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码相机的发明者是谁
数码相机发展进程大史记
2005.07.28 11:27:08
照相机自1839年由法国人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发展道路。在这20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笑看浮云遮望眼,瞬间沧海变桑田,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
自从1969年10月17日,美国贝尔研究所的鲍尔和史密斯宣布发明“CCD”(电荷耦合元件)以来,这种感光元件在经过进一步完善之后,终于在今天得到了广泛应用。4色CCD、SUPER CCD等最新改良版不断涌现,像素数早已跨越了千万像素,而成像效果却也已臻于完美。
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发展,DC产业早已走出了自己的幼年,外观设计更趋成熟,操作功能日渐强大,并且随着制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这类产品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不可限量的发展苗头。
总体来看,DC产业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一直秉承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加人性化”的发展脉络,正是在制造厂商的不懈努力之下,今天的数码相机市场才会变得如此繁荣和美丽。人们在享受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仍会不由得念起数码相机诞生之初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对这一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经典机型至今依然让人难以忘却。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许多生命突然出现在寒武纪,整个地球一夜间就变得多姿多彩,充满生命气息,考古学家对其原因至今未能给出明确答案。80年代无异于数码相机产业的寒武纪,在不足十年的时光里,数码相机快速脱离了襁褓并逐渐学会了蹒跚迈步,尽管那时的分辨率依然十分低下,但众多厂商的参与却让这一产业慢慢充满了勃勃生机。
索尼马维卡(MABIKA)——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MABIKA)”。该相机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分辨率仅为570× 490(27.9万)像素,首次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
紧随其后,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纷纷开始了电子相机的研制工作,并于1984-1986年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型电子相机,生命大爆发就此开始。
索尼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
在DC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款相机同样出于索尼之手,由此可见,该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场地位绝非“浪得虚名”。1986年索尼发布了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能够在2英寸盘片上记录静止图像,像素分辨率也已扩展到了38万像素。卡西欧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电子相机
1987年,卡西欧首先在市场上发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电子相机,尽管分辨率仅能达到28万像素,但这对于DC产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就今天来看,CMOS与CCD在数码相机感光器件正统方面的争夺早已尘埃落定,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机上还被广泛应用之外,其他厂商均已把CCD当作了自己产品的主导方向。不容否认,CMOS所具有的全幅面、低能耗等优势的确非常吸引人,但动态范围低的弊病却不能不让人们对它“敬而远之”。
佳能RC-760-----首台60万像素机型
想要获得接近于传统相机的拍摄效果,提升CCD像素分辨率算得上最根本的解决途径,但在数码相机诞生的初期,想要在像素上更上一层楼却又谈何容易。几年间,厂商们一直在30万像素的水平上艰难徘徊,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万像素的机型RC-760。
这台电子相机使用了2/3英寸60万像素CCD,外观在今天来看略显呆板,不过这可是那个年代最高像素的机器,售价比今天的一辆小车还贵。
白垩纪-恐龙凶猛
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终于在白垩纪诞生了更高级的生命形式,世界也就一下子变得更加热闹起来了。80年代不断的技术积累终于为我们迎来了90年代数码相机产业的真正繁荣,从此之后,数码相机确立了其基本的生存模式。
柯达DCS 100——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
1990年,柯达推出了DCS100电子相机,首次在世界上确立了数码相机的一般模式,从此之后,这一模式成为了业内标准。
对于专业摄影师们来说,如果一台新机器有着他们熟悉的机身和操控模式,上手无疑会变得更加简单。为了迎合这一消费心理,柯达公司为DCS100应用了在当时众所周知的尼康F3机身,内部功能除了对焦屏和卷片马达作了较大改动,所有功能均与F3一般无二,并且兼容大多数尼康镜头,真可谓考虑周详。
这台数码单反使用了拥有140万像素的20.5 x 16.4mm CCD,光变倍数1.8X,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并未给它配备内置存储器,只能连同一个笨重的外置存储单元(DSU)使用。DSU跟今天的相机底座差不多,以电池作为驱动能源,内置200MB存储器,可以存放150张未经压缩的RAW照片。
取景模式跟今天的机器比起来也是非常原始的,拍摄者可以使用相机上的光学取景器或DSU上的4英寸LCD液晶屏取景,尽管不太方便,但在当时可是非常高档的了。这台机器那时的售价相当于今天的22.5万人民币,真是贵得离谱啊。
在DCS100获得成功之后,柯达又在1992年推出了DCS100后续机型DCS200,它终于摆脱的DSU的累赘,存储器被安置在了机身内部,这样一来带着出门拍摄也就变得非常惬意了。
尼康/富士E2/E2s——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的数码单反
无论柯达还是佳能,在早期的产品设计中都无不沿用了原来传统相机的胶片机身,尽管这能让专业摄影师们感受到产品的亲和力,但产品一多也就难免会让人产生乏味的感觉。1995年,尼康、富士两巨头联手推出了全新设计的E2/E2s,它不再照搬老掉牙的传统机身,采用了一体化设计风格,从而很容易就能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台数码单反的分辨率仅有130万像素,跟同时代的柯达DCS460所拥有的600万像素相比有着天壤之别。E2/E2s最特别之处在于采用了尼康新开发的ROS光学系统,通过一组光学元件将光线投射到面积小于35mm胶片的CCD上,在这个基础上镜头的视角可以保持不变,但限于有效光圈严重缩水,成像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
一体化设计让这台机器的外观看起来更加简洁,但内部结构的复杂却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外观体积的膨胀,总重量也呈现出了失控的迹象。这台机器为尼康的数码单反研发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它上市四年之后,尼康就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D1,数码相机产业的白垩纪时代也就被彻底结束了。
侏罗纪-凶险丛林
侏罗纪的生物门类已经非常齐全了,那里有着温和柔顺的食草恐龙,有着活泼好动的白脸猴,还有着十分凶残的霸王龙,每个动物像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要想方设法变得更加强大一些,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片弱肉强食的丛林过的轻松舒服。
尼康D1——尼康首台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
1999年6月,尼康终于推出了该公司首部自行研制的数码单反-D1,凭借远低于柯达DCS系列相机的售价开创了数码单反民用化的新时代。
这款数码单反所采用的机身是在传统相机F5基础上经过改装完成的,依然保持了极具魅力的专业气质。它内置274万像素CCD,ISO感光度200-1600,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支持的文件格式包括JPEG、TIFF、RAW 三种,售价5580美元,在今天来看仍然显得昂贵。
佳能EOS 1D——佳能的数码单发神话
长期以来,在像素分辨率争夺的同时,厂商们在拍摄速度上的竞争同样如火如荼。为了彻底超越尼康D1所营造的神话,佳能在2001年9月推出了专用于快速拍摄用途的EOS 1D,从而在速度和技术指标上全面压过了尼康D1,成就了DC产业新一代传奇。
这款数码单反拥有400万像素分辨率,ISO感光度100-1600,也采用CF卡/IBM微硬盘作为存储介质,售价在7000美元左右。
奥林巴斯E-1——4/3系统代表作
正像早期的笔记本厂商一样,为了给对手制造最大的赶超麻烦,数码单反厂商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都要刻意做到避免与对手的产品兼容,这样一来,任何品牌的数码相机组件都无法通用,在组件损坏之后用户只能购买同一品牌的产品替换,厂商们由此便获得了利润最大化。
今天的笔记本早已做到了相互兼容,这可以说是电脑厂商日渐开明的表现,而数码相机产业的变革却也在悄悄进行。2003年12月,奥林巴斯发布了与柯达、富士两家公司联合研发的采用“4/3系统”的E-1。
4/3系统规定了CCD感光器件的面积,CCD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以及镜头的直径,因此,凡是采用这一系统的数码单反都能轻松做到镜头的相互兼容,这在以前的产品中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E-1采用了500万像素CCD,ISO感光度范围100-80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支持JPEG、RAW、TIFF 文件格式。发布之初的售价高达16000元人民币。
佳能EOS 300D——一代平民数码单反王
数码单反功能强大,拍摄画质美轮美奂,但高昂售价却是其无法走近平民百姓的最大障碍。为了顺利完成数码单反的普及历程,厂商们总是在挖空心思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批价格合理的平民化数码单反才终于浮出了水面,而佳能E0S 300D无疑算得上这一进程的先行者。
2003年8月,佳能推出了采用塑料机身的EOS 300D,它整合了前辈EOS-10D惯用的CMOS感光器件,售价首次低于1000美元,从而彻底改变了数码相机市场原有的竞争格局。
这款相机采用630万像素CCD,ISO感光度100-1600,使用CF卡作为存储介质。外观设计应用了银、灰、黑三色,整体给人的感觉还算不错。
写在最后
生命的演化永不停滞,而DC产业的发展却也永无尽头。在像素分辨率节节攀升的前提下,今天的数码相机厂商早已不再把这项指标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唯一手段,让自己的产品更加好用、易用,更加具有人性化和亲和力,这早已成为他们进行产品设计的最新共识。
2. 佳能的历史背景(速求)
一,尼康公司历史悠久,创建于1917年7月25日,由三菱财团(Mitsubishi)投资,合并三个光学仪器厂组成。当时,主要为日本国防部生产军用光学仪器。Nikon的名称由日文“日本”(Nippon)和“光学”(kogakn)组合而成,所以又有人称之为日光公司。创建初期,曾聘请几名德国光学技师,并于1932年开始生产尼柯尔(nikkor)镜头。许多照相机生产厂家都选用尼康公司的镜头,包括早期的佳能(Canon)。 1937年到1945年间,随着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及太平洋战争的开始,尼康公司的前身Nippon Kogaku K.K.为配合日本政府的需要,开设了一连串大型厂房,以生产军用光学仪器。二战的爆发给了尼康一个飞跃式发展的机会,大量的军品订单刺激尼康急剧的膨胀起来,到二战中期,尼康旗下已经有了19家工厂和23000名员工,所生产的光学仪器包括望远镜,潜望镜,航空侦查镜头,光学轰炸瞄准具等等,但是在现在尼康的历史上,却对这一段绝口不提。回避不意味着不存在,可以说尼康公司在历史上有极其不光彩的一面, 尼康相机
Nippon Kogaku K.K.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战后,尼康公司开始向民用产品转型。尼康公司从1948年才开始生产相机,初期产品是德国康泰克斯(contax)旁轴取景相机的仿制品,型号为NikonⅠ。1959年,尼康公司推出第一架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Nikon F,这是架可以方便地更换镜头、取景器,并备有卷片马达的专业相机。尼康F以其完备的性能,精湛的工艺以及相对于德国相机较低廉的价格迅速得到广大专业记者的认可。在越战中,尼康F被美国随军记者所广泛使用,渐渐成为新闻记者的首选机种。 如果你认真地看过电影《廊桥遗梦》的话,男主角伊斯特伍德所用的相机便是尼康F。尼康F的巨大成功为尼康公司在摄影界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成为135专业单反相机的标准。 而后,尼康公司又推出了F2、F2AS、F3、F4、F5等专业相机,无不倍受专业摄影者推崇。尼康的中档相机,如FM、FE、FM2、FE2、FA、F501、F601、F801、F90x等等,也都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追求目标。 一九五九年开始生产第一台单镜头反光相机F,确立了在专业市场的牢固地位。在这以后,尼康生产了一架又一架著名相机,始终占据着135专业相机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尼康以工艺精湛,质量可靠,经久耐用蜚声国际,尤其在亚洲各国,长久以来,受到广大摄影家的宠爱。从一九五九年的大F到最新的F5,她保持着镜头卡口的兼容。四十年前的F卡口镜头拿到F5身上一样可以冲锋陷阵,这是其他任何一个相机厂不能做到的。正因为此,尼康的机身和镜头在二手市场和收藏圈里备受青睐。任何事都是两面的,四十年镜头卡口不变,客观上也限制了新产品的设计和新技术的应用。尼康的卡口还能兼容到什么时候?也许她在等老用户手上的手动对焦F,AI等系列镜头彻底退役吧。下一代的F6或许会让我们大吃一惊。和佳能相比,尼康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把自动聚焦装置放在了机身内,驱动“大炮”型镜头力不从心,不象佳能放在镜头里,针对不同镜头采用不同马达。
尼康创建于1917年,当时名为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1988年该公司依托其照相机品牌,更名为尼康株式会社。 “尼康(Nikon)”的名称,从1946年开始使用,是“日本光学”日文读音(Nippon Kogak
u)的罗马字母缩写,并且融合了德文中蔡司照相机ZeissIkon中kon的写法。 尼康其众多的著名相机产品中,最主要的有尼克尔(Nikkor)相机镜头、尼康水下照相机(Nikonos)、尼康F系列的135胶卷单反相机、还有尼康D系列的数码单反相机,消费性数码相机Coolpix系列。 尼康合美系沈阳尼康灯具制造有限公司旗下灯具系列品牌之一,筹建于2004年。2008年入选全球商业网唯一指定的“免检灯具产品”,2010 荣誉获得中国国际品牌协会“十大最具潜力品牌”。
3. 佳能创始人叫什么名字
佳能(Canon)。佳能公司的创始人是位日本医学博士,取此名的灵感出自他抬头回眺望天空而来。佳能答公司原来的名字叫“精机光学研究所”(Seiki-kougaku-kenkyuujo或Precision Optical Instruments Laboratory),是一个精密光学仪器研究所。其初衷只是为了研究高品质相机的发展。此公司成立于日本。
4. 数码相机的发展简史
数码相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1951年宾·克罗司比实验室发明了录像机(VTR),这种新机器可以将电视转播中的电流脉冲记录到磁带上。到了1956年,录像机开始大量生产。它被视为电子成像技术产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宇航局(NASA)在宇航员被派往月球之前,宇航局必须对月球表面进行勘测。然而工程师们发现,由探测器传送回来的模拟信号被夹杂在宇宙里其它的射线之中,显得十分微弱,地面上的接收器无法将信号转变成清晰的图像。于是工程师们不得不另想办法。在这之后,数码图像技术发展得更快,主要归功于冷战期间的科技竞争。而这些技术也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大多数的间谍卫星都使用数码图像科技。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CCD芯片”的研究与开发,1969年,贝尔实验室的George Smith和Willard Boyle将可视电话和半导体泡存储技术结合,设计了可以数码相机沿半导体表面传导电荷的“电荷‘泡’器”(Charge “Bubble” Devices),率先发明了CCD器件的原型。当时发明CCD的目的是改进存储技术,元件本身也被当作单纯的存储器使用。随后人们认识到,CCD可以利用光电效应来拍摄并存储图象。 1970年,贝尔实验室进行了相关实验。
CCD阵列是由喷气推进实验室于1972年研制成功的,尺寸是100*100像元。商业CCD也在同一时期由 Fairchild公司推出。当时的CCD增益非常低,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比照相底片稍高。
1975年,在美国纽约罗彻斯特的柯达实验室中,一个孩子与小狗的黑白图像被CCD传感器所获取,记录在盒式音频磁带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获取的第一张数码照片,影像行业的发展就此改变。30年过去了,第一台数码相机背后的发明者来到中国,为我们回顾那段历史,也用他敏锐地洞察力展望数码影像的未来。
赛尚(Steven Sasson)1973年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柯达,成为一名应用电子研究中心的工程师。1974 年,他担负起发明“手持电子照相机”的重任。次年,第一台原型机在实验室中诞生,他也成为“数码相机之父”。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不用胶片来拍摄影像,其原型产品只有1万像素,成像非常粗糙。谈到那段历史,赛尚还记忆犹新:“在当时,数码技术非常困难,CCD很难控制,A/D转换器也很难制造,数码存储介质难于获取,而且容量很小。当时没有PC,回放设备需要量身定做。这些难点让我们用了1年的时间才安装完这台相机。”
数码相机对当时的柯达而言是一个很小的项目,由于决定采用数码方式,所以相机中没有太多移动的机械,赛尚和两个技术工程师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在选择可以移动的数码存储介质时,赛尚希望其存储量可以与35mm胶卷的拍摄数量差不多,所以最后采用了通用的卡式录音磁带,基本可以存储相当于一个胶卷的30张照片。“很多技术在当时是非常新鲜的,这台原型机的电路板可以打开,一边拍摄,一边调整。”赛尚仿佛又回到了实验室中。
“当原型机第一次展示给投资者时,他们询问这种产品何时可以成为消费者品,我回答,大概是15~20年这种产品才会走进普通消费者家庭。”赛尚的判断相当准确,数码相机的发展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在1970末到80年代初,柯达实验室产生了1千多项与数码相机有关的专利,奠定了数码相机的架构和发展基础,让数码相机一步步走向现实。1989年,柯达终于推出了第一台商品化的数码相机。 九十年代的数码相机 (一)早期产品
1981年索尼公司发明了世界第一架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静物照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照相机。这是当今数码照相机的雏形。
1988年富士与东芝在科隆博览会上,展出了共同开发的,使用快闪存卡的Fujixs(富士克斯)数字静物相机“DS-1P”,在这前后,富士、东芝、奥林巴斯、柯尼卡、佳能等相继发表了数字相机的试制品:如佳能RC-701、卡西欧VS-101、富士DS-1P、富士DS-X、东芝MC2000等。
(二)九十年代初期的产品
1991年柯达试制成功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东芝公司发表40万像素的MC-200数码相机,售价170万日元,这便是第一台市场出售的数码相机。
1994年柯达商用数码相机DC40正式面世。1995年2月卡西欧发表了25万像素、6.5万日元的低价数码相机QV-10,引发了数码相机市场的火爆。1995年佳能EOS·DCS3C问世,同年还推出EOS·DCS1C,开始了佳能数码单反相机发展的历史。1995年正式拉开了相机数字化的序幕。为迎接数码相机的到来,柯达公司董事会于1995年作出了全面发展数码科学的决策性决定,于1996年与尼康联合推出DCS-460和DCS-620X型数码相机,与佳能合作推出DCS-420数码相机(专业级)。
1995年世界上数码相机的像素只有41万;到1996年几乎翻了一倍,达到81万像素,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50万台;1997年又提高到100万像素,数码相机出货量突破100万台。
1996年奥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数码相机。随后富士、柯尼卡、美能达、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东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后参与了数码相机的研发与生产,各自推出数码相机。
1997年11月柯达公司发表了DC210变焦数码相机,使用了109万的正方像素CCD图像传感器;富士发布了DC-300数码相机。
1997年奥林巴斯首先推出“超百万”像素的CA-MEDIAC-1400L型单反数字相机,引起行业巨大震动。
1997年美国PMA国际摄影器材博览会上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传统摄影器材与计算机信息处理相结合,图像的摄入与传输成为了光电子行业与计算机行业共同事业,一些IT厂商开始介入数字照相。各大公司更多的推出1000美元以下的各类普及型数字照相机,最廉价的可在200美元以下,这为数字照相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创造了条件。
1997年度普及型数字照相机的热点和主流产品是CCD像素数35万左右,最大解像力640×480像素的数字相机。而“百万像素”(megapixel)相机才“初露头角”,仅富士胶片公司、奥林巴斯、柯达和柯尼卡四家各推出一款新品。普及型数码相机发展的重点,除提高解像力外,重点是开发特殊功能,就是传统胶片相机不具备和办不到的一些功能,显示数码相机的优越性,如在机身上装备液晶监视屏作取景器和拍摄后可当场检查拍摄效果的功能,把镜头做成可以旋转一定度数的功能,结合液晶屏方便自拍的功能,安装影像数据快速传输电脑的功能等。
(三)1998年富士胶片公司推出首款百万级(150万像素)最轻小、普及型刃NEPIX700型数码相机;佳能与柯达公司合作开发了首款装有LCD监视器的数码单反相机EOSD2000型和EOSD6000型。
1998年是低价“百万像素”数字相机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和主流产品的一年,当年发表或出售的新机种60多种,20多个厂商:卡西欧(4种)、富士胶片(8种)、柯达(4种)、美能达(3种)、尼康(3种)、佳能(4种)、奥林巴斯(4种)、三洋(6种)、索尼(6种)、精工爱普生(4种)、发布二种的有“阿克发、惠普、柯尼卡、飞利浦、理光;发布一种的有:东芝、松下电子、日立、JVC、京瓷、莱卡、三星和中国的海鸥。其中达到和超过“百万像素”的新产品约占全部新机种的80%。最高达到168万像素的佳能PowerShotPro70数码相机,具有2.5倍光学变焦和2倍数字变焦,TTL自动数码相机调焦、自动曝光、2英寸彩色TPY液晶屏,有每秒4帧的速度最大连拍5秒功能。
1998年数码相机在功能上,下了很大功夫,归纳起来大致有: 采用光学变焦镜头。有2倍、2.5倍、3倍、5倍和10倍,最高达14倍。此外部分相机还有数字变焦功能,有2倍或4倍。 具有可接外用闪光灯的功能。个别机种有内置闪光灯和可外接同步闪光灯的功能。 装备有可交换“镜头—CCD”单元,具有扩展系统化的能力。 具有TTL光学取景或单反取景的功能。 单反式可换镜头功能。 对手动对焦、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控制曝光等参数可自动设定的功能。 装用“Digita”数字影像专用操作系统后,增加了如拍摄程序设定等新功能(柯达、美能达等系列产品装用)。 具有多种拍摄方式。 采用USB(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快速下载影像数据到电脑的功能。 不用个人电脑连接,可直接(或SM卡等记录媒体)用专用打印机打印数码照片的功能。 1998年出现的数码相机典型产品有: 柯达DC260数字相机:160万像素CCD图像传感器;3倍光学变焦和2倍数字变焦;可接闪光同步线;快门优先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功能,具有拍摄程序预设功能;USB接口等。 卡西欧QV-7000SX数字相机:1998年9月推出市场,是OV系列中档次最高的产品。2倍光学变焦和4倍数字变焦,光圈优先自动曝光,7种操作参数自定功能。此外还有相位差被动式自动调焦或手动调焦,多区测光或点测光,LCD显示屏,影像2倍放大,自动日期记录,生成HTML文件及多种拍摄功能。 美能达DemageEX系列数字相机:1998年10月推出市场,包括EXzoom1500和EXwiea1500两个型号;前者配有3倍变焦镜头—CCD单元(7-216mm/F3.5-5.6),后者配有大口经广角镜头———CCD单元(5.2mm/F1.9),其共同特点:采用1/2英寸150万像素的原色顺序扫描CCD3装有专用“Didta“数字影像专用操作系统,具有软件的扩展性;具有每秒3.5帧,最多7帧的连拍功能;可设定5种场景;具有与传统胶片相当的操作性能。 美能达DemageRD3000数字相机,该机是以“APS”单反相机S-1为基础,可交换镜头单反数码机,使用2块CCD图像传感器,总像素270万。 防水防尘型“百万像素”机登台亮相 富士胶片BigJobDS-25OHD数码相机,是以富士CCD总像素150万的FinePix700相机为基础,使用具有日本工业标准7级保护能力专用外套,加上HD机背和GN24的大型闪光灯构成的“百万像素”防水防尘专用数码相机。
柯尼卡公司DG-1数码相机是1998年9月推出,也具有7级防水防尘设计的数码相机,总像素108万像素。机身和重要部分采用硬质橡胶材料加以保护。适合在土建工程现场监视用,影像可即时传送出去并加印到工程记录和作业报告文件中。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研制出专用防水防尘外套,如柯达公司推出可用于3米深水中的,为DC200、DC210Zoom、DC210AZoom三个机型使用的防水防尘外套3佳能公司也为PowerShotA5和A5zoom两个机型推出专用防水外套。 新型存储媒体“记忆棒”问世 索尼公司于1998年9月向市场推出新型存储媒体———“记忆棒”,有两种容量:4MB的MSA一4A型和8MB的MSA一8A型。体积呈长条形,即小又薄,拔出或插入非常方便。技术特性:10针接头,串行接口,最大写入速度1.5MB/S,最大读出速度2.45MB/S,电源电压2.7-3.6V,工作时平均消耗电流约45mA,待机时最大130mA,外形尺寸:21.5×50×2.8mm;重约4克。
同时还推出MSAC—PCI型PC卡适配器。
应用“记忆棒”的索尼新型单反型数字相机CyberShotPRODSC—D700,5倍变焦镜头(相当35mm相机焦距28-140mm/f2-2.4)150万像素CCD、2.5英寸显示屏、功能丰富,适合影楼等专业使用。 价格定位普遍下降 普及型数码相机一开始的价格定位,对美国市场约为1000美元,对日本市场的定位约低于20万日元。当时的产品CCD图像传感器总像素一般为30-35万像素。到数码相机1998年底,价格明显下降,例如“百万像素”的3倍变焦的理光RDC-4200数码相机,最低售价499美元,而同类型相机1997年的市场价格约为1300美元,可见价格下降幅度之大。许多产品一方面增加功能和提高性能,一方面降低价格定位,例如富士胶片公司1998年6月推出的DS-330数码相机比1997年4月推出的DS-300相机提高了使用方便性,价位降低5000日元(产品目录价格19万日元);尼康公司1998年10月推出的增加许多功能的3倍变焦CooLPIX910相机与同年4月推出的外形基本相似的C00LPIX90相机价位降低约1万日元,且附送的CF卡也由4MB改为8MB。
快闪存储卡———CF卡和SM卡,容量在增加,价格也下降了许多,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大约每MB为7-10美元,比1997年下降了约一半。(附:CF卡:美国SanDisk公司提供最大容量48MB;LexarMedia公司最大为64MB3日本松下电池工业公司可提供4、8、12、16、24、32(MB)几种CF卡;卡西欧公司可提供4、8、15、30、48(MB)几种CF卡。SM卡:主要生产公司的日本东芝公司,可提供最大容量为16MB的品种。美国市场上可提供2、4、8、16.(MB)四种容量的SM卡)。
(四)1999年——200万像素之年
1999年是轻便型数字相机跨入200万像素之年。世界各大照相机厂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所投放市场的数字相机远远超过百种。
1999年先后有20多种超过200万像素的轻便数字照相机被推向市场,他们各有特色,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如佳能PowerShotS10,柯达DC280、DC290Zoom、富士MX-2700、MX-2900Zoom、PrintCamPR21、尼康Coolpix700、Coolpix800、Coo1pix950,奥林巴斯C21、C-2000Zoom、C-2020Zoom、C-2500L,理光RDC-5000,卡西欧QV-2000UX,索尼Cyber-shotDSC-F55E、Cyber-ShotDSC-F505,爱普生PhotoPC800、PhotoPC850,柯尼卡Q-M200等,都是2MP(MP表示百万像素)轻便数码相机的佼佼者。 2000年普及型数码相机的发展 商品化的数码相机从诞生到2000年,专业型的不足10年,普及型的仅有6年左右,然而它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98年普及型的新产品开发热点是100万像素级的,1999年的热点便攀升到200万像素级(2MP),进入2000年再升一级,热点转到300万像素级(3MP),2000年10月奥林巴斯推出了总像素数为400万像素的CAMEDIAE-10型4倍光学变焦普及型数码相机,创下了2000年新的纪录。 看防伪商标
真品防伪商标印刷精美,黏度强,下层数码胶纸不能揭下,而假冒防伪商标印刷粗糙,黏度差,下层数码胶纸轻松可以揭下来,有些假的防伪商标还没有厂家的800电话。
打800电话
800电话业务又称被叫集中付费业务或免费电话业务,是企业为联系客户和宣传企业形象而开办的服务号码,通俗地讲,就是:打电话免费,接电话收费。所以,数码相机的均各大生产商都开办了各自的800电话,接收消费者的咨询,买相机时,可以用销售商的电话直接打过去,一问便知其假。
上网查询
各家数码相机的生产商,都建有功能强大、页面物美的网站。可以接受消费者的咨询、下载驱动程序等,消费者可以在销售商那里就上网查询。
看说明书
购买数码相机时,一定要注意看说明书、保修卡的印刷质量,一般水货的中文说明书都是水货商自己印刷的,为了节约成本它的印刷质量都很差,有漏页或字迹模糊等现象,只要仔细区分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编号是否一致
行货相机机身上的编号、外包装盒上的编号、保修卡上的编号,应该是一致的。 索尼马维卡
1973年11月,索尼公司正式开始了“电子眼”CCD的研究工作,在不断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它于1981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不用感光胶片的电子相机——静态视频“马维卡(MABIKA)”。该相机使用了10 mm×12 mm的CCD薄片,分辨率仅为570× 490(27.9万)像素,首次将光信号改为电子信号传输。
紧随其后,松下、COPAL、富士、佳能、尼康等公司也纷纷开始了电子相机的研制工作,并于1984-1986年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原型电子相机。
索尼MYC-A7AF
——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
在DC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二款相机同样出于索尼之手,由此可见,该公司今天所取得的市场地位绝非“浪得虚名”。1986年索尼发布了MYC-A7AF,第一次让数码相机具备了纯物理操作方法,能够在2英寸盘片上记录静止图像,像素分辨率也已扩展到了38万像素。卡西欧VS-101——首台CMOS感光器件电子相机。
1987年,卡西欧首先在市场上发售使用了CMOS感光器件的VS-101电子相机,尽管分辨率仅能达到28万像素,但这对于DC产业的意义非常重大。
如今,CMOS除了在今天的佳能高端相机上还被广泛应用之外,其他厂商均已把CCD当做了自己产品的主导方向。
佳能RC-760
——首台60万像素机型
想要获得接近于传统相机的拍摄效果,提升CCD像素分辨率算得上最根本的解决途径,直到1988年才由佳能公司推出了60万像素的机型RC-760。
这台电子相机使用了2/3英寸60万像素CCD,外观在今天来看略显呆板,不过这可是那个年代最高像素的机器,售价比今天的一辆小车还贵。
5. 世界上最早的照相机是谁发明的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回界上诞生了答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 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6. 佳能的发展历程
佳能,一直在不断自我改进中,在“共生”的企业理念的指导下,佳能立志成为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司,一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信任和尊重的公司。拥有佳能的产品,保证用户能更简单更安全地享受到更便捷、更快乐的生活。此外,用户通过选择佳能,也支持着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日复一日,佳能不断追求创新,努力让明天更加美好。
1937年,凭借光学技术起家、并以生产世界一流相机为目标的佳能公司成立。此后,佳能不断研发新技术,并在20世纪70年初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80年代初,佳能首次开发成功气泡喷墨打印技术,并将其产品推向全世界。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使佳能数十年不断发展壮大,并且成为同行业的领导者。2012年,佳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2002年在美专利注册数量排名中名列第二。至此,佳能已第十年连续进入该排名前三名。
2003年,御手洗社长被聘为广东省经济顾问。同年,被大连、苏州市评为荣誉市民。2001年 耗资1亿美金在江苏投资的第一个生产性项目——苏州工厂落户苏州新区,主要生产复印机和软件。这是佳能在全球投资建成的最大的工厂,也是佳能进入中国20多年来最大的一笔投入。 设立佳能( 中山)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大连市授予荣誉公民称号。 2002年,设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2003年后开始承担华东区域总部的职能) 佳能将亚洲营销总部迁往北京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对所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开始内销 设立佳能物流(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时任国家副主席)来访佳能大连 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苏州市授予荣誉公民称号 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获得江苏?敖?沼岩杲薄?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就任辽宁省政府经济顾问 设立佳能(苏州)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2003年 设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同时承担华南区域总部的职能 设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同时承担华北区域总部的职能 佳能产品旗舰展厅“佳能影像广场”在北京宣布开业 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接受广东省政府的邀请,成为广东省省长经济顾问 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济南、西安、上海、武汉、南京、杭州、郑州、广州、成都、重庆、深圳在内的15家分公司全部注册成立。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及服务网络。
2004年首次自营进口货物入库仪式在广州举行,至此佳能(中国)可以直接进口和销售境外产品 在北京建立全国(除港、澳、台地区)统一热线中心佳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在京建立2004年4月29日,经合资双方友好协商,北京北佳信息系统有限公司进行了股权变更,成为由佳能(中国)有限公司100%出资的外商独资企业,并更名为佳能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继续汇集中国优秀人才,致力于研究开发国际水准的软件产品。
2005年 在北京中关村设立第一个佳能快修中心——“QR中心”。QR中心(Quick Repair,迅速维修;Quick Response,及时应对),它在原有的佳能客户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提供规模更大,产品维修更全面,更快捷的快速维修服务。 广州“佳能影像广场”宣布开业。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六十四,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十四。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一百八十二。
佳能公司自1937年创业以来,始终以创造世界一流产品为奋斗目标,积极推动事业向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其研发、生产以及销售活动在全球展开,并通过在美 洲、欧洲、大洋洲、亚洲和日本地区建立区域性总部,展开全球化多种经营战略。 佳能在全球以光学为核心的个人消费产品、办公产品以及工业产品等领域发 挥着巨大的作用。
基于“共生”理念,1996年佳能启动旨在实现以技术服务社会,成为全球范 围内被信赖、受尊敬的企业这一目标的“全球优良企业集团构想”,积极推行“整 体最佳”和“重视利润”的意识改革和经营革新活动,构建了今日佳能的企业体制。
2010年佳能集团营业额达到457.64亿美元(此数据截止至2010年12月31日)。由于连续几年的出色业绩,佳能于2009年被《商业周刊》杂志列入“全球最佳品牌”第33位。佳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合并结算子公司已达241家公司,员工168,879人(此数据截止至2009年12月31日)。
佳能的远景目标是成为一百年、两百年永久发展、持续繁荣的“真正的全球优 良企业”。为了世界繁荣和人类幸福,在培育对未来社会有益技术的同时,始终承 担起兼顾事业与环境保护,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等社会责任。
佳能的中国事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邓颖超女士访问佳能公司,提出支援中国精密工业的要求。1980年,时任社长贺来龙三郎先生对北京进行了友好访问。中国政府与佳能公司高层领导人的互访,为佳能公司的在华事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佳能公司对华投资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佳能(中国)最重要的工作是中国市场的构建,即调整在中国市场的管理结构和商业结构,逐步建立更为高效的营销体系,以满足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佳能已经成功运用其世界顶级的影像技术,为中国市场提供了照相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投影仪等诸多产品,并开始向耗材,医疗设备等领域进行积极的拓展。
基于“共生”理念,佳能植根于中国并开始努力成长。而未来,佳能将继续实践这一理念,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先进的产品和更完善的服务,继续通过投资创汇、技术转让、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社会建设等多种形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贡献。
二十年来,佳能的中国事业伴随着中国的全面进步获得了成长和壮大,“共生”的理念已经结出硕果。在大连、珠海、中山、苏州等地,佳能拥有11家独资公司和 3家合资公司,其中2001年在苏州新区投资近1亿美元建成的工厂,是迄今佳能全球最大的工厂。佳能在华投资已累积达10亿美元,拥有员工 28,769人,在众多的外资企业中名列前茅。
1997年,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开始负责佳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及其他相关业务。2002年,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和各项政策法规的实施,中国的个人消费品市场、办公设备市场愈发活跃起来。与此相对应的是,佳能将亚洲营销总部从香港迁入北京,并正式开始行使中国国内销售权。同时,佳能大力加强在华机构,在中国市场增设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区域总部,并授权北京、上海、广州分公司对所在区域的财务、物流、销售和服务进行管理。至2003年底,佳能在中国的15家分公司已全部注册成立完毕,佳能(中国)实现了从第一阶段的生产投资转向第二阶段的销售服务的重大战略推进。
佳能的中国事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从最初的技术合作到独资建厂再到成立销售公司,经历了多种经营模式的探索。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佳能在中国的事业已涉及照相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投影仪等多项领域,企业会议,商务会谈,商业演讲,教育机构,具有卓越影像画质的高亮度投影机越来越受到这些市场的青睐。佳能LV-系列高亮度投影机,能够投射出高质量的影像,并准确再现影像的色彩近几年正积极向耗材及医疗器械等新领域开拓。
1997年3月,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成立并为现地法人,全面负责佳能在中国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迄今为止,佳能在中国市场已基本建成包括3大区域总部在内的16家分公司、2家常设办事处及1家培训中心组成的销售服务网络。随着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新的中国长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已经发挥出越来越关键的领军作用。(以上数据截止至2008年1月31日)
2016年3月9日,日本东芝公司于今日召开董事会并最终决定将旗下东芝医疗系统公司出售给佳能公司,佳能公司提出的收购报价为7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5亿元)。
7. 请问佳能在中国的发展史,急用!!!谢谢~~~
佳能
目录
1.佳能来源
2.公司规模
3.佳能发展
4、佳能中国
5.佳能的企业理念
编辑本段1.佳能来源
Canon -佳能名称源于美女。佳能公司的创始人是位医学博士,取此名的灵感出自他抬头眺望天空而来。佳能公司原来的名字叫生本·古岳·橙久城 (SEIKI KOGAKU KENKYUJO),是一个精密光学仪器研究所。佳能原有一个十分英语化的名字KWANON,意为一位仁慈佛教女神的名。公司以此名,命其第一架35毫米测距式相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唯一一架KWANON相机幸存。大约在1936年,公司用汉莎·佳能(HANSA CANON)为品牌的相机正式上市了。从此,佳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相机品牌和公司的象征。毫无疑问,响亮的名字与日俱增,目前使用的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不仅仅表示电子光学系统英文字首字母的缩写,也是一位在希腊被称作黎明的女神。
编辑本段2.公司规模
佳能是全球领先的生产影像与信息产品的综合集团。自1937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将自己的业务全球化并扩展到各个领域。目前,佳能的产品系列共分布于三大领域:个人产品、办公设备和工业设备,主要产品包括照相机及镜头、数码相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广播设备、医疗器材及半导体生产设备等。佳能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并在美洲、欧洲、亚洲及日本设有4大区域性销售总部,在世界各地拥有子公司200家,雇员超过10万人。
佳能在2004年全球财富500强的营业额排名中列第165位,并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行业类公司的排名中名列第五。2003年,佳能公司实现净销售额 298.89亿美元及净收入25.77亿美元,双双刷新其历史新高。
1937年,凭借光学技术起家、并以生产世界一流相机为目标的佳能公司成立。此后,佳能不断研发新技术,并在19世纪70年初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80年代初,佳能首次开发成功气泡喷墨打印技术,并将其产品推向全世界。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使佳能数十年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同行业的领导者。去年,佳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2002年在美专利注册数量排名中名列第二,至此,佳能已第十年连续进入该排名前三名。
2003年,御手洗社长被聘为广东省经济顾问。同年,被大连、苏州市评为荣誉市民。
佳能成立于1937年,2003年公司实现净销售额 298.89 亿美元及净收入 25.77 亿美元。在 2004 年全球财富 500 强的营业额排名中列第 165 位,
目前,佳能已在中国大连、珠海、苏州等地拥有12家独资公司和4家合资公司,其中包括2001年在苏州新区成立的耗资1亿美元的佳能(苏州)有限公司。佳能在中国现拥有员工约13,000人。
1997年,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开始负责佳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及其它所有业务。
佳能是全球领先的生产影像与信息产品的综合集团。自1937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将自己的业务全球化并扩展到各个领域。目前,佳能的产品系列共分布于三大领域:个人产品、办公设备和工业设备,主要产品包括照相机及镜头、数码相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广播设备、医疗器材及半导体生产设备等。佳能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并在美洲、欧洲、亚洲及日本设有4大区域性销售总部,在世界各地拥有子公司203家,雇员约93,000人。
佳能在2001年全球财富500强的营业额排名中列第190位,并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行业类公司的排名中名列第六。2002年,佳能公司实现净销售额245.01亿美元及净收入15.89亿美元,双双刷新其历史新高。
佳能是全球领先的生产影像与信息产品的综合集团。自 1937 年成立以来,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佳能已将自己的业务全球化并扩展到各个领域。目前,佳能的产品系列共分布于 3 大领域: 个人产品、办公设备和工业设备,主要产品包括照相机及镜头、数码相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广播设备、医疗器材及半导体生产设备等。佳能总部位于日本东京,并在美洲、欧洲、亚洲及日本设有 4大区域性销售总部,在世界各地拥有子公司 200 家,雇员超过 10 万人。
编辑本段3.佳能发展
佳能,一直在不断自我改进中
在“共生”的企业理念的指导下,佳能立志成为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司,一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信任和尊重的公司。拥有佳能的产品,保证用户能更简单更安全地享受到更便捷、更快乐的生活。此外,用户通过选择佳能,也支持着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所作的努力。日复一日,佳能不断追求创新,努力让明天更加美好。
1937年,凭借光学技术起家、并以生产世界一流相机为目标的佳能公司成立。此后,佳能不断研发新技术,并在19世纪70年初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80年代初,佳能首次开发成功气泡喷墨打印技术,并将其产品推向全世界。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使佳能数十年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同行业的领导者。去年,佳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2002年在美专利注册数量排名中名列第二,至此,佳能已第十年连续进入该排名前三名。
2003年,御手洗社长被聘为广东省经济顾问。同年,被大连、苏州市评为荣誉市民。
2001年 耗资1亿美金在江苏投资的第一个生产性项目——苏州工厂落户苏州新区,主要生产复印机和软件
这是佳能在全球投资建成的最大的工厂,也是佳能进入中国20多年来最大的一笔投入。 设立佳能(中山)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大连市授予荣誉公民称号 2002年 设立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2003年后开始承担华东区域总部的职能) 佳能将亚洲营销总部迁往北京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对所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开始内销 设立佳能物流(珠海保税区)有限公司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先生(时任国家副主席)来访佳能大连 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被苏州市授予荣誉公民称号 佳能公司代表取缔役社长御手洗冨士夫先生获得江苏?敖
8. 佳能品牌创始于什么时候呀·
成立于1933年11月,当时名为"精机光学研究所"。1934年,一群年轻人在东京仿制德国莱卡照相机,研制了日本第一架35毫米焦点平面快门照相机Kwanon型。1935年又推出一款35毫米焦点平面照相机Hansa Canon型,同年佳能的商标"Canon"正式注册。1937年8月10日正式成立"精密光学工业公司",1947年8月15日改名为"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佳能(Canon)是日文"观音"的罗马字(Kwanon)演变而来。半个多世纪来,随着佳能新一代照相机的不但问世,佳能创造了世界照相机发展史上无数第一,"佳能"照相机品牌成为世界照相机最著名品牌之一。
Canon佳能公司于1959年起推出第一款35毫米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Canon Flex型。经过多年的研制与开发,1971年首次推出专业级135单反机F-1型,以及配套的FD镜头。这款以结实耐用著称的高级专业照相机,能适合在-30℃和60℃的环境下使用,而这款照相机的快门经受了十万次无故障的考验,并采用先进的超薄型钛金属横走式帘幕快门。这架设计精良的专业照相机一上市,轰动了整个摄影界。
佳能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出日本第一台普通纸复印机,80年代初首次开发成功气泡喷墨打印技术。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使佳能成为同行业的领导者。2004年佳能在美国注册专利1805项,连续十三年高居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的专利注册数量前三甲位置。
9. 佳能单发相机是从什么时候诞生的
呵呵,你想问的是单反相机吧!
Canon佳能公司于1959年起推出第一款35毫米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Canon Flex型。
此外,多一点佳能的历史发出来,可以了解一下!
佳能公司成立于1933年11月,当时名为"精机光学研究所"。1934年,一群年轻人在东京仿制德国莱卡照相机,研制了日本第一架35毫米焦点平面快门照相机Kwanon型。1935年又推出一款35毫米焦点平面照相机Hansa Canon型,同年佳能的商标"Canon"正式注册。1937年8月10日正式成立"精密光学工业公司",1947年8月15日改名为"佳能照相机株式会社"。佳能(Canon)是日文"观音"的罗马字(Kwanon)演变而来。半个多世纪来,随着佳能新一代照相机的不但问世,佳能创造了世界照相机发展史上无数第一,"佳能"照相机品牌成为世界照相机最著名品牌之一。
Canon佳能公司于1959年起推出第一款35毫米单镜头反光式照相机Canon Flex型。经过多年的研制与开发,1971年首次推出专业级135单反机F-1型,以及配套的FD镜头。这款以结实耐用著称的高级专业照相机,能适合在-30℃和60℃的环境下使用,而这款照相机的快门经受了十万次无故障的考验,并采用先进的超薄型钛金属横走式帘幕快门。这架设计精良的专业照相机一上市,轰动了整个摄影界。
1976年3月,佳能公司推出全电子化的Canon AE-1型,首次采用“速度先决、光圈自动”的自动曝光模式。AE-1型是世界上第一款内置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的全电子照相机,在市场上独占鳌头。
1981年,佳能公司推出改进的Canon New F-1型,这款性能出众的专业照相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当长的时间,成为许多专业摄影师的武器。
1986年,佳能公司推出了T系列中档次最高的T90型,除自动对焦外,照相机的其它功能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例如首创了快门后帘同步闪光。T90型是当时技术最为先进的手动对焦35毫米单反式照相机之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35毫米单反机进入自动对焦(AF)的时代。1987年佳能公司推出全新卡口的EOS(Electro Optical System的缩写)系列,意为“电子光学系统”。与其它AF照相机不同的是佳能公司将自动对焦驱动马达装在镜头内,提高了自动对焦的速度。以后为其它照相机厂效仿。1989年,推出EOS系列中的顶级专业照相机EOS 1型。而在1987年到1989年的二年时间内,佳能公司连续推出了六款AF单反机,EOS 1型的推出,确立了佳能公司在AF专业单反机的主导地位。1994年,推出第二款专业顶级机EOS 1N型,刚进入二十一世纪,2000年又推出第三款专业机EOS 1V型,成为佳能AF照相机的旗舰。
在35毫米AF单反机的研制开发过程中,佳能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而每一款新机型的推出,总会让人们惊喜。1992年推出EOS 5型,首次采用眼控对焦新技术,一上市就引起极大轰动。1998年,佳能公司推出的第三款眼控对焦照相机EOS 3型,该机采用45点眼控对焦,45个对焦点就密集地分布在约占取景器面积23%的,面积为8mmX15mm的椭圆中,眼睛看到哪里照相机就对焦在哪里,对焦速度比EOS 5型快了近四倍。这款高档照相机的推出,标志着佳能公司在眼控自动对焦技术方面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佳能公司在推出EOS 1N型时,还推出一款姐妹机EOS 1N RS型照相机。该机用厚度仅为0.023毫米的超薄膜聚酯薄片制造固定式半透明反光镜,上面再镀一层0.5微米的特殊蒸镀膜,在曝光中途摄影者仍可以从取景器中看到被摄体,这对于捕捉动态、长时间曝光是非常有利的。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字化摄影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由于数码字化摄影的优点,大有后来居上趋势。1995年世界上数码照相机的像素只有41万,而到了1996年几乎增加了倍数,达到81万,1997年提高到100万,1998年达到200万。
佳能公司顺应时代潮流变化,为尽快满足专业摄影师的需求,佳能公司率先开发能够使用自动对焦镜头的单镜头反光式数码照相机,1995年佳能公司与柯达公司合作以EOS 1N型为原型的基础上,推出了EOS DCS1、EOS DCS3、EOS DCS5型三款单反数码照相机。1998年又推出EOS D2000、EOS D6000型。D2000型也是以EOS 1N型为原型,达到当时最高200万像素的单反专业数码照相机,是世界上第一款装有1.8英寸彩色LCD显示器,在当年日本长野冬奥会上大放光彩,许多专业摄影工作者,从这款数码照相机开始,冷落了传统照相机。
众所周知,数码照相机的核心部件是电荷偶合器件,简称CCD传感器,由于生产成本高,使得数码照相机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影响了数码照相机的普及。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佳能公司在数码照相机研制中,独自开发了CMOS传感器,2000年推出具有325万像素,采用CMOS以EOS 30为原型的单反数码照相机EOS D30型,揭开了数码照相机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在数码照相机的品种上,除单反数码照相机外,小型数码照相机的开发上,佳能公司也为各种用户推出一系列数码照相机,以适合摄影爱好者的不同需求,有A 系列、IXUS系列、S系列、Pro系列、G系列等。
A系列像素在100-200万左右,主要为家庭用户设计。A40与A200是这个系列的代表机型,他们以简单的操作和较高的性价比受到了家庭用户的欢迎。 IXUS系列是时尚的象征。从最早的IXUS V到最新的IXUS V3都借鉴了佳能IXUS系列ASP相机那小巧精致的外观设计,加上不俗的成像质量,得到了年轻时尚人士的一致认同。
S系列像素在介于家用的A系列与高档的G系列之间,功能非常强大,均与当时的G系列相机相当,仅在部分参数上略有逊色,像素数200-400万左右,目前的代表机型是410万像素的S45。
1998年Pro系列推出第一款相机--Pro 70,以成像出色深得不少摄影爱好者喜爱。2001年初推出的Pro 90 IS是一款具有光学稳定系统的10倍变焦数码相机,相当于135照相机镜头37-370mm,是望远摄影爱好者的宠儿。
G系列为高档型,早期的G1,像素为334万,突破性地采用了旋转式LCD的设计,不仅方便了多角度取景,而且可以有效保护显示屏不被划伤。而后又推出了G2与G3,像素达到410万。其中G3采用了佳能最新开发的DIGIC芯片,对影像质量、对焦精度以及对焦速度均有所提高,同时它还改善了影像暗部与亮部在细节上的处理。
佳能的目标是做数码影像领域产品和服务的全面提供商。相对于其他数码相机厂商而言,在数码照相机的发展上,佳能公司有着超前的意识与生产多年数码照相机的经验。佳能的产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应该说是非常全面的,既有针对专业摄影师市场的,也有针对消费类市场的,而且应该说非常均衡,和传统领域的表现一样出色。
在2002年初,为明确佳能在影像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市场策略,佳能提出了"完美影像之道"这个口号。这个口号贯穿在广告、公关传播、活动、促销、渠道建设等各项具体的工作中。在新的一年中,佳能将进一步拓展数码相机市场,在扩大中国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方面,佳能已经树立了一个更高的目标。
2002年年初佳能公司又推出具有650万像素的EOS D60型数码单反机,而到了年末又推出EOS 1Ds,达到了1110万像素,这款数码照相机采用顶级专业机EOS 1V为原型,并吸取在2001年推出的EOS 1D的经验。该机最大亮点是配备了与35毫米胶卷尺寸相同的CMOS传感器。也就是说在使用镜头上,再也不要镜头焦距去乘以系数,数码照相机也有超广角镜头的大视角了,让人们刮目相看。可以说传统135照相机迎来了真正的对手。
1945--第二次大战后,已经能独立制造镜头。
1946--Canon制造出第一颗镜头 Serenar 50mm f/3.5I。
1951--因Serenar 50mm f/1.8I响誉全世界,因为它改善了Gauss lenses 的缺点,也就是在大光圈有很差的表现,并且有高解析力的影像。
1961--50mm f/0.95缔造了Canon的另一个胜利,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快的镜头。
1968--FL 50mm f/1.4II被权威的Camera Mainichi Lens White Paper评定为No. 1,使Canon具体化优秀颜色的重现的方法,该方法后来成为评估所有日本SLR镜头的标准就在此时,正研发luorite的使用当成可替代的镜头材料,fluorite有很特殊的光学特性(红光到绿光的折射程度与绿光到蓝光大不相同称特殊局部色散(extraordinary partial dispersion),该特性可以减少经achromat改善后的第二光谱Secondary Spectrum,但是前提是要够大的无杂质fluorite,在自然界的uorite太小不足以做镜头的情况下Canon发展出无杂质人造fluorite水晶技术.(ps:早在1800人类就知道fluorite的特殊的光学特性)。
1969--发表FL-F 300mm f/5.6,世界上第一个使用fluorite的摄影镜头人造fluorite的发明与使用对镜头的最大贡献是:
(1)减少色散 色散经achromat改善后仍有第二光谱,而且achromat改善有其理论极限焦距 x 2/1000,对於超望远镜头尤为明显,fluorite的出现大大的改善这个问题 。
(2)减少超望远镜头长度(利用fluorite的低折射) (ps:人类在此之前有用fluorite做显微镜,因为不需太大的fluorite)。
1971--发表FD镜头系列使Canon继FL-F 300mm f/5.6后获得更多的表扬FD系列的特性是高反差,锐利,色彩均衡,易於操作,机械化的品质其中FD 55mm f/1.2 AL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非球面的SLR镜头这是在镜头制作上的一大胜利,因为传统球面镜头镜头边缘的光线不会汇聚到焦点而产生模糊的点,此因不同的折射率所致,导致大光圈易产生flare(因光线在镜头内反射而产生光点,此光点可大可小,涵盖整张相片或局部)或ghost(flare的一种,与原影像成相反对称),(此乃前辈告戒新手少用最大光圈之理由)此传统球面镜头的缺点皆由非球面镜头获得改善,方法是减少镜头边缘光线折射的陡度。
1973--TS 35mm f/2.8 SSC允许摄影师平行移动光轴或顷斜镜片,分别是改变透视和景深,这是原本大型相机才有的功能. SSC是Super-SpectraCoating,用来增加透光率和色彩重现FD 35-70mm f/2.8-3.5 SSC,短范围变焦,大光圈,提供拍照很好的方便和简易摄影师原本质疑它比定焦差,后来被它优秀的表现吸引而使用它。
1974--FD 300mm f/2.8 SSC,使用fluorite,高水准,很快成为运动摄影最佳选择,在足球摄影更显其长处。
1975--FD 400mm f/4.5 SSC,后对焦系统(Rear Focusing System),更顺畅对焦和轻巧机械构造.另一是variable focus pitch system,使近摄对焦更迅速。
其间 FD系列持续发展。
1982--FD 14mm f/2.8L 非球面,此系列最广角镜FD 35-70mm f/3.5-4.5用molded lens barrel来减轻重量。
1985--FD 35-105mm f/3.5-4.5业余平价非球面镜,因发展出非球面镜大量生产技术。
Canon的设计目标是特有的高品质镜自生产后10年内仍保持领先EF镜头系列的品质建构在FD的优秀光学水准,加上自动对焦的功能FD镜头系列是给F-1相机系统之如EF镜头系列是给Canon EOS SLR两者最大的差异是接环,EOS接环直径大且是以机械固定电子式控制1987--EF 50mm f/1.8 第一个自动对焦镜EF 300mm f/2.8L USM 第一个超声波马达(Ultrasonic Motor)驱动的镜头USM的特色是高扭力使得自动对焦有最佳的表现,安静,快速对焦,启动/停止快高精度。
1989--EF 50mm f/1.0L USMEF 80-200mm f/2.8L EF 20-35mm f/2.8L。
1990--USM更上层楼EF 35-135mm f/4-5.6 USM 第一个使用"环型"USM大量制造的镜头。显而易见的,在提供自动对焦后EF最大的挑战是保持或超越FD优秀光学性质
1995--EF 75-300mm f/4-5.6 IS USM影响稳定(Image Stabilizer)镜头第一次发表。
10. 佳能数码相机的佳能历史
1930年,Goro Yoshida和他的姐夫Saburo Uchida在日本创建了精密光学仪器实验室。4年后,他们制造了第一台相机,命名为“Kwanon”(观音菩萨),因此他们的第一个标识就是千手观音的图案。尽管如此,他们最终还是将公司名称和标识都改为“Canon”,因为它的发音更近似于Kwanon。
佳能来源
Canon -佳能名称源于美女。佳能公司的创始人是位医学博士,取此名的灵感出自他抬头眺望天空而来。佳能公司原来的名字叫生本·古岳·橙久城 (SEIKI KOGAKU KENKYUJO),是一个精密光学仪器研究所。佳能原有一个十分英语化的名字KWANON,意为一位仁慈佛教女神的名。公司以此名,命其第一架35毫米测距式相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唯一一架KWANON相机幸存。大约在1936年,公司用汉莎·佳能(HANSA CANON)为品牌的相机正式上市了。从此,佳能成为举世闻名的相机品牌和公司的象征。毫无疑问,响亮的名字与日俱增,目前使用的EOS(Electronic Optical System)不仅仅表示电子光学系统英文字首字母的缩写,也是一位在希腊被称作黎明的女神。 佳能的中国事业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1979年,邓颖超女士访问佳能公司,提出支援中国精密工业的要求。1980年,时任社长贺来龙三郎先生对北京进行了友好访问。中国政府与佳能公司高层领导人的互访,为佳能公司的在华事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佳能公司对华投资也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1997年,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开始负责佳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及其他相关业务。2002年,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和各项政策法规的实施,中国的个人消费品市场、办公设备市场愈发活跃起来。与此相对应的是,佳能将亚洲营销总部从香港迁入北京,并正式开始行使中国国内销售权。同时,佳能大力加强在华机构,在中国市场增设华北,华东和华南三大区域总部,并授权北京、上海、广州分公司对所在区域的财务、物流、销售和服务进行管理。至2003年底,佳能在中国的15家分公司已全部注册成立完毕,佳能(中国)实现了从第一阶段的生产投资转向第二阶段的销售服务的重大战略推进。
佳能(中国)最重要的工作是中国市场的构建,即调整在中国市场的管理结构和商业结构,逐步建立更为高效的营销体系,以满足中国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佳能已经成功运用其世界顶级的影像技术,为中国市场提供了照相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投影仪等诸多产品,并开始向耗材,医疗设备等领域进行积极的拓展。
基于“共生”理念,佳能植根于中国并开始努力成长。而未来,佳能将继续实践这一理念,为中国的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先进的产品和更完善的服务,继续通过投资创汇、技术转让、创造就业机会、参与社会建设等多种形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