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贝尔德为什么会发明电视
贝尔德是电视(即摄像机和电视信号接收机电视机)的发明者。他和费罗·法恩斯沃斯还有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各自独立发明了电视。 贝尔德发明的电视异于费罗·法恩斯沃斯和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发明的电视,他发明的电视是机械扫描电视,费罗·法恩斯沃斯和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发明的电视是电子电视。1924年贝尔德发明了机电扫描黑白电视机。他把钻了许多空的圆盘(即尼普科夫发明的尼普科夫圆盘)安装在一根织针上进行扫描,将光投射到转动的圆盘上,圆盘按固定的顺序照亮了图像的不同部位并将其转换成电流,他将这些强度不同的电流变成了图像。第二年贝尔德进行了电视试播。1928年,他又在英国首次进行了机电式彩色电视试播。他的摄像机有三个摄像管,分别摄取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图像,当这三种颜色的图像按顺序投影在屏幕上时,由于速度极快,三种颜色的图像就很合成自然色的图像。
㈡ 黑白电视机的发明
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德国工程师尼普科夫设计的“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是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1926年,电视的发明者之一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电视的发明者之一美国人费罗·法恩斯沃斯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科技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出现了彩色电视。电视能通过银屏图像和伴声,及时准确形象地展现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极具娱乐性,是大众传媒、朝阳产业。要对电视机进行安装、焊接、调试等操作,首先应掌握用电安全常识、常用电子元器件和电子仪器的使用,还应该了解黑白电视机基本的工作原理,以及各部分电路所能实现的功能等。
㈢ 电视机谁发明的
电视的发明者——贝尔德
1929年的一天,当英国人第一次看到电视图像时,无不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在他们中间的电视发明者贝尔德(1888—1946),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贝尔德出生在英国,从小体弱多病,好多次差一点被病魔夺去生命。然而,身体的脆弱磨炼了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大学毕业后,他在电气公司工作。他对工作一丝不苟,很短时间就修好了几台几乎淘汰的机器,深受公司器重。
无情的病魔缠住了他,只好辞职养病。1923年的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既然马可尼能够远距离发射和接收无线电波,那么发射图像也应该是可能的。”这使他受到很大启发。贝尔德决心要完成“用电传送图像”的任务。他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卖掉,收集了大量资料,并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制电视机上,最后,完成了电视机的设计工作。
要把设计图纸变成实物样机,不是容易的事。一间小小的屋子,既是卧室又是工作室。虽然疾病折磨着他,但他仍顽强地工作着,常常是日以继夜,连夜战斗,饿了吃面包,困了和衣睡一会儿,没有钱买实验器材就以旧茶叶箱、旧帽子盒盖、编织针等代替。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像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㈣ 重大发明,急急急!!!!!以前的
新中国20大科技事件
新中国第一个科技规划
毛泽东在1956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叫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革愚蠢无知的命,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要有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要有更多的普通知识分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
1956年,周恩来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简称《12年规划》),600多名各种门类和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编制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科技规划。规划的指导方针是“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从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并从中进一步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最重要的是确定了6项紧急措施,亦即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我国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2年科技规划”,是中国科技界公认的重要里程碑。
大庆油田——中国扔掉贫油帽子
1964年5月,彭真视察大庆油田,听王进喜介绍情况
“铁人”王进喜
1959年9月26日,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境内的一口探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根据地质勘探资料推测,这里很可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当时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庆典前夕,因此取名为“大庆油田”。
1960年初,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石油科技人员和四万多名职工汇聚大庆,掀开了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大会战的序幕。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批英雄式的人物涌现出来。中国的石油工作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仅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这座大油田。
到1963年底,随着一罐罐石油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宣布:中国已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从1976年到2003年,大庆油田连续27年年产5000万吨以上,累计生产原油17亿多吨。如果把这些原油用60吨的油罐车装满,连接起来可绕赤道近10圈。
中国揭开“太空时代”序幕
地地近程导弹
长二丙
探空火箭,其主要任务是把科学仪器、试验部件或实验生物等送到高空,以测量、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研究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和试验新技术的可行性等。
1960年2月19日,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这是中国探空火箭技术取得的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T—7M”火箭是计划研制的“T—7”探空火箭的模型火箭。研制的目的在于掌握火箭设计、制造和试验技术,创造技术保障条件和培养火箭技术队伍,主要用以研究液体燃料火箭的各项技术和摸索火箭发射场的建设经验等。
这枚火箭的起飞总重量190公斤,总长度5345毫米,箭体直径250毫米。火箭飞行高度8—10公里。
在此之后,我国探空火箭技术迅速发展。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以及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长二丙”改进型运载火箭等等相继发射成功。现在,我国火箭已将多艘神舟号飞船送入太空,中国的太空时代已经来临。
断手再植
当年的陈中伟医生
断手断肢再植,一直是国际医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1903年国外就开始了动物实验研究,但直到1963年,这一个重大课题才在几个中国人的手中被突破了。陈中伟、钱允庆等几名中国医师成功接活了一只完全断离的手,在世界医学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1963年严冬,上海青年工人王存柏因操作不慎,被冲床纵向切断左手,鲜血淋漓。受伤的工人及其断手被送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没有按惯例做截肢处理,他决心将断手接上。连续8个小时的手术,陈中伟等人完成了世界首例断手再植。在此后的几个月里,陈中伟和同事全力以赴闯过道道难关,使这只失而复得的手转危为安,有了正常体温、有了知觉、可以伸屈活动、能提重物、能写字。经过方方面面的测试,证明断手已成功接活。
断手再植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给成千上万不幸的人带来了希望。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发表声明,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致电世界各国政府首脑,阐明中国对于核武器问题的立场: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67年6月17日,在我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是我国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5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它的结构、生物活性、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开始了用人工合成方法来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新阶段,还推动了我国胰岛素分子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胰岛索作用原理的研究,使我国的胰岛素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系,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蛋白质和多肽的研究人才。在这项工作完成以后,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继续改进合成方法,并合成了许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多肽激素,同时进行了更大蛋白质分子的人工合成。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成功,是我国科技人员在奋力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祖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争得的一项世界冠军。这一成果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我国蛋白质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卫星事业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这一系列的胜利成果,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星事业的道路。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1978年3月18日,党中央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大会拨乱反正,确立了科技工作的正确指导思想,唤来了科技的春天。邓小平在讲话中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等著名论断。指出四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教育事业,大力发挥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明确肯定我国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大会闭幕时,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并由著名播音员虹云当场朗读。会场上顿时响起一阵阵春潮般的掌声。这个书面讲话就成为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名篇力作。
大会制订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及7657项优秀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与个人,向先进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状。从此,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神州大地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
“中国硅谷”的兴起
1980年10月,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室主任、核聚变等离子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著名的等离子物理学家陈春先,作为中美10名互访科学家到美国考察,他看到美国高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一种强烈的创业精神,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和知识变成产品。他想,中关村人才密度绝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中关村办成中国的硅谷?北京市科协认为陈春先的想法很好,就借给他200元钱,在银行开一个账户。1980年1 2月23日,以陈春先为首的15名中科院科技人员在中关村一个仓库的一角办起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但却惹来很多非议。说他们是搞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腐蚀干部。中央领导力排众议,认为陈春先“带头开创新局面,可能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作贡献。”肯定陈春先等人的“做法是完全对头的 ,应予鼓励。”
北京市政府, 尤其是海淀区政府触动很大,放宽了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京海、四通、信通以及科海等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创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1984年底初具规模。
陈春先点燃了科技人员“下海”的火种,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由此而起,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由此而蓬勃发展起来。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规划,将在北京形成“一区五园”的科技园区,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开发区、丰台科技园区、昌平科技园区和北京电子城。这是大中关村的概念,将用十年时间建成国家级的科技园区。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终结铅与火的时代
传统的报纸图书都是用铅字印刷,离不开“铅”与“火”。一般先用火熔化金属铅,尔后再铸成铅字,这种工艺劳动强度大,污染环境,有碍排字工人身体健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激光技术逐步取代了“铅”与“火”。
1975年5月北京大学开始研制照排系统,由王选教授等主持这项工作。1979年7月27日,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科研人员用自已研制的照排系统,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八开报纸样纸,报头是“汉字信息处理”六个大字。这是首次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版面。这项成果,为世界上最浩繁的文字──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对实现中国新闻出版印刷领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它引起当代世界印刷界的惊叹,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863计划推进我国高技术发展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纲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创造条件。
通过实施863计划,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技术研究开发的发展战略,完成了高技术研究和开发的总体布局。通过实施863计划,建立起一批高技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开发的基地,培养、造就了新一代高技术科技队伍,获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突破了一大批重大关键技术。通过实施863计划,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部分成果向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延伸,开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们的加速器,必须保证如期甚至提前完成。邓小平八月十五日
1988年10月16日,中国首台正负电子对撞机在北京建成并首次对撞成功。这项高科技工程的竣工和投入使用,使中国高能加速器技术,一步跨越了20世纪的50、60、70年代,直接进入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1984年作为国家重点工程之一确定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总投资为2.4亿元,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负责建造。工程建筑总面积达57500平方米,形似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由电子注入器、储存环、探测器、核同步辐射区、计算中心等5个部分组成。整个工程于1984年10月7日在北京西郊破土奠基,1985年10月23日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成功,1986年10月23日储存环弯转电磁铁试制成功,1987年12月负电子出束,1988年5月正电子出束,1988年10月16日正负电子计算机整体建成并首次对撞成功,1990年7月21日通过国家验收,迄今为止一直处于稳定运行状态。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是我国科学家继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卫星、核潜艇等之后的又一巨大科技成就,得到了世界高能物理学界的高度评价。它能一次对撞成功,表明对撞机的各种设备、部件的质量、安装调试的水平在世界上也属一流。它的建成和对撞成功,为我国粒子物理和同步辐射应用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揭开了我国高能物理研究的新篇章。
在对撞机建成后的10年里,我国科学家在这台加速器上不断取得科学成果,其中τ粒子质量测量是国际粒子物理界公认的1992-1993年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中国建成第一个核电站
大亚湾
秦山核电站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畔,是中国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核岛底板混凝土,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1994年4月设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它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同时也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秦山核电站始终坚持自主进行研究设计,同时也十分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在建设中,尽量利用国内技术和条件,同时引进了一些国内一时难以解决的关键设备和材料。设备按台件统计,国产占95%,进口占5%;按资金统计,国产占70%,进口占30%。这种建设模式被证明是成功的,对我国以后的核电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增强了我们走自主发展核电道路的决心。秦山核电站投入运行10年来,运行业绩良好。
大亚湾核电站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畔,它是我国引进国外资金、设备和技术建设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总投资40亿美元。核电站安装有两台单机容量为984MWe压水堆反应堆机组。
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8月开工,1994年2月1日和5月6日两台机组先后投入商业营运。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每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其中七成电力供应香港,三成电力供应广东电网。
中国接入Internet
钱天白
1990年10月,中国兵器工业部计算所总工程师钱天白教授代表中国正式在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前身DDN-NIC(当时尚未正式成立INTERNIC,而是由美国国防部ARPANET网络中心DDN-NIC负责全球互联网络域名和IP地址的分配)注册登记了我国的顶级域名CN,并且从此开通了使用中国顶级域名CN的国际电子邮件服务。
“中国上网第一人”钱天白教授曾于1987年9月20日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_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讯速率最初为300bps。
1994年4月20日,中国科技网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互联网国家。有关专家预测,在今后2到3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网民数量将超过美国,中国将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国家。
东方魔稻诞生
1964年, 中国湖南省黔阳农校(现安江农校)青年教师袁隆平首先在我国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但经过3年的研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1970年袁隆平及其助手们在海南岛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76年后得以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宣告成功,第二年开始大面积推广。1997年,袁隆平又进行超级杂交稻研究,目前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已经达到,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正在冲刺中。
杂交水稻的育成与应用,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和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长期实践证明,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一般增产20%左右,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由每亩28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近年来杂交水稻常年种植2.1亿亩左右,约占全国水稻面积的一半,而产量则占水稻总产量的近60%。
克隆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1月19日,我国第一只本土克隆牛在山东曹县出生,之所以被称为我国第一头土生土长的克隆牛,是因为从培育克隆胚胎到克隆胚胎移植都是中国人在我国完成。这次利用我国的胚胎生产和移植技术成功繁殖成活体细胞移植克隆牛,表明我国克隆胚胎工程技术体系的综合能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早在2001年9月16日,我国首例克隆牛(胚胎从国外引进)在深圳转基因动物繁育基地顺利出生,但小牛犊刚降生就遭受灭顶之灾——饲养人员喂奶时不慎将奶呛入小牛犊的气管中,导致它在降生1小时20分钟后夭折。
克隆牛的实验成功对畜牧业特别是肉牛和乳牛业具有重大意义,许多优良品种会大批得到复制。利用克隆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加快我国畜牧业品种的改良进程。
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
现代遗传学家认为,基因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特定核苷酸序列的总称,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段。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得到表达。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大约有5~10万个基因。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的,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类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
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000万个碱基对,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2000年4月: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工作。
2003年4月14日,美、英、日、德、法、中六国首脑发表了“人类基因组联合宣言”,宣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杨立伟送上太空。飞船经过绕地球14圈以后,于次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 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开始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命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分别于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月10日、2002年3月25日和2002年12月29日成功进行了四次无人试验发射。
为按照中国政府10年前确定的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将继续努力实现以下目标:实现在太空的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空间飞行器的交汇对接技术;建立空间实验室。
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跻身世界十强
曙光4000A主要技术突破KVM切换系统
2004年6月30日,“863计划”重点项目——“曙光4000A”以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速度成为国内计算能力最强的超级计算机,在之前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机排行榜中,这一计算机系统位列全球第十,创造了中国超级计算机的最好成绩。
“曙光4000A”超级计算机是国家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的重大成果,由中科院计算所、曙光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三方共同研发制造,于2001年启动预研,2004年6月最终研制成功。“曙光4000A”实现了国产超级计算机多项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工业标准机群”的技术增值,在性能价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介绍,“曙光4000A”的主板和大量系统软件均为计算所和曙光公司自主研发,其研究成果实现了多项全球第一,并申请了38项专利,其中包括31项发明专利,这是中国计算技术领域的一大创举。
建成后的“曙光4000A”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承担包括国家网络、上海基础科研平台和华东地区信息服务三方面的重任,为华东地区各行业提供海量信息处理、信息开发服务和科学研究高性能计算服务。
三大世纪工程
三峡工程
三峡工程夜战图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蓄水至135米以后首次发挥拦洪错峰作用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开工。三峡工程分三期,总工期17年。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它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开工——回良玉、梁保华等国家、省市领导为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奠基,2002年12月27日上午,江苏省在扬州市宝应县举行南水北调三阳河、潼河、宝应河工程开工典礼,除扬州外,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这标志着南水北调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自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
㈤ 电视怎样发明出来的
1883年圣诞节,德国电气工程师尼普柯夫用他发明的“尼普柯夫圆盘”使用机械扫描方法,作了首次发射图像的实验。每幅画面有24行线,且图像相当模糊。
1908年,英国肯培尔.斯文顿、俄国罗申克无提出电子扫描原理,奠定了近代电技术的理论基础。
1923年,美籍苏联人兹瓦里金发明静电积贮式摄像管。年发明电子扫书描式显像管,这是近代电视摄像术的先驱。
1925年,英国约翰.洛奇.贝尔德,根据“尼普科夫圆盘”进行了新的研究工作,发明机械扫描式电视摄像机和接收机。当时画面分辨率仅30行线,扫描器每秒只能5次扫过扫描区,画面本身仅2英寸高,一英寸宽。在伦敦一家大商店向公众作了表演。
1926年,贝尔德向英国报界作了一次播发和接收电视的表演。
1927——1929年,贝尔德通过电话电缆首次进行机电式电视试播;首次短波电视试验;英国广播公司开始长期连续播发电视节目。 1930年,实现电视图像和声音同时发播。
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电视银幕。 人们在伦敦通过电视欣赏了英国著名的地方赛马会实况转播。 美国发明了每秒种可以映出25幅图像的电子管电视装置。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采用贝尔德机电式电视广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较高清晰度,步入实用阶段的电视图像。 1939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开始播送全电子式电视。瑞士菲普发明第一台黑白电视投影机 。 1940年,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
1949年12月17日,开通使用第一条敷设在英国伦敦与苏登.可尔菲尔特之间的电视电缆。 1951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期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 1954年,美国得克萨期仪器公司研制出第一台全晶体管电视接收机。
196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出集成电路电视机。3年后又生产出具有电子调诣装置的彩色电视接收机。 1972年,日本研制出彩色电视投影机。
1973年,数字技术用于电视广播,实验证明数字电视可用于卫星通信。 1976年,英国完成“电视文库”系统的研究,用户可以直接用电视机检查新闻,书报或杂志。
1977年,英国研制出第一批携带式电视机。 1979年,世上第一个“有线电视”在伦敦开通。它是英国邮政局发明的。它能将计算机里的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线传送出去并显示在用户电视机屏幕上。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电视机,液晶屏幕仅2.5英寸,由电池供电。
1984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该系统的画面宽3.6米,高4.62米,相当于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车上,在大街和广场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统中采用了松下独家研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鲜艳,明亮的图像。
1985年3月17日,在日本举行的筑波科学万国博览会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电视墙亮相。它位于中央广场上,长40米、高25米,面积达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有14层楼房那么高。相当一台1857英寸彩电。超大屏幕由36块大型发光屏组成,每块重1吨,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万个彩色发光元件。通过其顶部安装的摄像机,可以随时显示会场上的各种活动,并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种广告性录像。
1985年,英国电信公司(BT)推出综合数字通信网络。它向用户提供话音、快速传送图表 、传真、慢扫描电视终端等。
1991年11月25日,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电视开始试播:其扫描线为1125条,比目前的525条多出一倍,图像质量提高了100%;画面纵横比改传统的9:12为9:16,增强了观赏者的现场感;平机视角从10度扩展到30度,映图更有深度感;电视面像“画素”从28万个增加 为127万个单位面积画面的信息量一举提高了近4倍……因此,观看高清晰度电视的距离不是过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采用4声道高保真立体声,富有感染力。
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电视接收机(即手掌式彩电),只有手掌一样大小 ,重量为280克。具有扬声器,也有耳机插孔,液晶显示屏约5.5厘米,画面看来虽小,但图像清晰,其最明显的特点是:以人的身体作天线来取得收视效果,看电视时将两根引线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线般的效果。
1996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场“壁挂”式电视:其长度60厘米、宽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仅1.7千克,犹如一幅壁画。 我国在1958年9月2日,开始播送黑白电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电视工业。 1973年,开始试播彩色电视
㈥ 电视机的发明讲了什么
电视自发明后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今天的电视也由过去的黑白电视进化到液晶电视,那么你知道它是怎么发展来的吗年,人类实现了有线电报传递后不久,无线电通讯也诞生了。这时人们想电波能传递声音,那么能不能找到一种传递图像的方法呢年,一位名叫史密斯的电气工程师用一种叫硒的物质,去维修海底电缆的装置时,发现了一种怪现象,这就是硒遇见阳光后就像电池一样产生电。这个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注意。因为硒在19世纪初被发现后,确认是一种不导电的元素。美国工程师肯阿里为此进行了实验,他在两块金属板中间夹上硒做成一个特殊装置。这个装置在阳光照射下,会从金属板发出微弱的电流,因为这是光发电,所以他把这种装置叫做“光电池”。它使光电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硒的光敏性被发现,为电视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年,德国发明家尼普科用一块布满极密小孔的网板,在图像或景物前旋转,并把强光打到景物上使光从小孔中通过,射到硒粒上,随着光的变化而产生电流,电流通过电线传送到远处,使远处的小灯泡放光。尼普科在发光的小灯泡前采用同样的一个布满极密小孔的网板,用同样的速度旋转,小灯泡的光通过网板小孔射到白纸上,一幅和发送部位一样的图就被放映出来。这种光电转换装置虽然设计合理,但由于光电池所产生的电流太弱,达不到要求而试验失败了。尼普科的实验使科学家们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光电池的效能提高,才能满足设计需要。
年,德国的耶斯塔和盖特发明了“光电管”,它根据光的强度,转换为不同强度的电能,它的效能要比“光电池”大得多了。1924年,光电管不仅达到了完善,而且已用于各个方面。这时,美国的福雷斯发明了三极管,它能把微弱的电流放大,科学家们的辛勤劳动,使电视的发明为期不远了。
我们知道,一张拍摄得很好的照片有不同的光亮和阴影。如果在靠近一块硒板的地方放一张照片,再把一束光投射到照片上,并移动光束照片的各个部位反射到硒板上,那么,硒板上的感光便会随着图像的明暗变化而产生各种强度不同的电流。这一过程就是图像的“扫描”过程。产生的电流随后被输送给发射机,由发射机用线路或无线电波发射出去,再由接收机接收,并随电波转换成明暗不同的图像,这是最初的摄像显像过程,不过这个过程只能产生静止图像,而电视需要的却是活动图像。于是,人们采用了电影放映的原理,在1秒钟内转换图像20多张,获得了连续运动的印象效果。
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最先研制成功了机电扫描黑白电视机。他把钻了许多洞的圆盘安装在一根织针上进行扫描,将光投射到转动的圆盘上,圆盘按固定的顺序照亮了图像的不同部位并,将其转换成电流,他将这些强度不同的电流变成了图像。第二年,贝尔德进行了电视试播。1928年,贝尔德又在英国首次进行了机电式彩色电视试播。他的摄像机有三个摄像管,分别摄取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图像,当这三种颜色的图像按顺序投影在屏幕上时,由于速度极快,三种颜色的图像就混合成自然色的图像。
最初的电视机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怪里怪气,非常原始。
现在不仅有黑白电视,还有彩色电视和液晶显示电视。电视机的外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大屏幕电视,也有像两个香烟盒一样大小的小电视。电视的性能和质量也大大提高了。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世界性的电视热潮,到70年代,全世界拥有近3亿台电视机。
电视机的发明,不是一个人在一个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它集中了人类的科学智慧。电视的发明和广泛使用,终于实现了人类“坐家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梦想,它大大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为人类的进步又助了一臂之力。
㈦ 电视机谁发明的
电视机是由费抄罗·法恩斯沃斯、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和贝尔德三人各自独立发明的,
但是三人发明的电视是有区别的,贝尔德的电视是机械扫描电视,费罗·法恩斯沃斯和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的电视是电子电视。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传输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第一台电视机面世于1924年,由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到1928年,美国的RCA电视台率先播出第一套电视片《FelixTheCat》,从此,电视机开始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信息传播和思维方式。
㈧ 电视是谁发明出来的,怎么发明出来的(简介)
贝尔德(全名约翰·洛吉·贝尔德,英文名John Logie Baird,生卒年1888年8月13日~1946年6月8日),英国人,发明家,电视(即摄像机和电视信号接收机电视机)的发明者。他和费罗·法恩斯沃斯还有维拉蒂米尔·斯福罗金各自独立发明了电视。1924年贝尔德发明了机电扫描黑白电视机。他把钻了许多空的圆盘(即尼普科夫发明的尼普科夫圆盘)安装在一根织针上进行扫描,将光投射到转动的圆盘上,圆盘按固定的顺序照亮了图像的不同部位并将其转换成电流,他将这些强度不同的电流变成了图像。第二年贝尔德进行了电视试播
。贝尔德和电话的发明人贝尔
1928年,他又在英国首次进行了机电式彩色电视试播。他的摄像机有三个摄像管,分别摄取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图像,当这三种颜色的图像按顺序投影在屏幕上时,由于速度极快,三种颜色的图像就很合成自然色的图像。
㈨ 挖掘机为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机械之一,它是由哪个国家的人发明的,发明者是谁
最初挖掘机是手动的,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了,经历了蒸汽驱动,电力驱动,和内燃机驱动等多种驱动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液压技术在挖掘机上得到应用,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了今天人们常见的履带式全液压挖掘机。挖掘机最重要的三个参数:整车重量(质量),发动机功率和铲斗斗容。
1951年,第一台全液压反铲挖掘机由位于法国的Poclain(波克兰)工厂推出,从而在挖掘机的技术发展领域开创了全新空间。第一个发明挖掘装载机的生产商——凯斯凯斯——履带及轮式挖掘机的先锋1951年,第一台全液压反铲挖掘机由位于法国的Poclain(波克兰)工厂推出,从而在挖掘机的技术发展领域开创了全新空间。1961年Poclain(波克兰)工厂再度推出TY45型轮式液压挖掘机,使之成为业界公认的最佳挖掘机制造商。60年代中期,凯斯在美国生产和销售的挖掘机已拥有6种型号。1968年Poclain(波克兰)工厂正式纳入凯斯旗下,从而使凯斯挖掘机的研发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如今凯斯已成为大中小型全系列挖掘机产品的制造商。每款机型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凯斯中小型挖掘机上的“无尾回转”特性,使之特别适合于狭小空间的作业,充分保证施工安全。凯斯CX系列“会思考”的液压挖掘机集业界一流的生产力及高品质于一身,是挖掘机市场的高端产品。之所以被称为“会思考”的挖掘机,是因为CX系列具有一流的发动机与液压系统制造技术,可以让发动机“思考”并根据工况自动选择最适合的动力分配和输出,最终达到高效、经济、高收益的结果。
㈩ 电气工程 机电一体 哪个 以后 可以做 小发明啊
那还是机电一体吧 我想你一个人搞个变压器还是比较困难的。。。
而且电气这一块 人家ABB和SIMENS做的出来的 你也比较困难搞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