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光盘技术的发展史
一.只读式光盘存储器CD-ROM
自1985年Philips和Sony公布了在光盘上记录计算机数据的黄皮书以来,CD-ROM驱动器便在计算机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D-ROM光盘不仅可交叉存储大容量的文字、声音、图形和图象等多种媒体的数字化信息,而且便于快速检索,因此CD-ROM驱动器已成为多媒体计算机中的标准配置之一。MPC标准已经对CD-ROM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所支持的数据格式进行了规定。MPC 3标准要求CD-ROM驱动器的数据传输率为600KB/秒(4倍速),并支持CD-ROM、CD-ROM XA、Photo CD、Video CD和CD-I等光盘格式。
CD-ROM是发行多媒体节目的优选载体。原因是它的存储容量大,制造成本低,大批量生产时每片不到5元人民币。目前,大量的文献资料、视听材料、教育节目、影视节目、游戏、图书、计算机软件等都通过CD-ROM来传播
二.一次写光盘存储器CD-R
信息时代的加速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数据需要保存,需要交换。由于CD-ROM是只读式光盘,因此用户自己无法利用CD-ROM对数据进行备份和交换。在CD-R刻录机大批量进入市场以前,用户的唯一选择就是采用可擦写光盘机。
可擦写光盘机根据其记录原理的不同,有磁光驱动器MO和相变驱动器PD。虽然这两种产品较早进入市场,但是记录在MO或PD盘片上的数据无法在广泛使用的CD-ROM驱动器上读取,因此难以实现数据交换和数据分发,更不可能制作自己的CD、VCD或CD-ROM节目。
CD-R的出现适时地解决了上述问题,CD-R是英文CD Recordable的简称,中文简称刻录机。CD-R标准(橙皮书)是由Philips公司于1990年制定的,目前已成为工业界广泛认可的标准。CD-R的另一英文名称是CD-WO(Write Once ),顾名思义,就是只允许写一次,写完以后,记录在CD-R盘上的信息无法被改写,但可以象CD-ROM盘片一样,在CD-ROM驱动器和CD-R驱动器上被反复地读取多次。
CD-R盘与CD-ROM盘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CD-R盘上增加了一层有机染料作为记录层,反射层用金,而不是CD-ROM中的铝。当写入激光束聚焦到记录层上时,染料被加热后烧溶,形成一系列代表信息的凹坑。这些凹坑与CD-ROM盘上的凹坑类似,但CD-ROM盘上的凹坑是用金属压模压出的。
CD-R驱动器中使用的光学读/写头与CD-ROM的光学读出头类似,只是其激光功率受写入信号的调制。CD-R驱动器刻录时,在要形成凹坑的地方,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功率变大;不形成凹坑的地方,输出功率变小。在读出时,与CD-ROM一样,要输出恒定的小功率。
通常,CD-ROM除了要符合黄皮书以外,还要遵照一个附加的国际标准:ISO9660。这是因为当初Philips和Sony没有定义CD-ROM的文件结构,而且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也只规定了该操作系统下的硬盘和软盘文件结构,使得不同厂家生产的CD-ROM具有不同的文件结构,曾经一度引起了混乱。后来,ISO 9660规定了CD-ROM的文件结构,Microsoft公司很快就为CD-ROM开发了设备驱动软件MSCDEX,使得不同生产厂家的CD-ROM在不同的操作系统环境下都能彼此兼容,就象该操作系统下的另外一个逻辑驱动器--目录或磁盘。
CD-R的发展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但是也还存在上述类似的问题。我们无法在DOS或Windows环境下对CD-R驱动器直接进行读写,而是要依赖于CD-R生产厂家提供的刻录软件。大多数刻录软件的用户界面并不直观,而且系统安装设置也比较繁琐,给用户的使用带来很多麻烦和障碍。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国际标准化组织下的OSTA(光学存储技术协会)最近制定了CD-UDF通用磁盘格式,只要对每一种操作系统开发相应的设备驱动软件或扩展软件,就可使操作系统将CD-R驱动器看作为一个逻辑驱动器。采用CD-UDF的CD-R刻录机会使用户感到,使用CD-R备份文件就如同使用软盘或硬盘一样方便。用户可以直接使用DOS命令对CD-R进行读写操作,如果用户使用如Windows Explorer这样的图形文件管理软件,可将文件拖曳或投入(drag and drop)到CD-R刻录机中,就可将文件课录到CD-R盘上。
CD-UDF也是沟通ISO9660与DVD-UDF文件结构的桥梁,采用CD-UDF文件结构的CD-R盘可在DVD-ROM驱动器上读出。
Philips公司推出的第四代CDD2600刻录机首先采用了CD-UDF文件格式,并可在Windows 环境下即插即用,使CD-R技术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
三.可擦写光盘存储器
1.MO可擦写光盘存储器
MO是英文Magnet-Optical的缩写,是指利用激光与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记录信息的光磁盘。MO盘用来存储信息的媒体与软磁盘相似,但其信息记录密度和容量却比软磁盘高的多。这是由于记录时在盘的上面施加磁场,而在盘下面用激光照射。磁场作用于盘面上的区域比较大,而激光通过光学系统聚焦于盘面的光点直径只有1~2微米。在受光区域,激光的光能转化为热能,并使磁性层受热而变的不稳定,即变的易受磁场影响。这样,在直径只有1~2微米的极小区域内就可记录下一个单位的信息。通常的磁性记录方式存储一个单位的信息时,要占用相当大的区域,因而磁道也相应变宽,盘上记录信息的总量也就很小。
MO盘片虽然比硬盘和软盘便宜和耐用,但是与CD-R盘片相比就显得比较昂贵了。MO的致命缺点是不能用普通CD-ROM驱动器读出,因而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计算机数据进行交换和数据分发的要求,在网络技术和网络建设不发达的地方,这一问题日驱突出和严重。
2.可擦写光盘存储器CD-RW
为了使可擦写相变光盘与CD-ROM和CD-R兼容,早在1995年4月,飞利浦公司就提出了与CD-ROM和CD-R兼容的相变型可擦写光盘驱动器CD-E(CD Erasable)。CD-E得到了包括IBM、HP、Mitsubishi 、Mitsumi、松下电器、Sony、3M以及Olympus等公司的支持。1996年10月,Philips、Sony、HP、Mitsubishi和Ricoh五家公司共同宣布了这一新的可擦写CD标准,并将CD-E更名为CD-RW(CD-ReWritable)。CD-RW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工业界可以开发并向市场提供这种新产品。
CD-RW兼容CD-ROM和CD-R,CD-RW驱动器允许用户读取CD-ROM、CD-R和CD-RW盘,刻录CD-R盘,擦除和重写CD-RW盘。由于CD-RW采用CD-UDF文件结构,因此CD-RW可作为一台海量软盘驱动器使用,也可在DVD-ROM驱动器读取,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MO虽然有不少特点,但是它们只能被其它同类驱动器读取,不能在广泛流行的CD-ROM上使用。MO没有市场共享性,购买者只是将它们用于数据备份,因此难以实现数据交换和数据分发,更不可能制作自己的CD、VCD或CD-ROM节目。 因此MO很难在市场上流行起来。
CD-R是可记录光盘市场上的后起之秀,虽然只能刻录一次,但由于它与广泛使用的CD-ROM兼容,并具有较低的记录成本和很高的数据可靠性赢得了众多计算机用户的普遍欢迎。CD-R目前是各种光盘存储产品中发展最迅猛的一种,。CD-R刻录机的价格相对几年前已下跌了很大幅度。在国外,CD-R刻录机正在逐步取代CD-ROM驱动器而成为计算机的一种标准配置。
CD-RW是一个已经得到众多公司和用户普遍支持的可擦写光盘标准。由于CD-RW仍沿用了CD的EFM调制方式和CIR检纠错方法,CD-RW盘与CD-ROM盘具有相同的物理格式和逻辑格式,因此CD-RW驱动器与CD-R驱动器的光学、机械、及电子部分类似,一些零部件甚至可以互换,这将大大节省CD-RW的开发和生产费用,降低CD-RW驱动器的成本,使CD-RW未来就能迅速在可擦写光盘产品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光盘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光电技术光盘技术的发展与展望光盘技术的发展
⑵ 光盘是谁发明的
Jim Russell,光盘记录技术的最初发明人,他于1965年开始研究此技术。
⑶ 图片制作成光盘
我觉得《
会声会影
9/10/11》很好,好学好用,《会声会影9/10/11》可采集、编辑视频(包括动画)、添加字幕、音乐、
转场效果
、覆叠
画面
效果等,还能制作相片的视频(是你想做的),添加相片之后会自动帮你编辑好相片视频(还可以是动态的,转场效果,音乐都配好),不满意还可自己再编辑。编辑好后的视频可以刻成VCD、SVCD、DVD,打开会声会影按F1就是
教程
,还有教学盘,也教学书。这个
软件
应能满足
你的要求
,摸索一段时间学会
没问题
,供参考。
⑷ 光盘是谁发明的那个人是怎么想到的
提起数字光盘(CD)的发明者,人们会马上想到两家公司的名字:荷兰菲利浦和日本索尼。因为从上个世纪80年代CD问世起,铺天盖地而来的宣传让这两个公司的名字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但是,近日有消息说,CD是美国一位物理学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明的。而且这位科学家没有从销售CD的巨额利润中得到一分钱。这种新说法无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难道世上真有这等事?
现在,有很多资料,如创建于2001年1月15日,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参与者进行数千次编辑和创建新条目的网络自由网络全书———WIKIPEDIA———维基网络上就记载着,菲利浦和索尼两家公司拥有CD发明权。有关条目中这样写道:菲利浦和索尼在1980年共同研制了数字光盘(CD),过了两年在西德郎根哈根开始大规模生产。尔后,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加入这个阵营,于1987年把CD变成了CD-ROM,从而引起了世界性的计算机革命。
俄罗斯一家网站前不久讲述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1年,一个男孩在美国华盛顿州中西部的布雷默顿城呱呱落地,他就是6岁发明航模(遥控船)的詹姆斯·拉塞尔。1953年,拉塞尔在俄勒冈州里德学院(ReedCollege)(在全美最辛苦的十所大学中排名第六)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作为一名物理学爱好者,他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实验室找到了一份工作,并成为第一批从事彩色显示屏与输入键盘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者之一。在那里,他参与了一系列实验计划,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束焊接设备。
1965年,美国太平洋西北实验室在里奇伦德建立。拉塞尔成为该实验室的高级科研人员。从那时起他似乎悟出了自己今后应该潜心研究的方向———如何保存音质。他是古典音乐的痴迷者。像那个时代的许多音乐爱好者一样,他常因老塑料唱片音质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不断变坏而感到万分沮丧。为此,他发誓要完善它,他甚至想用仙人掌上的尖刺来代替老式播放针。
在一个星期六的白天,拉塞尔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利用数字录制与恢复系统,彻底改变声音录放方法。因为这样在声音录放过程中各个元器件不会产生物理接触,也就不会造成任何物理损坏而影响音质。结果,一个带有技术革命色彩的想法在拉塞尔脑海中诞生了。那时,拉塞尔已经对以磁带和计算机穿孔卡片为载体的数字录制形式有所了解。他认为,最好的“记忆”应该靠光束来进行。这时他满脑子是“0和1”、“黑暗与光线”。他想,倘若能让代码足够紧密地排列在一起,那么利用它们不仅可以保存音符而且可以保存大网络全书。
尽管在研究所里拉塞尔没有马上实现自己的想法,但他完成了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方案,为他实现自己的想法奠定了基础。大约经过两年的时间,拉塞尔发明了第一个光—数字录制与恢复系统。就这样,第一个数字光盘(CD)问世了。拉塞尔于1970年为他的发明申请了专利。
1970年,发明家继续完善了自己的发明,他想让它适用于任何数据形式的存储。正如许多决定自己时代的新发明一样,CD的问世并没有马上引起投资者的兴趣。但到了1971年,风险投资商人埃里·杰考布斯创建了光学唱片公司,并力邀拉塞尔加盟了他的公司。该公司打算开发可视光盘(VCD)。因为当时有个想法:以小巧玲珑的塑料载体录制电视节目,通过邮政系统发送,以使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欣赏喜爱的电视转播节目。
1974年,在芝加哥举办的展览会上,该公司展示了具有录放功能的光学—数字电视机。这是第一个能够把彩色图像转换为数字的装置,但是投资者对此无动于衷,整个世界也没有因此而发生变化。
又过了一年,1975年夏天,荷兰菲利浦公司代表访问了拉塞尔的实验室,对拉塞尔的研究没有给予太高的评价。根据拉塞尔回忆,当时这些代表们对他说:“这(指拉塞尔发明)对于保存资料非常好,但我们不能用它来解决音像问题。”
应该说,在访问拉塞尔的实验室之前的几年里,荷兰菲利浦公司已经在为模拟光学随身看(可视随身器)生产自己的光碟。荷兰人确信,模拟是唯一的可能方案。“因为菲利浦为研制光碟投入了6000万美元,任何人都不能对菲利浦说,他们错了。”拉塞尔这样评价说。
可是,就在菲利浦公司代表参观了发明家实验室两个月之后,菲利浦悄无声息地生产出了同拉塞尔的发明一模一样的光盘。从那以后,除了菲利浦外,日本的索尼和其他公司都疯狂地使用了拉塞尔的技术发明,却半字不提拉塞尔的名字。这使人不得不怀疑,拉塞尔的思想给了别人启发。
拉塞尔并不想垄断光盘工艺,把它据为己有。他甚至很平和地说:“很难说,别人生产的东西是不是靠我的发明。要知道,在两个或者更多的处于不同地方的人可能会同时产生同样的想法,这没有什么特别的。完全可能,我们工作是平行进行的……”
1992年,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和其他的光盘生产者一纸诉状把光学唱片公司告上法庭。最后,光学唱片公司支付了3000万美元破坏专利权费用,法院最终把CD工艺的专营权判给了光学唱片公司。可是,发明人拉塞尔分文未得,因为他的20项光盘专利均属于他的雇主———光学唱片公司。
不过,这个遭遇并没有让发明家止步不前。他仍在进行数据保存光学系统的研究工作。他在思考着硬盘存储能力的新的竞争者,光学随机存储器(ORAM)。在这个系统中没有旋转的光盘,甚至没有一个运动的部分,数据完全由光来读取。
1991年拉塞尔和合作伙伴保罗·奈建立了Ioptics公司,专门研究ORAM。尽管得到了微软数百万美元的投资,但似乎时机尚未成熟,该系统迄今还没有找到市场。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申请了50多项专利的发明家仍然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仍然在从事着他所痴迷的研究。最近在全球报道中唯一令人想到拉塞尔的存在,并让他感到风光的事件是,时年53岁的他因对科学技术的杰出贡献,2000年荣获了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VollumAward奖。
⑸ 听说光盘是中国发明的,是这样吗
应该是VCD,世界上第一台VCD是中国的万燕发明的,不过当时万燕觉得没有什么市场,就把它转手了,没想到现在会是这样
世界第一台VCD机诞生记
在中国提起VCD,不能不提起曾经辉煌一时的安徽万燕公司,更不能不提起他的创始人姜万勐。在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也见到了那台至今仍牵动着世人目光的VCD机,它静静地坐在凝聚着主人无数心血的科技成果展览室里,一张用打印纸制成的小纸板上赫然写着它的名字——世界上第一台VCD机。
1992年,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上,美国C-CUBE公司展出的一项不起眼的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引起了时为安徽现代集团总经理姜万勐的兴趣,他凭直觉立刻想到,用这一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此后,姜万勐先后出资57万美元,于1993年9月,将MPEG技术成功地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VCD。同年12月,他又与美籍华人孙燕生共同投资1700万美元成立了万燕公司,各取了姜万勐、孙燕生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公司名称。
面对记者的采访,姜万勐显得异常平静,对于过去的事情,他仿佛不愿意再提。
在1993年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VCD可行性报告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这是本世纪末消费类电子领域里,中国可能领先的惟一机会。为此,姜万勐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得到了一系列的数字:1993年中国市场上组合音响的销售量是142万台,录像机的销售量是170余万台,LD影碟机100万台,CD激光唱机是160余万台。当时的LD光盘是四五百元一张,而VCD机的光盘价格却只有它的10%左右,因此可以预测,VCD机每年的销售量将会达到200万台左右。
中国的老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渐认识VCD。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机。不仅如此,姜万勐还要开发碟片,总不能让老百姓买了枪而没子弹。为此,他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了版权,推出了97种卡拉OK碟片。在最初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燕”倾其所有,开创了一个市场,确立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并形成了一整套成型的技术,独霸于VCD天下。
可以说,万燕的初创是成功的,也是辉煌的。但是,万燕也给自己酿下一杯苦酒。令姜万勐感到伤心的是,万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几乎都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
有人认为,姜万勐所犯的最大的错误是不懂专利保护,在记者向他问及此事的时候,他的回答相当坦率:“在当时的情况下,自己认为申请不申请专利似乎意义不大,关键是要让产品尽快占领市场。”
也许正是这一念之差,使姜万勐失去了一次极好的统领市场的机会,同时也使中国在这一产业的发展中失去了本应占有主动权的半壁江山。当事隔多年后的今天,记者问他是否对此感到后悔时,他只是淡淡地一笑,这笑中带着几分无奈,也带着几分愧疚,更带着他永久的遗憾。
姜万勐创办万燕树起了中国VCD机的旗帜,他也应该为此得到国人的赞许。但从万燕最终的结局上看,万燕的兴衰多少又有些悲怆。如果说,当姜万勐开发出第一台VCD机时就立刻申请了专利;如果说,当时国家投资2.4亿元,将安徽作为中国VCD机的生产开发基地的计划成为现实;如果说……中国,乃至世界的VCD机发展史,也许应该是另外一种写法——一部由中国人唱响主旋律的史诗!
⑹ 好看的制作光盘的背景图片
。。。。。。。。。。。。。。。。。。。。。。。。。。。。。。。。。。。。。。。。。。。。。。。。。。。。。。。。。。。。。。。。。。。。。。。。。。。。。。。。。。。。。。。。。。。。。。。。。。。。。。。。。。。。。。。。。。。。。。。。。。。。。。。。。。。。。。。。。。。。。。。。。。。。。。。。。。。。。。。。。。。。。。。。。。。。。。。。。。。。。。。。。。。。。。。。。。。。。。。。。。。。。。。。。。。。。。。。。。。。。。。。。。。。。。。。。。。。。。。。。。。。。。。。。。。。。。。。。。。。。。。。。。。。。。。。。。。。。。。。。。。。。。。。。。。。。。。。。。。。。。。。。。。。。。。。。。。。。。。。。。。。。。。。。。。。。。。。。。。。。。。。。。。。。。。。。。。。。。。。。。。。。。。。。。。。。。。。。。。。。。。。。。。。。。。。。。。。。。。。。。。。。。。。。。。。。。。。。。。。。。。。。。。。。。。。。
。。。。。。。。。。。。。。。。。。。。。。。。。。。。。。。。。。。。。。。。。。。。。。。。。。。。。。。。。。。。。。。。。。。。。。。。。。。。。。。。。。。。。。。。。。。。。。。。。。。。。。。。。。。。。。。。。。。。。。。。。。。。。。。。。。。。。。。。。。。。。。。。。。。。。。。。。。。。。。。。。。。。。。。。。。。。。。。。。。。。。。。。。。。。。。。。。。。。。。。。。。。。。。。。。。。。。。。。。。。。。。。。。。。。。。。。。。。。。。。。。。。。。。。。。。。。。。。。。。。。。。。。。。。。。。。。。。。。。。。。。。。。。。。。。。。。。。。。。。。。。。。。。。。。。。。。。。。。。。。。。。。。。。。。。。。。。。。。。。。。。。。。。。。。。。。。。。。。。。。。。。。。。。。。。。。。。。。。。。。。。。。。。。。。。。。。。。。。。。。。。。。。。。。。。。。。。。。。。。。。。。。。。。。。。。。。。
。。。。。。。。。。。。。。。。。。。。。。。。。。。。。。。。。。。。。。。。。。。。。。。。。。。。。。。。。。。。。。。。。。。。。。。。。。。。。。。。。。。。。。。。。。。。。。。。。。。。。。。。。。。。。。。。。。。。。。。。。。。。。。。。。。。。。。。。。。。。。。。。。。。。。。。。。。。。。。。。。。。。。。。。。。。。。。。。。。。。。。。。。。。。。。。。。。。。。。。。。。。。。。。。。。。。。。。。。。。。。。。。。。。。。。。。。。。。。。。。。。。。。。。。。。。。。。。。。。。。。。。。。。。。。。。。。。。。。。。。。。。。。。。。。。。。。。。。。。。。。。。。。。。。。。。。。。。。。。。。。。。。。。。。。。。。。。。。。。。。。。。。。。。。。。。。。。。。。。。。。。。。。。。。。。。。。。。。。。。。。。。。。。。。。。。。。。。。。。。。。。。。。。。。。。。。。。。。。。。。。。。。。。。。。。。。。
⑺ 光盘是谁发明的呢
1、Jim Russell,美国人,光盘记录技术的最初发明人,他于1965年开始研究此技术
⑻ 笔记本电脑光盘是怎样的求图
光盘(英语:Optical disc),在台湾、港澳称作光碟,于1965年由美国人发明,当时所存储的格式仍以模拟(Analog)为主。它是用激光扫描的记录和读出方式保存信息的一种介质。大约在1990年代左右时开始普及,具有存放大量数据的特性,1片12cm的CD-R约可存放1小时的MPEG1的视频,或74分钟的音乐,或680MB的数据。
环保问题:由于光盘的制作,基于成本考量,已鲜少使用贵金属做为反射层。因此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业者以没有经济价值与回收处理不合成本为由,并不乐意回收处理废弃光盘。台湾的环保署,在2002年委外运行“废光盘回收清理探讨计划”的研究显示,估计每年共约产生990吨(约6000万片)以上的废光盘。
所以台式电脑光盘与笔记本电脑光盘是一样的!
Information From Wikipedia
⑼ 世界上第一张光盘是谁发明的
现在与光盘有关的生意每年高达数十亿美元,Jim Russell,光盘记录技术的最初发明人,却在资本的屡次变动中被排除在利益圈子外面。他于1965年开始研究此技术,从66年起申请了25项专利。1973年他造出了第一个原型机,然后向索尼和菲利浦进行了演示,82年,索尼开始出售产品。他的最后一项专利于1991年到期。先是他工作的那家公司花光了钱,把所有的东西卖给了另一家公司,这家公司也雇用了Jim,然后这家公司向几大使用专利的公司要求专利费,但在得到钱之前就把Jim开除了,于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