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是哪个国家建立的
1854年11月14日,风暴突然袭击黑海,风速达每秒30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联军舰队正在海上协助土耳其同俄国作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法国军队的作战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研究风暴的来龙去脉。他分别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要求他们提供这次风暴发生前后几天里的气象情报,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据这些报告分析,原来这次风暴来自大西洋,自西向东吹向黑海,出事前两天,西班牙和法国首先受到影响,如果那里设有气象台、站,而那时已有了电报,如果把风暴的消息早日电告英法舰队,就可以减少损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果建立了气象站网,用电报集中到一个气象总台,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可能推断出风暴的行踪。当时,社会上需要有关气象消息,法国于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这比用谚语作预报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气象局每天都印制出当天的天气图。1863年开始,在报刊上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展了气象工作,从1914年开始,又将各国资料汇集在一起,绘制出全欧洲的统一的天气图。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被发明和应用后,从此除了同时汇集的各地气象站、台的地面资料,又增加了高空气象资料。有了高空天气图,就出现了气压场为中心的长波理论和气压系统的发展理论,它可以作出未来3~5天天气状况的预报。
『贰』 天为什么是蓝的
在晴朗的天气里空气中会有许多微小的尘埃、水滴、冰晶等物质,当太阳光通过空气时太阳光中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都能穿透大气层,直接射到地面,而波长较短的蓝、紫、靛等色光,很容易被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阻挡,从而使光线散射向四方,使天空呈现出蔚蓝色。实际上发生散射的蓝光只是一小部分,大部分没有遇到微粒的蓝光、紫光还是直接射到了地球上,所以射到地球上的白光中仍然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当大雨过后,你是否注意过天会更蓝,越是晴朗的天气,天越蓝,这是因为这样的天气里,空气中的尘粒、小滴、冰晶的数量会很多。
如果阳光从天空照射下来,它就会连续不断地碰到某些障碍——即使没有下雨。因为光所必须穿透的空气并不是空的,它由很多很多微小的微粒组成。其中的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不是氮气便是氧气,其余则是别的气体微粒和微小的漂浮微粒,它们来源于汽车的废气、工厂的烟雾、森林火灾或者火山爆发出来的岩灰。虽然氧气和氮气微粒比一滴雨水小一百万倍,但是它们也照样能阻挡阳光的去路。光线从这些众多的小“绊脚石”上弹回,并改变自己的方向:光线被散射出去,这是我们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的说法。波长短的蓝色光和紫色光比波长长的橙色光和红色光散射得多。所以散射的光中,紫光比红光几乎多10倍,而蓝光则几乎比红光多6倍。绿色的、黄色和橙色的光线,敌不过占优势的蓝色光线和紫色光线,所以我们觉得这些散射的光是蓝色的——天蓝色的。发现这一切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利勋爵,他在13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当光线透过空气偏离了它原来的直线方向时,光的波长不同,偏离的距离不同。后来人们为了向他表示敬意,便把这个散射过程叫做瑞利散射。如果你向天空看去,你主要看见的是阳光中被散射的蓝色的光,而不是未经散射的阳光。
『叁』 了解天气的途径和方法有什么
1、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
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2、天气谚语
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口述与笔记的历史充满韵文、轶事与谚语来指示明日天气是天朗气清还是风雨飘移。不论是要耕种的农民,贸易的商贾还是其他人,能否预知明日的天气已是成败的关键。
在水银晴雨表发明以前,收集任何有关天气的预测数据均是极为困难的。尽管有如天气棒般可提供湿度变化预测的工具,但最可靠的预测天气的方法仍是人类的经验。
(3)天天气最新发明出来是为什么扩展阅读:
天气预报发展历史:
西方15世纪发明了压板风速仪,首次可以对大气运动的速度(能量)进行定量测量了。17-18世纪,科学家相继发明了各种定量测量天气现象的仪器,标志着气象科学研究的探测手段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英国物理学家虎克(1635-1703)发明了湿度计。1606年,伽利略发明温度计。1639年,伽利略的弟子Benedetto Castelli发明雨量器。1644年,托里拆利发明气压计。1774年,Cotte发明了湿度计。18世纪中叶,人们开始进行高空探测的尝试。
1748年,英国的A·威尔逊等人开始用风筝等携带温度表,观测低空温度。1752年,美国科学家B.富兰克林利用风筝等工具探测和研究雷暴云中的电荷性质。
1783年,法国的J.A.C.査理第一次用氢气球携带温度、气压等自记气象仪器测量各个高度的温度和气压等要素。这些较早进行的高空探测,为以后研究大气象仪器测量各个高度的温度和气压等要素。
『肆』 《自然地理》如果你是科学家,最想发明什么 如果我是科学家,我最想发明一个气候遥控器。 人类需要
我最想发明宇宙飞船
『伍』 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
1854年11月14日,风暴突然袭击黑海,风速达每秒米,海上掀起巨浪,英法联军舰队正在海上协助土耳其同俄国作战,几乎全军覆灭。后来,法国军队的作战部要求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研究风暴的来龙去脉。他分别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要求他们提供这次风暴发生前后几天里的气象情报,收到了250封回信。根据这些报告分析,原来这次风暴来自大西洋,自西向东吹向黑海,出事前两天,西班牙和法国首先受到影响,如果那里设有气象台、站,而那时已有了电报,如果把风暴的消息早日电告英法舰队,就可以减少损失。
1855年,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果建立了气象站网,用电报集中到一个气象总台,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可能推断出风暴的行踪。当时,社会上需要有关气象消息,法国于1856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这比用谚语作预报又大大前进了一步。
1856年,巴黎的气象局每天都印制出当天的天气图。1863年开始,在报刊上开始刊登天气预报。很快,在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展了气象工作,从1914年开始,又将各国资料汇集在一起,绘制出全欧洲的统一的天气图。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被发明和应用后,从此除了同时汇集的各地气象站、台的地面资料,又增加了高空气象资料。有了高空天气图,就出现了气压场为中心的长波理论和气压系统的发展理论,它可以作出未来3~5天天气状况的预报。
挪威气象学家维?比扬克尼斯首次尝试把天气预报问题变成数学问题,由于工作十分艰巨,没能实现。后来,英国数学家里查逊组织人力,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出24小时的预报。由于计算过于简单,效果也不好。里查逊说,如果要同天气“比赛”,每天大约要几万人日夜不停地计算才行。从此,就再没有人去用数学来求解计算了。
电子计算机出现了,计算速度真神。几万人一天的工作量,用电子计算机来计算,只要几分钟就解决问题啦。从此,气象学家越来越完善了预报方程。在方程中,既考虑到大陆,也考虑到海洋;不仅考虑到平原、高山,还考虑到高空。20世纪50年代起,气象学家实现了一种新型的预报方法——数值天气预报。它完全由电子计算机计算作出预报。它既可以测算未来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短期天气,也可以预报5天、10天、15天的中期天气。气象学家甚至利用新发现的大气中的一种特长的慢波,通过精密计算预报未来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
『陆』 世界气象日谁发明的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回,答时间在每年的
3月23日
。世界气象组织为了纪念世界气象组织的成立和《国际气象组织公约》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设立的。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今年的主题是:“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柒』 各国发明了哪些技术来人工控制天气
英国在人工控制天气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利用“调节大气中静电屏蔽层”的方法,可以在大范围内控制天气的晴雨。
1981年7月29日,英国查尔斯王子同黛安娜举行婚礼。从事天气控制研究的英国气象学家别出心裁地拟定了一个计划——代号为“晴——雨行动”,为婚礼增添新奇色彩。婚礼开始了,气象学家们果然创造了大自然的奇观:在伦敦,先是用人工降下了一场倾盆大雨,然后又在天空中人造出两道巨型彩虹。当婚礼进入高潮时,在教堂镀金圆顶上空有一道明亮的光柱垂直悬挂着,光辉灿烂,而伦敦上空的天气风和日丽。
1982年4月1日,英国科学家首次使用激光催雨的方法,制造了一场大雨,这种方法是把强大的激光射向指定的云层,激光使云层中的部分小水滴发生电离,使一部分小水滴带正电荷,而附近的小水滴带负电荷,并汇合成一个较大的水滴,在降落途中又不断吞并其他小水滴,然后形成降雨。
日本科学家设计了一种“人造山脉”降雨的办法,它适用于沙漠地带。人造山脉用玻璃纤维制成,外面涂上聚四氟乙烯,长10000米,宽1000米,高600米,利用湿润空气遇“山”后沿坡爬升,遇冷凝结成雨。以色列科学家发现,有一种细菌具有催云化雨的作用,如果能大量培育这种细菌,用来制造大雨,将是最经济的。
前苏联科学家研究出人工降雨的新办法。在晴天,人们用功率很大的喷雾机向空中喷水雾,并把雾喷到足够的高度。上升气流将水雾带到高处,5分钟后就会在3000米的高空形成堆积云。喷水雾使空气温度降低,还会使空气中原有的水汽凝结成细水滴。用这种方法向空中每喷射1吨的水雾,可以获得1000吨的雨水。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在人工控制天气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设想沿英国西海岸布置一系列电极,使大气层的对流层中镁原子电离,产生一个密度可变的静电屏蔽层。然后,调节它的密度,即可控制气团的运动。
『捌』 中国古代发明了哪些气象仪器
我国很早就使用气抄象仪器来观测天袭气状况了,是最早发明风向计和雨量器的国家。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它立一根5丈(约16.7米)的高竿,竿上装一只可以转动的铜鸟,根据铜鸟随风转动的方向,就可以看出是什么风向了。这同12世纪外国书籍上记载的候风鸡相似,比铜鸟的记载要晚1000年。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风向旗,在旗上系着小铃,挂在高竿上。看看旗被吹向的方向,就知道吹的是什么风。这同现代的风向袋相似。
我国最早使用了雨量器。在1247年宋代的《数书九章》中有记叙。雨量器大小统一标准,圆筒直径14厘米,并有铜制的量雨标尺。
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除了使用少数气象仪器外,主要依靠物象、天象来预报天气。
到了17世纪,科学家发明了气压计和温度计,而后又相继发明了温度计和风速仪,这样就可定量测定某地的天气状况了。
『玖』 《自然地理》什么时候能发明一个能让人可以控制气候的“天气遥控器”
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因为那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对自然灾害人类只能预防而不能根除。就算科技水平能达到也会被某些国家当做武器来使用,和核武器类似,那会毁灭全人类。
『拾』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版满、芒种权、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平气法”用立杆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
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