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自己发明话头

自己发明话头

发布时间:2021-08-02 18:17:48

❶ 看话头、谁也不理谁、每分每秒念阿弥陀佛修清净心,是这样吗

这是话头禅、闭口禅、念佛法门,是三种不同的佛教法门。

话头禅

话头禅,是宋代以后流行的禅修方法,通过看话头的方式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与祖师禅不一样,需要自己努力参究方可开悟!

古语俗口多带助字,比如狗子,并不是说狗的孩子,只是口头语狗的俗称;还有我们至今习惯的称谓: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说到的词语!如果读者说“头”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带头字的来举例看:斧头、丫头、木头、馒头、老头、案头、这年头、劲头、口头、等等不计其数的,都跟“话头”一样是俗口用语,哪个是指方向前后?哪个是指终端始末? 包括“念头”,去掉头字意思不变,都是说的“意念”!

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话禅,并未说参话头。参话,参究,是指对某些现成祖师公案不理解体会不到,来弄明白,故称参究、参话、参公案等!话头多出自祖师问答,话头就是一句话!我们禅宗的话头都是什么呢:无、麻三斤、干屎橛、念佛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多少听过的话头!自古至清朝都没有谁说过什么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参话头就是参一句话,把一个不明白的疑惑借着一句话来参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开悟机会,好似气球吹爆!

来果禅师曾对“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及话尾 的说法在开示中破斥:对话头说头说尾,皆是魔说!

不会产生副作用、不会产生想象空间,而且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头是最好的。南北朝时期,禅学大师傅大士形容得相当贴切,他说:“空手把锄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手中是空的,但却抓着锄头,这是无法以常识理解的;又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桥在流,这也和常理不相应。像这两句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话,即可当成话头。还有其他的话头,譬如“东山水上行”,东边的山在水面上走路;“东山下雨西山湿”,东山在下雨,结果西山是湿的,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句话头是“祖师西来意”。这句话头是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中国,带来了什么?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禅法从初祖摩诃迦叶传至二祖阿难,然后代代传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而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有人说他从印度带来了一部《楞伽经》,但是他没有翻译这部经,只是教人家要用这部经。也有人说他带来的是禅法。何谓禅法?禅法事实上是心法,所以菩提达摩是用他的心,带来不可思议的禅法。既然是不可思议、无法解释,所以“祖师西来意”成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话头,而且是当时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话头。大概力量不大,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谁是“祖师”。

祖师如何带来禅法?又如何传法给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师?其中有一则“断臂求法”的故事:当达摩祖师于嵩山面壁时,慧可禅师来到嵩山向菩提达摩求法。慧可禅师说:“我的心不安,请你替我安一安。”菩提达摩说:“好!将你的心拿出来,我替你安。”慧可禅师马上回过念来寻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给菩提达摩安,但是却遍寻不着,就在慧可禅师说“找不到心”的当下,已经体悟了何谓禅法。如何安心?无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远安不了心。

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发明话头?这要依据这句话头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续疑情来判断。就像嘴里吞了一颗内馅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烫的汤圆,又因为内馅太美味了,虽然烫口,却合不得吐出一样,此时心中只想将汤圆尽快吃完,或让汤圆尽快变凉,不会有其他的杂念。如果自己发明的话头,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参;如果这句话头,有时好像会让你产生疑问,却只能维持一下子,力量不强,无法使疑情持续不断,那么这样的话头只是妄念。虽然禅宗所使用的话头也是妄念之一,但却是能触动警觉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话,所以可以成为话头。

闭口禅

闭口禅又称为止语或禁语,属于佛教用语,指的是禁止自己说话,为减少口业,消罪免灾,减少自己的罪业。

“闭口禅”,在佛教又叫“止语”或“禁语”,即禁止自己说话。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此三业,可速得解脱;禁语目的之一即为减少口业。僧人行“止语”或“禁语”时,自备一小木牌,上写“止语”或“禁语”二字,遇人欲与己言谈,则出示该牌。

何证闭口禅,所谓闭口,意为减少口业,消罪免灾,减少自己的罪业。所谓人世天注定,为人者,无语何来罪业?所谓是开口即罪,闭口禅正是己身开口到极点,心亦有所悟,方行闭口禅,闭之人口,方得大果。

“口乃心之门户”,口闭心沉。此处一静,万物皆景;此口一闭,万籁皆胜;此心一沉,万象可爱。

明代高僧、净土宗八祖莲池大师在其《竹窗随笔》“静之益”中说: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

至于“闭口禅”的来历、缘由,多知无益,欲多知更无益,口业少造了,意业反增加,欲得反失也,望仁者慎思之!

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念佛:心中不出声想念,或出声称念。佛这里特指佛的名字。佛教有很多法门,念佛就是其中的一个,也叫念佛法门。虽然在佛教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根据《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段经文:“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明确了念佛的定义,念佛的定义是指持念佛的名字。

念佛的意义:阿弥陀佛在过去修行的时候有四十八个心愿,其中有一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白话的意思:假设有一天我得到成佛,十方世界各种生命,真实相信喜爱,向往到我修建的世界,即使少到十次这样想念,如果不能转生到我的世界,我绝不成佛。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请参考相关解释。

根据阿弥陀佛的这条心愿,念佛的意义就是凭借着阿弥陀佛这条心愿的力量,让我们都可以去净土生活。.

故知:念佛之人,纵使是愚痴卑贱、恶病污秽,其人现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胜人,佛凡一体,弥陀光照,诸佛护念,菩萨相随,天神拥护,消灾延寿,而命终往生,证大涅盘,远远超胜世间上任何人。

念佛的人,纵然是愚痴卑贱的不净凡夫,可是他现生就是大白莲花,是妙好人、最胜人,能够跟阿弥陀佛一体,被弥陀的光明常加照摄,被诸佛团团围绕而护念,被诸大菩萨紧紧相随,被天神所拥护,自然消灾延寿,免除一切障难,而临终自然往生净土,远远超过世上的任何人。

❷ 为什么禅宗参话头必须起疑情

禅宗参话头的目的,是发明心地,明心见性,智慧显发,谓之开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参话头就要起疑情,疑情日久,成团成片,得遇时节因缘,磕着碰着,疑团打破,得以开悟。

❸ 如何接过话头尽情发挥

出言不慎,如利剑伤人:言语明智,如济世良药。

——《箴言集》

在论辩中,善于抓住一切机会,或接过对方的话头,或借助论辩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场景加以联想,找到它们与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似性,抓住一点尽情发挥,引出对方未曾预料到的新的思路,从而达到征服对方的目的。这就是借题发挥的论辩技巧。

抗美援朝时,一些外国记者敌视中国人民,利用采访的机会,散布对中国人民的敌意。

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周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手把钢笔放在桌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便故意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接过话头朗声笑着答道:“提起这支笔,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能受禄,就想谢绝,哪知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

那记者听完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总理针对外国记者企图讽刺、讥笑中国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风趣而又有分量的话。周总理用“战利品”、“作个纪念”和“觉得有意义”等词句暗示,这支笔正是正义力量强大的结果。

接过对方的话题发挥论辩口才,关键要抓住借来的话题与自己说的下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一个词语、一句话去关联两种原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并对对手所提的话题进行易位,以借题发挥的方法,使自己摆脱不利处境。

一位名叫丘浚的文人游杭州时,特地到灵隐寺拜访一个和尚。殊不知,那和尚生性势利,见他是一个穷书生,态度十分冷淡。刚好此时有位大将军的儿子来访,和尚立即换了一副笑脸,拱手行礼,待为上宾。对比之下,丘浚十分气愤,等那位公子一走,便质问说:“你为何对我如此冷淡,对他又那样客气呢?”和尚双手合十,狡辩道:“误会,误会,佛经曰:‘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我表面上对他客气,其实是对他不客气;而我表面上对你不客气,内心就是对你客气呀!”丘浚听了,二话不说,举手朝和尚脸上打去,一边打一边说:“如此说来,我打你就是敬你,不打你就是不敬你。”直打得和尚面红耳赤,却又不能辩解。最后,他表示不敢再拿佛经上的言论来为自己狡辩了,丘浚这才住手。

丘浚这样做,是将和尚说的论据返还给他,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题论辩运用、掌握得好的人,可以借对方话题来封住对方的嘴巴。

明朝绍兴府的小公子有一天抢了另一小孩的毽子,把人家惹哭了,刚好徐文长路过,就把毽子从小公子手里夺过来,归还给那个小孩。谁知小公子由于平时娇宠惯了,哪受过这样的气,他一下子大哭大闹起来,还说徐文长欺负他。于是,家丁就把徐文长押上堂去面见知府。知府厉声喝道:“你欺侮我的孩子,就是目无本知府,你可知罪?”徐文长冷笑道:“据我看,您大人才是不知罪呢!”知府大喝道:“我何来有罪?”徐文长说:“你家小公子一早在踢毽子,大人必知道这毽子上有羽毛,下有铜钱,铜钱上印的是嘉靖皇帝年号。小公子如今竟然手提毫毛,脚踢万岁,岂不是欺君罔上?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大人又该当何罪?”徐文长这一招果然厉害,他针对知府借题发挥的做法,借来了更大的题——脚踢万岁,来整治知府,使知府无论如何也吃不消如此“大罪”了,不得不赶忙赔笑道:“好吧好吧,大家谁也不要为难谁吧!”徐文长这才罢休。临走的时候,知府还客气地亲自把他送出衙门。

论辩双方往往会各不相让,如果不能给对方以有力的打击,自己就会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只有抓住对方话题中的辫子,用锋利言辞驳斥对方,才能一招制敌。

❹ “看话头”是禅宗的修法吗

话头禅,是宋代以后流行的禅修方法,通过看话头的方式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与祖师禅不一样,需要自己努力参究方可开悟!
古语俗口多带助字,比如狗子,并不是说狗的孩子,只是口头语狗的俗称;还有我们至今习惯的称谓: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说到的词语!如果读者说“头”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带头字的来举例看:斧头、丫头、木头、馒头、老头、案头、这年头、劲头、口头、等等不计其数的,都跟“话头”一样是俗口用语,哪个是指方向前后?哪个是指终端始末? 包括“念头”,去掉头字意思不变,都是说的“意念”!
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话禅,并未说参话头。参话,参究,是指对某些现成祖师公案不理解体会不到,来弄明白,故称参究、参话、参公案等!话头多出自祖师问答,话头就是一句话!我们禅宗的话头都是什么呢:无、麻三斤、干屎橛、念佛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多少听过的话头!自古至清朝都没有谁说过什么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参话头就是参一句话,把一个不明白的疑惑借着一句话来参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开悟机会,好似气球吹爆!
来果禅师曾对“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及话尾 的说法在开示中破斥:对话头说头说尾,皆是魔说!
不会产生副作用、不会产生想象空间,而且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头是最好的。南北朝时期,禅学大师傅大士形容得相当贴切,他说:“空手把锄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手中是空的,但却抓着锄头,这是无法以常识理解的;又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桥在流,这也和常理不相应。像这两句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话,即可当成话头。还有其他的话头,譬如“东山水上行”,东边的山在水面上走路;“东山下雨西山湿”,东山在下雨,结果西山是湿的,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国禅宗最盛行的一句话头是“祖师西来意”。这句话头是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中国,带来了什么?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禅法从初祖摩诃迦叶传至二祖阿难,然后代代传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而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有人说他从印度带来了一部《楞伽经》,但是他没有翻译这部经,只是教人家要用这部经。也有人说他带来的是禅法。何谓禅法?禅法事实上是心法,所以菩提达摩是用他的心,带来不可思议的禅法。既然是不可思议、无法解释,所以“祖师西来意”成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话头,而且是当时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话头。大概力量不大,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谁是“祖师”。
祖师如何带来禅法?又如何传法给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师?其中有一则“断臂求法”的故事:当达摩祖师于嵩山面壁时,慧可禅师来到嵩山向菩提达摩求法。慧可禅师说:“我的心不安,请你替我安一安。”菩提达摩说:“好!将你的心拿出来,我替你安。”慧可禅师马上回过念来寻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给菩提达摩安,但是却遍寻不着,就在慧可禅师说“找不到心”的当下,已经体悟了何谓禅法。如何安心?无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远安不了心。
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发明话头?这要依据这句话头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续疑情来判断。就像嘴里吞了一颗内馅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烫的汤圆,又因为内馅太美味了,虽然烫口,却合不得吐出一样,此时心中只想将汤圆尽快吃完,或让汤圆尽快变凉,不会有其他的杂念。如果自己发明的话头,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参;如果这句话头,有时好像会让你产生疑问,却只能维持一下子,力量不强,无法使疑情持续不断,那么这样的话头只是妄念。虽然禅宗所使用的话头也是妄念之一,但却是能触动警觉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话,所以可以成为话头。

❺ 请问如何参话头,请告诉我正确方法。

工作的时候,内心难免要照外界的领导和同事的需求感受,不可能太我行我素,这种情况下好像不利参话头,参话头要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话头上,显然与工作情况有点冲突。人的意识很难同时专一几个目标,这是意识的一个特点。
另外说点题外话,参话头需要身体相对比较健康,精气神的状态要好,如果身体虚弱,也不利参话头。
再就是,再练习参话头前,最好先练习一下观呼吸,等观呼吸熟练后,参话头的时候可以在自觉无意识状态下调整呼吸,有利补充能量。
关于当下承当,感觉你好像也理解错了。
(仅供参考)

❻ 参话头有什么功能──话头能断一切烦恼(8)

但是有人误解“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的意思,以为此生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若是无法证果,便对修行失去了信心?这种心态也是错误的。此生能解脱生死,当然最好,即使无法解脱生死,只要心念转变,愿心和信心坚固,这也就是得“度”了。 坚固的信心,一定是从修行的体验中获得,若是在一炷香的时间里都无法静下心来,修行的信心是不容易产生的,那你再次参加精进禅修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又 因为对自己失去信心,只觉得打禅七是受罪,于是便认为只有傻瓜才会去受罪了。所以若是不知道要努力用功,就会断了自己的善根和修行的因缘。如果无法提起信 心,心中烦躁时,只要生起惭愧心,以忏悔心痛切地拜佛忏悔,心就能逐渐安定了。 (二)话头的层次 话头方法的使用因人而异,并非一成不变。话头禅也有次第,虽然禅宗说顿悟,但是修行时是渐修而顿悟的,虽有顿修顿悟的人,却非常少见。所谓顿修顿悟, 是指不需要经过长时间修行,只要听到一句话,或接触某种状况之后,所有烦恼立即脱落,这就是顿悟。在释迦牟尼佛时期,称顿悟者为“慧解脱阿罗汉”,表示他 们见到佛时,只是听到佛对他说一句话:“善来!比丘。”就立即证得阿罗汉果了,于是又称“善来比丘”。 佛涅槃之后,还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佛经记载,在无佛之世,有一种人不需要听闻佛法,而是自己通过观察,接触到某种?物或状态,突然之间开悟,这样 的人称为“独觉”或“缘觉”。但是有佛法时,这种状况发生的可能性不大,甚至根本不会发生。在中国禅宗史上也有顿悟者,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六祖惠能 还是居士时,偶尔听一位居士诵《金刚经》,当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经文时,立即开悟了。像六祖惠能这样没有人为其解说,只是听闻佛经就开悟的,实 在是少之又少。 渐修顿悟是正常的,因为渐修,所以参话头也有次第,也有层次。参话头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念话头”,第二个层次是“问话头”,第三个层次是“参 话头”,第四个层次是“看?头”。虽然古代的祖师没有提出念话头的说法,但是有这样的事实,所以我将它提出来。我所讲“念话头”的意思,是指参话头,却还 没有疑情生起,此时的状况等于是在念话头,也就是念一句话头。念话头能取代、化解杂念和妄想,使你当下有所寄托,进而清楚地知道此刻自己是在念话头。 1.念话头 咒不同的是,持咒是不断地持,话头则是念了一段时间,心逐渐平静之后,自己会对所念的?头产生疑问,譬如参“念佛的是谁?”时,话头念得妄想愈来愈少之 后,会产生疑问,想要知道念佛的究竟是谁。有疑问心产生,才是问话头的层次。

❼ 话头禅的概况

古语俗口多带助字,比如狗子,并不是说狗的孩子,只是口头语狗的俗称;还有我们至今习惯的称谓: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说到的词语!如果读者说“头”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带头字的来举例看:斧头、丫头、木头、馒头、老头、案头、这年头、劲头、口头、等等不计其数的,都跟“话头” 一样是俗口用语,哪个是指方向前后?哪个是指终端始末? 包括“念头”,去掉头字意思不变,都是说的“意念”!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话禅,并未说参话头。参话,参究,是指对某些现成祖师公案不理解体会不到,来弄明白,故称参究、参话、参公案等!话头多出自祖师问答,话头就是一句话!我们禅宗的话头都是什么呢:无、麻三斤、干屎橛、念佛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多少听过的话头!自古至清朝都没有谁说过什么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参话头就是参一句话,把一个不明白的疑惑借着一句话来参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开悟机会,好似气球吹爆!
来果禅师曾对“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及话尾 的说法在开示中破斥:对话头说头说尾,皆是魔说!
不会产生副作用、不会产生想象空间,而且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头是最好的。南北朝时期,禅学大师傅大士形容得相当贴切,他说:“空手把锄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手中是空的,但却抓着锄头,这是无法以常识理解的;又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桥在流,这也和常理不相应。像这两句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话,即可当成话头。还有其他的话头,譬如“东山水上行”,东边的山在水面上走路;“东山下雨西山湿”,东山在下雨,结果西山是湿的,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国禅宗 最盛行的一句话头是“祖师西来意”。这句话头是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中国,带来了什么?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禅法从初祖摩诃迦叶传至二祖阿难,然后代代传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而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有人说他从印度带来了一部《楞伽经》,但是他没有翻译这部经,只是教人家要用这部经。也有人说他带来的是禅法。何谓禅法?禅法事实上是心法,所以菩提达摩是用他的心,带来不可思议的禅法。既然是不可思议、无法解释,所以“祖师西来意”成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话头,而且是当时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话头。大概力量不大,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谁是“祖师”。
祖师如何带来禅法?又如何传法给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师?其中有一则“断臂求法”的故事:当达摩祖师于嵩山面壁时,慧可禅师来到嵩山向菩提达摩求法。慧可禅师说:“我的心不安,请你替我安一安。”菩提达摩说:“好!将你的心拿出来,我替你安。”慧可禅师马上回过念来寻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给菩提达摩安,但是却遍寻不着,就在慧可禅师说“找不到心”的当下,已经体悟了何谓禅法。如何安心?无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远安不了心。
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发明话头?这要依据这句话头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续疑情来判断。就像嘴里吞了一颗内馅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烫的汤圆,又因为内馅太美味了,虽然烫口,却合不得吐出一样,此时心中只想将汤圆尽快吃完,或让汤圆尽快变凉,不会有其他的杂念。如果自己发明的话头,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参;如果这句话头,有时好像会让你产生疑问,却只能维持一下子,力量不强,无法使疑情持续不断,那么这样的话头只是妄念。虽然禅宗所使用的话头也是妄念之一,但却是能触动警觉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话,所以可以成为话头。

❽ 试说明话头禅在禅修中为什么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话头禅,是宋代以后流行的禅修方法,通过看话头的方式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与祖师禅不一样,需要自己努力参究方可开悟!
古语俗口多带助字,比如狗子,并不是说狗的孩子,只是口头语狗的俗称;还有我们至今习惯的称谓: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说到的词语!如果读者说“头”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带头字的来举例看:斧头、丫头、木头、馒头、老头、案头、这年头、劲头、口头、等等不计其数的,都跟“话头”一样是俗口用语,哪个是指方向前后?哪个是指终端始末? 包括“念头”,去掉头字意思不变,都是说的“意念”!
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话禅,并未说参话头。参话,参究,是指对某些现成祖师公案不理解体会不到,来弄明白,故称参究、参话、参公案等!话头多出自祖师问答,话头就是一句话!我们禅宗的话头都是什么呢:无、麻三斤、干屎橛、念佛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多少听过的话头!自古至清朝都没有谁说过什么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参话头就是参一句话,把一个不明白的疑惑借着一句话来参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开悟机会,好似气球吹爆!
来果禅师曾对“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及话尾 的说法在开示中破斥:对话头说头说尾,皆是魔说!
不会产生副作用、不会产生想象空间,而且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头是最好的。南北朝时期,禅学大师傅大士形容得相当贴切,他说:“空手把锄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手中是空的,但却抓着锄头,这是无法以常识理解的;又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桥在流,这也和常理不相应。像这两句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话,即可当成话头。还有其他的话头,譬如“东山水上行”,东边的山在水面上走路;“东山下雨西山湿”,东山在下雨,结果西山是湿的,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国禅宗 最盛行的一句话头是“祖师西来意”。这句话头是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中国,带来了什么?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禅法从初祖摩诃迦叶传至二祖阿难,然后代代传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而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有人说他从印度带来了一部《楞伽经》,但是他没有翻译这部经,只是教人家要用这部经。也有人说他带来的是禅法。何谓禅法?禅法事实上是心法,所以菩提达摩是用他的心,带来不可思议的禅法。既然是不可思议、无法解释,所以“祖师西来意”成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话头,而且是当时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话头。大概力量不大,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谁是“祖师”。
祖师如何带来禅法?又如何传法给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师?其中有一则“断臂求法”的故事:当达摩祖师于嵩山面壁时,慧可禅师来到嵩山向菩提达摩求法。慧可禅师说:“我的心不安,请你替我安一安。”菩提达摩说:“好!将你的心拿出来,我替你安。”慧可禅师马上回过念来寻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给菩提达摩安,但是却遍寻不着,就在慧可禅师说“找不到心”的当下,已经体悟了何谓禅法。如何安心?无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远安不了心。
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发明话头?这要依据这句话头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续疑情来判断。就像嘴里吞了一颗内馅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烫的汤圆,又因为内馅太美味了,虽然烫口,却合不得吐出一样,此时心中只想将汤圆尽快吃完,或让汤圆尽快变凉,不会有其他的杂念。如果自己发明的话头,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参;如果这句话头,有时好像会让你产生疑问,却只能维持一下子,力量不强,无法使疑情持续不断,那么这样的话头只是妄念。虽然禅宗所使用的话头也是妄念之一,但却是能触动警觉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话,所以可以成为话头。
方法及意义
第一是正心。所谓正心就是端正我们学佛的动机。学佛不是为了求名求利,想当住持,想要跟信徒化缘,而是要了脱生死,住持正法,利益众生。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首先要正心。因此大慧禅师谆谆教悔道:“士大夫学先王之道,止是正心术而已,心术既正,则邪非自不相干。邪非既不相干,则日用应缘处,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这句话讲只要我们动机纯正,心术正确,那么你只要一直走下去,佛法就会在你的生命中流露出来。所以学佛首先要端正目的,否则不是着魔,就是下地狱。真正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假若动机不纯,求神求通,那么十之八九是要着魔的。你心神端正地坐在那里参禅念佛,邪魔外道看到你的智慧之光,连靠近都不敢,你怎么能着魔呢??
第二讲决定志。决定志就是我今生就办一件事情,办不好不罢休。假若今天参禅,明天学中医,后天唱梵呗,朝三暮四,你几辈子都开不了悟。所以只要下功夫就会有成绩。从前我曾迷惑过,假若参禅今生参不透,那么岂不是白费功夫了吗?下辈子再来一趟,谁知下辈子能不能做人?大慧禅师给我们保证了,只要我们今生下功夫,即使现世参不透,来生不会堕恶道,而且智慧很高,很快就能体悟佛法。因此各位不要泄气,即使今生不能够开悟的话,来生一样能够继续修行。“所谓决定志者,决欲此生心地开通,直到诸佛诸祖无障碍、大休歇、大解脱境界。”“要参妙喜禅,须是办得一生不退始得。”“般若上无虚弃底功夫,”这是指修行禅法方面,修行般若智慧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浪费。“若存心在上面,纵今生未了,亦种得种子深,临命终时亦不被业识所牵堕诸恶趣,换却壳漏子转头来,亦昧我底不得。”假若我们当世不能成佛的话,就是堕胎转世,也不会昏昧。赵州禅师曾讲过,假若你参禅三十年不开悟,你的恶业由我承担。因此要参禅必须一切放下,专心致志地走这条路。
第三公案的意义。公案在我们修行的路上起什么作用呢?它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这里是说邪魔外道盛行,把大家智慧的眼睛瞎掉了,假若我们能日夜提撕古人公案的话,就好像瞎子有了拐杖。这里的瞎眼不是指眼睛,而是指我们的心眼。心眼瞎了,也就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义。?“疑情未破,但只看个古人入道底话头,移逐日许多作妄想底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矣。”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这一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就这么一个“无”字便是我们斩断生死轮回的刀子,你看这“无”字多么重要。他说我们只要把“无”提起来,一切妄想就会停止,你看话头的力量有多大。?“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杖也。”我们身心里面有许多不好的知见,“无”字就可以把我们的恶知恶觉消除掉。“昏沉掉举,先圣所诃,静坐时才觉此两种病现前,但只取狗子无佛性话,两种病不着用力排遣,当下帖帖地矣。”?昏沉和掉举是静坐时容易产生的两种病,昏沉就是打瞌睡,掉举就是妄想纷飞。这两种病是修行路上的两只拦路虎,除掉它们修行才可以说上路了,修行就有力量了。而参话头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你把话头提起来,就不会有昏沉,也不会有掉举。“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上,试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处,得这一念破,便是了达三世处也。”?这时你就开悟了。?“日用应缘处,才觉涉差别境时,但只就差别处,举狗子无佛性话。”?什么叫“才觉涉差别境”?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分别,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境界的分别执著,比如说今天前来听讲的各位,前面是出家师父,这边是男众学员,那边是女众学员,一有这种分别念头,马上举狗子无佛性话,“无”、“无”……,分别的念头就会转到“无”字上面,什么都看不到了。?
第四是如何用功。“但向日用应缘处,时时觑捕,我这个能与人决断是非曲直底,承谁恩力?毕竟从什么处流出?觑捕来觑捕去,平昔生处路头自熟,生处既熟则熟处却生矣。”“只就这‘无'字上提撕,提撕来提撕去,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生处”起疑的、参透的心念。大家能一坐下来就定在一处地参吗?各位对这样的功夫很生疏吧?这就是我们的生处。而“熟处”是什么呢?没事找朋友聊天、喝茶、跳舞、下棋、游玩等等,这些我们很熟,学佛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处变熟,熟处变生,那么如何地变换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这个话头参,将世间好恶、享受、名利、六尘缘影等种种心慢慢消融,慢慢生疏。这时你看到好看的会没有感觉,你也许会奇怪,这么好看的怎么会没感觉?人家跳舞、逛街,你没兴趣。奇怪,你怎么没兴趣,是木头人啊?为什么呢?因为你这颗追逐六尘的心生疏了。这就叫生处熟,熟处生。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平常熟的地方、把追逐名利声色的心慢慢转淡,把觉照、禅定心慢慢地熟练,这是修行的一个转换,参话头是转换的一种方法、方便。我这里举一些参话头的功用,它可以让我们断生死,可以让我们渐渐进入修行的状态,让我们消除无边的烦恼。?“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这段话是讲怎样修行的,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自己要去反省、调整自己的心态,掌握自己的心态。首先教我们不要起恶念,不是不起恶念,而是不要让恶念相续不断。起了恶念不要紧,重要的是赶快觉察恶念,并把恶念停住。所以叫做“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妄念、恶念起来,就怕我们觉悟迟了,恶念起来,马上消融掉就可以,所以用牧牛来比喻。牛比喻我们的心,田比喻恶法,牛跑到人家的庄稼里去,践踏人家的苗稼了,我们就要赶快把它揪出来,不要让它踩人家的田。所以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有了恶念,赶快把它拽回来,久而久之就不会起恶念了。?“但于日用应缘处不昧,则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我们必须在日用应缘处,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要迷昧自己的心念,不要起恶念,不要迷迷糊糊的,那么日月浸久,我们的心念就会纯熟在善法上面。?“才举起这一字,世间情念自帖帖地矣。”?就是说,你把这个“无”字提起来,“无!”为什么狗子无佛性?“无!”什么意思?“无!”那么,人们追逐六尘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触境逢缘,时时以话头提撕,莫求速效,研穷至理,以悟为则。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则被所等之心障却道眼,转急转迟矣。”?我们修行过程中,不可以说我要开悟、我要开悟。不要管开悟不开悟,只管参话头好了,要开悟自然就会开悟,不需要你在这儿叫,在这儿想。修行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举话时都不用作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参话头时不要有伎俩,不要有许多小动作、小花样,你就老老实实参好了。参久了,自然知道该怎么用巧妙,不必太多的花招。没有什么诀窍,一句话,老老实实地参。“但办取长远心,与狗子无佛性话厮捱来,厮捱去,心无所之,忽然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如披云见日,到恁么时,自然成一片矣。”?参久以后,内心就会成片,就是说你这个话头已经成片了。?“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捱。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因此,我们参这个话头,一参到底,不可以换题目,即不能再变换话头。不能说,我今天参“狗子无佛性”,参了一两年,没味道,又参“念佛是谁?”再参三五年,又没味道,再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就像凿井一样,凿了十公尺,没水,再往下凿十公尺、二十公尺还没水,泄气了,换个地方再凿,那前面的辛苦就白费了。假若你能锲而不舍,二十公尺没水再凿十公尺、二十公尺、三十公尺,水自然就会出来。因此你选定“狗子无佛性”,就参个“无”,选定“念佛是谁”,就参个“谁”字,随便哪一个都一样,没有优劣之分,喜欢什么就参什么,就参这一个话头,死死咬住,一辈子参下去。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参话头的方法。?
第五是劝学励志。劝学励志是禅师教导他的弟子,你要好好学啊,不要打妄想啊,不要打瞌睡啊,要有志气,不开悟不出柏林寺这个门等等,这些都可以讲。因为初学者心志不坚定,不知道如何上路。?第六讲静闹功夫。在台湾有个出家不久的人,他跟我说:“师父啊,我不愿住寺院,我要到山里去苦修,寺里事情太多,又要开光,又要接待信徒,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叫我怎么修行嘛?”显然,他不知道参禅不可以避喧求寂。为什么呢?这个外在的尘境,不管是噪杂也好,安静也好,都是境。参禅者应对于任何境界都采取淡然的态度,不要起心分别它,你吵也好,静也好,我就是一个“无”字,一个“谁”字。假若今天人多你嫌吵,明天人少你嫌静,那你这不是自己干扰自己的心境吗?你认为吵,认为静,你这不是起了一个吵闹的外境、安静的外境吗?不但如此,而且还起了一个讨厌的心、喜欢的心,这不是妄上加妄,自相干扰吗?因此,对任何境都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排斥,只是随缘照顾自己的心念就行了,这就是静闹功夫。?“平昔留心静胜处,正要闹中用,若闹中不得力,却似不曾在静中做功夫一般。”平常在没有人的地方修行,正是要准备有了力量以后好在闹中修行。?“若正闹时生厌恶,则乃是自扰其心耳。”?
第六自验功夫。大家修行一段时间后,看看自己是否得力了,上路了,这便是自验功夫。?“不识日来随缘放旷如意自在否?四威仪中不为尘劳所胜否?寤寐二边得一如否?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公既一笑,豁开正眼,消息顿亡,得力不得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矣。”?这里是说,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检查一下心念有没有能够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所以他说随缘是不是很自在很如意,在生活中、思维当中是不是未被世俗尘劳所干扰,有没有觉得太烦了,太苦了?睡觉与醒着是否都一样?你若能在梦中有一个学佛的样子,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态,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工夫。?“不审燕处悠然,放旷自如,无诸魔挠否?日用四威仪内,与狗子无佛性话一如否?于动静二边能不分别否?梦与觉合否?理与事会否?心与境皆如否?”?这一段很有次第。心与境就是说你的心和境是否能融成一片,若能做到这步,功夫就很深了。“殊不知此事唯亲证亲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证尔证,眼眼相对,以心传心。”?你在修行过程中要是有有所开悟的想法都是不对的,你自己心想我开悟了没有,我有境界了吗,这些统统不对。正法应是你证我证,我们都清清楚楚的,不用讲话。第八禅病。禅病有身病和心病两种。身病指四大不调,肉身出了毛病。心病指我们的禅定境界有了不同的变化,天台宗有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典籍,而大慧宗杲则统统省略掉了。他是从另外的角度谈的,大家一起看一下。?“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网中,为我相所使,于未足中生满足想,此病尤重于语默二病,良医拱手。此病不除,谓之增上慢邪见人。”?大家千万不要起念说,我的境界比他高,我已经证了,功夫高了,了不起了,这就是增上慢的邪见,有这样的心念起来都是病。只要你有个心念说,我的境界很高,我的功夫比别人好,这个念头就是大病。真正的禅师没有我怎么样怎么样的念头。“语默二病不能除,决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始有进修趣向分。”?“语”就是闲话多,“默”就是心定在那个地方不动。真正修禅的人不喜欢多话,话多散心。?
第七是呵默照。“只管叫人摄心静坐,坐教绝气息,此辈名为真可怜愍。”?“此心无有实体,如何硬收摄得住?拟收摄向甚处安著?”?有一类人叫人家摄心,把心收摄起来静坐,连呼吸都没有了,这些人修行很可怜,为什么呢?因为心没有实体,像六祖所说的,心本是妄,你怎么收呢?又放到那儿呢?当然,话说回来,要是真能把心收起来的话,那也是要有一点点功夫的,这是对我们凡夫而言。?“杜撰长老辈,教左右静坐等作佛,岂非虚妄之本乎?又言静处无失,闹处有失,岂非坏世间相而求实相乎?若如此修行,如何契得懒融所谓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有一种人叫人家把妄想除掉,让心安静下来,宗杲认为这是错误的。假若把杂想、妄想都除掉了,那么你到哪里去求实相呢?要知道,这个实相就在这个虚妄的尘世中求啊!正如六祖所讲的“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溟溟漠漠,无觉无知,塞耳盗铃,徒自欺诳。”有一类修行人把心念凝敛起来,把妄想泯除到空无的境界,若有念起,随即消除掉,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制心止。大慧认为持这种见解者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人像槁木一样没有妄想,这固然没错,可这是外道,是个死人而已,不能了脱生死,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其实我们今天要达到大慧禅师所呵斥的这个境界的话,已经是非常高深的禅师了。禅是有浅深次第的,它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大慧禅师所呵斥的其实就是我们的系缘止和制心止,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但以禅的标准来说,它们就是被呵斥的对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空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不要拿禅的标准来呵斥其他修行方法,因为有很多人还不能接受禅的境界。我们分析这些东西,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禅法及禅的次第,以便选择适当的修行法门。“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心与境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外在尘境要泯除是很容易的,而心则不容易泯除。所谓“缘尽于观,观尽于缘”,就是讲心与境是两相泯除、互相对立、互相消融的。“心空境自空”,这是说真正要空的是我们这颗心。

❾ 参禅的话头可以用为什么这样的句子吗

话头禅,是宋代以后流行的禅修方法,通过看话头的方式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与祖师禅不一样,需要自己努力参究方可开悟!
古语俗口多带助字,比如狗子,并不是说狗的孩子,只是口头语狗的俗称;还有我们至今习惯的称谓:梳子、扇子、盆子、等生活中天天都说到的词语!如果读者说“头”和“子”不同,那我再用带头字的来举例看:斧头、丫头、木头、馒头、老头、案头、这年头、劲头、口头、等等不计其数的,都跟“话头”一样是俗口用语,哪个是指方向前后?哪个是指终端始末? 包括“念头”,去掉头字意思不变,都是说的“意念”!
古人最初是提出:看话禅,并未说参话头。参话,参究,是指对某些现成祖师公案不理解体会不到,来弄明白,故称参究、参话、参公案等!话头多出自祖师问答,话头就是一句话!我们禅宗的话头都是什么呢:无、麻三斤、干屎橛、念佛的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多少听过的话头!自古至清朝都没有谁说过什么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参话头就是参一句话,把一个不明白的疑惑借着一句话来参究,疑情大到一定程度才有开悟机会,好似气球吹爆!
来果禅师曾对“话头是说话的前头”及话尾 的说法在开示中破斥:对话头说头说尾,皆是魔说!
不会产生副作用、不会产生想象空间,而且是一句无意义的话,这样的话头是最好的。南北朝时期,禅学大师傅大士形容得相当贴切,他说:“空手把锄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手中是空的,但却抓着锄头,这是无法以常识理解的;又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不是水在流而是桥在流,这也和常理不相应。像这两句无法以常理来解释的话,即可当成话头。还有其他的话头,譬如“东山水上行”,东边的山在水面上走路;“东山下雨西山湿”,东山在下雨,结果西山是湿的,这些都不合乎常情。
古代中国禅宗 最盛行的一句话头是“祖师西来意”。这句话头是问: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中国,带来了什么?西天是指印度,印度禅法从初祖摩诃迦叶传至二祖阿难,然后代代传承至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而菩提达摩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有人说他从印度带来了一部《楞伽经》,但是他没有翻译这部经,只是教人家要用这部经。也有人说他带来的是禅法。何谓禅法?禅法事实上是心法,所以菩提达摩是用他的心,带来不可思议的禅法。既然是不可思议、无法解释,所以“祖师西来意”成为古代最普遍流行的一句话头,而且是当时非常有力量的一句话头。大概力量不大,因为许多人都不知道谁是“祖师”。
祖师如何带来禅法?又如何传法给中国禅宗的二祖慧可禅师?其中有一则“断臂求法”的故事:当达摩祖师于嵩山面壁时,慧可禅师来到嵩山向菩提达摩求法。慧可禅师说:“我的心不安,请你替我安一安。”菩提达摩说:“好!将你的心拿出来,我替你安。”慧可禅师马上回过念来寻找自己的心,要拿心给菩提达摩安,但是却遍寻不着,就在慧可禅师说“找不到心”的当下,已经体悟了何谓禅法。如何安心?无心可安就是安心,有心可安永远安不了心。
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发明话头?这要依据这句话头是否有力量、能否持续疑情来判断。就像嘴里吞了一颗内馅非常好吃,但是非常烫的汤圆,又因为内馅太美味了,虽然烫口,却合不得吐出一样,此时心中只想将汤圆尽快吃完,或让汤圆尽快变凉,不会有其他的杂念。如果自己发明的话头,能够产生这种感受,就可以参;如果这句话头,有时好像会让你产生疑问,却只能维持一下子,力量不强,无法使疑情持续不断,那么这样的话头只是妄念。虽然禅宗所使用的话头也是妄念之一,但却是能触动警觉心、提起道心的一句话,所以可以成为话头。
方法及意义
第一是正心。所谓正心就是端正我们学佛的动机。学佛不是为了求名求利,想当住持,想要跟信徒化缘,而是要了脱生死,住持正法,利益众生。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所以首先要正心。因此大慧禅师谆谆教悔道:“士大夫学先王之道,止是正心术而已,心术既正,则邪非自不相干。邪非既不相干,则日用应缘处,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这句话讲只要我们动机纯正,心术正确,那么你只要一直走下去,佛法就会在你的生命中流露出来。所以学佛首先要端正目的,否则不是着魔,就是下地狱。真正修行佛法的目的是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假若动机不纯,求神求通,那么十之八九是要着魔的。你心神端正地坐在那里参禅念佛,邪魔外道看到你的智慧之光,连靠近都不敢,你怎么能着魔呢??
第二讲决定志。决定志就是我今生就办一件事情,办不好不罢休。假若今天参禅,明天学,后天唱梵呗,朝三暮四,你几辈子都开不了悟。所以只要下功夫就会有成绩。从前我曾迷惑过,假若参禅今生参不透,那么岂不是白费功夫了吗?下辈子再来一趟,谁知下辈子能不能做人?大慧禅师给我们保证了,只要我们今生下功夫,即使现世参不透,来生不会堕恶道,而且智慧很高,很快就能体悟佛法。因此各位不要泄气,即使今生不能够开悟的话,来生一样能够继续修行。“所谓决定志者,决欲此生心地开通,直到诸佛诸祖无障碍、大休歇、大解脱境界。”“要参妙喜禅,须是办得一生不退始得。”“般若上无虚弃底功夫,”这是指修行禅法方面,修行般若智慧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浪费。“若存心在上面,纵今生未了,亦种得种子深,临命终时亦不被业识所牵堕诸恶趣,换却壳漏子转头来,亦昧我底不得。”假若我们当世不能成佛的话,就是堕胎转世,也不会昏昧。赵州禅师曾讲过,假若你参禅三十年不开悟,你的恶业由我承担。因此要参禅必须一切放下,专心致志地走这条路。
第三公案的意义。公案在我们修行的路上起什么作用呢?它又有什么样的好处呢??“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这里是说邪魔外道盛行,把大家智慧的眼睛瞎掉了,假若我们能日夜提撕古人公案的话,就好像瞎子有了拐杖。这里的瞎眼不是指眼睛,而是指我们的心眼。心眼瞎了,也就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义。?“疑情未破,但只看个古人入道底话头,移逐日许多作妄想底心来,话头上则一切不行矣。”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只这一字,便是断生死路头底刀子也。”?就这么一个“无”字便是我们斩断生死轮回的刀子,你看这“无”字多么重要。他说我们只要把“无”提起来,一切妄想就会停止,你看话头的力量有多大。?“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此一字乃是摧许多恶知恶觉底器杖也。”我们身心里面有许多不好的知见,“无”字就可以把我们的恶知恶觉消除掉。“昏沉掉举,先圣所诃,静坐时才觉此两种病现前,但只取狗子无佛性话,两种病不着用力排遣,当下帖帖地矣。”?昏沉和掉举是静坐时容易产生的两种病,昏沉就是打瞌睡,掉举就是妄想纷飞。这两种病是修行路上的两只拦路虎,除掉它们修行才可以说上路了,修行就有力量了。而参话头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只要你把话头提起来,就不会有昏沉,也不会有掉举。“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上,试思量看,忽然向思量不及处,得这一念破,便是了达三世处也。”?这时你就开悟了。?“日用应缘处,才觉涉差别境时,但只就差别处,举狗子无佛性话。”?什么叫“才觉涉差别境”?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分别,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在境界的分别执著,比如说今天前来听讲的各位,前面是出家师父,这边是男众学员,那边是女众学员,一有这种分别念头,马上举狗子无佛性话,“无”、“无”……,分别的念头就会转到“无”字上面,什么都看不到了。?
第四是如何用功。“但向日用应缘处,时时觑捕,我这个能与人决断是非曲直底,承谁恩力?毕竟从什么处流出?觑捕来觑捕去,平昔生处路头自熟,生处既熟则熟处却生矣。”“只就这‘无'字上提撕,提撕来提撕去,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矣。”?“生处自熟,熟处自生”。“生处”起疑的、参透的心念。大家能一坐下来就定在一处地参吗?各位对这样的功夫很生疏吧?这就是我们的生处。而“熟处”是什么呢?没事找朋友聊天、喝茶、跳舞、下棋、游玩等等,这些我们很熟,学佛就是要把我们的生处变熟,熟处变生,那么如何地变换呢?这就需要我们用这个话头参,将世间好恶、享受、名利、六尘缘影等种种心慢慢消融,慢慢生疏。这时你看到好看的会没有感觉,你也许会奇怪,这么好看的怎么会没感觉?人家跳舞、逛街,你没兴趣。奇怪,你怎么没兴趣,是木头人啊?为什么呢?因为你这颗追逐六尘的心生疏了。这就叫生处熟,熟处生。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平常熟的地方、把追逐名利声色的心慢慢转淡,把觉照、禅定心慢慢地熟练,这是修行的一个转换,参话头是转换的一种方法、方便。我这里举一些参话头的功用,它可以让我们断生死,可以让我们渐渐进入修行的状态,让我们消除无边的烦恼。?“既学此道,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著,起一恶念,当急著精彩,拽转头来。若一向随他去,相续不断,非独障道,亦谓之无智慧人。昔沩山问懒安:‘汝十二时中,当何所务?'安云:‘牧牛。'山云:‘汝作么生牧?'安云:‘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回。'山云:‘子真牧牛也。'学道人制恶念,当如懒安之牧牛,则久久自纯熟矣。”?这段话是讲怎样修行的,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自己要去反省、调整自己的心态,掌握自己的心态。首先教我们不要起恶念,不是不起恶念,而是不要让恶念相续不断。起了恶念不要紧,重要的是赶快觉察恶念,并把恶念停住。所以叫做“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怕妄念、恶念起来,就怕我们觉悟迟了,恶念起来,马上消融掉就可以,所以用牧牛来比喻。牛比喻我们的心,田比喻恶法,牛跑到人家的庄稼里去,践踏人家的苗稼了,我们就要赶快把它揪出来,不要让它踩人家的田。所以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有了恶念,赶快把它拽回来,久而久之就不会起恶念了。?“但于日用应缘处不昧,则日月浸久,自然打成一片。”?我们必须在日用应缘处,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要迷昧自己的心念,不要起恶念,不要迷迷糊糊的,那么日月浸久,我们的心念就会纯熟在善法上面。?“才举起这一字,世间情念自帖帖地矣。”?就是说,你把这个“无”字提起来,“无!”为什么狗子无佛性?“无!”什么意思?“无!”那么,人们追逐六尘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触境逢缘,时时以话头提撕,莫求速效,研穷至理,以悟为则。然第一不得存心等悟,若存心等悟,则被所等之心障却道眼,转急转迟矣。”?我们修行过程中,不可以说我要开悟、我要开悟。不要管开悟不开悟,只管参话头好了,要开悟自然就会开悟,不需要你在这儿叫,在这儿想。修行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举话时都不用作许多伎俩,但行住坐卧处勿令间断,喜怒哀乐处莫生分别。”?参话头时不要有伎俩,不要有许多小动作、小花样,你就老老实实参好了。参久了,自然知道该怎么用巧妙,不必太多的花招。没有什么诀窍,一句话,老老实实地参。“但办取长远心,与狗子无佛性话厮捱来,厮捱去,心无所之,忽然如睡梦觉,如莲华开,如披云见日,到恁么时,自然成一片矣。”?参久以后,内心就会成片,就是说你这个话头已经成片了。?“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面与之厮捱。若弃了话头,却去别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邪魔眷属。”?因此,我们参这个话头,一参到底,不可以换题目,即不能再变换话头。不能说,我今天参“狗子无佛性”,参了一两年,没味道,又参“念佛是谁?”再参三五年,又没味道,再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就像凿井一样,凿了十公尺,没水,再往下凿十公尺、二十公尺还没水,泄气了,换个地方再凿,那前面的辛苦就白费了。假若你能锲而不舍,二十公尺没水再凿十公尺、二十公尺、三十公尺,水自然就会出来。因此你选定“狗子无佛性”,就参个“无”,选定“念佛是谁”,就参个“谁”字,随便哪一个都一样,没有优劣之分,喜欢什么就参什么,就参这一个话头,死死咬住,一辈子参下去。这是教我们用功的方法、参话头的方法。?
第五是劝学励志。劝学励志是禅师教导他的弟子,你要好好学啊,不要打妄想啊,不要打瞌睡啊,要有志气,不开悟不出柏林寺这个门等等,这些都可以讲。因为初学者心志不坚定,不知道如何上路。?第六讲静闹功夫。在台湾有个出家不久的人,他跟我说:“师父啊,我不愿住寺院,我要到山里去苦修,寺里事情太多,又要开光,又要接待信徒,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叫我怎么修行嘛?”显然,他不知道参禅不可以避喧求寂。为什么呢?这个外在的尘境,不管是噪杂也好,安静也好,都是境。参禅者应对于任何境界都采取淡然的态度,不要起心分别它,你吵也好,静也好,我就是一个“无”字,一个“谁”字。假若今天人多你嫌吵,明天人少你嫌静,那你这不是自己干扰自己的心境吗?你认为吵,认为静,你这不是起了一个吵闹的外境、安静的外境吗?不但如此,而且还起了一个讨厌的心、喜欢的心,这不是妄上加妄,自相干扰吗?因此,对任何境都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排斥,只是随缘照顾自己的心念就行了,这就是静闹功夫。?“平昔留心静胜处,正要闹中用,若闹中不得力,却似不曾在静中做功夫一般。”平常在没有人的地方修行,正是要准备有了力量以后好在闹中修行。?“若正闹时生厌恶,则乃是自扰其心耳。”?
第六自验功夫。大家修行一段时间后,看看自己是否得力了,上路了,这便是自验功夫。?“不识日来随缘放旷如意自在否?四威仪中不为尘劳所胜否?寤寐二边得一如否?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公既一笑,豁开正眼,消息顿亡,得力不得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矣。”?这里是说,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检查一下心念有没有能够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所以他说随缘是不是很自在很如意,在生活中、思维当中是不是未被世俗尘劳所干扰,有没有觉得太烦了,太苦了?睡觉与醒着是否都一样?你若能在梦中有一个学佛的样子,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心态,这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工夫。?“不审燕处悠然,放旷自如,无诸魔挠否?日用四威仪内,与狗子无佛性话一如否?于动静二边能不分别否?梦与觉合否?理与事会否?心与境皆如否?”?这一段很有次第。心与境就是说你的心和境是否能融成一片,若能做到这步,功夫就很深了。“殊不知此事唯亲证亲悟,始是究竟。才有一言半句作奇特解、玄妙解、秘密解,可传可授,便不是正法。正法无传无授,唯我证尔证,眼眼相对,以心传心。”?你在修行过程中要是有有所开悟的想法都是不对的,你自己心想我开悟了没有,我有境界了吗,这些统统不对。正法应是你证我证,我们都清清楚楚的,不用讲话。第八禅病。禅病有身病和心病两种。身病指四大不调,肉身出了毛病。心病指我们的禅定境界有了不同的变化,天台宗有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的典籍,而大慧宗杲则统统省略掉了。他是从另外的角度谈的,大家一起看一下。?“第一莫把知得底为事业,更不求妙悟,谓我知他不知,我会他不会,堕我见网中,为我相所使,于未足中生满足想,此病尤重于语默二病,良医拱手。此病不除,谓之增上慢邪见人。”?大家千万不要起念说,我的境界比他高,我已经证了,功夫高了,了不起了,这就是增上慢的邪见,有这样的心念起来都是病。只要你有个心念说,我的境界很高,我的功夫比别人好,这个念头就是大病。真正的禅师没有我怎么样怎么样的念头。“语默二病不能除,决定障道不可不知,知得始有进修趣向分。”?“语”就是闲话多,“默”就是心定在那个地方不动。真正修禅的人不喜欢多话,话多散心。?
第七是呵默照。“只管叫人摄心静坐,坐教绝气息,此辈名为真可怜愍。”?“此心无有实体,如何硬收摄得住?拟收摄向甚处安著?”?有一类人叫人家摄心,把心收摄起来静坐,连呼吸都没有了,这些人修行很可怜,为什么呢?因为心没有实体,像六祖所说的,心本是妄,你怎么收呢?又放到那儿呢?当然,话说回来,要是真能把心收起来的话,那也是要有一点点功夫的,这是对我们凡夫而言。?“杜撰长老辈,教左右静坐等作佛,岂非虚妄之本乎?又言静处无失,闹处有失,岂非坏世间相而求实相乎?若如此修行,如何契得懒融所谓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有一种人叫人家把妄想除掉,让心安静下来,宗杲认为这是错误的。假若把杂想、妄想都除掉了,那么你到哪里去求实相呢?要知道,这个实相就在这个虚妄的尘世中求啊!正如六祖所讲的“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便拟凝心敛念,摄事归空,闭目藏睛,随有念起,旋旋破除。细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溟溟漠漠,无觉无知,塞耳盗铃,徒自欺诳。”有一类修行人把心念凝敛起来,把妄想泯除到空无的境界,若有念起,随即消除掉,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制心止。大慧认为持这种见解者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散的死人。人像槁木一样没有妄想,这固然没错,可这是外道,是个死人而已,不能了脱生死,不是真正的佛法修行。其实我们今天要达到大慧禅师所呵斥的这个境界的话,已经是非常高深的禅师了。禅是有浅深次第的,它的境界是无量无边的。大慧禅师所呵斥的其实就是我们的系缘止和制心止,这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但以禅的标准来说,它们就是被呵斥的对象。今天,我们所处的时空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不要拿禅的标准来呵斥其他修行方法,因为有很多人还不能接受禅的境界。我们分析这些东西,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禅法及禅的次第,以便选择适当的修行法门。“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心与境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外在尘境要泯除是很容易的,而心则不容易泯除。所谓“缘尽于观,观尽于缘”,就是讲心与境是两相泯除、互相对立、互相消融的。“心空境自空”,这是说真正要空的是我们这颗心。

❿ 请问禅宗参话头怎么入门怎么产生疑情怎么让疑情绵绵不断,不思食不思睡不思淫

禅宗参话头是借此而发疑情,比如,“念佛是谁”“谁在念佛”依此疑情不断,直至能所两忘,打破虚空,即见真性。所以说“参话头”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阅读全文

与自己发明话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