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美国化学协会奖创造发明奖

美国化学协会奖创造发明奖

发布时间:2021-07-31 17:22:17

1.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发明了什么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话还是发明了锂电池,锂电池的发明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构建环保型社会。

2. 世界科学大奖都有什么奖

科学奖项有: 01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五项、后增经纪学奖 02 玻尔国际金质奖 每三年发一次 03 德勒夫—达母里—博拉尔博士奖 是比利时国家研究基金会设立的两项奖金,每五年发一次 04 菲尔茨奖 这是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1936年首次颁奖,每四年一次 05 安东尼奥·费尔特里内利奖 1950年首次颁奖 06 费米奖 美国政府于1954年为纪念著名的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设立的国际奖 07 盖尔德纳基金国际奖 用于奖励在医学领域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成就 08 格蒂野生动植物保护奖 用于奖励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体 09 海涅曼奖 1962年,由德国设立授予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杰出贡献的科学者 10 洪堡奖 只接受第一流的德国科学家和国家研究机构的推荐 11 极地奖 属于英国的皇家奖,奖励在探险、考察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探险者 12 科普利奖章 是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最古老的科学奖之一 13 莱特兄弟奖 由美国自动车工程师学会航空工程分会设立,纪念莱特兄弟,促进航空科学的发展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 196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大会设立 15 列宁奖前苏联授予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苏联公民的最高奖 16 马可尼国际奖 1974年首次颁奖,(马可尼是意大利人,电报发明家) 17 美国科学奖 是美国为了表彰杰出的科研成就设立的最高奖 18 纳蒂维埃奖 旨在引起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临床或治疗学研究的重视。 19 帕内蒂奖 是国际声望最高的力学奖,通常被认为力学最的诺贝尔奖 20 普朗克奖章 1929年由德国物理学会设立,对世界各国科学家开放 21 齐格勒奖 1975年由德国法兰克福和美国的赫希斯特化学学会设立,对世界各国科学家开放 22 日本奖 是由日本奖基金会于1983年设立的世界大奖,奖励发明家 23 日本学士奖 日本学士院于1911年设立的一种学术成就奖 24 前苏联国家奖 1966年9月9日由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发部命令设立 25 索尔维科学奖 由比利时科学研究基金会设立,分别授予法语和荷兰语科学家 26 泰勒生态奖 用于奖励在生态学和环境保护领域作出最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小组 27 威尔订豪斯奖章 用于奖励在机械工程的动力学领域中的卓越工作者

3. 国内外都要哪些比较著名的化学奖项

以下回答摘录自小木虫论坛:
原文链接:http://muchong.com/html/201010/2492806.html
如需可追问。
* 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 青年化学奖
* 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
* 赢创化学创新奖
* 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 约翰威立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
*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 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
* 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
* 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 有机合成化学创造奖(有机合臣杰出青年奖)
*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
*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
* 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
美国化学会奖项(ACS Awards)
* ACS颁发的奖项
* 促进无机化学发展杰出贡献奖
* Hancock绿色化学纪念奖学金
* Joseph Breen绿色化学领导奖
* ACS分析化学奖
* ACS无机化学奖
* 美国亚当斯化学奖
* ACS聚合物化学奖
英国化学会奖项(RSC Awards)
* 英国皇家化学会氟化学奖
* RSC颁发的奖项
国内其他化学奖项
*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国家自然科学奖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
* 陈嘉庚科学奖
* 林励吾催化奖
* 何梁何利基金
* 北京科学技术奖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
* 卢嘉锡化学奖
* 罗氏创新化学奖
国际其他化学奖项
* 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
* 诺贝尔化学奖
* 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AkzoNobel
* 英国绿色化学技术奖
* 英国绿色化学优胜奖
* AstraZeneca绿色化学和工程奖
* 日本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奖
* 澳大利亚化学会绿色化学挑战奖
* 意大利保护环境大学化学联盟奖励计划
* 加拿大绿色化学奖章
* 国际催化奖(International Catalysis Award
* 国际催化青年科学家奖
* 酸碱催化奖(田部浩三奖)
* 国外生物化学奖励项目
* 威尔齐化学奖
* 沃尔夫化学奖
* 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化学奖
* 瑞典约兰 古斯塔夫松化学奖
* 国际碳水化合物奖

4. 美国化学协会奖是如何评选的

美国化学协会奖为了保证每一个达到获奖水平的优秀化学家不被遗露,每个奖都设有一个推荐委员会,聘请有关专业领域的一些权威与专家进行提名,然后再由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评选委员会由会长指定的5~7名委员组成,这些委员也都是一些化学界的专家学者。

5. 世界上有哪些关于化学领域的贡献奖项

Brian Conway奖:国际电化学会(ISE) Electrochimica Acta金奖 田岛奖:Tajima Prize Prix Jacques Tacussel Hans-Jürgen Engell Prize Oronzio and Niccolò De Nora Foundation Young Author Prize Frumkin纪念奖章:Frumkin Memorial Medal Oronzio and Niccolò De Nora Foundation Prize of ISE on Environmental Oronzio and Niccolò De Nora Foundation Prize of ISE on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Katsumi Niki Prize for Bioelectrochemistry Bioelectrochemistry Prize of ISE Division 2 Brian Conway Prize for Physical Electrochemistry Alexander Kuznetsov Prize for Theoretical Electrochemistry Electrochimica Acta Travel Award for Young Electrochemists 韩国化学会奖项(KCS)中国化学会奖项(CCS Awards)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 青年化学奖 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 赢创化学创新奖 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约翰威立公司青年化学论文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 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 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 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有机合成化学创造奖(有机合臣杰出青年奖)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 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 美国化学会奖项(ACS Awards)ACS颁发的奖项 促进无机化学发展杰出贡献奖 Hancock绿色化学纪念奖学金 Joseph Breen绿色化学领导奖 ACS分析化学奖 ACS无机化学奖美国亚当斯化学奖 ACS聚合物化学奖 促进农业与食品化学发展奖 农业与食品化学杰出贡献奖 农业与食品化学优秀研究生奖 农业与食品化学Fellow奖 食品化学George C. Charalambous 研究生奖学金 农业与食品化学大学生研究奖 农业与食品化学青年科学家奖 ACS国际农业化学研究奖 英国化学会奖项(RSC Awards)英国皇家化学会氟化学奖 RSC颁发的奖项 国内其他化学奖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 陈嘉庚科学奖 林励吾催化奖 何梁何利基金北京科学技术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 卢嘉锡化学奖 罗氏创新化学奖 BHP Billiton奖学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 南粤功勋奖 南粤创新奖 中国专利奖 葛庭燧奖研金 李薰成就奖/讲座奖/研究奖 中国催化成就奖 中国催化青年奖 全国催化大会优秀论文奖 求是科技基金会 吴阶平医学奖 周光召基金会 北京大学化学发展基金 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 能源科技进步奖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 奖) 世界杰出华人奖 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王天眷波谱学奖 国际其他化学奖项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 诺贝尔化学奖 劳伦斯奖 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AkzoNobel 英国绿色化学技术奖 英国绿色化学优胜奖 AstraZeneca绿色化学和工程奖 日本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化学奖 澳大利亚化学会绿色化学挑战奖 意大利保护环境大学化学联盟奖励计划 加拿大绿色化学奖章 国际催化奖 国际催化青年科学家奖 酸碱催化奖(田部浩三奖) 国外生物化学奖励项目 威尔齐化学奖 沃尔夫化学奖 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化学奖 瑞典约兰 古斯塔夫松化学奖 国际碳水化合物奖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启动经费专项奖金:ERC Ho-Am Prize 国际水协(IWA)奖 国际溶胶凝胶学会奖 德国绿色精英奖 联合国纳米科技发展贡献奖 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日本京都奖 拜耳青年环境奖

6. 美国化学协会奖由谁主办

美国化学协会奖由协会直接主办,或由一些大公司、企业主办。每年在美国化学协会春季全国大会上颁奖。为了保证每一个达到获奖水平的优秀化学家不被遗露,每个奖都设有一个推荐委员会,聘请有关专业领域的一些权威与专家进行提名,然后再由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评选委员会由会长指定的5~7名委员组成,这些委员也都是一些化学界的专家学者。

7. 美国化学协会奖奖项多达多少种

美国化学协会奖奖项众多,多达43种。这些名目繁多的奖项中,属于化学学科分支的有30种,其余分属教育、科普、管理等方面,亚当斯化学奖便是其中的一项化学分支奖。这些奖项都是用来鼓励化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奖名多冠以美国化学协会奖,其余奖名一般冠以已故著名化学家的姓名,如亚当斯化学奖、普里斯特利奖章、A·伯奇药物化学奖、P·德拜物理化学奖等。

8. 诺贝尔化学奖及得住的相关资料

1990年
科里(E.J.Corey) (1928-)
科里,美国化学学家,创建了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使有机合成方案系统化并符合逻辑。他根据这一理论编制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程序,于1990年获奖。
60年代科里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法-逆合成分析法,为实现有机合成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与化学家们早先的做法不同,逆合成分析法是从小分子出发去一次次尝试它们那构成什么样的分子--目标分子的结构入手,分析其中哪些化学键可以断掉,从而将复杂大分子拆成一些更小的部分,而这些小部分通常已经有的或容易得到的物质结构,用这些结构简单的物质作原料来合成复杂有机物是非常容易的。他的研究成功使塑料、人造纤维、颜料、染料、杀虫剂以及药物等的合成变得简单易行,并且是化学合成步骤可用计算机来设计和控制。
他自己还运用逆合成分析法,在试管里合成了100种重要天然物质,在这之前人们认为天然物质是不可能用人工来合成的。科里教授还合成了人体中影响血液凝结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质等,研究成果使人们延长了寿命,享受到了更高层次的生活。
1991年
恩斯特(R.Ernst) (1933-)
恩斯特,瑞士科学家,他发明了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而获奖。经过他的精心改进,使核磁共振技术成为化学的基本和必要的工具,他还将研究成果应用扩大到其他学科。
1966年他与美国同事合作,发现用短促的强脉冲取代核磁共振谱管用的缓慢扫描无线电波,能显著提高核磁共振技术的灵敏度。他的发现使该技术能用于分析大量更多种类的核和数量较少的物质,他在核磁共振光谱学领域的第二个重要贡献,是一种能高分辨率地."二维"地研究很大分子的技术。科学家们利用他精心改进的技术,能够确定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研究生物分子与其他物质,如金属离子.水和药物等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化学物种,研究化学反应速率。
1992年
马库斯(R.Marcus) (1923-)
马库斯,加拿大裔美国科学家,他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表达了电子在分子间转移时分子体系的能量是如何受其影响的,他的研究成果奠定了电子转移过程理论的基础,以此获得1992年诺贝尔奖。
他从发现这一理论到获奖隔了20多年。他的理论是实用的,它可以解除腐蚀现象,解释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解释萤火虫发出的冷光,现在假如孩子们再提出"萤火虫为什么发光"的问题,那就更容易回答。
1993年
史密斯(M.Smith) (1932-2000)
加拿大科学家史密斯由于发明了重新编组DNA的“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即定向基因的“定向诱变”而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奖。该技术能够改变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是生物工程中最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首先是拚接正常的基因,使之改变为病毒DNA的单链形式,然后基因的另外小片断可以在实验室里合成,除了变异的基因外,人工合成的基因片断和正常基因的相对应部分分列成行,犹如拉链的两条边,全部戴在病毒上。第二个DNA链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制作,形成双螺旋,带有这种杂种的DNA病毒感染了细菌,再生的蛋白质就是变异性的,不过可以病选和测试,用这项技术可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特别是谷物基因,改善它们的农艺特点。
利用史密斯的技术可以改变洗涤剂中酶的氨基酸残基(橘红色),提高酶的稳定性。
穆利斯(K.B.Mullis) (1944-)
美国科学家穆利斯(K.B.Mullis) 发明了高效复制DNA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于1993年获奖。利用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85年穆利斯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的技术,由于这项技术问世,能使许多专家把一个稀少的DNA样品复制成千百万个,用以检测人体细胞中艾滋病病毒,诊断基因缺陷,可以从犯罪的现场,搜集部分血和头发进行指纹图谱的鉴定。这项技术也可以从矿物质里制造大量的DNA分子,方法简便,操作灵活。
整个过程是把需要的化合物质倒在试管内,通过多次循环,不断地加热和降温。在反应过程中,再加两种配料,一是一对合成的短DNA片段,附在需要基因的两端作“引子”;第二个配料是酶,当试管加热后,DNA的双螺旋分为两个链,每个链出现“信息”,降温时,“引子”能自动寻找他们的DNA样品的互补蛋白质,并把它们合起来,这样的技术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基因工程。
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用PCR方法对一个2000万年前被埋在琥珀中的昆虫的遗传物质进行了扩增。
1994年
欧拉(G.A.Olah) (1927-)
欧拉,匈牙利裔美国人,由于他发现了使碳阳离子保持稳定的方法,在碳正离子化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奖。研究范畴属有机化学,在碳氢化合物方面的成就尤其卓著。早在60年代就发表大量研究报告并享誉国际科学界,是化学领域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这项基础研究成果对炼油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项成果彻底改变了对碳阳离子这种极不稳定的碳氢化合物的研究方式,揭开了人们对阳离子结构认识的新一页,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发现可广泛用于从提高炼油效率,生产无铅汽油到改善塑料制品质量及研究制造新药等各个行业,对改善人民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1995年
罗兰 (F.S.Rowland) (1927-)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罗兰,美国化学家,发现人工制作的含氯氟烃推进剂会加快臭氧层的分解,破坏臭氧层,引起联合国重视,使全世界范围内禁止生产损耗臭氧层的气体。
莫利纳 (M.Molina) (194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莫利纳,美国化学家,因20世纪70年代期间关于臭氧层分解的研究而获1995年诺贝尔奖。莫利纳与罗兰发现一些工业产生的气体会消耗臭氧层,这一发现导致20世纪后期的一项国际运动,限制含氯氟烃气体的广泛使用。他经过大气污染的实验,发现含氯氟烃气体上升至平流层后,紫外线照射将其分解成氯.氟和碳元素。此时,每一个氯原子在变得不活泼前可以摧毁将近10万个臭氧分子,莫利纳是描述这一理论的主要作者。科学家们的发现引起一场大范围的争论。80年代中期,当在南极地区上空发现所谓的臭氧层空洞--臭氧层被耗尽的区域时,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证实。
克鲁岑 (P.Crutzen) (1933-)
克鲁岑、莫利纳、罗兰率先研究并解释了大气中臭氧形成、分解的过程及机制,指出:臭氧层对某些化合物极为敏感,空调器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喷气式飞机和汽车尾气中所含的氮氧化物,都会导致臭氧层空洞扩大,他们于1995年获奖。
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损害,而正是他们阐明了导致臭氧层损耗的化学机理,并找到了人类活动会导致臭氧层损耗的证据,在这些研究推动下,保护臭氧层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大环境课题,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氯氟烃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作用。
克鲁岑,荷兰人,由于证明了氮的氧化物会加速平流层中保护地球不受太阳紫外线辐射的臭氧的分解而获奖,虽然他的研究成果一开始没有被广泛接受,但为以后的其他化学家的大气研究开通了道路。
1996年
克鲁托(H.W.Kroto)(1939-)
克鲁托H.W.Kroto)与斯莫利(R.E.Smalley)、柯尔(R.F.Carl)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斯莫利 (R.E.Smalley)(1943-)
斯莫利 (R.E.Smalley)与柯尔(R.F.Carl)、克鲁托(H.W.Kroto)一起,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柯尔 (R.F.Carl)(1933-)
柯尔(R.F.Carl)美国人、斯莫利(R.E.Smalley)美国人、克鲁托(H.W.Kroto)英国人,因发现碳元素的第三种存在形式—C60(又称“富勒烯”“巴基球”)而获1996年诺贝尔化学奖.
1967年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了一个球形建筑物,这个建筑物18年后为碳族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启示。富勒用六边形和少量五边形创造出“弯曲”的表面。获奖者们假定含有60个碳原子的簇“C60”包含有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每个角上有一个碳原子,这样的碳簇球与足球的形状相同。他们称这样的新碳球C60为“巴克敏斯特富勒烯”(buckminsterfullerene),在英语口语中这些碳球被称为“巴基球”(buckyball)。
克鲁托对含碳丰富的红巨星的特殊兴趣,导致了富勒烯的发现。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在红巨星附近可以形成碳的长链分子。柯尔建议与斯莫利合作,利用斯莫利的设备,用一个激光束将物质蒸发并加以分析。
1985年秋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经过一周紧张工作后,十分意外地发现碳元素也可以非常稳定地以球的形状存在。他们称这些新的碳球为富勒烯(fullerene).这些碳球是石墨在惰性气体中蒸发时形成的,它们通常含有60或70个碳原子。围绕这些球,一门新型的碳化学发展起来了。化学家们可以在碳球中嵌入金属和稀有惰性气体,可以用它们制成新的超导材料,也可以创造出新的有机化合物或新的高分子材料。富勒烯的发现表明,具有不同经验和研究目标的科学家的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出多么出人意外和迷人的结果。
柯尔、克鲁托和斯莫利早就认为有可能在富勒烯的笼中放入金属原子。这样金属的性能会完全改变。第一个成功的实验是将稀土金属镧嵌入富勒烯笼中。
在富勒烯的制备方法中略加以改进后现在已经可以从纯碳制造出世界上最小的管—纳米碳管。这种管直径非常小,大约1毫微米。管两端可以封闭起来。由于它独特的电学和力学性能,将可以在电子工业中应用。
在科学家们能获得富勒烯后的六年中已经合成了1000多种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光学、电学、力学或生物学性能都已被测定。富勒烯的生产成本仍太高,因此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今天已经有了一百多项有关富勒烯的专利,但仍需探索,以使这些激动人心的富勒烯在工业上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1997年
因斯.斯寇(Jens C.Skou)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
因斯.斯寇最早描述了离子泵——一个驱使离子通过细胞膜定向转运的酶,这是所有的活细胞中的一种基本的机制。自那以后,实验证明细胞中存在好几种类似的离子泵。他发现了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一种维持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平衡的酶。细胞内钠离子浓度比周围体液中低,而钾离子浓度则比周围体液中高。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以及其他的离子泵在我们体内必须不断地工作。如果它们停止工作、我们的细胞就会膨胀起来,甚至胀破,我们立即就会失去知觉。驱动离子泵需要大量的能量——人体产生的腺三磷中,约三分之一用于离子泵的活动。
约翰.沃克(John E.Walker) (1941-)
约翰.沃克与另两位科学家同获得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沃克把腺三磷制成结晶,以便研究它的结构细节。他证实了波耶尔关于腺三磷怎样合成的提法,即“分子机器”,是正确的。1981年约翰.沃克测定了编码组成腺三磷合成酶的蛋白质基因(DNA).
保罗.波耶尔(Panl D.Boyer) (1918-)
1997年化学奖授予保罗.波耶尔(美国)、约翰.沃克(英国)、因斯.斯寇(丹麦)三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生命的能量货币--腺三磷的研究上的突破。保罗.波耶尔与约翰.沃克阐明了腺三磷体合成酶是怎样制造腺三磷的。在叶绿体膜、线粒体膜以及细菌的质膜中都可发现腺三磷合成酶。膜两侧氢离子浓度差驱动腺三磷合成酶合成腺三磷。
保罗.波耶尔运用化学方法提出了腺三磷合成酶的功能机制,腺三磷合成酶像一个由α亚基和β亚基交替组成的圆柱体。在圆柱体中间还有一个不对称的γ亚基。当γ亚基转动时(每秒100转),会引起β亚基结构的变化。保罗.波耶尔把这些不同的结构称为开放结构、松散结构和紧密结构。
1998年
约翰.包普尔(John A.Pople) (1925-)
约翰.包普尔(John A.Pople),美国人,他提出波函数方法而获诺贝尔化学奖。他发展了化学中的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是基于对薛定谔方程(Schrodinger equation)中的波函数作不同的描述。他创建了一个理论模型化学,其中用一系列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系统地促进量子化学方程的正确解析,从而可以控制计算的精度,这些技术是通过高斯计算机程序向研究人员提供的。今天这个程序在所有化学领域中都用来作量子化学的计算。
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 (1923-)
瓦尔特.科恩(Walter Kohn),美国人,因他提出密度函数理论,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964-1965年瓦尔特.科恩就提出:一个量子力学体系的能量仅由其电子密度所决定,这个量比薛定谔方程中复杂的波函数更容易处理得多。他同时还提供一种方法来建立方程,从其解可以得到体系的电子密度和能量,这种方法称为密度泛函理论,已经在化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因为方法简单,可以应用于较大的分子。
1999年
艾哈迈德·泽维尔 (1946-)
艾哈迈德·泽维尔1946年2月26日生于埃及。后在美国亚历山德里亚大学获得理工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6年起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1990年成为加州理工化学系主任。他目前是美国科学院、美国哲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欧洲艺术科学和人类学院等多家科学机构的会员。
1998年埃及还发行了一枚印有他本人肖像的邮票以表彰他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i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早在30年代科学家就预言到化学反应的模式,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进行实证无异于梦想。80年代末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的过程。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飞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下的图像,以研究化学反应。人们是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现在则可以通过泽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飞秒化学技术研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
泽维尔的实验使用了超短激光技术,即飞秒光学技术。犹如电视节目通过慢动作来观看足球赛精彩镜头那样,他的研究成果可以让人们通过“慢动作”观察处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与分子的转变状态,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泽维尔通过“对基础化学反应的先驱性研究”,使人类得以研究和预测重要的化学反应,泽维尔因而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2000年
艾伦-J-黑格 (1936-)
艾伦-J-黑格,美国公民,64岁,1936年生于依阿华州苏城。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固体聚合物和有机物研究所所长,是一名物理学教授。
获奖理由:他是半导体聚合物和金属聚合物研究领域的先锋,目前主攻能够用作发光材料的半导体聚合物,包括光致发光、发光二极管、发光电气化学电池以及激光等等。这些产品一旦研制成功,将可以广泛应用在高亮度彩色液晶显示器等许多领域。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 (1929-)
艾伦-G-马克迪尔米德,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今年71岁,他出生于新西兰,曾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英国的剑桥大学。1955年,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是最早从事研究和开发导体塑料的科学家之一。
获奖理由:他从1973年就开始研究能够使聚合材料能够象金属一样导电的技术,并最终研究出了有机聚合导体技术。这种技术的发明对于使物理学研究和化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他曾发表过六百多篇学术论文,并拥有二十项专利技术。
白川英树 (1936-)
白川英树今年64岁,已经退休,现在是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1961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化学专业,曾在该校资源化学研究所任助教,1976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1979年回国后到筑波大学任副教授,1982年升为教授。1983年他的研究论文《关于聚乙炔的研究》获得日本高分子学会奖,他还著有《功能性材料入门》、《物质工学的前沿领域》等书。
获奖理由:白川英树在发现并开发导电聚合物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这种聚合物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去。他因此与其他两位美国同行分享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1年
威廉·诺尔斯(W.S.Knowles) (1917-)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三位化学奖获得者的发现则为合成具有新特性的分子和物质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现在,像抗生素、消炎药和心脏病药物等,都是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诺尔斯的贡献是在1968年发现可以使用过渡金属来对手性分子进行氢化反应,以获得具有所需特定镜像形态的手性分子。他的研究成果很快便转化成工业产品,如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L-DOPA就是根据诺尔斯的研究成果制造出来的。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治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化催化剂。夏普雷斯则因发现了另一种催化方法——氧化催化而获奖。他们的发现开拓了分子合成的新领域,对学术研究和新药研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果已被应用到心血管药、抗生素、激素、抗癌药及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的研制上。现在,手性药物的疗效是原来药物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在合成中引入生物转化已成为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
诺尔斯与野依良治分享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夏普雷斯现为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学院化学教授,将获得另一半奖金。
野依良治(R.Noyori) (1938-)
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和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雷斯,以表彰他们在不对称合成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新闻公报说,许多化合物的结构都是对映性的,好像人的左右手一样,这被称作手性。而药物中也存在这种特性,在有些药物成份里只有一部分有治疗作用,而另一部分没有药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这些药是消旋体,它的左旋与右旋共生在同一分子结构中。在欧洲发生过妊娠妇女服用没有经过拆分的消旋体药物作为镇痛药或止咳药,而导致大量胚胎畸形的"反应停"惨剧,使人们认识到将消旋体药物拆分的重要性。2001年的化学奖得主就是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使用一种对映体试剂或催化剂,把分子中没有作用的一部分剔除,只利用有效用的一部分,就像分开人的左右手一样,分开左旋和右旋体,再把有效的对映体作为新的药物,这称作不对称合成。
1968年,诺尔斯发现了用过渡金属进行对映性催化氢化的新方法,并最终获得了有效的对映体。他的研究被迅速应用于一种治疗帕金森症药物的生产。后来,野依良至进一步发展了对映性氢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一份声明中说,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如何利用基因内存储的信息生产蛋白质,而理解这一点具有医学上的“基础性”作用,因为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心脏病等都与这一过程发生紊乱有关。
2007年
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以表彰他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他获得的奖金额将达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54万美元)。
2008年
三位美国科学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Roger Y. Tsien (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而获得该奖项。
Osamu Shimomura,1928年生于日本京都,1960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MBL)和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名誉退休教授。Martin Chalfie,1947年出生,成长与美国芝加哥,1977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1982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Roger Y. Tsien,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77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生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起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

9. 为什么说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授予创造了一个世界

因为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不比过去往年都得诺贝尔奖他提供了一个新的高度

10. 郑南峰凭什么课题获得美国化学会的无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郑南峰凭什么课题获得美国化学会的无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特定频率辐射能激以下所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以此来测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虽是一种发射光谱法,但它和原子吸收光谱法密切相关,兼有原子发射和原子吸收两种分析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两种方法的不足。原子荧光光谱具有发射谱线简单,灵敏度高于原子吸收光谱法,线性范围较宽干扰少的特点,能够进行多元素同时测定。原子荧光光谱仪可用于分析汞、砷、锑、铋、硒、碲、铅、锡、锗、镉锌等11种元素。现已广泛用环境监测、医药、地质、农业、饮用水等领域。在国标中,食品中砷、汞等元素的测定标准中已将原子荧光光谱法定为第一法。

阅读全文

与美国化学协会奖创造发明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京韵花园纠纷 浏览:895
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考核方案 浏览:62
快递时效投诉 浏览:782
世纪创造绝缘有限公司 浏览:600
聚投诉珍爱网 浏览:47
公共卫生服务协议书2017 浏览:805
改革工作成果汇报 浏览:49
医疗纠纷管理伦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浏览:959
工业光魔创造不可能720p 浏览:243
君主立宪制是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浏览:13
王成果青岛科技大学 浏览:519
护理品管圈成果汇报书 浏览:875
使用权获取途径 浏览:759
怎么投诉奥迪4s店 浏览:31
美术教师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740
股权转让合同模板 浏览:638
知识产权部门重点的工作计划范文 浏览:826
用地批准书能证明土地的使用权权吗 浏览:829
拓荒者知识产权 浏览:774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