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自己创作歌曲
1.为歌词写旋律,这是大多数西藏歌手在做的被认为是比较简单的方法。
2。配伴奏,也叫配器。
这是写歌的两个途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
如果一个人能同时掌握这两种方法。那就算是可以写歌了。
作曲的概念还应该包含以下众多因素:
写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小提琴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或合奏,还有,不同风格的音乐。如:流行乐、爵士乐、民族的和乡村乐。
写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习,曲式。多听音乐,分析音乐,作曲和作文章一样,作文章要有文章的格式。怎么开始,怎么阐述故事,高潮设计在那里,结尾怎么安排?这就是必须要事先设计好。歌词的格式,直接影响到旋律的格式。在选择歌词时,首先要对它的格式进行设计。格式的设计,好多歌手比较生疏。
藏民族有很好的写作旋律的基础,因为民歌本身就是创作的源泉。如果有了旋律的素材,对旋律素材的发展,将成为主要的环节。有了这个环节,再有曲式的设计。通过学习和琢磨,最好再有和声的思维逻辑能力(你所听到的,好多乐器同时在响,就是和声)。 这种旋律的写作、曲式的设计、和声的匹配等。就是写歌的基本技术。这些能力需要长期与音乐的磨合才能有这种相应的思维逻辑能力。
世界上没有任何老师教你产生旋律(主题材料),旋律是跟据你听觉的潜在力和想像力所决定的。是一种多声部的思维,还是单声部的思维。这全靠你听音乐的时候听到的音乐感觉和你所掌握的音乐知识而定。
作曲作为一个时间的艺术和声音的艺术,它必须具备;人要有耳朵听,还要有时间听。还要有良好的记忆。如果懂一件乐器,你的记忆就牢靠,你也有实践,也有修改的机会,周而复始的进行创作才能出最理想的音乐作品。
有些朋友一定会问需要学习什么样的乐器才符合作曲的要求,其实什么乐器都可以,当然,作为一个音乐人必须要懂一件乐器这是最重要的,最理想的是钢琴,西方人在钢琴上作曲,印度人在Sitar 上作曲,Sitar是在印度流传的乐器,我们可以从印度电影中应该可以听到的,是一种弹拨乐器,有节奏感。不管是唱歌的歌曲还是跳舞的舞曲都是离不开它。好多弹唱手直接在他们所掌握的乐器上作曲。现在又有好多作曲家直接在电脑上作曲。使作曲变得越来越现代化。
所以,西藏歌的写作最好懂一些西藏本地乐器,那样更好的可以发扬本民族音乐的音质,同时还可以保留他的地方特点。
⑵ 怎么创作歌曲
(1)问:学习作曲应具备哪些素质?
答:基本要求是:音准感、节奏感较好,有一定的音乐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音乐记忆能力,有创作和整理旋律的能力,对乐句的对称性、乐段的完整性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有一定的辨别能力等等。
(2)问:学习作曲应该掌握哪些基础知识?
答:首先我认为,创作旋律的感觉是最重要的,如果说哪些基础知识比较关键,我想有以下一些内容:要能较熟练的掌握识谱、记谱,对国内一些地区和民族的音乐风格要有所了解,对于世界上的几种主要音乐风格有所了解,要背下大量的民歌素材,还要背下各国多年积累下来的优秀音乐作品,并经常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对比、学习和研究,以便为自己的创作积累更多的经验,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自己进行创作时,有更多的素材和手段可供参考和借鉴。
(3)问:作曲的基本术语有哪些?
答:A.上行:旋律向上进行;
B.下行:旋律向下进行;
C.级进:二度上行或下行;
D.小跳:三度、四度的进行;
E.大跳:五度、六度、七度、八度和八度以上的进行;
F.重复:对前面的乐汇或乐句或乐段的再现;
G.模进:前面的乐汇或乐句或乐段的旋律线不变,只在音区上有所变化的一种重复;
H.乐素、乐汇、乐句、乐段:相当于文学中的词素、词汇、句子、段落;
I.调式:按一定关系排列起来的一组音(不超过7个),并以其中一个音为主音组成的一个体系,这个体系叫做调式;
J.大调式:以“1”为主音的调式;
小调式:以“6”为主音的调式;
五声调式:分别以“1、2、3、5、6”为主音,也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例如以“2”为主音的调式叫“商调”式。
(4)问:对最初的创作练习有哪些要求?
答:A.旋律通顺,易于上口;
B.旋律生动,易于记忆;
C.旋律有个性,与任何已有过的作品不雷同(包括自己写过的);
D.音域不可过宽,一般不超过12度;
E.乐句乐段要简洁精炼,在能达到同样效果的情况下要从简不从繁,即“用最简单的手法获得最大的效果”是我们作曲和配器中不变的原则;
F.要注重歌唱性,要留有呼吸的气口;
G.从最初学习创作开始就要形成符合时代的审美意识,即避免“土味儿”“怯味儿”“老味儿”“糙味儿”代之以“洋、新、俏、倩”的新风格;
H.要多学习借鉴欧美音乐。
(5)问:具体创作时,有哪些步骤和经验?
答:大致分为两部分:整体构思和具体操作。
整体构思有以下几点:
A.酝酿出一种不同于任何已有作品的有独立性格的曲风;
B.大致上设计出在音乐上“起、承、转、合”的全过程;
C.设计出“高潮”的营造形式,如:是用高音来推出,还是用歌词中的一句“狠话”来推出,或有其他特殊推出手段。
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点:
A.首先要选择、设计好音乐的节奏和速度;
B.把曾经酝酿过的曲风具体落实到一个乐汇或乐句上,称作“动机”。
“动机”要反复挑选设计,最后确定;
C.有了动机,也就有了灵魂,它是一种乐思的集中体现。在动机的基础上,或者说在动机的引导下,再发展前后的乐句、乐段,而后再修改、补充、推敲,最后完成。
(6)问:写一首好的流行歌需要什么?
答:主要不是靠高深的乐理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写一首好歌主要靠感觉,感觉有了,成功的可能也就有了。这种感觉往往可以建立在一个“立意”上,而后就容易发展了。这种“立意”往往可以提炼或者浓缩成一句歌词,有了歌词,曲子也就好办了。如“我可以抱你吗”、“让我一次爱个够”、“最近比烦”......都代表着一种“立意”。
(7)问: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是词重要还是曲重要?
答:应该说都很重要。每个人都会这样简单的回答,但是从细小的变化去分析,词曲的地位还是有微小的变化。这一点从流行歌曲在不同时期的流行情况中可以看出来。早期因为曲子好而流行的歌曲为多,如“小城故事”、“阿里山的姑娘”、“万水千山总是情”等,中期则因为词曲都好而流行的比较多,如跟着感觉走”、“外面的世界”等。近期因为词好而流行的比较多,如“心太软”、“都是月亮惹的祸”、“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以上举得这么多例子,主要说明一个问题,词的重要性不可小视。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好已经成为基本要求,而在歌词上有没有突破将成为成功的主要砝码。
(8)问:怎样在歌曲创作中,运用民歌素材?
答: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分几点来说:
A.首先要花时间去了解和掌握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并用心去分析和研究它们的特点,以便在创作中准确的应用其风格;
B.对于流行歌曲的作者来说,在最初创作中,最好先不要借用民歌素材,等具有了一定创作基础后再涉猎民族风格为好。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怕
在“先入为主”的规律中一旦养成了善用民歌风的创作习惯,日后就很难改变了。而在流行歌曲的创作中,民族风格的歌曲只占很少一部分,而没有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是主流;
C.在具有一定的创作水平后,在运用民歌素材时仍要注意几点:
1.不要照搬其风格,要提炼其精髓,用现代的节奏和旋律去体现民族特色的神韵;
2.风格不要混淆,如不要把蒙族风格当藏族风格,即,风格运用要准确;
3.民族风格不要太浓郁,民歌风太足就不叫流行歌曲了,应该叫民歌;(世界音乐除外)
4.民族风格要运用得巧妙、恰当。崔建的“一无所有”(陕北风格),童安格的“把根留住”(鲜族风格),张千一的“青藏高原”(藏族风格)都是民族风格运用成功的范例,值得大家学习和参考。
⑶ 我想自己学着创作歌曲 对于一个新手来说 应该看些什么样的书籍
《歌词创作艺术》
作者: 李争光
出版日期: 1990年01月第1版
分类:艺术图书馆>音乐>音乐理论>总论及其他
《歌词创作概论》
作者: 盾生
出版日期: 1988年07月第1版
主题词: 歌词—创作理论 创作理论—歌词
分类:艺术图书馆>音乐>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作曲理论
图书简介:本书论述了歌词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给歌词插上翅膀——歌曲创作经验谈》
作者: 陕西省群众艺术馆
出版日期: 1982年05月第1版
主题词: 歌曲作法
分类:艺术图书馆>音乐>音乐理论>总论及其他
⑷ 歌曲创作需要哪些过程
制作专辑的大体流程:
1、挑选歌曲
2、练习歌曲
3、录制、编辑歌曲 (这里有可能会录制主打歌曲的mv)
4、发cd
5、陆续拍其他歌曲的mv (在电视台上首播)
6、出收藏版专辑(内有其他歌曲的mv)
流程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专辑会有好几版只因为是给不同的人买的啦。
死忠歌迷的话比较想要收藏版的,里面会有海报啊、照片集啊、mv花絮dvd还有什么经典歌曲之类的,但是那种是最贵的,而且包装很好看。
一般的歌迷通常比较会买偶尔有赠品的但带有mv的dvd之类的。
最普通的版本就是一般第一次听的人买的专辑了啊,最便宜的那种。[转]
唱片制作流程
现在作唱片越来越难了,原因在于市场的多元化与听众的口味变换太快了,当然还有包跨宣传手法的日新月异、科技的进步让盗版猖獗等等。不过听众还是会支持好的唱片,相信制作唱片的工作群,只要用心,应该会得到好的互动的!
一、什么是唱片制作流程?分为哪些?
唱片制作流程也就是唱片发行前的准备、制作、修正等。一般而言可分为:
收歌 → Demo确认 → 发编 → 过带 → 搭乐器 → 配唱 → 和声 → 混音 → Mastering
二、何谓收歌?
当前制作业开始时,会开始找寻制作人、歌曲Demo。一般而言,收到的Demo有单独词、曲,也有词取兼并的。若收到单独的词或曲,制作人会另外找寻搭配的词或曲。而收歌的方向不拘歌曲的风格,有时可能收了五十首以上的歌曲来做筛选。
三、何谓Demo确认?
当制作人收到歌曲的Demo以后,会开会听歌,开始选择适合歌手的歌曲,而开会的次数不止一次,通常会有好几次给不同层级的人物听,然后进行投票筛选,有时候选出来的歌曲数量会面临不够预期的数目,在这种缺歌的情况下,势必要再发布消息,收取更多的作品来选择!经过许许多多的会议后,决定了新专辑的歌曲,这就是所谓的「Demo确认」。
四、何谓发编?
所谓的发编就是将决定出来的歌曲交给编曲的人,经过了沟通以后,开始着手进行编曲。有时候同一首歌可能给不同的人编曲,成果会出现不同的风格,最后让制作人决定版本。
五、何谓过带?
当编曲完成后,便会进入录音室进行过带,也就是将音乐一轨一轨地录到工作带。一般的情况是编曲人员带着自己的设备(音源器、计算机、多轨录音器材等等)至录音室进行过带。过带的意义在于将每个乐器或音源单独地录到一轨,以方便日后混音工程的处理。在过带的过程中常常碰到的问题是机器无法捉到正确的时间格数,造成某些轨的声音无法准确地搭配其它轨,因此要重过带。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好的器才能帮助过带的过程中,便利性与准确性增加。
六、何谓搭乐器?
当过带的步骤完成后,因为某些音色需要真实乐器的声音,所以需要请乐手来搭音乐。常常需要乐手来搭音乐的部分包括吉他、Bass、鼓组、弦乐等等。当然,越多真实乐器的声音,品质会更人性化,声音更悦耳。另外,属于电子音乐的歌曲,用到真实乐器的机会可能比较少。
七、何谓配唱
所谓的配唱就是歌星开始要唱歌了。主角开始炼狱般的工作时间,为了配合制作人的要求和唱片品质的完美度,配唱过程往往是歌手最艰辛也最难忘的时刻。在录音室里常常会碰到重录的情形,有的时候还可能一句一句地录下来喔!要看歌手的功力了。关于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请教本网站的林老师,她对于这方面可以提供很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建议。
八、何谓和声?
所谓的和声就是拿人声来当乐器或音源。人声是最温暖的,和声的好与坏往往影响了整个曲子的感觉,加了和声(这里所谓的和声是指搭配人声,而非理论的和声学),可以让曲子的表现度更强,所以和声对于流行歌曲而言,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利器喔!
九、何谓混音?
混音工作是所有录音都已经完成后的步骤。混音师必须将每一轨所录好的声音一一做最好的分配,包括声音的位置、音质、效果、大小声,有时候还有表情。混音的好与坏对于音乐品质有很绝对的影响,因为搭表现了音乐的起伏,也带动了听众的情绪,因此,好的混音是能让每一个声音清清楚楚的表现。不过有时候,为了让歌曲表现另一种效果,故意让某些声音产生混浊、突兀等等,也说不定!
十、何谓Mastering?
当所有的歌曲都变成了完整的作品以后,为了让整张唱片的音量、质感能更平衡,就必须做Mastering的工程。因为每一首歌曲录完以后,在相互比较之下,常常会造成几首歌的音量比较大声、几首歌的音量比较小声,几首歌的音乐起伏相距很大、几首歌的音乐起伏平淡无奇等等现象,所以需要靠着Mastering的工程将它们能更统一,这样才能将这些歌曲放置于同一张唱片时,品质均衡,听众也能更舒服地欣赏这张唱片。有些时候,一些原本录得不好听的歌曲,经过了Mastering的工程后,变成更好听了!
以上是唱片制作的流程。现今的作法大致相同,当然也有不同的,不过做唱片的方法是依制作理念而不同的
1.歌手的培养:
一般唱片最重要的就是歌手或艺人,而歌手的台风、歌声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台风、歌手形象的制作都是
可以掌握的,只需计划完整找出歌手的特色加以发挥,应该都不成问题。而歌声与音准这可能就与先天有相
当大关系了。但是各位不用担心,拜科技之赐,这些问题已经都可以解决了,而这项技术在"刺玫瑰音乐"
制作人 Johnny 表示Vocal 、Pitch 、拍子、音色的校正已向英国制作人 Simon 取得这方面的技术,而其实这些
技术也早已 运用在许多的唱片上了,就算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歌手也一定要作音准校正,这就是近来Engineer
名称中又多出了一个 Vocal Engineer 的原因了!
2.歌曲制成:
词曲创作,或采取<收歌或徵歌 >的方式,最好在较多的曲子筛选较满意的歌效果会比较好!
3.编曲:
当然你最好找一个有经验的制作人帮你制作出品质较好的曲子。将已创作出或已选好的歌曲与制作人讨论欲
进行之方向,让制作人开始发配歌曲制作风格给不同的编曲、Live 乐手录音。
4.录音:
在歌曲编曲完成之后,歌手就要准备进录音室录音了,当然歌手唱歌必需要有制作人在旁监制,最重要就是
要把感觉唱对。在歌唱完成后,和声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让整个音乐变得更饱满,更丰富。
5.混音:
在 Live 乐手、歌手、和声都录制完成后,曲子就可以开始进行混音的工作了,当然混音之前一定要检查音乐
与歌手的旋律、和弦有没有打到,确定之后才能放心混音。
混音是决定歌曲成败的关键,所以花的时间也较久, 一般光是混音就少就要两天,因为在混音时必须在每个
多轨录音的轨道内调它的效果如 EQ、 Balance.....,如此不断反覆的检查,而在混音中 Automix 是不可或缺
的,现在的 Consel 应该都有这种功能,就是能够将您所做的动作完完全全纪录在晶片内,相信大家如仔细看
过有 的 MTV 情节内,在录音的片段有些按钮会自己动,就是这个原因。
6.过带:
歌曲混音确定没问题后,就要过成两轨( Stereo )母带了,笔者建议最好过 DAT 或是 Digital In To Wave ( 当然录
音卡等级要高一点!)而本人不建议用 MD 当母带,在本人经验中 MD 的频率太窄,虽然一般人听不出来但从
监听喇叭放出来真的就是有差。
7.母带后期处理: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mastring是什麼,前几年在台湾还没有这项技术时,有些唱片都必须送到国外去做处理,
而当然处理过后的音质,绝对是让人赞不绝口,它能够使音质变的更细腻、透明、音场更宽广~~~~形容不
完,反 正要经过这道手序,才能称得上是一张" A "版的唱片啦!
8.封面设计:
封面与内容的设计在唱片制作的前期就可开始制作了,当然这必须要请专业的美术人员设计,告诉你要的感
觉,并进行相关的繁琐事件如:拍照、 CF 等.....。设计好之后做成 MO 交给工厂印刷。
9.母带压片:
Mastering 完成后即可将母带送给 CD 压片厂加工大量压片,一般可以与工厂谈压片、包装、印刷都给他们做
,这样会比较划算,目前行情做到好大概 15~20 块每片吧!在压片之前必须与厂商签立版权的合约,证明
CD 版权的清楚,如此你就可以等待商品的完成了。
10.著作权登记:
著作权可至新闻局询问著作权登记事宜,去之前记得带词曲、录音带或 CD ,手续有点繁琐。但这是著作财
产权,登记之后就永久属於你的了,辛苦一点也是有代价的。
11.歌曲的宣传:
这就要看你的预算罗!通常大唱片公司所花在此的费用,是占所有制作费十倍甚至更多,所有......不过不用紧
张,谁说作唱片一定要花大钱 ^_^||| 用点头脑吧!
12.MTV制作:
如果预算许可,拍支 MTV 当然是最好的,而 MTV 的制作可以自己拍,也可以找导演拍,外面行情大概20~30
万就可以拍好一支带子了。
13.铺货:
当然在这方面所必须要有相当的管道,否则会很辛苦的...........
⑸ 怎么创作歌曲
别处找的资料 供你参考
由于网上要求找我交流作曲心得的朋友比较多,为了避免重复打字,我特把我的观点集中表述如下:
很多朋友一上来就说他们很有写歌的愿望,问我如何写歌。我的第一感觉是这种心态太不踏实了,缺乏一种客观的态度。想写歌想作曲的愿望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如果你连自己哼出的东西都没法记录下来的话,这种想法就成了急功近利的表现。
其实写歌包括配器这个东西是个水到渠成的东西,如果你还在问我该怎么写的话,我觉得你根本就没入门,对这个音乐这个东西根本还没能力掌握。对写曲子这个想法还必须先放放,多去学习基本的东西,学到一定程度,积累到一定量,自然就会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包括评价自己有没有作曲的能力。凡是一上来就问怎么写曲子的朋友经过我进一步了解,都是没什么音乐基础或者基础不好的朋友。不要走都没会就想飞,这是我想说的。你们需要的不是怎么写曲子,而是怎么先去了解音乐是怎么回事。
更进一步来说,写歌到底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即使他不懂乐理是个乐盲,时常也能瞎哼出一些曲调出来(我老爸就这样,呵呵),但是他们自己不了解哼的是什么东西,所以没法记录,所以也没法跨进音乐这个门槛。而懂得记谱的人就不一样,他可以把自己或者别人哼出的曲调记录下来,比如王洛宾,于是就有这么些部分人成了作曲家,音乐家。实际你有没有作曲的能力就在于你有没有记谱的能力。
如何训练出这个记谱能力?首先你得识谱,唱的要准,歌谱的细节都很清楚。然后要练耳,包括分辨音程和分辨节奏,各种复杂的音程和节奏都要练到条件反射,一耳就能辨认。这个有点象练英语,要练到象母语的程度。当然越复杂越难辨认,但是能分辨的出复杂音程和节奏的人一定也可以写出复杂音程节奏的东西,所以想要写歌写的好对耳朵的训练要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而且没有尽头。练到一定程度,你听到的音乐的时候,在你头脑里反应的不是声音,而是乐谱。
更进一步,如果你不单单是能辨认音程和节奏,而是对乐曲的和弦也渐渐开始敏感了。你会渐渐发现歌曲的旋律都是建立在和声的基础上的。除了传统式的中国乐曲是先有旋律再有和声背景(也就是先有曲,再配器)以外,现代乐的旋律都是建立在严谨的和声架构基础上的。你对和声越敏感,就越会发现写好一首歌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很强的基本功。你对和声越敏感,也就会越发现国内音乐对和弦运用手段的匮乏,听得出什么是好歌什么是烂歌。真正有水平的歌曲光从旋律上看是无非跟烂歌拉开距离的,甚至旋律还不如烂歌来的花哨。你会了解到真正有内涵的旋律是什么意思。
下面上一个层次,谈谈如何写好曲子
对写歌有经验的朋友来讲,要讨论一个写歌的趣味问题。一件事情,如果你会做,别人也会做,甚至人人都会做,那你做起来就很没乐趣。如果这件事只有你可以做,你的感觉会很不一样。写歌也是一样,如果一段旋律你想到了,但是听众也能想到,这个曲子就很没特色,或者说没什么水准,没难度。为什么说现在的流行音乐垃圾多,就是当你听到了开头就能预料到他下一句唱到什么音上面去,连你都能想出这样的旋律,那么这首歌必定不是什么好货色。现在的歌曲都是似曾相识的风格和曲调,听多了让人感觉腻味,因为它们太平常太普通了,没有新鲜感。我们写歌应该讲求一个作曲的乐趣,要写出可以抓住听众耳朵的东西,要让他们感觉到不一样,这是属于你自己的个性问题,只有你想出了这样的东西,别人不会这么想,如果你的曲子还能让别人觉得好听的话,那就说明你的水平真的很不错,这才是写歌的乐趣,要突出个性。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很多人不谈各种作曲技巧,喜欢强调一个观点:“音乐是感性的,不一定非要遵从什么规律”,他们的意思是想抛弃作曲那种严谨的架构去天马行空,走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世界来。照这么理解的话,不用理会那些束缚作曲的结构体系,任何人都可以玩音乐了,那你自己还能体会到乐趣吗?今天我给你一把吉他,你明天就出一张不知所云的专辑,这并不是不可以。但是会有几个人承认你这样的音乐呢?说白了,我乱写,你也乱写,大家互相不承认,这样很有意思吗?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反感这种反传统的做法,实际就是想逃避音乐规则。
因此,从写歌的乐趣角度出发,我希望写歌的朋友都能在理性的约束下写出有个性的旋律出来,这才是乐趣。
最后讨论一个写歌水平的维持的问题
大家也许都注意到国内的创作型歌手都非常短命,要么就一首歌出名,要么就一张专辑出彩,很少有能维持创作水准的歌手。比如郑钧,唐朝等等。大部分人的观点有两点:1是因为出第一张专辑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比较艰苦,体验比较深刻。成名后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了创作想法的变化,很多物质因素左右了他们,所以以后就平庸下去。2是因为第一张专辑是他们多年灵感的积累,成名后灵感用的差不多会枯竭,没灵感就没好歌。对于这种“物质生活论”和“灵感论”不是完全没道理,但是我觉得肯定不是主要原因。国外的乐队很多70年代就成名了,到了现在还有好的专辑和好的单曲不断涌现,难道他们作曲不受物质生活和灵感枯竭的影响?
有人问李敖“你写作需要灵感吗”他反问“妓女卖需要性欲吗”,这实际上已经说明了问题。创作不能靠灵感去维持,要靠基本功和积累。纯粹用灵感去写歌是非常累的,你不光要靠灵感想出一个漂亮的开头,还要靠灵感想出一个漂亮的过渡,然后还得灵感突发写出一个漂亮的高潮,余下每首歌都这样,这样持续下去你还能不枯竭吗?真正的写歌是借助一个动机来发展的,动机就是灵感,余下的部分是靠作曲者对音乐创作技巧和理解发展而成的。强调灵感忽视作曲技巧的人迟早要走进资源枯竭的死胡同。国内创作型歌手艺术生命短就是因为基本功和积累不够造成的。对于国外那些大师级的人物来说,他们随便信手拈来的东西都会让我们觉得深不可测,为什么?基础不一样啊!对他们来说,灵感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只要找到一个写作的方向就可以发挥了,一切按照他们的作曲风格进行,就这么简单。
所以说想维持自己的写歌水准或者想进一步,很简单,把基础再打牢点,积累再深厚些。学习学习再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终办法。那种把自己关在录音棚里面闷头找灵感的方法是没有效果的。
暂且先写到这里,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续1:
关于写歌,我的确是可以告诉大家我自己的一些心得(而且我也曾经在这里贴过,但是反响并不算太热烈,我不知道是深奥了,还是说的不对)。我可以这样反问你,如果你今天告诉你一系列写歌技巧,你明天就可以写的出歌曲吗?我之所以发上面的一篇帖子,就是想告诉大家,写歌是积累,就算我告诉你我知道的全部,你也不可能变得跟我一样。这是典型的知易行难。你如果真想要学习怎么作曲,自己可以找些和声理论,配器知识的书籍来慢慢研习,然后还要不断的练习听力,提高耳朵对各种音程和声以及节奏的敏感程度。但是有几个人会去踏踏实实的去这样做呢?还不是都是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些攻关秘笈,一步登天。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果你还在问我怎么写曲子的话,请先放下写曲子的想法,去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总有一天,你会自然醒悟,原来作曲就是这么简单。我现在能做的只能是帮你指路,而不是拖着你走路。
在我的经历当中,我好像从来没问过别人怎么写曲子,甚至弹吉他也是,我也从来没有过老师。但是如果你思想能够走在你的技术前面,你下一步的路自己已经就看的很清楚了,不需要特别有人指点。相信我,世界上的好东西都是建立在踏实的作风和基本功上的,多加强基本素质的训练会让你无师自通。
续2:
可能这里有很多人不屑于那些学院派的专业老师,也不屑于学院派的那套东西。但是一旦你了解到了学院派的东西,会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狂妄。毕竟作曲的这一套理论和各种训练已经经历了多少个世纪多少个音乐天才的发展和研习,产生了这么多经典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要想否定它的作用,还轮不到我们这些半瓶子水的小青年。
学院派的这套东西之所以不被大家看好,是因为国内的学院派作曲人没出过几个好东西,实践能力不行,又不屑于写流行的东西,有点象学武成了武痴,反而变的不通事理看不开了。但是大家走出去到国外看看,情况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很多好东西在国内就是存在误解的,比如摇滚,在国外是很正常很主流的,在中国就是另类和社会混混的象征。学院派这个东西也是这样。
另外上面有人谈到作曲要不拘泥于规则,要创新等等。我觉得这里分为一个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问题。如果你打破这种常规是有意识的,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你明白本来规则应该是怎样的,只是为了表达需要而特意设定的,实际上这里又产生了属于你自己的一种新规则。但如果你是无意识的打破了常规,我想这只能是归为一种错误,就好比唱卡拉ok跑调了还没感觉,这不可以美其名曰是不拘泥规则或者创新。拓展开来说,玩另类的应该首先搞清楚主流是什么,先理解和掌握主流的各种规则,然后再进行另类的创作;玩punk的朋友也要先练好技术再来玩粗糙的,这样感觉会很不一样,有种得心应手而又有乐品的感觉。
总之,我强调的是,先理解掌握它,再打破它颠覆它。而不是什么都不懂或者半瓶子水就开始谈打破和颠覆,那样是制造混乱而不是音乐。
续3:
其实那两三首歌能写的出来,也是你积累的结果,它们集中体现了你的学习成果。在一定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灵感就光顾了你。就好像你现在已经爬上了个小山坡,这个山坡上的任何资源就可以供你调用了,但是一个小山坡上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用了一段时间就会枯竭。然后你得爬上更高的一个山峰上去,这时比这个山峰低的各种资源你都可以用到了。当到了大师级的水平,那真的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天底下的资源你都是可以用的,什么时候会枯竭?到你老死的那天都不一定用的完。
我们活着为了音乐就是向上爬的过程,而不是坐在土坡上等着山上的苹果砸下来。
在创作中,我特别强调理论功底,为什么?因为中国人缺这个。中国人可以很聪明,可以很有灵感,可以有大音乐家的潜质。但是我们薄弱的音乐基础不得不让我们在起点上就输给老外。中国是个不善于理论,讲求感性的的民族。你不要跟我说感性是音乐的根本,感动人才是最关键的,因为我觉得你根本就不理解音乐是怎么来的,你所觉得感人的那些音乐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什么基础上才能有这种感人的作品的。理论究竟是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死板,那么限制灵感,那么限制自由。你有多少理论基础,有没有享受过理论基本功给你带来的好处?这些都是需要中国的音乐创作者思考的问题,你们在学习吗?在进步吗?以下是我关于理性和感性谁比较重要的帖子:
1
感性是创作的源泉,理性的技巧是服务和协助! 这样的句子很漂亮,但是不实用
我的感觉是天赋和理论都是不能偏废,在创作中,灵感先于理论到达,但是不能说明灵感比理论更有分量。好比你选择一个女朋友,长相是门槛,但是并不是最重要的,性格可能才是你最终选定的最重要因素(当然是在长相符合你的标准的情况下)
创作也是这样,灵感或者说感性的东西就是一个门槛,没有这个门槛什么也别谈,但是过了这个门槛就要看大家的功力的深厚了,这个功力是日积月累的音乐鉴赏,听力和理论各方面的沉淀。有人有很好的动机,很好的感情,很好的灵感,但是没有办法继续完和这个灵感同样出色的余下部分的创作,说明他还是个业余创作家,理论沉淀还跟不上。而真正的艺术创作家总是可以抓住一个小小的动机把它发展的非常感人和出色。实际上大家对理论有些误解,喜欢把它书本化,其实它恰恰就是发挥听觉的艺术一把利器,把最好听的音符给挖掘了出来。而很多时候,这些音符光凭一腔热情是找不到的。所谓的音乐大师哪个不是高深的理论大师,他们是天赋和深厚基础的完美结合。
过于强调天赋和灵感很容易让人对理论产生排斥,觉得凭自己的小聪明不需要特别用到什么理论也可以写出不错的作品。但实际上仔细听过这些作品以后,发现艺术性还是不够,走的路子比较野(当然有人会说比较自由),但是长此以往,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创作生命不够长久。在国内,能谈的上创作生命长久的音乐人少之又少,为什么?都是灵感突发类型的,总有江郎才尽的一天。而如果有个深厚的音乐沉淀情况就不一样,一个小小的灵感可以充分扩展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不需特别的再灵感突发把余下部分完成,否则会是相当累的。
我很欣赏国外的流行乐创作是百花齐放的,既有学院派的(比如很多电影插曲),也有很多野路子的(比如摇滚类的)。但即使是野路子的创作者也是有着深厚音乐沉淀的,只是风格不同于学院派的套路而已。但是他们通通都是理论的大师,加上他们的音乐创作理念比较受听众的认可,所以出名,而且可以水平不降低的一张接一张出专辑,这种现象跟国内是两回事。
总而言之,感觉国内流行乐还是轻理论,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少,想马上写好歌出名的人多。跟学术界一样,浮夸。
一家之言,或许有偏颇,但是是我的切身感受
2
音乐中感性和理性哪个占第一位的问题有点象唯心和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精神哪个第一的争论。似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这是事物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一个音乐作品在一定的框架内形成,在这个框架内有着自己的思想。拿开框架谈思想或者离开思想去搭框架都是毫无意义的。去强调任何一方的重要性都是正确的观点。但是需要警告的是,不可以轻视任何一方,如果你忽略了对感性或者理性任何一方的培养,它必将成为创作当中的瓶颈。照理说,我对这两方面的发言应该是平均用力的,但是我没有这么做。我特别强调理论是基于现在某些普遍现象的考虑。这些现象需要解释一下,大家就自然明白我的用意了。
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教吉他,教过不少学生,上的大都是初级的内容。大家知道,初级当中学习乐理的重要性和练习弹奏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双方应该平均用力。但是如果给定一定时间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练,绝大多数学生一定是选择练习弹奏吉他,而不是视唱练耳这样的音乐内功的练习。以至于到了最后,会弹出声音的人多(而且弹的还不难听),会调弦会识谱的人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懒惰二字。他们的懒惰不在手上,而是在脑上。学习乐理及听音的基本功显然更象是一种脑力劳动。当他们将时间用来练习弹奏时,实际上是不想动脑筋(尽管他们可能意识到学习乐理和视唱练耳可以使他们事半功倍)。所以如果我不做特别的强调,或者是同一性的强调双方的重要性,导致的结果很可能就象以上我说的这种情况,到最后不懂音乐只懂弹奏。于是我每次都会把乐理和视唱练耳提高到超过练习弹奏的高度上来,要求他们全力重视(当然我不会担心他们不练习弹奏)
实际上大家也会发现类似的现象,很多人弹奏吉他运指如飞,但是却合不上拍子,弹的没有音乐的感觉,所谓的脑子跟不上手就是这样。他们对于技巧的练习并不缺乏,甚至是饶有兴趣。但是他们却厌恶乐理,即使知道这样不对,他们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改观。这就是我所说的脑子上的懒惰。
联系到创作音乐上来,很多人自诩为有天赋,有感觉,有经历等等一切的感性元素。强调感性是主要的,理性是次要的或者是辅助的。我看到的却是另一层意思,是他们想避开缺乏理论基础的现实。其实天赋和感觉是摆在那里的,烙在你身上的,有多少就是多少,生活体验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慢慢沉淀下来的,不需要特别费力的去学习。反而是音乐内功这种东西,不静下心来,没有学习的精神和毅力就不会进步的东西是最难于突破的。那么我不强调这些动脑的,和毅力有关的东西还能强调什么呢?
大家不要把音乐看成是简单的发挥自己才华(客观)的工具,它也是你学习精神(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如果你能写的出真正的艺术作品,那不仅是你天赋的体现,更加是你努力学习音乐的结果。音乐不是投机,是踏踏实实的学习。
最后要说的是,大家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感叹这样的音乐真正是感性的作品,可以如此的打动自己。但是请不要忘记作者在写这首作品以前做的大量的理性准备工作,他们都是经过辛勤的脑力劳动,听磁带,扒谱,学习,体会等等之后,才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写出这么一首动人的作品的。有谁见过天赋很高,但是音乐内功差的人写出很动人的作品吗?这不难推理出,音乐创作的水平和音乐修养的水平是成正比的。天赋再高,体验再多的人,如果他不继续补充音乐内功,也很快陨落下去。
总结我的观点,感性和理性对于音乐都是重要,但是需要特别强调理性,因为它是真正的音乐家和音乐投机分子的分水岭
3
从中外音乐的各种对比来强调音乐当中的理性:
首先要褒扬我们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很多文化到了如今,很多人都不明白是怎么形成的,到底是依据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遵循什么样的规则。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易经,易经对于人类认知世界的价值早已得到众多中外专家的认可。但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为什么可以比现在的人更懂得世界呢?他们有没有什么规律留下让我们去重新推算一遍,从而可以了解古人的想法呢?很遗憾,没有。中国的文化是重感性,轻理论的。很多时候只要用出来是对的就可以了,而这些方法具体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似乎并不是很重要。
转移到中国传统音乐上来,也是这样。很久以前,就有专家分析说民乐不善于总结,没有形成理论体系,这一定程度限制了民乐的进一步发展。不能说民乐达到的程度不高,但是相对于西方音乐严谨的结构和逻辑,民乐总体来说是比较写意的,比较感性的。其实民乐和西洋乐追求的境界根本就是不一样的,两者的统一必定是十分困难的一件工程。小弟自问没有能力做到,所以现在只能就民乐讲民乐,就西洋乐讲西洋乐。
如果是在大唐盛世,全世界以中国文化为主流,今天我们就要大谈感性。但是很遗憾,现在我们听到和进行创作的音乐都是以西方古典乐为基础的衍生类型。主流是西方乐,我们就不得不认真研究西方乐的结构,这对于我们讨论的题目才是有意义的。
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巴赫的音乐包含了音乐所有的可能性”。巴赫的音乐就是西方乐的基础,欧洲音乐之父的称号也就是这样得来的。不知道,大家研究过巴赫的音乐没有。我研究的不多,但是我知道巴赫是根据一个个小小的动机,利用各种算法和理论进行移调,变奏,倒映等等。从而把一个只有短短半分钟的主题发展成一个长达十几分钟甚至半个钟头以上的完整曲子。这些曲子不会让人觉得单调,反而是趣味横生,精巧的不可言语,发挥到了听觉效果的极致,而且同样甚至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情绪。
由巴赫音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乐都是强调理论的,讲求结构,织体,和声等等。学习西方音乐,首先要了解的就是一系列的作曲技巧。现代西方流行乐其实也离不开这个大体的框架。虽说现代乐的鼻祖是由黑人的blues演变而来,但是西方作曲家们在参透黑人音乐的精髓后,加入了传统的作曲技巧(当然也根据需要改变了一些理论体系),因为他们的骨子里还是西方音乐的。我们现在所听到和了解到的现代流行音乐就是西方作曲思路和杂糅各种民族的表达方式(比如blues)的结合体
举个例子,都说Eric Clapton的blues弹的好,但是除了那些绚丽的solo,你是否曾经注意过Clapton的作曲套路,他从前奏开始到发展,到高潮,再返回原来的主题到底用了多少次转调?这些复杂的作曲套路在我们国家的流行乐当中还是个稀罕物品。中国的流行乐不要说多次转调,能有一次转调就说明作曲者水平很高了,而且通常还不是在高潮,而是在bridge过渡部分转到原调的关系大小调上面去。Clapton所有精彩的感性的solo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和声进程的基础上。而我们崇拜Clapton的那些琴友大都只看到了那些精彩的solo,而忽略了他理论方面的基础和沉淀。
类似这样的例子可以在其他任何一个高水平的西方流行乐当中找到。只要你的音乐听力各基础够好,你应该可以听出西方乐和中国流行乐之间的档次差距在什么地方。只要你注意到了中西方流行乐中的各种细节对比,你也可以发现我们国内作曲人创作的思路是多么简单、贫乏和粗糙。
4
下面抽空来谈谈感性,我对感性的理解主要有两点:
第一,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只有感性的人才能写出好作品,而这个作品的主题是什么并不重要。
大家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很对。比如我们看精彩的电视剧,大都是情节曲折,浪漫,奇巧的构思。这样被我们称作戏剧性,影视作品或者一切的表演艺术都是讲求戏剧性的,这样才能称之为生活的典型。但是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情节是不太可能出现的,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哪有那么浪漫的爱情,哪有那么单纯或者坏的人。生活就是平平淡淡,偶尔一点小波浪,不太可能象电视那么夸张(不排除极个别巧合)。音乐也是这样,它所表现的情绪都是人类情感的极致。正因为它表现了最极致的东西,才会感动听众,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震撼。但是音乐的作者本身的生活却不都是这么极致,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们与平常人不同的是,他们善于抓住这种极致的感觉,这与他们感性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们比普通人更容易体会到感情上微妙的东西,也是经历各种事情以后的自然结果。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活体验。艺术家需要去体验生活,是为了培养他们更加细腻的情感,而不是单纯的叫他们到生活当中去寻找主题或者素材来进行创作。不要以为只有失恋的人才配写失恋的歌曲,如果他音乐内功不深,听上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音乐。一个感情细腻到可以似乎身临其境的体验到失恋痛苦的,但是从来没失恋过的音乐家同样也是可以写出好作品的。
如果我的这个看法成立的话,这就可以给创作者很大的创作空间。许多非现实的题材都可以拿来创作。金庸写武侠他怎么去体验生活?重回古代去了解那些血雨腥风吗?显然不可能。他只能凭自己已有的经历,情感和认知观去写他从来没经历过的事情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其实就是在作者不曾体验的情况下诞生的。我不同意把理论书本化,同样也不同意把体验和感性局限化。
第二,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歌
这个道理很简单,学生唱清纯的歌,愤青唱极端的歌,穷人唱大众的歌,富人唱小资的歌。但是经常在我们身边会发生角色错位,让人看着好笑。
举个例子,不少上了大学的懂点摇滚和音乐知识的都想搞乐队,而且唱得都是愤青的歌。其实他们穿的好,吃的好,又不是没有女朋友,生活的这么好干吗唱这么愤怒的歌。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想出风头,赶时髦,表明自己很先锋。二是因为他们平时就是喜欢听这样的音乐,也希望可以做这样的音乐。但是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没达到愤怒的地步,在这么安逸的情况下还唱这么痛苦的歌是不是有点勉为其难。
要知道,喜欢归喜欢,但是创作音乐的时候还是要做回自己,以自己经历和感性程度作为基础,结合作曲技巧来创作。不要一味主观的追求某种风格,忽视了自身的“阶级地位”。假装深沉或者假装清纯都是令人作呕的。
我对国内流行音乐的现状的一些看法,主要是针对学院和政治对音乐的影响:
1
实际上,我总是觉得国内的流行音乐创作是存在误区的,以至于这么长久以来,除了我们的个别摇滚可以让大家打起一定精神来听,其他听的更多的都是欧美的甚至是日韩的流行歌曲。究其原因,个人觉得是国内的创作层次太单一而且比较低,我们国家音乐学院内对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的创作研究实际是个空白。看看学院派这些写歌的,谷建芬,徐沛东等等写的都不是现代感的流行音乐,而是我们所称之的通俗歌曲,走的是中年人的路线。而真正创作年轻人流行音乐的又基本是土八路出身,街头流浪歌手转身变成了作曲家,仅仅创作了几首歌以后就消声匿迹,让人感觉江郎才尽,最明显的就是李春波,郑钧一类的。而真正学院派出身,有着正统音乐沉淀比如汪锋、窦唯类的还算是出成果比较多的,创作生命也相对长久一些,但可惜他们又不是专门学习作曲理论的,只是学习传统音乐的时候业余搞搞摇滚什么的,总不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总而言之,中国是学习作曲的不创作流行,创作流行的不是专业作曲家。虽然这么一竿子打死有失偏颇,但是这样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这不能不说的我们国家音乐学府里面的一个疏漏,让我们的听众不得不去崇洋甚至是哈韩哈日。
说了这么多,其实目的还是集中在一点,就是希望现在正在从事流行歌曲创作的朋友们可以认清我们国家流行音乐创作水平不高的现实和原因,从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理论着手,走出一条正统的大道来,把我们的流行乐从民间拉回学院,这样我们的音乐就复兴有望了。
2
我的观点是中国的政治或者文化改革都有自上而下的传统,而自下而上是很难形成坚实的生长土壤的。
群众的呼声再高,得不到当权者的支持也是白搭。只要权威发话,就可以产生一阵流行风。上面的人重视就意味这个行业会得到特殊的发展。下面的人重视顶多一阵骚动,想持久的继续下去是难上加难的。
流行音乐就是这么个东西,下面的群众喜欢,在搞在弄。上面的学院里面的人却不屑于搞(排除个别,比如三宝一类),也就是说流行
⑹ 创作歌曲的基本知识 在线等
1、天赋(虽说后天也重要,但好歌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写得出的)
2、灵感(激发旋律产生)
3、生活中的感性刺激(主旋律完成)
4、对音乐的领悟力(旋律修改)
5、对音乐的感受力(旋律、节奏的把握调整)
6、自身语文文字的功底(词的编写)
7、乐理基本知识(谱曲)
8、对乐器的感受力、编曲的经验和音乐的功底(编曲)
上述括号内就是创作的一步一步
通常最佳、最舒服的创作是旋律自发由心底发出,如果能带词哼出更好,6、7、8三步需要自己后天补音乐知识,前面就需要积累了。
现在的流行歌手创作歌曲有的歌是旋律自发由心底发出得到的,而有的是通过弹奏乐器(可能是直接弹出伴奏)找旋律,有的是由词找旋律。
我给你的建议是不要被什么步骤啊、书本啊局限住了,创作的最佳状态是思想自由,刚开始不需要管“小节有多少个音,要作多少个音入去”,先把主旋律找准了这些只需要4、5中处理就OK了的。
我创作的习惯是词曲由心直发,目前已经写了70余首风格不同的歌了(编曲的只2首,我乐理不好),个人的创作习惯都不一样的,自由发挥吧~加油!
⑺ 怎么自己制作一首歌
一般制作歌曲都是录音棚里完成的,如果没有那个条件的话,自己一台电内脑也可以完成。容
方法如下:
1、首先要录制干声,就是不带任何伴奏录出来的声音。
2、然后在电脑上安装制作软件,推荐的有cool
editor,很多录音棚都是用的这款软件。
3、然后你就要学会操作软件啦,这个自学的话个把星期,一天一小时,基本上可以搞定,多交流多看教程才会提高。
4、像比如压限啊,混响啊等等,专业人士才会调具体的参数,不过软件它本身带有推荐的参数。
5、慢慢捣鼓吧,一首好听的歌不仅要唱得好,后期也很重要。对于话筒的质量啊,录音的环境啊,都是有要求的,不过自己玩玩的话也就不要想那么多,当然后期制作出来的效果也不能要求太高。
⑻ 如何创作歌曲
看到1楼那彪悍的答案我已经赞叹不已了……对于您的第二点问题我只能说:合成器啊合成器,那才是低成本创作之道啊
⑼ 创作型歌手、高进作词、作曲的歌曲
1.《多想把你抱住》整首歌以民谣,抒情为主,展现出了高进的演唱功力。这首歌,也是高进自己的一段心情写照,化做神情高昂的男声,仔细听来是透彻心扉感情的表达,唤醒埋藏心底的回忆。
2.《梦带我旅行》无厘头的歌词,生动有趣;轻快自然的曲风,童话般的意境,跳跃般的音符沁入你的心灵,让你体味纯粹的快乐,感同身受。闭上眼睛,随着音乐一起旅行吧!
3.《江山》作为第一主打歌曲《江山》,旋律前卫动感,更融合了R&B,Hit-hop等流行音乐元素。震撼有力的舞曲,气势磅礴的MV,颇有大将之风。专辑除了在传统发行渠道上与天凯强强联手,更在无线增值上大力推广,力求做出最好的音乐。
4.《温柔》写给一个在感情中受伤朋友的歌,“你的温柔我不懂,让我觉得够沉重,没等你回头我却泪眼朦胧”歌词深切的表达暴露了歌者温柔的另一面。
5.《不愿看到你流泪》另一首大气抒放的情歌,好听的旋律让人听到不自觉的就想跟着吟唱。曲式起伏层次有致,微妙贴切,抛开以往庸俗语句的表达,“爱本来就没有错与对,只是到了最后才发现谁错爱了谁”这如同画龙点睛般的几句,张扬了表达的主题,听得简单清新。
此外还有:为他人创作的《就在这一刻》、《我叫小沈阳》、《幸福的眼泪》、《从没离开过》、《说好不分手》、《别再说爱我》、《我们结婚吧》、《大笑江湖》、《荣光》等等。
高进,原名高云龙,华语流行男歌手、音乐制作人,1982年5月11日(农历四月十八)出生,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宏胜镇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现担任北京艾高时代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1999年参加哈尔滨电视台《星星擂台》获得第二名;参加《新星杯歌手大赛》获得亚军。2004年凭借《听着情歌流眼泪》在网络上走红。2007年11月6日,高进发行首张创作专辑《江山》,歌曲《江山》在中国TOP排行榜获得冠军。
2008年1月26日高进参加雪碧榜2007年颁奖盛典,获最佳新人奖。2009年4月,高进成为“入选”时尚杂志《尚嘉》首期刊的唯一男歌手。2010年发行专辑《爱那儿轻》。2014年担任刘刚专辑《这些年》的音乐制作人。2017年3月25日,高进“我的好兄弟”我是作者世界巡回演唱会北京站将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
高进从小就喜欢音乐,少年时就组建乐队。十几岁就开始自学作词作曲后期编曲制作,自己创作,为了买把吉他在学校里啃了一个学期的干馒头。17岁那年,为了给姐姐赚学费,孤身到哈尔滨的酒店打工。后来独自背着琴一个人到北京追求梦想。
1998年开始演艺道路,在中国很多城市娱乐场所及酒吧做驻场歌手。1999年底转行做DJ;同年参加黑龙江卫视《闪亮登场》歌唱比赛获得三等奖。
2000年参加哈尔滨电视台《星星擂台》获得四期擂主。2001年8月赶赴长沙参加《一样的月光大型演唱会》。2002年6月参加黑龙江省电视台《闪亮登场》最佳歌手。2003年12月参加黑龙江娱乐频道春节联欢晚会《春天的问候》。
2004年参加《世界电信日》958音乐广播网演出,演唱主题曲《沟通从心开始》;8月代表黑龙江赴上海参加在亚洲国际音乐节上获得第二名;9月参加黑龙江省电视台《全明星之夜》演唱会;10月录制《太阳岛上》主题曲;11月随音乐广播做全国校园巡回演出。
2005年签约第一家文化公司"黑龙江传神文化"制作首张专辑《荷花亭》。
2006年凭借单曲《听着情歌流眼泪》入围CCTV-3歌坛十大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