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说占有改定是原始取得的占有方式
不知道你是从哪里看来的?显然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占有改定,是转移动产所有权时,出让人基于生产、生活需要仍需继续占有动产而与受让人订立特定契约,由出让人继续保持占有。《物权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动产物权转让时,双方又约定由出让人继续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该约定生效时发生效力。 ”
下面给你说一下什么是原始取得什么是继受取得:
原始取得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继受取得必须要有原始所有人和受领人的意思表示,即双方合意。
原始取得的根据主要包括:
①劳动生产
指民事主体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活动获取劳动产品,以及通过扩大再生产取得其所创造的劳动产品。
②收益
指民事主体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物质利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等收益 。�
③添附
民事主体把不同所有人的财产或劳动成果合并在一起,从而形成另一种新形态的财产,如果要恢复原状在事实上不可能或者在经济上不合理,在此情况下,则要确认该新财产的归属问题。�
添附主要有混合、附合和加工三种方式。
混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互相渗合,难以分开并形成新财产。
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财产密切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财产,虽未达到混合程度,但非经拆毁不能达到原来的状态。
加工,是指一方使用他人财产加工改造为具有更高价值的新的财产。
在上述情况下,关于新的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应由当事人协商处理,或归一方所有,或归当事人共有。如果不能达成协议,应归给新财产添附价值量的一方所有,但他要向原所有人给付适当的经济补偿。如果取得新财产所有权的一方的添附行为出于恶意,即明知是他人的财产而进行加工,或有其他故意或过失行为,则原所有人除有权向他请求经济补偿外,还有权要求 他赔偿因添附所造成的损失。�
④没收
国家根据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措施或强制手段,剥夺官僚资本、反革命分子或违法犯罪分子的财产归国家所有。�
⑤遗失物
遗失物是指他人不慎丢失的动产。所以,遗失物并不是无主物,也不是所有人抛弃的或因为他人的侵害而丢失的物,而是因所有人和合法占有人不慎丢失的动产。根据《民法通则》第 79条,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同样,拾得漂流物或失散的饲养动物,也应归还失主。�
⑥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
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和隐藏物,是指埋藏和隐藏于他物之中,其所有权归属不明的动产,此类物应归属于国家所有,在该物上缴国家以后,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继受取得的根据主要包括:
①买卖合同
民事主体双方达成协议,出卖人一方将出卖财产交给买受人一方所有,买受人接受此项财产并支付价款。通过买卖,由买受人取得了原属出卖人的财产所有权。
②赠与、互易
赠与人自愿将其财产无偿转移给受赠人,一方以金钱之外的某种财产与他方的财产相互交换,也可导致所有权的移转。
③继承遗产
继承人按照法律的直接规定或者合法有效遗嘱的指定,取得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④接受遗赠
自然人、集体组织或者国家作为受遗赠人,按照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遗赠的指定,取得遗赠的财产。
⑤其他合法原因�
因其他合法原因,也可以取得或形成财产所有权,如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通过合股集资的方式组成合法经济组织,形成新的所有权形式。
通过了解占有改定的概念,再看看上面列举的原始取得方式,显而易见占有改定并不是原始取得的方式之一。
❷ 为什么占世界少数人口的发达国家却创造和占有了世界绝大部分财富
经济科技发达,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实际上与国内的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财富是类似的。
❸ 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基础指的是什么,为什么
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中是指雇佣劳动。
雇佣劳动是指无产者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并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亦称工资劳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他们的劳动就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劳动力成为商品和雇佣劳动的出现,是一件事的两面,两者是相关联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者为了换取工资,以维持生活,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给资本家,成为受雇于资本家的雇佣工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使用价值,而且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本身价值的新价值。其中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
雇佣劳动制度是一种具有隐蔽性的剥削形式。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本身没有人身自由,在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不存在劳动力的买卖关系。在奴隶劳动中,有一部分是再生产他自己的生活资料的必要劳动,但从表面看来,好像全部劳动都是无偿的。在封建制度下,农奴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明显分开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但在表面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好象工人的全部劳动都得到了报酬。工人的无偿劳动即剩余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的形式,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雇佣劳动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雇佣工人要求得自身的解放,必须联合起来,为彻底废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而斗争。
❹ 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进一步的升华是什么呢
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创造以及成功这还是属于世俗层面的。
进一步的升华就是精神领袖的层面,在精神领袖的层面,已经没有了成功这个概念,创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今后就是方向的指引者。
❺ 1.如何理解作家的“深入生活和占有生活"
作家必须要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才能了解更多丰富的材料,然后再占有这些材料,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❻ 创造和占有财富的方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我感觉你如果不注意环境污染,对创造或者占有财物的方式肯定是比较急躁,或者是冒进的,肯定对环境污染很大
❼ 一类人只会索取多占有,一类人懂得合作共同创造,代表了人与人哪一点根本的不同
代表了人性中狭隘与宽容的两种性格。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
❽ 《占有还是存在》是什么类型书籍
《占有还是存在》(英文书名:To Have or to Be)是人文社科类图书。
简介:
《占有还是存在》,是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作者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to have)和存在(to be)。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
重占有和重存在这两种生存方式的意义:为了活着,我们必须占有物品。而且,我们必须占有物品,才能享用它们。占有和存在之间的区别,如同对生命的爱恋和对死亡的爱恋之区别一样,都体现了人类生存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以经验为依据的人类学和精神分析学的资料表明:占有和存在是两种基本的经验方式,它们各自的力量决定着个人的性格与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性格之间的区别。
❾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基本的经济活动,是构成社会生产和再生产 的主要环节。价值创造研究的是生产领域中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即价值的源泉是什么。价 值分配研究的是价值创造出来以后,在各个要素所有者之间按照什么原则进行分配的问题。 因此,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不能把他们混为一谈。既不能把价值创造看 作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也不能把价值分配问题完全等同于价值创造问题。
1.价值创造不直接是价值分配的依据。价值创造只是研究生产领域中的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劳动是价值的 唯一源泉,其他生产要素都不足以创造价值。但是,这并不是说,由劳动创造的价值只是由 劳动者完全占有,实际上,在任何社会中,都不可能由创造价值者完全占有价值。这是因为 ,价值的分配并不是以性质决定的,它是随着经济关系性质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这种分配 原则的变化和调整与价值创造没有直接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行的一个原则是按要素 分配,就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具有占有权,以实现自己对生产要素具有的所有权。 所以.按要素分配,实质上是按要素所有权分配。按要素分配所依据的不是劳动价值理论, 而是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
2.价值分配原则的变化,并不能否定价值创造的理论。按要素分配,意味着作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有权从创造的价值中分到自己应该得到的一 份利益。但是,并不能由此推论出,因为各个要素所有者都有权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就认 为这部分价值就是由各个要素自己创造的。总之,劳动价值理论不是以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为 依据的,同样,也不能用按要素分配来否定劳动价值理论。
❿ 为什么创造与魔法占用内存小,第五人格占用内存大
对,就是很大,呜呜……