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虚词的创造

虚词的创造

发布时间:2021-08-01 07:25:24

1. 虚词的作用

用以构成文句,工整文意,例如耳、目是实字,若夹配以“而”“之”二字,联成“耳而目之”,就有灵动活跃之义。唐代 刘知几说:“夫人枢机之发,+ +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唯、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 史通》卷六《 浮词》)所以古书用虚词以足成文句,工整文意,随所可见。例如用“为”字,《 左传·
襄公十七年》:“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何以圣为?”《国语·晋语》:“将何治为?”《荀子·议兵》:“……何以兵为?”皆因句末,不
加为字,不能成句。还有加“唯”字,《书经·皋陶谟》“百工唯时”,以及《召诰》“无疆唯休”,只“时”与“休”不成句,加“唯”以成之。再有加“或”
字,《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此句若省“或”字,仅“无不尔承”,则文义匆促,加“或”字, 语气缓和。若加“之”字,约分为三种:
1. 加“之”字语句联用,增强语气。宋人陈叔方说:“老子云:‘……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叠八‘之’字,无穷之用,只在于用一助语中耳。”(《 颍川语小》)
2. 为句尾虚指,联字见意。《诗经·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六句中用八个“之”字,显而易见,少“之”字则文意不整。
3.在句中用“之”字,以工整文句,《 诗经》上到处见之。如《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用一“之”字,使句子工整。《诗经》中“之”字甚多,据黎锦熙先生统计,《诗经》用之字共1039个,其中 动词4个, 形容词52个,代名词400个,介助词583个,以介助词为最多。(见 黎锦熙《汉语解释词论文集》)除文字用之字为 语助外,印文题额也用之字。例如宋太祖赵匡胤见 开封城门额有“朱雀之门”,便问 赵普何
不写朱雀门,加之字何用,赵答以助语。印章亦多加之”字。如汉代人好以五字为印文,若位在丞相,印文为丞相之印章。后世印文取其偶数,平正,印文多用之
字,如单名不足四字,则为“口口之印”。(参见《履斋示儿编》卷十二“印文榜额有之字”条)今人尚有用之。又一句用之字和其他字以成句亦常有之。如《诗
经·邶风·雄雉》“道之云远”,以及《瞻印》:“人之云亡”,只用“道远”和“人亡”四字不能成句,加此二之字以成之,诗文中类此颇多。
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清刘淇《 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 柳宗元)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杜温夫之事见后)这里说古代 文言,必用实和虚字,且“虚字一乘,判于燕越”,充分表明虚词的重要性。本来,“实”和“虚”具有相反的意义,而相反正足以相成,好像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没有假、恶、丑,就没有真、善、美。
虚词由实词而来(详后),它们都是 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清 郝懿行说:
“凡语词(虚助词)之字,多非本义,但取其声。”(《尔雅义疏·释诂下》)所以虚词有不定的“间”字意义,在句中固为“间”,在句首(如发词、转折词)和
句尾(如歇语词)亦为“间”。不论它是“中间”“首间”“尾间”,都非其本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变了质的字,不能从其本义去解,而由其所处的位置和读音以
释其义。例如“所”字,原为伐木声或举木声,本义为动词,假借变为名词的“处所”,如派出所、卫生所,由处所引申而变为虚词,如“予所否者”,作“若”字
义,发生质变,与本义无关。

2. 虚词的现代虚词

词按照语法功能的区别,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就是 与“实词”相对的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汉语是虚词特别丰富的语言,这是由汉语特性决定的。汉语的虚词是封闭的,包括极不常用的不过1000个左右,掌握汉语几百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是学好汉语的关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1.表示程度,2.表示范围,3.表示情绪,4.表示时间频率,5.表示否定的意义。副词除了不,没有,当然以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副词在句子中做状语或补语;有的副词能和连词合用。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实词是开放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实词五万多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收了九万多条,就一般常用的词来说,大约也在二万五千左右。虚词的数目则要少得多,就现代汉语里的虚词来说,大约在八百左右,常用的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左右。
虚词数量虽少,但重要性从总体上说不亚于实词,就个体说比实词还要重要。有人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骨头、毛发,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这比喻当然也不一定恰当,但这主要在说明虚词数量虽少却非常重要。因为虚词的运用往往会牵涉到整个句子的结构,影响到整个句子的意思。我们要是把某些个实词(如“桌子”“馒头”“电灯”)取消掉,对我们说话当然会有些影响,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至少不会影响到正常交际。可是我们如果把现代汉语里的“的、了、吧、不、也、吗、呢”去掉了,那影响可就大了,就会影响到正常交际,在汉语中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虚词在数量上要比实词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亚于实词,甚至大于实词,因此虚词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比实词要高得多。像“的”“了”,它们的使用频率竟高达3~5%,这是任何一个实词没法相比的。虚词在各种语言里都占极重要的地位,而在汉语中尤其显得重要。汉语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既没有俄语、法语、英语里那种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没有日语、朝鲜语里那种粘附形式。这样,虚词在汉语中担负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因此,我们汉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外族人要学习汉语,不能不重视虚词的运用。
实词用得好固然不容易,虚词要用得好,则更难。可能就因为这个缘故,一般讲炼字、炼词时,只讲炼实字、实词,不大讲炼虚字、虚词。其实,炼虚字、虚词是写作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一个虚词用得好,不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而且往往会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历来被看作是讲究修辞的范例。好在哪儿?一般都着眼那个“绿”字。据说王安石在草稿上最初用了个“到”字,后又改为“过”,又改为“入”,又改为“满”,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洪迈《容斋续笔》)。这个“绿”字用得确实好。用“到、过、入、满”等也不能说不准确,但“绿”所表示的意思要丰富得多。它既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同时又比它们更新鲜、更生动。因此,这个“绿”字确实可以称得上炼词的范例。但是,这一诗句中的虚词“又”,也用得非常好,而一般人却忽略了。

3. 虚词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一、虚词是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虚词特点
1、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
2、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
3、不能重叠。这些与虚词无词汇意义有关。

二、现代虚词
词按照语法功能的区别,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就是 与“实词”相对的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汉语是虚词特别丰富的语言,这是由汉语特性决定的。汉语的虚词是封闭的,包括极不常用的不过1000个左右,掌握汉语几百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说是学好汉语的关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实词是开放性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收实词五万多条,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收了九万多条,就一般常用的词来说,大约也在二万五千左右。虚词的数目则要少得多,就现代汉语里的虚词来说,大约在八百左右,常用的也只有三百五十个左右。
虚词数量虽少,但重要性从总体上说不亚于实词,就个体说比实词还要重要。有人把实词比作人体的血肉、骨头、毛发,把虚词比作人体的经络。这比喻当然也不一定恰当,但这主要在说明虚词数量虽少却非常重要。因为虚词的运用往往会牵涉到整个句子的结构,影响到整个句子的意思。我们要是把某些个实词(如“桌子”“馒头”“电灯”)取消掉,对我们说话当然会有些影响,但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至少不会影响到正常交际。可是我们如果把现代汉语里的“的、了、吧、不、也、吗、呢”去掉了,那影响可就大了,就会影响到正常交际,在汉语中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虚词在数量上要比实词少得多,而重要性不亚于实词,甚至大于实词,因此虚词在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比实词要高得多。像“的”“了”,它们的使用频率竟高达3~5%,这是任何一个实词没法相比的。虚词在各种语言里都占极重要的地位,而在汉语中尤其显得重要。汉语就其语法来说是属于分析型的,它“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既没有俄语、法语、英语里那种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也没有日语、朝鲜语里那种粘附形式。这样,虚词在汉语中担负着更为繁重的语法任务,起着更为重要的语法作用。因此,我们汉族人要提高文化水平和语文修养,外族人要学习汉语,不能不重视虚词的运用。
实词用得好固然不容易,虚词要用得好,则更难。可能就因为这个缘故,一般讲炼字、炼词时,只讲炼实字、实词,不大讲炼虚字、虚词。其实,炼虚字、虚词是写作中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一个虚词用得好,不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而且往往会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历来被看作是讲究修辞的范例。好在哪儿?一般都着眼那个“绿”字。据说王安石在草稿上最初用了个“到”字,后又改为“过”,又改为“入”,又改为“满”,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洪迈《容斋续笔》)。这个“绿”字用得确实好。用“到、过、入、满”等也不能说不准确,但“绿”所表示的意思要丰富得多。它既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同时又比它们更新鲜、更生动。因此,这个“绿”字确实可以称得上炼词的范例。但是,这一诗句中的虚词“又”,也用得非常好,而一般人却忽略了。

三、古虚词
文言虚词共18个,分别是:
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 焉、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4. 虚词的演变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NXB198104012.htm

5. 虚词‘’也‘’的用法

虚词“也”用法例析
“也”在文言中主要是作为语气助词使用的。根据其在句中所处位置和表达的语气,将其用法简要归纳如下:
一、表判断语气
“也”表判断时,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与“者”构成“……者,……也”形式的判断句。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与“者”构成“……者也”形式的判断句。如:
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3)单用在句末,表判断。如: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2、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
有时,“也”在表判断的同时兼表感叹。如: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六国论》)
2、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二、表陈述语气
“也”表陈述语气时,一般不译。有两种情况:
(1)与“者”组成“者也”的形式,用在句末。如:
1、自穆公以来二十余君,未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2) 单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如: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逍遥游》)
三、表疑问语气
“也”表疑问语气时,一般用在句末。可以译为“呢”等。如: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
2、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四、表感叹语气
“也”表感叹语气时,可译为“啊”等。如:
1、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五、表提顿语气
“也”表提顿语气时一般用在句中,有助词的语法功能。如:
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劝学》)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五、“也”有时可与其它虚词组合使用,强调一定语气或语意。如
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也哉”表感叹)
2、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也哉”表感叹)
3、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者”表反诘)
4、唯求则非邦也与?(同上,“也与”表反诘)
5、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同上,“也已矣”加强语气)

6. 语文中的虚词是什麽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是:而、何、乎、乃、其、旦、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下面对这18个的文言虚词的用法作如下例释。
http://www.ywtd.com.cn/mypage/page1.asp?pgid=1365

7. 现代汉语的虚词源于古代汉语,沿用至今.基本没有什么"发明创造

现代汉语的一些虚词确实源于古代汉语,但还是有自己的特殊含义和使用环境。

8. 虚词的使用

虚词使用中的八个注意点

虚词的使用是近年来高考的常见内容。由于虚词种类繁多,用法灵活,考生掌握起来有较大难度。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题和高考模拟题的整理归纳,总结出虚词使用中的八个注意点:

一、 吃透规定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语法等方面的特殊的规定,只有吃透这些要求,才能做到准确运用。如:

(1) 赵明十分诧异地问:“难道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或者考理科?”

(2) 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致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1)句中,“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应换用“还是”;(2)句中,“以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而形成的结果,但多指不好的结果,而“不理会刮起的风沙”,只能说明他“用心”,说不上“不好”,应换用“以至”。

二、 把准词性

虚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也不同,我们只有把准了词性,才能做到准确使用。如:

(3) 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写诗。

(4) 句中,“偶然”是形容词,它不能充当“写写”的状语,应该换用副词“偶尔”。

三、 摆正位置

虚词的摆放位置必须根据句子的语法需要和虚词自身的表意特点来确定,而不能错位。如:

(4)他因为名字上有个“海”字,年纪又比大伙长两三岁,所以,大家都叫海哥。

(5) 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6) 至于我报考师范类院校,是既定方针,哪所学校放在第一志愿,不定期没做最后决定。

复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如果一致,关联词语应该放在主语后,反之,则在主语前,(4)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语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为”应调到主语“他”前面。

(5)句中,“经过”放在“他”前面,与“……研究”构成介宾短语,充当该句的状语,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该把“经过”调到主语“他”之后。

(6)句中,“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只能用在后一件事上,而该句把它放在第一件事“报考哪类学校”之前,导致了摆放的错位,应该把它放在后一件事“决定哪所学校为第一志愿”之前(即“哪所”之前)。

四、辨析异同

近几年考查近义虚词选取用的试题屡见不鲜,要准确地选用虚词,就必须辨析出它们的异同点,然后依据具体的语境作出取舍。如:

(7)其实,就是在封建时代,有识之士 官民关系也曾作过显示着进步意义的阐述,有的还付诸了行动。

A、关于 B、对于

(8)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决心统筹安排,因地制宜, 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A、逐步 B、逐渐

“关于”“对于”都引进涉及的事物,但“关于”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对于”用于指出对象。(7)句中“对于……作阐述”,旨在指出对象,故应选用“对于”。

“逐步”“逐渐”都表示事物的发展进程,但“逐步”侧重于分步,“逐渐”侧重于渐进性,(8)句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分步实施的,故应选用“逐步”。

五、对应搭配

有些虚词需要与实词或者其它虚词搭配使用,在搭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搭配的对应。如:

(9)一个人的性格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10)不管学习和工作条件这么艰苦,师生都不怕。

(11)为学生减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

(12)要认真学习历史,无论是中国的和外国的。

(9)句中,介词“由于”不能与动词“决定”搭配,应该把“由于”改为“由”;

(10)句中,关联词“不管”不能与代词“这么”搭配,只能与“多么”搭配;(11)句中的关联词“不只是”表递进,“而是”表并列,二者搭配不对应,应将“而是”改为“而且是”;(12)句中,关联词“无论”不能与连词“和”搭配,只能与连词“还是(或者)”搭配。

六、辨明关系

为了表明或强化词语之间、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常常需要使用虚词,在使用之前,我们首先必须辨明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关系混淆、关系颠倒或强加关系等使用错误。如:

(13)水库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旱,庄稼也能保收。

(14)他们取火烤煮食物,大大减轻了用嘴巴撕咬生肉所用的力量,因为原来向前突出的嘴巴向退缩。

(15)这本书已经出版多年了,所以作者最近又作了较大的修改。

(13)句中,“十年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两种情况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时出现,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关系的“和”,只能用表选择关系的“或”,该句犯了“关系混淆”的使用错误。

(14)句中,“嘴巴向后退缩”是“嘴巴所用力量减轻”产生的结果,而不是产生的原因,所以不能使用表原因的“因为”,只能用表结果的“所以”,该句犯了“关系颠倒”的使用错误。

(15)句中,“出版多年”与“作较大修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应删去“所以”,该句犯了“强加因果”的使用错误。

七、谨防脱漏

虚词的脱漏会直接导致成份的残缺,甚至影响到语意的表达,必须谨防。如:

(16)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在塑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形象有重大突破。

(17)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16)句中,“在”后面缺少搭配的词语,导致了成分的残缺,应在“形象”后面补上“方面”,构成介宾短语,充当“有”的状语.

(17)句中,由于缺少虚词造成了句子的歧义,是对护林员"揭发问题"感到气愤,还是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林材"感到气愤?按照语意逻辑,应是对后者感到气愤,所以应在"揭发"的后面补上助词"的".

八.删除赘余

虚词的使用往往应切合语境的需求,如果随意滥用,往往会造成语意的累赘.重复,甚至破坏句子的结构.如:

(18)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19)当个体权益受到无理的侵犯或粗暴的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解决.

(20)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18)句中,"受……欢迎"是一个完整的表意结构,再用"所"就显得累赘;(19)句中,"诸"是一个文言合音词,相当于"之于",已包含有一个"于"字在内,再在后面加"于",就造成了重复;(20)句中,"对于…….科学家.技术人员"构成了一个介词结构,充当该句的状语,这就造成了该句主语的残缺,所以,应删去"对于",让"科学家.技术人员"充当主语.

9. 虚词"为"的所有用法

一)(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除表被动外,一律读作去声) 1.表被动(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马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为了)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为了)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鱼我所欲也》,为了)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④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⑤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介词 替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对")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对)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读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疑问或反诘。
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6. 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①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

10. 虚词“者”的用法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例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白话译文:有再说让长安君为人质的,我老太婆一定朝他脸上吐口水!

出处:先秦·刘向《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句: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白话译文:这些都是兵法中的大忌。

出处:汉代·司马迁《史记》《赤壁之战》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例句:言之,貌若甚戚者。

白话译文:他说着(这些话),脸上露出非常悲伤的申请。

出处: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例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白话译文: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

出处: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白话译文:廉颇赵国优秀的将领。

出处: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例句: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白话译文: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出处:汉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者拼音:zhě

释义:

1、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者。作者。二者必居其一。来者。

2、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者,阳城人也。

3、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者个。者回。者番。者边走。

(10)虚词的创造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两者[liǎng zhě]

台湾女歌手张悬演唱的一首歌曲。

2、谒者[yè zhě]

官名。

3、匠者[jiàng zhě]

木工;工匠。

4、之者[zhī zhě]

唐宋时习语。

5、刑者[xíng zhě]

受刑的人。

阅读全文

与虚词的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