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导弹是由谁发明的
发明者一般认为是德国的冯.布莱恩博士,他是V-1/2的总设计师。
二战期间德国还内发明了反舰导弹,反坦克容导弹。
按大类分有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 弹道导弹按照射程又分为战术(短程)/战略(中/远程)/洲际 巡航导弹 。
按照发射装置分为:空对面/面对空/空对空/面对面 按用途分大概有:防空/反舰/反潜/反坦克(装甲)。
⑵ 导弹最早是谁发明的
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1912年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受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博特影响,专注于火箭制造。二战中是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是二战中德国V2火箭计划的主要创造者。二战结束后,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计划。参与探险家一号(美国首颗卫星)计划,以及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也是其事业的颠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的武器是德国的V—2火箭,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学博士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所以代号变为V—2、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 ,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 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没法考证是某个人了 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 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 南宋时期 不迟于12世纪中叶 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 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 约在13世纪 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 18到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 20世纪30年代 由于电子 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 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30年代末 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 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 1944年 6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 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 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 。
⑶ 谁发明了导弹
是冯·布劳恩来
导弹之父冯·源布劳恩人类导弹技术的开创者,1936年在德国佩内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点项目,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计划,他作为主导者领衔执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导弹A-1从德国成功发射,人类军事武器从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时代。1942年又成功发射了V-1导弹和V-2导弹,1944年6月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而这些导弹都是由“冯·布劳恩”主导研制。
⑷ 导弹的发明
1936年,在德国佩内抄明德的火袭箭研究中心,由德国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的“复仇使者”计划展开。
1939年,德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导弹A-1,人类军事武器从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1942年,又成功发射了V-1导弹和V-2导弹,1944年6月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
而这些导弹都是由德国科学家“冯·布劳恩”主导研制。
⑸ 导弹是受到什么启示发明的
导弹是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出现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 V-1 和 V-2 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 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 300 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 是最大射程约 320 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 V-2 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从地面发射攻击地面目标的叫地地导弹。这类导弹还可按射程远近分为近程(小于 1000 公里)、中程(1000~8000公里)和远程或洲际(8000公里以上)导弹。也可按弹道式地地导弹及巡航式地地导弹分类。地地导弹一般攻击地面的固定目标,但在近距离内也可用于攻击运动速度低的目标,如反坦克导弹。
弹道式地地导弹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类导弹,40 年代后期,美国和前苏联分别用德国的器材装配了一批 V-2 导弹做试验,并着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导精度。50 年代出现了一批中程和远程液体导弹,这批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多级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几千公里,核战斗部的威力达到几百万吨梯恩梯(TNT)当量,已成为一种有威慑力的武器。但由于氧化剂仍是液氧,制导系统的精度还不很高,导弹还是在地面发射的,地面设备复杂,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所以这批导弹只解决了有无问题,还不是有效的作战武器。
60 年代改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制导系统使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发射方式改为地下井发射或潜艇发射。这些变动简化了武器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导弹成为可用于实战的武器。此后,导弹技术集中到多弹头导弹的发展,一个导弹运载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瞄准各自的目标。这样,不增加导弹的数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弹头的数量,提高了突破反导弹防御体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击以后生存下来的弹头数,也给打击更多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多弹头分导的技术基础是高精度制导系统和小型核装置的研制成功。
美国首先于 1970 年在“民兵”Ⅲ 导弹上实现了带 3 个子弹头,随后美、苏在新研制的远程导弹上都采用了这项技术。随着进攻性导弹精度的提高和侦察能力的完善,从固定基地发射的导弹越来越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采用加固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能力低的问题。机动发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较小的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大型多弹头导弹比较笨重,陆地机动发射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家转而研制便于机动发射的小型单弹头洲际导弹。
1944 年 6~9 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 V-1、V-2 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 X-7 反坦克导弹和 X-4 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50 年代初,导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各国从德国的 V-1、V-2 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使用中,意识到导弹对未来战争的作用。美、苏、瑞士、瑞典等国在战后不久,恢复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进行的导弹理论研究与试验活动。英、法两国也分别于 1948 和 1949 年重新开始导弹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