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纳米材料是谁创造的

纳米材料是谁创造的

发布时间:2021-08-02 18:37:46

❶ 纳米材料的制作是哪个国家最先发展起来的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这位当时在加州理工大学任教的教授向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范曼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他说:“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
1990年,IBM公司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地对单个的原子进行了重排,纳米技术取得一项关键突破。他们使用一种称为扫描探针的设备慢慢地把35个原子移动到各自的位置,组成了ibm三个字母。这证明范曼是正确的,二个字母加起来还没有3个纳米长。不久,科学家不仅能够操纵单个的原子,而且还能够“喷涂原子”。使用分子束外延长生长技术,科学家们学会了制造极薄的特殊晶体薄膜的方法,每次只造出一层分子。目前,制造计算机硬盘读写头使用的就是这项技术。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 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我们揭示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莫利教授认为,纳米碳管将是未来最佳纤维的首选材料,也将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
1993年,继198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搬走原子团“写”下斯坦福大学英文、1990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镍表面用36个氙原子排出“ibm”之后,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自如地操纵原子成功写出“ 中国”二字,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97年,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用单电子移动单电子,利用这种技术可望在20年后研制成功速度和存贮容量比现在提高成千上万倍的量子计算机;
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在进行纳米碳管实验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够称量十亿分之一克的物体,即相当于一个病毒的重量;此后不久,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国和巴西科学家联合创造的纪录;
到1999年,纳米技术逐步走向市场,全年基于纳米产品的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发重点;德国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美国政府部门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亿美元。
2003年,纳米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美国利用超高密度晶格和电路制作新方法,获得高密度的铂纳米线;日本用单层碳纳米管与有机熔盐制成高度导电的聚合物纳米管复合材料等。

❷ 纳米科技是如何诞生的

进入20世纪尾声的时候,随着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一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1990年,在美国举行了第一次纳米科技大会,并且正式创办了《纳米技术杂志》,纳米科学技术由此正式宣告“开宗立派”。

所谓纳米科学,是人们研究纳米尺度,即100纳米至0.1纳米这个微观范围内的物质所具有的特异现象和特异功能的科学;而纳米技术则是指在纳米科学的基础上制造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和手段。虽然纳米科技问世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带来的冲击却是明显的。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这项新兴科学技术将带来新的一轮技术革命,人们将凭借它进入一个奇妙的崭新世界。

其实,从比较准确的意义上来讲,纳米科技诞生的时期应该还要早一些。

1984年,德国著名学者格莱特利用现代技术把一块6纳米的铁晶体压制成纳米块,并详细研究了它的内部结构,结果发现它比普通钢铁的强度要高12倍,硬度要高2~3个数量级。而且这种纳米金属在低温下甚至会失去传导能力,并且随着尺寸的缩小,纳米材料的熔点也会随之降低。

格莱特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开了一个头,从而却导致了科学家们对物质在纳米量级内物理性能变化和应用的广泛研究。一般来讲,纳米颗粒的尺寸通常不超过10个纳米。在这个量级内,物质颗粒的大小意味着它已经很接近一个原子的大小了。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性能和结构的变化已经是非连续性的了。就是说,量子效应开始发生作用。因此,用纳米颗粒最后制成的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在机械强度、磁、光、声、热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由此会产生许多完全不同的功用。

很显然,纳米科学技术是一门以物理和化学这两个基础学科的微观研究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解析技术和工艺手段为前提的内容广泛的多学科综合体。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延伸和发展,也不能说是某一工艺技术革新的产物或转化。它是基础理论学科和当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纳米科技的诞生还表明了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即在当今的科学技术领域里,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发展的结合,已经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趋势,以至于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们已经很难完全区分出研究和应用之间的差别。按目前的研究状况,纳米科技一般分为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制造学、纳米光学等等,这其中的每一门学科又都是跨学科,集研究与应用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与综合体系。

在上述这些学科中,纳米材料学是纳米科技领域比较成熟的组成部分,也是纳米科技的发展基础。在这方面,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以陶瓷材料为例,普通陶瓷材料具有强度高而韧性差、熔点高而难以加工成形的特点;但利用纳米技术加工成的纳米陶瓷不仅保持了原有特性,还具有超塑性质,并可在较低温度下加工成耐高温的器件,从而大大拓宽了陶瓷材料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范围。在另一方面,纳米电子学也被认为是微电子技术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家们指出,开发具有纳米量级分辨率的工艺是取代现有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向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而纳米电子器件的研究与开发,也为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这一点,西方国家对这一领域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许多大企业也纷纷跻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据了解,日本东芝公司已经率先取得了量子器件集成化的成果,并且大规模纳米级的集成器件也正在研制之中。用纳米器件制作机器人和纳米信息处理系统,在分子生物研究及医学研究领域,更是具有诱人的前景:将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机器人注入人体血管内,可以有效地进行全身健康检查和治疗,使脑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将不再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杀手”。

不过,尽管目前科学界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并开发出了不少纳米材料和器件,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纳米科学技术在20世纪,仅是刚刚露出其尖尖角的小荷,它的灿烂和美丽将是属于21世纪的。因而,这门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20世纪的科学家们献给21世纪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❸ 纳米科技是在什么发明后诞生的

一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以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以0.1纳米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

❹ 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

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1959年所作的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这位当时在加州理工大学任教的教授向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范曼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他说:“至少依我看来,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性。”

1990年,IBM公司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成功地对单个的原子进行了重排,纳米技术取得一项关键突破。他们使用一种称为扫描探针的设备慢慢地把35个原子移动到各自的位置,组成了ibm三个字母。这证明范曼是正确的,二个字母加起来还没有3个纳米长。不久,科学家不仅能够操纵单个的原子,而且还能够“喷涂原子”。使用分子束外延长生长技术,科学家们学会了制造极薄的特殊晶体薄膜的方法,每次只造出一层分子。目前,制造计算机硬盘读写头使用的就是这项技术。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 费曼预言,人类可以用小的机器制作更小的机器,最后将变成根据人类意愿,逐个地排列原子,制造产品,这是关于纳米技术最早的梦想;

70年代,科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提出有关纳米科技的构想,1974年,科学家唐尼古奇最早使用纳米技术一词描述精密机械加工;

1982年,科学家发明研究纳米的重要工具——扫描隧道显微镜,为我们揭示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对纳米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1990年7月,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学技术的正式诞生;

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莫利教授认为,纳米碳管将是未来最佳纤维的首选材料,也将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

1993年,继198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搬走原子团“写”下斯坦福大学英文、1990年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在镍表面用36个氙原子排出“ibm”之后,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自如地操纵原子成功写出“ 中国”二字,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国际纳米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97年,美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地用单电子移动单电子,利用这种技术可望在20年后研制成功速度和存贮容量比现在提高成千上万倍的量子计算机;

1999年,巴西和美国科学家在进行纳米碳管实验时发明了世界上最小的“秤”,它能够称量十亿分之一克的物体,即相当于一个病毒的重量;此后不久,德国科学家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重量的秤,打破了美国和巴西科学家联合创造的纪录;

到1999年,纳米技术逐步走向市场,全年基于纳米产品的营业额达到500亿美元;

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战略或者计划,投入巨资抢占纳米技术战略高地。日本设立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把纳米技术列入新5年科技基本计划的研发重点;德国专门建立纳米技术研究网;美国将纳米计划视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美国政府部门将纳米科技基础研究方面的投资从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4.97亿美元。

2003年,纳米技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美国利用超高密度晶格和电路制作新方法,获得高密度的铂纳米线;日本用单层碳纳米管与有机熔盐制成高度导电的聚合物纳米管复合材料等。

❺ 纳米材料哪个国家发明的

日本人首先发现的。日、德、美、俄、中等国家都能制造纳米材料

❻ 问:纳米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出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研究善看,关于纳米技术分为三种概念:

第一种,是1986年美国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创造的机器》一书中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根据这一概念,可以使组合分子的机器实用化,从而可以任意组合所有种类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任何种类的分子结构。这种概念的纳米技术还未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种概念把纳米技术定位为徽加工技术的极限。也就是通过纳米精度的"加工"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这种纳米级的加工技术,也使半导体微型化即将达到极限。现有技术即使发展下去,从理论上讲终将会达到限度,这是因为,如果把电路的线幅逐渐变小,将使构成电路的绝缘膜变得极薄,这样将破坏绝缘效果。此外,还有发热和晃动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型的纳米技术。

第三种概念是从生物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本来,生物在细胞和生物膜内就存在纳米级的结构。

❼ 纳米技术是谁发明的

已故美国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查理·范曼

资料来源:

要理解纳米技术的真正涵义还须从纳米技术思想的起源开始。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美国物理学家查理·范曼的演讲,他在1959年向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范曼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呢?实际上这一灵感来自于大自然从单个分子,甚至单个原子创造物质的启示。如果把人体分解成组成它的基本单元,我们获得的将是一小桶的氧、氢和氮,一小堆碳、钙和盐,微量的硫、磷、铁和镁,以及微不足道的20种或更多的其他化学元素。它们的总价值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大自然就是采用它们自己的、科学家们称之为纳米工程的方法,把这些廉价的、丰富的、无生命单元转成具有自生成、自维持、自修复、自意识能力的生灵,可以行走、扭动、游泳,具有嗅觉和视觉,甚至可以思想和做梦,其价值无与伦比。因此,纳米技术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力图在纳米尺度精确操纵原子或分子来制造产品的技术,统称为“由底向上”或“由小到大”的加工技术。

❽ 纳米技术的由来是什么

进入20世纪尾声的时候,随着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一门新兴的学科诞生了。1990年,在美国举行了第一次纳米科技大会,并且正式创办了《纳米技术杂志》,纳米科学技术由此正式宣告“开宗立派”。

所谓纳米科学,是人们研究纳米尺度,即100纳米至0.1纳米这个微观范围内的物质所具有的特异现象和特异功能的科学;而纳米技术则是指在纳米科学的基础上制造新材料、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和手段。虽然纳米科技问世的时间不长,但是它带来的冲击却是明显的。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这项新兴科学技术将带来新的一轮技术革命,人们将凭借它进入一个奇妙的崭新世界。

其实,从比较准确的意义上来讲,纳米科技诞生的时期应该还要早一些。

1984年,德国著名学者格莱特利用现代技术把一块6纳米的铁晶体压制成纳米块,并详细研究了它的内部结构,结果发现它比普通钢铁的强度要高12倍,硬度要高2~3个数量级。而且这种纳米金属在低温下甚至会失去传导能力,并且随着尺寸的缩小,纳米材料的熔点也会随之降低。

格莱特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开了一个头,从而却导致了科学家们对物质在纳米量级内物理性能变化和应用的广泛研究。一般来讲,纳米颗粒的尺寸通常不超过10个纳米。在这个量级内,物质颗粒的大小意味着它已经很接近一个原子的大小了。在这种状态下,物质的性能和结构的变化已经是非连续性的了。就是说,量子效应开始发生作用。因此,用纳米颗粒最后制成的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在机械强度、磁、光、声、热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由此会产生许多完全不同的功用。

很显然,纳米科学技术是一门以物理和化学这两个基础学科的微观研究理论为基础,以先进的解析技术和工艺手段为前提的内容广泛的多学科综合体。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延伸和发展,也不能说是某一工艺技术革新的产物或转化。它是基础理论学科和当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纳米科技的诞生还表明了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即在当今的科学技术领域里,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发展的结合,已经呈现出一种越来越密不可分的趋势,以至于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人们已经很难完全区分出研究和应用之间的差别。按目前的研究状况,纳米科技一般分为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生物学和纳米制造学、纳米光学等等,这其中的每一门学科又都是跨学科,集研究与应用于一体的边缘学科与综合体系。

在上述这些学科中,纳米材料学是纳米科技领域比较成熟的组成部分,也是纳米科技的发展基础。在这方面,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以陶瓷材料为例,普通陶瓷材料具有强度高而韧性差、熔点高而难以加工成形的特点;但利用纳米技术加工成的纳米陶瓷不仅保持了原有特性,还具有超塑性质,并可在较低温度下加工成耐高温的器件,从而大大拓宽了陶瓷材料在工业制造领域的应用范围。在另一方面,纳米电子学也被认为是微电子技术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家们指出,开发具有纳米量级分辨率的工艺是取代现有集成电路生产工艺向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方向;而纳米电子器件的研究与开发,也为新一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基于这一点,西方国家对这一领域都投入了大量资金,许多大企业也纷纷跻身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据了解,日本东芝公司已经率先取得了量子器件集成化的成果,并且大规模纳米级的集成器件也正在研制之中。用纳米器件制作机器人和纳米信息处理系统,在分子生物研究及医学研究领域,更是具有诱人的前景:将这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纳米机器人注入人体血管内,可以有效地进行全身健康检查和治疗,使脑血栓、心肌梗塞等疾病将不再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杀手”。

不过,尽管目前科学界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并开发出了不少纳米材料和器件,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纳米科学技术在20世纪,仅是刚刚露出其尖尖角的小荷,它的灿烂和美丽将是属于21世纪的。因而,这门学科的诞生可以说是20世纪的科学家们献给21世纪的一份珍贵的礼物。

❾ 纳米技术是谁发现的

已故美国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查理·范曼 资料来源: 要理解纳米技术的真正涵义还须从纳米技术思想的起源开始。纳米技术的灵感来自于已故美国物理学家查理·范曼的演讲,他在1959年向加州理工学院的同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从磨尖箭头到光刻芯片的所有技术,都与一次性地削去或者融合数以亿计的原子以便把物质做成有用的形态有关。范曼质问道,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从单个的分子甚至原子开始进行组装,以达到我们的要求呢?实际上这一灵感来自于大自然从单个分子,甚至单个原子创造物质的启示。如果把人体分解成组成它的基本单元,我们获得的将是一小桶的氧、氢和氮,一小堆碳、钙和盐,微量的硫、磷、铁和镁,以及微不足道的20种或更多的其他化学元素。它们的总价值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大自然就是采用它们自己的、科学家们称之为纳米工程的方法,把这些廉价的、丰富的、无生命单元转成具有自生成、自维持、自修复、自意识能力的生灵,可以行走、扭动、游泳,具有嗅觉和视觉,甚至可以思想和做梦,其价值无与伦比。因此,纳米技术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力图在纳米尺度精确操纵原子或分子来制造产品的技术,统称为“由底向上”或“由小到大”的加工技术。
满意请采纳

阅读全文

与纳米材料是谁创造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