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圆珠笔和钢笔集于一身发明了中性笔,还有哪些
钢笔关中性笔什么事,这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圆珠笔与钢笔集一身的只能说是水性墨水的滚珠笔,有直液式水性笔和宝珠笔两类。
Ⅱ 水性笔的发明历史
水性笔的发明历史:
1984年:日本樱花公司推出中性墨水笔。它是圆珠笔和记号笔的中间产品,用的是中性墨水。
中性笔由此诞生。
中性笔,又称水笔,起源于日本,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颖的书写工具。中性笔兼具自来水笔和圆珠笔的优点,书写手感舒适,油墨粘度较低,并增加容易润滑的物质,书写介质的粘度介于水性和油性之间,因而比普通油性圆珠笔更加顺滑,是油性圆珠笔的升级换代产品。
按笔头类型、油墨色彩、结构等又可分为不同类型的中性笔。从笔头类型看,分为子弹头型、针管型、半针管;从油墨色彩看,分为红蓝黑3种基本色中性笔和特殊色中性笔。由此可见,中性笔的类型可谓是多种多样。
(2)中性笔的发明扩展阅读:
水性笔的优点:
具有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书写润滑,且适宜于用来复写等优点,从学校的学生到写字楼的文职人员等各界人士都乐于使用。圆珠笔与自来水笔不同,由于它使用的是干稠性油墨,油墨又是依靠笔头上自由转动的钢珠带出来转写到纸上,因此不渗漏、不受气侯影响,并且书写时间较长,省去了需经常灌注墨水的麻烦。
该笔比一般钢笔坚固耐用,但如果使用保管不当,往往写不出字来,这主要是因干固的墨油粘结在钢珠周围阻碍油墨流出的缘故。油墨是一种粘性油质,是用胡麻子油、合成松子油(主含萜烯醇类物质)、矿物油(分馏石油等矿物而得到的油质)、硬胶加入油烟等而调制成的。
Ⅲ 中性笔的发明体现了设计的什么原则
中性笔内装一种有机溶剂,其黏稠度比油性笔墨低、比水性笔墨稠,当书写时,墨水经
过笔尖,便会由半固态转成液态墨水,中性笔墨水最大的优点是每一滴墨水均是应用在笔尖
上,不会挥发、漏水,造型设计因而可提供如丝一般的滑顺书写感,墨水流动顺畅稳定。
Ⅳ 笔是谁发明的
毛笔的起源:史记中曾记载:「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专匈奴,蒙恬取山属中之兔毛以造笔」,文房四谱上也记载:「昔日蒙恬造笔,以拓木为管,鹿毛为柱,兔毛为被,此乃谓苍毫也」,博物志云:「秦之蒙恬将军取狐狸毛为柱,兔毫为被以书」,因此,我们通常称蒙恬将军为毛笔的史祖。毛笔的发明过程,最早可朔自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仰韶文化期,虽然没有足够的文字记载可资证明,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研究,可能是由类似毛笔的工具所绘制而成,及至商朝甲骨文的研究,可明显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边缘,是先用毛笔书写其上再刻成的,可见此一时期已有毛笔的存在。周朝的青铜器上所铸的文字,依其字形判断,已明显可知系由柔软的笔尖所书写笔触的痕迹,由书写的形状与笔意,知道书写的工具—也就是毛笔,1954年在湖南长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时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种古毛笔及其相关之书写文物,这是首度使我们对汉朝以前的毛笔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该批文物中的毛笔称之为「长沙笔」是由高级的兔毫所制成毛长2.42公分,笔管长达16.6公分,笔管是由细竹制成,制法是将兔毛夹插于管端,以细丝绑紧后用漆固定,此一制作在技术上已是相当高超。
Ⅳ 水笔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钢笔是美国人沃特曼发明的
一次性钢笔的发明者欧阳升
钢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它是在19世纪初发明的。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
在早期的贮水笔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动。写字的人压一下活塞,墨水才开始流动,写一阵之后又得压一下,否则墨水就流不出来了。这样写起字来当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叫沃特曼的雇员,发明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种笔的笔端可以卸下来,墨水用一个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够自己吸墨水的笔出现于20世纪初期,采取了一个活塞来吸墨水。当笔中采用了皮胆后,就要用一个铁片插入一个缝中去挤压皮胆来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现了用一根管子伸进墨水中吸水的施诺克尔笔。直到1956年,才发明了现在常用的毛细管笔。
西方钢笔在19世纪的传入和使用,使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国毛笔逐渐退居“二线”,引发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革命,产生了现代硬笔书法。可长期以来中国人却不知道硬笔本是中国古有之物,部分硬笔的形制和功能离现代钢笔只差一步之遥。
在上世纪进行的探险和考古发掘
中,西方探险家和中国考古工作者曾在中国西部发现过10多枚由竹管、芦苇管、竹批、红柳等材料削制的硬笔。在这之中,最称奇的是1906年英国人斯坦因从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中发现的芦苇管笔和197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武威张义堡西夏遗址中发现的竹管笔。
从形制上看,这两种笔极为相似,都以木质材料精工削磨,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两种笔的笔舌正中都有一条缝隙,呈双瓣合尖状,与今日钢笔笔舌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学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李正宇说:“笔舌形制及原理与现代钢笔笔舌大体相同,已开近现代钢笔笔舌制作工艺的先河。”笔舌正中劈缝,增加了笔尖的柔软性,减弱了僵硬度,降低了划破纸张的几率,同时为墨汁缓缓下渗开辟了一通道,书写起来较为流利。
从考古记载看,当时在新疆若羌县米兰遗址和甘肃武威张义堡西夏遗址各出土了3支相同的笔,表明这种笔并非孤物;从年代上看,这两个遗址出土的笔分别在公元3世纪和公元12世纪,这比现代钢笔的最早发明时间早了1600年和700年。可惜的是,这两种笔的价值和意义近年来才被中国学者所认识到。其实,这还不是中国出土的最早硬笔。1991年,在敦煌市西北哈剌淖尔湖东南岸汉代高望燧遗址中,一名矿工发现了一枚汉代觚、二枚铜箭镞及一件竹子削制的器物。1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一直用“状似竹签,用途不明”来解释这件竹器,殊不知,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竹锥笔,时间已有近两千年。
李正宇说,中国史书中有“古笔多以竹”的记载,敦煌高望燧遗址发现的这枚汉代竹锥笔,就是此类。该笔形状扁平,一头平齐,一头削尖,从笔尖上残留的漆痕看,显然已经用于写字,正好映证了中国古代“竹梃蘸漆而书”的历史事实。
西方最早的钢笔(自来水笔)是由英国人犀飞利于19世纪初发明的。1908年,英国人狄克奥休又设计出了把墨水贮入笔杆的新型自来水笔(同年美国人沃特曼也发明了类似的笔),这种笔因携带和使用方便,大受世人喜爱。钢笔的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是20世纪派克笔的问世。1932年,美国派克公司研究人员发明了真空吸水结构的自来水笔,这种笔因操作简单,使用时间长,很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 李正宇说,由于史料缺乏和相关研究的深入性不够,人们对中国古代硬笔的认识和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部分多年前发现的硬笔至今还“深锁”在各地博物馆中,长期不为人知。
另外,中国古代硬笔与近现代西方钢笔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还难完全梳理清楚,需要进一步论证。但李正宇认为,从笔舌形制和原理的共同性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硬笔与近现代西方钢笔关系密切,至少它是远祖
Ⅵ 中性笔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中性笔起源于日本,1988年日本PENTEL株式会社研制成功被称为“HYBRID’’的产品,中性笔由此宣告诞生。
Ⅶ 中性笔是谁发明的
中性笔起源于日本,1988年日本PENTEL株式会社研制成功被称为“HYBRID“的产品,中性笔由此宣告诞生。中性笔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颖的书写工具。中性笔兼具自来水笔和圆珠笔的优点,书写手感舒适,油墨粘度较低,并增加容易润滑的物质,因而比普通油性圆珠笔更加顺滑,是油性圆珠笔的升级换代产品。
中性笔芯尾部的油状物叫中性笔尾油锂基酯,其作用如下:
1、保持良好的保湿密封,防止墨水蒸发或倒流溢出。
2、在中性笔书写时,锂基酯能象活塞一样随时跟进,利用大气压将墨水往下压,保持中性笔书写流畅,直至墨水书写完。
Ⅷ 笔是谁发明的、、、、
铅笔的发明者奥地利人约瑟夫·哈特穆特
铅笔的发明--石墨+粘土
铅笔发明者诞辰25O年
(埃菲社维也纳2月18日电)尽管电脑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但铅笔仍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文具。人们现在纪念铅笔的发明者奥地利人约瑟夫·哈特穆特250周年诞辰。
哈特穆特诞生于1752年2月20日,他的父亲是下奥地利阿斯珀恩的木匠。哈特穆特在维也纳学会了泥瓦匠的手艺,后来成为建筑师,曾经创办过一家砖瓦厂
当时写字用的笔质量低下,他决心发明一种新笔。他想了一个主意:将粘土与石墨粉混合在一起,做成笔芯形状,在火里烧制后放在蜡中冷却,这样在纸上就能画出痕迹。
他在石墨粉中加入适当比例的粘土,使铅笔芯有一定的硬度。1792年,他在维也纳成立了自己的铅笔厂,直到今天,这家铅笔厂还在生产铅笔。
在中世纪,人们用铅和银棒写字,这种工具与其说是在写字不如说是在刻字。到了15世纪意大利制造出第一根铅锡笔芯。
英国在1658年发现了石墨矿,它使写字工具发生了一场革命,尽管这种笔当时非常昂贵。
毛笔是秦朝大将蒙恬发明的。
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率领30万大军向北进攻那里的游牧民族匈奴。蒙恬带兵向北,收复了河套,并在交界处修筑了万里长城。由于军情瞬息万变,蒙恬需要向内地送达大量书信。那时候,人们是用刀在竹简上刻字的,为了刻写大量书信,蒙恬的手下双手磨出血泡,两眼熬成白兔。于是蒙恬便竭力寻找好的书写办法。一天,蒙恬看到部下拿着红缨枪比划,忽然想到,何不把毛绑在竹竿上,蘸点颜色写在白色的丝绸上呢?他试了试,效果真的很好。于是命手下如法制出许多“毛”笔来。那里地处塞外,时有野狼出没,也有人放牧羊群,狼毛和羊毛就成了最方便的制笔材料,这就是最早的狼豪笔和羊豪笔。
但有人认为实际发明时间要早许多。
1954年,我国长沙发掘出一座完整的战国坟墓,里面有一支毛笔。它全身套在一支小竹管里,竿长18.5厘米,直径0.4厘米,毛长2.5厘米,是用上好的兔毛制作的。但作法与现在的毛笔不同,并非将笔毛插在笔竿里,而是将笔毛转在竿的外端,然后用细丝线缠住,外面涂漆。与笔放在一起的还有用来当“纸”用的竹片、刮削竹片的铜削和用来装墨的小竹筒。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较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支毛笔。
一些学者认为,毛笔的产生可能远远早于战国。因为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甲骨文片来看,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整齐划一,有的字还细如毫发。其中一些文字写而未刻,那么,距今3000年前的人可能已经有了类似毛笔的书写工具。而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发现的一些彩陶上也有各种图案,大多线条流畅,应该是用类似于毛笔的工具画上去,然后再在窑内烧制,这样才能达到那样的效果。
蒙恬发明毛笔在史书上有记载,但似乎此前已有毛笔使用,但还需要确切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中性笔是日本人发明的。中性笔书写的效果,最接近毛笔,可以写出细致的笔划来,比钢笔、圆珠笔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相比日本人在中性笔墨水上的高技术含量,中国人发明的硬笔只是把钢笔尖折了一个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