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八世纪后半期,发明三大炼钢法中做出贡献的有谁
A、1740年,英国亨茨曼(B.Hunsman)发明坩埚炼钢法
B、贝塞麦(BessemerSirHery1813—1898年),又译贝色麦。英国发明家和工程师,转炉炼钢法的发明人之一
C、1856年,德国工程师威廉·西门子使用蓄热室为平炉的构造奠定了基础。1864年,法国工程师马丁利用有蓄热室的火焰炉,以煤气或重油为燃料,在燃烧火焰直接加热的状态下,将生铁和废钢等原料熔化并精炼成钢液。
1、普德林法(puddlingprocess)
工业革命初期英国大规模生产熟铁的冶炼方法。又称搅炼法。普德林炉的构造和平炉相近,只是没有下部的蓄热室。燃料燃烧后形成的长火焰送入炉内,靠炉顶的反射作用加热生铁,炉底用铁的氧化物砌筑,由于火焰中的过剩氧和炉底中大量的氧使生铁中的碳和磷经氧化去除。但普德林炉温只有约1400℃,生铁中的碳脱除到一定程度后,熔点超过炉温,金属呈半凝固状态,要靠人力搅拌才能使冶炼继续进行。但由于炉底和炉渣中含有极高470的氧化铁,碳可以脱除到很低,成为熟铁;然后经反复锻打,挤出熟铁中的氧化铁渣子后,制成材料使用。普德林法是现代炼钢法出现之前的主要生产方法,曾达到相当大的生产规模,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用普德林熟铁铺筑的铁路达到7万多km。但由于半凝固态冶炼的根本弱点——劳动条件恶劣和熟铁品质差,在贝塞麦法诞生后,普德林法即被迅速淘汰。
2、坩埚炼钢法
在石墨黏土坩埚中熔化金属料成为钢水的方法。1742年由英国人洪兹曼(B.Huntsman)首先 应用,他将渗碳铁料切成小块置于封闭的黏土坩埚中,在坩埚外面加热,铁料继续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为高碳钢水,浇铸成小锭后锻打成所需的形状。钢在坩埚中熔化时,石墨碳还能起还原剂作用,发生以下还原反应:
C+FeO=CO+Fe
2C+SiO2=2CO+Si
钢中氧可以去除,各种夹杂物也能从液态钢中上浮去除,所以钢(工具钢)的质量优于当时的各种金属材料,可用来制造加工金属材料的工具。坩埚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生产液态钢的方法。但是生产量极小,成本高。19世纪末电弧炉炼钢(法)发明后,逐渐取代了它的位置。只在一些试验中,还有人应用坩埚熔炼钢水进行研究,但这已不属于钢的生产范畴了。
3、贝塞麦法转炉炼钢法
将空气由酸性炉衬的转炉炉底吹入铁水以氧化其中的杂质元素并发生大量的热,借以炼成钢水的转炉炼钢方法。又称为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在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工业蓬勃发展,当时已有的普德林法和坩埚炼钢法等古代炼钢方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钢日益增长的需要。1855年英国人贝塞麦(H.Bessemer)试验成功将空气吹入铁水以炼成液态钢的方法,1856年取得专利。在同一时期,美国人凯利(w.Kelly)也研究成功往铁水内吹空气炼钢的方法(Kelly’s air boiling process),1857年获得美国专利。贝塞麦开始试验时,恰巧用了磷、硫低而且锰高的生铁作原料,初步成功了。但改用其他生铁时,炼得的钢水凝固时产生气孔并发生热裂,难以使用。1856年英国人马希特(R.Mushet)将镜铁(一种含锰的合金)加入到钢水中,克服了上述困难,促进了贝塞麦法的发展,开了大规模生产液态钢的先河。它具有极高的生产率和低的成本,钢质量也优于半固态生产的普德林铁,因而发展迅速,从1870年到1908年的30多年间,贝塞麦法成为世界上的主要炼钢方法。图1为贝塞麦在英国舍菲尔德开办的炼钢厂的概貌。在美国,1908年前贝塞麦法也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直至平炉炼钢法兴起。随着低磷铁矿耗用殆尽,而世界上逐渐积累起来的废钢又不能在贝塞麦炼钢法中应用,而且其钢的质量较平炉钢差。因此,贝塞麦法逐渐衰落,为平炉炼钢法所取代。虽然现在贝塞麦炼钢法已经消失,但它被公认为是现代炼钢法的肇始,它巧妙地利用鼓风的动力学作用使金属、炉渣和空气处于高度乳化的弥散状态,冶金反应得以高速进行的原理,在各种现代氧气转炉中仍在广泛应用。
4、碱性平炉炼钢法
平炉操作工艺 平炉炼钢用的原材料为:①钢铁料如生铁或铁水、废钢;②氧化剂如铁矿石、工业纯氧、人造富矿;③造渣剂如石灰(或石灰石)、萤石、铁矾土等;④脱氧剂和合金添加剂。平炉炼钢的过程通常分为补炉、装料(铁矿石、石灰和废钢)、加热、兑铁水、熔化、精炼、脱氧和出钢等几个步骤:以采用废钢矿石法操作的 300吨不吹氧的和吹氧的重油平炉为例,炼一炉钢各期操作时间如表。炉渣的作用 炉渣的比重只有钢液的1/2左右,浮在熔池面上,介于炉气和钢液之间,是炉气向熔池传热和传氧的媒介。
② 篆刻平口刻刀的发明者是谁
工具的发明往往都是从业者长期从业经验的积累发明创造出一些工具。一般不是具体的某个人。
酒瓶口到来说,这是人们的习惯,刀具,多数都是先有平口的,再有其他形态的。所以就更不能确定是谁发明的了。
③ 达盖尔摄影法是谁发明的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艺术学院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向社会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法,宣告摄影术正式诞生了。从此,摄影作为一种实用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一、达盖尔与尼普斯
达盖尔摄影法的发明人路易斯—雅各斯·芒蒂·达盖尔(Louis-JacquisMandeDaguerre,1787~1851),是法国巴黎的一名画家。
达盖尔早年以发明“西洋镜”而闻名,他用大幅的风景画片,加上特殊控制的灯光效果,使观众通过一个小孔,看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及陌生的地方,借此达到娱乐的目的。
在制作这些大幅的风景画时,为了追求逼真和写实的效果,达盖尔经常借助于暗箱绘制初稿,然后按照比例放大。渐渐地,他对暗箱产生了兴趣,开始研究使显现在“暗箱”显示屏上的影像能永久保留下来的方法。之后偶然发生的一件事,使他结识了拍摄第一幅照片的尼普斯,在尼普斯的帮助下,发明了达盖尔摄影法。
(一)谢瓦利耶光学器材店
当时巴黎有一家光学器材商店,店主谢瓦利耶(Chevalier,1804~1859)是一位著名的光学家。因此,许多对暗箱感兴趣的人便经常光顾这家光学器材商店,向谢瓦利耶请教一些诸如暗箱、镜片以及图像清晰度等光学方面的问题。达盖尔也是这里的常客,他几乎每周都要来这里,与谢瓦利耶进行讨论。
自觉或不自觉地,巴黎最初的摄影探索者都把谢瓦利耶的光学器材商店当作了交流与聚会的场所,很多有关暗箱研究的最新消息,都在这里相互交流并传播出去。
(二)从相识到合作
1826年的一天,店里走进一位上校军官,他是来买镜片的。这位上校名叫达维·尼普斯(DavidNiepce),他就是第一幅照片的拍摄者尼普斯的表兄。
达维上校看过柜台里的暗箱之后,告诉老板谢瓦利耶,他的表弟已经能够固定住暗箱里的影像了。听到这一消息,谢瓦利耶赶忙拿出纸笔,仔细记下了这位上校表弟的姓名和地址。
几天后,达盖尔来到店中,谢瓦利耶告诉他,有一个人已经能固定暗箱里的影像了。达盖尔急忙问这个人的名字,谢瓦利耶给他写了这个人的姓名和地址:他名叫尼普斯,住在沙隆。
达盖尔很快给尼普斯写了一封信,信上询问尼普斯如何将暗箱里的影像固定。尼普斯收到信后并没有回信,他把信给烧了,原因是他认为“又有一个巴黎人想抢走我的发明”。好事总是多磨,两位发明家的第一次接触就这样夭折了。
达盖尔等了将近一年,还未收到尼普斯的回信,于是在1827年1月底,又试着给尼普斯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明确地表示,想把暗箱里的影像固定住。他说自己试了很多次,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是很不够。他诚恳地希望两个人合作,来共同完成这项伟大的发明。这一次尼普斯终于回信了,从此,他们的通信变得频繁起来。
1827年8月,又一件偶然发生的事,让这两位发明家在巴黎见面了。由于尼普斯在英国的哥哥染上了重病,尼普斯和妻子一起去伦敦看望他。尼普斯先到了巴黎,申请去伦敦的签证,而签证要等到八天后才能拿到。也许是历史创造的机遇,使得这两位发明家得以会面,在这等待签证的八天时间里,尼普斯见到了达盖尔,两人一见如故,交流了各自研究的成果。
1829年12月14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尼普斯和达盖尔在沙隆签署了一项协议,两人正式开始合作。为此,他们成立了一个名为“尼普斯—达盖尔”的公司,公司的注册地址在巴黎。协议规定,双方都有义务告知对方自己的发明方法和试验结果,获得收益由两人平分。
(三)意外的发现
协议签好后,尼普斯告诉了达盖尔他的“日光蚀刻法”及其制作过程,并说这种方法还是很初级的。达盖尔学成之后,回到巴黎继续他的研究。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发现,使他的研究获得了重大进展。
那天,达盖尔结束工作离开实验室时,无意中把一个银制的咖啡勺子放在一个镀银的盘子上,同时,他也忘了把一个装水银的瓶子盖上盖子。次日,他回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勺子的外形印在了镀银的盘子上。他马上就在实验室里寻找这些物质之间的关系,最后发现是水银蒸汽使物体显影。
这个发现使达盖尔如获至宝,他马上告诉了尼普斯,而尼普斯对此抱怀疑态度。于是,达盖尔只好自己独自研究。遗憾的是,还没有等他获得成功,尼普斯就在1833年7月5日患脑溢血去世了。尼普斯去世后,与达盖尔的合作协议由他的儿子继承。
二、银版摄影法问世
发现水银蒸汽使物体显影的秘密后,达盖尔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837年成功地发明了固定影像的方法,他把这一方法命名为“达盖尔摄影法—银版摄影法”。
达盖尔摄影法是一种直接正像法,其基本方法是先将铜版镀上一层银,并用碘蒸汽熏蒸,获得碘化银感光体。然后,把碘化银感光体放在暗箱里曝光,再经过水银蒸汽熏蒸显影,最后用海波溶液洗去未曝光的碘化银,使影像固定下来。
银版照片清晰度高、层次丰富、影像细腻,但也存在着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即便如此,作为当时首创的摄影术,达盖尔摄影法还是在摄影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接下来,达盖尔开始寻找股东,希望用社会集资的方法、来推广和实现他的发明。但是,当时的人们对摄影这一新生事物还不了解,没有人愿意投资这个项目。于是,达盖尔想到了向政府出售发明专利权。他认为,发明专利权如果归个人所有,就永远不能造福社会,只有由国家收购并公布天下,才能靠众人的力量实现它的价值。
达盖尔找到了天文学家兼国会议员阿拉哥(Arago,1786~1853),希望他能够出面劝说政府购买自己的发明。卓有远见的阿拉哥看过金属版上的影像之后,“兴奋得几乎晕倒”,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发明。
在阿拉哥和另一位议员盖—吕萨克的大力推荐下,1839年,法国政府买下了达盖尔摄影法的专利权,并向全国公布,使每个人都可以无偿地使用这项发明。作为报酬,法国政府每年付给达盖尔6000法郎、尼普斯的儿子4000法郎的终身年薪。
达盖尔摄影法公布后不久,《达盖尔摄影手册》出版发行了。它是世界上最早介绍摄影术的书籍,刚刚问世就销售一空,4个月内发行了29版,而且被译成多国文字,包括英、德、意、西班牙、瑞典、匈牙利和波兰文等。
一时间,人们兴起了一股学习摄影的热潮,摄影成为欧美都市的时尚。
④ 篆刻刀单刀法怎么刻的呢
单刀是一种刀法,跟篆刻刀没有关系
你需要了解刀法的话去金石印坊网站学习
很多篆刻刀以及篆刻知识
⑤ 4大发明的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哦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要在胶泥制成的小方块上刻好一个个的单字,放在火上烧硬,变成陶活字。平时将这些陶活字装入纸袋,按照字音韵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其次,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块铁版上,字下放一层脂蜡和纸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腊熔化后,再用另一块铁版在上面压一压,使字面平整,待铁版冷却,_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铁版上,这就是排版。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施墨印刷。印刷完毕,将铁版重新放到火上烧,脂蜡一化,便可将活字拣出来,再放回纸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备再用。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⑥ 是谁发明印刷术的人
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首先要在胶泥制成的小方块上刻好一个个的单字,放在火上烧硬,变成陶活字。平时将这些陶活字装入纸袋,按照字音韵母的次序排列在木格里。其次,依照稿本拣出所需要的陶活字,排在一块铁版上,字下放一层脂蜡和纸灰,放到火上烘烤,脂腊熔化后,再用另一块铁版在上面压一压,使字面平整,待铁版冷却,_所排的字就固定在铁版上,这就是排版。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施墨印刷。印刷完毕,将铁版重新放到火上烧,脂蜡一化,便可将活字拣出来,再放回纸袋中,排到木格里,以备再用。
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
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
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
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战国时期,私人印章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称为“玺”。秦始皇灭六国,得楚和氏璧,凿国玺,“玺”字从此被封建帝王所垄断。皇帝的印章才得称玺,一般人的玺只好称印称章。汉代印章盛行。起初的印章多是凹入的阴文,用于封泥之上,后来纸张流行,封泥逐渐失去效用,水印起而代之,凸起的阳文多起来。印章创造了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的方法,阳文印章提供了一种从阳文反写的文字取得阳文正写的文字的复制技术。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东晋时期,道教兴起。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据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载,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拓碑的方法很简便。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即公元825年1月2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模勒”就是刊刻。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过去英、法、德、日等国家的考古队在中国新疆各地曾发现过大量的这种千佛像手卷。英国博物馆藏有一幅这样的手卷,全长17英尺,约合5.18米,上面印着468个佛像。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⑦ 是谁发明了印刷术
印刷术 谁发明没记载 毕昇 发明的活字印刷
⑧ 单纯形法是谁发明的啊 太神奇了
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通用方法。单纯形是美国数学家G.B.丹捷格于1947年首先提出来的。
⑨ 刀的是什么时候谁发明的
刀
刀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
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编辑]中国的刀
最早的铜刀脱胎于石刀,形状很小。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兵器便是铜刀。商朝的青铜刀,刀形较宽,刃端多向上翘。当时的刀主要用来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卫,还未正式用于战争。西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大刀,柄短刀长,有厚实的刀脊和锋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圆环形,所以又叫“环柄刀”。在北京昌平县白浮西周木椁墓中出土两把青铜刀,一把刀身长41厘米,刀背微弓;另一把长24厘米,类似冰刀形。那时的青铜刀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与同时代的铜剑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因而刀迟迟没有投身战场。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在当时诸国战争中,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骑兵队成为作战主力。因此单纯的刺兵器不足以发挥效力,擅长劈砍挥杀的钢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刘备令工匠造刀5000把;孙权则命造刀1000把;司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这些刀是用来装备军队的,那时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环首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西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战”。三国时南蛮首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飞刀,百发百中。她曾手提八尺长标,背插五口飞刀,重伤张嶷,活捉马忠。
钢刀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这种佩带用刀,从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观,刀身通体雕错花纹,刀环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兽图案。例如东汉中山穆王刘畅生前的佩刀,全长105厘米,刀身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两汉三国时,诸国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几近嗜好,不惜花费重金,延请名师,耗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炼制宝刀。那时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师,据说他造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轻微无丝发之际,斫坚刚无变动之异”。还有蜀国的蒲元,他运用当时的先进淬火技术造刀,具有独到之处。曾受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钢刀3000把。
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仪刀是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唐代制刀不仅注意保持汉民族传统的制作技艺,而且随着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制刀技艺,促使战刀的制作更趋于实用。明朝军队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体狭长,刀身弯曲,刃部延长,吸收了倭刀的长处,使劈砍杀伤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非常重视腰刀的制作,在其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对腰刀制作方法有着详细的研究与记载。清朝,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腰刀、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缭风刀等等。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腰刀上部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古时1斤=16两),一般用于骑兵作战。双手带刀,柄长一尺五寸,可容双手把握,刀刃长且特别宽大厚重,上部呈平线形。步兵在近身交战时,一刀砍去,可断敌首级或四肢。短刀在明清时代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
取自"http://www.wikilib.com/wiki/%E5%88%80"
剑在青铜是时期是主要武器,但由于剑在砍劈方面的弱点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从而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古代较有名的刀有:二刀:指雌雄两把古代名刀。《古今刀剑录》:“后燕慕容垂以建兴元年,造二刀长七尺,一雄一雌,若别处之则鸣。”
五色: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少帝义符以景平元年造一刀,铭曰五色。”
中山: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后秦姚苌以建初元年造一刀,铭曰中山。”
永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载:“北京以永安三年,造刀一百口,铭曰永安”。
白鹿: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宣武帝恪,以景明元年于白鹿山造一刀,文曰白鹿。”
幼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周幼平击曹公胜,拜平虏将军。因造一刀,铭背曰幼平。”
司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司马炎咸宁元年造八千口刀,铭曰:司马。”
兴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晋武帝衍以咸和元年,造十三口刀,铭曰兴国”。
百胜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李以永建元年造珠碧刀一口,名曰百胜。”
安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黄武中累功作安国将军,作一佩刀,文曰安国。”
赤冶刀: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魏昭成帝,以建国元年,于赤冶城铸刺刀十口,全镂赤冶宋。”
定业: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齐高帝肖道成,以建元二年造一刀,铭曰定业。”
定国: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宋武帝刘裕,以永初元年铸一刀,铭其背曰定国。”
神术: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前秦符坚,以甘露四年造一刀,用五千二,铭曰神术。”
建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西奈乞伏国仁,以建义三年造一刀,铭名建义。”
建平: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赵石勒以建平元年造一刀,用五百金,工用万人,头尖,长三尺六寸,铭曰建平,隶书。”
善胜:古代名刀。《梁书·陶弘景传》载:“大通初,令献二刀于高祖,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传宝。”
威胜:古代名刀,见“善胜”条。
朝之: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明帝鸾以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之。”
腾马: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蜀李雄,以晏平元年造刀五百口,文曰腾马。”
麟嘉:古代名刀。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后凉吕光,以麟嘉元年造一刀,铭曰麟嘉。”
七圣刀:古代名刀。
大夏龙雀:古代名刀。《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百炼钢刀,为龙雀大环,号曰大夏龙雀,铭其背曰:古之利器,吴楚湛卢,大夏龙雀,名冠神都。可以怀远,可以柔逋;如风靡草,威服九区。世世珍之。”
文刀:古代名刀。《唐书·地理表》:“忠州贡文刀。”
巨刀:刀的一种。《湘烟录》:“魏文帝造宝刀曰露陌……查原文恐有误,名曰巨刀”。
半垂:古代名刀。《与弟超书》:“窦侍中遗促舟全错,半垂刀一枚。”
龙刀:古代名刀。《梁·简文帝》:“龙刀横脖上,画尺堕众前。”
龙泉太阿:古代名刀。《南史·王蕴传》:“为广德令,欲以将领自奋。每抚刀曰:龙泉太阿,汝知我者”。
龙鳞:①古代名刀。魏文帝《典论》:“丕作陌露刀,一名龙鳞。”《续汉书》载:“龙鳞,御刀也。”②古代名匕首。《典论》:“魏太子邳造百辟匕首三。……其三状似龙文,名曰龙鳞。”
玉环刀:古代名刀。《南史·刘怀慰传》:“齐高帝以怀慰为齐郡。太守手敕曰:有文事必有武备,今赐卿玉环刀一口。”
玉把刀:古代名刀。《宋史·于阗国传》:“开宝二年,国王男总贡玉把刀”。
百炼:古代宝刀。晋·崔豹《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一曰百炼,……”。
百辟刀:古代兵器。魏武帝曹操令制。《艺文类聚·六十·魏》:“往岁作百辟刀五枚,炼成,先以一与五官将(曹丕),其余四,吾诸子中有不好武而好文学,将与次与之。”曹植《宝刀赋》:“
建发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修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父自仗之。”
安陵:古人名刀。高启《游侠篇》:“新削安陵刀,光夺众目眠。”
犵党:古代名刀。宋·辅《溪蛮丛笑》:“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铦利,名犵党。”
阮师刀:古代名刀。晋·杨泉《物理论》:“古有阮师之刀,天下之所宝贵也。……其刀平背狭刀,方口洪首,截轻微之绝然发之系,斫坚钢无变动之异,世不百金精求不可得也。”
赤刀:古代名刀。《尚书》:“陈宝赤刀大训弘壁琬琰在西序。”郑玄注:“赤刀者武王诛纣时刀,赤为饰,周之正色。”《博物志》:“赤刀,周之宝器。”
含章: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二彩似丹霞,名曰含章。”
灵宝:古代名刀。《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
张飞刀:名刀的一种。三国时期张飞所佩的腰刀。又称“新亭侯”。《刀剑录》:“张刀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炼赤珠山铁为一刀。铭曰:新亭侯。”
宝钿刀:古代名刀。《唐史·阿史那社尔传》:“太宗美其廉,赐高昌宝钿刀。”
郑刀:古代名刀。《周礼·考工记》:“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也。”
青犊: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二曰青犊……”。
鸣鸿刀:古代名刀。《洞宴记》:“武帝解鸣鸿之刀,以赐东方朔,刀长三尺,朔曰:此刀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之雄已飞去,雌者犹存,帝恐人得此刀,欲销之,刀自手中化为鹊,赤色飞去云中。”
昆吾刀:古代名刀。《宋史·李公麟传》:“朝廷得玉玺,下礼官诸儒议言人人殊。公麟曰:秦玺用蓝田玉,今玉色正青,以龙蚓鸟鱼为文,著帝王受命之符,玉质坚甚,非昆吾刀,蟾肪不可治,法中绝真,秦李斯所为不疑,议由是定。”
孟劳:古代名刀。《谷粱传·鲁僖公元年》:“公子友谓莒不回:吾二人不相悦,士卒何罪?屏左右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回: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
神刀:刀的一种。相传为诸葛亮指挥下百炼而成。《蒲元传》:“元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方汉水钝弱,不在淬。用蜀江爽烈,足渭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元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元以刀画水,言杂八升。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内铁珠满,申举刀断之,应手虚落,因曰神力。今屈目环者,乃是其遗范。”
项羽刀:相传为项羽所佩之刀。《王侯鲭》:“董卓少耕野得一刀,无文,四面隐起山云文,斫王如木。及贵,以视蔡邕,邕曰:此项羽刀。”
泰山宝环刀:古代名刀。《列异传》:“仙人王方平,降陈节之有,以刀一口,长五尺三寸,名泰山宝环,……曰:此刀不能为馀益,独卧卦可使无鬼,入军不伤,勿以入厕,溷且不宜,久服三年后有从汝求者,可争与之。后果有与载钱百万清刀者。”
素质:古代名刀。《北堂书钞》魏文帝曹丕《典论》:“余造百辟宝刀三,……其三,锋似严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太平御览·兵部·刀》:“(素质)长四尺三寸,重二斤九两。”
桂溪刀:古代名刀。黄庭坚:“我有桂溪刀,聊凭东风去。”
宿铁刀:古代名刀。《北名·綦母怀文传》:“怀文造宿铁刀,其法烧出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
鸾刀:古代名刀。《礼记》:“割刀之用,鸾刀之贵,反本修古,不忘其初也。”《诗经》:“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筋。”
铜口刀:古代名刀。《傅成奏事》:“尚书旧给介士二百人,人给大铜口刀一枚。”
银装刀:古代名刀。《南史·席阐文传》:“梁武帝起兵,阐文劝。仍遣客私报帝,并献银装刀,帝报以金如意。”
脱光:古代名刀。《太公兵法》:“刀之神,名曰脱光。”
朝仪刀:《刀剑录》:“明帝鸾建武二年造一刀,铭曰朝仪刀。小篆书,长四尺。”
新亭侯:古代名刀。见“张飞刀”条。
漏景:古代名刀。《古今注·上·舆服》:“吴大皇帝有宝刀三:……三曰漏景。”
警恶刀:古代名刀。《山堂肆考》:“杨贵妃文玄琰,小时尝有一刀,每出入道途间佩之,或前有恶兽盗贼,则所佩之刀铿然有声,似警于人也,故名曰警恶刀。”
短刀:刀的一种。短刀的刀身相对长于刀柄(刀把),刀柄只可一手或两手执之。单刃有单刀和双刀之分。单刀有斩马刀、柳叶刀、朴刀、雁翎刀、大环刀、虎牙刀等。单刀一般为单使,也有与其他兵器一起使用的。如单刀夹拐、单刀夹鞭、单刀碟、刀牌等。单刀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双刀为二刀并用,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刀单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
九环刀:大环刀的一种。为步战所用。形状与一般刀相同,惟其刀身厚,刀背上穿有九个铁环,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略细弯度较大,柄后有刀环。
大砍刀:为步战所用。与一般手刀相同,惟其刀背厚,刀刃锋利,刀尖部平,不朝前突,刀柄直,柄后有刀环。
大横刀:唐代短刀的一种。多为帝王所赐,佩者以此为荣。《新唐书·五及善传》:“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呼。”
千牛刀:利刀的别称。《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庖丁宰牛数千头,所用刀仍锋利无比。故后世称锋利的刀为千牛刀。南朝梁元帝《金楼子·一·箴戒》:“时杨玉夫见昱醉无所知,乃与杨万年同入幄中,以千牛刀斩之。”
马刀:为骑战所用之短兵器。马刀身狭,略带弯曲,刀把也长。可两手同时握把。马刀一般较轻,锋利无比,威力较大。
子母刀:刀身很短,刀柄处有一护手刀,称为子刀;母刀刀背笔直,刀身宽。子刀细小绕柄半圈,且有一刀尖。
云头刀:刀身近柄持处小,刀刃弯曲向前至顶端,继续弯向刀背,刀头呈圆形,形似云头,故得此名。
手刀:古刀名。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有“刀八色”。手刀即其中一种。《三才图会》:“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剑。”后演变成现今短刀。
双手单刀:刀身细长,刀尖锋利,与苗刀相似,刀柄直面长,可双手执柄。
片刀:古刀名。《大清会典图·六十五·武备图》载:“片刀,通长七尺一寸二分,刃长二尺,阔一寸三分。上锐而仰,銎厚二分,柄长四尺七寸,围四寸。木质铜朱,末铁鐏长四寸。”
仪刀:唐代军刀。《唐六典》:“武库令刀之制有四: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始为禁卫军使用,晋时称为御刀,隋代定名为仪刀,以木或金银制成,仅供帝王仪仗队使用,故名。《制兵·刀》:“仪刀,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隋为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
少林鱼头刀:全长三尺,形似鱼头样,是历代武士和僧徒炼武防身之器。
连环刀:刀身宽大,刀背带环,环的数量不一,刀尖突出,锋利异常。护手圆盘形,紧裹刀身,刀柄稍弯,并系刀彩。其刀可砍可劈,可撩可扎,使用起来虎虎生风,铃铃有声。
护手狼牙刀:其刀背形如狼牙且刀背直而不曲。刀柄处有一月牙弯刀护手。其主要用法有劈、扎、撩、绞、格、拦、推、架等。
戒刀:僧人佩刀。只供中国古代僧人出行时割切三衣(袈裟)用,不得用以杀生,故称戒刀。
拍髀:因佩带时拍髀旁,故名。《释名·释兵》:“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直背刀:其刀背笔直,刀刃弯向刀背,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柄略弯。其用法与一般短刀相似。
服刀:多随身佩带。《汉书·九六上·西域传·婼羌》:“山有铁,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剑、甲。”
佩刀:多佩带于腰间。《释名·释兵》:“佩刀,在佩旁之刀也。”
柳叶刀:其刀身形似柳叶,故名。
削:属于书刀,指一种长刃有柄的小刀,为青铜或铁制成,用来修削木简或竹简上的文字。汉行于东周和秦汉时。《考工记·筑氏》:“筑氏为刂,长尺,博寸。”
鬼头刀:刀身宽,刀背略弯,刀尖突出,刀柄弯曲。
钩刀:其式样与一般刀同。惟其尖上而成倒钩状。《齐东野语》:“令二壮士执钩刀,夜伏田中。”
破风刀: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背薄,刀柄弯曲。
麻札刀:《宋史·岳飞传》:“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陈,斫马足,遂大败之。”
掇刀:《唐书·南蛮传》:“以千人为军,十军为部,强弩二首,枪斧铺之,劲马二百,越粮刀铺之。长戈二百,掇刀铺之。”
割刀:《礼记》:“割刀之用,鸾也之贵,贵其义也。”《正义》曰:“割刀今之刀,鸾刀,古之刀也。今刀便利,可以为割物之用。古刀迟缓,用之为难,宗庙不用今之刀,而用古刀修古也。”
温铜刀:古代名刀。清代梁绍王《两般秋雨追随笔》载:“传为明戎政尚书陆公完字遗物,恩陵赐也。”
猨刀:古代刀的一种。“猨”通“猿”。《隋书·礼仪志》:“行各二人,执金花师于楯,猨刀。”
雁翅刀:古代兵器。步战用刀。又名金背大环刀。其刀背厚,刀头宽大,刀体重。刀背上有五至九个小孔,孔内有空穿铜环一枚。挥动时,环击刀背,连连作响,声似雁鸣。《玉海》:“乾道元道十一月二日,命军器所造雁翎刀,以三千柄为一料。”
腰刀:刀长约三飞,刀身狭,柄短。明·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腰刀造法,铁要多练,用纯钢自背起用平铲平削至刃,刃芒平磨无肩,乃利秒尤在尖。”腰刀多与藤片并用,故共称“腰也藤牌。”
二人夺:刀鞘形似手枚,中藏利刀,合之为杖,二人分夺时,则刀离鞘可作防身之用。
少林龙鳞宝刀:全长三尺五寸,为历代武林名士防身之刀。普净僧尼备此刀,明四海云游除反徒用此刀。
少林滚珠宝刀:全长三尺三寸峭右代名士防身之用。明代广会高僧备此刀,精此术也。
白杨刀:短刀的一种。左延年《秦女休行》:“休年十四五,为宋行报仇,左执白杨刀,右据宛鲁矛。”
大食刀:古代阿拉伯所造之刀。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曰:“吁嗟光禄英雄弭,大食宝刀聊可比。”
大理刀:少数民族兵器。有谓:“蛮刀以大理所出理佳……今世所谓吹毛透风乃大理刀之类。”大理刀有铎销,柄部饰金,极名贵。
云贵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云南刀,即大理所作,铁青黑沉沉不錎,南大最贵之,以象皮为鞘,朱之上,亦书犀毗花纹,一鞘两室,各函一刀,靶以皮条缠束,贵人以金银丝。”
壮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身长一尺二寸,刃向外曲凸,刀身最宽处为一寸二分。刀背一面有锋,锋与刃尖之间有三个凹形齿口,刃较为锋利,铁护手呈“S”形。柄以木制,长四寸半。铜制柄首呈棱形状。
阿昌刀:少数民族兵器。平时可弯曲而系于腰间。取用时则自然挺直。质地精良,尤以刀鞘与刀把制作考究,有木制、皮制、铜制、银制之不同,饰以精美的传统民族图案。
苗刀:古代日本所制的佩刀。短刀的一种。后又称之为倭刀。其大者又名太刀,小者名胁差。鱼皮贴香木为鞘。刀身长而窄,两面开刃,刀刃犀利,装饰精美。故宋欧阳修有《日本刀歌》赞之。苗刀刀柄较长,为双手执用,杖其锋利,故刀法较为简单,明代武术家程宋猷将其用法化入我国传统刀术,著有《单刀法选》,使之广为流行。
苗族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刀长一尺二,向外曲凸。刀背随刃而曲,两侧有两条血槽及两条纹波形指甲印花纹,刃异常犀利,柄长三寸至四寸,用两片木料,牛角或兽骨夹制而成,以销钉固定。苗家演练时常以笋笙伴奏。
环刀:元代蒙古骑战用刀,其刀刃身略弯,柄小而稍扁,较犀利。
峒刀:少数民族兵器。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峒刀,西刀州峒及诸外蛮,无不带刀者,一鞘二刀,与云南刀同,但以黑漆杂皮为鞘。”
铦刀:古代婆罗门国用的短刀。《唐书·礼乐志》:“睿宋时,婆罗门国献人倒行以足舞,仰植铦刀,府身就锋。”
傣族刀:少数民族兵器。在生产工具短砍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长刀。这种刀极为锋利,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练功和自卫的武器。
景颇尖刀:少数民族兵器。景颇刀历来精细别致,种类亦多,长短不一。刀形有直、曲两种,均有血槽。刃尖呈斜形,斜度各异。柄有木制、骨制、角制几种。刀鞘为木质,工艺精美,有龙及其他花纹凹雕,鞘上系有三道铜或银箍。也有细竹蔑编制的箍,鞘上系有皮带作背挎之用。
僳僳族弯尖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这种刀大小不等,也刃近似直形,刃尖向背曲凹,刀锋锐利。刀柄稍向背曲凸,以木制或角制而成。
黎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黎刀,海南黎山所制,刀长不过一二尺,靶长乃三四寸。织细藤缠束之。靶端插白角片尺许,如鸱鹗尾,以为饰。”
藏刀:少数民族兵器。又称“西番刀”。短刀的一种。是我国藏族人民随身携带且须臾不离的防身器械。藏刀刀身短,刀尖锐利。刀鞘及刀把上多装饰精美。技法上常利用宽大藏袍作掩护,或突击闯刺,转腕变锋,或逼身擒举,使人防不胜防。常用招式有“牦牛闯阵”“雄鹰啄蹄”“骗马盖顶”“喇嘛祭刀”“举羊势”等,演练时,刀风嗖嗖,喊嚎惨人。
彝族短体插刀:少数民族兵器。短刀的一种。多为彝族男性所用,平时将刀将于腰带中。刀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铅花银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于内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与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优质,极为犀利尖锐。
宝刀:锋利钢刀的泛称。《南史·陈世祖传》:“为临川王,梦梁武帝以宝刀授已。”魏文帝《典论》:“丕造百辟宝刀,其一文似灵龟,名曰灵宝;其二彩丹霞,名曰含章;其三锋似崩霜,刀身剑侠,名曰素质。”
回回刀:古代名刀。《云烟过眼录》:“刘汉卿所藏回回刀,小品,背上皆全紫全错。回回刀内全错出,一人面兽,精甚。闻回回国王所佩者。”
吴刀:古代名刀。古时以吴地作刀最为锋利,故张华诗赞曰:“吴刀鸣手中,利剑严秋霜。”
斩马刀:宋代有名的步战用刀。从唐代陌刀演变而来。《玉梅》:“熙宁五年,作坊造斩马刀,长三尺余,镡长尺余,首为大环,上出以示蔡挺、挺奏,便于操击,战阵之利器也。五月庚辰,朔命置局造数万口分赐边臣。”
葛党刀:古代名刀。《梦溪笔谈》:“吴钩,刀名也。弯,今南蛮用之,谓之葛党刀。”
蜀刀:汉代军的一种。刀首有环。《汉书·文翁传注》:“刀凡蜀刀,有环者也”。
鱼刀:《水经·温水注》晋范文“日南西卷县夷师范椎奴也。文为奴时,山涧牧羊,于涧水中得两鲤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起托曰“将砺石”。还,非为鱼也。郎至鱼所,见有两石,信之而去。文始异之。石有铁,文入山中,就石冶铁,锻成两刀,举刀向鄣,祝曰:“鲤鱼变化,冶石成刀,斫石鄣破者,是有神灵。文当得此,为国君王,斫不入者,是刀无神灵。”进斫石鄣如龙渊干将之斩芦蒿,由是人情渐附。”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