到了启发,便用牛耕田替代了人耕田。至今,在农村还可以看到几乎完全一样的牛耕田的场面。用牛力解放人力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在我国,上古时期包牺氏时代就进入到了人工饲养家禽、家畜的历史阶段,这在考古学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我们当地就流传着马师皇(皇帝的牧正)驯养六畜(指牛、马、羊、鸡、狗、猪)、神农驯牛耕田等民间故事。汉字中犁地的“犁”字用“牛”和“利”组字,说明人与牛、牛与农耕早在造该字之前就已经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牛与耕田犁地是分不开的。牛是一种温顺的大型牲畜,自古以来与人类相存相依,在人类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它吃苦耐劳,为农业生产默默效力,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人类的感激甚至是崇拜。炎帝驯牛耕田,是农耕经济的重大突破,也是生产力的第一次大解放,对于华夏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炎帝被尊为中华始祖之一、中国农耕经济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当之无愧的。 传说中,炎帝在历山四顷梁拓荒种田,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因而,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些村落,人们在这里安家置业,娶妻生子,繁衍不息。这些后人都以农为本,世代相传。炎帝的儿子柱,因为善植百谷百蔬,而官为农正,即管理农业的大臣。到了虞舜时代,舜帝亲自到历山上焚林垦田,承继着炎黄大业。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茹毛饮血到耕田种植,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执着朴素的追求。始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开拓创造,他们开垦延展着种植的土地,他们坚守捍卫着生存的土地,因为他们的不断探索,使人类的希望一次次变成了现实,使文明在他们的身后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记住,土地是民之根本,是社稷之源。始祖炎帝站在远古的历山顶上告诉着我们:请深爱滋育我们的土地,带着这份深爱去进行新的发明创造。
㈥ 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什么种植五谷蔬菜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首创耒耜[lěisì],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学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耒耜(lěisì)是我国古代神农发明的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翻整土地、播种庄稼。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将耒耜发展成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耒耜的发明证明我国古代对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农学水平的提高。耒耜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耒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
(6)炎帝发明犁扩展阅读:
耒耜的作用:
改进的耒有两个尖头或有省力曲柄。耜类似耒, 但尖头成了扁头 (耜冠) , 类似锹、铲。其材料从早期的木制发展出石质、骨质或陶质。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 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但还有一种说法是耒、耜为两种农具。据《管子·海王》等记载, 战国时耒、耜为两种农具, 而且也为出土的实物所证实。耒耜为先秦时期汉族的主要农耕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
在牛耕的出现和冶铁业的兴起之后,木耒、木耜也开始套上铁制的刃口,如湖北江陵曾出土有战国时的耒,其形制是从柄到齿皆为木制,齿端套有铁制的刃口。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河南辉县还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铁犁铧。铁犁铧的发明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它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㈦ 耕地的犁,最早出现于那一朝代,叫什么
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耒耜为先秦时期汉族的主要农耕工具。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揉木为耒”,而《世本》则以为黄帝时人■“始作耒”。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已发现有保留于黄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时以脚踏之,以利于耒齿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说的“跖耒而耕”。耒在战国文献中也很常见,或和■并提,据《考工记》,耒通高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耜为木制的铲状耕田工具,西周时为人们普遍使用,《国语·周语》所引《周制》,其中有“民无悬耜”之语。春秋战国时仍继续沿用,《孟子·滕文公》:“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吕氏春秋·孟春纪》说每年之春,天子要亲载“耒耜”而来到籍田。《周礼》中还谈到制作木耜的情况,《地官·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即选择较小的树木以作为耜材之用。《吕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见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宽度,而《考工记·匠人》则说“耜广五寸”,则耜刃的宽度似随地而异。
战国时耜也称为臿﹐故《说文》云:“耜﹐臿也。”当时将臿和耒连在一起﹐如《韩非子·五蠹》说:“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由于方言关系﹐象东齐一带称臿为﹐如《孟子·滕文公》:“盖归反而掩之。”赵岐注:“﹐笼臿之属。””
㈧ 犁是中国人创造发明的还是是从印度来的
我国的耕犁抄是源于本土的。和其袭它的生产工具及兵器一样,它也依次经历了石(木)器、铜器和铁器的发展过程。有些学者怀疑或否认石犁的存在,把耕犁和牛耕混为一谈,认为“犁的起源即牛耕的起源”;“牛耕从什么时候开始,决定犁耕从什么时候开始,两者密切结合在一起,其产生也是互为条件的。”甚至主张:“在没有铁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犁的”,“犁耕发明之时,必已进入农业之铁器时期。”。其实,犁耕和牛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畜力拉犁出现以前,必然经历过一定时期的人拉石(或木)犁的阶段。只有在人拉犁耕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人们驯服牲畜技术达到熟练程度时,牛耕才能产生和发展起来。
㈨ 犁是什么那一个朝代发明的
我国的犁出现在商代
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 犁
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拉动,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进行了改进,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倾斜的底板。 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区,则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踏犁的实物。踏犁也称“镵”、“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
㈩ 犁是什么那一个朝代发明的
曲辕犁,也称东江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版作农具权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