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矿藏

创造矿藏

发布时间:2021-08-03 00:10:02

『壹』 矿产资源的特点

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我国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如前所述,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资源大国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煤炭、水泥、钢、硫、铁矿、10种有色金属以及原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至第五位。我国已成为世界少数几个矿业大国之一,矿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以及政策和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中国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中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许多矿山后备资源不足或枯竭,未来资源形势十分严峻。2000年,不少矿山,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一些矿山的生产能力大量消失,铁、煤、铜、金等重要矿产生产能力消失10%~70%。到2010年,45种矿产已探明有半数以上不能保证建设的需要,资源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一些能源基础性矿产、大宗支柱型矿产不能满足需要,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带来重大制约。到2020年后,45种矿产中大多数矿产将不能保证需要。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浪费大。据对全国719个国有坑采矿山的调查,有56%的矿山回采率低于设计要求。全国矿产开发综合回收率仅为30%~50%,全国金属矿山矿井开采回采率平均为50%,国有煤矿矿井回采率仅50%,乡镇煤矿10%~30%,一些个体煤矿回采率在10%以下,资源总回收率为3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据对1845个矿山的调查,全国50%的矿山有益伴生综合回收率不到25%。二次资源利用率低。我国废铝回收只占全国铝产量的1.12%,锌不到6%,铁只有15%,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率仅40%。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强度过大,单位资源的效益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52~1988年,我国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为8.6倍,而同期能源消耗增长了16倍,生铁增长26.3倍。
(3)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严重。据统计,我国因矿产采掘产生的废弃物每年约为6亿吨。由于固体废弃物乱堆滥放,造成压占、采空塌陷等损坏土地面积达2万平方千米,现每年仍以0.025万平方千米速度发展。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尾矿及废气、烟尘的排泄,造成了水体和大气的严重污染。我国火电厂中小型发电机组发电煤耗高出发达国家约30%,大量中小型水泥厂的水泥排尘量在3千克/吨水平。目前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历年积存量超过60亿吨,而其综合利用率仅40%,处理率低,严重地污染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体。
(4)矿产资源尚未形成强有力的有效的统一的政府和社会管理。资源无偿使用的现象还没有完全扭转,尚未建立矿权的流转制度,缺乏完善的资源核算制度和资源价值管理,资源的消耗补偿尚未形成合理机制。

『贰』 矿产开发条件

安多、班戈县一带处于青藏铁路大动脉和青藏公路两侧,交通条件十分优越。本区也是西藏的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良好,具有开发矿产资源的基本条件。

交通运输。本区交通网络初步完备。目前那曲拥有西宁—拉萨、那曲—昌都、那曲—阿里3条主要交通干线及通往各县(区)、乡相连的简易公路。公路通车里程达1万多km,客运、货远吞达量不断增长。本区主要的矿产资源基本位于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沿线,或位于线路的辐射范围之内,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由于上述矿产资源富集区,基本上属于经济落后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可以为缩小西藏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做出贡献。青藏铁路开通给本区矿业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加大本区矿产资源勘探力度,综合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要求,理清本区矿产发展思路,有选择、高起点地合理开发本区优势矿产资源,有望形成本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水、电、能源条件。本区属青藏高原丘陵地形,境内河流纵横,水利资源极为丰富,是长江、怒江的发源地。那曲境内汇入这两条江的支流各达20多条,主要河流有那曲河、贡曲河、莫曲河、菜油河和劳曲河等,均属那曲河的重要支流。较大的湖泊有达孜错、错鄂、乃日崩错、错木如错和夯错等,除了乃日崩错是咸水湖之外,其余均为淡水湖,水资源丰富。

本区丰富的水力、地热、太阳能、风能资源得到较合理利用。据西藏自治区政府网介绍(http://www.tibetinfor.com),改革开放20年来,共建成各类电站13座,装机容量达19865kW,发电量是1978年的530倍。本区的水力、地热、石油、煤、太阳能、风能等各种资源都十分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比如、巴青、索县、申扎、聂荣等县已建立起了水力发电站。本区的地热资源也极为丰富,喷出地面的地热点有200多处。目前地热开发已进入试验利用阶段,由联合国援助的那曲1000kW的双循环地热电站,于1993年试运行成功。

西藏自治区的煤矿点大多分布在藏北的土门格拉及昌都地区。在那曲地区已探明四处煤矿区,土门格拉煤矿在20世纪70年代曾进行过开采,后因煤质不佳、自然条件恶劣而停止。

那曲是季节性大风地带,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从1982年起,先后从内地引进小型风力发电机300多台,试用于那曲县德吉乡、双湖办事处等地示范,地区科委也建立了风能试验站,风能的开发利用正在进一步推进中。

通信设施。随着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建设,本区邮电通信事业迅猛发展。全地区实现了电话程控化,长途电话进了全国直拨网。已开通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传真等业务。

『叁』 什么是矿产资源

矿物资源,又名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赋存于地壳内部或地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

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矿产有160多种,其中80多种应用较广泛。

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四类:能源矿产11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2种;水气矿产6种,共有168种矿种。

(3)创造矿藏扩展阅读:

矿物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它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从地质勘查、矿产开发、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安全生产、境外资源开发利用以及煤炭工业发展等方面,保护矿区生态环境,防止矿山寿命终结时沦为荒芜不毛之地。

『肆』 为什么说”拥有青春,就好比拥有丰富的矿藏”

因为青春拥有无限可能 青春拥有无限精力 它让青少年拥有热血 让青少年拥有坚韧 让青少年懂得创造 让青少年去拼去闯 所以拥有青春就好比拥有丰富的矿藏

『伍』 资源什么什么

“资源”是指一国或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如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陆』 中国的矿产有哪些

中国矿产资源概貌

中国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种齐全配套、资源总量丰富的国家,是具有自己资源特色的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一、 矿产成矿地质背景条件
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界矿物质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一定地质作用而聚集形成的。不同的地质作用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依据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和能量、物质来源的不同,一般将形成矿产资源的地质作用,即成矿作用分为内生成矿作用、外生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与叠生成矿作用。内生成矿作用是指由地球内部热能的影响导致矿床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外生成矿作用是指在太阳能的直接作用下,在地球外应力导致的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气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地壳表层形成矿床的各种地质作用。变质成矿作用是指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特别是经过深埋或其他热动力事件,使已由内生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或含矿岩石的矿物组合、化学成分、物理性质以及结构构造发生改变而形成另一类性质不同、质量不同矿床的地质作用。叠生成矿作用是一种复合成矿作用,是指因多种成矿作用复合叠加而形成矿床的一种地质作用。这四种不同的成矿作用形成四类不同的矿床,即内生矿床、外生矿床和叠生矿床。一个地区范围内矿产能否形成、形成多少与优劣均与该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的好坏直接相关。
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丰度,除地质条件外,与可供储矿的疆域空间条件直接有关。在同等有利成矿的地质条件下,疆域越是辽阔,矿产资源就越丰富。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辽阔,沃野千里,山川纵横,景色秀丽,湖沼盆地星罗其布,地貌极为雄伟壮观。西部多高山峻岭,东部多丘陵、平原。这广袤无垠的大地和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为储存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各断代地层发育齐全,自太古宇到新生界均有分布;从太古宙到新生代这30多亿年的时间里,中国大地经历了多期广泛而又剧烈的岩浆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中国是欧亚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的产物。按板块构造的观点来看,中国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项链,南与印度板块相接。中国大陆正是处在这几大板块的接壤地区,并受几种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影响,因此为形成多样性的矿产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构造条件。正是由于以上诸种因素,才使得中国成为一个矿产资源大国。
二、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简况
新中国成例50年来,开展了大规模矿产地质勘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已发现的矿产有168种,探明有一定数量的矿产有153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88种,水气矿产3种,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仅次于美国和原苏联,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最丰富、矿种齐全配套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1、 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石油、天然气在世界和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分别为93%和95%左右。由于矿物能源在一次能 源消费中占有主导地位,因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能源矿产资源种类齐全、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知探明储量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钍、地热等8种。
中国煤炭资源相当丰富,据地质工作者对煤炭资源进行远景调查结果,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深以内的地壳表层范围内,预测煤炭资源远景总量达50592亿吨。到1996年底止,探明储量的矿区5345处保有储量总量10025亿吨。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中国煤炭储量位于独联体、美国之后,据世界第三位。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源之一。20世纪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与国家战略、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国家关系和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是石油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比较广泛,在32个油区探明地质储量有181.4亿吨。据美国《Oil &Gas》1997年报道,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1390亿吨,中国1997年公布的剩余探明可采储量22.41亿吨,居世界第11位。全国共有盆地319个,据对其中145个盆地估算,资源量达930亿吨;其中,以证实有油田存在的有24个盆地,拥有资源量758.9亿吨,占总资源量的84.48%;已发现有油气的盆地有42个,拥有资源量75.66亿吨,占总资源量的7.39%。
天然气(包括沼气)是重要能源矿产资源之一,也是国内外很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天然气资源相当广泛,在石油盆地和煤盆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产出。资源量也比较丰富,专家预测我国天然气资源量约有7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约占一半)。截止1996年底,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0.7060万亿立方米,世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143.95万亿立方米,中国约居世界第21位。
中国是铀矿资源不甚丰富的一个国家。据近年我国向国际原子能机构陆续提供的一批铀矿田的储量推算,我国铀矿探明储量居世界第10位之后,不能适应发展核电的长远需要。地热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经济地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也是一种清洁能源。中国地热资源分布较广,资源也较丰富。
2、 金属矿产 中国金属矿产资源品种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54种。即:铁矿、锰矿、铬矿、钛矿、钒矿、铜矿、铅矿、锌矿、铝土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钼矿、汞矿、锑矿、铂族金属、锗矿、镓矿、铟矿、沲矿铊矿、铪矿、铼矿、镉矿、钪矿、硒矿、碲矿。各种矿产的地质工作程度不一,其资源丰度也不尽相同。有的资源比较丰富,如钨、钼、锡、锑、汞、钒、钛、稀土、铅、锌、铜、铁等;有的则明显不足,如铬矿。
3、 非金属矿产资源 中国非金属矿产品种很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已探明储量的非金属矿产有88种,为金刚石、石墨、自然硫、硫铁矿、水晶、刚玉、蓝晶石、夕线石、红柱石、硅灰石、钠硝石、滑石、石棉、蓝石棉、云母、长石、石榴子石、叶蜡石、透辉石、透闪石、蛭石、沸石、明矾石、芒硝、石膏、重晶石、毒重石、天然碱、方解石、冰洲石、菱镁矿、莹石、宝石、玉石、玛瑙、颜料矿物、石灰岩、泥灰岩、白垩、白云岩、石英岩、砂岩、天然石英砂、脉石英、粉石英、天然油石、含钾砂叶岩、硅藻土、页岩、高岭土、陶瓷土、耐火黏土、凹凸棒石黏土、海泡石黏土、伊利石黏土、累托石黏土、膨润土、铁矾土、橄榄岩、蛇纹岩、玄武角闪岩、辉长岩、辉绿岩、安山岩、闪长岩、花岗岩、珍珠岩、浮石、霞石正长岩、粗面岩、凝灰岩、火山灰、火山渣、大理岩、板岩、片麻岩、泥炭、盐矿、钾盐、镁盐、碘、溴、砷、硼矿、磷矿。
三、中国矿业资源的主要特点
我国矿产资源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劣并存的基本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人均资源相对不足;2、矿产品种齐全配套,资源风度不一;3、矿产质量贫富不均,贫矿多,富矿少;4、超大型矿床少,中小型矿床多;5、共生伴生矿多,单矿种矿床少。

『柒』 矿业权及其创造的价值

矿业权价值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由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创造的,不含在矿产资源净价值之内,而是在净价值基础上的增值。它的所有权遵从“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矿产资源大多数埋藏在地下,具有隐蔽性,不经过勘查就不能显现,不经过开采就不能被利用。这个特点决定了矿产资源的所有者不能像土地资源那样直接处置自己的资产,而是必须借助勘查和开发,这就产生了矿业权,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也称矿产资源的使用权。矿业权可以由矿产资源的所有者自己行使,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就是这样做的;也可以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是这样做的。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也实行了矿产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

1.矿业权的内涵及权利、义务

矿业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在一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矿产资源勘查或开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权利。包括探矿权、采矿权。

探矿权,是指探矿权人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它是空间资源专项(找矿)使用权。

采矿权,是指采矿权人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和期限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

矿业权人依法对其矿业权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以探矿权为例,享有的权利如下:

(1)按照勘查许可证规定的区域、期限、工作对象进行勘查;

(2)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架设供电、供水、通讯管线和在勘查作业区及相邻区域通行;

(3)根据工程需要临时使用土地;

(4)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新发现矿产资源的探矿权;

(5)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

(6)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给他人,获得收益;

(7)自行销售勘查过程中按照批准的工程设计施工而回收的矿产品,但是国务院规定由指定单位统一收购的矿产品除外;

(8)要求有关部门维护正常的勘查秩序,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权利。探矿权人行使上述权利时,如果占用土地、破坏原有设施需议价赔偿。

同时应当履行如下义务:

(1)在规定的期限内施工,并完成勘查年度最低投入;

(2)及时向勘查项目所在地县级地矿主管部门和原颁发勘查许可证的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报告开工等情况;

(3)不得擅自进行采矿活动;

(4)在查明主要矿种的同时,对共、伴生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5)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汇交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

(6)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关于劳动安全、土地复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7)勘查作业完毕,及时封、填探矿作业遗留的井、硐,或者采取其他

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2.矿业权的价值

矿业权的行使,在经济行为上是矿业权人的一项投资活动,首先需要筹集资本;有了资本,再以此为信用基础进行融资,形成足够的企业资金;然后用这些资金购买探矿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原材料,招聘员工,开展矿产勘查活动;最终取得了预期的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地质成果。这些成果通过出售转化成货币,或者通过自己使用得到成本补偿。至此完成了一个由货币资金到储备资金,再到生产资金、销售收入,又回到货币资金的大循环。具体运作如图1-1所示。

从图1-1可以看出:

(1)这个矿业权,是通过矿业权人投资,并消耗大量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创造的,形成了它自己的价值,这就是矿业权价值。但是,这个价值又是依附于原有矿产资源之上的,是天然形成的矿产资源净价值基础上的增值,它的物质内容仍然是矿产资源。

(2)在矿业权创造价值中,作为矿业权生产的要素,即资本、劳动和资金,要分别得到回报。资金方面,如果是银行贷款,已经支付了利息;劳动(技术劳务)方面,已经按事先约定,支付了工资及相应的福利。这两种要素的回报,在矿业权获得货币收入之前已经实现,只有资本的回报尚未实现。这个回报是矿业权收入减去实际成本的所得。这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赢利或者亏损。不论出现哪种情况,都要由投资者承担。

图1-1 矿业权资本循环过程示意图

『捌』  矿产资源法

一、矿产资源法的立法背景和宗旨

(一)立法背景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中积累的旧矛盾和出现的新问题日渐增多,迫切需要立法,矿产资源法在这一背景下开始孕育。当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勘查、开发管理体制不合理,造成了矿产资源和勘查、开发资金的巨大浪费;二是开采过程中矿产资源损失浪费现象严重;三是多种经济成分办矿和乡镇矿业的迅速发展,争夺资源、矿业秩序混乱的现象十分突出;四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不尊重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上述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的速度和效益,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迫切需要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加以调整和解决。197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国家经委领导下,由地质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开始起草矿产资源法。起草办公室总结了我国30年来有关矿产资源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了已有的法规、规章,参考了十几个国家的矿业法规,充分考虑了当时矿业经济发展和管理体制的状况,广泛地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经过8年易稿15次,正式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986年3月19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于1986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调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这部法律的诞生,在立法上填补了我国矿业法律的空白,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活动长期无法可依的历史,为把地矿行政管理和矿业生产经营纳入法制化轨道,提供了前提条件。矿产资源法的实施是我国矿业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10多年的实践证明,本法的施行,在增强全社会矿业法律意识、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打击乱采滥挖和破坏矿产资源的行为,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法律调节作用。

(二)立法宗旨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矿产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在我国,90%以上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30%的人畜饮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来自矿产资源,因此,矿业的发展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此外,矿产资源又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拥有矿产资源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一些重要矿种的储量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大国,是不可能依赖大量进口来解决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的。因此,为了发展矿业,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前和长远的需要,有必要通过立法,规定在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实现“十分珍惜,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基本国策,从而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国家制定矿产资源法的目的所在。

二、修改矿产资源法的情况

(一)修改矿产资源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部矿产资源法的公布施行,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和振兴矿业,曾经起到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是,10年来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矿产资源法中某些条款已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是原有法律规定与强化矿产资源国家所有观念并对其加强管理的需要不相适应;

二是原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制度与深化地矿工作改革,促进矿业体制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不相适应,突出地表现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矿业权管理制度束缚了矿业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对修改法律提出了迫切要求。矿业秩序虽经多次整顿,一些地方矿业秩序仍不正常,乱挖滥采破坏资源的现象仍相当严重,亟需法律增加强化执法力度的条款。

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调整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监督管理,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对矿产资源法的某些规定加以修改是十分必要和适时的。

(二)修改矿产资源法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立法遵循的基本原则

(1)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这是立法的基本原则。

(2)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的方针。

(3)不同经济类型的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原则。

(4)加强矿业权管理和保护的原则。

2.立法的主要指导思想

(1)充分照顾到与原矿产资源法立法指导思想的合理继承性,包括立法原则和建立的基本制度的延续性。

(2)总结10年执法的经验,坚持“发展”与“治乱”相结合。

(3)使法律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通过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促进矿业生产力发展。

(4)既从国情出发,又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并符合国际惯例的竞争机制,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在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公平竞争,按照经济规律管好、用好矿产资源。

(5)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把应该解决和可能解决的问题解决好。

总之,立法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上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制度,科学有序地管理,促进矿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修改矿产资源法的意义

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决定》。这是遵循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认真总结10年来我国矿业发展实践和地矿法制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地矿法制建设的一次重要的修改完善,是矿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步骤,是建立矿业新秩序的重要举措,也促进了地质矿产行政管理进入新阶段。

(1)为地质勘查业、矿产采掘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提供了法律条件。过去勘查、开采矿产资源靠国家财政投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不可能全靠国家财政拨款。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总结了10年矿业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矿业权市场新机制,为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注入新的活力,为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机遇,对建立勘查、开采良性循环机制创造了条件。

(2)加大了执法力度,为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和治理整顿矿业秩序,提供了法律保障。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增加了多条加大执法力度的条款,必将对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发挥重要的规范和调节作用。

(3)促使地矿行政管理机关的管理工作进入新阶段。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赋予了地矿主管部门更多的权力和职责,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行政行为,为地矿行政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必将推动进一步严格依法行政,其核心是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原则下,建立、规范矿业权市场,并加强监督管理。

(四)矿产资源法修改的主要内容

矿产资源法修改决定共18条,修改的条款涉及到原法15条,新增加4条,减去1条,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共53条。这次修改,突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业权管理制度,即解决发展问题。二是从立法上增加了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加强执法力度的条款,即解决“治乱”问题。

第一方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业权管理法律制度体系,主要修改以下内容。

1.明确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宪法、民法通则和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全局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使有限的矿产资源不仅为当代人也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但是,原有法律没有规定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行使主体。这就导致随意批准采矿,乱挖滥采,争抢资源,矿业秩序混乱的局面。所以,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明确了“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第3条第1款)。这就从法律上落实了国家所有权的主体,强化了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使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和中央政府的委托依法管理和保护矿产资源。

2.确立了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的制度

这是修改法律的重点,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矿业改革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通行作法,作出的重要修改。原矿产资源法规定,“采矿权不得买卖、出租,不得用作抵押。”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授权、无偿取得、不得流转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问题之一是导致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不能充分体现;有的探矿权人长期占有较大的工作区而投入不足,找矿效益差;许多采矿权属纠纷久治不愈,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矿业权人无偿取得矿业权,无偿使用国家资源。问题之二是没有把矿业权作为财产权进入市场流转,极大地阻碍了矿业经济的发展,恶化了我国的矿业投资环境。

在矿业经济生活中,确有探矿权人在勘查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需要转让部分探矿权,吸收资金的;有的探矿权人找到了矿,自己无力继续勘探或开采,需要转让探矿权,获取一定回报的;确有采矿权人由于各种原因,或无力经营,或将自己的资金投向更有利可图的领域而需要转让采矿权的;有的采矿权人在矿山企业进行改组、联合、分立或者破产时,需要将采矿权与其他财产一并转移的各种实际需要。所以,从法律上确立矿业权有偿取得和依法转让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5条第1款规定,“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的制度;”第6条规定,“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因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资产产权的情形而需要变更采矿权主体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将采矿权转让他人采矿。”矿产资源法还规定“禁止将探矿权、采矿权倒卖牟利。”

3.国家保障各类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

原矿产资源法第4条规定了国营矿山企业、乡镇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者不同的法律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勘查、开采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产资源的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联营及私营矿山企业也已存在。为保障各种经济成分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采矿者公平竞争,合法经营,对原矿产资源法作了修改。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4条规定,“国家保障依法设立的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的合法权益”,“国有矿山企业是开采矿产资源的主体。国家保障国有矿业经济的巩固和发展”。这就是说,只要依照我国法律规定设立的各种经济类型的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其合法权益都受到保护。但是,由于矿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国家必须保障国有矿山企业的主体地位。

鉴于个体采矿的各种弊端,国家对个体采矿给予限制。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35条第2款规定,“矿产储量规模适宜由矿山企业开采的矿产资源、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和国家规定禁止个人开采的其他矿产资源,个人不得开采。”这些规定有利于矿业由分散向集约转变,推动矿业向规模经济发展。

4.对勘查登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保障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6条规定,“探矿权人有权在划定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规定的勘查作业,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法律突出了探矿权人的主要权利有利于改善探矿投资环境,吸引资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但是,优先取得采矿权,不是独立的权利。探矿权人在勘查许可证允许的期限内或探矿权保留期内方可优先申请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12条规定,“国家对矿产资源勘查实行统一的区块登记管理制度。”这是地矿行政管理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改革,也是国际通用的管理办法。实行区块登记管理,可以依法对勘查工作进行规范化、现代化管理,从宏观上控制勘查区范围,通过实行排他性原则,可以减少探矿权人之间的纠纷,有利于保护探矿权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探矿权人优先取得采矿权的权利;国家将勘查区块授予探矿权人后,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勘查或者采矿。

5.对采矿登记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保障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

原矿产资源法第13条、第14条按照采矿者的所有制成分、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办矿审批权限。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存在明显弊端,主要表现在各类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在法律面前没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不利于实施公平、公正、公开行政管理的原则。为此,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15条、第16条明确规定,对矿山企业设立的资质条件提出了原则要求;将采矿权的审批管理体制由多部门管理改为地矿主管部门一个部门负责;将按矿山企业所有制成分、行政隶属关系审批管辖,改为按矿产资源的储量规模、重要程度、资源赋存的特定空间来划分审批权限。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还规定省级以下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要由省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汇总向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备案。这样,可以确保国家重要的矿产资源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即充分体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有利于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可以避免对同一矿产地的重复审批,减少矿业纠纷,维护矿业秩序;也符合国际上开采矿产资源的审批、发证权限多数集中于较高层次的行政管理模式,更好地体现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意志。

第二方面,从立法上增加治理整顿矿业秩序,加强执法力度的条款。

在矿产资源法修改时,矿业秩序虽然在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一些单位和个人违法进入国有矿山企业和他人矿山企业乱挖滥采,破坏资源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矛盾尖锐,久治不愈成为热点。有的行政主管机关和执法人员不依法履行职责,违法审批采矿,对违法行为执法不力。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矿业健康发展。所以,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增加了多条加强执法力度的条款。主要规定有:

1.进一步强调各级人民政府维护矿业秩序的责任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第19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维护本行政区域内的国有矿山企业和其他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的正常秩序。”第3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导、帮助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安全生产。”第49条规定,矿山企业之间的矿区范围的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依法核定的矿区范围处理”。上述条款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在国家授权的范围内依法对矿业秩序加强监督管理和保护。

2.肯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的行政执法主体地位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45条规定,“本法第39条、第40条、第42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按照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决定。”这里有两点对原法作了修改,一是由政府处罚改为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处罚;二是各级的处罚权限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决定,规范执法主体的行为。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45条还规定,“给予吊销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处罚的,须由原发证机关决定。”这就提高了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3.明确了上级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权限和行政主体违法或不适当行政的法律责任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45条第2款规定,“依照第39条、第40条、第42条、第44条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有权责令改正或者直接给予行政处罚。”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47条不仅规定负责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不依法行政,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而且规定“违法颁发的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上级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有权予以撤销。”

4.增加了勘查、开采行为主体资质条件的规定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3条第4款规定,“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必须符合规定的资质条件。”这是规范探矿、采矿行为人条件,加强监督管理的重要条款。地矿主管部门在出让探矿权、采矿权,履行登记发证手续时,要对相对人的资质条件严格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能发证;探矿权人、采矿权人申请转让矿业权时,也要对转让人应履行的义务和受让人的资质条件进行审查,不合格者不允许转让。

5.强调了采矿区范围的排他性原则

修改后的矿产资源法将原矿产资源法第16条第3款和第36条合并,作为第19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他人依法设立的国有矿山企业和其他矿山企业矿区范围内采矿。”原矿产资源法为促进乡镇矿业发展而制定的照顾性条款产生了严重后果,主要是造成了矿区范围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混乱的采矿秩序长期不得治理。因此,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取消这一条是完全正确的,必须保证采矿权的排他性。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施行后,如果某矿山企业愿意让出某些采矿范围,则可按采矿权转让的规定办理,并变更登记。

6.强化了对严重破坏矿产资源的采矿行为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力度

原矿产资源法第44条对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的,只规定了行政处罚,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从保护资源的角度出发,增加了刑事处罚的规定,依照刑法第156条的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199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后的刑法,明确增加了破坏资源保护罪条款。

7.对阻碍行政执法的行为规定了处罚条款

新公布的矿产资源法第48条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照刑法第157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法律增加这一条,有力地保障执法人员依法行政。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简介

矿产资源法共有7章53条。

第一章总则。阐明了立法依据、立法宗旨、管辖范围、基本原则以及管理部门。

第二章矿产资源勘查的登记和开采的审批。规定了探矿权和采矿权的取得勘探报告的审批、地质资料的汇交,矿产储量的管理,矿山关闭的审批等内容。

第三章矿产资源的勘查。规定了探矿权人的有关义务等。

第四章矿产资源的开采。规定了采矿权人的有关义务等。

第五章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规定了国家对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的政策和基本要求。

第六章法律责任。规定了违反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所应受到的处罚。

第七章附则。授权国务院制定实施细则,规定了本法的施行日期等。

矿产资源法规定了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督管理的基本法律制度,主要有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法律制度、矿业权管理的法律制度、矿产资源勘探报告审批法律制度、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档案资料和矿产储量的统计资料统一汇交管理法律制度、矿产资源开采监督管理法律制度和违反矿产资源法规定的法律责任等。上述法律制度及其管理的详细内容将在以后各章节中叙述。

『玖』 人类是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地球长达 46 亿年的形成、演化和发展的复杂的过程中,自然界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形成与诞生了人类。

远在人类诞生之前,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 ( 距今 500 万 ~100 万年) ,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劳动习惯的结果,逐步改变了自己的身体结构,形成了人的身体结构,由动物的四肢行走,逐渐改变为前后肢有显著差别、明确分工的行走。这样便使前肢 ( 即手) 在攀爬时和脚从事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手的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马列著作选读·哲学》) 。这些善于直立行走的猿类,手逐步得到了解放,并开始用手拾取现成的石块或树枝来敲打树上的果实; 挖掘地下的块根、块茎,采集他们所需要的食物; 并利用天然石块和树枝来抵御猛兽的袭击。南方古猿在同自然力量的长期斗争中,在长期使用天然石块这种自然工具的过程中,有些古猿发现比较尖锐的石块和木棒,使用起来效果较好,便尝试用燧石、石英岩等较坚硬的石块去砍砸一般的石块和木棒,以便使其更适用,更为有效。这也就是制造人工工具的尝试。当时古猿的这种行为还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但是,当这种进步类型的古猿 ( 被称作正在形成中的人) 在砍砸石器工具获得成功、并进一步提高了对所砍砸的石块的效能和用途的认识,就开始有意识地、自觉地制造石器工具。制造劳动工具和使用自己制造的人工工具,这是一个从动物本能的劳动形式真正过渡到人类劳动的巨大的质的飞跃,它标志着猿类最终地从一般动物中分离出来而转变为人类。马克思在 《资本论》中指出: “一般说来,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在太古人的洞穴中,我们发现了石制工具和石制武器。” ( 《资本论》节选本) 。除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之外,还利用骨头和木棒来制作工具。恩格斯在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说: “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 《马列著作选读·哲学》) 。只有当人类祖先在劳动中制造工具并利用人工制造的工具进行劳动之时,人类于是也就诞生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马列著作选读·哲学》) 。马克思指出: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 ‘制造工具的动物’。” ( 《资本论》节选本) 。人类在形成之后又在劳动的推动下逐步发展成长。关于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革命导师恩格斯已作了详细而又精辟的阐述,这里就不多讲了。

由此可见,人类在从其祖先南方古猿分化出来开始有意识地制造石器工具而成为人类的第一天起,就与矿石、岩石发生了极为密切的关系,并揭开了旧石器时代的序幕。

人类在其经历的早期猿人 ( 距今 375 万 ~ 150 万年) 、晚期猿人 ( 距今 150 万年) 、早期智人 ( 距今 30 万 ~40 万年) 及晚期智人 ( 距今 3 万 ~4 万年) 四个发展阶段几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主要工具一直是用矿石与岩石制成的石器。世界上最早的早期猿人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的莱托利尔和埃塞俄比亚的哈达等地。属于这一时期的有 1965 年考古学家在我国云南元谋发现的元谋人化石。他们在发现化石的地方还发现了经过加工的石器,经用古地磁法测定的结果表明这些石器距今有 170 万 ~ 180 万年。由此证明元谋人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是中华民族的祖先。1963 ~ 1964 年考古学家们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人 ( 距今约 60 万 ~70 万年) ,还有 1933 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 ( 距今约 1. 3 万 ~ 2 万年) ,都有一些加工过的石器。这些都说明人类的祖先很早就利用岩石作为制作工具的原料。而从发掘出的石器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猿人制造的石器在增多,制造的工具日益精细,在坦桑尼亚还发现由 10 人左右组成的制造石器的工场和居住点。稍后,又出现了制造石器的石器工具,出现了骨器,发明了陶器。到了晚期智人后期,很快经历了中石器时代,转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时,晚期智人掌握了用火技术,于是有了陶器的出现。约在公元前 2000 ~3000 年人类就会用粘土烧制陶器。1921 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不仅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 ( 距今 7000 ~4000 年) 的许多石器,还发现了陶器,有的为彩陶。据碳 14 同位素测定距今约 5000 ~7000 年。这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 ( 彩陶文化) 。说明在这个时期不仅有石器,而且还会采集粘土矿来烧制陶器,这说明人类在利用矿物原料方面又进了一大步,甚至可以说是远古时代 “矿产勘查开发业”的萌芽。稍后,由于烧制陶器而熟练掌握了用火技术,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冶炼业,出现了金属工具,从而进一步革新了技术,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人类利用石器、金属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从事手工业劳动,出现利用玉石制作的玉器。1923 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广通县齐家坪发现了彩陶、玉器、石器、铜器、小刀和锥子等,这些被称作齐家文化 ( 距今 6000 ~ 4000年) ,这是石、铜并存的文化。这时人类不仅懂得用石头制作工具,用粘土烧制陶器,还懂得用铜做工具。自然铜不像石头那样易得。可以说,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和开发利用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之后,开始由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了。

公元前 22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那时候铜器已开始使用,但由于很贵,专用于农业生产。到了商朝,制陶业、玉器雕刻业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最重要的是出现了青铜器的制造业。在这时的手工作坊里,他们把铜、锡和铅放在一起冶炼成青铜,并利用青铜制造鼎、爵等装饰器,戈、矛等武器和刀、斧等工具。由于青铜的工具坚硬,青铜的武器锋利,大大胜过了石器,生产力从而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进入了青铜时代。

春秋时期 ( 公元前 770 ~ 前 476) 我们的祖先又发明了开采和冶炼铁矿石技术,利用铁制作铁器。由于铁器更加坚硬锋利,不仅胜过石器,也胜过青铜工具,因而在农业及手工业生产中获得较为广泛的使用。到战国时期 ( 公元前 475 ~ 前 221) ,铁制工具使用更为广泛,比欧洲要早 1 000 多年。铁器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冶铁业的发展与铁矿的开采以及耐火材料和熔剂矿石的选取都有密切的关系,表明我国劳动人民在当时对若干种矿产都已具有比较丰富的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批记载有丰富地质矿产知识的著作,如《禹贡》、《考工记》、 《管子》等。 《管子》的 《地数》篇中记载: “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数字不一定精确,但反映了当时找矿和采矿业的发展之盛,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已开始了解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

成书在战国至西汉初年的 《山海经》中记述四川开凿盐井、各种矿产的矿产地、用途及性质。并已经有用石棉制成的布,称为 “火浣布”。而法国等欧洲国家,直到公元 8 世纪才出现这种石棉制品。

西汉时期,铁器普遍使用于生产。由于开始利用煤作燃料,炼铁质量达到很高的水平。石油、天然气差不多也在这个时期开始使用。

自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两代,采矿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使颜真卿 ( 唐) 、沈括 ( 宋) 有可能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一些地质现象和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明代李时珍所著 《本草纲目》和宋应星所著 《天工开物》这两本重要的科学巨著,描述了 160 多种矿物的用途、性质和产状。可见矿产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

我们的祖先,在 100 多万年之中,就是这样从开始利用石块制作工具到利用粘土、铜、铁、石油、天然气、煤、盐等多种矿产过程中提高了自己适应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而随着矿物原料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和加工深度的进展,人类社会的分工也愈来愈细,生产规模也逐步扩大,人类社会发展起来了。即使到了21 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跨入了信息时代,但是,油、煤、铁等矿产仍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质资料。目前我国已发现的矿产已达 171 种。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人类社会是在逐步认识和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阅读全文

与创造矿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