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古玉如何创造的

古玉如何创造的

发布时间:2021-08-04 18:32:59

① 古人的制玉工具和制玉方法会在古玉上留下那些特殊的痕迹

我国关于玉器制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万年前。两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了一些原始饰品的制作,这些制作比较粗粝的饰品材质各异,主要有兽骨、贝壳和石头(石头包括一些河磨石、透闪石等)这三种材质。制作工艺上除了简单的钻孔刻画外,甚至还有染色工艺(暂不确定这些颜色是出于先民们刻意染色还是自然染色,因为当玉器、石器与朱砂等颜料放在一起长达千年之后,在它们的表层就会形成朱砂沁,所以不能排除自然染色的可能)。这一系列的发现,足可见两万年前原始人类就已经掌握了石器的钻孔技术和刻画技术。

桯具打出来的孔道

总之,古人制玉因玉而制,随形而造,孔道和痕迹是古玉鉴定的必由之路,在笔者看来鉴玉学很多鉴定知识都来自于痕迹学原理!

② 刘汉天下是如何创造出一个玉器黄金时代的

刘汉天下的鼎盛造就了我国玉器史上继红山、良渚、殷商盛世和春秋时代四大高峰之后又一个黄金时代,根据《汉书》《后汉书》记载,当时朝廷规定皇帝用金缕玉衣,诸侯、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

③ 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古代玉器是怎么制作的

古代虽然没有锋利的工具,但前人用丰富的工作经验总结了一套打磨玉器的方法。

第一步:开玉

这一步就是将未经雕琢的玉石切开,需要派人把玉架到木架子上,然后周围分别安排人用一些初级的刀具将其外边包围着的石头削去,削去多余的石头后就出现了一块完整的玉。


第五步:雕刻

工人根据画好的图样现在玉石的表面大致勾勒设计图的轮廓,然后用各种小工具一点一点雕刻成型。这里安排的工人往往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否则一不小心就把一块宝贵的玉料给毁了你。

第六步:打孔

古代的玉一般用来佩戴在使用者身上,所以打孔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一步。工人们把玉放在小孔的桌上,然后一起使用金刚钻和弯弓来回旋转,直至穿透玉石到达桌上的小孔处。

④ 古人的玉器是怎样炼成的

从古至今,人们对玉有着特殊的情感,赋予它或神秘、或庄重、或美好的寓意。早在八千年前,兴隆洼文化的先民们就制作出了最早的玉器,他们选石制器的过程中,分辨出了“玉”这种美丽的石头,剖璞取玉,琢玉成器,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玉文化。

面对材质坚硬的各色玉料,古人发现了解玉砂的妙用,利用材质硬度更高的解玉砂对玉器进行切割打磨。《诗经·小雅·鹤鸣》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说的“他山之石”指的就是解玉砂。

展出的解玉砂

那古人究竟是这样把这些玉石原石琢磨成精美玉器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⑤ 自然的玉器是怎样形成的

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它们的形成距离我们十分遥远,距今8000年的辽宁省查海遗址,出土了最有价值的玉块。距今6000-7000年的浙江省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玉珠、玉管和玉块等。玉器的起源,应该说比这还早,不过,当时的人并不懂得玉器的价值,他们只是选用那些坚硬和精美的石块磨制成武器或工具罢了。

⑥ 什么是玉器文化都是怎样创造的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很多好看的石头,便把它们收集起来,后来便把他们雕刻成一件件好看精美的小饰品珍藏,一直到现在玉文化已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一种文化了。

玉器是由我们中国人发现的,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的瑰宝,直到鸦片战争时,玉器开始慢慢的流向了国外,深受外国人的喜爱,之后一起形成了一种中西结合的状态。那个时候的玉器是结合了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变得更加的精美,价值也越升越高。

⑦ 玉器是如何制造的

制造玉器的工序大致分为下料作胎、钻孔、减地浮雕、画线刻纹、抛光等。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器,片状玉器占了很大比重,制造时一般先用较薄的玉块磨制或先依石料纹理将其劈成薄片,再进行研磨加工。最先进的是锯片,比直接磨制省工,又比劈制成功率高。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一般都有孔,孔的形状有马蹄形,即从一面钻孔,孔径越来越小,孔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状。还有一种是对穿孔,即从两端对钻,所钻形状不规矩,有时呈蜂腰形。再有一种是螺旋纹孔,可能是用某种管钻的钻位发生变化时所造成的。

⑧ 古玉的沁色是怎么行成的

古语云:无沁不成玉!可见沁色,是古玉器鉴定的标准之一.

古玉上的沁色,是因为玉器长期埋在土中,通过本身微量元素与土中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颜色变化。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一般来说,我国的北方土壤多呈碱性,玉器沁色多为黄色土沁,南方土壤湿润呈酸性,玉器上的沁色则多为白色水沁。

http://ke..com/view/181784.htm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
土古玉的自然沁象特征:

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

(1)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

(2)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3)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

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古玩界,对不同沁纹现象分别有不同称谓:

(1)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2)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3)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
(以上沁处,抚之无痕,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4)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三、凡部分受沁者,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浅,很有层次感——扩散沁色现象,尤其是在受沁与不受沁处之间、表里之间、此一沁色与彼一沁色之间,更易分别(唯一例外的是,水银沁有呈块状,而与周围沁色截然分明者),至于比较好的玉质,从“开窗见地”处往里看,沁层更有立体感;

四、如果是“彩沁”,沁纹与蚀斑处通常更为明显,呈色深浅层次有很自然;两种以上沁色,常会发生颜色取代与覆盖现象,比如黑色覆盖红色、红色取代土沁色、水沁覆盖糖沁色等;

五、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不会因刻痕而中断,否则即有“老玉新工”之嫌;

六、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其中的刻痕或孔内也当呈同一沁色,或因沉积较深而色稍重;而不受沁处的刻痕或孔隙内,则多有粉状白化,或呈原玉色;

七、有沁色或质变处,透光性通常会比原玉质开窗处要差很多,甚至不透光;

八、一般来说,刻工比较繁复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变质,沁色也会比较深,但与周围沁色之间还是会有所过渡与交待(如果全器所有刻痕之内俱呈深色,则为染色作旧);

⑨ 古代的玉器是怎么制造的

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最早玉和石是不分的。远
认为“石之美者为玉”,从石头之中将玉筛选出来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金沙
是如何制作的?
透露道,通过显微痕迹探索技术,他们用显微镜观察
上的痕迹,从而找到其制作方法。经过切割、刮蹭、锉磨、抛磨、旋截等工艺后,可以观察到工具搅动矿物集合体后,矿物晶体形成的各种各样聚集形态。他们通过在实验室还原聚集形态依次找到了制作
的方法,从而揭开了玉器制作之谜。

通过实验的还原,专家惊奇地发现古人单是在玉器的切割上就有好几种办法:使用柔性的
、棉绳等工具,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料进行加工;或使用硬性的木片、
片或金属片,单向或往复双向直接带动解玉砂间接对玉料进行加工。对玉器钻空、抛光等制作的方法更是繁多。

⑩ 中国古代玉器是怎样发展的呢经历了哪些时期

《说文解字》称:“石之美者谓之玉”,中国古代玉器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以及佩饰等等场景。玉器凭借着它质体润泽、美观大方,在历史中久享盛名,同时玉器被赋予“瑕不掩瑜”“气如长虹”等多种品格,成为道德的象征。自古以来,就具有深邃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玉器一开始是装饰品。而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后,小型的玉制饰品逐渐被大型的玉器所取代,并且大型玉器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当时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以及原始的宗教观念,慢慢地渗入到玉制品中,中国玉文化礼制时代正式到来。

总体来说,在中国历史上,玉器的发展演变主要有三个巅峰阶段。


玉器历经七千多年的曲折发展,从简单的装饰品发展为古代宗教祭祀和礼仪用品,又发展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的佩饰,最后上升为内容丰富的艺术欣赏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演变。

特别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人们把玉的自然特性加以道德化,使它在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扮演了特殊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了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作用。这是在全世界文化史上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未曾有过的文化现象,玉器的演变发展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阅读全文

与古玉如何创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