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彝人制造的作品
《彝人制造I》
狂野的呼唤——〖《彝人制造I》〗
2000年,以《乞爱者》为主打的第一张《彝人制造I》专辑,在歌坛引起了不小的震撼。这是一张野性十足而带有很强张力的专辑。彝人制造完美的和声,犹如来自天籁的声音,能够穿透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
真正的歌是有感而发的,是生活喜怒哀乐的外化,而不是凭空创造出来。彝人制造的作品体现了对音乐的灵性和天赋,它们流动着只有山歌才独有的纯朴优美,而且声部繁多;歌曲不同于五声调式,并经常随心所欲的转调,同时对节奏也有足够的重视;他们的音乐遵循的是自身的神秘法则,允斥着只有在凉山山水之间地才能酿造的情绪。当然,最令人激赏的是慢歌中那忧郁和沉思的美,它拒绝歇斯底里,拒绝抄袭煽情,拒绝莽撞地推进到歌的主音;而快歌中洋溢着最原始的喜悦和对自然的崇拜,没有丝毫都市纷乱的痕迹。
《彝人制造I》中的作品皆富有流行气质,无论是旋律、歌词或演唱上,这说明主创者哈布找到了一个最佳的创作点。《明知山有虎》密布着电子声,歌词和旋律比较怪异,运用了许多的谚语和反讽语,视角相当新奇;《我要你》则肆无忌惮地转调,却非常顺耳,具有极强的可听性。曲比哈布经诵式的唱腔,与阿木高亢裂石的声音交织混合,个性色彩鲜明。《乞爱者》伤感唯美的情绪允斥耳边,结构编排规整,层次丰盈,唱腔发挥上接近理想状态。其它如《让我进来》是很典型的彝族味道的快歌;《来不及》也是一首相当有潜质的流行曲,具有极凄美的意境;《远古神鹰》、《风雨?雷电?诺苏》则是神话体裁的作品,制作现代前卫,突破了以往类似作品的局限,歌词非常讲究;就连《思乡曲》这样一首在专辑中显得很平常的作品,其音乐的画面感,歌手演唱时的衷切之情毫无世俗矫情,纯朴得令人心灵震撼。《彝人制造1》鸟人艺术
他们的音乐遵循的是自身的神秘法则、充斥着只有在凉山山水之间才能酿造的情绪。洋溢着最原始的喜悦和对自然的崇拜,没有丝毫都市纷乱的痕迹。
[01]明知山有虎
[02]风雨 雷电 诺苏
[03]孤独才是完美
[04]来不及
[05]难道你就不想继续
[06]让我进来
[07]远古神鹰
[08]乞爱者
[09]思乡曲
[10]我要你
《彝人制造II》
放飞梦想——〖《彝人制造II》〗
2001年9月,在收获的金秋时节,《彝人制造II》带着清新的曲风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从彝人制造的心路历程来看,这一时期他们的事业正步入正轨,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因此,整张专辑的主色调充溢着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专辑的主打歌——《茅草屋的女主人》就是一个带有虚幻色彩的故事,弥漫着对纯真质朴的生活与爱情的向往。山峦之间,密林之中,一座简陋的茅草屋,一个贤惠美丽而忠贞的女主人,原始而古朴的生活,这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美丽画面!“彩虹过后天更蓝,走进山间美丽的茅草屋。”“梦,不愿醒过来,因为它太美不愿醒过来”,如果说这是一幅理想中的梦境,那么《美丽女神》则直接脱胎于哈布的一个怪梦,歌词喃喃自语,音乐诡异而唯美,富于迷幻色彩。
梦,对于彝族人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它是引领彝族人跨越时空阻隔,通向过去与未来的隧道。千百年来,彝族用梦预见未来,占卜吉凶。在越接近原始的村落里,这种本能的显现就更接近准确。在绝大多数彝族子民身上,都潜藏着这种几乎特异功能的特质。同时,在被商业物质异化的都市中,梦往往也是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跳动的篝火,醇香的烈酒,动听的情歌这都是构建梦中心灵家园的元素,也变成了创作的具象。
他们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是跳动的,带有随心所欲的感觉,唯美的真诚。正如哈布所言:“只要还能胡思乱想一天,我们的风格就会继续变化。如果有一天,别人说某首歌是彝人制造的风格,说明我们就定格了,也就很难有新的突破和进步了。
《妈妈》
亲情无限——〖《妈妈》〗
2003年1月,带着浓浓亲情的《彝人制造III》面世了。至此彝人制造连续三年保持了每年出一张新专辑的纪录,这在国内歌坛的原创音乐方面并不多见。更值得一提的是,三张专辑的销量都不匪。
这张专辑的主打歌《妈妈》用母爱的温情打动了所有游子的心。这首歌刹那间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当时点播率最高的歌曲,至今每年母亲节这首歌仍高居点播歌曲榜首。试想,在繁忙的世间奔走的我们,谁不想在家与母亲共享天伦之乐,但为了远方的梦想,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必须暂时割舍亲情远走他乡,而母亲永远是游子黑夜中的那盏明灯。永恒的主题、独特的表达、优美的旋律触动了听者最敏感的神经,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艺术创作中,有时有意为之反而难成正果,有时不经意的灵感却变成了不朽的作品。《妈妈》就是不经意中创作出来的好作品。一次小型的聚会,哈布拿起吉他随意哼唱,朋友们听了觉得很入耳,便记录了下来,填写了歌词。《妈妈》的编曲也很淡雅,只用了三把箱琴、一个手鼓和一个沙锤合成。《妈妈》MTV音乐电视中妈妈的形象就是由哈布、哈日的母亲扮演,美丽慈祥的形象,真实而感人至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彝人制造曾无数次提及,这首歌是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的。但其创作的情感源泉是母亲对他们无限的关爱。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母亲都在默默地支持着他们。因此,成功之后,闲暇之时,母亲是他们最牵挂的人,也是他们亲情的归宿。
《看见了》
追求完美——〖《看见了》〗
经过两年的沉淀,在人们的热情期待中,彝人制造第四张专辑终于隆重面世。如果说彝人制造第一张专辑有些野性十足、乡村民谣;第二张专辑个性前卫、摇滚另类;第三张专辑曲风朴实、返璞归真;第四张专辑则富有画面感,风格追求唯美,更加注重旋律的优美。每一专辑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都有几首富有生命力、很多年后能够传承的作品。野性——前卫——朴实——唯美,这不仅反映了彝人制造作品风格的变化轨迹,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
在这蓄势待发的两年里,彝人制造对音乐的热忱、对生活的感悟与日俱增,他们一直在寻找着自己最理想的音乐状态。以《美丽姑娘》为主打歌的全新专辑对此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情感的理解与演绎从来没有停止过,围绕此题材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美丽姑娘》这首歌饱含着彝人制造最真挚的感情,谱写了一曲充满惆怅、伤感的篇章,无疑是用全新视角诠释永恒主题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听来不仅不流俗,还很耐听,这就很不容易做到。我们从彝人制造的歌里可以清晰的感觉到那种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切最原始的真诚和质朴。在音乐的编曲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曲风磅礴大气,具有王者风范的震撼,而且也不失婉转、抒情的柔美,再加上极具异域风格的马头琴,贴切地表达出那种令人窒息的苍凉伤感。在演唱方面彝人制造继承了原有的和声优势,在新歌中使和声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至。
可以说,第四张专辑是彝人制造音乐创作与发展进入成熟期的里程碑。专辑中每一首歌曲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不仅给人听觉的冲击,在视觉上也是一种享受。如《看见了》给人描绘了一幅白鸽飞翔、孩子自由玩耍的宁静、和谐、美丽的太平祥和的人间美景。歌中有画,画中有歌,相得益彰,美不胜收。这一方面是彝人制造追求的唯美的艺术取向,也是一种新的创作境界;另一方面与哈布的美术专业背景不无关系,借助绘画中的画面与色彩来展示创作者的情怀与意境。
真正的艺术必须关注人间冷暖、现实社会,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这是所有具有责任感的艺术创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赋予艺术生命力的关键。与前三张专辑不同的是,新专辑更加贴近和关注社会存在,除了用平和的心态来诠释情感世界的《美丽姑娘》、《阿妞》、《情歌》等美丽动听的作品外,《看见了》在这张专辑中的份量不可小觑,可以解读为一首旨在在乞求和平、保护美丽家园的公益歌曲;《山里的娃》则反映了贫苦山区的孩子们的渴望与梦想,这与他们一直热心的公益事业、关注和帮助失学儿童上学一脉相承。2003年7月火把节时,他们到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进行义演,并捐助13万元在当地设立了一所“彝人制造希望小学”,CCTV-3的“爱心世界”节目组对此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现在他们每年还作为“未名奖助学金”的长期捐助人,与身边的朋友们一起,每年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资助90名学生。如果说回归意识一直贯穿彝人制造创作的话,这是一种社会责任的回归。
新专辑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亮点,一是彝人制造加入了新成员——木乃,他有着一副独特的嗓子,音色感性、通透、有感染力,能轻松的带动听者的情绪,再加之原有的美声唱功功底,可谓是为彝人制造锦上添花了。二是著名音乐人郑钧出任此张专辑的制作人,因而在感受新专辑中也感受到来自郑钧音乐的摇滚热情和强劲的节奏感,而这些多元化的因素势必会让彝人制造的音乐在这个等待花开的季节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回归》
彝人制造历经四年的精心打造,为我们带来了名为《回归》的专辑,名副其实的回归,我们所喜爱的天籁之声组合彝人制造又回来了。
专辑设计所用的元素都是反映彝族生活的油画,所有油画全部由彝人制造组合成员哈布亲手绘画的。其中四首歌曲由著名民歌手、国家一级演员曲比阿乌倾情加盟。
这一次,彝人制造放下了狂放的姿态,放下了繁复的技巧与和声。这一次,他们想回到南方明媚的天空下,想回到故乡清新湿润的空气里,想回到记忆中牧歌和情歌的摇篮。
这是一次不寻常的回归之路。时代裹挟着人潮向未来狂奔。而敏感的心灵追随不了瞬间就旧的时尚。歌唱者应该对着谁歌唱?应该歌唱什么?显然,彝人制造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他们用简朴、流畅、深情的演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在时尚的都市里,这显然是一种另类的姿态,是一次不寻常的回归之旅。?
或许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光遗忘了今天的喧闹和嘈杂,彝人制造必须有勇气说:我们挥霍掉的青春都留在这些旋律里了。
B. 彝族的起源是什么祖先是谁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徐茂娜
看那远处倒映着熊熊的火光,仿佛和墨色的天混为一体。那些穿着靛蓝色衣服的姑娘们,手里高高举着火把,嘴角带着爽朗的笑:“嘿,小伙子小姑娘,一起加入狂欢吧。”
他们纵情高歌着,还不停扭动自己纤长的肢体。空气中飘来松枝的香气,那是它们被焚烧的味道,这些跳舞的孩子们,围绕着燃烧的柴堆,散发着年轻的味道。
当时的彝族的《勒俄特依》中也有这一部分记载,说是在战败以后,彝族的王带着他们从原来的四川迁徙,最终停留在了云南的昭通地区。那时的巴蜀被秦朝占领了,但是这个小小的民族仍然不屈,最后迈着自己小小的步子走到了远远的地方,另外开辟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历史的烽烟总是会散去,不管是传说还是事实,也不知道是幻想还是真切记忆,我们现在都无从考证。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彝族历史悠久,带着自己的民族荣耀,在历史长河的波涛汹涌中顽强生存。
也不只是彝族,还有许许多多像彝族一样在一方天地之中传承着自己灿烂文化的民族们,它们也是在岁月的不断洗礼中,变得更加美好,传承也变得越来越厚重。
我希望,在越来越注重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作为国人要尊重这些颇具特色的文化,并且要积极地去捕捉那些在它们的激情碰撞之中,闪现出来比金子还要昂贵的光芒。
C. 彝族的文字起源从什么时候说起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D. 求:一项少数民族的发明
大型投石机(军事)回族,古称“回鹘炮”“回纥炮”“回回炮”蒙古军队在攻击襄阳城时,由于襄阳有汉江可以凭借,马军难以施展,指挥官就下令用火炮攻城,然而当时火炮攻击距离有限,汉江又太宽,无法攻击,回族工匠就制造用重物拉动的投石机(帝国时代3里那种),结果只用了一个石块就迫使守军投降
水密舱(航海)回族,元朝时开始应用,相传忽必烈不甘心军队无法到达日本,就下令寻找改造船只方法,水密舱就应运而生
马镫(军事、运输)鲜卑族,东晋时随战争传入中原
压缩食品(军事、民用)蒙古族,相传说成吉思汗下令军队禁止在河水边上洗衣服,违令者斩,又有令成吉思汗认识的人须经过成吉思汗同意才可以杀,一人在河里洗衣服,正卡成吉思汗认识这个人,成吉思汗就让它将一头牛的肉放进一个牛的膀胱就可免死罪,这个人办到了,蒙古大军就是凭借这种方便携带的军粮征服了欧亚大陆
暂时就想起这么多
E. 彝族语何时发明
彝族是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生活于西北氏羌族群的后裔。彝族以大分散、小聚居为特点,与其他民族交错而居。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来源广,历史久,分支多,造就了彝族文化的丰富性;大杂居,小聚居,分布广,铸就了彝族文化的差异性。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明显特点。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彝族人民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和音乐独具特色。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药学等许多著作以及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彝族还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
F. 我是一名彝族人,我想了解一下彝族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成了人们关注的史学之谜,也是民族学、彝学研究领域里的一大难题。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土著说的观点论据比较充足。它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它认为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青海地区的古羌氐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古羌人早期南下的支系与当地土著部落融合,后来形成了西昌地区的邛蕃和云南地区的滇蕃等便是彝族的先民。
3000年前彝族祖先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等部族。汉朝被称为“西南夷”。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G. 彝族的起源是什么他们的祖先是谁
有关于彝族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又以北来说和西南土著说为主要观点,我认为彝族北来说最为符合,这种观点认为彝族的祖先是西北地区的古羌族,我们可以从很多记录中看到彝族先人和古羌族的密切往来,又因为彝族的萌芽时间晚于古羌族,所以北来说推测,彝族的祖先来自于古羌族。而随着时间的变迁,先人们就从古羌族部落中脱离出来,并且跟随着群落的领头羊翻山越岭,历经了几个世纪,才终于来到西南地区,并在这里扎根。而在彝族南迁的过程中,必定也有其他民族从中分离出去,比如说傈僳族等分支民族。
彝族本身不叫彝族,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处理民族事务的时候,决定给当时还不叫彝族的彝族取一个新名字。有人就说,彝族本来就是边陲的少数民族,不如就叫他们“夷族”,毛泽东却觉得,彝族既然已经向组织投诚,自然不能用“夷”这样带有轻视意味的称呼,于是将“夷”改为“彝”。彝族以前的名字叫做“倮倮”、“夷人”,而他们自己则自称为“罗倮”,意为凶猛迅捷的意思。
H. 十月太阳历是哪个民族发明的
彝族。
历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闻名世界的玛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历法。以前,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通行农历,但在我国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鲜为人知的古老历法——彝族十月太阳历。据推测,此种历法渊源于远古伏羲,大约有上万年的历史。它把中国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伦三个文明古国之前。
彝族十月太阳历以12属相回归纪日,3个属相周期为一个时段(月),即36日为一月,30个属相周为一年。1年10个月,360日,10个月终了,另加5日“过年日”,习称“过十月年”,全年为365天。每隔3年多加1天,即闰年(闰日),为366天。
据考证,彝族的向天坟,其实就是古人用以观天象星斗的天文台,与彝族太阳历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彝族十月太阳历是悠久神秘的古老历法,它与中国儒、道、阴阳学说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至今还有许多“密码”有待破译和研究。
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和最简便的天文历法。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广场中间红、白、黑等多种颜色的花岗岩墙壁上雕刻着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明过程和计算、换算方法,彝族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以及彝族古代文明成果等,有的用文字记叙,有的用图画说明,人和动植物形象栩栩如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随处可见,人们称这个雕塑广场是一部浓缩的彝族历史。
I. 彝族的由来
彝族主要来源于古羌人,刚开始并不叫彝族,是建国之后才改的名字。千万不要低估彝族,它是我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主要是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的山区和沿海丘陵之间。自去年年底,彝族总人口已经有871万了,是个非常庞大的少数民族了。
彝族人的新年是在每年冬至的前后,就像我们的春节一样。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小海镇,有一个小村庄,这里就是传说中彝族祖先的出生地。在这个村庄里,有一棵历经沧桑的马桑树,它见证了彝族人民的过去,也描绘着彝族人民美好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