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到底有么有“铁浮屠”这种东西
历史上铁浮屠是有的,就是重甲骑兵。
⑵ 历史上有么有金兀术的“铁浮屠”这种东西
“铁浮屠”隐藏在这个霸气名字之下的是一群包裹在厚重铠甲中的猛士,每一个铁浮屠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身上厚重的铠甲刀剑难以劈开,能支撑这副盔甲的人需有异于常人的体力和耐力,由于每一副铠甲造价都非常昂贵,金国也只有五千铁浮屠。
然而就是这五千人马,却打的南宋节节败退,所过之处没有一合之敌,金兀术凭着五千铁浮屠一路杀到宋朝国都。
厚重的铠甲虽然笨重,但这五千铁浮却灵活无比,只因身下的“拐子马”由三匹由系带连接,金人又擅长骑术,拐弯异常灵活,将敌军阵营冲散之后,还可下马作为重步兵应敌,敌人逃跑再上马追击,当真是实力与赖皮并存,罕有敌手~
⑶ 铁浮屠的历史
“铁浮图”是女真重装骑兵的别称,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杨汝翼《顺昌战胜破贼录》最早记载“铁浮屠”(“铁浮图”)。文中称,金兀术“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屠,又号叉千户”,这“叉千户”便是指侍卫亲军。
《金虏图经》记载,金军“专尚骑”,骑兵是早期金国唯一的正规军,金军中所有的步兵都由汉人签军充当,他们不是常备的正规军,其作用“惟运薪水,掘壕堑,张虚势,般粮草而已”。他们是不可能装备造价昂贵的重型铠甲的。也就是说,穿戴此等重铠的不会是金军的步兵,而有资格穿戴重铠的只能是女真骑兵。金军骑兵的主力只能是轻型和中型的左右翼骑兵“拐子马”,而非重装骑兵“铁浮图”。这是因为古代重甲十分昂贵,不可能大规模装备,而由于重骑兵在承受铠甲重量的同时,还要进行战斗,这就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超人的体魄。见诸南宋史籍,凡提及“铁浮图”,必会称其“常胜军”、“精锐特甚”、“所向无前”诸如此类等等,其身份也应当不同于一般的女真骑兵。除此之外,才是“重铠全装”,战斗力和防御力都极强的重装骑兵。“拐子马”可以“或进或退,见可而前”,而“铁浮图”去必须“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与“拐子马”两翼包抄的战术不同,“铁浮图”的任务是正面攻坚,其扮演的角色宛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这也是为什么要以牺牲骑兵的机动性为代价而装备如此厚重铠甲的原因。
金军的“铁浮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某些不利于重装骑兵作战的场合,他们经常下马,作为重装步兵使用。
如汪若海所说“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骑在马背上显然是无法攻城的。“铁浮图”重装骑兵下马攻城的事例还见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四所载的绍兴四年仙人关之战,金军“人被两铠,铁钩相连,鱼贯而上”。
此外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也提到:“虏用兵多用锐阵,一阵退,复一阵来,每一阵重如一阵。重兵既多,即作圆阵以旋敌人;若敌人复作圆阵外向,即下马步战,待其败走,上马追之。自用兵以来如此。”
《三朝北盟会编》卷202——《汪若海札子》记载,顺昌之战时,金军“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乃“铁浮图”用于“攻城”之时舍马步战。
《金佗稡编》卷8——《鄂王行实编年》所载,“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其实正是“铁浮图”作为重装骑兵进行正面攻坚的记述。然而,岳珂编写《鄂王行实编年》时将“拐子马”与“铁浮图”混为一谈,系误。 当时担任顺昌通判的汪若海,去杭州向朝廷请求救兵,没有参加顺昌战役。他为了表明自己也是这场战役的直接参加者,在顺昌战役结束,返回到顺昌以后,亲往战地,访问当时的参战之人以及被俘逃脱的人士,写成了一篇《札子》送呈南宋朝廷。其中中有专谈“铁浮屠”和“拐子马”的一段:
“兀术所恃,号常胜军。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鍪,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 1140年,完颜兀术率领手下十万大军和一万五千名拐子马、五千名铁浮图一起浩浩荡荡直奔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铁浮图与拐子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直气势汹汹杀到长江边上的顺昌,顺昌守将刘锜带领士兵英勇奋战。终于将完颜兀术的五万大军和一万拐子马、三千铁浮图剿灭。完颜兀术带领部队撤退,途中遭遇岳飞的拦截,两千铁浮图与五千拐子马、三万大军被剿灭,铁浮图因而覆灭。
⑷ 金兵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到底为何物
金兵的铁浮屠其实就是重装骑兵,主要负责冲击对方的军阵;拐子马则是轻装骑兵,负责两翼包抄,利用轻骑兵速度快、灵活性好的优势追杀敌人。金军靠着这两种骑兵的组合所向无敌,战无不胜。
拐子马则是轻装骑兵,利用其灵活性和机动性,在铁浮屠冲乱敌人的阵线之后,负责追杀包围圈中的步兵。宋军则有针对性的在军阵旁边挖深沟,并且在深沟之中埋上很多的坚硬尖木,令拐子马在冲锋时陷入深坑之中。但是实际的效果不是很好,后面的骑兵踩着前面伙伴的尸体继续前进。但是,最终依靠岳家军悍不畏死的精神,将其打败!
固国不以山河之险!任何强大的王朝都是依靠优秀的士兵和杰出的将领,共同缔造的!没有任何军事技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⑸ 宋朝金国人的铁浮屠和拐子马究竟是怎么回事,谁给咱详细讲解下
是一种铁骑兵,就是战马上披上重甲,并且用铁链将战马连在一起,这样的冲突力极大,金兀朱发明的。但最后,岳飞用了一种“钩连枪”,就是用一中代钩的长枪,专砍马腿。大破拐子马。
⑹ 金兀术引以为傲的铁浮屠、拐子马,是如何被岳飞粉碎不败神话的
岳飞击败铁浮屠的战役,是著名的郾城大捷。
这场爆发于绍兴九年的大战,与其说这是一场两军展开阵势之后的会战,不如说是一场金兀术依仗其麾下铁浮屠、拐子马两支精锐骑兵部队,悍然发动的偷袭战。
这种依靠骑兵对敌人指挥枢纽进行手术刀式打击的战术,曾经是金国屡试不爽的拿手好戏。但在郾城之战中,由于岳飞指挥得体,岳家军训练有素,偷袭失败后的金兀术,不得不咽下战争失利的苦果。
从事后复盘来看,金兀术的偷袭战术虽然激进,却不失为一种破局的办法,然而他对铁浮屠的使用却显得有些轻率。
一般来说,为了防止出现久攻不下的局面,在铁浮屠正面冲击敌阵的时候,金人的精锐轻骑兵拐子马,本应在两旁掠阵和袭扰。可在郾城大战中,这支快速机动部队却被岳家军以骑兵部队死死纠缠住。
虽然这种纠缠使得岳家军骑兵损失惨重,但是他们的牺牲却并非毫无意义,正是因为岳家军骑兵部队的纠缠,甚至说对子举动,才为他们的袍泽争取到硬撼金国铁浮屠的机会。
⑺ 金国铁浮屠铠甲是怎么回事,真的比宋军铠甲更坚固
在冷兵器时代,铁浮屠可以说,是移动的人命收割机。无论是谁,遇到这样的部队,只能乖乖地等死,提不起丝毫反抗的情绪。它是金国人发明的特种装备,有了它,哪怕只有几万人的军队,金国都能跟数百万北宋大军抗衡;哪怕骁勇善战的契丹族,遇到铁浮屠部队,也只能缴械投降。金军主帅的金兀术,曾说:“我率兵南征,铁浮屠所过之处,只有横推,一路势如破竹,无所畏惧“
当然实际上,剿灭铁浮屠大部分靠的是当时“敢死队”。这些人冒着被倒下的铁浮屠压死,专剁马脚,视死如归的死士,所以岳家军也是伤亡很大,令人钦佩。毕竟铁浮屠虽然非常的强大,作战能力非常的强,但是自身也有很多的缺陷,士兵长期穿那么重的盔甲,让很多士兵都苦不堪言。
也正是岳家军的牺牲让兄弟部队争取到硬撼金国铁浮屠的机会。同时金国引以为豪的杀手锏铁浮屠部队被南宋拿捏住,在后面和宋军打仗的时候,就很难取胜了,毫不夸张的说,之后实力强大的金国跟南宋议和,这也是主要因素。再后来成吉思汗出场亮相了,蒙古跟金国打了20年,打得金国迁都开封,最终被灭国。曾经叱咤风云的铁浮屠渐渐变成历史的尘埃,也不得不说,天道好轮回啊。
⑻ 铁浮屠的一些问题
就是方阵步兵的延续,,单兵配置70斤甲胄,并排前进,挤压式的进攻。借助马力 减少人力消耗,可以多走一程。只可用于开阔平原。 (我认为 马背负 一人 2套铠甲 300多斤,一次 能走个 四五里地。)就是临阵一搏,用一下子。
由于人力有限,再配上马屁,马也配重甲,3匹马是一个作战单位,用铁链连接,防止敌人步兵钻到阵线缝隙里面。同时可以相互掩护,并且作战单位很小,便于灵活移动。
一字长蛇阵平推前进,,前面的一排战死了,或者劳累了,后面一排替上去。最后等到马也累的走不动了,人再下马步战。
优点是,节省人力,互相掩护,,作战单位小,前后排可以前后互换。借助马力,可以一次走更远的距离。等马挂掉了,还可以下马步战。
虽然马伤了 马不能走了,但是士兵依旧可以下马步战,配上重甲 阵列依旧稳定。 阵列后面 还有轻装士兵掩护撤退。
缺点是 马腿薄弱,怕大枪长矛兵器,人员排列不够密集,怕重甲兵近战。
想破铁浮图,必须善使大枪长矛长兵器 破坏敌人阵列 (因为有铁链阻挡 ,交阵当时靠近不得),然后重甲兵 陷阵 最后一搏 取其首级。
⑼ 金国的“铁浮屠”是怎样的为何会被后金弃用
金朝的“铁浮屠”是一种重甲骑兵,在当时有着非常响亮的名号,同时战绩也是相当的优秀。可是在之后的后金却放弃了金朝当时所向披靡的“铁浮屠”。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火器兴起,对“铁浮屠”这类重甲骑兵有巨大的破坏力,同时后金也找到了新的铠甲。
“铁浮屠”之所以能够在和宋朝的交锋之中无人可挡,原因也很简单。首先他们是骑兵,对于没什么骑兵的宋朝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其次就是“铁浮屠”的马和人都包裹着铁甲,这就导致他们不惧怕弓箭,能够全速冲锋。
这就要提到了后金的女真族的擅长的武器了,他们最擅长的武器不是刀剑,而是弓箭,尤其是重型的弓箭,有着巨大的杀伤力。这就说明他们只需要先用弓箭来消耗对面,再之后就可以拿着大刀,长枪去冲锋了。此时的他们也已经不再需要“铁浮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