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半音发明

半音发明

发布时间:2021-07-24 19:14:47

㈠ 音乐是谁发明

音乐发明之最

1.最早的节拍器

发明于1816年,发明者是德国的约翰·内波穆克·梅尔采尔。他是机械乐器的创制人,曾研制出百音琴(即机械乐队)、助听器以及音乐节拍器。1816年,他发明的第一只较为完善的节拍器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首次与公众见面,从此,节拍器就不胫而走,成为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宠物。

2.最著名的三位小提琴制作大师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小提琴则是乐器之“后”。小提琴艺术的发展是和小提琴的制作与革新休戚相关的。此举的有功之臣是意大利著名的提琴制作师安东尼奥·斯特拉第瓦利(1644—1737),他将小提琴持琴法从膝头移至夹在颚部。此外,在小提琴制作史上还有两个伟大的人物,他们是阿玛蒂和瓜尔涅利。这三位提琴制作大师均居住在意大利北部的克雷莫纳小镇。现在,出自克雷莫纳三位制作大师之手的提琴,往往价值数10万元。它们之所以如此昂贵,除了音乐上的实用价值外,本身还是一件造型优美的艺术品。

3.最有贡献的管乐器音键系统发明者

木管乐器从雏形到基本定型,经历了几个世纪,在改革发明者中成就最大的是德国慕尼黑的长笛演奏家、乐器改革家塞奥尔德·波姆。他试制成功了环键式长笛,设计了一整套合理的新指法,并从理论上取得了长笛近吹口四分之一部、管径接近于抛物线的精确数据,把管体的四分之三改为圆柱形管,使长笛的有效管长达到管径的30倍,从而使各音的八度关系都准确了。此外,他还把椭圆形的吹孔改成圆角矩形,并加大了音孔的直径,使音色更丰满、明亮。后来人们称他研制的长笛机械机构体系为”波姆体系“,并移植到其他木管乐器上,使木管乐器的结构基本达到完善。

4.最早的录音装置

美国人托马斯·阿尔巴·爱迪生在1877年设计的留声机,是世界上最早的录音装置。同年12月6日,爱迪生的助手、机械工人约翰·克卢西制造出了第一台样机,并用这台样机录制了爱迪生唱的歌《玛莉的山羊》。1878年4月24日,爱迪生留声机公司在纽约百老汇大街成立,并开始销售业务。他们将这种留机和用锡箔成的很多圆筒唱片配合起来,出租给街头艺人。最早的家用留声机,是1978年生产的爱迪逊·帕拉牌留声机,每台售价10美元。

5.最早的弦乐四重奏

18世纪以前的“原始乐队”并没有任何固定的编制,乐队成员的多少和乐器的种类,是由贵族雇用乐队的条件或作曲家的要求而确定的。

1755年,23岁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受聘于冯贝格伯爵,在宫廷里专职作曲。当时的器乐曲流行用由两只小提琴合奏同一旋律,用大键琴伴奏。由于大键琴的音量较弱,低音部分有时就得用大提琴来加强。冯贝格伯爵的乐队一共只有四个人,两个小提琴、一个中提琴和一个大提琴,没有大键琴。这样的一个乐队编制使海顿颇伤脑筋。经过反复的研究,他把两只小提琴分为两个声部,让中提琴充当内声部,使和声效果更为丰富,彻底用大提琴替代大键琴来演奏低音部。于是,第一个弦乐四重奏团成立了。

海顿一生中共谱写了77首弦乐四重奏曲。迄今,弦乐四重奏仍一直被认为是最高雅、最富于表现力的一种音乐形式。

6.最快速度的钢琴调律

现代钢琴的弦架是铸铁制件,而老式的弦架由于材料和结构不合理,琴弦很容易走音,往往在音乐会的幕间还得临时调音。因此,早期的钢琴独奏音乐会,演奏者必须聘用一位钢琴调律师随场,以保证钢琴音调的准确性。

基于以上原因,乐器改革者曾别出心裁地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但大多以失败告终。由此,关于钢琴音色与音准问题,唯一可以改进的就是调律师的技术。第一是调律师的音准概念;第二是调音的速度。

1980年,美国纽约的但丁钢琴厂曾举办了一次专业调律师比赛。比赛的方法是:将所有参赛用钢琴调高一个半音,要求调律师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所有音恢复到原来的音高。最后,调律师史蒂夫·费尔查尔特创造了4分20秒的最快调律速度而夺得桂冠。

7.最长的休止符

美国音乐家约翰·凯奇(1912-)是一位孜孜不倦的音乐试验家,他摒弃了传统的演奏技巧和作曲技法。以“加料钢琴”的先驱者出名,“加料钢琴”就是在传统钢琴的弦上或各弦之间,放上各种不同的物体,从而改变原来的音响和音色。

凯奇研究了机遇音乐、电子音乐的无音乐,这些音乐都缩小或间接地排除了作曲家的作用。他的作品《4分33秒》是最著名的、前所未有的无声乐曲,该曲的休止符长达4分33秒,创最长休止符的世界记录。

8.最早的磁带录音机

最早使用磁带的录音机,是“布拉特纳冯”型录音机。1929年,在英国埃尔兹利的布拉特纳色彩和音响摄影棚,为了使音响和摄影能够同步,使用了这种磁带录音机。这是在德国音响技师克尔特·休蒂雷的专利基础上,由制作人路易斯·布拉特纳设计的,也是最早采用电子放大器的录音机。1931年,英国广播公司购买了布拉特纳的第一台磁带录音机。

9.中国大锣

中国锣是人们非常熟悉的打击乐器,它是中国人在音乐方面的一项伟大发明。迄今为止,最早的出土实物是广西贵县泊湾一号古墓的西汉初期的一面铜锣,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

有位外国音乐家曾说过:“一个交响乐队,没有一面中国大锣,就未免有些逊色。”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1840—1893)创作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中国大锣,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德累斯顿交响乐团使用的一面中国大锣,是我国清朝时制造的,它是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第一件中国乐器。直到今天,大锣仍然是西洋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必备编制中唯一的中国乐器。

10.近代音乐方面最伟大的发明
比利时人萨克斯于1840年发明的萨克管,被公认为几百年来在乐器方面最伟大的发明。萨克管是发明者萨克斯结合了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部分构造而创制的,它通过吹奏单簧片来发音,演奏方式类似木管乐器;但管身为铜制,乐器的发音方式更类似铜管乐器。这种乐器的音质浓厚、色彩丰富,是很受人们欢迎的新型乐器。到了本世纪,由于爵士音乐的盛行,萨克管日益成为现代音乐中的重要乐器。

㈡ 音乐里的“1234567”是谁发明的

所谓简谱,是指一种简易的记谱法。有字母简谱和数字简谱两种。一般所称的科谱,系指数字简谱。数字简谱以可动唱名法为基础,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读音为do、re、mi、fa、sol、la、si,休止以O表示。每一个数字的时值名相当于五线谱的4分音符。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名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家教歌曲。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棱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 19世纪末叶,简谱传到日本,再传入中国。1904年沈心工编著出版的《学校唱歌集》是中国最早自编的一本简谱歌集;之后逐步普及到各地的学校,30年代随着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简谱得以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数字简谱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时法国天主教方济各会教士J.J.苏艾蒂加以改进后用来教唱宗教歌曲,并著有《新的数字方法教唱宗教歌曲的试验》等书。18世纪中叶,著名的法国思想家J.-J.卢梭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19世纪,经过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 3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因此这种简谱在西方被称为“加-帕-谢氏记谱法”,简称为“谢韦记谱法”。 关于字母简谱,主要为美英等国所通用。其中如H.C.格洛弗首创,J.柯温完成的可动唱名法。它以d、r、m、f、s、l、t,7个字母作为基本音符,其中除第7音读作ti外,其余各音与数字简谱的读音一样。有关半音的记法:遇升高时一律加e,降低时一律加a,高八度在右上角标1,低八度在右下角标1。其时值及节拍则以纵线表示强拍,双点表示弱拍;横线表示延长,单点表示数音连结成一拍。 由于简谱的记法与中国的工尺谱(流行在中国民间的一种文字谱)相当接近,在中国简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就世界范围而言,中国是把简谱吸收的最好、最发扬光大的国家。而五线谱,通过教育体制,以西方为中心的音乐教育,已基本流行于各个国家,在院校里也是必修项目之一,它为世界音乐统一于一谱提供了基础。 在中国简谱的发明者是李叔同。 上面说的太那个了,不通俗,反正记住1234567是什么,小节线|、休止符0、延长符——就行了!

希望采纳

㈢ 十二平均律是谁发明的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

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据杨荫浏先生考证,从历史记载看我国在音乐实践中开始应用平均律,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但平均律理论的出现,则是1584年明代朱载堉《律学新说》问世之时。实践与理论之先后出现,其间相去1685年。

明朝中叶,皇族世子朱载堉发明以珠算开方的办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数列,具体说来就是:用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然后将2开12次方得频率公比数1.059463094,该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用这种方法第一次解决了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这种律制包括了乐音的标准音高、乐音的有关法则和规律。钢琴键盘上共有黑、白键88个,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对世界音乐理论有重大贡献。直到一百多年之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了同样的理论。19世纪末,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曾按朱载育发明的这种方法时行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朱完全相同

三分损益律、纯律、十二平均律,在中国同时存在。因此,也就出现异律并用的情况。在历史上,南朝宋、齐时清商乐的平、清、瑟三调和隋、唐九、十部乐的清乐中,都是琴、笙与琵琶并用;宋人临五代周文矩《宫中图》卷中的琴阮合奏,其时,琴上所用应是纯律,签上所用当为三分损益律,琵琶与阮是平均律。可见,南北朝、隋唐、五代,都存在三律并用的情况。在现存的许多民间乐种中,也有琴、笙、琵琶、阮等乐器的合奏。因此,这种三律并用就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存在的一。

㈣ 音乐中的do re me fa so la ti是谁发明的

尽管13世纪出现了五线谱,直至今日教会中的格里高利圣咏仍然保持着四线谱。规多发现人们熟悉的圣约翰赞美歌每句开始的音排列起来是一个由低而高的音阶,C、D、E、F、G、A,为了教授学生视唱辨别全音、半音的关系,他用赞美歌韵开始的拉丁文音节ut、re、mi、fa、sol、la来教唱这六个音,于是唱名就出现了。后人只是把ut改唱do,在la上方加入si。

这是因为,12平均律并非自然音律(也称纯律),而是一种数理音律,为了简化记谱和演奏,其中每个音的绝对音高都有所调整.而我国古代使用的五声音阶这是自然音律.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民族也并不是都用的相同的七个音或其中的几个.

后面是一点资料,简要介绍几种律法

纯律

纯律是用纯五度(弦长之比为2:3)和大三度(弦长之比为4:5)确定音阶中各音高度的一种律制。

纯律,是用纯五度(弦长之比为2:3)和大三度(弦长之比为4:5)确定音阶中各音高度的一种律制。例如:大七度为纯五度加大三度,小三度为纯五度减去大三度,由于纯律音阶中各音对主音的音程关系与纯音程完全相符且其音响亦特别协和,故称“纯律”。

虽然在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关于纯律的理论,但是在七弦琴第3、6、8、11等四个徽,依次当弦度1/5、2/5、3/5、4/5处,其比值的分母均为5,为纯律所独有,因此,杨荫浏先生指出:“一首琴曲,若用到3、6、8、11徽上的泛音,则这首琴曲所用的律,便只能是纯律。”

从琴谱《碣石调·幽兰》中用到本一6、8、11徽上的泛音看,可以证明中国在公元六世纪就已应用了纯律。从湖北随县曾侯钟铭所反映出来的“三度生律法”,又进一步将纯律在中国运用的时间往前上溯到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

十二平均律: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亦称“十二等程律”。据杨荫浏先生考证,从历史记载看我国在音乐实践中开始应用平均律,约在公元前二世纪,但平均律理论的出现,则是1584年明代朱载堉《律学新说》问世之时。实践与理论之先后出现,其间相去1685年。

明朝中叶,皇族世子朱载堉发明以珠算开方的办法,求得律制上的等比数列,具体说来就是:用发音体的长度计算音高,假定黄钟正律为1尺,求出低八度的音高弦长为2尺,然后将2开12次方得频率公比数1.059463094,该公比自乘12次即得十二律中各律音高,且黄钟正好还原。用这种方法第一次解决了十二律自由旋宫转调的千古难题,他的“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已成为人类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这种律制包括了乐音的标准音高、乐音的有关法则和规律。钢琴键盘上共有黑、白键88个,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理论对世界音乐理论有重大贡献。直到一百多年之后,德国音乐家威尔克迈斯特才提出了同样的理论。19世纪末,比利时音响学家马容曾按朱载育发明的这种方法时行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朱完全相同.

西方音乐界的看法则是J.S.Bach发明了十二平均律

㈤ 十二音体系是谁发明的

十二音体系是阿诺尔德·勋伯格发明的。
勋伯格的“十二音列体系”是版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中的权一个重要派别。
其主要内容为:
一、在一个八度之内,互为半音关系的十二个音同等重要。传统的大调、小调音阶被完全放弃,而运用“半音阶”,也就无所谓“调性”了。
二、这十二个音符,可以按照任意顺序排成一个序列,但不能存在重复现象。
三、一个序列进行完毕之后,下一个序列不是对上一个序列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复杂而严格的顺序原则再次出现。
四、和声用音也依照上述排列原则。传统的“三和弦”被彻底摒弃。

㈥ 歌谁发明出来的,

尽管13世纪出现了五线谱,直至今日教会中的格里高利圣咏仍然保持着四线谱。规专多发现人们熟悉的属圣约翰赞美歌每句开始的音排列起来是一个由低而高的音阶,C、D、E、F、G、A,为了教授学生视唱辨别全音、半音的关系,他用赞美歌韵开始的拉丁文音节ut、re、mi、fa、sol、la来教唱这六个音,于是唱名就出现了。后人只是把ut改唱do,在la上方加入si。 这是因为,12平均律并非自然音律(也称纯律),而是一种数理音律,为了简化记谱和演奏,其中每个音的绝对音高都有所调整.而我国古代使用的五声音阶这是自然音律.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民族也并不是都用的相同的七个音或其中的几个.

㈦ 十二平均律是谁发明的

十二平均律发明者朱载堉。

十二平均律,亦称“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把一组音(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两律之间的振动数之比完全相等。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一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

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它的纯五度音程的两个音的频率比(即2 的7/12 次方)与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

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现在的钢琴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

(7)半音发明扩展阅读:

十二平均律应用:

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钢琴即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的,因为只有“十二平均律”才能方便地进行移调。曲调由音阶组成,音阶由音组成。

音有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声音是靠振动(声带、琴弦等)发出的,而振动的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就决定了的音的绝对高度。不同的音有不同的振动频率。人们选取一定频率的音来形成音乐体系所需要的音高。

十二平均律简而言之,就是把半根琴弦按照等比数列平均分成十二份。一根琴弦的长度设为1,可以表示为(1/2)^(0/12),第一品的位置是(1/2)^(1/12),第二品的位置是(1/2)^(2/12),依此类推,第n品的位置是(1/2)^(n/12)。

因为这样的一组音是等比关系,所以无论从哪个位置开始弹起旋律都是一样的。

㈧ 各个乐器的发明人是谁

钢琴
piano

击奏弦鸣乐器。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既能演奏和声与复调音乐,又能担任独奏、重奏、伴奏的重要乐器。它的结构复杂,音域宽广,表现力极其丰富,并具有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历史沿革 现代钢琴的前身是羽管键琴和克拉维科德 。钢琴的基本机械机制是1709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一位羽管键琴制作家B.克里斯托弗里(1655~1731)发明的,他将他的乐器称为可强奏和弱奏的羽管键琴。其他德国制作家在琴槌敲击的机械装置上进行试验,但他们的乐器称作方形钢琴。后来,方形钢琴在英国被大大地改进。到大约1775年 ,钢琴才真正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德国(维也纳装置)和英国(英国装置)已经解决了大多数乐器方面的问题。维也纳琴触键比较轻,而英国制造的琴声音洪亮,音色较浓。1821年,一位法国制造家S.埃拉尔发明了最后一项基本改进装置,即进退装置。1825年,A.巴布科克创造了整块浇铸的金属框架及斜向交叉重叠的琴弦设计,近代钢琴的各个关键部件到此就告定型了。
形制和构造 钢琴是一种用琴键带动琴槌敲击琴弦并使其发音的键盘乐器。其名称piano是原名意大利语pianoforte(强弱)的缩写,指演奏者可通过在琴键上改变手指的触键(手指压力)来产生强或弱的力度变化。这一特点是在钢琴所替代的两种早期键盘乐器羽管键琴和克拉维科德上所没有的。钢琴的结构部件主要包括键盘、踏板、击弦机、琴槌、琴弦、金属框架及共鸣板。其键盘按十二平均律半音关系排列,分上下两排黑白键。钢琴的音域比除了管风琴以外的任何乐器都宽,正好7个八度(A2到a3)或7个八度加1个 三度(A2到C4)。每个琴键控制一个音,共有88个键,有的甚至有96个键。除了键盘外,钢琴还有至少两个踏板( 有的钢琴3个 )。右边的踏板称为制音踏板(也称延音踏板),它使制音器抬起,离开所有琴弦,这样,在琴键放开后,被敲击的琴弦继续振动(不过,踏板必须踩下),并与其他琴弦产生共振 。由于可以同时听到许多泛音,既增强了音量又丰富了音色 。左边的踏板称为弱音踏板,它将整个大三角钢琴的机械装置向右略微移动,使大多数锤子少击一根琴弦,高音只击两根,中间音域的音只击一根,低音仍然击一根,这样只听到很少泛音,减弱了音量并改变了音色。中间踏板称为持音踏板 ,它使制音器保持踏板踩下之前弹奏的音,使它们在其他音被弹奏时仍然持续发音。击弦机是钢琴复杂结构的核心,演奏者按键时,击弦机将琴槌推送到适当的位置,再借惯性冲力击弦,包着毡子的琴槌掷向特定音高的琴弦(通常是每个高音3根弦,中间音域2根弦,每个低 音1根弦)。同时 ,琴槌敲击琴弦时,裹着毡子的制音器从这些琴弦上抬起,使其振动而发音。琴槌必须很快地从琴弦上弹回,以使它不妨碍琴弦的振动。琴键放开时,制音器落回此音的琴弦上,使其不发声。为了保证击键后琴槌不弹回琴弦,采用了一种进退结构装置,以使锤子落回时远离而不会弹回。除此之外,另一个装置在琴槌下落时将其抓住。为了演奏快速的同音重复 ,现代钢琴具有一个复式进退装置,可以使锤子落回两次,第一次到一个中间位置,第二次到一个远离琴弦的位置上。如果同音快速地重复,琴键被很快地再次按下,琴槌只到达中间位置,因此可以很快地回到琴弦。如果音不被重复,琴槌有足够的时间落回两次到它最后停止的位置。琴弦的声音是由一块起共鸣作用的木质琴枕与金属框架连为一体的音板来增强的。
钢琴有大三角钢琴、立式钢琴和电子钢琴。三角钢琴呈羽翼三角形,琴弦是横向排列的,音板平躺在琴弦下方,发音洪亮,传送较远 。其型号 多种多样 ,从5英尺( 1英尺=0.3048米)长的小三角琴到长9英尺的 大音乐 会钢琴都有 。立式钢琴的外形如长方立柜,琴弦是斜向垂直排列的,音板在琴弦的后面竖立,主要优点是比三角钢琴节省空间,缺点是由于琴弦较短,比三角钢琴缺少共鸣、声音差。电子钢琴的音板由一个连接扩音器的电子并联系统所替代,扩大的声音从装在乐器底部的扬声器中放出,附加的踏板对音量进行严格的控制。连接放大器的可调旋钮改变声音的混响。
演奏艺术 钢琴的演奏技术是在羽管键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斯卡拉蒂发展了双音、双手交叉、重复音、超过八度的琶音等弹奏技术,对键盘乐器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指法最初只用3个手指 ,在自然律 转调中,黑键用得很少。J.S.巴赫创造了平均律并把它用于羽管键琴后,在弹奏法上打破了种种限制,不仅使用黑键,也 突破了只 用3个手指的限制。C.P.E.巴赫首先发展了不同与羽管键琴的演奏方法,随后,M.克莱门蒂等人对钢琴演奏和教学作出了贡献。W.A.莫扎特的学生J.N.胡梅尔以辉煌的技术和典雅的风格名震欧洲。L.van贝多芬的演奏具有 强烈的戏剧性 和雄伟的气势。18世纪是羽管键琴与钢琴并存的时代。19世纪钢琴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占了绝对优势,涌现出一批钢琴演奏家。F.李斯特受小提琴大师I.帕格尼尼的影响,把钢琴演奏技术推到灿烂辉煌的境地。而另一位与他同时代的钢琴家F.F.肖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性能,其演奏音色优美,语调亲切而富于歌唱,伴奏织体中隐藏着复调因素,踏板的巧妙使用和精美的技术性走句,使钢琴演奏艺术达到了极高境界。20世纪C.德彪西和M.拉韦尔的钢琴作品充满了色彩性,给演奏技术提出了新的课题,他的音乐有时需要明亮闪光的色彩,但却罩上雾一样的薄纱,除了踏板的精巧用法外,需要抚摸般的指触和一掠而过的漂浮音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先锋派的某些作曲家为了达到新奇的音响效果,对于演奏法也提出了特殊要求,如采用手臂和拳头弹奏等,有的还在钢琴的琴弦上加入橡皮或其他金属物,以改变钢琴的原有音响。

电子琴
electronic organ

键盘乐器。声音由电子电路产生,用扬声器播送。它出现于20世纪初期,整个外形与羽管键琴或立式钢琴相似。这类乐器大多数依靠电子振荡器发声。其基本原理是将电子音源产生的波型经频谱合成及滤波电路形成多种不同音色,再经音型电路(包括产生器)形成吹、拉、弹的演奏效果。第一架电子琴是美国发明家卡希尔于1904年制造的 ,重200吨。此后,美国、德国电子琴的制造家进行各种试验,最重要和最知名的电子琴是哈蒙德风琴,有两层手键盘和一套脚键盘,在某种程度上可模仿小提琴 、长笛 、双簧管 、打击乐器等。20世纪60年代,电子琴的制造商改进了造琴工艺,先后用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代替电子管。家用电子琴具有了自动打击乐节奏、自动配置和声及分解和弦伴奏以及人工残响等功能 。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使电子琴更小型化和多功能化。

小号
trumpet

唇振动气鸣乐器。广泛用于交响乐队、军乐队和爵士乐队的高音铜管乐器。由碗状号嘴、活塞和弯曲的铜制管身组成 。它有3个阀键 ,可单独或组合使用 ,在其音域中发出所有的音 ,如果 没有 活塞 ,它 只能发出基音和它 上面的泛音。大多数乐队中使用的小号是降 B 调的 ,音域大约两个半八度,从中央C下方的E到高音C下面的降B,有些演奏家甚至能吹奏更高一个八度。小号是移调乐器 ,记谱用C调 ,比实际音响高一个全音。小号的音质辉煌,具有穿透力,除作为和声衬托以加强乐队的气势外,也担任独奏。它既能吹奏辉煌壮丽的乐句又能演奏抒情优美的旋律。小号也可通过使用弱音器来改变音色,弱音器可制造回声、喜剧等各种特殊效果,爵士小号演奏家常采用。小号是铜管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最初仅能奏一二个音,用来传递信息等。这类小号没有指孔、活塞或其他可改变音高的手段,被称为自然小号。文艺复兴时期已有带伸缩管的小号,但不是很盛行。另外还有在管身上临时插上所需调的弯管的接管小号和在管壁上开孔的键孔小号。16和17世纪发展了一种演奏高音的技术,可获得大量泛音。这使其可以演奏简单的曲调,并开始在乐队中使用。18世纪后半叶,由于用高音演奏手法奏出的泛音太弱,在乐队中常被淹没,因此又尝试伸缩管的方法。大约在1815年,由H.施特尔策尔和F.布吕默尔两位德国制造家分别发明运用活塞的阀键代替伸缩管 ,取得成功 。后增加至3阀键,能演奏半音阶,使小号真正成为一件旋律乐器。此后,又经不断改进,才使小号具有良好的性能。从1840年起,作曲家不仅在乐队中使用小号,还专门为小号创作了独奏曲及协奏曲。其中有俄罗斯作曲家A.F.格季克所作的《小号协奏曲》、A.G.阿鲁秋年所作的《 A大调小号协奏曲 》以及肖斯塔科维奇 、D.欣德米特的小号独奏、重奏、协奏曲等作品。

长笛
flute

吹孔气鸣乐器。广泛用于现代管弦乐队的一种木管乐器,常用于独奏、重奏。笛身呈圆柱形,一端封闭,通常由木料或金属制成。演奏者通过向笛身一侧的吹口吹气,使空气穿过笛体发生振动而产生声音。笛身上穿有许多音孔,用杠杆式的音键打开和关闭。手指按键,封闭的音孔打开,发出乐音。长笛音域通常为从中央C向上三个八度即(C1~C4)。现代长笛是由伯姆于1832年在古横笛的基础上改进的,他使其能以音响上正确的位置穿凿指孔,并同时提供一种方便的手法来用手指控制。尽管长笛是一件很古老的乐器,但它在室内乐队和管弦乐中的广泛使用是在18世纪早期。它的声音音质从低音到高音有很大不同,低音深沉并伴有气息声,高音清晰、明亮,具有穿透力。演奏家可以奏出快速的颤音、跑句和其他装饰音。长笛是现代管弦乐队的基本木管乐器之一,19世纪以后的所有乐队作品都包括长笛。长笛的音色优美 、音域宽广,演奏法多种多样,表现力丰富。一般交响乐队中至少使用3支长笛 ,此外还常用作独奏和室内乐重奏 。根据相同原理将长笛笛体加长或缩短,使音域降低或提高。

长短不同的长笛


drum

击奏膜鸣乐器。在传统的乐器分类法中属打击乐器类 。
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历史上,中国鼓传至邻国,如朝鲜、日本 ,同时也吸收了许多外来鼓。中原地区以中国传统鼓为主流 ,边疆少数民族的鼓既受传统鼓影响,也受外来鼓特别是阿拉伯与印度鼓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虽大小高矮不同,但几乎都是粗腰筒状。当时已用于诗、乐、舞以及劳动、祭祀、战争和庆典之中。从秦、汉到清代,中原地区原有的各种传统鼓几乎都得以保留并有所发展,而以阿拉伯和印度为主的外来鼓,虽然曾在中原长期流行并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后期日渐衰落以至失传,仅在文献中留下了一些不详的记载,例如檐鼓、齐鼓、鸡娄鼓、羯鼓、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等。
中国各民族流行的鼓主要有以下几类。

虎座鸟架鼓(湖北江陵楚墓出土)

圆柱筒形鼓 ①景颇族增疆,又称大长鼓。鼓身为一段长约3米的巨木挖空 ,双面膜以皮条拉紧 。置于两根横木上或悬于木架。两人各击一头,或坐于鼓上,或边击边舞。常用于室外大型歌舞伴奏。②侗族大鼓贡。鼓框用整段原木挖制,长约100厘米,直径约50厘米 ,两面蒙牛皮 ,腰部稍大,两侧安大铁环。横悬于鼓楼内,仅用于节日和集众商讨大事。
粗腰筒形鼓 ①大鼓。乐队用的大鼓膜径约 50~100 厘米,上下蒙牛皮。平常置于鼓架,双槌敲击。用于器乐合奏及舞蹈 、戏曲的伴奏 。节日庆典用大鼓膜径100厘米以上 ,由1人或数人各执双槌击奏。②堂鼓 ,又称同鼓 ,清代又称杖鼓。外形与大鼓相同 ,但较小 ,鼓径一般为7、8、10寸3种规格。用于器乐合奏,戏曲、舞蹈的伴奏及独奏。③战鼓。外形与大鼓相似,但较低短,又称扁鼓。发音响亮,有大小不同规格。主要用于合奏、舞蹈、杂技团和锣鼓队。④书鼓。鼓身扁圆,鼓径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发音低而响亮 。置于竹制鼓架的编绳上。是北方各类说唱音乐的重要伴奏乐器,演唱时演员左手执书板或梨花片,右手执单签击奏。⑤腰鼓。相传由南北朝外来鼓羯鼓演变而来。鼓身中间粗,两端细,蒙以牛皮或骡子皮 ,鼓身一侧置两个铁环 。有大小4种规格,发音清脆。常由舞者挂于腰侧,执双槌边击边舞 。用于民间秧歌或节庆、迎宾仪式中。⑥朝鲜族小鼓草高。扁如书鼓,径长约25厘米,有柄。既是乐器,又是舞蹈道具 ,用时左手执柄,右手执棒击奏。常边敲边舞。⑦朝鲜族圆鼓。形似汉族小鼓 ,直径37.5厘米 。演奏时席地而坐 ,左手击拍,右手执槌敲击鼓面与鼓边。⑧高山族大鼓。形似汉族堂鼓,膜径24~45厘米,用于祭祀、节庆、婚礼,播种和农田驱虫等。⑨傣族大鼓光拢。中腰稍粗而近于圆柱形,置于架上。可1人边击边舞,也可2人合击 。合奏时 ,1人在前执槌边击边舞 ,另1人在后用长篾条击奏 ,发出咚咚啪啪的音响。20世纪50年代,将体积缩小后搬上舞台,用于独奏和歌舞伴奏。笅笖壮族大鼓奘络。形似堂鼓,单面蒙牛皮,两侧中部设铁环。演奏时置于地上用双槌击奏。常用于节日锣鼓合奏和狮舞、龙舞的伴奏。



浅筒形鼓 ①单皮鼓又名板鼓、环鼓。在纳西、侗、土家、蒙古、汉等民族中流传。鼓框上宽下窄,鼓面中间高四外低,单面蒙皮,置于木架上,以1或2支竹棍击奏,声音高亢激越。用于纳西族侗经音乐、土家族丝弦锣鼓、侗族吹打乐队及汉族的吹打乐和戏曲伴奏。②点鼓,又名怀鼓。厚木边,中间高,四边渐低,两面蒙牛皮。演奏时鼓框一边立于右膝,鼓面向前,右手腕扶鼓框上端,手指执红木或竹制签子敲击,左手执板击节。用于十番鼓或昆曲清唱。
细腰筒形鼓 ①蜂鼓。流行于广西壮、瑶、毛南等民族。邕宁、武鸣等地壮族称岳鼓,环江毛南族叫长鼓,防城瑶族叫如叨,有些地方又称横鼓、瓦鼓、腰鼓等。鼓腔以黄泥锻烧而成,两头大,一端呈球形,一端为喇叭形。中间细如蜂腰,两面蒙皮。演奏时鼓绳挂头颈横悬身前,或置于架、凳上,左手执杖击球形一端鼓面,右手拍击另一端,立奏、坐奏或边奏边舞。主要用于师公戏、师公舞的伴奏。②朝鲜族杖鼓,又称长鼓。木制鼓身,两端粗空,中段细实。两端鼓身大小不一,发音不同。置于架上或挂于身前,右手执细长杖敲击,左手并指分击鼓的两面。用于长鼓舞、农乐舞和器乐合奏。
座墩形鼓 象脚鼓流行于傣、佤、布朗、景颇、德昂 、 阿昌、拉祜、哈尼等民族中。形如高脚杯,上口蒙膜,悬于身侧。左手扶鼓边,并和右手交替拍去鼓面。在节日、喜庆场合边击边舞。
长筒形鼓 ①瑶族长鼓。鼓身细长,腰细中实,双面膜,斜挂于腰侧或左手握鼓腰击奏。体积大的长鼓置于架上。用于传统节日和喜庆场合的歌舞 。②佤族竹鼓 。长100厘米 ,用青竹制作。上口蒙皮,下端竹筒劈扎成束腰状,下部三足鼎立。立于地上用双槌敲击;或左手抱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猪或羊皮 。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渔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体扁小 ,7个边框上各装一对小铜铃 ,另一边框系长穗,单面蒙蟒皮。用时以左手执鼓框,右手以指弹、挫或以指、掌拍击。用于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②太平鼓。于铁圈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形如团扇。下置一柄 ,缀以铁环或小钹,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用于满、蒙古、汉民族的民间歌舞。③达卜。维吾尔、塔吉克 、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手鼓。圆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驴皮,框内缀若干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把鼓框,重心置于左手,击鼓面并摇动鼓身。④萨满鼓,又称抓鼓、手鼓、单环鼓。流行于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圆盘形鼓面,蒙驴、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错扎有皮带或铁条,上系10余枚铜钱。用时左手执皮带或铁条,右手执鼓槌,用槌头或槌身敲击。用于萨满教祭祀仪式。
锅形鼓 ①纳格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铁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驴皮,大者鼓面直径27.5厘米,小者面直径20厘米。常两个一对置于地上演奏,两手执槌敲击,两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称花盆鼓。由堂鼓演变而来 ,又称南堂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用双槌击奏。相传南宋梁红玉曾擂缸鼓助阵。现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有时亦独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借鉴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研制出定音花盆鼓 。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 。 春秋战 国 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
史称秦筝。筝外形扁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
每条弦下设筝 柱 , 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 5 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 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 21 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传统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筝 G~c2, 16弦筝A~a2,18弦筝A~d3,21弦筝D~d3 ,25弦筝G~e3 。今常用21弦筝。
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 流派 。近代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较有名。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闺怨》、《新开板》等;山东筝曲源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传书》、《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 、《粉红莲》 、《昭君怨》等 ;客家筝曲分大调、串调 、小调 3 类 ,代表曲目有《 出水莲 》、 《 崖山哀 》、《薰风曲》等;浙江筝曲以民间乐曲和小调为主要内容,代表曲目有《云庆》、《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鹅》等。

二胡

中国传统的擦奏弦鸣乐器。因张两条弦,故名。又称胡琴、二弦、嗡子、胡胡等。其前身可能是中国唐代的奚琴 ,为唐末北方民族西奚的一种乐器。在宋代又称稽琴、二弦 。唐宋之际,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弹拨两种演奏方式。拉奏时以竹片在两弦之间摩擦发音。北宋时才出现以马尾弓拉弦的胡琴,并逐渐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清代除原有的二弦胡琴外,又出现四胡、京胡和板胡。为适应民间其他地方戏曲和器乐的需要,出现了形制各异的胡琴类拉弦乐器,如广东的粤胡、湖南的大筒、河南的坠胡、壮族的马骨胡等等。
二胡由琴筒、琴杆、弦轴、琴弦、千斤、弦马、弓子等部分组成。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多以红木、紫檀木或乌木制作。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弦轴缚内、外两弦。过去用丝弦,现用金属弦或尼龙缠弦 。千斤为有效弦长的固定点,由稍粗的软丝弦绕扎在琴弦和琴杆上,通常在琴筒到上轴距离的2/3处。有活动的与固定的两种。琴弓为细竹缚以马尾,弓毛夹置于两弦之间。多采用五度定弦 ,内弦可定为从 g ~ e′,外弦可定为从 d′~b′

㈨ 简谱是由谁发明的

简谱是用复阿拉伯数字1、制2、3、4、5、6、7来记录音高的一种记谱法。这种记谱法是法国的修道士苏埃蒂1665年提出来的。后来,将它加以改进和积极推广的竟然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卢梭。由于这种记谱法不方便于记录多声部的、复杂的音乐,在欧洲几乎从未普及过。1882年前后,美国人梅森到日本讲学时把它传入日本,19世纪曾有一度在日本学校通用过,不过后来他们也不用了。清朝末年,简谱通过留日学生传入我国。1904年,沈心工先生编写的“学校唱歌法”一书出版,曾风行一时,从此简谱便在我国普及开来。简谱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记录方法,在我国普及和推广音乐方面曾经而且仍在发挥很大的作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过由于它记谱有不少局限,而且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又都不用它,我们应当创造条件推广、普及五线谱,以利于提高音乐水平及与世界各国进行音乐文化交流。

阅读全文

与半音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陆建双 浏览:853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