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传说发明中药汤液给药方法的是

传说发明中药汤液给药方法的是

发布时间:2021-08-01 20:14:04

㈠ 中药的熬药方法

1.煎药器具:在煎药时尽量使用砂锅、不锈钢、玻璃、搪瓷等器具为佳,忌用铁器、铜锅。因为前者理化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以保证药物的疗效。而铁铜类成份性质较为活泼,易与药物中的成份发生反应,影响疗效。
2.浸泡方法:煎药前,应先将药物放入药锅内,加干净的冷水浸泡药物,加水量以淹没过药面3-5cm,浸泡20-60分钟为宜(过久则药物易发霉变质),这样有利于药物有效成份的煎出。
3.煎煮方法:每剂药煮两次。第一煎先用大火将浸泡好的药煮沸后,改用中、小火,维持药物沸腾;第二煎加水适量少些(以淹没过药面),火候同第一煎。煎时最好加盖, 一般情况下煎药时注意不宜频频打开锅盖,否则气味易走失,药效降低。
4.煎熬时间:药物煮沸后开始计算时间。一般药物第一煎20-30分钟,第二煎15-25分钟;滋补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第一煎40-60分钟,第二煎30分钟左右;解表、理气及质地轻松、芳香的药物第一煎6-15分钟,第二煎5-10分钟。
5.滤取药液: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成人量一般每煎约200-500ml,儿童量约为成人的1/4-1/2,即50-250 ml。
6.服用时间:每日一剂,早晚各服一次。上午服用第一煎所煎出的药液,下午服用第二煎所煎出的药液,这样可以使两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所起的作用均匀可靠。也可以将两煎药汁混合,分上午和下午两次服用,两次以相隔6小时左右为宜。当天煎的药当天最好服用完,不宜保存。滋补药宜饭前半小时服用;清热药及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半小时服用;其它药剂请遵医嘱。
7.服用方法:服用方法分热服、温服、冷服3种,一般而言,发汗解表药和温补药宜温服;祛寒药、治疗关节痛和溃疡病的药宜热服,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8.注意事项:中药包里经常看到用纸或纱布另包的中药,标有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字样。一定要按要求去做,否则将影响药物的效果。煎煮过程中视情况可以补加水量,但要不断搅拌,防止溢锅、糊锅。
(注意:熬焦、熬糊药物的药液切不可服用,以免中毒。)

特 殊 煎 法 要 切 记

对一些性质特别的药物,根据病情需特殊煎煮的,医师一般都在处方上注明,负责调配处方的药师也会特别嘱咐病家,并予以单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先煎: 对于矿石类、动物角甲、贝壳药物、有毒类药物,如生石膏、龟板、乌头等,因其质地坚硬、有效成份不易煎出、具毒性等原因,需在煎煮其它药物之前砸碎,提前煎煮30分钟;
后下: 对于含挥发性成份如薄荷、青蒿、藿香等,还有不宜长时间煎煮的如钩藤、杏仁等药,应该在其它药物煎好前10-15分钟再放入锅内煎煮;
包煎: 对于一些花粉种子类如松花粉、蒲黄、葶苈子等,质地较轻体积小的颗粒种子的如车前子等,含细小绒毛的如旋复花等,煎煮前须用纱布包好后与其它药物同时煎煮;
烊化: 对于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饴糖等,先加温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溶化: 对于芒硝、玄明粉等易溶化的药物可直接在煎好的药液中溶化;
另煎兑入:对于人参、西洋参、鹿茸、虫草等贵重药物可以另行煎煮,汁液直接兑入其它药液服用;
冲服: 对于牛黄粉、三七粉、麝香等可直接用药汤冲下

抱歉,我没煎过药不太懂,但是我帮你找到了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㈡ 是谁最早发明了用中药汤液治病的方法的

《汉书·艺文志》已有论汤液的专书《汤液经法》32卷之记载,晋代皇甫谧在《甲乙专经·序》属中指出“伊尹……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皇甫谧把汤液的创造者归于伊尹,虽不能说是确定的历史事实,但从中医汤剂与人们生活中饮食之息息相关的事实来看,还是很有道理的。早在商代之前,火的利用、陶器的出现、对百草的认识等都为汤剂的发明创造了条件。在商代像伊尹这样既精通汤液烹调,又精于医理的人也许做文章。历史给汤液的创造赋予了可能,至于谁发明了汤剂可能是偶然的,很可能是许许多多个伊尹式的人物在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下创造了汤液。

㈢ 为什么说医食同源之说可从中药汤液治病得到证明

医食同源之说,还可从中药汤液治病得到证明。远古时候,人们只能用咀嚼生药回方法治病。以后火的答应用、陶器的出现,使制作汤液成为可能。汤液比生食草药有许多好处,如扩大了应用药物范围,有些刺激性药物通过煎煮可减轻刺激性,矿物药应用成为可能,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等,同时为单味药向方剂过渡创造了条件。

㈣ 古代人是怎么发现中药功效的呢

中药是怎样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呢? ——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就是中
买学上常说的四气五味。
所谓四气是指中药有寒、热、温、凉
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四气).其中温热
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塞
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
于寒,也就是说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
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
大寒、微温、微寒等词加以区分。药物的
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
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
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
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
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
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
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如
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
有温中散寒的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
性。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
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
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一种具体表现。
如果“以热益热(用热药治热病),以寒增
寒(用寒药治寒病)”,就会导致“精气内
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
失误。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
了那些“寒而冷之( 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
更寒),热而温之(是热病,却用热使病症
更热)”的医生,如果这样医治不仅会加重
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由此可见,运
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
服用过中药者,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㈤ 中医药的起源

人类历史上一切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和生产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是在人类同大自然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中医药知识也不例外。就拿神农尝百草来说,神农不一定有其人,但“尝百草”的事肯定是有的,而且不可能是一个人。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不懂得耕作收获,只是从自然界寻找现成的东西拿来充饥,“饥则求食,饱既弃余”。可以想象,人类在采集野菜,种子以及植物根茎充饥的时候,有可能吃到一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头痛,呕吐,腹泻等情况,甚至可能昏迷,死亡。比如吃了大量的大黄,会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可导致呕吐。当然,也可能有例外的情况,正在腹泻时,无意中吃了某种植物,腹泻缓解了。这样天长地久,人们就逐渐懂得哪些东西可以吃,哪些东西不能吃。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寻找某些能治病的植物。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药物也就出现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正是人民群众这种实践的反映。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集》中说道:“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有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了。于是知道这是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的积累下去,乃有草创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鲁讯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人类发现药物的生动描述。
除了发现药物以外,外治法的出现大体也经历了这样一种体验摸索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中,人和动物杂处一起,难免引起搏斗导致外伤,当采集和猎取食物时,因碰撞,跌倒或由高处坠下而引起身体损伤的事也会经常出现,当这些外伤出现时,人们有可能不自觉地抚摩,揉搓以减少疼痛,或者随手用泥土,树叶,苔藓等敷在患处止血,久而久之,也就发现了可以减轻疼痛或可以止血的东西。这就是某些外治法和推拿术的起源。
至于针灸疗法的出现,恐怕为时更早。我们的考古学家曾不止一次地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一种叫作“砭石”的石器,据考证,它是用来刺破痛肿排脓放血或刺激身体某部位治疗痛苦的工具,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少说也有几万年了。以后的金属针和刀就是从砭石发展来的。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析和设想:原始人在采集和猎取食物时,经常会被石头碰伤,在与人或野兽搏斗中,也常会被石头块击伤,在碰伤或被击伤某个部位后有可能意外地减轻了原有的痛苦(如腰腿痛,头痛等)。这种偶然现象开始当然不会被人们注意,但久而久之,经历的人数和次数多了,人们就逐渐懂得,用带尖的石块顶压刺激某个部位,可以减轻某种痛苦,进而懂得用石头磨制专门的工具,这就是砭石。
灸法的出现,则是在火的发明之后。人们用火烤制食物时,难免被火灼伤局部皮肤,可能偶尔发现,某个部位皮肤被灼伤,反而会减轻消除某些病痛,这种经验的日积月累,人们便有意识地点燃某种植物茎叶,来灼烤身体的某些部位以治疗疾病。在内蒙古一带,还流传着一则有关熨法和灸法起源的传说:古代有一位老牧人,经常腰腿疼痛,找不到治疗方法。有一次,他上山牧羊,山上很冷,他便烤火取暖,接着在刚烧过火的石头上睡了一觉,那热乎乎的石头,挨着疼痛的腰腿部位,他感到很舒服,随后疼痛居然减轻了很多,接着他又在烧过的石头上睡了几次,腰腿痛居然好了。老人把这一发现告诉别人,人们互相传说,有病的也反复试用,于是大家逐渐懂得了灸法,熨法能够治病。
从以上谈的药物,外治法以及针灸疗法的出现,我们可以看出,中医药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的实践,原始的医药卫生,是原始人类长期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正是这些早期经验,为以后中医药的发展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㈥ 我是世界第一医药学家,发明了制药方法,可以把中药疗效直线提升,正联系世界巨富,可能合作,有人吗

你可以申请诺贝尔医学奖了。

㈦ 中药的来源发展

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清代(1644—1911),叶天士的《温热论》,提出了温病和时疫的防治原则及方法,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温疫(传染病)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7)传说发明中药汤液给药方法的是扩展阅读:

中药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响应传统医学决议的要求,已将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服务相结合共同纳入卫生系统中,促进了传统医学服务的全民覆盖。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各国分享“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国经验,推动中医药走出去。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南京中医药大学承担“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国实践及其法律政策保障”项目,通过江苏、湖北、甘肃、黑龙江、广东五地的调研,历时两年,基本厘清了中国在“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卫生系统”方面的成功经验及其法规政策保障的原因。

㈧ 药是谁发明的,药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

神农。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他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8)传说发明中药汤液给药方法的是扩展阅读:

经过长期尝百草发明了药草疗疾,炎帝神农悟出了草木味苦的凉,辣的热,甜的补,酸的开胃。他教民食用不同的草药治不同的病,先民因病死亡的也少多了。为“宣药疗疾”还刻了“味尝草木作方书”。这便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发端!

神农亲验本草药性,是中药的重要起源。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无数次的反复实践,积累下来许多药物知识,被纂刻记载下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积累的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并不断得到后人的验证,逐步以书籍的形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㈨ 用中药汤液治病较远古时候人们只能用咀嚼生药方法治病有哪些好处

远古时候,人们只能用咀嚼生药方法治病。以后火的应用、陶器的出现,使制专作汤液属成为可能。汤液比生食草药有许多好处,如扩大了应用药物范围,有些刺激性药物通过煎煮可减轻刺激性,矿物药应用成为可能,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等,同时为单味药向方剂过渡创造了条件。

㈩ 古时中药汤液治病有哪些好处

医食同源之说来,可从中药汤液治病得自到证明。远古时候,人们只能用咀嚼生药方法治病。以后火的应用、陶器的出现,使制作汤液成为可能。

汤液比生食草药有许多好处,如扩大了应用药物范围,有些刺激性药物通过煎煮可减轻刺激性,矿物药应用成为可能,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利用等,同时为单味药向方剂过渡创造了条件。

阅读全文

与传说发明中药汤液给药方法的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