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有线电话的发明

有线电话的发明

发布时间:2020-12-18 07:23:07

『壹』 电报和电话是如何发明

19世纪上半叶,由于电学研究的开展和电磁方面的新发现,社会上激起了广泛的热情,急切希望把这些科学成果应用于生活和生产中。其中电报和电话的发明和改进,尤其具有突出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发明了电磁式有线电报。早在18世纪初,当格雷发现电传导性后,人们就开始探索如何用电进行通信,许多方案被提了出来,有的还试着实践一番。例如:1774年瑞士有一位工程师叫勒萨奇,利用摩擦起电,实现了最早的有线电通信。1787年西班牙的贝坦考特用莱顿瓶实现了电报传递。1809年法国人赛梅林发明电化学电报机,通过电解的气泡来反映传递的信号。然而,由于传递速度太慢,信号不够准确,这些努力都没有取得成功。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现了电磁感应,做成了电磁铁,当时的条件就不同了。许多人在不同的地方,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用电磁效应传递电报的各种方法,纷纷宣布发明了有线电报。

有趣的是,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提出的许多方案大多因不满足实际需要而被淘汰,真正经得起考验的却是一位不懂电学的画家莫尔斯(S.Morse)所发明的电磁式电报机。莫尔斯电报机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原理,可贵的是这位发明者的探索精神和执著追求。

在他之前,著名物理学家安培(A.M.Ampere)曾建议用磁针的偏转指示信号。26根导线对应26个字母,磁针放在接收一端的字母旁边,信号电流通过导线,磁针就偏向一定的方向,指示出电报中相应的字母。1832年,俄国人希林根据这一建议,发明了一台用6个磁针的偏转来表示字母的磁针式电报机,并用6根导线把收、发两端联接起来,在两座大楼间成功地进行了信号传递。

1833年,又有两位物理学家高斯(J.K.F.Gauss)和韦伯(W.Weber)合作,做成磁强计电报机。他们只用了两根导线和一个磁针就实现了信号的传递,可以远距离地传递电报。但也只能在实验中作表演用,仍无实用价值。

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是美国人莫尔斯1837年发明的电磁式电报机。莫尔斯青年时代到欧洲学绘画,1832年在返回美国的轮船上,偶然在聊天中听到同船旅客杰克逊谈起电磁铁的神奇功能,他非常感兴趣。当他得知电流可经导线以极快的速度传导,立即想到能否用电流传递信息。尽管自己的电学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很贫乏,仍决心投身于试制工作。他虚心向化学家盖尔和电学家亨利请教,坚持不懈,亲自动手做各种试验。1837年终于做成了第一台实用的电磁式电报机。开始,他用三种符号代表数字或字母:产生电火花、不产生电火花和电火花间隔的长短这三种情况代表三种符号。这三种符号的适当组合就代表数字或字母。

后来他又发明了一套用点和线代表字母和数字的符号,这就是一直使用至今的莫尔斯电码。

1840年,莫尔斯的电报机取得专利。后来又几经周折,取得美国国会的资助,在华盛顿和巴尔摩之间架设了一条相距64千米的试验性电报线路。1844年5月24日终于成功地拍发了第一份长途电报。莫尔斯从外行变成了内行,成为一名电报专家了。

电话的发明要晚一些。但是它的萌芽却比电报还早。据文献记载,1684年,英国物理学家胡克曾在英国皇家学会作了一次关于通讯的演讲。他提出经远距离传输话音的建议。他说,他曾用一根拉紧的导线传送话音,相距200米可以听到耳语声。把距离加大10倍,可能还会听到。

1837年,美国医生佩济发现一种现象:当铁的磁性迅速改变时,会发出一种悦耳的声音。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声音的响度随磁性变化的频率变化。这一新现象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很多人重复他的实验。

1844年发明电报,许多人希望运用电报的原理来传递话音。有人建议,用一只活动磁盘,当人靠近磁盘说话,同时让磁盘连续地接通和切断电源时,就可以使一定距离之外的另一只磁盘产生完全相同的振动。大约在1860年,德国的赖斯第一次用电发送了一段音乐。他把自己的装置称为“telephone”(电话)。赖斯的发送器中装有用薄羊膜做成的膜片,安有铂接点,接点上安一只铂针起调节作用。接收器中有一只电磁铁,是用一根编织用的钢针绕上导线做成,装在一块发音板上,发送器和接收器都跟电源串联。当接通发送器的接点时,膜片振动,产生间隙电流。电流传到接收器,磁针长度发生变化,发音板振动发出声音。

1875年,有两个美国人同时在研究电话传输的方法。一个叫格雷,他的方法跟赖斯差不多,不同的是在薄膜上加一根小铁杆,铁杆的另一端浸入电解液中,充当电解液的电极。当声音激励膜片时,小铁杆振动,电极在电解液中的深度忽大忽小地变化,电流也跟着变化。电解液的办法固然巧妙,使用起来却很麻烦,因此需要改进。正当格雷提出改进计划时,另一位美国人捷足先登,做出了比较理想的送话器。他就是著名的发明家贝尔(A.G.Bell)。贝尔是声学专家,祖传三代都献身于聋哑人的教育事业。1874年,他想到用电磁感应的方法把声音变成电信号,可是接收到的电流可能太弱,没有成功的把握。

1875年6月2日下午,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正在从事电报机的研究,一个偶然的事件使他们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当时他们两人分在两间屋子里联合做实验。沃森看管的电报机上的一个弹簧突然被磁铁吸上了。沃森把吸住的弹簧拉开。这时正在另一间房子里的贝尔发现那里的电报机发出连续的颤声,原来这台电报机的弹簧也开始了颤动。细心的贝尔立即抓住了这个偶然事件,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声音就会引起铁片振动。如果在铁片后面放有绕着导线的磁铁,铁片振动时,就会在导线中产生忽大忽小的感应电流。这个感应电流顺着电路传送到对方,使另一个块磁铁做同样的振动。这样,声音就可以从一方传到另一方了。贝尔把这个想法告诉沃森,两人立即开始行动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安装和试验,终于研究出了一种新型的能传话的设备,这就是电话机。

『贰』 电话怎样发明的呢是谁发明的

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千米长的接力方式传送信息的托架式线路。这是一种由16个信号塔组成的通信系统。信号机由信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相关的信息。当时,法国和奥地利正在作战,信号系统只用一个小时就把从奥军手中夺取埃斯河畔孔代的胜利消息传到巴黎。以后,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德国及俄国等也先后建立了这样的通信系统。1876年美国人贝儿发明了有线电话 欧洲对于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研究始于17世纪。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罗伯特·胡克首先提出了远距离传送话音的建议。而在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话筒接力传送语音信息的办法,并且把这种通信方式称为—Telephone,一直延用至今。 1832年,美国医生杰克逊在大西洋中航行的一艘邮船上,给旅客们讲电磁铁原理,旅客中41岁的美国画家莫尔斯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当时法国的信号机体系只能凭视力所及传讯数英里,莫尔斯梦想着用电流传输电磁信号,瞬息之间把消息传送到数千英里之外。从此以后,莫尔斯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莫尔斯从在电线中流动的电流在电线突然截止时会迸出火花这一事实得到启发:如果将电流截止片刻发出火花作为一种信号,电流接通而没有火花作为另一种信号,电流接通时间加长又作为一种信号,这三种信号组合起来,就可以代表全部的字母和数字,文字就可以通过电流在电线中传到远处了。1837年,莫尔斯终于设计出了著名的莫尔斯电码,它是利用“点”、“划”和“间隔”的不同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标点和符号。1844年5月24日,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莫尔斯亲手操纵着电报机,随着一连串的“点”、“划”信号的发出,远在64公里外的巴尔的摩城收到由“嘀”、“嗒”声组成的世界上第一份电报。 谁发明了电话? 目前,大家公认的电话发明人是贝尔,他是在1876年2月14日在美国专利局申请电话专利权的。其实,就在他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申请了电话专利权。 在他们两个之前,欧洲已经有很多人在进行这方面的设想和研究。早在1854年,电话原理就已由法国人鲍萨尔设想出来了,6年之后德国人赖伊斯又重复了这个设想。原理是:将两块薄金属片用电线相连,一方发出声音时,金属片振动,变成电,传给对方。但这仅仅是一种设想,问题是送话器和受话器的构造,怎样才能把声音这种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并进行传送。 最初,贝尔用电磁开关来形成一开一闭的脉冲信号,但是这对于声波这样高的频率,这个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最后的成功源于一个偶然的发现,1875年6月2日,在一次试验中,他把金属片连接在电磁开关上,没想到在这种状态下,声音奇妙地变成了电流。分析原理,原来是由于金属片因声音而振动,在其相连的电磁开关线圈中感生了电流。现在看来,这原理就是一个学过初中物理的学生也知道,但是那个时候这对于贝尔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格雷的设计原理与贝尔有所不同,是利用送话器内部液体的电阻变化,而受话器则与贝尔的完全相同。1877年,爱迪生又取得了发明碳粒送话器的专利。同时,还有很多人对电话的工作方式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专利之争错综复杂,直到1892年才算告一段落。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买下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与贝尔的电话公司对抗。长时期专利之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贝尔的专利权,从此不再染指电话业,交换条件是17年之内分享贝尔电话公司收入的20%。

『叁』 有线电话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

应该是1901年

第一个电话局

1900年8月16日,八国联军攻到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北京城可就乱开了。第二年,有一个叫璞尔生的丹麦商人,趁“庚子之乱”擅自把自己在天津租界里经营的电话延伸到了北京,私自在城里和东交民巷架设电话线路,并在东城船板胡同设立了“电铃公司”。这就是北京最早出现的电话,是外国人经营的。

丹麦商人的电话业务对当时清廷已经开办的电报局业务冲击很大。顿时激起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部分洋务派的极力反对。堂堂大清国的通讯主权怎么能让外国人经营呢?

其实早在璞尔生擅自经营北京电话的前两年,也就是1899年11月19日,清政府督办电政大臣盛宣怀已经向光绪皇帝上奏了奏折,主张大清国应该独立开办电话业务。那会儿把电话称为“德律风”。盛宣怀上奏的奏折这样写道:德律风“创自欧美,于电报为支流……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其始可达数十里,……中国之有德律风也,自英人设于上海租界始,……西人眈眈逐逐欲攘我电报之权力而未得,不早补救何从?”

光绪皇帝做了回复:“电话归电报局兼办,以电报余利为推广电话之需。” 任命大清电报局总办黄开文兼任电话局总办,在北京试办电话局。1903年5月,架设了北京城内大臣住宅与颐和园之间的电话线路,同时,筹设北京八旗军营和万寿山窦营的电话。

1904年1月2日,由清政府钦准的中国第一个官方部办电话局终于诞生了,据说当时安装了一台100门磁石式人工电话交换机,老北京的电话局发展史就此开始。奇怪的是大清官办的第一个电话局竟然在东单二条,租用清朝大学士翁同龢的8间马厩开通的。

虽然当时的电话局只安装了一台100门电话交换机,但是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了。因为当时主要开通的是各部衙署、朝廷大臣以及亲王官邸的电话。

此时,丹麦商人璞尔生擅自经营的“电铃公司”,在国人一片声讨声中经营规模越来越小,经过协商,1905年3月23日,清朝政府以5万两白银收购了“电铃公司”,并入大清北京电话局南苑分局网络。

随着电话用户的不断增多,原有的北京电话线路已经不够用了,到了1904年12月电话容量扩大到800门。 1908年达到了1900门。清代末期,北京电话容量已经达到3200门,分局分所四处。老北京电话业务初具规模。

慈禧控制光绪的

秘密武器

尽管光绪皇帝主张在北京开办电话业务。但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一直长住在颐和园,就是不准在皇宫里安装电话,宫里不敢违背懿旨,皇宫里一直没有安装电话。可是到了1908年8月,慈禧太后忽然特别准许给光绪皇帝设立了一部专用电话。这个时候,光绪正住在中南海,专用电话一直接连接颐和园。说是专备上用,殊不知,这条专线是慈禧为了指挥灵便,控制和监视光绪的行踪设置的。

据清代《邮传档》等书籍记载,这条专线以当年慈禧太后出入的颐和园水路码头“水木自亲殿”为端点,经过西苑一直连接到光绪皇帝居住的中南海“来薰风门”东配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

慈禧不准在皇宫里安装电话,据说是因为“架杆立线”会影响皇家的风水。所以慈禧死了以后,她的灵柩需要移到清东陵的时候,北京电话局只好把东华门、北池子、东直门一带沿途的电线杆临时拆除了。

1910年4月,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太后打破了“皇宫不得安装电话”的禁令,在紫禁城设立了6部专线电话。安装了一台10门小型电话交换机,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惟一的皇家电话局,电话主要连接紫禁城里的建福宫、储秀宫和长春宫等住所。

『肆』 电话的发明时间

电话的发明时间:1860年。

电话机是通过电信号双向传输话音的终端设备。

历史上对电话机的改进和发明包括:碳粉话筒,电话人工交换板,拨号盘,自动电话交换机,程控电话交换机,双音多频拨号,语音数字采样等。新技术包括,ISDN,DSL,模拟移动电话和数字移动电话机等。

(4)有线电话的发明扩展阅读

电话发明故事:

有一次,当他在做电报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的现象,而且他还发现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这给贝尔以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振动吗?这就是贝尔关于电话的最初构想。

贝尔发明电话的努力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的鼓励。亨利对他说:“你有一个伟大发明的设想,干吧!”当贝尔说到自己缺乏电学知识时,亨利说:“学吧”。

在亨利的鼓舞下,贝尔开始了实验,一次不小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得喊叫起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

想不到,这一句极普通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正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贝尔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个从电话里听到电话声音的人。

贝尔在得知自己试验的电话已经能够传送声音时,热泪盈眶。当天晚上,他写给母亲的信中预言:“朋友们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门也能互相交谈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由于贝尔1876年3月10日所使用的这部电话机的送话器,在原理上与另一位电话发明家格雷的发明雷同,因而格雷便向法院提出起诉。一场争夺电话发明权的诉讼案便由此展开,并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最后,法院根据贝尔的磁石电话与格雷的液体电话有所不同,而且比格雷早几个小时提交了专利申请等这些因素,作出了大家已经知道结果的判决,电话发明权案至此画上句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电话



『伍』 电话是怎么发明的

电话是安东尼奥·梅乌奇发明的。同时他是意大利人。2002年6月15日,美国议会议定议案,认定安东尼奥·梅乌奇为电话的发明者,梅乌奇因而被称为“电话之父”。

安东尼奥梅乌奇是美籍意大利人,他与电话结缘是从1849年开始,在给一个生病的朋友治疗时,他发现了振动变为电流可以传递声音的物理现象。从而开始了“会说话的电报机”的研究,此后他把自己发明的第一个电话接在工作室与卧病在床的妻子间。

(5)有线电话的发明扩展阅读

梅乌奇向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寄去了模型和技术细节,但是没能和该公司的主管人员见上一面。当他于1874年向西部联合电报公司要求拿回这些材料时,却被告知这些东西已经不见了。

两年之后,也就是1876年2月14日,和梅乌奇共用一个实验室的贝尔向美国专利局提出申请电话专利权。巧合的是,就在贝尔提出申请两小时之后,一个名叫E.格雷的人也走进专利局,也申请电话专利权。从而引起了电话专利权之争。不过贝尔和格雷的发明原理略有差异。

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西部联合电报公司买下了格雷和爱迪生的专利权,与贝尔的电话公司对抗。长时期专利之争的结果是双方达成一项协议,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完全承认贝尔的专利权,并不再染指电话业,交换条件是17年之内分享贝尔电话公司收入的20%。

在此之前,梅乌奇愤而提起上诉,为此,梅乌奇准备了一纸上诉状,但为时已晚,他已经将近80岁,而且穷困潦倒,病魔缠身。当时最高法院同意以欺诈罪指控贝尔,但就在胜利的曙光就要显现时,他却于1889年10月18日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陆』 有线电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随着世界军事通信手段的演进,电话、无线电等也引进了中国并应用于军事领域。1900年至1906年,先后在南京、武汉、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兴办了电话通信,军用有线电话通信也在军队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1900年前后,为了加强防务,在广州督署及马口、前山、威远等要塞和广海、宝壁、龙骧、江大、江巩、江固、江汉等江防舰艇之间首先设置了无线电机。1905年,袁世凯购买了马可尼式无线电机7架,分装于北京南苑、天津、保定三处行营及海圻、海容、海筹、海琛4条军舰上。与此同时,袁世凯还将天津小站旧时营房酌加修理,开办了电信学队。他从北洋六镇中挑选部分士兵,编队学习,开设通信勤务与军用电线架接等课程,学制为一年。学员毕业之后,分配到各部队负责通信工作。其后电信学队与保定的信号学队合并,改名为电信信号学队,作为北洋军中军事通信的专业技术院校。

进人民国以后,随着世界军事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中国的军事通信也不断获得长足的发展。为了适应军事通信领域的发展,培养军事通信人才,1913年,北洋政府成立了“施行电信通信教育,为军事通信上必要事项之调查研究”的陆军电信教导营。教导营直隶陆军部,由军学司主管,每期招收学员、学生各一班。学员50名,从各师曾任一年以上的排长中考选;学生528名,从各师服役一年以上的士兵中考选,学制分别为一年和两年,毕业后各归原师,在各师内组织教导班,“转教该师营内军士、兵丁,或令温习”,以壮大部队电话电报等通信技术力量。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了无线电训练班,教官由海军部电务科长陈可潜、科员沈琳等兼任,学员从福州海军艺术学校未毕业学生中先后挑选了两批共57名,分两届入营受训,第一届学员29名于1932年6月毕业,第二届学员28名于1934年12月毕业,该训练班随之结束。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陆军通信兵学校,主要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分有线电班、无线电班、通信军士训练班、特种通信教导队等。其中有线电班为招收各师步、炮兵中尉、少尉军官入校学习,专授有线电话短期训练。抗日战争开始后,陆军通信学校除继续开办原有的学员队、学生队及军士训练班外,为适应战时需要,将教育重点放在基本教练和战斗教练上,如有线电和无线电的技术训练与敷设等。空车方面,1932年成立的中央航空学校中设有电讯技术组,此后并成立了航空通信学校,培养空军的军事通信人才。1940年8月,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在成都恢复了中央航校原有的通信人员训练班。1944年,以该班为基础,扩充为空军通信学校,以培养战时紧缺的空军通信人员。

近代和现代通信手段应用于军事领域之后,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交战双方针对对方通信系统来获取情报的行动也就从此开始了。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引发二次革命。7月,袁世凯侦悉李烈钧回到湖口准备发难,便派出北洋军向赣军发动进攻。由于孤军奋战,赣军在与北洋军的作战中节节失利。在这种情况下,湖南都督府军事厅与四川军队进行电报联系,约其三路出兵,会攻武汉,威胁北洋军的侧背,将赣军从困境中解救出来。结果这封电报被贵州都督唐继尧截获,并密告了北洋军,致使三路会攻武汉的计划破产。这是中国较早地运用电报来获取军事情报的战例。

『柒』 有线电话,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的发明者是谁

有线电话:贝尔(英国人)
无线电话:马丁-库帕(美国人)
有线电报:莫尔斯(美国人)

『捌』 电话的发明过程

电话的发明者叫贝尔。他原是苏格兰人,生于1847年。24岁时移居美国,不久加入美国籍。1873年他已是波士顿大学语言生理学的教授。一次,他企图通过一根电报线来同时传递几个信息。他的设想得到了妻子梅布尔.哈伯德与岳父的支持。梅布尔是聋子,以前是贝尔的学生。她父亲较富有,为女婿的科学试验慷慨解囊,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贝尔的不少朋友却希望他钻研电报术。但发明家不以为然。他心里唯一惦记的事,就是要完成传递人声的工作。他先试制成“谐和电报”――在一根导线上连接由带电芦苇组成的两个竖琴模样的集合。每根芦苇在导线的那一头都有同频率的对应者。贝尔把两个“竖琴”挂在磁性薄膜上。这薄膜是模仿人耳的一种装置。

有一天,贝尔的助手托马斯.沃森摆弄夹住了的芦苇,而贝尔却从导线上听到了邻室传来的拨动的弦音。他记下了事实,从而导致进一步试验。试验过程中,贝尔遇到不少困难。但他是个虚心好学的人,因而在向别人求教时,得到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与帮助,其中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约瑟夫.亨利、爱迪生等。

1876年3月10日,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

在实验室里的沃森助手听到召唤,像发疯一样,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他一路大叫着:“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

这样,人类有了最初的电话,揭开了一页崭新的交往史。1877年,第一份用电话发出的新闻电讯稿被发送到波士顿《世界报》,标志着电话为公众所采用。1878年,贝尔电话公司正式成立。

早期的人工电话交换机。它能为50家电话用户提供服务

『玖』 谁发明了有线电话

贝尔

阅读全文

与有线电话的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著作权 浏览:829
马鞍山李群 浏览:440
创造101之无敌导师 浏览:170
关于公司知识产权的内控管理制度 浏览:72
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工作方案 浏览:103
法国发明家巴耶尔首创 浏览:561
油条机我爱发明 浏览:648
北京品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240
著作权共同所有 浏览:778
二手途达转让 浏览:518
马鞍山市花湖 浏览:480
永乐票务投诉 浏览:951
龙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浏览:186
兴国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131
开封出租车投诉电话是多少 浏览:101
甘肃省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浏览:612
马鞍山父子身份 浏览:192
观通杭州知识产权 浏览:10
认缴资本期限 浏览:855
黑龙江企业培训师证书查询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