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面粉怎么炒熟啊
原料:面粉500克,牛骨髓油150克,黑芝麻20克,白芝麻20克,核桃仁20克,瓜子仁10,白糖和糖桂花汁各适量。
制法:
1、在锅内放入面粉,用微火搅炒约10余分钟,待面粉呈现麦黄色时即熟,取出过细箩,仍放回原锅中。
2、另起锅放入牛骨髓油,用旺火烧到油将冒烟时,立即倒入熟炒面里搅拌均匀。待用。
3、将黑、白芝麻用微火炒出香味,核桃仁炒熟去皮,剁成细末,连同瓜子仁一起倒入炒面中,即成油炒面。
用法:吃时将油炒面分盛10个碗内,用沸水冲搅成稠糊状,然后各放上适量的白糖和糖桂花汁搅匀,即成。
特点:本品为北京小吃,回民风味,系由熟炒面拌牛骨髓油用沸水冲制而成,呈稠糊状,质地细腻,甜润中带有浓郁的酥油香气,宜于老人食用。本品又名油炒面。
除用牛骨髓油外,还可用奶油用芝麻油。若成咸味的也很好吃,风味不逊
② 炒面粉是什么面做的
炒面粉所用的面是小麦粉,小麦粉倒入锅中小火慢炒炒出香味,等小麦粉炒熟了即可。
③ 油炒面是谁发明的
回族人发明的,过去回族群众出门最发愁的是吃饭难。在遥远的旅途中,无论是赶脚,还是坐车,吃饭极不方便。特别是到南方沿海各大城市,因回族人口少,有时跑一天还找不到一个清真饭馆。为了适应这种经常出门的需要,回民便养成了吃油茶面和干面锅盔的习惯。
油茶面又称油炒面。将面粉炒熟,呈黄而微红之色,满族和汉族以熟豆油晾凉后,与炒面搓在一起,掺粉碎了的熟花生仁、瓜籽仁、核桃仁、芝麻和白糖,搅拌均匀。用沸水冲成糊状便可食之。
回族油茶面,常用熟牛油搓炒面掺人熟花生仁、芝麻、瓜籽仁、白葡萄干和白糖,沸水冲成糊状食之,别具风味。
④ 面粉的来历是什么啊第一个吃面粉的人是谁啊谁发明了馒头啊
馒头最早出现于东汉以后的魏晋时期,当时称为“蒸饼”,直到回宋代,馒头依然称为“蒸饼答”。只不过宋仁宗时,因为仁宗名叫赵祯,“蒸”与“祯”音近,为了避讳,宋朝人才把“蒸饼”改称为“炊饼”。《水浒传》里武大郎“ 每日仍旧挑卖炊饼”中的“炊饼”就是“蒸饼”,也就是馒头。 而你所说的面粉的由来,我只记得在CCTV10的时候无意间看到过,我大概还记得是面点的起源是6000多年前,面粉的使用是在早期模具发展的基础上吧
⑤ 面粉是怎么发明的
古人最初蒸饭煮粥是粒食的。
人们是怎样把谷物脱粒做饭的呢? 《诗经·生民》中说:“舂之揄之,簸之揉之,释之叟叟,蒸之浮浮。” 这里告诉我们,谷物脱粒和做饭是一个繁复的集体劳动过程:有的人用木杵在地上掘出的臼里捣着谷物,有的人用木瓢把舂好的谷粒舀出来,有的人用双手搓揉着谷粒使糠皮脱下,有的人在簸糠皮、稗子,待谷物加工好后,就去淘米,淘米声嗖嗖响,接着下锅蒸煮,热气升腾,这样才能实现粒食。 先秦时代人们常吃的粥饭是黍、稷和菽。黍和稷统称粟,菽是豆的古称。当时稻米和麦子都是珍粮,一般人不容易吃到。而且要吃麦子,也不能粉食,只能粒食,把小麦仁蒸煮成麦饭、麦粥吃,因为石磨还没有出现。 春秋末期,公输般创制了石磨。石磨用来磨砻谷物,既能磨脱谷物皮壳,又能作进一步加工,使小麦的麸皮从麦面中分离出来,做成了面粉。当人们学会磨制面粉和米粉的时候,各种粉食制品乃应运而生。
到了汉代,用人工手推和用畜力牵动的石转磨试制成功,人们又创造了簸选谷物用的木制农具枣风车(又叫 扇,是利用扇板回转生风的原理制成的),这样,从原粮到口粮、从粒食到粉食一系列加工过程,面貌完全改观了。 自两汉到近代,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农村,杵臼、踏碓、水碓、风车、石转磨等设置,是很普遍的。元代时,我国巧工瞿氏发明机械传动磨面的方法,把磨设在楼上,楼下设机轴以旋之(据明陶宗仪《辍耕录》)。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机械传动磨面的设备。人们要粒食还是粉食,可以各听其便了。至于采用钢磨加工粮食,那是上个世纪中叶以后的事了
⑥ 面粉是中国发明的
我国有四大发明是世界公认的,
但面粉是不是我国发明的,应该还没有世界权威性组织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